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振)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为 中 国出 口的是 电视机 , 而不 是思想 观念 。此话提 醒 我们 :中 国文化 必须 走 出去 。 中国文 化拿 什么
磊一
“ 走出去” 要有外壳 , ? 更要有 内核 、 有神韵, 这就是
下旬 ,当时担任西藏 自治区党委书记兼军 区司令
员 的张 国华 , 因路 途遥远 , 没有按 期赴 会报 到 。会 议秘 书处 挂长 途 电话催 他尽 快赶来 开会 ,这 一 电 话 内容 被泄 密 。 就在 会议举 行翌 日, 台湾 当局 广播
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 从现实来看 , 一些政府 行为及长官意志 , 自治” 在“ 之下 , 难免受到某些束
缚, 而在 “ 理” 下 , 要 随心所 欲得 多 。这 正是 治 之 则 某些 地方 重 “ 治理 ” “ 轻 自治 ” 的一个 驱动 力 。应进
一
许嘉璐在2 的《 月l t 北京 日报》 E 上撰文指 出:
会 和科 学发展 , 和谐是 人 和人 ( 括个 人 和社会 ) 包 、 人 和 自然 的关 系 问题 , 科学 发展 则 不是 A C、2 、 B 13
、
8 能够决定的。不管和谐发展还是科学发展 , 起
决定作用 的是人的观念 , 人的文化素养 。第三 , 可
持续 发 展 的真 正动 力 , 最根 本 的是文化 。更何况 , 持续 发展 所需 要 的各个 方面 的创新 ,靠 的也是 文 化 : 越前 人 的 胆 略 、 出不 穷 的想 象 力 、 怕 失 超 层 不
鲢
}}jF 指出: 国外 有 人说 , 中国 不会 成 为世 界 大 国 , 因
闪烁其词 。 最近在一家官方网站青岛新闻网上 , 看 到一篇题为{9 1 16 年庐山会议为何不公开报道》 的 文章 ,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9 1 月 16年8
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

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1. 引言1.1 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性,意味着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舞台,展示自己的特色与魅力。
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崛起,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只有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才能增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表现、价值观念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走出去,不仅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可以使中华文化更加综合、开放,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更是一种文化互动和文明共享的表现。
通过中华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多元、包容的文明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也将得到更多的国际认可和尊重,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做出贡献。
1.2 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为我们推广中华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优秀品质提供了机会。
我们也必须正视挑战。
文化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需要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语言、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的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文化的竞争压力。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国际文化传播的规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功。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文化也更多地向世界传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国际友人都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风采。
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宣传我们的文化:首先,我们自己应该先走出去,体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积极宣传中国的文化,让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风采。
其次,我们应该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探讨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最后,我们要大力发展孔子学院。
众所周知,孔子学院是让海外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孔子学院来宣传中国文化,让外国友人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中国文化成为他们学习的目标。
总之,中国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需要我们的发扬。
只有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对外文化宣传策划书一.背景:中国文化的现代困境在全球化势如破竹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竞争力。
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
其原因从本国国内、本国对外以及外部反应来分,当有如下三点:一,当代国人传统文化修养不足,使得中国文化出现历史断层,文化传承出现危机。
“国学”已然成为阳春白雪,国人追求高等教育也多为掌握实用技术,普通百姓更是对国学缺乏热情。
当歌手把“羽扇纶巾”的“纶”唱成“伦”,当复旦大学举办的某次汉语比赛中,中国学生败给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不得传承,焉能“走出去”?二,文化推广手段单一,重表层而轻内涵。
当代文化推广更倾向于影视宣传,但中国大片虽斥资巨大却收效甚微。
对外宣传的重点也大都放在功夫、杂技、京剧、舞狮以及各种民俗表演上,外国人对于它们的喜爱更多的是建立在比较表层的直观感受上,也就是“看热闹”,并不真正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兼爱非攻”这样伟大的理想却被淹没,不得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并放光芒。
三,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影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
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教科书,谈及中国多以“神秘”二字遮盖一切,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几乎不提,造成许多西方人只知近代“红色中国”,对中国文化存在偏见与歧视。
二.目的:中国文化当大放光芒不说中国竞争力的壮大需要中国文化坚实的支持,单单是中国文化本身,就应该自信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舞上一曲盛世中华的霓裳羽衣。
自从学习语言,接触多彩的各国语言,我对中华文化愈益满心崇敬,崇敬之余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激与骄傲。
中国语言是这样神奇的一支,它拥有唯一的形声字库,它的笔画那样飘逸端庄以致衍生出了中国另外一种伟大的艺术——书法。
它着实是无与伦比的。
单字表意以及字的灵活性,又使它拥有独一无二的灵动。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与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与研究“文化走出去”是指一国文化走向世界,被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此过程包括文化输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日益显现,文化输出成为了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核心。
那么,中国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呢?一、构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实现文化走出去必备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因此,构建中国文化自信是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条件。
如何构建文化自信?首先,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和谐、包容、创新等元素,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其次,加强文化出版和媒体的力量。
在文化输出过程中,新闻媒体和图书出版是重要的文化输出手段,应该借助这两个手段强化对外文化传播,同时还能使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二、寻求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保证。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向。
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寻求文化创新。
如何寻求文化创新?可以参考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特点,将其进行创新。
比如可以从汉字、书法、诗词等方面创新,通过将古老的文化元素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制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加适合走向世界。
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掘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特点,参考日本、韩国、泰国等国的文化创新成功经验,将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制造出适合当代市场的文化产品。
三、发扬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国际社会的需求与中国自身文化特点相结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路径两个方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进行分析。
影响因素:一、经济因素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购买力,吸引着全球文化产业的目光。
中国企业的增长和海外投资也增加了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曝光度。
二、政府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输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力保障。
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扩展业务,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文化软实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传统艺术、文学作品、历史遗迹等,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成为吸引外国人了解和学习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四、科技进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
中国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在海外华人的努力下,中国文化的传播网络也更加庞大和完善。
路径分析:一、外交途径外交途径是最传统和直接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增加其他国家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举办艺术展览和表演、推广中医等,都是外交途径的常见方式。
二、商业途径商业途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之一。
中国企业通过与海外企业的合作,将中国文化产品引入海外市场。
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票房收入持续增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
三、数字途径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途径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中国文化通过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传播到全球各地。
中国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在国外的用户中获得了很高的人气,中国的网络小说和漫画也在海外市场上受到热捧。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作者:冯颜利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08期摘要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着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为此就必须准确把握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特别是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必须坚持党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领导,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凝练与创新时代文化,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基础,重视文化话语体系的协调与对接。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原因建议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重大事务中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在世界文化市场有了一席之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认可。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推进;与世界文化大国相比,中国无论是在文化外宣还是文化产业化上都有很大差距;中国经济“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严重不相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力争“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着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存在的问题我国虽然有着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但由于文化对外传播起步较晚、方式方法有所欠缺,文化“走出去”并未取得与经济“走出去”和外交工作相匹配的成就。
当前,中国文化在“走出去”方面明显存在以下问题:中华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过低。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化发展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文化产业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文化产品出口也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内容。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谢天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和实质-英文版

Jiang Fan(江帆)'s further explaination:
1. Translators failed to take enough account of the various manipulative factors in target-language-speaking countries.
My Comments
1
Transaltion workshops
2
More freedom for translators
3
Meet the reading habits and aesthetic tastes of target readers
Thank you!
Chen Jitong (陈济同)
Gu Hongming (辜鸿铭)
Jing Yinyu (敬隐渔)
Lin Yutang (林语堂)
1.2 Promotional Activities before 1949
1.2.1 Chinese Literature
• • • • The English version was founded in1951 Lauch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 major channel for publicizing Chinese literature Closed in 2000
1.2.2 Panda Seri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 A prominent project •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well-known translator Yang Xianyi(杨宪益)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一次高质量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11月28日、29日在京举办。
来自各界的海内外学者围绕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摆脱“文化纠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在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看来,当前的中国文化处于一种“纠结状态”——既有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明清以来开始传入中国并且现在仍在传入的西方文化,还有近百年的革命文化。
三种文化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又同时存在于当代中国并各自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复杂的文化纠结现象,这三种文化如何取舍,如何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因为当你向别人宣扬你的文化时,你首先要告诉人家你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秦伯益说。
“在走出去之前,要先想想我们文化本身的质地是不是具备走出去的前提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之所以步履缓慢,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整合尚未完成,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尚未完成有机结合,因此在走出去之前“先要做好自己”。
以电影为例,中国电影为了走出去盲目攀比模仿好莱坞,不仅没能让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更加饱满,反而丢掉了曾经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其结果只能是“硬着头皮往外走,撞了南墙才回头”。
如何解决中国文化的纠结?中国文化如何做好自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试图构建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元素,区别于欧美文化的中国特色文化价值体系。
回归信息传播本位采用符合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话语方式“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交流推广中,我们的一些方式显现出产业支撑力不强、文化内涵呈现不够、思维和欣赏习惯还有很多地方对接不准、市场推广力不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阈下的翻译策略探微——以《琵琶行》英译本为例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阈下的翻译策略探微——以《琵琶行》英译本为例□王忠倩卞建华/文本文旨在通过林语堂“创译观”和许渊冲“三美论”,从王克非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层面及文化层面两个方面,剖析比较林语堂《琵琶行》英译本和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希望能以一叶而知秋之大体,窥一斑而知豹之要义,以求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及翻译理论实践研究做出有益贡献。
1 中国文化走出去谢天振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1]。
谢天振将“走出去”未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归结为我们未能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两个特殊现象“时间差”和“语言差”[2]。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阈下,能够很好平衡“时间差”和“语言差”的两位翻译大家非林语堂先生和许渊冲先生莫属。
究其缘由,当属林语堂先生所独创的编译、节译、译写等“创译观”和许渊冲先生所推崇的“三美论”和韵体译诗法。
这两位翻译大家堪称中国文化走出去“里程碑”式的人物,研究剖析其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2 林语堂“创译观”和许渊冲“三美论”概要林语堂对翻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在1933年所撰《论翻译》一文中详论翻译,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和“翻译即创作”,即“创译”。
对于有着巨大差异的英汉语言而言,创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3]。
国内研究林语堂的专家施建伟教授认为,《生活的艺术》等作品之所以能脍炙人口,除了内容上有的放矢, 符合西方读者的口味之外,也借助于那种把读者当作知心朋友吐露肺腑之言的“对话体”笔调,使读者亲切地感到:“林语堂在对我讲他的真心话。
”这种形式很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4]。
此文探讨的《琵琶行》英译本即源自其作品《古文小品译英》。
林太乙,林语堂之女,为《孔子的智慧》作序言:“台湾联合报将父亲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就与马可波罗相提并论[5]。
不难看出,林语堂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学_文化走出去_理论与实践_谢天振

东吴学术2013年第2期丁晓原(常熟理工学院教授):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今天下午,谢老师和其他几位先生在沙家浜国际写作中心和美国的两位学者就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对话,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交流。
晚上,我们请谢先生做常熟理工学院东湖校区“东吴讲堂”第二十四讲的主讲嘉宾。
“东吴讲堂”已经开了二十三讲。
但是安排在东湖校区还是第一次。
我虽然外语没学好,但是对学习外语的人、教授外语的老师充满了敬意。
我想给你们开个后门了。
今天谢老师为大家作的这个讲座题目是非常大的———“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
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大的战略。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真正享有他的盛誉,真正具有一个伟大民族的地位,光有经济是不行的,还要有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所以谢老师今天讲的话题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开讲之前,尽管大家对谢老师有所了解,校园网上老早报道了,但是我还要正式介绍一下谢先生。
到我们讲堂的“往来无白丁”,都是名家。
谢教授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任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及翻译学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比较文学》的主编,《东方翻译》的副主编和《中国翻译》的编委,教育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
同时受聘担任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顾问。
一九八六年起,先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翻译系,浸会大学英文系,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比较文学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等高校的高级访问学者,应邀出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南非、巴西等国家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谢先生的成果非常多,他的主要著作和编著有:《译介学》、《翻译研究新视野》、《译介学导论》、《中西翻译简史》、《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等。
评析《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精品文档

评析《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1. 引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人的认同。
近年来,中国文学界也在不断地思考与“如何走出去”相关的重大问题,并摆出了积极的姿态,设法推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莫言获得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注。
今日拜读了谢天振教授于2014 年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上面的一篇文章《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观点明晰,论证有力。
但是仔细赏读,个别地方还是有不完美之处,笔者欲对整篇文章进行简单评述。
2. 文章的结构笔者认为文章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结构清晰是论证清楚的前提。
谢天振教授于2014 年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上面的这篇文章《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首先,本篇文章的标题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作者在文章开头首句就亮明文章的论点,“中国文学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走出去?” (谢天振2014 :1)其次,文章的1 到 5 段先介绍了写作背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践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都是收效甚微,直到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引发人们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问题的再次思考”。
然后文章的 6 到9 段介绍了“莫言作品外译的成功让我们注意到在中国文学走出去道路上所忽视的问题”。
接下来的一句话“以上关于莫言作品外译成功原因的几点分析,其触及的几个问题其实也还是表面上的,如果对上述《中国文学》期刊等个案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那么我们当能发现,真正影响中国文学、文化切实有效地走出去的原因还与以下几个实质性问题有关。
”(谢天振2014:5)自然过渡到文章的论点,最后针对论证分析做出结语。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作者给文章加上小标题,比如:文章的 1 到 5 段可以是“写作背景”, 6 到10 段可以加上“从莫言作品外译成功中得到的启示”,11到27段可以加上“中国文学走出去存在问题的实质”,最后一段加上“结语”。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号称“世界最绚丽舞剧”的《潘多拉传奇》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进行了3场演出,吸引了数万观众。
《潘多拉传奇》的走红,与前不久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连演百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
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更加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演出面临“贸易逆差”作为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系列演出之一的《潘多拉传奇》颇有观众缘。
但其并非完美,无论从舞美、服饰或是灯光效果上,它都远不及我国最近推出的一些剧目,如山西舞剧《一把酸枣》。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潘多拉传奇》被誉为“世界最绚丽舞剧”,令观众趋之若鹜。
在演出舞台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成为不争事实。
上海国际艺术节超过半数的演出剧目都来自海外,且上座率都比较高。
各国的文化产业无论从生产规模、在GDP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来看,都愈显重要。
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美国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位居出口的第二位。
与此同时,大量传统行业也正由于文化要素的注入而悄悄改变了其原有生态。
品牌、设计等非物质因素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愈益凸显,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精神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文化一改过去赞助的接受者和被施舍者的面貌,迅速成长、摇身一变,成为新兴产业的支柱。
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一向是文化艺术赞助的大国,1997年工党上台后,破天荒地提出了“创意兴国”的治国方针,力图以创意重写新世纪英国的复兴之旅。
其后,西方各国竞相效仿,先后将创意的生产、积累和应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乃至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韩国也不甘落后,争相提出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纲要和白皮书。
和出版、电影等行业相比,中国的演出贸易堪称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得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因此也面临着最为激烈的“文化贸易之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出国门,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认可。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质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文化输出和对外交流,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
政府通过设立各类文化交流基金、机构等,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
中国政府还通过外交手段,积极倡导“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也更加感兴趣。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中国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艺术、文学等元素,这些元素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内容和形式。
四、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
中国通过建立全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不断提升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
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寻找到了更多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方式。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主要包括官方文化外交、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这些路径,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
中华文化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中华文化怎样更好地“走出去”作者:韩莹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5期【关键词】中华文化“走出去” 战略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发展建设。
通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以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及深化未来的国际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战略角度来说,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
而文化“走出去”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维持共赢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胁,于是采用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等方式冲击中国的文化市场,并且在国际社会宣扬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煽动国际社会情绪,破坏中国的文化建设和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国际关系的构建。
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进一步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国家的话语权建设,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在中国经济硬实力逐渐强大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具体来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实力是“中国制造”,那么随着自身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未来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国金融”、“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倡议”等。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值此契机,中华文化也可以实现对外的传播。
传统文化走出去:如何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走出去:如何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精髓走进21世纪,世界正迎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了解也变得愈加重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精髓,但这些精髓并没有得到全球广泛的认知。
为了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精髓,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无国界的大村庄。
我们可以通过建设专门的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直播等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可以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节日文化、传统工艺、传统医药和武术等方面的知识,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演出等形式,邀请国外艺术家和文化名人来中国参与文化交流,使他们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
再者,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让更多的人从小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基础,通过在学校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地,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可以培养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将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化产业的力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例如,成立专门的文化公司,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产品和服务了解和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170 | ECONOMY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
近些年,尽管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但中华文化“走到哪”,“怎么走”,“走得好不好”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思考。
近日,参加“2012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的学者及专家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文化“走出去”要占据高地如果将文化比喻成一条河流的话,那么它的传播和认同需要一种“势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副主任范勇鹏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如果比喻成两个水库的话,显然在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水位高,中国文化的水位低。
如果两者连通,必然是水往低处流。
如果想把低势能的水输入到高处,就需要耗费能源。
这是一种高成本的传播。
好莱坞电影我们宁愿花钱去看,我们的文化却需要花大笔的钱才能推出去。
这是一个不对称的现象,但是也是几千年文明竞争中颠扑不破的残酷规律。
文化要成为主流文化、占据世界文化的制高点,范勇鹏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到时代的根本问题,并做出有效的回应,才能成为下一轮的主流文化。
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但是以欧美文化和政治制度为基础的自由民主文化仍然占据着当今世界的话语霸权。
这一地位的建立是基于其对19世纪以来世界面临的根本问题做出的回应。
用福利国家来约束资本、缓和阶级矛盾,用代议制民主来消解社会主义运动的民主诉求,用战争来消灭法西斯主义,用冷战来遏制共产主义。
但自由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回应今天世界面临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如能志存高远、冷静思考,提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回应世界面临重大挑战的命题或理论,则有望为中国文化的兴起奠定基石。
议论文: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议论文: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中华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带来一篇议论文,来谈谈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议论文: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在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场,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参加者大多是为捧场而来的“熟面孔”,对外文化交流演变成自娱自乐;认为文化就是文艺,国外演出接二连三都是文艺团体,给外国人造成中华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习惯性地依赖政府主导、财政埋单,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因过多的公款投入和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虑和反感。
上述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根由。
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急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当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自然会产生急于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
当此之时,一定要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探寻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摈弃不由自主的急躁和冲动。
首先,要顺其自然。
文化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兴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随。
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来朝”,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
因此,只要我们保持住发展势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必将有质的飞跃。
其次,要依托经贸。
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
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
而如今的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大片和“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
第三,要立足民间。
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谢天振
我们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或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和文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
首先要树立一个国际合作的眼光,要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摒弃那种以为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文化“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能指望外国人”的偏见。
对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有关部门对此也做了不少工作,甚至还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然而坦率地说,与我们的投入相比,我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恐怕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有一个例子也许多少能说明这个问题:前几年作家刘心武访问法国,他发觉接待他的法国人中间几乎没有人知道鲁迅。
按理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们翻译出版了不少鲁迅的著作到国外,有英文的,法文的,还有其他语种的,接待刘心武的法国人也应该都是些文化人吧?但他们却都不知道鲁迅。
还有一个例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被国内翻译界推崇备至的中译英的经典译作。
事实上,它的翻译质量也确属上乘。
但它在国外的影响如何呢?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对一百七十多年来十几个《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到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发觉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相比,杨译本无论是在读者的借阅数、研究者对译本的引用率、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等,与霍译本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对这两个例子我并不感到意外。
因为我发现在此之前,我们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或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和文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
这显然是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而没有考虑到译成外文后的作品如何才能在国外传播、被国外的读者接受的问题。
一千多年来中外文学、文化的译介史早就表明,中国文学和文化之所以能被周边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并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不是靠我们的翻译家把中国文学和文化翻译成他们的文字,然后输送到他们的国家去的,而主要是靠他们国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翻译家,或是来中国取经,或是依靠他们在本国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翻译,在自己的国家出版、发行,然后在他们各自的国家产生影响的。
譬如古代日本就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文化典籍,然后对古代日本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否则,我们即使出版了一本甚至一批翻译质量不错的中译外的译作,但是如果这些译作没有能为国外广大读者所阅读、所接受、所喜爱的话,那么凭借这样的译作,中国文化显然是难以走出去的。
因此,今天我们在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时,首先要树立一个国际合作的眼光,要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摒弃那种以为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文化“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能指望外国人”的偏见。
其实我们只要冷静想一想,国外的文学和文化是靠谁译介进来的?是靠外国的翻译家,还是靠我们国家自己的翻译家?答案是很清楚的。
事实上,国外有许多汉学家和翻译家,他们对中国文学和文化都怀有很深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进他们各自的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假如我们对他们能给予精神上、物质上、乃至具体翻译实践上的帮助的话,那么他们在中译外的工作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中国文学和文化通过他们的努力,也必将在他们的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从而产生更大、更有实质性的影响。
有鉴于此,为了让中国文学和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我觉得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做:一件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资助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中国文学、文化的译介工作。
我们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出一批希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书目,向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中译外翻译家招标,中标者不仅要负责翻译,同时还要负责落实译作在各自国家的出版,这样做对促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国外的流通有切实的效果。
与此同时,基金也可对主动翻译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品的译者进行资助。
尽管这些作品不是我们推荐翻译的作品,但毕竟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作品,而且因为是他们主动选择翻译的,也许更会受到相应国家读者的欢迎。
另一件事是在国内选择适当的地方建立一个中译外的常设基地,这种基地相当于一些国家的翻译工作坊或“翻译夏令营”。
邀请国外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来基地小住一、两个月,在他们驻基地期间,我们可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作家与他们见面,共同切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今年3月,英国艺术委员会(相当于英国文化部)与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联手在杭州莫干山举办的一个为期一周的中英文学翻译研讨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这个讲习班邀请了20名在国外从事中译英文学翻译的翻译家和20名在国内各大出版社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资深编辑,同时还邀请了两名英国作家和两名中国作家,共同就中英文学翻译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在讲习班上就翻译理论做主题报告时,就提到我的上述建议,结果引起那20名来自国外的翻译家极其浓厚的兴趣,报告结束后他们纷纷走上前来询问我这两个建议有无实现的可能。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国内从事中译外的翻译工作者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事上就无所作为了。
前不久《中国读本》一书由上海长江对外出版公司翻译成英文后在海外的发行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进行翻译时,并不是简单地把文本从中文译
成英文就算完事,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再加工,再创作,“用西方的语言,按西方人喜欢并乐意接受的方式讲西方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件事上,全靠我们中国人不行,但全靠外国人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