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的国民革命观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的国民革命观

摘要施复亮(1899~1970)原名施存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大革命时期,他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著书立说、从事宣传教育,为大革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他徘徊迷茫,在悲痛中声明退出中国共产党,发愿做一个单纯的国民党员。

加入“改组派”后,抱着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信念,他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反思刚剐失败的大革命运动,分析考察严峻的革命现实,在回答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国民革命观。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施复亮的政治活动及思想状况。

第二部分探讨了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国民革命观的形成。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其形成的思想基础;大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其形成的历史依据;彷徨歧路中的人们对统一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是其形成的现实依据。

第三部分阐述了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国民革命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两个革命系统观;对象观;动力观;领导权观;性质观;组织观;前途观。

第四部分是对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国民革命观的评价。

主要包括:两个革命系统观的评价;对象观和动力观的评价;领导权观的评价;性质观的评价;组织观的评价;前途观的评价。

关键词:施复亮大革命国民革命ABSTRACTShiFu-liang(1899—1970)alsocalledShiCun40ngwasawell—knownfigureintheChinesemodemhistory.WhentheGreatRevolutionbrokenup,henotonlytookpartinit,butalsocontributedhissharetoitbywritinganddisseminating.Aft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heheshatedatthecrossroadsandlosthimselfSOthathesadlydeclaredleavingfromCPCandstayinginKMTasasimplemember.CherishingthefaithtocontinuouslyprobeintotheChineserevolution,heappliedSunYat-sen’SThreePrincipleofPeopletoponderoverthejustfailedGreatRevolutionandinvestigatethestemrevolutionaryrealityafterjoining‘‘theSchoolofReorganization".HeansweredaseriesoffundamentalquestionsabouttheChineserevolutionandhencehi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utionshapedup.Thethesis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generalizesShiFu-liang’SpolRicalactivitiesandGreatRevolution.ideologicalstatearoundtheFailureoftheThesecondpartinquiresintotheformationofShiFu—liang’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utionar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Sun"fat-sen’SThreePrincipleofPeopleisitsideologicalbase;Summing-upofexperienceandlessonabouttheGreatRevolutionisitshistoricalbasis;Hesitantpeople’Surgentneedontheuntiedrevolutionarytheoryisitsactualbasis.ThethirdpartpresentsmaincontentsofShiFu—liang’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mionaft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asfollows:theoryoftworevolutionarysystems;theoryofobject;theoryofpower;theoryofleadership;theoryofcharacter;theoryoforganization;theoryofprospect.ThefomlpartappraisesShiFu—liang’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utionaft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Itincludes:appraisalonthetheoryoftworevolutionarysystems;appraisalonthetheoryofobjectandpower;appraisalonthetheoryofleadership;appraisalonthetheoryofcharacter;appraisalonthetheoryoforganization;appraisalOilthetheoryofprospect.Keywords:ShiFu'liangtheGreatRevolutionNationalRevolution引言和文献综述1924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结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篇一《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字:晚清政治经济外交格局变化影响一、晚清社会的政治(一)北京政变发生,清朝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谕令其弟恭亲王奕诉留在北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儿了载淳继位,并以肃顺、端华等八人辅政。

八大臣秉政完全把留守北京的奕诉排除在外,又不许权利欲极强的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干预政事,这就使得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激化起来。

慈禧太后拉拢东太后慈安,暗中联络在京的奕诉为后援准备发动政变。

奕诉是咸丰帝异母弟,道光时期就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咸丰初年遭到罢斥,他和咸丰帝的矛盾很深。

留在北京议和期问,奕诉通过签订《北京条约》和处理一系列善后事宜,笼络了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和一批统兵大员,树立了白己的威信。

1861年秋,奕诉借奔丧之际与两宫太后密谋政变,随后回到京城布置一切。

11月2日,政变发生。

载垣、端华、肃顺等被处死,其他人被充军或被革职。

这次事变被称为“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作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政变发生后,清政府对外公然宣布“借师助剿”,借助外国武力镇压太平天国;对内则调整了与曾国藩集团等汉族地主的关系,继续执行重用汉族地主的政策,加强其统治。

政变后,清政府提拔蒙古血统的著名理学家楼仁,先任都察院左都御使,再升为大学士。

还提拔了李棠阶,出任都察院的都御使和军机大臣。

在地方行政方面,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并赋予适当的权力。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篇一《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论文论文》提要:关于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有多篇文章加以论述,只是对其内涵、性质及思潮与流派的界定,仍颇有歧义。

本文除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还将对这一思潮的流变过程、各时期特点及其复杂的历史作用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近代史上的两种文化保守主义近代以降,面对飘洋东来、以新型工业资本社会形态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挑战,中国本土文化能否继续延展其几千年来不绝的生命,曾是思想界长期纷纭不决的一大公案。

文化保守主义便是在这场争论中对此始终持肯定态度,并身体力行地为重塑传统文化的现代精魂而呐喊的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流派。

说到保守主义,人们总不免将落后、守旧的贬义与之联系在一起。

这种看法,固然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是决不全面。

因为它还常常用来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主要便是依据这一含义界定的。

在关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认为这一思潮在我国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建立孔教之说,[1]也有的将其上溯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2]甚至还有把近代早期的封建正统派直到“五四”以后的新儒家同作为“文化传统主义”思想脉络在各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加以综论的。

[3]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各家对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界定标准尚存在着分歧。

因此,在讨论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之前,自应先对其略作说明。

我们认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近代”两字,按照我国学术界的通常用法,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时段概念,即指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或1949年建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一是社会形态概念,即指封建社会结构遭破坏而进人资本主义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11appeI坨d.Many remgees iIlside Sh龇lllaig啪we托tlle immi伊枷groups which played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日期:嘲年}A}于B
(’日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延安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摘要: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她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

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

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五四精神孕育而出。

五四精神代表着积极、进步、平等、和平、自由等,她留给后人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如周策纵所说的“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他而推动。

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

”[1]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丰富的精神内涵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

(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曾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一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一近代史论文篇一《论五四运动》摘要:1919年5月4号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历史意义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1.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政府在华势力范围、撤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精品作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精品作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精品作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 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关键词:合作、分裂、民族利益、阶级利益。
一、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
1. 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像资产阶级革命派预想的一样实行民主和共和。相反,新旧利益的交织,新旧势力的冲突,使得满目创痍的中国大地异常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分裂,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混战不断,闹得民不聊生。
3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3.1政治衰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篇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
专业论文
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学生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442班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 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艰辛与变革的历史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逐渐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段历史既铸就了民族的辉煌,也铭刻了国人的悲痛。

本篇论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以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中国近代史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朝统治逐渐衰落,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

封建专制、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方面,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对中国主权造成严重侵害。

2.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迫使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割地、开放通商口岸,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 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造成中国巨大损失和民族耻辱,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5.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篇章。

四、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现代化史,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段历史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觉醒。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经验教训。

五、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篇一《近现代中国救国道路探索》摘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儿女们为救国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总结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

关键字: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出路历史必然性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而艰苦的斗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各条路线的主力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艰辛历史进程及其简略的发展规律。

越是了解国史、国情,我们越是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在怎么是困境下经过怎么样的波折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章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鸦片战争的爆发,引起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改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随着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研究的开展和深化,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史研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篇一:《论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摘要: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孙中山和谐思想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而形成的。

他赞成“五族共和”,反对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的自觉认同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是构建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参照标准,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和谐;和谐社会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人类古往今来所有世俗的、宗教的思想学说,以和谐理念为其终极与归宿,以和谐社会蓝图为目标和旗帜,号召人们为之实现而努力奋斗。

回顾并总结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对于21世纪如何对待民族和谐问题无疑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形成的背景孙中山民族和谐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动荡的年代。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孙中山之所以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1]正是孙中山对社会的不和谐认识基础上提出的。

这不和谐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政治方面,孙中山痛感“中国现行政治,可以概括之曰: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

”[2]第二,在经济方面,针对因中国的生产力落后、区域经济不协调、经济结构畸形、经济秩序混乱等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而造成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障碍,孙中山提出建立生产发达、区域协调、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最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最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探寻第一代民族资本家艰苦的实业救国之路摘要:张謇前半生的生活经历,依旧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操的封建士人的奋斗轨迹。

他一方面积极从事于乡里活动,另一方面继续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获取了最高的科举功名,并由此卷入了朝廷高层的政治纷争。

“治国平天下”的光明仕途已经呈现在眼前。

然而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他的判断和抉择。

他曾说自己在光绪十二年会试后就有中国兴实业,责在士大夫的想法。

甲午战争的炮火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终将张謇推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另一种人生体验中,张謇以自己前半生的积累创造了全新的辉煌。

关键词:张謇爱国情操时代变迁实业救国张謇11岁时于宋先生处读书,先生见门外有一武人骑马而过,即曰:“人骑白马门前过,”张謇应曰:“我踏金鳌海上来。

”先生大为夸奖,其父张彭年更是笑逐颜开。

不仅为儿子的聪明才智,更为吉言所预示的锦绣前程。

也即是从那时起,张謇便成为家族的希望,踏上了他的科举求仕之路。

同治七年,15岁的张謇开始进入科举试场,这也意味着其科举场上26年蹉跎的开始。

初进科场等待着这个少年的便是一场磨难--冒籍风波,因祖上三代无参加科考之人,为在考试时对张謇有利,其父与宋先生商定让张謇冒充如皋张铨的儿子,并以张育才之名走入科举考场,并顺利通过县试,州试,并在同治八年的院试中名列前茅,获秀才称号。

寒门出秀才,自然是大喜事。

但“其后如皋张氏贪得无厌、索酬无已,后竟控诉于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于是“冒籍案”发”。

在之后的五年内,张謇与家人为此事奔走四方,负债达千两之多。

一个小康之家几乎倾家荡产。

经济上的损失尚可数计,精神上所受的磨难和凌辱则使年轻的张謇几乎无法承受。

被学官要求以《论语》子游问孝一章为题,向张氏作八股。

闻听官吏拘押他,夜半冒雨潜逃。

在张氏伙同地方官吏的百般纠缠于刁难下,张謇终于忍无可忍,径自向学院禀明了实情,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才被准划归为通州本籍秀才,将临在张家的这场灾难至此结束。

2022年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3篇

2022年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3篇

2022年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3篇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__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__的国情,不仅要了解__的今天,还应当了解__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__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

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__的未来史。

__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

如果说此前的__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__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

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

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__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打开__市场,英国商人向__销售鸦片。

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__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__的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__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__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

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__最大的后果是使__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__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__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篇一《探讨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应构建一个与现有体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

钱乘旦提出的“现代化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

但是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化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是国内史学界,特别是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编写世界近代史,或者说以什么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并按这个中心思想将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系统地、有机地组合起来。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种《世界近代史》。

这些著作大多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内容大同小异,由于主导思想和史实编排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体系。

该书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组成部分。

这部著作虽说是按照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观点来编写世界近代史,但仍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将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定在1500年,终点则定在1900年。

综合起来看,第一种与第二种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第二种和第三种终点相同,起点则不同。

三种体系的共同点是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种体系强调世界历史是在近代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由分散而发展成为整体的。

我们认为,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和现代。

第一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现代史。

在我们看来,所谓近代,就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

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工业革命。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文章回顾了中国近代史,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以及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改革。

接着,文章分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

然后,文章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展望了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

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和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革。

一、中国近代史的回顾1. 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接触和贸易,但同时也引起了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控制。

洋务运动的兴起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变革,但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更加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

2. 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改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终结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尽管政治改革开创了新的时代,但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贫困、民族问题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国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权力争夺,以及不同思想和派别之间的斗争。

经济上,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企业。

三、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中华民国推翻北洋政府。

国共合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联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教师应多角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2000字的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欢迎阅读!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篇1:《试谈革命先驱----孙中山》每当提到孙中山,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振奋,是热血,虽然他所在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但他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他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无法取而代之的。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也想发表一下个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感受,斗胆对这位伟人做一下评价。

一、伟大历史地位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这段话已经大概反映了孙中山的部分伟大贡献。

具体来说,他的伟大贡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这时的中国已经积重难返,国力日渐衰弱。

清朝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签订,导致中国的领土和利益遭到残害。

除此之外,中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农民起义和道德灭亡等问题频发。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中国的近代史中,辛亥革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辟了新的道路。

革命的胜利带来了摧毁帝制和推翻满清政权的启示,奠定了国家的转型基础。

辛亥革命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主革命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转变,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呼吁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观,对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近代史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事件,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还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成功和挫折,并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令人振奋和令人痛心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经历了多次挫折和风雨,但最终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到现代化的转变。

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珍惜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也呼唤我们在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

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

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中国近现代史》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关键字:近现代史;屈辱;战争;历史使命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而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争之歌。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轨道。

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了救亡,民主与科学精神贯穿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时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5篇范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5篇范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关于如何看待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指导教师:班级:姓名:从接触中国近现代历史开始,我就一直被灌输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

学了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现记录下来,权作心得。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一、落后一定就要挨打?严复《天演论》中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质是以自然科学模型来解释社会科学。

我觉得这个很可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其特点,真理从来都是有条件的,自然科学的真理未必就可以套用到社会科学上。

再说了,到底什么是落后?是文化落后?意识形态落后?抑或是经济落后?我看大明汉族再怎么闭关怎么落后都比女真族先进,怎么一样挨打?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我看未必,落后是相对的。

英国相比于我们先进,但相比于美国就落后,怎么先进的美国没有去打落后的英国?二、关于永不称霸如果按照“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那么先进的话就要打人了?那是否意味着中国就可以随意欺负周边落后小国?肯定不行,而且中国承诺过,“永不称霸。

”但要我说,这个承诺就是一张白纸。

如果中国的国际地位达到足够称霸的高度,称不称霸都是一样的,不称霸一样对别国具有威慑力,一样能达到称霸的目的。

现在的情况是,国人开始幻想性地口头称霸。

可能是近现代被欺负惯了,老想欺负别人。

经济发展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泱泱大国”之类的词语充斥着各类媒体,但实际上我们的国民素质还配不上“泱泱大国”这四个字。

更要命的是,因为我们的快速发展加上体制上的原因,中国已成为众矢之的,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不断地被抛出,在国际舞台上也遇到了种种新的麻烦,发展依然高速但阻力也是空前。

我想,这与国民的称霸心理有很大关系,而这种隐性的称霸思想根源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史论文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孟浩浩学号:201103110208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所在年级:2011级完成时间:2012年4月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

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

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

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

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

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年5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

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

11月8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年6月20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来由的战役,让清军措手不及,只能被迫还击,马克思在论述这场战役是指出:“中国当局不是发对英国使节前往北京,而是反对英国武装船只上驶白河。

……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的权利就能赋予他率领一支法国武装远征队强行驶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就算是中国人必须接纳英国的和平公使入京,他们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也是完全有理的。

中国人这样,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人性的贪念让他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将“万园之园”化为一堆堆败瓦颓垣。

参与焚烧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1860年10月,无力抵抗的清廷由奕 出面与英法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在清朝统治者的带领下,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千万万中国人民都面临着一种命运——用枪炮和鲜血来换取国家的主权独立与民族自由!二、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两次战争用武力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在此便不得不先谈一下清代海关的变化。

早期,清政府对西方各国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当英皇派遣使团出使中国,试图与清政府建立相对开放自由的贸易关系是,当时执政的乾隆皇帝一口回绝,理由倒也简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可是现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不仅用武力口开中国国门,而且用凶残的暴力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硬生生地剥离,更有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

”[6]咸丰九年(1859),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

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二)、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国封建政权。

英、美、俄、法等国的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此时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相适应是封建政权的显著地买办化。

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本身的变化上说,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更密切的买办化官僚产生了,即所谓的洋务派。

他们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扩大本集团的势力,开展各种洋务活动。

前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官僚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所谓的“自强新政”。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高昌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由因国人马格里督办的金陵制造局。

但这些企业大都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

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即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后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从军事工业转而举办一系列民用企业,以供应军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以“求富”。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72年在上海创立的轮船招商局,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均为官僚商办企业,也是北洋系买办官僚所凭借的经济体系。

洋务派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来维护封建统治,并增强本集团的实力和财富。

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实际上就包含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

”中国的资本主义在这些企业中缓慢的成长。

(三)、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的自然经济自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到清朝也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国家的整个经济部门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国资本入侵的冲击下,逐步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1840年后频繁的国内国外战争,不仅耗空了国库,而且让各省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依赖着大量土地的小农经济发展迟缓,而耕种技术长期的落后,更加速了其衰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曾在最初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有过顽强的抵抗,但时间短收效差。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各国的权益扩大和侵略活动的加强,陈旧的封建经济难以抵抗强大的新兴的的资本主义,开始了普遍解体的过程。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是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解体的具体表现为: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从鸦片战争,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轻笑开始广泛解体。

(小生产与机器大生产难以竞争)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以耕织结合为主的自然经济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引起的重大变化就是堵死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正常道路,是解体后的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2、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

农业产品商品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茶、桑、烟草、豆类和罂粟等种植的扩大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

以罂粟为例: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腐朽的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禁烟能力,却鼓动农民种植罂粟以增加税收。

1856年,罂粟在云、贵、川三省已经“连畦接畛”了;苏皖浙省,年产烟达73万担,烟田2303亩;山西几乎“无县无之”;东三省“种罂粟者不下十之六七。

”粮食商品化程度,是考察自然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志。

鸦片战争后,地区经济作物的广泛扩种占用了原有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导致该地区对于外地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商埠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也同时大增,“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友10%增长至16%;然而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却是外国资本主义破坏城乡手工业和加紧掠夺农产片,尤其是所需要经济作物原料的结果。

”从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期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倾销下,与农业结合的手工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开始解体,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于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原料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扩大,广大农民又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供给者,中国农业经济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四)、其他方面以上着重分析的几个方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中国历史影响较为长远和深刻的方面,下面来描写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依然存在的几个其他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