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学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一、教学背景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九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中国古典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旨在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意境,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2.了解诗歌中的核心词汇“鱼我所欲也”,掌握其意义;3.通过阅读诗文,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4.通过扩展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1.热身活动:请学生自由发挥,用画画、文字或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自由”的理解;2.导入课文:让学生听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3.解析词句:重点讲解核心词汇“鱼我所欲也”的意义,并解释其作用和用法;4.阅读诗文:边读边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5.学以致用:让学生自选一个生活场景或情景,通过使用“鱼我所欲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6.拓展阅读: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富有内涵的节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意境,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2.学习难点:理解核心词汇“鱼我所欲也”的意义,并运用自如。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老师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画画、文字或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自由”的理解。
2. 导入课文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听读诗歌,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 解析词句重点讲解核心词汇“鱼我所欲也”的意义,并解释其作用和用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阅读诗文边读边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整体表达了什么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自选一个生活场景或情景,来运用“鱼我所欲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其理解。
《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
《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掌握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一、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概括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结合原文把握内涵边讨论边明确1、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一)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摘要:教学程课、导入《鱼我所欲也》选《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孟子》《汉艺志》著录十现存七跟《论语》样也是用语录体写但体式有所不有些论述当代某些重要问题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具有议论规模不仍首冠以“孟子曰”语《鱼我所欲也》即属这类,辟通避躲避教学目、积累言词品味语言情致、理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背诵教学重难、对语句及心理、对论证方法理教学程课、导入《鱼我所欲也》选《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孟子(约前37~前89年)名轲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期思想、教育是儒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孔子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兼并战争激烈战国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记保留《孟子》《孟子》《汉艺志》著录十现存七跟《论语》样也是用语录体写但体式有所不有些论述当代某些重要问题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具有议论规模不仍首冠以“孟子曰”语《鱼我所欲也》即属这类孟子长言辞辩论常设譬以喻逻辑性很强有极说力;其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鼓动性对世散有很影响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他认人生而具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生义重利和不义可耻道理提出“舍生取义”主张孟子认如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事情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心”行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笔特二、正课、朗课音节奏重音要得流畅朗朗上口出语言气势和感情、请学生翻译段下列词释得兼得到有甚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由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心3、请学生翻译二段下列词释箪古代盛饭用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器皿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佣豢辖邮?b;、请学生翻译三段下列词释万钟钟古代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钟词是指很厚俸禄何加有什幺益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贫穷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思乡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思已停止、放弃5、请学生翻译整课6、再次朗课三、结、通假()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通向从前例乡身死而不受、词多义宫室美(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也(做动词)得故不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这)是天不如地利也(这是)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给予)3、虚词(“”、“而”、“”用法)五、作业、完成课练习二、熟课并背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新版)新[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新版)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新版)新[部编版]19.我想要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恰当的隐喻、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推理学习演示方法。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和现实意义。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采用的隐喻论证、正负比较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困难:1。
理解句子和中心。
2.理解文中“义”和“本意”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要目的【学习指导过程】1。
开设新课程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走进作者: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为柯、子虞、邹(今山东邹县)。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仅次于孔子。
后人常称他为“孔孟”。
他在孔子“仁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理论,并在《孟子》中予以保留。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儒家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特殊的散文集。
他的写作充满动力,充满情感,逻辑严谨;雄辩而从容;尤其擅长隐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解释复杂的事实。
它对后世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3、预览测试:1.用课文原句填空:(4分)? 生活就是我想要的。
你不能两者兼得,。
?打电话给我,跟我谈谈,;,乞丐不屑于此。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单词:(6分)?你不能同时得到(和:)吗?所以我不想得到它(得到:)?穷人认识我吗?那么你想避免什么呢?聪明人能不失去耳朵吗?Cuer和Cuer(Cuu:)IV.首先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它可以从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节奏、清晰的重音、流利性和自然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一、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清代作家蒲松龄。
该文是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通过讲述一位渔夫的故事,阐述了宠物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为叙事类文章,采用了“渔夫”和“鱼”的对话的方式,突出描述了“宠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文章中采用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描写方法,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通过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物如眷”的观念,并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大意,抓住文中的情节和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词、句型、语法及难点的语言表达方式。
(3)了解作者的人生及时代背景,理解田园诗、戏曲剧本对文学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补充材料的方法,使学生能阅读、理解、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描述与感受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3.情感目标:(1)通过赏析文学名篇,使学生懂得感恩的心态,珍惜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2)借助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人生观和生命观,涵养思想道德,培养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引入、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利用“鱼我所欲也”这句话展开讨论。
A:你知道文中的“鱼我所欲也”是什么意思吗?B:好像是说鱼是为了我的服务而生的。
2.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等活跃情绪,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热情;然后呈现给学生一部分句子,让学生猜测出句子的意思。
(二)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师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即让学生了解蒲松龄是如何通过渔夫的话表达了对鱼的爱和对智慧生命的敬意。
1.了解文中的重要词汇A:请问“纵横”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B:纵横是指鱼在水中游动时的动作。
C:在文中,“纵横”暗示了鱼的自由和追求,用来表达对智慧生命的敬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鱼我所欲也》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5.19《鱼我所欲也》【出处】《孟子•告子上》【结构层次】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第1层:由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第2层:运用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3层:得出结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者”能够保有“本心”,做到“舍生取义”。
第二段:举例论证,证明“义”的存在。
第1层:举例论证人不丧失“本心”和丧失“本心”的表现。
第2层:得出结论,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主题思想】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而不惜“舍生取义”。
孟子在文中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了本文,你有何启示?【重点词语】故患有所不辟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
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原文填空】“生”与“义”所作的比喻是,;,。
,。
,引出这一论点的句子是,;,。
,。
,;,。
,。
,。
“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一致的句子是,,。
“穷者不食嗟来之食”表意相同的句子是,。
“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的句子是,!9.“此之谓失其本心”指而忘“义”。
10. “此之谓失其本心”指。
,;,。
,。
答案: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10.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学习重点】对语句及文章中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自主学习】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为(wéi)苟得也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
如使由是是故蹴与加穷乏得我本心已苟得兼甚患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④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合作探究】3、分组讨论,弄通文章大意,积累下列主要文句的翻译。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情感。
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
2.通过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教学准备:1.课本《鱼我所欲也》。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鱼我所欲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情感。
Step 2 分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例如分析文章的主题,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等。
Step 3 表达总结(15分钟)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和结论。
2.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的意图。
Step 4 深入探究(15分钟)1.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2.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对于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作者选择使用这样的比喻和拟人修辞?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一篇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读后感。
Step 6 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激发学生接下来对于《鱼我所欲也》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拓展活动:1.让学生找一些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进行分析和比较。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生活中的体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所欲】【得兼】【有甚于】【苟得】【恶】【患】【使】【何不用也】【由是】【是故】【非独】【勿丧】【箪】【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不屑】【万钟】【何加】【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3、指出通假字并解释辟辩得欤向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⑦乡为身死而不受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⑨乡为身死而不受(10)故不为苟得也(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探究展示:1、理清课文结构。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写出大意并理清论证思路。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提炼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8、分析论证方法。
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9、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山东省三中九级语文下册《第1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2、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二、学习准备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积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三、学习过程(教师案)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选择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取舍;
1.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文言文表达方式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解读。
2.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但对于性格、志向与选择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化理解。
3.学生在论证方法上有所掌握,但运用事实、道理进行论证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情境:你正在参加一场考试,发现旁边同学作弊,你深知作弊是不对的,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成绩受到影响。
要求:结合孟子的观点,表达你的想法,并说明你会如何做。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篇短文。完成后,我会邀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他们的作品。
(五)总结归纳,500字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练习等方式,不仅学习了文言文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道德认知。希望大家能够将孟子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孟子论述的观点。
2.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倾听。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学习古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人生导航。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一(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
一、导入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7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
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
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朗读,初步感知义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学生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4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9 of grade 9 Chinese volume 2编订:JinTai College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鱼我所欲也范文(2020版)2、篇章2:鱼我所欲也范文(通用版)3、篇章3:鱼我所欲也例文(2020版)4、篇章4:鱼我所欲也文档篇章1:鱼我所欲也范文(2020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9《鱼我所欲也》教案
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4.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 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合作交流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wu,.
【患】.【使】.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师
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咼文言 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 的观点.
【何不用也】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3.抽译本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
探究质疑
1.分析第一段,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整体感知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 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 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19 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内容预览: 1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 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 的语言特色。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 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 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1/9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 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 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 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 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 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外授)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 懒。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选文解析《鱼我所欲也》是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鱼儿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位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首先,庄子想表达的是“物我两忘”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在这个故事中,钓鱼者不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去伤害那些无辜的鱼儿。
鱼儿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生命的意义。
庄子借用鱼儿的形象来说明,我们也应该学会相互尊重,保护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另外,庄子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比如,在钓鱼者看来,把鱼咬钩了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鱼儿看来,这件事情却可能是它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二、教案设计1. 课前预习(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寓言故事,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题目,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鱼儿为什么不想出波纹?(2) 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如何?(3) 这个故事要传达什么思想?2. 讲解故事(20分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隐含的思想,老师可以借助一张图和一段视频来讲解:(1) 上大海的鱼儿为什么不敢轻易出波纹?因为它们都能感受到,由于物理原理,它们对周围的水会产生压力,这会影响到距离它们较近的其他鱼儿的存在,因此,它们都非常小心。
(2) 钓鱼者对待鱼儿的态度并不好,他们不顾及鱼儿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它们钓上来。
(3) 故事中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以及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3. 分组讨论(30分钟)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鱼儿是怎么用它们的小脑袋感觉出水流的?(2) 鱼儿是怎样信任彼此,保持秩序的?(3) 除了鱼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同样的行为方式?(4) 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先入为主的观点?4. 课堂小结(1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1) 庄子的故事《鱼我所欲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鱼我所欲也》
教师寄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教学目标
1、掌握与孟子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难点)
3、正确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从而加强自身的道德培养。
(重点)
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来关注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
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不为苟得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失其本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六、达标检测
(一)(10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4分)
之蹴辩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1分)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 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3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2分)
(二) (10分)
1.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2分)( ) ( )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2分)
19《鱼我所欲也》
四、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2、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六、达标检测:
(一)1、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
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举例义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
)
(二)答案:1、B D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
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
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