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备课素材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人教部编版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如“羊群在草原上像一朵朵白云”,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用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针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段落的主题,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在文化背景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介绍草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至于语言表达的提升,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辽阔的草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展现的民族风情缺乏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言表达的提升: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并组织实践活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草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它描绘了老舍先生眼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自然美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描述。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理解作者如何生动地描绘出草原的美丽。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大家在探讨草原文化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对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拓宽文化视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春天到了,草原绿了。

风吹过,小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翻腾着,一浪高过一浪。

看草原,大家都说好。

大家都说,在羊肠小道上看草原,好像站在大海边上,任眼前的草浪涌过来。

天的边塞草是淡淡的黄色,地的边塞草是密密麻麻的绿色,真是奇诡呀!妈妈带我去游草原,爸爸说,这一定要带刚刚种下的柳树、桦树苗。

路边的人家,门前都种上了桦树和柳树。

那叫一丛一丛的绿,是大风拂过来的。

大风整日的拂过大山大岗。

嘿!你快来看,风把妈妈的长发吹成大卷,也把大山大岗的沙子吹成一阵一阵的飞了起来。

砰砰!像枪声一样。

人们在一片砂泽地上被紧紧地包围着。

我轻轻地走进一片绿中,要到草地上心之大地观看,作一首意境诗。

我看着天边下起了雨,赶紧从妈妈的携中拿出一把瓦伞,撑在我爸爸的放下来飘起又放下来的一片高高的大桦树下。

我看着天边下起了雨,赶紧拉着妈妈的手,跑到妈妈的房子里躲雨。

可我等呀等,雨越下越大,一滴一滴地掉在妈妈们的头上玩儿着。

妈妈说:“喂、宝贝,你不要害怕,整天陪着我玩儿,有什么事都不要怕。

记住:你是勇敢的。

”我真像一颗小草原上的小百灵鸟。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草原》,掌握本文的大意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情景启发法(2)释义导入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

2. 学习掌握课文重点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听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 分组讨论,探究课文情感。

5. 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6. 评价优秀作品。

7. 总结,课后作业。

4. 课堂延伸本课主要教授“状物诗”的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以其特点为核心,抒发自己的感情。

可以选择校园中的一角,通过对这个地方的描写,抒发情感。

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春天到了,草原绿了。

风吹过,小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翻腾着,一浪高过一浪。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1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4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4篇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读课文,学课文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

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节《草原的美丽》。

详细内容为:描述草原的辽阔、美丽,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字、词语。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描绘草原的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草原2. 板书生字、词语: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语。

b. 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描述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a. 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b. 示例:草原辽阔无垠,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天空湛蓝,白云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19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一单元)

19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一单元)

19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一单元1.《草原》知识点1《草原》一课作者(老舍)。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描写了(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等场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草原的景色特点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3理解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我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些场景体会到“蒙汉情深”。

2.《丁香结》知识点1.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丁香结”是指人生解不开的愁怨。

“结”乃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我们在学习中会享受收获,同时也会遭遇挫折,我们应该笑对学习中遇到的“丁香结”。

阅读链接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春天刚来不久,芭蕉叶还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绽放,打着丁香结儿。

在春风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忧愁。

2.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如果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才能飘香万里。

3.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经过霜的树木全都只剩下谢落的枝条,最让人伤心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丁香结。

4.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一、作者介绍:1孟浩然(689 — 740 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之旅中,我们首先踏入了第一单元的精彩篇章,开篇之作便是老舍先生的《草原》。

本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辽阔、美丽而又充满民族风情的草原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并归纳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与文学体裁课文主题:本文描绘了作者初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动人情景,展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团结的美好画面。

文学体裁:散文。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所见所感。

二、作者信息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三、重点字词1.生字:●毯(tǎn):毛毯,毯子,指铺设的地面装饰物。

●渲(xuàn):渲染,中国画技法之一,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勒(lè):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2.多音字:●行(háng, xíng):在此文中“一行行”读作háng,表示成行的东西;而“行走”则读作xíng,表示走动。

3.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辽阔—广阔,热情—热烈●反义词:热情—冷漠,清晰—模糊四、修辞手法1.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上的美景。

2.拟人:文中虽未直接出现典型的拟人句,但通过对草原、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3.排比: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五、经典语句与段落1.经典语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及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壮丽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感悟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如“碧绿”、“辽阔”等。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草原的哪些特点?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草原的哪些情感?4.课文解析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了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草原》作者:老舍原文略。

2.生字词表碧绿、辽阔、美丽、赞美、向往、丰收、牧歌、骏马、牛羊、毡房等。

3.教学课件制作关于草原的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辅助教学。

4.家长签字表家长签字确认表,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草原》是《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课文,讲述了作者在草原上与牧民相遇的经历。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一些核心知识点汇总:
1. 故事背景:作者在一个夏天,与父母一起到草原度假,初次接触到大自然的美丽与辽阔。

2. 草原的特点:草原是一片广阔而肥沃的大地,草儿翠绿,天空湛蓝,奔腾的河水如银丝般流淌。

3. 牧民的生活:草原上住着勤劳善良的牧民,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依靠放牧为生,与动物和谐相处。

4. 探秘草原:作者走近草原,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与牧民互相帮助,心生敬畏。

5. 草原的意义:草原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更有着浩渺的诗意,给人们带来宁静与感悟。

6.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并从中获取力量和启示。

以上是《草原》这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草原》这篇散⽂,记叙了作者第⼀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1课《草原》课⽂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的天⽐别处的更可爱,空⽓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歌⼀曲,表⽰我满⼼的愉快。

在天底下,⼀碧千⾥,⽽并不茫茫。

四⾯都有⼩丘,平地是绿的,⼩丘也是绿的。

⽺群⼀会⼉上了⼩丘,⼀会⼉⼜下来,⾛在哪⾥都像给⽆边的绿毯绣上了⽩⾊的⼤花。

那些⼩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绿⾊渲染,不⽤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惊叹,⼜叫⼈舒服,既愿久⽴四望,⼜想坐下低吟⼀⾸奇丽的⼩诗。

在这境界⾥,连骏马和⼤⽜有时候都静⽴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了⼀百五⼗⾥,才到达⽬的地。

⼀百五⼗⾥全是草原。

再⾛⼀百五⼗⾥,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车⼗分洒脱,只要⽅向不错,怎么⾛都可以。

初⼊草原,听不见⼀点⼉声⾳,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鸟。

⾛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河!⽜⽺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丘上出现了⼀群马,马上的男⼥⽼少穿着各⾊的⾐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来到⼏⼗⾥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们⽴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

车跟着马飞过⼩丘,看见了⼏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很多,都是从⼏⼗⾥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家的语⾔不同,⼼可是⼀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那么亲热,⼀点⼉不拘束。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一单元 第1课《草原》 词语解释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一单元 第1课《草原》 词语解释

部编RJ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一单元第1课《草原》
词语解释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又比喻夸大地形容。

【勾勒】用线条描画出轮廓,或用线条描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流入云际】指流入云彩之中。

【洒脱】形容(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迂回】回旋;环绕;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群马疾驰】形容许多马匹急速奔跑。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形容一个人奔跑或快速运动的时候衣服飘动的样子时使用。

【热乎乎】温度比较高。

形容心情激动。

【拘束】也就是感到约束。

是指不自在,拘谨而显得不自然。

【羞涩】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不自然。

难为情,情态不自然。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教案【表格教案带设计意图及备课素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教案【表格教案带设计意图及备课素材】

课题草原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8个生字,理解“绿毯、惊叹、回味”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

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

(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人民艺术家,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一单元 第1课《草原》 老舍的四则小故事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一单元 第1课《草原》 老舍的四则小故事

老舍的四则小故事19岁当小学校长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

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

”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

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最伟大的字——饭”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

”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

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

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

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写着玩”写出的大师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教书时写的。

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

完稿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老舍寄到国内去。

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载刊出。

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

胡一次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

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

他说:“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

”老舍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

我睡不好,睡眠不足,当然头昏。

”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

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教学设计

2019新版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精编教案系列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奶茶: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

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

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

乌孜别克族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

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豆腐: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陈巴尔虎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
绿草中有多少花呀。石竹,桔梗,还有许多说不上名儿的,都那么毫不矜持地开着各色的花,吐着各种香味,招来无数的风蝶,闲散而又忙碌地飞来飞去。既不必找小亭,也不必找石礅,就随便坐在绿地上吧。风儿多么清凉,日光可又那么和暖,使人在凉暖之间,想闭上眼睡去,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
夕阳在山,该回去了。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不厌。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也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些荞麦与高粱,我们才越觉得全部风景的自自然然,幽美而亲切。,那间小屋上的金黄的大瓜哟!也得看好大半天,仿佛向来也没有看见过!
内蒙风光(节选)
1961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进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乌孜别克族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藏族、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牛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南方的港式奶茶又称为"丝袜奶茶",当地饮用奶茶的习惯起源于英国的下午茶,但制法有所不同,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用乳量及糖份较多,冷热饮均可。 奶茶,是藏族、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奶茶所用的茶叶是青砖茶。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奶茶包括时下最流行的港式奶茶/丝袜奶茶/鸳鸯奶茶、果汁、雪泡、冰红茶/绿茶、泡沫红茶、绿茶、调味茶饮、酷乐冻、芋头妈妈、优格八大系列200个品种。奶茶的一般做法先将茶捣碎,放入白水锅中煮。茶水烧开之后,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搅拌茶水,待其有所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或奶粉,用勺搅拌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即成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奶茶:
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歌曲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作曲:阿拉腾奥勒
作词:火华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啊啊哈嗬咿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
鄂温克: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也许有,恐怕是藏在柳荫下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象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据说:这里的水有多么深,鱼有多么厚。我们吃到湖中的鱼,非常肥美。水好,所以鱼肥。有三条河流入湖中,而三条河都经过草原,所以湖水一碧千顷——草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湖上飞翔着许多白鸥。在碧岸、翠湖、青天,白鸥之间游荡着渔船,何等迷人的美景!
我们去游湖。开船的是一位广东青年,长得十分英俊,肩阔腰圆,一身都是力气。他热爱这座湖,不怕冬天的严寒,不管什么天南地北,兴高采烈地在这里工作。他喜爱文学,读过不少的文学名著。他不因喜爱文学而藏在温暖的图书馆里,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是的,内蒙古尽管有无穷的宝藏,若是没有人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可惜,我忘了这位好青年的姓名。我相信他会原谅我,他不会是因求名求利而来到这里的。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有支架并盖有篷布,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以上作为小引。下面我愿分段介绍一些内蒙风光。
渔场
这些渔场既不在东海,也不在太湖,而是在祖国的最北边,离满洲里不远。我说的是达赉湖。若是有人不信在边疆的最北边还能够打鱼,就请他自己去看看。到了那里,他就会认识到祖国有多么辽阔,而内蒙古也并不仅有风沙和骆驼,像前人所说的那样。内蒙古不是什么塞外,而是资源丰富的宝地,建设祖国必不可少的宝地!
【作者介绍】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是不是因为札兰屯在内蒙古,所以才把五分美说成十分呢?一点也不是!我们不便拿它和苏杭或桂林山水作比较,但是假若非比一比不可的话,最公平的说法便是各有千秋。“天苍苍,野茫茫”在这里就越发显得不恰当了。我并非在这里单纯地宣传美景,我是要指出,并希望矫正以往对内蒙古的那种不正确的看法。知道了一点实际情况,象札兰屯的美丽,或者就不至于再一听到“口外”“关外”等名词,便想起八月飞雪,万里流沙,望而生畏了。
2019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风景区
札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多么幽美呀!它不象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饰,只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处处美丽。它没有什么石碑,刻着什么什么烟树,或什么什么奇观。它只是那么纯朴的,大方的,静静的,等待着游人。没有游人呢,也没大关系。它并不有意地装饰起来,向游人索要诗词。它自己便充满了最纯朴的诗情词韵。
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啊啊哈嗬咿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歌曲2.
天堂
填词:腾格尔
谱曲:腾格尔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老舍的文章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