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照墙研究综述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饮食生活初论——以河西魏晋壁画墓为中心的考察
— —
以河西魏 晋壁 画墓 为中心的考察
郭 志 华
( 云 南 民族 大学人 文学 院 云 南 ・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河西魏晋壁 画墓 , 以其数量众 多、 内容丰富、 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彩砖壁画 闻名于世 , 被人们称之为“ 地下画
廊” 。本 文拟 以嘉峪关新城 魏晋墓壁 画中有关饮食生活的画像砖为主要研 究对象 , 通过壁 画展现 的内容 , 浅析 当时河
西地 区民众丰富的饮食 生活 。 关键词 河西魏晋墓 画像砖 饮食生活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3 8 文 献 标识 码 : A
在甘肃省河 西走廊的武威、 嘉 峪关 、 酒泉等地 , 分布着规 0 1 4中, 均是有 四女行进 , 前有三婢女手捧食盒, 跟随其后的一 模庞大 的魏晋墓葬群 。而最引世人关注的是这些墓葬中 尚存 婢女持筷和盘 ; 在 M6 0 7 5中, 一婢女手持一盘 , 盘中有耳杯 , 六 百多幅 内容丰 富、 文化意蕴丰富的画像砖 , 它们基本保存完 另一手趋 向前 , 前为一圆旋, 上置一斛, 斛中有勺; 在 M6 0 6 6 好, 色泽如新 。 中, 为两婢女进食 , 前一人手持食 盘, 后一婢女双手捧食案, 案 表现人们 日常的现实物质生活 ,是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的 上置食物和食器 。无论 是奴婢整齐进食 , 或提 匣, 或取箸, 或 最 主要题材,也是最具特色的 内容。特别是其 中关于饮食生 摆设食物 , 都生动详细地表现 了进食的完整过程 。 活的画像砖 ,对了解 当时河西 民众丰富的饮食 生活具有重要 在M1 0 1 9 号画像砖中描绘的墓主人进食画面 , 反映了当时 参 考价值和意义。 河西地区别具特色 的饮食 生活 。 男主人坐于榻下, 手持扇, 旁有 河西地 区自古水草丰美 , 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之地, 史称: 朱书 的“ 段清” 二字, 一仆手持长柄铁叉, 将炙烤好的肉串递于主 “ 自武威以西, ……地广人稀, 水草宜畜牧 , 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 人, 仆人旁书“ 幼絮” 二字。 这一烤 肉串的画面, 是迄今为止发现 又 由于 河西 地 区历 史上 一 直 受少 数 民族 游 牧 生活 习俗 的影 响 , 以铁 叉 烤 肉 的最 早记 录 。在 新 城 魏晋 墓 中 , 有 大量 关 于烤 肉的 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 。 魏晋十六 国时期, 连绵不 断的 饮食 场 景 , 仅 在 M6中, 1 0 1 - 1 0 5号 画像 砖均 描 绘 了侍者 将 烤 肉 战争需要大量的军事补给 , 所 以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饲 串递于墓主人的画面 , 可见这一饮食方式的普遍存在 。 养牲畜家禽。相对稳定的环境、 畜牧业的繁荣 , 反映到人们食 魏 晋 十六 国 时 期 ,河 西 相对 稳 定 的政 局 和 水 土 丰饶 的 自 物结构的的变化中, 即是牛、 猪、 羊、 鸡成为当时的肉食来源 , 故 然环境, 使农业作物 获得了极大的丰收 , 这也为酿造技术的发 画像砖 中屠宰各种动物的画面频频出现 。在嘉峪关新城六号 展带来了无尽 的原料。这一时期,河 西的酿造业形成了相 当 墓0 1 5号画像砖 中( 简写为 M6 0 1 5 , 下文 中凡标注为 Mx X X X 大的规模, 且水平较高 。《 甘州府志 ・ 风俗》 载, 当时“ 酒有数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2020·03图1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鞍马图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河西走廊从东到西在以武威、张掖、酒泉和嘉峪关、敦煌为中心的四个区域内,发现汉代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58座,在历经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墓室壁画与壁画砖其形制和壁画内容再现了河西地区人们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和礼仪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礼仪文化,尤其是对出行有着严格的规制,河西魏晋壁画墓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壁画砖反映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真实状态,为探究魏晋河西地区出行文化提供依据。
早在商周晚期我国就出现了车马形象的岩画、甲骨文以及车马坑的车马遗骸[1],商代时期的车马埋葬制度衰弱,春秋战国以来绘于器物之上的车马出行图开始在墓葬壁画中出现,表达墓主对死后生活的期望。
1973年咸阳3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宫殿建筑成组长卷壁画《车马出行图》[2]。
西汉以后壁画墓兴起,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河南永城柿园汉墓[3]为最早的壁画墓,但是此墓壁画中没有出现出行题材,直到东汉时期出行题材才在壁画墓中广泛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行图像在壁画墓中开始逐渐减少,河西地区作为汉文化的承传地,很好地保留这一传统并呈现地域特征。
1944年敦煌翟宗盈墓发现后,夏鼐在《敦煌考古漫记》将此墓定为东汉晚期至晋初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考古发现范围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分布从最初的酒泉、嘉峪关、敦煌扩大到高台、民乐、永昌、武威、瓜州等地,遍及整个河西走廊。
出行侧重于与礼仪密切相关的表演活动,这些日常生活的微观变化和潮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气质。
通过对壁画中出行仪仗的规模和墓主的冠服特点与文献对照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壁画墓的墓主身份均为当地的世家豪族。
图像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挖掘图像从产生到流变乃至消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是美术史图像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各区域文化间具有相对较强的主导地位,墓葬图像更加强调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使得艺术取向更加多元化并相互影响。
试论魏晋十六国壁画题材的配置——以河西走廊墓葬壁画为例
[ 中图分类号] 2 8 6 J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9 7 2 1 )O — 0 4 0 10 — 6 5( 0 1 1 0 6 — 5
一
般 而 言 ,河 西 魏 晋十 六 国墓 葬 壁 画 中 的珍 禽
前 室 壁 画称 为 前 室 前 壁 , 应 者 为 后 壁 ,其 余 为左 对 壁 和 右 壁 。三 室 墓 的 中 室 四 壁 也 以 墓 道 方 向 为 参 照 ,称 为 中 室 前 璧 、后 壁 等 。 。笔 者 认 为 ,双 室 墓 的 图像 观 察 方 法 是 :以 前 室 后 壁 的 墓 主 人 像 或 墓 主 人 的活 动 画 面 为 中心 ,向周 围和 其余 三 壁 展 开 与 墓 主 人 有 关 的 画 像 内容 。 本 文 需 要 解 决 的 问题 是 :以前 室 后 壁 为 中 心 画
艺
术
的右侧基本可以解释为物质享受部分 ,表明其生活
① 这 种 方 向的 统 一 是 为 了 方便 本 节 对壁 画排 列组 合 与 配 置 规律 的考 察 。后 面 的章 节还 是 与 发 掘报 告 的 方 向 一致 , 目的是 方 便 与发 掘 报 告 的 内容 相 对 照 。
把 前 室前 壁 和后 壁 的 画 像 归入 左 壁 和 右 壁 ,就会 破 坏前 壁画 像 和 后 壁 画像 的 整 体性 , 至 人 为 地 削 弱 甚
了画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尤其是削弱了前 室后
壁 画像 在 整 个 墓葬 画像 的 重 要 作用 和 中心地 位 , 而
且还 淡 化 了前 室 后 壁 画像 的重 要 性 。因此 ,这种 观
察 角 度 和 方 法 也 需 要 进 一步 改 进 。( 峪 关 壁 画 墓 ( 嘉 发 掘 报 告 又 说 :“ 对 墓 门 的 南 壁 ( 本 文 所 云 正 即 之 前 室 后 壁 )两 侧 ( 一 侧 )都 绘 有 男女 墓 主 人宴 或 宾待 客 的 宴 饮 图 。说 明壁 画 以 正对 墓 门的 前 壁 为 中 心 ,向其 余 三 璧 展开 。 一 观 点对 理 解 和观 察 画 ” 这 ¨ 像 之 间 的 关 系提 供 了 重 要 启 示 。 此 外 ,嘉峪 关 新 城 发现 的 8 座 壁 画墓 的 墓 向都
四神画像砖探究
四神画像砖探究作者:王刚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0期摘要:四神图像在我国古代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常以各种艺术形式在一些墓葬和房屋建筑中被大量使用,其具有形式变化统一、色泽饱满均衡、相互对称呼应等特点,在绘画艺术和美学风格上特色鲜明、熠熠生辉。
文章重点围绕四神画像砖壁画的历史沿革、图像演变、造型特征、构成元素、艺术特点、内涵演化等方面进行梳理、剖析和探究,并对其流传演变、蕴含内容及历史文化影响等进行归纳释读。
关键词:四神图像;渊源;内涵演化;传统文化;信仰;保佑;寄托1 历史沿革近代以来,我国在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多次发掘清理出了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砖壁画—四神画像砖。
四神,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四神是作为星象图和方位神存在,如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瑞兽在古代被人们称之为四神或四灵,作为镇守四方、守护吉祥、驱除邪恶的神,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十分信仰和推崇。
我国遗存有众多古建筑和古遗址,四神图像常常作为建筑、瓦当、铜镜上的纹饰,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故被称为四神纹(图1~图5)。
自汉代以来,从隋唐到五代时期四神图像就一直被人们臆测为模拟宇宙星宿神的存在。
到了宋朝时期,这一认识理念被人们逐渐地植入新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宇宙星体和天文学的客观认知越来越多、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四神也不再盲目地信仰崇拜,其神话色彩也因此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则由于其性质和特征方面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基本形成固化,与先秦及两汉时期没有发生本质上的转变,仍旧和丧葬、灵魂、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只是人为虚拟地构建了一个宇宙空间,且渗透融入了宗教观念,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祈愿,因此盲目信仰的崇拜者依旧众多。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人们对神明长期信仰的逐步强烈,古人把臆想的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逐渐人格化为神,用它来祛灾除殃、驱邪镇宅。
特别是道教在四灵帝君的推崇和信仰上,对古代民间形成的四神信仰和敬畏之风影响深远。
论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的社会生活——以魏晋墓画像砖资料为视角
【 关 键词 ] 魏晋 十六 国; 河西 地 区 ; 魏晋 墓画 像砖
[ 中图 分类 号 ] K 2 3 5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0 6 - 0 0 6 4 - 0 2
时, 由 江汉 、 中原 等 地 迁 往 敦 煌 的 1 万余户 , 以及 后 凉 吕
三、 魏 晋 墓 壁 画 所 表 现 的 民 众 生 活 场 景
魏 晋 墓 壁 画 均 以 社 会 现 实 生 活 为 题 材 。 反 映 了 魏 晋
光时 , 由武 威 、 张 掖 以东 避 往 敦 煌 晋 昌 的数 千户 , 均 随李 罱迁 往 酒 泉 , 加 之 李 蓦采 取奖 励 农耕 的政 策 。 一 时 间酒 泉 地 区人 户众 多 , 粮 食充 裕 , 社 会 秩序 相 对安 定 。 二、 河 西 魏 晋 墓 概 述
壁 画墓 。这 八座 壁 画墓 根 据墓 葬形 制 、 出土 文 物 、 壁 画 内
容推断 , 上 限 起 于魏 晋 , 下 限迄 于 十六 国 , 墓 主人 是 郡 县
一
夫 在 犁地 , 从 图中 可 以看 出来 , 当时在 河 西 一带 犁 地 还 主
要 使用 二 牛抬 杠 牵 引一 个 直辕 犁 。河 西 地 区 犁耕 从 二 牛 挽 犁 为 主改 为一 牛挽 犁 为 主 。( 前室 东 壁壁 Ⅲ 4 ) 扬场图 :
六 国 时期 的河 西 尽 管 统 治 阶级 提 倡 佛 教 。 但 是 传 统 的儒
道 思 想仍 然 居 于 主 导 地 位 。 影 响 着人 们 的社 会 意 识 和社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文化的传入与回溯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文化的传入与回溯作者:张森来源:《牡丹》2016年第09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且错综复杂,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中原地区长期的封建割据和不断的战争,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随着移民潮急剧向周边扩散,“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世家大族避居河西,进一步促进河陇地区成为北中国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西域文化源源不断地向东传播,而河西走廊是西来文化的必由之路。
因此,这一时期,随着东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化传统河西因地处黄河西面而得名,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
西北起疏勒河下游,东南至乌鞘岭。
河西夹两山之间,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又被称为“河西走廊”。
走廊绿洲间贯穿有戈壁、沙漠。
与北部的沙漠和南部的森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腹地无疑成为理想的进行路线,不论是东来西往的使者、商旅,还是南下北上的征战军队,大多取道河西而行,因而使河西最终取代“草原丝绸之路”“森林丝绸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东西交通走廊。
从商周、春秋、战国、秦到西汉初期,河西的居民先后是氐、羌、月氏、乌孙和匈奴,他们居敦煌、祁连间,有武威、张掖、酒泉数郡之地。
这些古老的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文化内容也不同于中原汉族。
这一时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以沙井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月氏文化,河西文化以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盛,对后世河西走廊的文化形成了一定影响。
从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的势力开始向河西地区渗透,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河西四郡的设置,加上中原王朝移民实边的政策,西汉、东汉两代陆续有大量的中原农业人口迁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人口向河西地区迁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带来了中原的思想文化。
河西文化逐渐与中原汉族文化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的战争和交流,西域少数民族和中亚、西亚商贾的活动,佛教、道教和儒教的汇聚,五凉割据政权的文治武功,都给河西历史文化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从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
从河西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刘芳摘要: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世族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多的特权,其中五凉存在的一百多年,是他们势力得到极大发展的一段时期。
河西世族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作为基础,构成了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而这一时期的河西墓葬及壁画,不仅反映了世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反映了其各种生产生活场景。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河西世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河西世族,其主体是凉州域内的地主阶级集团,又被称为“河西著姓”,史书称他们中某某为“累世官族”或“世为冠族”。
他们往往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袭,门第森严,这与分割性的世族经济相适应。
河西的豪强大族从西汉后期开始逐渐形成,经过魏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势力很强的特权阶层,他们左右河西的政局,以致其后立国于此的五凉政权的兴衰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
世家大族占据五凉时期的历史舞台中心,借助五凉政权保存了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政治势力,五凉政权则借助这个阶级而得以保据河西。
当时的世家大族,拥有许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拥有大片土地和财富,众多的佃客、部曲和奴婢,蓄养有成群的马、牛、羊等牲畜。
而河西魏晋墓葬壁画,是研究其的重要资料,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出行、宴饮、居住等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场景。
一、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政治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半世纪,是一个大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3世纪中叶以后,司马氏凭借实力统一了中国,可惜西晋的“太康之治”只是昙花一现。
西晋王朝的内乱外祸使其最终灭亡。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豪强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而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
河西地区相对比较稳定,河西大族的发展也比较稳定,并未因政权的更迭而丧失其地位和权势。
如敦煌张氏、令狐氏、汜氏、宋氏、索氏、段氏等。
魏初,河西诸郡“自号将军,更相攻击”[1],曹魏王朝管辖时,重建凉州,河西局势趋于稳定,采取以用人为中心治理河西的政策。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墓葬所见出行图研究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墓葬所见出行图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墓葬所见出行图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中,位于中国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也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
河西走廊地区的墓葬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研究墓葬所见的出行图,可以对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交通网络有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出行图。
这些出行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绘制了船舶和水路的出行图,另一种是绘制了马车和陆路的出行图。
通过对这些出行图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非常多样化。
首先,我们来看船舶和水路的出行图。
在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地区被黄河和西伯利亚淹没了大量的湖泊和河流。
这些水路成为人们行走的重要方式之一。
出行图中绘制了各种各样的船舶,有帆船、桨船、皮筏等。
这些船舶不仅能在水上行驶,还能在水陆之间穿行。
通过这些出行图,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水路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其次,我们来看马车和陆路的出行图。
作为当时重要的农耕社会,河西走廊地区人们使用马车进行长途旅行。
出行图中绘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马车,有两轮马车、四轮马车等。
这些马车都非常精美,能够载人和货物。
此外,出行图中还可以看到人们所经过的道路和桥梁等建设物。
这些出行图显示了当时人们陆路出行的便捷程度。
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河西走廊地区的交通网络。
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出行图,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人们都能够便捷地进行出行。
这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人们的出行方式非常多样化。
无论是船舶还是马车,都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也说明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然而,这些出行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些出行图只能展现特定时间段和特定地区的情况,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交通状况。
魏晋十六国河西坞壁组织初探
收 稿 日期 :2 1 —1 3 0 0 2— 1
作者简介 :史亚军 (9 8 ) 18 一 ,甘肃渭源人 ,西北 民族 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研 究生 ,研 究方向 :专 J史。 ' l
“ 坞至迟 出现于西汉 昭帝时 ”l _ 。韩舁先生理 清 了魏晋 时期坞壁 的来 源及 内部形 态 ,以及在 和平 时 j
代 ,其转化为村的思路 ,此外 ,相关研究还有很多 。《 文解字》 ] 说 卷十 四下 :“ ,小 障也 ,一 坞 日庳城也 ,从阜 ,乌声 ”3 ,这与现行 的理解 “ [ 防御用 的土堡 、土障” 相近 。刘 精诚先生研究指 出 :“ 了抵御少数族 的掠夺侵犯 ,大多 占据 山中一些险要地区 ,周围修 筑城墙 等防御工 事 ,据 险 为
“ 坞壁泛滥 ,莫过于五胡十六 国时代 ” 。
河西地 区的坞壁出现较早 ,居延汉简 中有 “ 口长七 丈七 尺坞 ” “ 坞高 丈 四尺 ,按 高 四尺 , 、 一 卫口高二尺五寸 ,任高二丈二尺 ” 乐 昌隧次 乡亭卒迹不在遂上坞为口” 等条 目,而其 中 “ 、“ 五凤 二年八月辛 巳朔 ,乙酉 甲渠万 岁隧成 敢言之 。延 十月戊 寅夜 ,堕坞 陡伤要 。有廖 ,即 日视事敢 言
十六 国时期河西地区坞之泛有既成 事实 ,那 么这些 形形 色 色 的坞 壁从何 而来?笔者认 为 ,大 体有 以下几种途径 :
( ) 原 始 坞 壁 一
唐长孺先生指 出:“ 坞最初仅 为一种军事防御建筑 。汉代边境 到处都有这样 的建筑 ,常见 的亭 遂堡壁都是这类 防御 物 ”1 。劳斡先 生也认 为 : “ _ 汉代烽 燧之 外 ,咸 有 围墙 ,即所谓 坞者 ” 坞制
河西地区东汉魏晋十六国墓葬的莲花藻井
神话 中的主神 , 其象征 的意义 是令人深 思的 , 并且 与佛教 的传 人 , 祁 呈东南 一西北走向的狭长地 带 , 其地域包 括汉代金城郡属的枝阳县 、 县、 允街 今居县 、 武威郡 、 张掖郡 、 泉 酒 郡、 敦煌郡 。 莲花 , 在佛 教 传 人 后 , 为 了 该 教 的 象 征 , 肃 省 的 武 威 、 成 甘 敦 煌 和酒 泉 地 区发 现 的汉 末 魏 晋 十 六 国时 期 的 部 分 壁 画 墓 中 , 出现
花纹 , 其上涂朱色 , 两面有朱 、 绿 、 墨、 浅土各色的彩绘 , 作风鸟纹 、 涡卷纹 、 菱形纹等图案( ( 7 。该墓 中藻井 中的莲花 图案并非单 独
出现 , 其往往与柿蒂纹或菱形纹并 存于一个 藻井 中, 只是被分 隔 成了不同的部 分而已。墓葬其他部 位图案 , 如墓 门刻胡 汉交战 , 门柱刻东王公 、 西王母图案 , 前室横枋斗拱刻怪兽龙凤等 图案等 , 为典型的汉代壁画图案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前室北面刻画羽人 、 神 灵图案下方 , 有莲花纹 。 绘 《 后汉书 ・ 西域传》 记载 :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 , “ 长大 , 顶有光 明, 以问群 臣。或 日: 西方 有神 , 目佛 , ‘ 名 其形 长丈六 尺而 黄金 色 。 帝于是遣使天 竺 问佛 道法 , ’ 遂于 中 国图画形 象焉 。 8 至 ”( ( 此, 可知 , 至少在东汉 明帝 时期 ( 公元 5 7 8— 6年 ) 佛教 便传 人我 国 。随 之 而 来 的 , 教 艺 术 形 象 便 出 现 在 了 人们 的生 活 当 中。 汉 佛
河西地区彩绘砖的历史记忆
河西地区彩绘砖的历史记忆作者:李捷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4期摘要:河西魏晋十六国彩绘砖是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历史的反映和折射,是以图像为载体的历史记忆,是一部图像版的河西断代史。
河西魏晋十六国彩绘壁画砖同敦煌石窟、汉晋遗简、长城烽燧等都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河西地区;彩绘砖;文物鉴赏一、河西地区魏晋壁画砖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分裂割据时期。
河西走廊地区也体现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共性”特征,如世家大族兴起,庄园经济繁盛,私人军事武装—部曲产生。
两汉以来,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河西走廊不断碰撞、交融,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
在河西走廊狭长的地域中,从甘肃西边的嘉峪关、酒泉,到张掖附近的高台、永昌,绵延近百公里的广袤大地上,集中分布着大量魏晋壁画砖墓葬,加之地域偏远,使得河西历史显示出独具的“个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四个方面。
(一)经济经济上河西地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农耕和游牧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人口增长。
《后汉书·孔奋传》记:“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二)政治政治上形成了“多元一体,胡汉共治”的局面。
汉末以来,从窦融“保据河西”,到五凉政权,对胡汉民众均采取“羁縻”“怀柔”的统治政策,来自中原的汉族居民与羌、氐、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能够“清晏”相处。
(三)文化魏晋时期由于连年征战,中原地区的汉人被迫迁徙,由于河西地区相对安宁,迁居到河西走廊的内地居民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中原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和发展。
对于中原内地的世家大族,河西地区也成为重要的移民避难地区。
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是关陇集团的代表,其制度渊源上承汉魏,中继北朝的魏、齐政治,河西五凉是其间的重要中介。
故陈寅恪先生称,河西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
栖息在frontier的“蚁群”——序孙彦著《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8 14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78 4 (0 1 O -1 60 K 7.2 A 10 -4 4 2 1 ) 1 3 - 0 3
f ni 译 成 汉 语 是 国 境 、 境 、 界 或 新 r tr o e 边 边 经过 汉 武帝 时 期 的 争 战 , 汉 牢 牢 地 控 制 西
史 小 说 《 域 之 人 》, 说 的 主 人 公 是 东 汉 经 营 异 小
求 , 及对 外 界 观 察 的 目光 是 不 会 终 止 的 。玉 以
门关 外 的 世界 , 少 西 至葱 岭 , 然 是 汉 帝 国企 至 依 求 的新 f nir 时 政 平 则 文 德 用 , 武 略 之 r t 。“ o e 而 士 无 所 奋其 力 能 , 汉世 有 发 愤 张 胆 , 膏 身 于 故 争
神 的 昂扬 , 甚 至 可 以将 之 视 为 汉 匈 争 战 的 深 这
层 次 原 因 之 一 。 鏖 战 与 和 亲 , 腥 与 温 情 , 不 血 这
郡 , 愿 生 人 玉 门关 ” 《 但 ( 后汉 书 ・ 超 传 》 班 班 载 超言 ) 。班 超 是 为 朝 廷 立 下 汗 马 功 劳 的将 帅 ,
臣论 日 ) 代 代 身 具 冒 险 精 神 的 汉 家 子 , 张 一 以 骞为榜样 , 弃 “ 床上 在儿 女手 中” 天伦 , 放 卧 的
生 经 营 西 域 的 回顾 , 起 当 年 万 里 封 侯 的 大 忆
宁愿 “ 马革 裹 尸 ” 《 汉 书 ・马 援 传 》 , 西 , (后 )往
开 拓地 的意 思 。其 实 , 大 量 的美 国 西 部 片 里 从 那 一 批 批 追 逐 黄 金 、 场 的 f nir n 拓 疆 农 r t s o e ma (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未收河西墓葬文献辑补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未收河西墓葬文献辑补魏军刚摘要贾小军、武鑫《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搜集整理2017年以前甘肃河西、青海西宁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等墓葬文献129件,2022年第2次印刷时补入2014—2016年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的65件镇墓文,总计194件,是目前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著作。
依该书上卷《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汇编》体例,增补遗漏或新近公布未及收入的河西出土镇墓文、衣物疏、墓券、棺板题记和砖铭等各类墓葬文献19件,进行文献移录、释读断句、文字校补和著录说明。
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民众生活、宗教信仰、丧葬观念、纪年变化、家族演变及基层行政组织沿革等提供重要的史料。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河西墓葬文献整理补充2017年12月,贾小军、武鑫合著的《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①。
作者在上卷《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汇编》中,搜集整理了截至2017年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主,包括青海西宁、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镇墓文、墓券等各种类型的墓葬文献共129件。
在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对相关墓葬文献进行了释读、断句工作,并附以实物图版或文字摹本,方便读者对照核实。
尽管如此,仍难免有遗漏者,此前笔者撰写书评补充书中漏收的12件文献②,但仅罗列了文献名称而未录释文。
其后,学界又公布2014—2016年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的65件镇墓文,2022年7月该书第2次印刷时补入书中,至此总计有194件,是目前有关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文献整理研究之重要著作。
兹仿该书上卷体例,补充第2次订补后仍缺漏的河西出土的魏晋十六国墓葬文献19件,按照镇墓文、衣物疏、墓券、棺板题记和砖铭进行分类整理,包括文献移录、释读断句、文字校补和著录情况等内容。
校补说明:1.墓中成对出现且属同一墓主的镇墓文(墓券),互校补缺;2.比照学界公布镇墓文①贾小军、武鑫:《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汇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论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照墙装饰
与 画 像 石 中 的 图像 基 本 一 致 , 因其 时 间 为 西 汉 中晚
期 ,所 以 ,洛 阳空 心 画像 砖 上 的 图像 及 门 阙造 型应
掘 报 告 ,后 来 又有 学 者 对 此进 行 了研 究 。 但 是 有 关 照 墙 壁 画 的 内容 与 配 置及 宗 教 功 能 等 几个 方 面 的
营建 的天堂。
[ 关键词 】河西走廊 ; 魏晋十六 国 ; 照墙 ; 装饰题 材 [ 中图分 类号]J 1 58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 6 5 (0 2 4 0 2 — 5 8 9 7 2 1 )0— 0 9 0 0
河 西 走 廊 魏 晋 十六 国壁 画 墓 一 般 均建 有 高 大 的
据 上 述 史 实 可知 :汉武 帝 时 期 至 西 汉 末期 移 入 河 西 人 H的 来源 地 是 关 东 诸 郡 及 长安 等地 。 因 此 ,河 西
多,但是却表现 了照墙的简单而直观、朴素而 简洁
的早 期 特 征 。嘉 峪 关 新 城 、酒 泉 下河 清 、酒 泉西 沟 村 和 高 台 南 华 镇 、骆 驼 城 的 照 墙 ,在 形 制 、 砌筑 方
讨论 尚显 不足 ,仍需 要进 一步深 入 探讨 。
一
该 是影 响 中原 周 边 各地 、包 括河 西 地 区的 主要 因素 。 所 以 ,东 汉 时 期 河 西 地 区墓 葬 中之 所 以 出现 照墙 建 筑 ,可能 是对洛 阳空 心砖 壁 画墓 中的 “ 门阙 图” 凤 、“
阙图 ”所 表达 观 念 的模 仿 ,只 不过 在模 仿 、改 造 时 , 画像 的位 置发 生 了变化 。
论河西魏晋墓画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
论河西魏晋墓画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作者:孙占鳌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8期孙占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河西魏晋墓画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耕业、畜牧业、蚕桑业、酿造业场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河西;魏晋墓画;经济社会生活[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6-0025-06河西地区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和壁画砖,多方面展现了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魏晋墓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生动的农耕场景酒泉魏晋墓壁画中不仅有表现播种、耕作、耙地、耱地、打场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场景,还有大量表现魏晋时期新式农具、牛耕、畜拉铁齿耙、碎土保墒等先进农耕技术的生动场面。
果园西沟墓的画像砖描绘了翻耕整地、播种和收获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牛耕图是农耕描绘的重点,为了渲染其宏大场面,在一个墓中就用连续五块画像砖来表现:第一块绘一农夫髻发,身着镶黑和红缘的白长衫,左手牵牛鼻缰绳,右手举鞭,赶着一拉钉耙的白色犍牛在耙地;第二块绘双牛拉犁;第三块是单牛犁耕,农夫髻发,着束腰长衫,右手扶犁,左手举鞭吆牛犁地;第四块绘一白一黑二犍牛合力拉一钉耙,农人在后吆赶着耙地;第五块绘农人右手持缰左手举鞭,身体前倾站在耱上,赶一犍牛耱地。
与其相邻还有一块画像砖绘一犍牛拉犁,一农夫右手扶犁左手举鞭,在一棵树旁的农田中耕地。
新城1号墓中的耕播图,在一块砖的画面中,表现了耕耘和播种的农事场面:画面从中间分为上下两组,每组前边是二牛抬杠拖犁,一男子扶犁在耕地,下方的男子右手扶犁,左手高举扬鞭;中间各为一女子,左手持盛器,右手挥洒播种;后面一组为耕地的场面,每组也是二牛抬杠拖一耙,各有一男子右手拽绳,左手叉腰。
4号墓的一幅播种图中,又表现了另外一种生产场面:画面前方为一名丰腴的妇女,左臂下挟持一个植物编织类筐形盛器,向前跨步弓腰、神情专注地在撒种;画面后边为一男子,双手高举木耙类的工具在平地。
河西魏晋墓壁画中的狩猎图研究
河西魏晋墓壁画中的狩猎图研究河西魏晋墓壁画中的狩猎图研究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的时期,其墓葬壁画中的狩猎图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
这些狩猎图对我们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狩猎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河西地区的魏晋墓葬中,狩猎图是一种常见的图案。
墓葬壁画中的狩猎图主要描绘了人们狩猎的场景,猎人骑着马、持着弓箭,穿着华丽的服饰,追逐着猎物。
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狩猎的热爱和追求。
首先,狩猎图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兵灾频繁。
狩猎成为人们排遣忧虑、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
墓葬壁画中的狩猎图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逃离现实生活的愿望,对于自由和安宁的追求。
狩猎图中的猎人们骁勇善战,象征着他们希望能够战胜困难和抵御外来侵扰的意愿。
其次,狩猎图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点。
在魏晋时期,艺术与文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狩猎图作为一种装饰性的画面,既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钦佩,又展示了绘画技巧的高超和艺术家的创作能力。
狩猎图中的细节处理和色彩运用,彰显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风采。
此外,狩猎图还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魏晋时期狩猎方式的重要信息。
墓葬壁画中的猎人形象和狩猎场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狩猎的技巧和工具。
猎人们骑着马,使用弓箭等武器进行追逐和捕猎,显示了魏晋时期狩猎活动的高度发达和人们对于狩猎技巧的精益求精。
魏晋墓壁画中的狩猎图是对当时社会、文化以及狩猎方式的一种生动记录。
通过研究这些壁画,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魏晋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这些描绘狩猎图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魏晋时期艺术的盛世风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因此,继续深入研究河西魏晋墓壁画中的狩猎图,无疑是对魏晋时期历史和艺术的一次探索。
这些狩猎图所包含的信息将进一步帮助我们拼凑起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特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这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文明的窗口综上所述,魏晋时期的狩猎图作为一种装饰性的画面,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技巧的高超。
农牧业之外:渔采狩猎与魏晋十六国河西民众生计
农牧业之外:渔采狩猎与魏晋十六国河西民众生计贾小军【摘要】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除了在民众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农牧业,渔采狩猎等多种谋生手段也应当起着调剂余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
对民众而言,在某些时期,由于渔采狩猎诸业较之农牧业有更加简易的优势,因此也成为民众谋生的手段。
又因该时期河西山林川泽资源丰富和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使渔采狩猎等较多的非农、非牧谋生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质量。
%Fishing and hunting,as the means of livelihood,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in Hexi area in the period of Wei-jin Sixteen States,besides the predominantpared with husbandry,fishing and hunting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simple and easy,thus becoming the means of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a certain period.Furthermore,the abundant recourses of mountains and forests and the long war endowed fishing and hunting with strong vitality,which had a long-time effect on the living quality of Hexi people.【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3【总页数】7页(P51-57)【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渔采狩猎;河西;民众;生计【作者】贾小军【作者单位】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张掖7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8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域承秦汉以来开发之功,初步奠定了以农为主、农牧兼营的经济格局。
五胡十六国介绍
五胡十六国介绍“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十六国综述【时间】公元304-439年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局.这样一来,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南迁。
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实际上共有二十国。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
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
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五胡十六国分述一、成汉(304-347)巴氐族李雄十六国之一。
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起事。
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
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
338年,李雄的侄子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
统治区域有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7
表 1
地区发年 地点 掘份
照墙题材的配置方式 ,敦煌佛爷庙湾西 8 —・ ]4 3 t 《 晋画像砖 墓》孙彦的《 、 河西 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 》分别 ,
进行 了简单 的总结 。
再进行 型式划分 , 照墙 分为曹魏 至西晋 中期 、 将 西晋 晚期
墙。截至 2 1 年 8 , 01 月 河西 地区已刊布 的带有照墙墓葬有
不少学者 的关注。这方 面值得提到 的是 19 年 出版 的《 98 佛 爷庙 湾西晋 画像砖墓》 这本报 告 , 墓葬介 绍 中照墙是描 在 述 的重点 内容 , 图清晰 , 线 为研究工作提供便利佣 。之后 陆 续也有 出版专 门图册 , 2 0 如 0 0年重庆 出版社 出版的“ 中国 古代壁 画精华 丛书” 出版河西地 区魏晋 十六 国时期 画像 有
第2 7卷 第 2期
21 0 2年 2月
乐 山 师范 学 院学 报
J u a o eh nT a h r olg o r l f s a e c esC l e n L e
Vo .7. . 12 No2
F b2 1 e .0 2
河 西 地 区 魏 晋 十 六 国 t 期 照 墙 xt 综 述 O- O- 究
14 ~ 9 4年 :9 4年甘肃发掘 的第 一座魏晋十六 国 94 19 14
时期的翟宗盈墓中就有照墙。在简报中, 将其称为‘ 壁’ 。 砖 , 田 嘲铊 15 年 在酒泉下河清 发现 的 M1M2 96 、 4上 的照墙 ,被称 为 “ 壁”] 武威 雷台汉墓 中将其称为“ 檐 1 2 。 照壁 ”在 《 , 河西 出土 汉晋绘画简述》 中称 “ 门楼 式照墙 ” 18 年 《 阳。 9 5 嘉峪关壁画 墓》 8座墓 中 , 的 称其 为“ 门楼” 并认 为“ , 门楼这 种建筑造 型是 象征墓 主人生前居 宅 , 概与 防守 御敌 的楼橹 ( 大 或望 楼) 一类 建筑有关 ” 。1 9 9 4年《 敦煌祁 家湾一西晋 十六国 墓葬发掘报告》 中使用照墙一词 , 以后沿用成 固定称 呼。另 有学者在对河 西地区魏晋十六 国墓葬进行分期 研究 , 或者 对绘 画、 画像砖材料进行研究时 , 附带涉及部分照墙材料 。 从 以上材料可 以看 出 , 这一 阶段对 于照墙没有给予应 有 的重视 , 在定名问题上仍然具有随意性 , 研究上并未引起
材方 面有所不同。
本阶段照墙的研究 , 归纳起来有 以下四-2 面:  ̄r - () 1 画像题材 的命名 、 分类 与配置 。在对画像题材的命 名问题上 ,随着敦煌 M1照墙上画像砖带铭文题记 的发现 使得名称问题得到解决Ig 对于分类有两种不 同的方法 : 6- - 。 1 9
一
二 、 究 概 况 研
在研究上 , 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 可
是不 加 区别地将 照墙与墓 室 内画像 砖统 一起来 进行划
分f 一, 7 1 另一 种则 是 将 照 墙 画 像 题 材单 独 进行 分 类 研 m
收 稿 日期 :0 1 0 — 6 2 1- 9 2
作者简介 : 莎( 9 8 )女 ( 韩 18 一 , 仡佬 )贵 州遵 义人 , , 四川 大学历 史文化学院考古 系 2 0 0 9级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 : 研 汉唐
关键词 : 河西 ; 照墙 ; 研究 中图分类 号 : 8 2 K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0 2 0 - 0 7 0 10 — 6 62 1 )2- 8 - 3 0
14 9 4年西北 考察 团在 甘肃敦煌 佛爷庙 湾墓地发 掘了
十几座魏 晋墓 , 至今 , 西地 区已发掘 大量魏晋 十六 国时 河 期墓葬 , 中丰富多彩 的墓葬壁 画与画像砖更是 引起 了人 其
的重 视 。
一
、
照墙 的发 现概 况
照墙 , 是在 墓 门上方券拱几 层之后 向上砌筑 的装饰立 面——用青砖夹嵌砖雕 或彩绘 的仿木结 构和祥瑞 图案 , 其
砌筑方 法是墓 门拱形 顶上用砖 多层顺 砌加一层 丁砌 反复
向上砌 出垂直壁 面 , 顶部 以砖砌多层 人字形 、 砌 的仿椽 平 头砖 , 最上 层顺 砖平砌结顶 。因似生人 门前 的照壁 而名照
足够 的重视 , 仅简单罗列材料 , 资料公 布亦不够翔 实全 面。 19 9 4年以后 : 照墙材料公 布大为增多 , 照墙材料 引起
们 的关注 。画像反 映的内容丰富多彩 , 是探索 当时人 们社
会生产 、 神生活重要 的直接 视觉材料 。而在这些众 多 的 精
画像题 材 中 , 照墙上 的 图像 显得尤 为特殊 , 面上或 雕刻 砖 或彩绘 , 高 的耸立 在墓 门之上 , 高 是河西 地 区魏晋十 六 国 时期墓葬 的最大特 点之一 。照墙是墓 葬重 要的组成部分 , 它特 殊的形制 以及上 面特殊 的画像题 材越来越 受到 学者
砖墓一系列图册。
8 0余座 , 详见表 1 。 从 已发现 的墓 葬材料来 看 ,照墙 主要见 于砖石墓 , 也
偶见 于洞室墓 , 在地 域分布 上 , 东起武威 , 西至敦煌 , 都有
分布 , 以敦煌 、 威、 尤 武 酒泉嘉峪关 、 台发现数量最多 。时 高 代多为魏晋时期 。不同地域的照墙 , 在结构 、 装饰风格与题
韩 莎
( 四川 大 学 历 史文化 学院考 古及 博 物馆 学 系, 川 成都 60 6 ) 四 10 4
摘 要: 河西地 区魏晋 十六 国画像砖墓素有“ 下画廊” 地 之称 。对于画像题材的研究性文章层 出不穷 , 但对于墓葬本身
的构件却关注较少 。 中墓 门上高大的照墙 , 其 它是河西地 区墓葬 的典型特征 , 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 的重视。 文将对 照墙 的 本 研究状况做一个梳理 , 以期对 以后的研究 有些许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