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 100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b6b92758fafab069dc02f4.png)
九上道法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1.2018年1月1日至2月25日,中国多家艺术团体分赴美国、泰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部2018年“欢乐春节”活动。
中国文化“走出去”( )①说明中华文化开始成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显示中华文化优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④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也被评为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
从卢永根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传统美德有( )A.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B.诚信守信、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C.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D.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3.“牵妈妈的手”是新华网在2018年2月19日发起的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和积极响应。
无数网友把自己和妈妈牵手的照片、视频以及文字记录,发布在微信朋友圈,让浓浓的过年氛围中充满了亲情、感恩的味道,也是另外一种“年味”。
这种“年味”让我们( )①回忆了父母恩情②是在做表面文章,无任何意义③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④晒家庭幸福,圈粉获取点赞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4.“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与国运、民魂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②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固守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密不外传、代代守护③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央视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播出以来,从帮助被拐卖的孩子寻找亲生父母到不惑之年的学生寻找失联多年的老师,从昔日并肩战斗的挚友彼此的寻找,到追逐一段擦肩而过的缘分,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演绎着普通人对家的渴望、追寻与守护,诠释着以德报怨,宽容仁爱、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间真情,努力帮助每一个普通百姓收获团圆与幸福。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27506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b.png)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贾行家一般说来,充满铜臭气的唯利是图,会熏染和扭曲高雅的艺术,让社会文化显得庸俗和浮躁,但是,这未必是个真问题。
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看,功利主义会形成诱惑,但并不是强制。
如果被它引诱上了另一条路,只能说是自己不坚定。
扬州盐商对清代扬州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盐商中的很多人,或者附庸风雅,或者是真的爱好、真的内行,但都乐于为文化事业投入大量金钱。
他们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与士大夫建立关系,可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
扬州的书院和学校,都是由盐商们捐建的。
扬州的洪氏家族,从明代开始就是盐商,他们专门建了座“洪园”来款待天下名士。
在扬州好谋生,也是当时书画家们的常识。
因为大批文化人流入,让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
明末清初的书画名家石涛,晚年就定居在扬州。
他当年在扬州还有个特殊的营业项目,就是为盐商们的花园建假山。
按他的设计垒出来的假山,非同凡响。
当时的富翁,都以请到石涛为园林画图为荣。
除了石涛造的假山,清代的扬州园林,还有很多细节追求。
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济南趵突泉,设计机械,造出了人工喷泉。
园林里会摆盆景。
扬州的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浓缩天地”的名声。
园林不是还要养金鱼吗?在清代,扬州的金鱼也是贡品。
这种高端化、精细化的需求,会激发艺术创造力。
不只艺术圈,学术界也是如此。
在清中期,扬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
清代学术界有“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的说法。
对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来说,除了富商的资助,这里还有盐商马氏兄弟这样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能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
扬州学派里有个以狂傲著称的学者汪中。
他有一次扬言说:扬州府只有三个学问通的人,还有三个学问不通的人。
通人里,除了他,还有语言学大家王念孙。
那三个不通的人,也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中国文化“走出去”》标准答案
![《中国文化“走出去”》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6fb7c168884868762d670.png)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标准答案您的得分:100.0!恭喜,您通过了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考试!一、判断题(10 道)1. 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
正确错误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错误3.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错误4. 《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正确错误5. 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错误6. 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错误7. 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正确错误8.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错误9. 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错误10.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
正确错误二、单选题(20 道)1. ()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
A. 陈丹青B. 蔡国强C. 王广义D. 叶永青2. 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成立。
A. 日本B. 韩国C. 新加坡D. 马来西亚3.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 十四大B. 十五大C. 十六大D. 十七大4. 中法文化年的春节期间,埃菲尔铁塔被染成()。
A. 金色B. 红色C. 黄色D. 紫色5.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
”A. 硬实力B. 软实力C. 巧实力D. 硬实力和软实力6.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理论。
A. 保罗·克鲁格曼B. 托马斯·萨金特C.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D. 约瑟夫?奈7. 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带答案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1b817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1.png)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带答案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1.有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电子图书的阅读用户已超过7 900万,超七成网民都有阅读电子图书的习惯。
据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到整个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
巨大的产业蛋糕给电子书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这主要体现了(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B .文化与经济相互独立地存在、发展着C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D .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 .“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C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 .“物是观念的集合”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
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出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四达时代影视译制基地落户非洲……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
这表明 ①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4.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位时,他始终廉洁奉公,公而忘私;退休后,他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辞世前,他把自己20多年辛勤营造的数万亩森林无偿交给国家。
杨善洲的行为 ①贯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③反映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④践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该观点强调了①古建筑是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古建筑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③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④古建筑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二)下考试答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二)下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e633115f0e7cd1842536f8.png)
考试标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下)倒计时 40:31一、判断题 (10 道)1.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确 错误 2. 文化产业的发展无需要重视渠道建设。
正确 错误3.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文化生产的变革。
正确 错误4. 中国文化“走出去”仅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5.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正确 错误6.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正确 错误7. 我国演艺院团改革遇到极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是财政补助不确定。
正确 错误8. 公益性与经营性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较易将其进行严格划分。
正确错误9. 传统媒体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反应滞后,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央党报不如地方党报,地方党报不如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不如网络。
正确错误10. 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首先是确立正确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
正确错误二、单选题(20 道)1. 台湾地区颁布的()中提到:“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
”A.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B.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C.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D.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 “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费增长势头明显,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1220亿元,年均增长19.3%,是“十五”时期的(),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
A. 0.7倍B. 1.5倍C. 2.5倍D. 4.6倍3. 2010年,我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e479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6.png)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鞋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表、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旁,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观古今于须灾,抚四海于一瞬”。
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
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
2022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
![2022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6f41c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a.png)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卷Ⅱ)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https://img.taocdn.com/s3/m/2665b0d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3.png)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之初所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不仅在国内开枝散叶,而且香飘海外。
回首这五年,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我们在取得一些可喜成绩的同时,也仍需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政策助力文化“走出去”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
文化不仅是展示一个国家形象和内涵的载体,而且作为一种产业,会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文化竞争正在全面升级,文化版图正在重构。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求如何实现更好的文化输出。
我国也不例外,自十八大以来,不断推出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
二、三大领域领跑文化“走出去”1、文学作品国外受追捧无论是当代文学还是网络文学,近年来,我国文学领域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
曾几何时,汉学家蓝诗玲感叹过去中国文学在海外出版的窘境——2009年,美国只出版了8本中国小说……然而近些年这一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2年以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曹文轩等接连折桂国际文学大奖,中国文学正成为世界文学越来越重要的创造性力量。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外文学交流愈加深化、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中国作协共组织出访团130多个、近700人次,接待来访作家代表团逾70个;组织参加国际文学节、书展等活动近30次;主办和参与了20次双边和多边文学论坛。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Ⅱ卷(含答案)(参考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Ⅱ卷(含答案)(参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6920a91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1.png)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申论作文让文化走出去
![申论作文让文化走出去](https://img.taocdn.com/s3/m/7167150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d.png)
申论作文让文化走出去《让文化走出去,从美食开始》咱们都知道文化这个东西,大得很,啥艺术啊、传统习俗啊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可要是说怎么让文化走出去,这事儿还真得琢磨琢磨。
我就发现啊,美食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切入口。
就说我上次去旅游,到了一个小地方。
那有个老太太,支了个小吃摊儿,卖的是一种本地的特色糕点。
这糕点,就四四方方小小的一块,颜色是淡淡的米黄色,上面还撒了些芝麻,看着就特别质朴。
老太太做糕的手法那叫一个熟练,从揉面开始,那面团在她手里就像是听话的小娃娃,三两下就揉得又光又滑。
然后她把那些做馅料的材料,什么红豆啊,枣泥啊,加上一些特制的调料搅拌均匀,一股子香甜的味道就飘出来了。
她把馅料包进面团里,再用小模具一压,一块块精致的糕点就成型了。
我吃了一口,哎呀,那味道真是绝了。
皮儿软软糯糯的,馅料甜滋滋的,而且每种馅料的口感还不一样,红豆的沙沙的,枣泥的那是醇厚浓郁。
我就想啊,这么好吃的东西,如果外国人吃到会咋样?这不就是一种文化吗?咱们国家美食众多,像川菜的麻辣,粤菜的精致,鲁菜的大气,如果能把这些美食推向世界,让外国人吃着咱们的美食,他们就会好奇这美食背后的文化。
为啥川菜这么辣,是不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为啥鲁菜讲究火候的控制,这里面是不是有啥故事?这么一来,文化就随着美食的脚步走出去了。
咱们别光想着去宣传那些高大上的京剧啥的,美食这种实实在在能进到肚子里的东西,更能拉近和外国人的距离,让他们通过味蕾来感受咱们文化的魅力,就从这一块小糕点一块肉开始,让世界知道咱们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
《文化走出去,可以靠传统手艺》咱老说文化走出去,怎么出啊?我觉得传统手艺能发挥大作用。
这事儿我可不是瞎想,我自己就有亲身经历。
我家附近就有个老手艺人,是个大爷,他是那种会编竹筐的。
他那竹筐编得可精美了,我有一次就在旁边看了个全过程。
大爷坐在小板凳上,旁边堆着一捆一捆的竹子,那些竹子啊,都是他从山里精选出来的。
我看他先把竹子劈开,一根竹子在他手里,就像是在表演杂技一样,“咔嚓”几下,就分成了大小均匀的竹条。
202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语文》(全国Ⅱ卷)
![202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语文》(全国Ⅱ卷)](https://img.taocdn.com/s3/m/5850da3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a.png)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https://img.taocdn.com/s3/m/a83662681eb91a37f1115c7d.png)
号称‚世界最绚丽舞剧‛的《潘多拉传奇》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进行了3场演出,吸引了数万观众。
《潘多拉传奇》的走红,与前不久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连演百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
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更加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走出去‛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明,将中国商品更好地推向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共十七大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关注全球化的背景,注意吸收国外经验。
在当前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语境下,文化发展前景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所看重,我们应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在全球文化互动中重构国家文化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主动出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动摇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的世界文化话语权。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对这个国际文化未来的大格局,我们不可不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是要释放善意,增强亲和力,多交朋友、广交朋友,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减少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与误解。
2022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7
![2022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7](https://img.taocdn.com/s3/m/0d33372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4.png)
2022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22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
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ll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1-,ffl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8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
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在作答时。
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
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
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准考证号、姓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资料12022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
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
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
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汲政治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
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l28家。
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突纰的机构。
英国l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致为予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
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l09家教学中心。
法国1883年就已创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
干部学习网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试卷答案 100分!
![干部学习网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试卷答案 100分!](https://img.taocdn.com/s3/m/b1f272ef19e8b8f67c1cb97c.png)
考试标题《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10 道,单选题20 道,多选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倒计时52:51一、判断题(10 道)1. 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2.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3.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
错误4. 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5. 《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错误6.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8. 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9. 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错误10. 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
正确二、单选题(20 道)1. 从舆论上来说,西藏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呈现出的是(A)的局面。
A. 西强我弱B. 我强西弱C. 中西势均力敌D. 难以比较2. (B)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
A. 陈丹青B. 蔡国强C. 王广义D. 叶永青3. 孔子学院由(D)承办,总部于2007年设在北京。
A. 教育部B. 外交部C. 国务院D. 国家汉办4. 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计(C)所。
A. 421B. 523C. 691D. 7685. 国家形象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之间的关系是(A)。
A. 直接关系B. 间接关系C. 无关系D. 不确定6. 党的(D)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1239f2b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e.png)
15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10602076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钟震昊,战嘉璐,黄银润,耿秋实,王东来,卜紫婷(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形象与智慧。
向世界各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以调查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现状为起点,结合传播学视角带来的启示,并为中国民间故事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给出探索性方案。
调查结果表明,对外传播中跨文化差异和翻译质量两种制约因素影响着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关注度;因中国民间故事种类和传播媒介的不同,海外受众喜好不一。
文章针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和国外受众反馈,从译作质量、传播媒介和文化认同3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民间故事;对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15-05一、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传播现状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积淀的成果。
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与时俱进。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国民间故事目前在国外的传播状况。
以下内容均基于前期馆藏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阐述。
(一)传播情况1.故事种类和译本情况。
从调查的8个不同省份大型图书馆对外译本的馆藏情况看,对外译本所收录翻译的民间故事种类相对丰富,比如传说、神话、宝物故事、神仙魔法故事、女性故事、社会政治故事、民间习俗故事,基本上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但馆藏的译本数量和种类与中文版的民间故事对比来说是比较少的。
2015—2019年这8个大型图书馆的译本更新种类多为社会生活故事和爱情、人物故事,其中四大经典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新得最多,特别是《白蛇传》。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Ⅱ卷)(含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Ⅱ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83bfd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7.png)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卷Ⅱ)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专题02《文化走出去》申论的写作技法指导【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选必中册)
![专题02《文化走出去》申论的写作技法指导【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选必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c31fc3e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b.png)
⑦总之,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不能简
单地固守传统,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与时俱进,让中国 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博采众长,让中国文化开出创 新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 (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 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
பைடு நூலகம்
延伸解读
教 材 如 是 说
对标高考
(2023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
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③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要体现为软 实力的较量。中国文化产品要走出去,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 化差异和意识形态隔阂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必须以创新的精 神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
(第③段作者以“因此”收束,提出“必须以创新的精神 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的观点。) ④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向世界提供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中 国创造”文化产品。中国创造要实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 中国故事,国际表述”,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国际化。具体来讲: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破除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 念,适应国外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内容和形式大胆创新,注入 新的基因,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 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将高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 用有亲和力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方式讲好“文化故事”和 “中国故事”。
• 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 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 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 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 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 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标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
倒计时 44:28
一、判断题 (10 道)
1. 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
错误 2. 《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正确
错误
3. 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
错误
4.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5.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
正确
错误
6.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
错误
7. 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8. 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
正确
错误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
错误
10. 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 十四大
B. 十五大
C. 十六大
D. 十七大
2. 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
A. 邓小平
B. 陈云
C. 刘少奇
D. 叶剑英
3. 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计()所。
A. 421
B. 523
C. 691
D. 768
4. 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A. 1978
B. 1983
C. 1987
D. 1992
5. 美国学者雷默在()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
”
A. 《中国思想的底线》
B. 《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 《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 《淡色中国》
6. 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成立。
A. 日本
B. 韩国
C. 新加坡
D. 马来西亚
7.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
”
A. 硬实力
B. 软实力
C. 巧实力
D. 硬实力和软实力
8. 从舆论上来说,西藏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呈现出的是()的局面。
A. 西强我弱
B. 我强西弱
C. 中西势均力敌
D. 难以比较
9. 《说文解字》记载:()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A. 伏羲
B. 大禹
C. 仓颉
D. 祝融
10. 国家形象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之间的关系是()。
A. 直接关系
B. 间接关系
C. 无关系
D. 不确定
11. 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立意义上的(),拉开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
A. “亚太共识”
B. “中华共识”
C. “北京共识”
D. “上海共识”
12. 中法文化年的春节期间,埃菲尔铁塔被染成()。
A. 金色
B. 红色
C. 黄色
D. 紫色
13. 文化“走出去”的四个基本元素分别是政府、民间、送出去、卖出去。
其中,()是最佳选择。
A. 民间+市场
B. 民间+送出去
C. 政府+卖出去
D. 政府+送出去
14. 孔子学院由()承办,总部于2007年设在北京。
A. 教育部
B. 外交部
C. 国务院
D. 国家汉办
15. ()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无形力量。
A. 国家实力
B. 硬实力
C. 软实力
D. 巧实力
16. ()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
A. 陈丹青
B. 蔡国强
C. 王广义
D. 叶永青
17. “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此话出自()。
A. 克林顿
B. 布莱尔
C. 撒切尔
D. 默克多
18.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理论。
A. 保罗·克鲁格曼
B. 托马斯·萨金特
C.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D. 约瑟夫?奈
19. 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农奴》是新中国第一次在()拍摄的故事片。
A. 西藏
B. 新疆
C. 内蒙古
D. 宁夏
20. 中国经济是世界上第()大经济体,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与经济的影响力很不相称。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三、多选题(10 道)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艰难,其中关键原因是中外存在着()。
A. 历史文化差异
B. 经济结构差异
C. 话语系统差异
D. 意识形态差异
2. 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来中国投资的西方商人
B. 曾任瑞士驻华大使
C. 自1985年开始持续收集中国当代艺术品
D. 于1998年创立“中国当代艺术奖”
3. 下列选项中,对孔子学院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 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B. 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C. 一般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
D. 分布在全球96个国家(地区)
4. 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
A. 生产力
B. 吸引力
C. 竞争力
D. 影响力
5. 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主题是()。
A. 古老的中国
B. 多彩的中国
C. 复兴的中国
D. 现代的中国
6. 中法文化年的主要特点包括()等。
A. 时间跨度长
B. 文化活动多
C. 覆盖区域广
D. 参与人员多
7. 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
B.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C. 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D. 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
8.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A. 政治
B. 经济
C. 社会
D. 科技
9.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家力量的运用的基本形式包括()。
A. 接受
B. 强制
C. 援助
D. 吸引
10. 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A. 有形表象
B. 精神内涵
C. 政治模式
D. 国家行为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