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与修正:性别、种族、阶级主题在《看不见的人》和《最蓝的眼

合集下载

从女性主义看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从女性主义看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从女性主义看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作者:赵笛凯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7期1.背景介绍女性主义是指结束性别歧视、促进两性平等的社会理论和社会运动。

其诉求是结束以男权为中心的现代父权制社会制度,实现世界性别平等。

女性运动始于法国。

法国妇女革命党人追随革命攻打巴士底狱,开始思考妇女的解放和权利问题。

法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影响了英国的中产阶级妇女,随后又影响了当时的美国社会。

《独立宣言》的颁布也对美国妇女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权观念,使许多美国妇女意识到妇女应该参与政治活动,把妇女权利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11岁女孩佩科拉的悲惨生活。

她渴望拥有一双美丽蓝眼睛。

她认为如果她的眼睛和其他女孩一样,她的生活将会焕然一新。

她所经历的一切使佩科拉想逃离现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最终佩科拉疯了,她相信她已经拥有了两只美丽的蓝眼睛。

而且,她幻想有一個亲密的朋友,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伤害过她,更没有背叛过她,因为她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这部作品深刻地关注了当时男权主义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当时女性因多重压迫而产生的自我仇恨和身份认同的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

2.女性面临的多重压迫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们几百年来遭受的残酷剥削,在《最蓝的眼睛》中有明显的体现。

妇女不仅要受到来自社会阶级上的剥削,还要受到家庭内部男性的多方面的压迫。

2.1来自社会的压迫在书中,莫里森提到了一个名叫亚科博夫斯基的杂货店店主。

杂货店主是一位52岁的男性移民。

当小女孩佩科拉走进店里想要买糖果时时,他的眼睛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变化——从“惊醒”到“犹豫”,最后发现什么也看不见。

原文中提到“当佩科拉抬头看着店主时,他看到的不是好奇,而是虚无。

而且,她也能隐约地看到这个男人眼底掩盖的厌恶”。

另外,当佩科拉在买糖果时,亚科博夫斯基表现出了他的不耐烦。

当佩科拉给他硬币时,他不想碰她的手,所有的行为都表明店主讨厌那个丑陋的小女孩。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最蓝的眼睛》的自然意象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最蓝的眼睛》的自然意象

99鉴 赏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最蓝的眼睛》的自然意象易彩虹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处女作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其中,自然意象有着丰富的意义,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深度剖析,发现小说里的黑人女性命运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自然生态的破坏使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遭遇重创。

在白人文化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为解决黑人女性的精神危机,黑人女性需要借助自然认识自我身份,树立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

研究自然意象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并更好地理解作品。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根植于她的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关注性别,种族和文化。

她身为作家,肩负起民族重任,通过作品,她关注被边缘化并深受多重压迫的非裔黑人妇女及小孩”。

在《最蓝的眼睛》中,她描写了一个十一岁黑人小女孩儿佩克拉,她因长相奇丑被家人、同胞和社会唾弃,疯狂地追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在追求蓝眼睛的途中,神智疯癫。

通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来分析这部小说,笔者认为,自然与女性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万物的秩序紊乱造成了黑人女性的精神荒芜和扭曲。

在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至上的社会背景下,解决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危机,黑人女性必须回归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借助自然促进黑人自我身份认知和黑人女性身份意识的觉醒。

一、四季作者通过打破春夏秋冬的自然顺序,以秋冬春夏作为故事发展的叙事框架,以此暗示小说里的人物处在一个乱序混沌、被扭曲的社会里。

秋天原本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庆贺丰收的喜悦季节,但是佩克拉因自己长相“丑”而被自己父母忽视和边缘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在学校里,她也被老师忽略,被黑人同胞嘲笑,被白人嫌弃,心灵饱受家庭和社会的无情鞭打。

100鉴 赏在充满严寒的冬季,作者呈现了克劳迪娅一家的平淡朴实却充满温暖,佩克拉获得了他们的帮助,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春天本是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的季节,佩克拉却遭受了母亲的虐待、父亲的强暴和外人的凌辱,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春天呈现的却是痛苦的记忆。

_最蓝的眼睛_的神话原型批判

_最蓝的眼睛_的神话原型批判

外国文学研究1065最蓝的眼睛6的神话原型批判段军霞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a m es Fraz er)早在19世纪就指出,相同的意象和主题在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和宗教典仪里反复出现。

受弗雷泽和荣格的影响,加拿大文学评论家弗莱(N ort h r op Frye)揭示了文学与神话的内在结构的对应性,他认为文学和神话相通,二者的结构原则具有一致性、自然循环性,文学的源泉是原型,而神话就是原型。

(朱刚,2006)作为人类原型记忆的参考,神话是一种启示中心力量,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列维#斯图尔斯(Levi Strauss)认为,/神话原型分析永无尽头,其主题在无止境的自我复制0。

(H un ter ,2005)经典传世之作大都从神话中汲取素养,神话中引人入胜的故事,神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成为文学故事的翻版,现代小说也不例外,神话成了小说的结构原则,小说则成了/移位0的神话(d is 2p lace m e n t ofmyth)。

神话原型投射在现代故事中,并没有被扭曲,但也不是被毫无新意地单一复制,而是现代小说家以文本为媒介,探索神话在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

作为不断被引用的原型记忆,神话虽有其一定的时空性,但当作家在其文本中利用神话时,神话原型就被赋予了喻指意义,且取代了它的最初含义。

这就使得少数族裔作家得以挖掘、颠覆主流意识强加于本族的神话,正如美国评论家亨利#路易斯#盖茨所言,现代小说中对神话的探究和思考有着/双重声音0(doub le-vo i ced))))既有重复又有改写和创新。

(G ates ,1988)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堪称是运用神话的高手,她的处女作5最蓝的眼睛6蕴含着丰富的神话成分,古老的神话原型在现代黑人身上被重新演绎,但小说中人物的故事并非古代神话的简单再现,而是神话与/反神话0交织而成的当代故事,展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美国黑人的失败经历:在白人强势文化的侵蚀下他们仇视自身,在白人单一的强权真理映衬下,他们迷失了自我,心灵扭曲,丧失了话语权,上演了一出令人心酸的现代悲剧。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作者:黄连兵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黑人女性尤其如此。

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到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随着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黑人女性的文学形象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

在美国文学家的笔下,黑人妇女已经完成了从无言沉默到精神迷失再到个性暴发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形象;蜕变1.引言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美国内战之前,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存在,白人奴隶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处置他们,买卖,处罚,甚至是杀害。

黑人女性的遭遇更加不堪,他们被强奸,凌辱,随意买卖。

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大多是以驯服的甚至麻木的奴隶形象出现的。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哈莱姆地区为中心,发起了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

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具有反抗意识,民权意识。

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蓬勃发展,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开始理解并珍视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得以提高。

同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次要的陪衬角色。

由千人一面的同一种类型转化为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物。

2.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演变2.1在沉默中灭亡在1860年内战开始时,四百多万黑人连同黑人文化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圈之外。

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黑人的形象确立就是为了衬托白人而存在的小人物,小角色。

特别是黑人妇女,面对性别歧视与种猪歧视双重压迫,她们成为社会底层沉默无言最卑微的存在。

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妇女往往被刻画成保姆或淫妇的形象。

双眼的迷失——透过男权至上主义和种族主义解析《最蓝的眼睛》

双眼的迷失——透过男权至上主义和种族主义解析《最蓝的眼睛》
外 国文 学
双 眼 的迷 失
— —
透过 男权至上主 义和种族主义解析《 最蓝的眼睛》
程丹
( 东北 大学 , 吉林 沈 阳 10 1 ) 100
摘 要 : 尼 莫里 森 是 知 名 的 黑人 女 性 主 义先 驱 者 , 是 美 国 托 也 历 史上 第一 位 获 得诺 贝 尔文 学 奖 的 黑人 女 作 家。她 的 作 品 通 常
而作为妻子的波琳不但 不对 这种残暴 行为加 以制止 , 反而对丈
都 瞧不起 自己的亲生女儿 。在这 种熏染 和灌输 下 , 皮克 拉 开始 讨 厌自己, 并一步步从接受直到信 奉 白人的审美标 准 , 并迷 失在 白人的文化和优越 感之 中。在 不断 的误 导和折 磨下 , 皮克拉逐
渐 意识 到如果 自己也有一双 白人一样 的蓝眼睛 , 她就会 收获缺
女人( 黑人女人 ) 生十分省事儿 , 接 因为他们躺 到产床立刻就 能 分娩 , 而且 没 有疼 痛 感 , 像 马 一 样 。 … ( 里 森 , 90 9 )从 就 ” 莫 17 : 7
人女性应该保存 自己的种族 自豪感 , 免迷失在 白人世界 的 审 避
美标 准中, 这样 才能在以 白人 为主 导的社会 中活得 更有尊严、 更 加独立。本文透过 莫里森 的早期作 品—— 《 最蓝 的眼睛》 试 图 ,
托尼莫里森 是当今美 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 ,最 蓝的 《
眼睛》 是她的首部小说 , 表于 17 发 90年 。故事 发生在 莫里森 的 家 乡——俄 亥俄 州, 洛伦城 。讲述 的是一个 年仅 1 岁 的黑 人女 1 孩皮克拉 ・ 布莱得拉夫及其家庭在 白人至上的社会 中所受 到的
辛, 而来 自家庭 内部和 同种人 的歧 视使得这种 压迫感更加 令人 窒息。首先是皮克拉 的母亲波琳 , 她本身是黑人 , 却又极其瞧 不

美国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美国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美国文学毕业论文选题:1.从《最后的莫西干人》看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压迫The Oppression of the Indians by the Colonists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2.浅析《智血》中的女性哥特色彩On Female Gothic Flavor of Wise Blood3.论《竞选州长》的写作技巧The Writing Skills of Running for Governor4.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孤独主题The Theme of Loneliness in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5.论《奥吉∙马奇历险记》的反传统风格On the Unconventional Style of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6.浅析《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An Analysis of the Gothic Elements in The Turn of the Screw7.季诺碧亚和普里西拉的原型分析Archetypes of Zenobia and Priscilla8.《推销员之死》中的“美国梦”分析American Dreams in Death of a Salesman9.论《榆树下的欲望》中《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A Projection and Overturn of Biblical Scene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10.浅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形象Analysis of the Vampire in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11.《冷山》的主题思想分析The Themes of Cold Mountain12.浅析《野性的呼唤》中个人英雄主义On the Individualism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3.两个关于幽灵的故事——对《厄舍古屋的倒塌》和《蝴蝶梦》的比较研究Two Stories Of Specter: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rsher and Rebecca14.霍尔顿悲剧成因分析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Holden’s Tragedy15.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The Brief Analysis of Naturalism in The Call of the Wild16.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On the Image of a Tough Guy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Santiago17.试析《S.》中厄普代克对女权运动的态度On Updike’s Attitude towards Feminism in S.18.《飘》中女主角斯嘉丽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19.从变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电影《沉默的羔羊》An Analysis of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紫颜色》中艾伯特人物分析An Character Analysis of Albert in The Color Purpl21.浅析弗罗斯特的诗歌特色On the Features of Robert Frost’s Poetry22.论海明威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性形象On the Images of Women in Hemingway`s The Sun Also Rises23.美国自然文学在斯蒂芬•克莱恩的作品中体现American Naturalism Reflected in Stephen Crane’s Works24.浅谈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in Hemingway’s The Sun Also Rises25.《小妇人》中四姐妹的人物塑造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ur Sisters in Little Woman26.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困境:评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娃》The Dilemma of Black American Cultural Identity: on Toni Morrison’s Tar Boy27.《看不见的人》的爵士乐风格Jazz Style in Invisible Man28.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写作技巧On the Techniques of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29.托妮•莫里森笔下的微笑意象The Smile Image in Toni Morison’s Writing30.成长的艰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分析Difficulties in Growing Up: A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31.《小镇畸人》中的怪人形象The Image of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32.《赫索格》的艺术表现手法Technique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Herzog33.浅谈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病态心理On Insanity in Lolita by Nabokov34.《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意识力量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Uncle Tom's Cabin35.论《愤怒的葡萄》中体现的《圣经》元素On the Elements of the Bible in the Grapes of Wrath36.书信体叙述模式在《紫色》中的运用The Epistolary Narration in The Color Purple37.托尼莫里森作品中人物名字的意义The Meaning of Names in Toni Morisson's Novels38.论小说《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A Survey on the Beat Generation from On the Road39.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策略Analysis on the Tragic Strategy of A Farewell to Arms The Tragic Spirit in Death of a Salesman40.孤独与失落的守望—析《麦田里的守望者》Waiting in Perplexity and Degradation ——Analysi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41.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虚无主义The Analysis on Nihilism in Hemingway’s Short Story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42.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性刻画On the Humanity Reflected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43.唐人街文化分析——以水仙花与朱路易作品为例Analysis of Chinatown Culture—Taking the Works of Sui Sin Far and Louis Chu as the Example44.意象派诗歌中东方审美因素的分析On the Analysis of Oriental Aesthetic Elements in the Imagist Poetry45.《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主人公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f “LEON”46.论马丁•伊登和杰伊•盖茨比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artin Eden and Jay Gatesby47.浅析《鸡蛋的胜利》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美国梦On the American Dream Expressed by Symbolism by The Triumph of the Egg48.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The Discrepancy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in The Godfather49.《推销员之死》中的矛盾与冲突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On Death of a Salesman50.论霍桑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以《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为例On the Symbolism in Hawthorne's Works---taking Young Goodman Brown as a example 51.浅谈《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叙事视角On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52.论《厄舍古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On Gothic Elements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53.解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On the Black Humor in Catch-2254.论《所罗门之歌》的主题55.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观56.从休斯到莫里森浅析美国黑人文学的嬗变57.浅析爱伦•坡的侦探小说58.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人公性格59.《嚎叫》——垮掉的一代的预言60.从愤怒的葡萄中看美国大萧条61.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和《白牙》分析其自然主义倾向6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分析63.《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意义64.海勒斯与卡米拉的爱情对比分析65.浅析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异同66.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来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67.《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68.“心之罪”与“魂之恶”——比较研究《红字》与《厄榭尔府的倒塌》69.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元素70.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71.汤姆.索亚,哈克.贝丽芬和马克吐温的时代观72.海明威的女性意识73.论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74.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莉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75.透视《宠儿》中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76.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人物异化的生存状态77.论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78.浅析《论自助》中人生自主的源泉79.浅析马克•吐温小说的地方色彩主义特点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ckinson’s Poems80.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ckleberry Finn81.浅析《欲望号街车》的主题A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82.狄金森诗歌的特点之浅析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ckinson’s Poems83.浅析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主题On the Death Theme of Dickinson’s Poems84.从凯蒂的悲剧中看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From Caddy’s Tragedy to View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85.《乱世佳人》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An Analysis of the Inspir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to the 21st Century Women 86.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悲剧元素On Tragic Elements in A Rose for Emily87.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顿的性格特点An Analysis of Holden’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88.斯嘉丽:“旧”时代的“新”女性Scarlett O’Hara, A “New” Woman In “Old” Period89.“无形”困境——对《看不见的人》的主题分析“Invisible Plight” ---- A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Invisible Man90.情感与理智——浅析《飘》中的婚姻观Emotion and Intellect---- An Analysis of View of Marriage in Gone with the Wind 91.浅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根源On the Origin of Blanche’s Tragedy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92.论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种族主义误读On Racist Mispercept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93.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On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Embodied in The Joy Luck Club94.浅析惠特曼的写作技巧A Brief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Whitman95.对《宠儿》中叙事方法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Tactics in Beloved96.浅析《赫索格》中的犹太情结A Brief Analysis of the Jewish Complex in Herzog97.抗争与守望:论《小镇畸人》中的畸形人物Struggle and Watch: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98.浅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特征A Brief Analysis of Naturalistic Features in Sister Carrie99.浅析《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被漠视境遇An Analysis of Blacks’ Invisible Situation in Invisible Man100.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与人文关怀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wist Ending and the Humanity Cares i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01.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布鲁斯神韵An Analysis on the Spirit of the Blues in Invisible Man102.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ckleberry Finn103.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Edith Wharton’s The Age of Innocence104.《嘉莉妹妹》中的早期自然主义Dreiser’s Early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05.论《夜色温柔》中美国梦的破灭On the Collapse of American Dream in Tender is the Night106.艾米莉•狄更森诗歌之主题研究On the Themes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107.对《推销员之死》对话的语用分析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Dialogues in Death of a Salesman108.《红字》中的象征意义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09.浅析《美国悲剧》中罗贝塔的悲剧性On the Tragedy of Roberta in An American Tragedy110.论《洛丽塔》中的彼岸世界On the “Otherworld” of Lolita111.通过《飘》看女人的觉醒Gone with the Wind and the Awakening of Women112.浅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应用Magic Realism in Tony Morrison’s Beloved113.《看不见的人》中的社会问题分析Analysis of Social Problems in Invisible Man114.论《秀拉》中女性的自我寻找Self-realization of the Females in Sula115.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比中颜色的象征意义The Symbolic Meaning of Color Words in The Great Gatsby116.从《嘉莉妹妹》看女性价值观变迁Changes of Female’s Values in Sister Carrie117.浅析多斯• 帕索斯在“美国”三部曲中的写作手法Techniques Employed in U.S.A by John Dos Passos118.爱伦•坡小说中的恐怖因素Horror Elements in Edgar Allen Poe’s Fiction119.浅析《我有一个梦想》的修辞手法与主题表现An Analysis of Rhetoric Method and Theme of I Have a Dream120.浅析《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女性形象Analysis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121.浅析欧•亨利的黑色幽默On O. Henry’s Black Humor122.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反衬艺术The Art of Making Contrasts in O• Henry's Short Stories12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On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Great Gatsby124.圣经对美国小说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Bible in American Novel125.《白鲸》的生态解读Ecological Analysis of Moby-Dick126.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魅力所在The Charms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27.《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28.《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人物性格分析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 in Uncle Tom’s Cabin129.基督教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体现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130.论T.S.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思想A Discussion of the Religious Ideas in The Waste Land of T. S. Eliot131.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精神The Tragic Spirit in Death of a Salesman132.《秘密花园》现代主义主题分析On the Modernist Themes in The Secret Garden133.简析艾伦•金斯堡《嚎叫》中的“垮掉的一代”Brief Analysis of the Beat Generation in Allen Ginsberg’s Howl134.“嘉莉妹妹”—西方女性的缩影Sister Carrie—the Miniature of Western Women135.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Edith Wharton’s The Age of Innocence136.解析《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37.《小妇人》—一曲新女性的赞歌Little Women, a Celebration of New Women138.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蕴含的深层生态学思想Deep Ecolog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oreau’s Walden139.从《喧哗与骚动》中浅析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Analysis of Women’s Social Position in Early 20th Century from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40.浅析海明威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Brief Discussion of Hemingway’s A Clean and Well-lighted Place141.论《美国悲剧》中萝贝塔的悲剧性The Tragedy of Roberta in American Tragedy142.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与讽刺Humor and Irony in Mark Twain’s Short Story143.论马克•吐温小说的讽刺144.浅析马克吐温的《败坏了哈得莱堡的人》中的讽刺艺术145.论《觉醒》的主题和特点146.透过《嘉莉妹妹》看世纪之交的美国消费文化147.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色》148.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读者对艺术真实的认同与重建149.《宠儿》中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150.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151.《白鲸》所反映出的生活态度152.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153.论《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154.《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阐释155.从庞德的作品品读意象派风格156.从超验主义重新解读《小妇人》157.评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艺术特色158.论《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159.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160.浅谈尼采思想对杰克•伦敦及其小说《马丁• 伊登》的影响161.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162.对海明威短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163.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的幻灭。

论《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及戕害

论《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及戕害

论《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及戕害一、本文概述《论<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及戕害》一文旨在探讨美国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呈现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危害。

本文将分析这些价值观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并阐述其如何对黑人产生负面影响,揭示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描绘一个黑人女孩的视角,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本质。

小说中呈现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如种族优越论、种族隔离制度等,对黑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他们的生活和命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白人文化价值观:指美国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包括种族优越论、种族隔离制度等。

这些价值观在小说中被广泛提及和展示。

黑人:代表整个黑人群体,他们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遭受了长期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影响:指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剥夺权利、排斥、压迫等。

这些影响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

戕害:指白人文化对黑人的摧残和伤害,包括精神上的虐待、心理创伤等。

这些戕害不仅存在于小说所描绘的时代,也具有普遍性,是对黑人的长期而广泛的侵害。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和戕害,并探讨其根源和危害。

同时,也将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压迫与歧视:在历史上,白人文化曾对黑人实施过严重的压迫和歧视。

这种歧视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还渗透到黑人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中。

这种歧视影响了黑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

排斥与隔离:由于种族差异的存在,白人和黑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界限。

这导致了黑人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无法充分参与和融入其中。

这种隔离使得黑人难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王玫马燕(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1)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身份危机。

在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该文对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处于白人世界边缘状态的黑人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尽管她们努力地去迎合着白人的种种价值观,却始终被白人蔑视和忽略,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多重压迫;身份危机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037-02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欧美的兴起,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传统的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白人中产女性为了获得与白人男性在就业、教育、家庭等方面得到相同报酬和认可而进行抗争的产物。

事实上,这种白人女性主义运动并没有把有色人种妇女的权利包含进去,长期以来,黑人女性一直处于“他者”地位[1]。

“所谓他者妇女就是那些我们看得到形象却听不到她们声音的女性,黑人妇女长期以来就处在他者妇女的地位上——一直处于无言状态”[1]P157。

正如玛吉·休姆(Maggie Humm)所说:“简单地说,黑人妇女不是白人妇女涂上颜色。

白人女性主义批评不能框定和领导黑人女性主义。

”对此,托妮·莫里森曾在一次访谈中也表示出她的担忧:“女性主义起源于(白人)民权运动,因此在妇女运动中忽略了黑人和少数族裔的解放,并把黑人女性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即不得不做出欺骗性的选择:为黑人运动或女性主义服务”,奥伊·莫瑞声称“白人女性主义最终还是没有考虑到种族问题,没有考虑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给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带来的伤害”[2]P5。

双重压迫下女性的自我迷失: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研究

双重压迫下女性的自我迷失: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研究

双重压迫下女性的自我迷失: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于雯馨;赵欣悦;封雪媛;吴岳欣;王梓伊【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描写了黑人女孩佩科拉在白人主宰的社会背景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黑人女性不仅遭受来自白人的种族压迫,同时也遭受来自本民族的性别压迫.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黑人女孩佩科拉如何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丧失女性自我意识的,以此来论证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是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的结果.【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3页(P71-72,93)【关键词】双重压迫;自我意识;身份迷失【作者】于雯馨;赵欣悦;封雪媛;吴岳欣;王梓伊【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前言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托尼·莫里森在文学造诣上颇为显赫。

其黑人和女性的天然身体特性,使她十分关注黑人女性的身体特征和社会建构身份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处女座《最蓝的眼睛》的问世,受到了女性主义学者的高度关注。

该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布里德洛夫及其家庭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排挤,暴力与压迫。

佩科拉生来就被灌输着黑人是卑劣人种的思想。

一方面,她的压迫来自于主流的白人社会,另一方面这种压迫还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连她的黑人父母都漠视自己的亲生女儿,甚至对她施暴以泄私愤。

在不断的误导和折磨下,佩科拉·布里德洛夫开始讨厌自己,并一步步从接受直到信奉白人的审美标准。

最终,她彻底屈从于白人的审美标准,并导致了毁灭性的结果——精神失常。

透过整部小说,莫里森超越了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局限,对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进行了升华。

“身份困境是黑人女性长期蒙受文化、性别、阶级与种族等多重压力下的产物。

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成长的困境

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成长的困境

038[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20世纪杰出的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以黑人女性为视角,有力刻画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过程中痛苦的精神磨难和扭曲的心路历程。

莫里森通过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女性成长危机,并指出重塑黑人身份对于黑人女性摆脱成长苦难的重要性。

[关 键 词]《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白人文化金 哲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成长的困境一、白人主流文化的侵蚀白人通过学校、文化机构、大众传媒等手段传播并强化他们的文化价值观。

这些手段建构了他们充满种族歧视的白人霸权意识:白人崇高而美丽;黑人堕落且丑陋。

不幸的是,这一点被那些与自身文化疏远的黑人所认同,因此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了双重控制。

黑人的无能表现恰恰反映了白人文化霸权的地位,这种霸权阴险而毒害着黑人的生活。

通过这种方式,白人对黑人实行有效的统治。

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在影响学生对自己、家庭、社区和国家的看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教育系统的控制和操纵成为社会支配者向被支配者灌输思想的有力手段。

在《最蓝的眼睛》中,狄克与简的故事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文化的一个经典版本,通过学校初级课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某些章节的标题,白人文化为克劳迪娅·麦克蒂尔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在小说中,莫里森也把焦点转向好莱坞和流行文化作为白人展示种族优越思想的渠道。

她揭示了戈宾诺的学说是如何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化形象中被具体化为身体美的表现。

音乐公告牌、杂志、洋娃娃、秀兰·邓波儿的电影充斥着《最蓝的眼睛》。

好莱坞强化了18世纪与19世纪种族主义的束缚,并含蓄地阐述了戈比诺的学说,即白人种族在美的方面优于其他种族;人类群体在美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是合理的、永久并不可磨灭的。

莫里森用秀兰·邓波和主人公佩科拉的对比来强调黑人经历的讽刺。

由于渴望成为邓波,佩科拉否认了自己黑人的身份。

建构黑人女性主体三部曲——从《最蓝的眼睛》《秀拉》到《宠儿》

建构黑人女性主体三部曲——从《最蓝的眼睛》《秀拉》到《宠儿》

人, 人生 而平 等 , 黑人理应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 。 除 了这些无孔不入 的“ 白人是美 的” 赞扬 之外 , 佩科
拉 的家 庭 也 非 常 不 幸 。她 的 父 亲 年 少 时 受 到 白 人 的 羞 辱, 婚后 生活毫无 目标 , 日酗酒 ; 亲波琳 深受 白人文 终 母 化 的侵 害, 视 自己以及儿女的黑人 血统 , 鄙 向往 白人美丽 的外貌 和优雅 富裕 的生活 方式 , 在服 装发式 上花 大量 时
间和金钱希望得 到邻居 的赞美 , 对家庭不 闻不 问 , 心都 一 扑在她工作 的白人家庭 上 。她溺 爱 白人家 的孩子 , 亲 对 生女儿佩科 拉却 非常苛 刻 , 当女儿 不小心 打 翻了雇 主家 的盘子而被 烫着 时 , 她对女儿又打又骂 , 却对 白人小 女孩 百般呵护。可以说 , 时 的波琳 已经被 白人文 化异 化到 此 了变态的程度。她的这种分裂的人格更 加促使佩科 拉对 蓝眼睛产生渴望 , 种母爱 的缺失 是导 致佩科 拉最 终精 这 神分裂的一个不可忽视 的 因素 , 而波琳 自己同样也 是 白 人文化侵蚀下 的牺 牲 品。在 家庭 之外 , 佩科 拉同样 备受 欺凌和侮辱 。在学校 她总是 受到 同学们 的欺 负 , 家 叫 大 她“ 小黑鬼 ” 去糖果 店买糖 , ; 她把钱 递给老板 时 , 老板都 她知道“ 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 出 蓝 的眼睛》 秀拉》 宠儿 》 《 和《 这三部 作 品出发 , 讲述 黑人 不愿意碰到她 的手 , 女性 主体 意识从 丧失 、 觉醒到最终建构 的艰辛 过程 。 来 的是厌 恶 之感 , 所有 白人 的眼神 里她 都 曾见 到过 。 在 黑人女性主体的丧失 他们 的厌恶一定是 针对她 的 , 针对 她 的黑 皮肤 的” 在 。 在 二十世纪初的美 国社会 , 黑人 虽然获得 了解 放 , 但 这种被歧视被厌恶 的环境 中成 长 , 科拉逐 渐变 得脆 弱 佩 他们属 于弱势群体 , 没有政治权利 和经济地位 , 处于社会 而敏感 , 只能被动的接受 白人文化强加给她 的审美标准 , 的边缘 。由于种族主义 的影响 , 白人 无论是在 政治 、 经济 而这 种强 势文化 已经融入 到她 的意识 里 , 使她怀 疑 和否 还是社 会地位上 , 占据着 统治和主导地位 , 都 因此 白人 的 定 自己的一切 , 自认 丑陋 , 自惭 形秽 , 唯一能做 的就 是 她 价 值 观 和 审 美 观 也 居 于 主 导 。 白人 理 所 当 然 地 认 为 白皮 “ 每到夜晚 , 就祈求得 到蓝 眼睛 , 她 从不间断 。 ”6 肤、 蓝眼 睛是美丽 而高 贵 的标志 ; 黑人 则是低 贱 丑陋 的。 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和祈 求是对 白人文化价 值和 英里森 的处女作 《 最蓝 的 眼睛 》 述 的就是 这样 一个 深 审美标准的认可 , 讲 也是对 自我 的否定 。在强大 的 白人文 受 白人审美观残害 的黑人小女孩佩科 拉的故事 。她 在家 化霸权下 , 黑人 的心灵 深处 产生一 种无 可排解 的文化 自 里处境尴尬 , 在外 面受尽凌辱 , 她把 这一 切都归结 为 自己 卑情结和劣根 民族的痛苦。部分黑人 的价值观尤其 是审 丑陋的黑人外表 , 因此 做梦都 渴望 能有 一双美 丽 的蓝眼 美观被逐渐扭 曲和 同化 , 不知不觉 中, 他们把这种 白人的 睛, 最后 被生父强奸 , 产下 死婴 , 精神分裂 。 价值观 以及审美观 内化 , 白” “ 即是“ ” 美 。一切 与“ 相 白” 白人 的这 种 审美 标 准 通 过 各 种 方 式 渗 透 到 社 会 生 活 关 的也是美 的, 黑” 而“ 是丑 陋 的。佩科 拉对 蓝眼 睛的渴 的各个角落并成 为主流。克劳迪娅家里用来 喝牛奶 的杯 望 、 自我的否认 就在这 种 自人 审美 观与黑 人 自身 生理 对 子上 印有 白人小 童星秀兰 ・ 邓波儿的头像 ; 孩子们圣诞 特征 冲突 下产 生 的。在这 种 主流 文化 的价 值 和审 美观 “ 节 收 到 的最 贵重 、 特 殊 、 可 爱 的 礼 物 总 是 蓝 眼 睛 的布 中, 最 最 黑人永远不可能达 到这 种美 的标准 , 只能 被边缘 化 。 娃 娃 ; 人 们 、 女孩 们 、 店 、 志 、 纸 、 窗 — — 全 世 佩科拉按这种标准 判断 自我 , 大 大 商 杂 报 橱 只能得 出 自己是丑 陋 的结 界都一致认 为所 有的女孩儿都喜爱蓝 眼珠 、 黄头 发、 粉皮 论 。至此 , 她完全依赖别人的标准来确定 自身 的价值 , 这 肤 的 布 娃 娃 。 连 佩 科 拉 爱 吃 的 糖 果 上 都 印 有 样一种现 实和精神 面貌使 她完 全疏离 了 自我 , ” 沦为失 去 玛丽 ・ 珍的头像 , 一张笑盈 盈 的 白脸 和飘逸 的黄 头发 。 “ 主体 的非人存 在 , 只能生活在癫狂和幻想之 中。 ¨ 双蓝眼睛从 一个 清 洁舒适 的世界 里 向外 看着 他 。 ” 二 黑 人 女 性 主体 的 觉 醒 此外 , 白人还通过学校 教育 以及 电影 、 杂志 等报刊传媒极 莫里森随后发表的《 秀拉》 在某种程 度上 是《 蓝的 最 力 宣 扬 白人 的 生 活 方 式 , 是 这 种 无 处 不 在 的 宣 传 内 化 眼睛》 正 的继续 。秀 拉 的 少女 时 代 在 “ 层 ” 底 黑人 社 区度 了黑人的审美观 , 曲了他们 的心灵 。在 这种 强势文 化 过 , 扭 然后外 出求学 , 十年后她重返梅德 林。归来后 的秀拉 的熏陶之下 , 黑人 女性把 她们 得不 到关爱 和重视 并深 受 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 以放荡不 羁 的生活方 式挑 战传 她 压迫和歧视的原 因归咎 于 自身 , 咎于 自己黑 色的皮 肤 统 , 了一个又一个 情人 并抛 弃他们 。她 的这 种生 活方 归 找 和丑陋的外表 , 她们无法意识到“ 为大地上 生灵 的一 式在“ 使 作 底层 ” 起层 层波 澜 , 掀 遭到人 们 的非议 和 敌视 , 最 部分 , 人也 是人 , 黑 而且 是各 方面 都不 比其 他人 种差 的 后在孤独 中死去 。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中美关系 | 课程资料 | 美国艺术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美国文化网 > 美国文学 >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文章作者:黄卫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世期间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立即在整个美国文学界引起轰动,为作者赢得了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一系列荣誉,奠定了艾里森在美国文学界的崇高地位。凭借一部小说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不仅对美国黑人作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美国黑人的不平等地位在看不见的人演讲事件上更是表露无遗。看不见的人在台上演讲得口焦舌燥,而台下的白人头面人物却一直在谈话说笑,根本不想听黑人在说什么。但当黑人出现口误,把“社会职责”说成“社会平等”时,这群白人“对着我叫喊,一个个凶相毕露,言辞激烈。”(艾里森,1984:31)这暗示我们,黑人不仅不能指望在现实中获得平等,而且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国家,谈论平等都是白人社会所忌讳的。
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其矛盾之一表现在对黑人种族的歧视与对黑人劳动的依赖。一方面,美国主流社会把黑人视为低人一等、永远不能同化的种族,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理想的实现却又离不开黑人的贡献。美国黑人是早期移民中唯一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来到美洲大陆的。种植园经济就是靠黑人奴隶血汗发展起来的。在北方资本主义工业中,危险而低贱的工作主要是由黑人来完成的。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尽管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但他们依然对民主、自由的理想充满希望,并积极推动这一理想在美国的实现。艾里森通过自由牌油漆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这一历史真相。自由牌油漆的生产过程就是美国黑人为美国民主自由建设所做贡献的象征。美国白色的自由牌油漆是通过加入十滴黑色添加剂制成的。在美国历史上,黑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因此,这十滴添加剂是美国黑人的象征,生动地说明了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建设离不开黑人的参与和贡献。美国黑人对美国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来自于其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历史经历和在美国社会的独特地位,美国黑人的困境就是“美国的困境”(American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创伤以及叙事技巧的开题报告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创伤以及叙事技巧的开题报告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创伤以及叙事技巧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最蓝的眼睛》是美国华裔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述南部黑人社区中的种族歧视和贫困为主题。

小说中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回忆、梦境、叙述和对白等,通过多视角的交错叙述,呈现了黑人女性佛多破碎的心灵世界和对身份问题的困扰。

莫言通过小说,深入探究了黑人文化的创伤和其所带来的影响,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二、选题意义《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创伤是一种由于种族歧视、贫困、暴力和权利剥夺等原因所导致的心理痛苦和悲痛,影响着黑人女性的人生和心理。

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创伤,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同时分析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探讨小说中运用的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以期对现代社会的种族问题有所启示。

三、拟定研究方向1. 小说中的文化创伤形成原因探究;2. 小说中的文化创伤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3. 小说中采用的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探究;4. 小说中表现出的种族问题和现实社会的关系探究。

四、拟定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小说中的文化创伤及其影响和对叙事技巧的分析,结合历史资料梳理黑人文化中的创伤产生的原因和各种不同的影响,同时考虑小说中所表现的种族问题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1.2 相关研究回顾与分析1.3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文化创伤的形成原因探究2.1 种族歧视的历史渊源2.2 贫困和暴力对黑人女性权利的剥夺2.3 表现出的黑人文化中的创伤第三章:文化创伤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3.1 影响黑人女性的个人为单位3.2 影响黑人女性的社会为单位第四章: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探究4.1 小说中采用的各种叙事手法4.2 叙事技巧的特征和意义4.3 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探究第五章:小说中表现出的种族问题和现实社会的关系探究5.1 种族问题与现实社会的联系5.2 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种族问题的影响及其启示第六章:结论6.1 研究结果总结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6.3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附录。

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

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

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作者:曹霞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01期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早期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体现了美国黑人女性积极构建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揭示了黑人女性面临的双重压迫。

本文分析了两位主人公的悲剧根源,提出了在多元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黑人女性生存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黑人女性自我身份构建寻求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授予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这标志着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已登上了世界文坛。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从未在美国其他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黑人女性形象。

她以女性的视角和黑人的视野,向我们揭露了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真正心声。

她在继承黑人丰富文化和优秀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既有痛苦、压抑和迷惘,又有冲动、反抗和觉醒。

在莫里森的多部小说里,许多女性人物均展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其早期的两部小说尤为突出。

在《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年幼的佩科拉和青年女性秀拉均来自美国底层社会,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依次经历了迷失、反抗、内省的坎坷成长历程,这一历程对研究黑人女性主体构建很有价值。

本文分别对这两个女性的主体迷失、找寻和构建关系作对比解读。

1 迷失的佩科拉托妮·莫里森于1970年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史无前例地用了文学作品中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年仅12岁的黑人小姑娘做主人公。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年仅12岁的佩科拉一年间的遭遇。

1941年,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粗暴、同学的奚落和成年人的冷漠之中的佩科拉懵懂地察觉到自己生活的困境缘于自己是个丑陋的黑女孩,她渴望改变自身而取得众人的欢心。

于是她开始向上帝祈祷,盼望着拥有一双像秀兰·邓波儿一样的蓝眼睛,她想,只要有了蓝色的眼睛,父母便不会在她面前打斗吵闹,同学老师也会投来赞许的眼光。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下转18页)《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秦晓梅秦延梅【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 )的处女作。

本文就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解析,展现出莫里森解构白人文化价值观、重构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主题,揭示了隐喻在小说主题表达、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现象。

【关键词】隐喻最蓝的眼睛种族歧视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横向项目YDH2014-1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大批优秀的黑人女作家不断涌现出来,她们冲破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高声呐喊出长期受压抑的黑人妇女们觉醒的声音。

托妮·莫里森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她的写作技巧富于冒险创新精神、出人意料,这使她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描写的是12岁的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的一生。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她受尽了周围人对她的鄙视和嘲讽。

她梦想通过得到一双白人拥有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种无法实现的梦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

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出黑人在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畸变的审美标准给黑人的命运所带来的毁灭性的冲击,从而揭示出黑人只有学会保持自身的传统和价值观,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黑人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二者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人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她积极吸收黑人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口语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隐喻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的主题内涵。

书名中的隐喻佩克拉又丑又黑,父亲酗酒成性,母亲辛苦养家。

家庭的贫困和不幸使佩克拉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

她的母亲和邻人一样嫌弃她的丑陋。

她不被同学和邻居所喜欢,没人愿与她一起玩耍。

甚至她的母亲也嫌弃她。

摆脱命运 追寻真我——赏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摆脱命运 追寻真我——赏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2 0 1 7年4月第35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OF JIAMUSI UNIVERSITYApr. , 2017Vol.35 No. 2摆脱命运追寻真我$-赏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杨晓燕(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白人同化与种族歧视使得黑人的生活缺乏阳光,从而失去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处于边缘化的 生存状态。

但是,黑人也完全可以利用空间的力量破坏等级空间和特权空间,重构属于自己的空间,塑造自己 的身份。

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进行了充分地尝试,试图为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中寻找一 条出路,成功实现自我构建。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女性小说;黑人;人性[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9882(2017)02 -0117 -03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 黑人女作家。

她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挣扎于自己与白 人的信仰、价值标准、以及统美国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 的矛盾与冲突中,并努力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 矛盾与冲突不仅是其小说创作的源头,更是其小说的 基本主题与归宿。

纵观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每 一部小说都充满了对人性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超越。

其 文学语境包含黑人、妇女以及美国的社会。

关注黑人 的生活状况及其在双重文化状态下的多舛命运,探索 其内心生活,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1]。

她的代 表作《最蓝的眼睛》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迄今为 止,有不少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剖析。

大致可 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小说叙事策略、小说语言和小 说中意象的探讨,彰显出莫里森作品的巨大美学价值; 第二种是对莫里森作品的比较与研究,许多研究者把 《最蓝的眼睛》与作家其它的小说进行对比,还有人把 它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等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写作主题上是否交相呼应;第 三种研究者关注的是《最蓝的眼睛》中的历史背景、文 化知识和政治意蕴,在集体概念、女性主体和女性身份 错位等方面展开讨论。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3篇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3篇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3篇《最蓝的眼睛》读后感1人活着,其实只是活给自己看,与他人无关。

曾经有人问我,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既然来到人世间,尝遍了该有的苦楚,流过数不清次数的眼泪,生活依旧过得不好,那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了?我仔细回忆过往,似乎还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

少年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也离他而去,少年福贵还没从“少爷”这个身份里转换出来,就迫不得已要接过父亲的担子,扛起这一大家庭的责任。

正是这一人生的第一个大变故,使得他认识了作为一个丈夫,学会**起整个家庭。

在毛草屋里生活,妻子家珍的不离不弃,为他生下有庆,尽管丈夫曾经的糊涂,但毅然然用生命奏响了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

福贵远去里寻医,却被拉为壮丁。

两年的颠沛流离,在战火的洗礼中,渐渐明白了生存的含义:家乡有自己的亲人,只要活着,就能见到他们。

几年后回来,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团聚了。

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

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

先是妻子病倒了,后来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

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

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

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遇,苦不堪言。

他沉浸在痛苦中迟迟不肯走出,泪水浸湿了衣襟。

福贵经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里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

还比往日活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人活着,其实只是活給自己看……《最蓝的眼睛》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最蓝的眼睛》读后感3篇(扩展1)——蓝耳朵读后感3篇这本书是由作家彭懿创作出来的一本幻想小说。

在这本书中作家用自己独特的幻想和创意,来塑造了这温和又幽默的故事。

这是我阅读《蓝耳朵》的真实感受。

故事发生在主人公夏蛋蛋身上,看到院子里的晾衣绳上长出来一个苹果,就摘下咬了起来,谁知竟然吃出了一支蓝蜡笔,一支会说话的蜡笔。

论小说《宣叙》的记叙手法

论小说《宣叙》的记叙手法

论小说《宣叙》的记叙手法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的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黑人女性得主,她的主要作品《最蓝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1970),《秀拉》( Sula, 1973),《所罗门乙歌》( Song of Solo- mon,1975),《柏油娃》( Tar Baby, 1981),《宠儿》( Beloved, 1987),《爵士乐》( Jazz, 1992),《乐园》( Paradise, 1998)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有人评论认为,莫里森甚至“可能是当今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

莫里森出身于南方巴马州的穷苦的黑人家庭。

家庭的遭遇和有关黑人遭受歧视压迫的代代相传的历史故事给她童年的心灵与成年后的文学创作以极大的影响。

她的艺术视角总是从黑人的生活与文化,特别是黑人妇女的生活与心灵出发。

她的成就主要在她的长篇小说上,她把写作当作“思考的方式”(参见王守仁,2002:30),对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进行探索,揭露了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给黑人带来的创伤,揭示了处于边缘地带的黑人女性世界,描述了她们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被扭曲的心灵,迷失的“自我”,思索爱的真谛。

莫里森“熟练而又巧妙的使用标准英语,运用许多构成传统文学形式的方法”(参见王守仁,2002:25),从美国黑人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进行创作。

她的短篇小说《宣叙》( Recittatif )(参见陶洁,2000:222-236)极具其写作特色,反映了她希望通过重构黑人的形象与历史实现这一目的的一贯努力。

《宣叙》故事并不复杂:女主人公特怀拉由于母亲整夜跳舞被迫送进慈善学校,在那结识了黑人女孩罗伯塔,罗伯塔是因为母亲常年生病而进了那里。

她们由敌视变为朋友,一起考试得F,一起反抗大女孩,一段时间后她们就分别了。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心理学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心理学解读

小说 《 最 蓝 的眼睛》描写 了二 十世纪 三 四十年 代 的美 国, 当时社会 的种 族关系 比现 在更 为 明显 和紧张 。在 以白人
为 主 流 的社 会里 黑 人 女性 身 处 困境 ,举 步维 艰 。K h a y a t i
示 了备 受折磨 的黑人女性 自我 的复杂性 ,更真 实描述 了在
特质 承受无辜 的谴责 ( V a n D i j k 1 9 9 2 , P . 8 7 ) 。 Mc K i t t r i c k
她 的 眼 睛— — 目 睹 那 些 画 面 和 场 景 的 眼 睛 — — 不 同 的话 .
就是说 , 她有双 美丽 的眼睛 的话 , 她本人 也会不 同 。” ( 莫 里




l 川 曩
_
毒 ?
语 言文学 研究
蔓 l l
l l

《 最 蓝 的 眼睛》 中 黑 人 女 性 的 心 理 学 解 读
程 婷 婷
(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苏 南 京 2 1 1 1 7 1 )
摘 要 :文学作品不仅具 有其 自身的魅 力 , 还 富有 更深刻的文化 、 历史及社会 内涵。 因此 , 与其他 学科的 交叉研 究能够为
提 出 了一 系 列 问题 , 其 中包 含 政 治 和 道 德 的 紧 密 联 系 。即 使
在文 化 日益 多元化 的西方 ,这 些问题 仍然存பைடு நூலகம்在 于社 会 的许
多方 面 , 且 与 黑 人 妇 女 所 面 临 的 现 实 息 息 相 关 。虽 然 这 方 面 已取得 了很 大进 步 , 但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在 西 方 社 会 的 各 个 层 面, 种 族 歧 视 依 然 严 重 。表 面 上 看 , 整 个 社 会 对 有 色 人 种 更 为宽容, 也 更强 调 机会 平 等 , 但 偏 见 仍然 以更 复 杂 、 狡诈 , 更 具 毁灭 性 的方 式顽 固地存 在 着 . 并 为所 谓 的 “ 新 种 族 主 义” 铺 平 了 道 路 。 由 于 西 方 现 代 社 会 规 范 和 雇 佣 法 明 确 提

黑白世界中的天平——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黑白世界中的天平——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语文 学刊 ・ 外语教 育教 学
2 1 第 9期 00年
黑 白世 界 中的天平
— —
解读托妮 ・ 莫里森 的《 最蓝的眼睛》
o 王 志敏
( 海 师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上 上海 203 ) 024
[ 摘 要 ] 《 最蓝的眼睛》 讲述的是一个渴望得到一双最蓝的眼睛的黑人女孩的悲惨遭遇, 展示了由白人
但她并没有 意识到 , 镜子代 表 着一 种声 音 , “ 一种 社会判 断
… …
她看来 , 如果 自己能拥 有像 白人女 孩一样 的蓝 眼睛 , 她就会 得到众人 的欢心 : 母亲不 会嫌弃她 、 虐待 她 , 亲不会酗 酒 、 父
殴打母亲 , 老师 、 同学也不会在鄙视 、 嘲弄她 。然而佩科拉虔 诚 的祈祷丝毫没能改变她 的困境 。遭生父奸 污后 , 亲的毒 母 打 、 围人 的鄙视 , 周 终令佩科拉陷入疯狂 , 幻想 自己得 到了一 双无与伦 比的“ 最蓝 的眼睛” 终 日与它窃窃私语 。 , 黑人女孩 为何 希望拥有 一双 白人 女孩一样 的蓝 眼睛而 认为 自己的黑皮肤 、 眼睛就是丑 陋就是不幸?为何黑 白世 黑 界中的天平如此极 端失衡地 倾斜 到 了白色人 种一边?所有 这一切都可 以追溯它的历史根源一罪恶 的种族主义 。

种 族 主 义 思 想 内化 及 其对 黑 人 心 灵 的扭 曲和 摧 残
西方评论 家针对美 国黑人 的生 存状况及 其在 白人 主流 文化的强大挤压下所表现 出来 的心灵 的迷失 和扭 曲, 提出 了
国内帝国主义 的概念 , 即美 国国内实 际上 存在着 白人统 治阶 级借 助政权 、 教育 、 宗教 、 媒体等各种手段 对黑人进行种 族压
[ 作者简介] 王志敏 , , 女 江苏人 , 上海师范大学英语语 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英美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r a ns c e nd s t h e ge n de r l i ne . Ke y wo r ds :Bl a c k l i t e r a t ur e , l i t e r a r y ra t d i t i o n i nc e s t , Ra l p h El l i s o n , To n i Mo r r i s o n
_ |

重复- 5修正
性别 、 种族 、 阶级主题在 《 看不见 的人 》 和《 最蓝 的眼睛》 中的变奏
赵文 书
内容提要 : 在 当代黑人文学研究 中, 性别冲突是个焦点 问题 , 黑人男女作家似乎 有 着 互不 相通 的 文学传 统 。本 文利 用 黑人 文 学批 评 中 “ 重 复与修 正 ”的概念 , 对 比艾 里森 的《 看不见的人 》 和莫里森 的《 最 蓝的眼睛》 中的乱伦母题 , 分析后者对前者在 性 别议 题 上 的颠覆 和 修 正 , 以及 在 种族 和 阶级议 题 上 对 前者 的继承 、 修 正 和 发展 , 以 期 勾勒 出一个 跨 越性 别界 限的黑人 文 学传 统 。 关键词 : 黑人文学 文学传统 乱伦 艾里森 莫里森 作者简介: 赵文书, 南京大学外 国语学院教授 , 海外教 育学院副院长 , 主要研究美 国少数族裔文学。本文为国家社科项 目《 当代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属性研究》

Au t h o r : Z h a o We n s h u< ws z h a o @n j u . e d u . c n >i s a p r o f e s s o r o f E n g l i s h a t t h e I n s t i ut t e f o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ud t e n t s , Na n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Na n j i n g , C h i n a(2 1 0 0 9 3) . He
不 相通 。 2 0 世纪 6 0 年代 之 前 , 黑 人文 学史 是男 性文 学史— — 虽然 也有 个别 女作 家能置 身其 问 。
女性解放运动发生之后 , 黑人女性开始建构 自己的文学传统 。从这时起 , 黑人文学似乎有两个 历史 , 一是男性文学史 , 另外则是与之不 同且有 冲突的女性文学史。1 9 8 8 年, 盖茨发表 《 意指 的猴子 》 , 努力创建黑人美学体 系, 同时力 图为黑人文学描画出一条脉络。他以 “ 意指 的猴子” 为中心意象 , 通过浩繁 的互文解读 , 为黑人文学建立了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 其中最根本的艺

i S a f o c a 1 i s s ue .Bl a c k me n a n d wome n wr i t e r s s e e m t o f ol l o w t wo s e pa r a t e 1 i t e r a r y
( 1 1 B WW0 5 3) 成果 之 一。
Ti t l e :Re pe t i t i o n a n d Re vi s i o n: Un r a ve l i ng Ge nd e r ,Ra c e ,a nd Cl a s s I s s ue s i n I n v i s — i b l e M an a n d T h e Bl u e s t Eye ABSTRACT:I n c o nt e mpo r a r y Af r i c a n A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y r s t udi e s g e n d e r c o nf li c t
t r a d i t i o n s . F o c u s i n g o n Mo r r i s o n ’ S s u b v e r s i oo n ’ S n o v e l i n t e r ms o f g e n d e r a n d h e r d e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e x p a n s i o n o f h i s wo r k i n t e r ms o f r a c e a n d c l a s st h i 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r e p e t i t i o n a n d r e v i s i o n ”a s a mo d e o f i n q u i r y t o a n a l y z e Af i r c a n A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 o u t l i n i n g a p o s s i b l e Af r i c a n A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r y t r a d i t i o n t h a t

当代外 国文学 No . 3 , 2 0 1 5
i s c ur r e n t l y wo r ki n g o n mu l t i c ul t u r a l A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在 当代美 国黑人文学中, 性别冲突是个突出话题 , 男女作家似乎分立性别大山的两侧 , 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