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常用中医操作相关注意事项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用具及常用药液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
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1、止痛作用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
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中医理疗科诊疗步骤与操作规程
中医理疗科诊疗步骤与操作规程
1. 病人接待与登记
1.1 根据患者就诊需要,安排合适的接待区域。
1.2 根据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和建档。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
1.3 向患者了解主要症状和病史,并记录在病历中。
2. 病情评估与辨证施护
2.1 根据患者提供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评估。
2.2 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以辨明病情和辨证。
2.3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理疗治疗操作
3.1 按照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和仪器。
3.2 对患者进行理疗操作,包括按摩、推拿、拔罐等。
3.3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调整理疗方法和疗程。
4. 疗效评估与复诊安排
4.1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
4.2 根据疗效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或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
辅助治疗。
4.3 根据疗效和患者需求,安排复诊或转诊至其他科室。
5. 诊疗记录与信息管理
5.1 在每次就诊结束后,及时记录患者的诊疗情况和治疗效果。
5.2 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诊疗记录进行保密和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6. 诊疗设备与器材管理
6.1 对使用的诊疗设备和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6.2 对新购置的设备和器材进行验收和登记,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6.3 对设备和器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设备清单。
以上为中医理疗科的诊疗步骤与操作规程,希望能对工作有所帮助。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用具及常用药液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1、止痛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
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第一章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艾条灸法(一)评估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
2.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
3. 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
4.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如是瘢痕灸会由于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
(二)适应症1.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菌痢等。
2.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
3.防病保健。
(三)禁忌症1.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
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施灸部位和施灸方法。
施灸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5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15分钟。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1.多穴施灸,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中医科工作制度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一、中医科主任(一)管理职责: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
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
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中医科室规章制度及流程
中医科室规章制度及流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科室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中医科室是医院的重要临床科室,承担中医诊疗工作,提供中医药治疗服务。
第三条中医科室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第四条中医科室必须持有效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中医诊疗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
第五条中医科室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规范诊疗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第六条中医科室应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七条中医科室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医疗质量。
第八条中医科室应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安全,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第二章诊疗流程第一节就诊流程第九条患者到达中医科室,应先进行挂号登记,报告工作人员姓名、主要症状和就诊目的,领取候诊号牌。
第十条患者按号牌顺序就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制定诊疗方案。
第十一条医生对患者病情严重的,应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和科主任,共同商讨处理方案。
第十二条医生应向患者解释诊疗方案,告知治疗的费用、药品的名称和用法,征得患者同意后,开始治疗。
第二节治疗流程第十三条医生应按照诊疗方案,合理开具处方,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量符合规范。
第十四条药师应根据处方及时调配药品,核对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认真记录。
第十五条医生应向患者解释药品的名称、用法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第十六条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七条治疗期间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疑问,应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和科主任,共同处理。
第三节出诊流程第十八条医生每日下班前,应认真填写诊疗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
第十九条医生应向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告知继续治疗的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征得患者同意后,完成出院手续。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总则1.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护理操作人员,包括护士、护理员等。
3.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获得相关证书。
二、操作规程1.患者接触1.1护理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2护理操作人员要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清洁衣着,佩戴相应的工作证。
1.3护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必须保持清洁,需进行常规的手部消毒。
2.患者体格检查2.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患者体格检查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守医疗保密法规定,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2.2护理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相应的体征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3.输液操作3.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的输液医嘱,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液液体。
3.2护理操作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如消毒针头、挂瓶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3.3输液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输液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操作4.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注射药物,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2护理操作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针头深度和注射速度。
4.3注射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注射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中医疗法操作5.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疗法操作前,需获得相应的中医学或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证书。
5.2护理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疗法操作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
5.3中医疗法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三、安全措施1.操作前,护理操作人员需了解操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中医科操作规程
中医科操作规程一、引言中医科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中医科的临床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中医科的诊疗效果而制定的。
本操作规程适合于中医科的各类临床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中医诊断、治疗、针灸、推拿等。
二、中医诊断操作规程1. 病历记录中医诊断的第一步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医生应准确记录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信息,并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询和观察。
病历记录应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摘要、辨证分析、诊断和治疗计划等内容。
2. 望诊医生应子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应在充足的自然光下进行,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注意观察细节,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3. 闻诊医生应通过闻诊患者的气味、声音等,获取病情信息。
闻诊应在肃静的环境下进行,医生应倾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并判断其是否异常。
4. 问诊医生应子细问询患者的症状、疼痛感、排泄情况、饮食习惯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应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医生应倾听患者的描述,并进行进一步追问。
5. 切诊医生应通过切诊患者的脉象,判断患者的脉搏状况和身体状况。
切诊应在肃静、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医生应使用正确的手法和力度,准确判断患者的脉象。
三、中医治疗操作规程1. 中药治疗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辨证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应遵循中医药学理论,按照方剂的配伍、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等要求进行。
医生应在治疗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保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针灸治疗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辨证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应遵循中医针灸学理论,按照穴位的选择、针刺的深浅和力度等要求进行。
医生应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推拿治疗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辨证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推拿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应遵循中医推拿学理论,按照手法的选用、力度的掌握和时间的控制等要求进行。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注意事项一、耳针法(耳穴埋豆)(一)、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二、艾条灸法(一)、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拔火罐法(一)、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标准
中医八项护理技能操作一、耳穴埋豆(耳针法)(一)、定义耳穴埋豆是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部一定穴位上,通过间断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压豆及留豆刺激期间,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头疼、头晕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如留豆期间局部皮肤发红,应及时处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二、艾条灸法(一)、定义艾条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三、拔火罐法(一)、定义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XXX妇科在2014年推出了10种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符合XXX的要求。
这些项目包括中药熏洗法、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
这些项目的具体细则详见附录。
其中,中药熏洗法是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在患处进行熏蒸和淋洗,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目的。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症状。
但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以及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
在操作前需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等物品,并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其他项目如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也各有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操作前同样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并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1.确认医嘱和患者信息,并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和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及患者是否经期或妊娠。
2.洗手并戴口罩,备齐所需用物。
按医嘱配制药液,保持水温在50-70℃之间。
3.携带用物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床号和姓名。
解释熏洗过程并获得患者的配合。
4.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对于坐浴,将药液倒入盆中并协助患者脱下内裤,然后让患者坐在木盖上进行熏蒸。
待药液不烫手时,拿掉木盖,让患者坐入盆中泡洗。
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在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后,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并安置在舒适的体位。
清理用物并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1.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冬季需注意保暖。
2.对于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按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操作室工作制度
中医操作室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中医操作室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操作室管理1. 操作室设主任1名,负责操作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主任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
2. 操作室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和临床操作能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诊疗规范。
3. 操作室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保证操作室环境的整洁、安静、舒适。
4. 操作室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三、操作室工作流程1. 患者预约:患者通过挂号处或电话预约中医操作室服务。
2. 患者就诊:患者携带病历和预约单到操作室就诊,操作室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预约单安排就诊顺序。
3. 操作室工作人员进行初步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4. 操作室工作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操作结束后,操作室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解答患者疑问,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
6. 操作室工作人员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和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建立完整的病历资料。
四、操作室安全管理1. 操作室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规定,确保医疗器械和物品的清洁、无菌。
2. 操作室工作人员应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紧急情况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 操作室应建立健全火灾、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4. 操作室工作人员应加强安全意识,防范患者意外伤害和医疗纠纷。
五、操作室伦理与医德1. 操作室工作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益,保护患者隐私。
2. 操作室工作人员应遵循医德原则,公正、公平、公开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3. 操作室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六、监督与考核1. 医院相关部门定期对操作室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操作室设立质控小组,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提高操作质量。
中医科规章制度
中医科规章制度一、针灸科工作制度1、经常保持室内整洁,器械物品放置固定。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针具用完后及时清洁、及时消毒。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4、按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认真书写病历及处方等医疗文件。
5、对于疑难病症不能确诊或疗效不明显者,应请上级医师或有关专科医师会诊治疗.6、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强度。
治疗完毕后将机器关关闭、输出扭至零位。
7、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
采取措施,预防晕针、滞针的发生,如有发生,迅速处理.取针时注意防止漏针、断针.8、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有不锐利及弯曲时应及时修理、更换.针灸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9、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关心体贴病人,态度和蔼,文明礼貌,耐心听取并解答病人的咨询.二、推拿科工作制度1、热情接待病人,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认真、规范书写病历,根据病情及适应症,确定治疗方法和计划。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
3、治疗或检查前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若发生差错事故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并认真记录.治疗后记录当日情况,疗程结束时作好疗效评定。
4、做好资料收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5、实行首诊负责制,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6、讲究医德,仪表端正,衣帽整齐,室内整洁。
7、保持维护医疗人员自身形象,不得躺靠治疗床,不得与患者争吵,不得随意接打、玩弄手机,不得玩笑喧哗,严禁在室内吸烟。
8、医生的双手应保持清洁、温暖、指甲应修剪,指上不戴任何装饰品,以免损伤患者的皮肤。
9、做好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工作,床单、治疗巾定期清洗、更换。
10、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隐私,正确恰当的处理好病人对病情的知情权,对接受治疗的选择权,对急危重症病人除施以积极救治和转会诊外,医生有对病人及家属告知和签字的责任。
中医门诊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中医门诊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守则1、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3、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4、自觉遵纪守法,不得收取病人礼金,模范地执行各项卫生法规。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漏病人隐私和秘密。
6、服从组织,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对工作认真负责,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8、保持医馆整洁,美化环境,创造温馨的就医环境.二、挂号工作制度1、门诊病员应先挂号后诊病(危重抢救病人例外).2、导医做到衣、帽整洁,态度和蔼,热心接待,工作细心负责,简化手续,减少排队,耐心解答病员提问.3、收、付现金必须当面点清,认真辨别真假钞票,若遇可疑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处理.三、医师执业制度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2、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
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3、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4、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不实的医学证明文件。
5、对重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或及时推荐到有更好医疗条件的医院去就诊。
33588 8334 茴32695 7FB7 羷40648 9EC8 黈38415 960F 阏39224 9938 餸29847 7497 璗96、医师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7、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
8、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9、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医馆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医师处方制度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医馆申请获准后可以行使处方权利。
2、药房应按照医师处方调配药剂,如果处方出现错误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拒绝调配,并应及时与处方医师进行处方核对。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是中医医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患者安全、顺利治疗的重要工作。
为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制定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的内容,供护士们参考。
一、患者接待和沟通1.注重患者的个人信息保护,保证患者隐私不被泄露。
2.积极主动地接待患者,提供周到、友好的服务。
3.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疾病描述和诉求。
4.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医学术语和治疗方案。
二、患者观察和记录1.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舌象、脉搏、体温、血压等。
2.注意记录患者的主诉、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其他重要信息。
3.对患者的细节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向医师报告。
三、中医治疗操作1.根据医嘱和中医诊断,正确按时按量给药,注意给药方式和药物相互作用。
2.确保中医治疗操作符合中医学原理,规范操作流程。
3.在进行中医技术治疗时,做好消毒、无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四、患者安全1.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按规范手册执行临床操作,避免操作错误和事故发生。
3.严格控制感染源,做好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工作。
4.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要求,合理安排护理措施和用药。
5.提供康复教育,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意外伤害。
五、与医生和其他科室的协作1.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和合作。
2.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护理效果。
3.在患者转科或出院时,积极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六、护理质量管理1.加强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2.定期组织护理交流和病例讨论,提高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
3.注重护理文书的规范性,保证抢救记录、护理评估、护理计划等的完整、准确和及时。
4.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和反馈,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七、自我发展1.持续学习中医护理相关知识,参加中医护理培训和继续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室常用中医操作相关注意事项药熨疗法注意事项1、本疗法属温中法,主治寒证、阴证,凡里热者禁用。
2、热熨选药须对症,药用精简,以辛香窜透力强的药物为主。
3、药物应随用随炒,一剂可用2次。
药包温烫适度,欠温则药力不能透达,过烫则损伤皮肤。
医者可以自己手臂皮肤试之,药包觉热而不烫时方可熨儿。
4、本疗法须在温室避风进行。
因儿体暴露,热熨后毛孔舒张,风邪易从皮毛侵入,若当风露寒,本病未去,反使患儿复伤于风寒。
5、治疗期间,患儿须适当休息,忌油腻、生冷,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小儿药熨疗法外治内病,可免服药之苦,对某些病症疗效较汤剂略胜一筹。
其特点既借助于热力的物理作用,又配以芳香性药物所起的窜透作用,通过表皮的吸收直接进入病变脏腑。
故疗效比单纯的热敷更强。
经络拍打注意事项1、拍打前要先活动一下,注意控制拍打力度,一般有热、胀、酸、麻的感觉即可。
别看别人拍打的时候声音很响,其实注重技巧了是只响不痛。
特别是拍打腹背时多用虚掌——手心稍微拱起来。
千万别实着用力拍,反而可能会伤到且感觉疼痛,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用力拍打还可能导致骨折。
2、若是起痧了,即皮下出现小的出血点,建议等该部位的痧退了才继续拍打。
值得注意的是,发烧、急性传染病、急性炎症、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病、结核病、肿瘤、各种出血性疾病、骨折以及疮疖痈疽红肿者、孕妇等人群是不适合拍打养生的。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力度适当,不可太重,引起疼痛哦。
芒硝外敷注意事项治疗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每与大黄同用以通便泻热、如积滞较甚、腹胀腹痛,可加配枳实、厚朴。
如大便结久不通而体质较弱者,用芒硝加鲜萝卜同煮,待熟捞出,再加鲜萝卜同煮,如此3~5次,服其药汁,有通便而不伤正之优点。
现代有人以本品配莱菔子治粘连性肠梗阻,配金钱草治胆结石,配茵陈治阻塞性黄疸等。
外用能清热消肿,如外敷治乳痈初起或乳汁不通所致乳房肿硬热痛。
如配以大黄、大蒜,加适量食醋捣烂外敷,可用于肠痈。
目赤肿痛,可取芒硝适量,加10倍量开水溶化点眼,或煎汤熏洗。
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可用芒硝配合冰片、硼砂等研末吹于患处。
内服用量10~15克,以药汁或开水冲服。
胃无实热,肠无燥屎者勿用,水肿、老年性便秘及孕妇忌服。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艾灸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穴位按摩注意事项推拿即按摩,是目前人们最常用到的一种治疗颈腰椎劳损、缓解疲劳紧张等疾病的中医特色疗法。
其中,中医穴位按摩的原理到底是怎样的呢?从西医角度,如何理解穴位按摩呢?“穴位”即肌肉、肌腱、骨头连接的关键点按中医的观点,中医称之为“穴位”的部位,是推拿按摩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相对于身体别的位置要更加敏感一些,按摩后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现代西医解剖也有相关研究,西医认为,所谓穴位即“肌肉、肌腱、骨头”相连接的关键点,通过按摩让这个关键点松了,整个一条肌肉都会随之放松。
错误的按摩手法会导致疼痛如果只是单纯按摩肌肤,会导致损伤,那患者可能会觉得痛,但如果找到“关键点”,用巧劲弹拨几下,整个人就会放松了。
这就是为何有的人按摩完以后,第二天会觉得不适,甚至全身疼,那就是按摩的手法不正确、过度了;正确的按摩后,只会带来舒服放松的感觉。
建议将推拿按摩列入规范管理之中推拿按摩行业鱼龙混杂,大多数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考核的,没有掌握人体的结构以及专业的医疗知识,中医推拿按摩的效果也十分差,甚至加重病情。
如果国家能将推拿按摩列入规范管理中,如执证上岗等,会更利于民众对于中医推拿的正确认识、以及避免因按摩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因此,建议广大民众,最好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推拿、正骨等。
以下是按摩的具体方法:一、预备动作:患者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坐姿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于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二、按揉太阳穴: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做此按揉的功效为疏风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三、按摩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用左手掌或右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此按摩可降血压、宁神清脑。
四、按揉风池穴: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五、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分别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此按摩功效为舒筋通络、平肝熄风、降血压、清脑。
六、揉曲池穴降血压:先用右手再换左手先后按揉肘关节处曲池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此法功效可清热、降血压。
七、揉关宽胸:先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手内关穴,然后用左手按揉右手内关穴,以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此法功效为舒心宽胸。
八、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足三里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32拍。
此法功效为健脾和胃、引血下行。
九、扩胸调气:患者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起,提肩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6.根据不同病症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中药雾化吸入注意事项1.使用前,先检查机器各部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
机器和雾化罐编号要一致。
2.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而质脆,易破碎,应轻按,不能用力过猛。
3.水槽和雾化罐切忌加温水或热水。
4.特殊情况需连续使用,中间须间歇30分钟。
5.每次使用完毕,将雾化罐和“口含嘴”浸泡于消毒溶液内60分钟。
中药熏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