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华文化应在比较中走出去

合集下载

名人访问录

名人访问录

名人访谈录之——于丹2012年6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丹接受《名人访谈录》洋洋专访。

洋洋:于老师,您是感悟传统文化的现代女性。

我想由您来谈谈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是最合适不过得了。

于丹:传统与现代是文化上的大命题,向来争论就比较多,而且是各有各的见解,我就尽力试试吧。

洋洋:我先问您一个既是传统又是现代的问题。

您觉得现代女性穿高跟鞋与旧时的女人裹脚有什么区别?于丹:首先,裹脚是被迫的,而现代女性穿高跟鞋却是自愿的选择;其次,裹脚是对妇女身心健康的摧残,它代表的是对人性的束缚,而穿高跟鞋却是女性对美的自由追求。

洋洋:裹脚是被迫的,但也不是被迫的,至少是母亲自愿给女儿裹脚的,女儿二十年后做了母亲又自愿给自己的女儿裹脚,所有女人不都是这样做的嘛?难道您不认为这也是一种自愿?于丹:看起来如像是母亲自愿给女儿裹脚,女儿二十年后做了母亲又自愿给自己的女儿裹脚,其实这种自愿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你想想,旧时的封建礼教,能允许女人不裹脚嘛?再说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男人也见不得不裹脚的女人呀?哪个男人会娶一个大脚的女人呀?洋洋:您的意思是旧时的女人裹脚,一方面是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另一方面是因为男人喜欢三寸金莲。

这俩个原因归结起来我认为就一个原因,男人喜欢三寸金莲不就是觉得小脚比大脚更美嘛?封建礼教之所以约束女人裹脚,不也是因为觉得小脚比大脚更美嘛?于丹:是的,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

洋洋:那现代女性穿高跟鞋,不就是因为今天的人们普遍将高挑当成是美的标准嘛?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之所以有女人裹脚、穿高跟鞋,不都是被一种审美的标准束缚着了嘛?于丹:我听出来了,你是认为传统与现代没什么区别的。

我刚刚也说了,传统与现代是文化上的大命题,向来争论就比较多,你的见解也是值得尊重与肯定的。

洋洋:那太谢谢你了,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人的见解终于得到尊重与肯定了。

于丹:面对文化上的大命题,我想无论是名人还是无名的人,亦或是大人物、小人物,成功人士、普遍人,大学生、文肓,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为 中 国出 口的是 电视机 , 而不 是思想 观念 。此话提 醒 我们 :中 国文化 必须 走 出去 。 中国文 化拿 什么
磊一
“ 走出去” 要有外壳 , ? 更要有 内核 、 有神韵, 这就是
下旬 ,当时担任西藏 自治区党委书记兼军 区司令
员 的张 国华 , 因路 途遥远 , 没有按 期赴 会报 到 。会 议秘 书处 挂长 途 电话催 他尽 快赶来 开会 ,这 一 电 话 内容 被泄 密 。 就在 会议举 行翌 日, 台湾 当局 广播
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 从现实来看 , 一些政府 行为及长官意志 , 自治” 在“ 之下 , 难免受到某些束
缚, 而在 “ 理” 下 , 要 随心所 欲得 多 。这 正是 治 之 则 某些 地方 重 “ 治理 ” “ 轻 自治 ” 的一个 驱动 力 。应进

许嘉璐在2 的《 月l t 北京 日报》 E 上撰文指 出:
会 和科 学发展 , 和谐是 人 和人 ( 括个 人 和社会 ) 包 、 人 和 自然 的关 系 问题 , 科学 发展 则 不是 A C、2 、 B 13

8 能够决定的。不管和谐发展还是科学发展 , 起
决定作用 的是人的观念 , 人的文化素养 。第三 , 可
持续 发 展 的真 正动 力 , 最根 本 的是文化 。更何况 , 持续 发展 所需 要 的各个 方面 的创新 ,靠 的也是 文 化 : 越前 人 的 胆 略 、 出不 穷 的想 象 力 、 怕 失 超 层 不

}}jF 指出: 国外 有 人说 , 中国 不会 成 为世 界 大 国 , 因
闪烁其词 。 最近在一家官方网站青岛新闻网上 , 看 到一篇题为{9 1 16 年庐山会议为何不公开报道》 的 文章 ,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9 1 月 16年8

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

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

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1. 引言1.1 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性,意味着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舞台,展示自己的特色与魅力。

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崛起,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只有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才能增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表现、价值观念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走出去,不仅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可以使中华文化更加综合、开放,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更是一种文化互动和文明共享的表现。

通过中华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多元、包容的文明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也将得到更多的国际认可和尊重,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做出贡献。

1.2 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为我们推广中华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优秀品质提供了机会。

我们也必须正视挑战。

文化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需要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语言、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的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文化的竞争压力。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国际文化传播的规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功。

清华教授:于丹被轰有三个利好

清华教授:于丹被轰有三个利好

清华教授:于丹被轰有三个利好11月17日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昆曲表演,谢幕时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讲话,于丹身着超短裙、黑色长丝袜,脚穿超高跟鞋,走上舞台,观众中响起喝倒彩声。

当于丹接受台上一位老艺术家献花之后开始讲话说“我先代表大家……”时,有人喊出“于丹下去”,并且得到其他多位观众的呼应,于丹只得放弃讲话,退到后台……作为一个被媒体和市场联手打造的文化符号,“国学超女于丹”这两年来多少有些沉寂。

然而,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发生的于丹被观众轰下台一事,又将于丹推到了公众视线的焦点上。

我以为,这是一个文化利好事件。

首先是对于丹教授的利好。

于丹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虽然出身于文学硕士,但长期从事的是媒体策划及相关教学,2007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后,就在国内文化市场以“国学专家(大师)”的招牌行市。

于丹之所以能暴得大名,一方面来自于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煽情蛊惑的演讲加以迎合(“心灵鸡汤”),另一方面是,她由中国受众最广的电视媒体捧出。

我以为,以“国学”行市,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恐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

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

实在讲,于丹讲国学,犹如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大师。

成名后的于丹,在与媒体、市场的合谋中随行就市,高调扮演文化市场的“国学符号”。

这次在北大被轰下舞台,无疑是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现场观众给了于丹教授一个当头棒喝。

如果于丹教授从中获得教训,对于她未来的发展,将是有益的事情。

其次是对北大优秀传统的利好。

北大的优秀传统是蔡元培先生掌校时培植的“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是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允许差异,鼓励多元,从而创造丰富而有生气的学术空间。

因此,在元培先生治下,北大为风格迥异、观点差异甚至立场冲突的胡适、鲁迅、辜鸿铭、黄侃等学术大师提供了自由空间。

[2022于丹讲座观后感]于丹讲座观后感2022

[2022于丹讲座观后感]于丹讲座观后感2022

[2022于丹讲座观后感]于丹讲座观后感2022那天听于丹的讲座,偶尔想起这样一件事。

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姥爷就经常悄悄跟我说,你看,这里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博学,谁做事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当你的老师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是好的,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姥爷,说你看,有一个叔叔肯定不是老师吧。

然后姥爷就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

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这也是一种老师。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

所以《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

”感悟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

因为他们不用华彩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远离。

他们不因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报,觉得不可企及。

他们以自己的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成长去接近的。

《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是两个字:爱人。

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便是孔子的温暖世道了。

其实只要做到五个方面,那么这种仁爱就基本完成了:恭则不侮,生命有尊严;宽则得众,受众人爱戴;信则人任焉,走得更长久;敏则有功,打碎的罐子变宝贝;惠则足以使人,调动他人积极性。

于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综艺节目观后感

于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综艺节目观后感

于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综艺节目观后感之前对于于丹只是模糊地概念,也并不想了解关于她的东西,只知道她是大气,充满智慧的女人。

下午无意在课上看到她做的一期节目,然后从心底欣赏这个智慧的人,并且被她的言辞感动。

我记得我说,为什么她可以用这么精准的言辞来描述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朋友说,因为经历的多,感受的多。

关于差异,对于现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承认差异的存在已经是很普遍的观点,有些人会试着去沟通,有些人会试着站在最对方的观点上理解对方,有些人会站在自己的思想上坚持自己的想法。

但是我觉得对于差异,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观点上思考,也可以试着沟通,但不要试着让对方赞同你的观点,要承认差异的存在,也要接受差异所带来的异同,并且尽可能的在你承认这一种差异的瞬间之后真实的了解其背后的根源。

在在很多时候,我们身边都会存在一些你自己觉得理所当然别人觉得其实不然的人或事,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再造成我们和身边人的不愉快,那时候你会觉得这种成长的环境差异和文化差异就那么被放大。

其实我们都没有敌意,只仅仅是因为差异的存在。

我们每天都在跟人交谈,和好朋友,和老师,和陌生人,但是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一点,那就是你想说什么,他想知道什么。

通常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自己再说话的时候,对方并不想听,但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在交谈,顺着双方都觉得乏味的话题一直进行。

下午听到于丹说了一句话特别有感触,就是人在期待中的答案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别人期待了解什么,你就说什么,不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要解释的强加给别人。

文化的根性,说到这个问题,会觉得很深奥,好像和我们的所处的环境,现在这个高速的生活节奏有点不符合。

但是这个问题真的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西方的文化很结构化,会有一个规定性,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是或者不是。

然而东方的文化却具有意会性,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无迹可求,在处理问题上也是存在很多中间态的,和佛教所说的一个字特别像,悟。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

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

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

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

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非和谐。

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广坪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广坪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广坪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知县孙方友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

咸丰三年,他来陈州任知县,发现白楼有一姓于的流氓恶霸,依仗其兄是府台,横行乡里,犯下几条命案,民愤极大。

贾知县接到诉状之后,愤怒至极,决心除霸,当下带人到白楼将于某抓获,然后整理卷宗,报刑部批斩。

不料批文还未报出,上面却下达了他的免职令。

贾知县怒火一腔,但又无可奈何。

陈州百姓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清官,却又是如此下场,皆感朝廷不公。

等贾鲁离任时,百姓都到县衙门前送别。

贾鲁极受感动,对众人说:“我贾某虽然无能,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帮陈州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言毕,与陈州百姓挥泪而别。

他回到曹州后,思索多日,最后决定将家中田地房产一下卖光,准备进京跑官。

贾鲁兄弟二人,弟弟尚未成婚,听说兄长要将田地房产卖光,弟弟自然想不通,当下提出分家。

贾家本来财产就不是太多,如果一分,跑官的经费就会损失一半。

为拢住弟弟,他劝弟弟说:“三年七品官,十万雪花银。

到时一定加倍还你。

”弟弟觉得空口无凭,对哥哥说:“这样吧,田产卖完之后,你给我打张欠条。

等你当了官,先将我的还下,咱们分开另住。

你挣钱再多我不眼红!”贾鲁只好照办。

贾家房产共卖三万两白银,贾鲁就给弟弟打了个三万两的欠条,然后就携银进京,送给一个贝勒王爷,投其门下,当了门生。

两年后,那王爷为其翻案,官复原职。

他提出还去陈州任知县,赶巧陈州知县告老,他获得赴任。

贾鲁吸取上次教训,秘密进城,到了县衙脸都顾不得洗,当下就带人去了白楼。

那于恶霸此时正在家中与人打牌,贾鲁冷笑一声,让人将其拿下,对于某说:“这回我看你那兄长如何救你!”言毕,命令左右将其就地斩首,然后贴出告示,将于某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日。

陈州人一见恶霸终于被除,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县衙送万民伞,整整放了一天鞭炮。

于某的哥哥叫于臣,闻听其弟被斩,怒火万丈,准备重重报复贾鲁,岂料贾知县此时早已写下了辞官报告,回菏泽去了。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中华周易名家协会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中华周易名家协会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嘉宾:于丹主持人:闫玉清主持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

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本期讲坛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教授,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于丹:大家好。

很高兴这次讲坛从这样一个有意味的话题开始。

我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谈一谈我自己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们今天怎样完成中华文化价值的当代提炼。

第二个观点,在提炼的基础上我们怎样在比较的文化视野中进行完全有效的传播。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样一个感性的描述,已经越来越响了,但是,我们要走出去的是什么呢?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们总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然如此,可走到今天是不是有很多中国人也不太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和世界融合、去影响世界呢?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有一部分显然已经过时了。

比如大家探讨儒家文化的时候,很多人都问我,《论语》中的那些内容,我们今天怎样去实践呢?我想应该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年“五四运动”之所以提出砸烂孔家店一定有当时的道理,那么,阻碍了中国民主科学进步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提出传统文化的复兴,重新激活中国文化中的生命基因,也一定有当下的道理。

那么,我们要激活的在今天仍然保有活力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应该陷入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认识迷信。

我认为,在今天我们需要激活的是儒家的修身养性、君子之道、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该打破的是那些立法礼教以及从宗法制度上延伸出来的政治体系。

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让当下的命题真正成立。

说到国际交流,我想起一个例子。

美国一所孔子学院的老师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给外国小孩讲孔融四岁能让梨,孩子们都不接受这个观点,他们都反驳我。

于丹名人经典语录推荐

于丹名人经典语录推荐

于丹名人经典语录推荐1、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也应该保有这种距离。

3、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4、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5、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6、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7、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8、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9、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10、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11、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12、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13、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4、所有外在的形式是为了内心的安顿。

15、要成为君子,就要有”恒心“。

当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就离君子不远了。

16、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17、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18、物质的东西越少,人就越容易迷惑。

19、三种人生态度:悲观主义、职业主义、理想主义。

君子应该是理想主义者。

20、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21、心灵环境的荒芜,生命能量的浪费,是一种心灵资源的浪费。

22、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

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23、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24、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25、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26、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2015.1&2封面报道**Cover story 文 ︳本刊特约记者:尚新娇 崔迎 图 ︳马健受“河南省厅级领导干部经纬讲坛”邀请,2014年12月2日,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作了一场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讲座。

聚光灯下的于丹,淡紫上衣,一抹笑靥,在两个多小时内,从易经讲到孔孟之道,结合禅宗故事,引经据典,从天地精神到日常人伦,从古典智慧到现实思索,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生动地为观众阐述她眼中的中国智慧,如潺潺溪流,润泽人心,为大家带来了文化之美、哲学之思。

中国文化是走心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面能够由智生慧于丹“点睛”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儒家有儒家的答案,道家有道家的答案。

作为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家和万事兴。

我说的每个人找的坐标是历史,而对于我们的家,对于我们的国,建设是着眼于未来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坐标上,我想跟河南有关,跟中国有关,跟每一个人的信念有关,谁有信念谁就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中国文化是走心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面能够由智生慧。

我们身处中原,天高地阔,我们手里握着汉字,我们能够看着整个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多的器物摆在我们眼前,这一切还不足以让我们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吗?我以中国文化的名义祝福所有的朋友,用自己的血液激活祖宗的文化,并且用一份担当,让整个零落缤纷的世界变成一个美好的现实。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别丢了自己的那个依据为什么今天要谈文化?于丹讲了一则中国的禅宗故事,一个和尚和一个差役最终置换身份的故事。

故事没有结论,没有答案,但引人深思,犹如醍醐灌顶。

“我们看看今天这个喧嚣的岁月,静下来想想,咱们每一个人不都走在这一条路上吗?咱们每一个人手边不都有这些东西吗?和尚的‘包袱’是和我们相伴一生的条件。

”“包袱”这东西一辈子你都忘不了它,因为每一个人都关注物质生活。

谈到物质,于丹谈起对郑州的印象作为插曲,“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跟着导师游学来趟郑州,觉得郑州远着呢,现在坐高铁,从北京一路走来才两个多小时。

北大教授于丹经典语录

北大教授于丹经典语录

北大教授于丹经典语录精选:1.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

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2.真正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3.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的便宜的人。

4.孔子所说的”损者三友“,是指:第一,友便辟,即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第二,友善柔,即”两面派“.第三,友便佞,即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这样的朋友千万不能交,否则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5.朋友是清明理性让你远离危险的人,是开明坦荡给人快乐的人。

6.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7.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8.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9.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0.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开创一个好生活;朋友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

大全: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3.选择太多,所以困顿。

4.去到自然中。

不追求物质的奢侈,追求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5.以怨报怨不可取,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去。

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浪费。

6.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7.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8.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2023年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_1

2023年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_1

2023年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2023年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1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

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

《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

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

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2023年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2“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不管各种思潮的涌入和融合,都改变不了它在每个中华儿女思想深处的基础地位,它将世世代代伴随着和指导着我们生活、成长、奋斗。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大家好,我是于丹。

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读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

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

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

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

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

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

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

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

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

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

听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听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而于丹教授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她的讲座总是能够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于丹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成就等,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愈发凸显。

1. 哲学思想于丹教授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2. 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个人品德的塑造、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中,于丹教授以《论语》为例,阐述了道德观念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艺术成就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传承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于丹教授在讲座中,以《红楼梦》为例,展示了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二、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于丹教授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呢?1. 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学习。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参加讲座、交流讨论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2. 融入生活实践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如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使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3. 创新发展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发展。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个人感悟通过聆听于丹教授的讲座,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4年于丹讲座观后感

2024年于丹讲座观后感

2024年于丹讲座观后感今天有幸参加了知名学者于丹的讲座,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场讲座中,于丹以他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人生、教育、健康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在讲座中,于丹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他强调了人生为什么而活的问题,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塑造自我、回归本心。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追求真理、美德、智慧和自由。

他的观点给我很大的启示,我确实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忽视内心的追求,不要忽视精神层面的充实。

另外,于丹还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不仅指出了传统教育的问题,更提出了“为什么教育”这一关键问题。

于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明白自己的命运和责任,以及如何活得更有意义。

他呼吁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真正有思想、有良知的人。

这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人生和教育,于丹还探讨了健康的问题。

他提到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如心理压力、焦虑和久坐不动等。

他提醒我们要注重身心的平衡,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通过运动保持健康的可行性。

他的这番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身心健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于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独特魅力。

他的演讲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能够抓住听众的关注点,引起共鸣。

他以自己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体验,用简单的例子和比喻,解释复杂的问题,使得深奥的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他的演讲方式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够理解他的观点,而且能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

此外,于丹的思考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考十分缜密,善于从整体出发,通过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分析,寻找问题的本质。

他告诉我们要有“存而不论,论而不定,定而不偏”的思维方式,不要陷入表象,要深入问题的本质,追求真理。

于丹的经典语录

于丹的经典语录

于丹的经典语录导读:经典语录于丹的经典语录1、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2、要善于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3、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4、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5、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6、人生最高、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内心有所期待。

7、人在成长之中,意志会越来越坚定,而心灵会越来越柔软。

意志不坚定,无以穿越千难万险;心灵不柔软,怎么去感知爱和美、慈悲和温暖?若能让意志的坚定与心灵的柔软结合起来,生命就能体会到一种通达的境界,就像慢慢溢出的茶香。

8、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巨大的力量之一。

9、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10、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11、生命来来往往,我们以为拥有得很牢靠的事情,在无常中可能一瞬间就永远消逝了。

哪怕是一些陌生人,他们都会让你觉得,有些心愿一旦错过,可能就万劫不复,永不再来。

12、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

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13、所谓饭局,吃的不是饭,而是局;所谓敬酒,敬的也不是人,而是身份。

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

14、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处世态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个有心人。

15、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16、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17、心灵环境的荒芜,生命能量的浪费,是一种心灵资源的浪费。

18、选择太多,所以困顿。

19、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为生命的张力。

20、“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

”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

于丹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于丹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于丹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于丹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于丹是中国当代知名的文化评论家、书法家和教育家,在她的著作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名言。

本文将列举不低于10句于丹的名言,探索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正文:1. 学识不如行走,行走不如阅读,阅读不如思考,思考不如好奇。

2. 文化遗产就如同一棵棵参天古树,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这棵大树的一片叶子。

3. 感性的生活让人单一,理性的生活让人有节制,精神的生活让人有自由。

4. 诗意让生活充满了仪式感,仪式感让生活充满了尊严。

5. 道德不仅仅是品格,更是一种高度的境界,即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6. 人心被诱惑着左转右转,而今天,它没有被引导走向应有的正确的境域。

7. 读书是人生知己最好的选择,读书是为了探索人性的真理,读书是为了得到心灵的滋养。

8. 做学问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了解生活和人。

9. 贤者察辩此时此地如何应对,智者能在混乱中稳定自己。

10. 知识只有是真知识,无论它有多少,都不过是一个标志,一个起点。

11. 我们不是活着为了吃,而是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责任。

通过以上述于丹的名言,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个人修养、人生价值观以及道德追求的重视。

她的名言富含智慧与启示,提醒我们应积极阅读、不断思考,以获得人生的发展和成长。

了解于丹的思想,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拥有更高尚的品格和更有意义的人生。

于丹的名言有哪些「篇二」于丹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被誉为"《论语》的解说家",她的学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以下是于丹的20句名言,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她的思想和学说:1. 学问是一种修行,人生需要不断学习。

2. 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改变自己的。

3. 以心去学,以德去行。

4. 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遵守道德的准则。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传统之道。

6.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问,立学问以结果实,结果实以修己。

”7. 人生的目标是追求真善美,实现自身的完善。

于丹国学讲座观后感3篇

于丹国学讲座观后感3篇

于丹国学讲座观后感3篇于丹国学讲座观后感1昨22日上午,资阳好莱坞会演中心座无虚席,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来到这里,带来了一堂名为《感悟“中国智慧”,品味精彩人生》的精彩讲座。

市委书记李佳、市政协主席罗雪松,以及其他相关市领导、市级老领导聆听了讲座。

市委、宣传部部长曹家贵主持讲座并致辞。

于丹,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也是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

同时,她又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与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讲座中,于丹教授指出,这两年“幸福”是中国的主题词,而我刚来到资阳,就确确实实感受到资阳人要打造幸福资阳是有自己的底气的,因为我从大家脸上看到了对幸福的确认,这能激发大家内心向上飞扬的力量,这能让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近。

于丹教授还围绕“感悟中国智慧”这个话题,联系当下解读国学经典,她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再到“恭者不侮,宽者得众,信者人任焉,敏则有功,惠者足以使人”,用2000多年前先贤的至理名言解答现代人心中的困惑。

两个小时的讲演中,于丹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以丰富的国学知识给听众以极大的精神享受。

于丹国学讲座观后感211月29日,著名的于丹的教授来到烟台讲课。

我也慕名而去,听了她那大约2个小时的演讲。

虽然她讲的还是有点深奥,但是我还说从中获益不少。

于丹在这场名为《儒道兼济——构筑人格两岸》的演讲中把《论语》和《庄子》这两个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作解析的淋漓尽致,让人倾倒。

于丹教授归纳说:“儒家叫人进取,用守信的态度去认同社会规则,力争人格在社会上完成自我实现;而道家是在自我实现之后的自我超越,让生命进入一种自然状态。

两者融合便是儒道兼济。

”在演讲中,她多次引用两部著作中的名句,并加以诠释,显示出了这位国学大师深厚的文化功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中华文化应在比较中走出去
2011年12月08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于丹文化学者
核心观点
国外对中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抱有相当强烈的成见或者误解。

为消解这种误解,我们要有开放姿态,敞开心胸,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差异之中建立信任、理解,完成积极有效、有诚意的沟通
在与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时,我常常有两个强烈的感受。

首先,他们对中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他们也抱有相当强烈的成见或者误解。

所以,要消解国外对中华文化的误解,我们自己首先要有开放姿态,敞开心胸,让世界了解中国。

所谓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俗,积累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在英国,我看到英国人遇事表现出的礼让、谦逊、典雅、包容的气质,这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文化。

文化真正的落点是以文化人。

如今,我们要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就需要让我们的文化真正充满活力,充满当代性,能够有效传播、交流。

而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承认不同文化在生成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在差异之中建立信任、理解,完成积极的、有诚意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用好的文化特质来影响其他文化。

所以,要在差异比较中,把握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质,然后再与世界文化完成沟通和交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是其特质是什么?
以中国围棋为例,根据史书记载,尧舜发明围棋是为了教化子女,在游戏中让他们学到一种规则、一种格局,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变成一种头脑风暴,后来围棋才逐渐流向民间。

这实际上是文化在不断地增容,在一次次融合中吸纳新的东西。

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在整个流变过程中,它不以强烈冲突的方式把某些东西排斥出去,而是通过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特质。

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就是如此,印度的小乘佛教进入中国
后,慢慢发展成了中国式的“禅”,减掉了很多繁文缛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在我看来,从中国文化的很多文明源头,到它包罗万象所呈现的格局,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一种融合能力,即以一种非对抗性的方式,完成一种包容性的成长。

这是当今中国文化能走向世界的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文化走出去,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认识层面、生活方式层面,都需要我们和世界做比较,注入一个融入社会、影响世界的新的理念。

不要用一种文明的立场去说服其他文明,一种文明的呈现本身就是意义。

而在这个呈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承认差异。

中西文化交流,不要抱着一种谁优谁劣的功利性态度,这样的文化交流才顺畅。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网的访谈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