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 副本

合集下载

200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200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200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江苏省建陵中学陈林兴化中学高超太湖高中王智慧200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比较稳定“试卷一点都不难,都是老师复习过的!”,随着高考历史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不少考生一脸兴奋地涌出考场。

大家普遍表示试卷不难,好几个考生都说,后面材料分析题台湾题是原来复习时预测题中的原题,多数题目曾经复习过,所以做起来很得心应手。

今年历史试卷总体结构稳定,题型和题量与去年都没有变化,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继续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原则。

今年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古代史比例下降,以往都有两道大题(一道问答题,一道材料题)考到古代史,今年只有一道问答题考到。

这种变化和历史考纲变化有关,考纲中古代史内容删得较多,而增加了现代史部分,与现实意义联系紧密,这体现了新课改“厚今薄古”精神,值得关注。

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凸显时代感,是本次试卷的一大特点。

如和谐社会、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关系、洋务派、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题目不仅不回避热点,而且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关注热点,通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总体说来,今年历史卷题型结构较稳定,选择题25题,共75分,三道材料题和三道问答题,共75分。

这种结构考生十分熟悉,有利于心理稳定。

有历史老师认为,从今年试卷来看,强调主干和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对后面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启示作用。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今年考到世界科技这种在教材中内容很少的知识,覆盖面较广,表明学历史还应当注意全面掌握。

第一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百姓诅咒统治者的话?A 夏朝B 商朝C.西周D.秦朝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教材提供材料的掌握,其意思是:什么时候你这个太阳才灭亡,我们宁愿和你同归功于尽。

2005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点睛之笔

2005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点睛之笔

2005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点睛之笔2005年的高考历史科目无疑是备受考生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年的历史科目突出了一些重要的选择题,为考生们增加了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下面将对这些历史选择题逐一进行点评,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1. 在我国古代,“腐儒”指的是()A.鸿儒B.伪儒C.小儒D.野儒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定称谓的了解程度。

正确答案是B.伪儒。

腐儒是指那些学识浅薄或者伪装成儒者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

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因此选择B是最恰当的。

2. 古代“文人”的代表性人物有()A.苏轼B.陆游C.杨维桢D.王安石这题考察的则是对于古代文人的了解程度。

答案为A.苏轼。

苏轼作为宋代的文人代表,他的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

历史课程对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选择A是正确的。

3. 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 三峡断陷B.上升的陆壳C. 沉积作用D.海底隆起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答案是A.三峡断陷。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地壳上升、沉积作用和海底隆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必须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选择A是不正确的。

4. 下列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是()A. 秦汉B.宋代C. 唐代D.明清这题考察的是历史民族融合的时期的了解。

答案是C. 唐代。

在唐代,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因此,选择C是最合适的。

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 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计量单位D.统一宗教信仰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些具体措施的了解。

答案是D. 统一宗教信仰。

虽然秦始皇采取了很多统一措施,但并没有对宗教信仰进行干预和统一。

因此,选择D是不正确的。

通过以上五道题的解析和点评,我们可以看出,历史选择题并不只是简单的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积累历史知识、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选择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5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变化及对策

2005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变化及对策

2005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变化及对策江苏省阜宁中学(224400) 张国庆(0515--7988292)一、今年考纲的变化2005年历史考纲与2004年相比,在考试内容上有多处变化1、删减内容中国古代史:⑴周朝的强盛;⑵井田制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⑷两汉刺史制度;⑸两汉与越南的关系;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屯田制;⑺玄学;⑻隋唐的府兵制和募兵制;⑼北宋庆历新政;;⑽明清的商业;⑾理学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⑿冯玉祥北京政变;⒀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⒁“三·一八”惨案;⒂北伐时期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⒄“一·二八”事变。

世界近现代史:⒅近代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⒆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⒇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21)二战后泰国、马来西亚的发展;(22)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2、增加内容中国古代史:⑴《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中国近现代史:⑵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⑶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⑷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世界近现代史:⑸苏联的建立;⑹二战后的日本;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⑻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3、表述变化中国古代史:⑴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改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⑵“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改为“先秦时期的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⑶“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改为“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⑷“北伐军胜利进军”改为“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⑸新中国曲折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新成就”改为“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⑹新中国新时期“外交事业的成就”改为“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7〕“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近现代史:⑻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与争夺”改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⑼20世纪30年代“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改为“埃塞俄比抗击意大利的侵略”;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⑾“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改为“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⑿“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⒀二战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改为“朝国和新加波经济的发展”。

2005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2005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2005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设计精选设计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试题设计【热点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把加快发展脲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历史借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

如汉朝屯田西域,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推动边疆开发;曹操推广屯田制,安抚流民;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出现“贞观之治”;隋唐时通过向山要田、围湖造田等方式进一步开发江南;明清时引进或推广优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以减轻人口增长的压力等。

不过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值得当今人们的反思。

近代中国人民常缺衣少食,乞讨四方,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侵略、本国封建压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并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一战后、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尤为突出)。

建国后中共一面进行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成果显著,特别是一五计划建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但也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发动文化大革命,为减轻就业压力掀起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等。

世界史史实告诉我们,能否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稳定。

一战致使欧洲列强出现经济衰退,工人大量失业,引发俄国十月革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意大利甚至走上法西斯道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各国工人大量失业,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

2005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

2005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

2005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2005年全国文综I卷(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福建)其中选择题考了三大板块,13-24题,共12小题48分。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执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

回答13—16题。

13、考古出土的一方汉点击浏览该文件印[“滇王之印”]的印文。

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①废除剥削制度②消灭阶级压迫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

回答17—20小题。

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A、慷慨苍凉B、朴实恬淡C、缠绵婉转D、浮艳华丽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D、杜牧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20、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A、北伐军进军湖南B、八一南昌起义C、湘赣边秋收起义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

2005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热点预测

2005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热点预测

【预测分析】
1.①政治学科: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利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②历史学科: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③地理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亚洲、北非和欧洲,了解亚、非、欧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情况,用地理学科的有关知识分析海洋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预测
热点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背景材料】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届时国际社会将隆重纪念这一伟大胜利。60年来,全球虽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的阴云仍然笼罩着五洲四海。当今时代两个最突出的矛盾,即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东西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和平问题,南北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发展问题。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uot;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uot;这就表明,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没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和努力。回顾历史,总结教训,以史为鉴,消灭战争,让全人类和平共存,让全世界充满和平的阳光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主旋律。
2.预测2005年高考将出一个文科综合题

横店高中2005届历史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复习

横店高中2005届历史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复习

横店高中2005届历史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复习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高中涂湘奇高考热点复习七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1.何谓近代化?①近代化也叫作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②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③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④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2.中国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的关系①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A.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B.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②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地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各有特定内容:A.民族独立是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推翻旧秩序,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B.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C.要发展以近代工业生产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D.近代史上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的主张者,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

E.因为列强的侵略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他们维护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秩序,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推翻旧秩序,才能为近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①前期:A.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比较重要的近代军事企业有:a.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b.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d.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一、辅导目的(一)考前辅导不是追求知识的覆盖面、题目的数量级,而是针对考试的重点、热点,研习精选的题目。

(3)用以上框架用好一些主观题,题目不在多新,而在适当。

(二)在研习精选题目的之前,明确答题技巧。

时间安排:选择题共安排30分钟,每题约1分钟;材料题每个题目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书写、修改8分钟,(3题共42分钟);问答题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整理思路,书写、修改9分钟(3题共45分钟)。

其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最后15分钟仔细填涂答题卡,查漏补缺。

材料题和问答题都要在草稿纸上列出简要提纲或整理、修改答题思路,在基本成型后再从容答题。

题型分析:1、选择题(1)注意看清题意,回忆基础知识。

例如:“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20年代,在大西洋沿岸发生的重大革命有”(答案D)①英法资本主义革命②英国工业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拉美独立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要从时间、空间上考虑,17世纪中期指什么?19世纪20年代又发生什么事件?“重大革命”是否仅仅指资产阶级革命?大西洋沿岸指哪些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解决了上述问题,就可从容解答了。

(2)注意看清题意,根据题目要求回答。

①“实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

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答案D)A都开始于列强对东南沿海的进攻B都直接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C都破坏中国的主权D都为了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

例如,“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多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答案A)A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B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D直奉军阀携手镇压革命。

③有的题目也表述为最主要的、最显著的……。

例如,“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主要的贡献是”(答案C)A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C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特点浅析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特点浅析

回避热点,远离基础——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历史题浅析董志辉甘肃省平凉一中(7444000)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Ⅱ)历史部分(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等省区使用)在总结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刻意“回避热点,远离基础”。

总揽整个试卷,不论是主观题和是非主观题,对于考生的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一、试卷印象1、有稳有变,难度飙升“稳”是指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查内容(中国古代史24分、中国近现代史44分、世界近现代史42分,几乎各占1/3)、试题结构(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等继续保持稳定。

“变”是考查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比重比去年急剧减少,相反,考查知识立意、创新能力的比重有所上升。

整体上试题变化较大,处处通过试卷的每一个步骤来刻意考查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选择题与2006年相比,难度急剧飙升,知识考点拐弯抹角,考生很难拿到满分。

非选择题十分重视考查学生“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大部分考生认为非选择题怪异,或者说标新立异,非常生僻,隐蔽性和迷惑性较强,考查内容虽然为学生熟悉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玉米的传播,但是题目拐点较多,转折突然,资料之间的联系性较差,也不属于《2007年高考大纲》中一再强调的主干历史知识,热点知识。

2、重视能力,回避热点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Ⅱ)历史部分在试题设计上不如别的试题那样既注重能力又强调基础,而是过分注重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考查,到处体现知识立意、能力创新的特征。

历史学科指向性强的内容不再是考查的主体,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少,即“结合所学知识”这样的导语在该试卷历史部分非选择题8问中只出现3次,在52分只占12分。

反映学生分析、评价、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题目比重有所增加。

热点是高考的永恒主题,但是这个大家普遍认为的观点在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Ⅱ)历史部分被无情地颠覆了。

试卷似乎着力回避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热点,如:香港回归十周年;邓小平逝世十周年;民生问题;中非合作;世界政治多极化;抗战全面爆发70周年;十月革命爆发九十周年;落实科学分值观等;和社会热点有联系的只有第20题(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

2005高考研究性学习真题大解析(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

2005高考研究性学习真题大解析(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

35探究实践2005高考研究性学习真题大解析(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张道林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请参看搜狐教育2005高考站相关网址(ht t p://l ear ni ng.s /20050609/n225872372.s ht m l )第Ⅰ卷(选择题)1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唐代中印友好交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属于学科内较低层次的要求。

A 项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B 项法显游历天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 项鉴真渡海传播佛法是中日间的交流。

以上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关键词“唐代”、“中印”的要求。

只有C 项“义静西行研究佛法”符合史实,切合题意,故选C 。

13.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再认、再现及认识。

A 项地动仪是东汉张衡的发明;B 项造纸术西汉既有,东汉蔡伦又对其进行重大技术改造;C 项雕版印刷术为唐代发明;D 项罗盘针是宋代科技成就,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符合题意,故选D 。

12、13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科技文化成就产生时间的把握。

14.本题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及对明清之际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理解能力。

图中的书影《农政全书》不仅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而且作者徐光启还将他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的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徐光启与图中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分别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代表人物。

《农政全书》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不涉及思想、宗教领域的问题,因此,B 项“儒学与基督教融为一体”与D 项“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均不合题意。

C 项“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意思是指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渐入中国,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与题意相去甚远。

而A 项既总结了中国传统科技,又介绍欧洲先进技术,反映了明末清初西方技术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吸收的情况,故选A 。

15.本题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及对台湾古代历史沿革的再认再现与理解。

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试题

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试题

二、检索词及检索策略: 中文: 检索词 1 粉末(干粉、粉体) 2 灭火剂 3 纳米 4 消防
检索策略一: (粉末 or 干粉 or 粉体)and 灭火剂 and (纳米 or 超细) 检索策略二:纳米 and 消防 and 灭火 检索策略三: (粉末 or 干粉 or 粉体)and 灭火剂 and (灭火机理 or 灭火效率 or 灭火性能)
课题名称
中文:纳米粉体灭火剂的制备及其灭火机理研究 英文: Study of adaptability of foam flooding system on differ reservoir
一、选题简介:
目前,哈龙等卤代烷类灭火剂由于其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而被联合国环境保护公约限制使 用。因此,开发能够替代哈龙灭火剂的新型灭火剂势在必行。纳米粉体灭火剂以其优异的化学活 性和催化性能,在众多哈龙替代品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文 献 检 索 报 告
课 题 名 称: 姓名: 学号: 检索日期: 院系(专业):
活 灵 其 证 保 , 靠 停 绳 段 置 个 查 检 细 仔 员 人 排 。 点 低 最 到 降 害 灾 将 理 处 地 效 有 速 迅 时 及 行 进 故 事 全 性 发 突 的 现 出 中 程 过 装 安 架 井 当 挥 指 和 、 织 负 : 责 职 要 主 组 小 导 领
2
活 灵 其 证 保 , 靠 停 绳 段 置 个 查 检 细 仔 员 人 排 。 点 低 最 到 降 害 灾 将 理 处 地 效 有 速 迅 时 及 行 进 故 事 全 性 发 突 的 现 出 中 程 过 装 安 架 井 当 挥 指 和 、 织 负 : 责 职 要 主 组 小 导 领
三、检索数据库刊(万方期刊(远程) ) 4、Socolar 文摘数据库 5、EBSCO 期刊全文数据库 6、Elesevier 期刊全文数据库 7、ACS 美国化学学会期刊数据库 8、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6、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7、中国专利数据库(官方网站) 8、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9、学术期刊数据库(SPRINGER) 10、美国工程索引(EI) 11、美国专利 (USPTO) 12、欧洲专利 (ESP@CENET) 13、美国政府报告 (NTIS) 14、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会议论文 (SPE) 15、美国石油学会论文数据库 (EnCompassLIT) 四、资料筛选与整理 根据以上检索词和检索策略,查找了上述中外数据库及互联网搜索,检索出相 关文献 45 篇,如下:

高考题2005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题2005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题:2005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佚名本站原创(2007-4-7) 564 次2005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第1至21题每题2分,22至27小题每题3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2,原始人取火困难,保存火种显得非常重要。

右图是一尊可保存火种的陶制炊具推测其可能出土于:A 山顶洞人遗址B 蓝田人遗址C 半坡氏族遗址D 北京人遗址3,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 夏商时期B商周时期 C 周秦时期 D 秦汉时期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A 造纸技术B 雕版印刷C 制墨技术D 活字印刷5,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 商鞅变法B 王安石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张居正改革6,“檐yan剪新叶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A 屈原B 陶渊明C 曹操D 白居易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 国力虚弱B 豪强争权C 藩镇割据D 分封诸侯8,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

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A 红军战士长征日记B 解放初期的梁价波动情况C 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D 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9,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灾难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

右图反映的是:A 冯子材守镇南关B 李秀成打洋枪队C 邓世昌黄海大战D 林则徐虎门硝烟10,22日清早,王宫内气氛恐慌,路易.菲力浦一起床就宽慰恐慌的手下人道:“人们不回在寒冷的冬天闹革命。

策略复习参考2005全国高考历史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

策略复习参考2005全国高考历史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

民族神话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2005全国高考历史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王后雄吕颖华 2005年夏季高考在去年11省市自行组织命题的基础之上扩大到15省市,进一步打破了全国高考使用一张试卷的格局,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新要求的具体反映,也是高考命题理念、原则、目标、形式等方面日臻成熟和稳定的体现,通过评析试卷特点,探究其命题趋势,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科试卷基本结构说明:1.历史学科在各种试卷模式中所占高考总分比值,大致与高中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总课时数比例相当。

2.上海和广东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的试卷模式与文理综合卷一样,所以列入文理综合卷类型。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学科试卷在结构模式、升学总分方面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表明试卷设计模式趋于稳定。

在试卷结构特点方面,学科、题型构成在形式上与去年大体相当,但从试题的设计和考查能力方面看,注重创设新情境,在依托点和切人点上求新求活,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融合,突出学科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思维的考查,这在上海历史卷、上海综合卷、北京、天津文综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反映该地区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领先水平。

(二)试卷结构分析说明:1.试卷结构分析以三种模式的代表试卷分析得出:历史单科(江苏卷)、文科综合(全国卷I)、文理综合(辽宁卷)。

2.由于上海历史卷和综合卷(文科使用)的试卷结构比较特殊,所以也单独列出。

3.题型分布栏中的综合探究型试题(一道试题中由简答、列举、概述、概括、分析、比较、论证、评价、认识、开放、说明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究方式复合而成)和综合开放型试题(允许、倡导并鼓励答案多元而不惟一的二种试题形式)。

包括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之中,是当今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标志。

4.能力目标中的分类标准以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3+x考试能力要求阐释》为准,但由于对能力目标分类和试题考查意向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其中数据有少许出入。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一、试题的特点1、提型结构比较稳定今年历史试卷总体结构稳定,题型、题量、赋分都与去年试卷相似。

这对学生考场心理稳定极为有利,有利于正常水平发挥。

2、强调主干和基础“试卷一点都不难,都是老师复习过的。

”这是今年历史高考结束后许多考生的感觉。

今年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客观题无一超纲,均为书本大字内容,陷阱少,易判断。

主观题虽形式上多为大跨度纵向比较探究题,如第26条“台湾问题”、28条“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等,但这些题目均是社会热点、学科重点,多少遍的翻炒,学生已耳熟详能,做起来得心应手。

3、凸显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凸显时代感,是本次试卷的一大特点。

如和谐社会、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关系、洋务派、新文化运动等。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

4、与新课改接轨今年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古代史比例下降。

与去年比,古代史选择题增加3分,主观题减少4分,总分值下降1分,考查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这种变化与历史考纲变化有关,考纲中古代史内容删得较多,增加了现代史部分,与现实意义联系紧密,这体现了新课改“厚今薄古”精神,值得关注。

二、试卷的瑕疵1、试卷的难度须调整去年江苏高考历史均分86分,今年约95分。

考试后能让教师和学生深入研究的原创题几乎没有,整套试卷给人感觉都是一些陈题,或者是对陈题作些简单的修补,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对于一个教育大省来说,无疑未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功能,2、试卷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年试卷中有些题目偏重记忆考查,如第5、13、19、21、23、25等。

相对于去年的主观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超过去年,对知识综合能力要求高,但命题者从大处和高处“深”着意却又“浅”出题,考生大多能大出来。

与上海卷相比,江苏卷能力要求略显不足。

综观近两年上海卷,可谓“图文并茂、文史相通”,还夹扎着简单的英文。

题目不难但透者灵活,对文科考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2005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管窥

2005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管窥

2005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管窥
钟魁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年(卷),期】2005(000)03M
【摘要】中国古代史上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农业政策,在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水利工程的兴修、赋税制度的制定和改革、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新品种的传播与发现及农学方面的专著等相关内容)。

【总页数】8页(P2-9)
【作者】钟魁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中学4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研究性学习与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有机契合——2005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0题评析 [J], 林桂平
2.热点问题不回避,狠抓基础快解题——2005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中的氧化还原问题之解决方略 [J], 许强
3.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商榷的一种命题思维:——以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 [J], 何成刚;吕准能;;;
4.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商榷的一种命题思维:--以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 [J], 何成刚;吕准能
5.2005年高考备考四大时政热点问题 [J], 谢可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5届高考复习热点

2005届高考复习热点

【高考回眸】
2000年全国卷第41题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涌现出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D.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挑战
在世界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远洋航行:一是中国郑和下西洋,二是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回答4--7题。
4.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综合运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说明为什么我国必须奋力崛起,而且必须是和平崛起?
(4)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概括我国是怎样促进"和平崛起"的。
三、问答题
读下列六幅图片,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每幅图片所代表的外交政策,并分析每一政策的成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之神灵应记》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设计精选设计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试题设计【热点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把加快发展脲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历史借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

如汉朝屯田西域,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推动边疆开发;曹操推广屯田制,安抚流民;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出现“贞观之治”;隋唐时通过向山要田、围湖造田等方式进一步开发江南;明清时引进或推广优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以减轻人口增长的压力等。

不过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值得当今人们的反思。

近代中国人民常缺衣少食,乞讨四方,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侵略、本国封建压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并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一战后、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尤为突出)。

建国后中共一面进行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成果显著,特别是一五计划建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但也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发动文化大革命,为减轻就业压力掀起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等。

世界史史实告诉我们,能否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稳定。

一战致使欧洲列强出现经济衰退,工人大量失业,引发俄国十月革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意大利甚至走上法西斯道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各国工人大量失业,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

社会又动荡起来。

世界史史实还告诉我们,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俄结束了内战,而它的继续实施则加剧了国内经济的恶化,导致农民暴动。

故不得不采取新经济政策,从而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工业化建设中,实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还影响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后来苏联、东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改革,但没能突破旧体制框架,成效不大,致使政府失去民心,最终演变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美国政府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方面有高招,值得我们学习。

罗斯福新政中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既增加了就业机会,又刺激了消费和生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出现“滞胀”状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

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出现盈余。

这得益于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其在美国首先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另外新加坡、韩国的崛起,更值得我们借鉴。

在起步初始,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发展高技术产业,同时发展外向型经济,一跃而实现了工业化。

【知识运用】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据此回答l~5题。

1.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两者都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2.汉末饥荒之际,流民不断增多,为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社会秩序,曹操推行了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3.1946~1949年中国城市工人大量失业,农民大量流离失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国民政府增加捐税与滥发纸币②官僚资本的压制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④战争破坏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4.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与以前相比,大多采用合法斗争的方式,根本原因在于A.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大发展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C.资产阶级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财,并注重改善工人待遇D.修正主义思想泛滥5.1921年春俄国各地出现农民暴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协约国武装干涉C.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对外战争D.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必然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据此回答6~8题。

6.为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北周武帝实行A.方田均税法 B.两税法C.灭佛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7.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产业工人有六十多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工人已增加到二百多万人。

其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B.欧美列强掀起在华投资办厂热潮C.民族工业兴起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8.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主要原因在于A.“文革”破坏了国民经济,城市就业压力大B.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接受劳动改造C.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D.农业经营落后,需知识青年去传播科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再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攻方向。

据此回答9~11题。

9.“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唐人这些反映江南的诗句,说明唐代①农业得到发展②江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③存在不合理的开发现象④中后期战火不断⑤人口增长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 D.③⑤10.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工业衰退B.劳动密集型工业迅猛发展C.第三产业发展迅速D.世界市场的形成11.罗斯福新政期间进行社会改革,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主要表现在A.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B.兴办公共工程C.补偿农民减产的损失 D.实行工业复兴法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混乱,经济困难,至1958年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

1964年韩国当局确定了“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开发战略”,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加工原材料,然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以此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为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行了“不均衡增长”战略,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倾斜式”投资,在发展中求均衡。

建起了包括蔚山工业区在内的27个出口工业区作为“高速发展的旗手”。

政府投资的60%集中在电力、公路、铁路、港口、通讯等“社会间接资本”方面。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韩国进入经济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的阶段,主要针对经济起飞阶段出现的弊端进行调整。

过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这时则积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20世纪90年代韩国已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它的造船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回答:(1)据以上材料归纳韩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20世纪60年代韩国工业化特点的成因。

(3)韩国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13.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政府和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措施分别是什么?主要差别何在?试分析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A 2.C 3.D 4.A 5.A 6.C 7.D 8.A 9.B 10.C 11.D12.(1)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2)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欧美日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冷战时期西方企图借扶持韩国对付中国与北朝鲜;韩国国内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窄,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日本的长期掠夺下韩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力有限。

(3)第一,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韩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第二,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韩国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第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

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13.措施:罗斯福——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推行以工代赈;里根——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等。

差别:罗斯福通过财政扶持、货币贬值、社会福利等经济政策的运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干预;里根实行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干预,抑制通货膨胀。

原因:罗斯福当政前夕美国正面临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垂能为力;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

关于“以人为本”的试题设计[命题设计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A.《尚书》B.《周易》C.《论语》D.《韩非子》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A.“仁”的思想B.“礼”的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3.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4.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自由与平等5.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端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A.重用人才 B.轻徭薄赋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7.导致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残暴 B.徭役赋税的繁重C.土地的高度集中 D.民族矛盾的尖锐8.《敕勒歌》中唱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