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收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活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的对策。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管理层通常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普通股东则常常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操纵市场、不公平交易等问题。
对策一:增加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工作,提高公司内外部信息的透明度。
管理层应当按照法规要求,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预防潜在的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同时,应鼓励股东积极参与和监督公司经营,确保对公司决策和运营有清晰、准确的了解。
对策二:加强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垄断行为、操纵市场等行为进行严查,净化市场环境。
问题二:利益冲突与代理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也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和代理问题。
管理层可能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偏向于自己的决策,而不是为公司股东创造最大化的利益。
这种行为可能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的权益。
对策一: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明确管理层和股东的权益、义务和责任。
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设置独立董事并提升其权威性,有效避免利益冲突和代理问题的发生。
此外,适时进行公司财务审计,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对策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励管理层根据公司整体利益行事,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通过股权激励和绩效考核等方式,使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紧密相连。
同时,对于犯罪行为严重的管理层个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问题三:融资困难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融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管理层购买股权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融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是制约因素之一,这给管理层收购增加了一定难度。
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设立独立董事进行监督 ,同时还要让监事会一起监督 。另外 ,我们要让 社会来监督政府是否依法 执行 ,迫使政 府保护社会 的利益 ,让 M B O活 动能够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 ; 3 . 3科 学 的 定 价机 制 的建 立 为了解决 M B O定价 的公 平性 问题 ,就 要用 资本 市场来 决定 价格 , 这样我们所担心的公正公允 、国有 资产 流失等 问题都会 随之 消失 。但 是 现阶段理想状态还实现不了 ,所以只能依靠市场发挥它 自 有 的功能 ,将 管理层收购 的信息全部公开 , 使信 息透 明,让收购竞争 者加 人。在这种 情况下 ,如果还要私下进行不正规 的合作 ,就会大大增加交易的成本 。
我 国现在 的 M B O的 资金来 源分 为外部 融资 和 内部融 资。近年来 , 我国资本市场有 了进一步 的发展 ,但从整体上来说 ,我国的证券市场 还 并不 成熟 。在 中国的资本市场的规模不大 ,品种稀少的环境下 。管理 层 筹集 资金是很有难度 的,所 以,管理层只能通过企业内部融资来获得 资 金。内部融资筹集到 的资金也是有限的 ,所以企业需要通过其他 的渠 道
2 .3我 国上 市公 司 MB O 定 价机 制 的缺 陷
( 1 ) 通过个人信用及 自有资金 :只有少数企业能 够通过 自有资 金完 成管理层收购 。因为这种方式所筹集 到的资金相 当有 限,所 以不建议 大 规模公 司采取这种方式。 ( 2 ) 通过信托 资金 :管理层可以向信托公司进行信 贷 , 这 也成 为了
2 . 4我 国上 市 公 司 MB O 融 资 困境 的 分析
MB O提供 的机制 ,加 大了企业 的控制 权和 收益 ,同时也 加大 了风 险。然 而,作为一种新的企业并购模式 , 我 国的市场环境 、法律环境 以 及其它 的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 目前在管理层收购造成 国有资产 流 失的问题上有很大的争论 ,但实践 表明 ,如果在制度成 熟的条件下 ,可 以避免 国有资产流失。管理层收购需要我们每个参与者一 起努力 ,在相 应 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善的情况下 ,让信息公开透 明、资 金来 源合法 、收 购定价合理 、监管严明 ,只有这样 ,我 国的管理层收购才会 走上健康 发 展之路 。(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大学 )
管理层收购(MBO)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内研究综述
管理层收购(MBO)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内研究综述前言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MBO)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自筹资金或与金融机构合作,从公司的股东手中购买其所管理的公司的控制权的一种经营策略。
MBO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MBO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MBO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综述分析。
1. 资金缺乏问题管理层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公司的控制权,但是管理层往往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
这是因为大部分管理层本身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购买公司的控制权,同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对MBO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提供融资支持有所保留。
对策:•寻找合适的金融机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共同研究并解决资金问题;•增加其他投资者的参与,如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等,来共同承担资金压力。
2. 管理团队能力问题管理层收购需要管理团队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管理团队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有些管理层可能缺乏有效经验和技能,难以有效地管理和运营收购后的公司,从而导致管理团队能力问题。
对策:•在MBO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选,确保管理团队具备必要的能力和经验;•引入专业顾问或咨询公司的支持和培训,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
3. 利益冲突问题MBO中,管理层既是购买方,又是卖方。
这种双重身份容易导致利益冲突问题的出现。
管理层的个人利益可能与公司整体利益产生冲突,从而影响到公司的长期发展。
对策:•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管理层的角色和责任;•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使管理层与公司整体利益紧密相连。
4. 资产评估问题MBO需要对被收购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
然而,资产评估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估值不准确等问题,可能导致收购公司的价值被高估或低估。
对策:•深入研究和了解被收购公司的资产信息,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保证估值的准确性。
管理层收购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层收购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团队(包括高级执行者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以其中一种方式从公司现有的股东手中购买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从而控制公司的控股权。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近年来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管理层收购活动逐渐增多。
一方面,中国发展迅速,许多企业达到了资本退出的时候,原有的股东也愿意将权力交给经营团队,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对于管理层收购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
在中国,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企业发展和创造价值。
管理层收购的意义在于,高级管理层对于企业的经营和战略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为公司赋能,提高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
此外,管理层收购还能够解决传统股东与经营团队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在实践中,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存在一些优势和挑战。
优势:首先,管理层收购能够提供更好的公司经营连续性。
在传统的大股东控制企业中,一旦发生治理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中断,而管理层收购能够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
其次,管理层收购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相较于传统的股东控制模式,管理层收购能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使管理层能够更加专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管理层收购能够提供更好的激励机制。
管理层参与收购后会直接受益于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增强其动力和积极性,更加专注于企业的发展。
挑战:其次,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难题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支持时对于管理层收购的风险较为关注,所以管理层需要在融资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
另外,对于员工利益的保护也是一个挑战。
管理层收购可能导致人员的变动和离职,员工的利益有可能受到影响,可能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良好。
管理层收购能够提供连续经营、高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等优势,但也面临着风险承担、融资难题和员工利益保护等挑战。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引言在我国的企业经营中,收购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发展策略之一。
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管理层收购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管理层收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和挑战,同时需要制定适当的对策来应对。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难点分析1. 股权结构复杂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存在着大量的股东。
管理层收购需要面对这些股东的利益博弈,往往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谈判和协商。
2. 资金需求高管理层收购需要支付收购成本,包括股权购买价格和相关费用。
这对于大部分管理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小型上市公司来说可能更为困难。
同时,若未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可能导致收购失败。
3. 管理层在收购方面的经验不足虽然管理层在企业管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但在收购方面经验相对欠缺。
此外,管理层对于市场情况和法律法规的了解也可能不够全面,从而增加了收购的风险。
4. 监管和合规风险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收购活动受到多方的监管和合规要求,包括证监会的审批和规定等。
管理层收购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规范的程序操作,以避免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
对策研究1. 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非常重要。
管理层应当与关键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调,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此外,建立一个高效的决策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消除内部不确定性。
2. 寻求外部资金支持为了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管理层可以积极寻找外部投资者或合作伙伴的支持。
这可以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途径。
通过引入外部资金,可以缓解管理层的财务压力,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3. 增强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为了提高管理层在收购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增强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
建议管理层关注收购领域的最新发展,加强对于市场情况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同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士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降低收购的风险。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引言管理层收购,即Management Buyout,它是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营层利用自筹、借贷等方式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企业的控制格局以及公司资本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为企业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
管理层收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四通集团于1999年率先开始探索管理层收购。
随后,从“美的”到“万家乐”,从“恒源祥”到“丽珠”,管理层收购开始席卷中华。
一、管理层收购对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改革背景下的一个亮点,它顺应了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是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理想选择。
除此之外,还有助于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调动企业部人员积极性,帮助企业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从而为企业留住高级人才。
最终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具体来说:1. 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改革一些以国有股份为主体的公司,其主体产权的虚置目前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国家作为股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
因为国家的股东职能只能通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来行使,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经理人员虽然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但并不实际承担经营风险,他们并不是实际上的剩余索取者,所以也不可能像真正的股东那样去行为。
正是由于这一制度性缺陷,导致了这一产权形式并不适宜在竞争性领域存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营经济逐渐退出大部分产业领域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利用MBO就可以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改革。
它为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清,产权结构不合理和国有股难以退出等历史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模式。
实施MBO后,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可能盘活原来的国有资产。
国家出售国有资产所获得的资金用来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或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的产业中。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面临的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面临的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即MBO)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从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等变化,以改变公司所有制结构。
通过收购使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上世纪 90年代, MBO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在国内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它解决了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的局面,对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及国有资本的退出渠道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但是,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风险最大的环节。
由于 MBO探索初期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在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管理层收购成为一些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的办法,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这个重要问题,中国许多经济学家集体失语。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有资产由于所有者缺位,导致产权不清,而管理层收购后变为私有企业,产权明晰,从而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根据科斯定理将有助于降低扯皮成本,提高总体效率。
当越来越多的国有股通过 MBO方式被低价转让后, MBO一度被指为国有资本迅速转为私人资本的灰色渠道。
在我国 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 900多家涉及到国有资产,目前有 200多家正在探索管理层持股的改革,因此一些忧心忡忡的学者认为,东欧与俄罗斯的教训已是前车之鉴定,警惕 MBO使国有资本通过权力支配下的暗箱操作进入个人腰包,防止出现制度安排失误而导致的畸形造福运动。
一、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存在的问题(一)收购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的管理层收购通常是由管理层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收购目标公司的主体,然后以新公司为主体对外负债融资,以获取购买股权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这个新的公司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
这种壳公司也应当遵循《公司法》,此类“壳公司”在我国所遇到的法律障碍有:其一,我国法律是否允许此类公司存在没有规定;其二,根据《公司法》第12条规定:对外投资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 50%,但在已发生的 MBO案例中,有些公司对外投资额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其三,通过设立壳公司将面临双重征税问题。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由计划向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经济背景,决定了管理层收购(MBO)是转轨过程中正在进行的股东选择行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先天缺乏明晰的国有产权界定制度和的国有产权定价体系,而存在着大量的财富转移机会。
这就使MBO在的遇到了困境,那么如何解释和走出这个困境呢?股东筛选与财富转移:MBO在中国的困境1.股东筛选国有的产权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重新选择股东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论证,政府认识到自己不适合担当企业的股东,政府放弃国有产权的主体地位,退出企业,重新选择合格的股东进入企业,成为主导的投资主体。
但是,谁能够成为合格的股东,需具备哪些条件和需要哪些制度支持,以及如何培育合格的股东,都是需要进一步的。
并且,这个选择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
中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经过了艰苦探索,在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上取得了突破。
从政府持股、到职工持股、到管理层持股是中小企业改革的主线,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股东筛选过程。
将职工作为国有(集体)产权的转让对象是启动中小企业改革的普遍选择。
经营者持大股,甚至控股,则是成为“二次改制”的普遍趋势。
但是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相比,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国有产权代表体系的建设并不是十分成功。
在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中普遍出现了大股东“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并存的难题。
成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可以预计中国的股东筛选还将进行下去,还会有更多的主体进入到更多的领域担当股东角色。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借鉴中小企业的改革思路,在大中型股份制企业进行MBO,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是可行的,也是应当允许的。
并且,管理层也具有成为合格股东的一些重要潜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国有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管理层的激励问题。
经营者持股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经营决策中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冲突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实行MBO无疑是有效率的。
我国管理层收购困境及解释
我国管理层收购困境及解释摘要:本文以mbo的定价和融资困境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困境的原因,并指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mbo;定价;融资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一、相关概念1.杠杆收购所谓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 lbo),本质上说是指通过举债获取目标公司的产权,又用目标公司实现的现金流量偿还负债,它是一种高风险、高负债、高收益、高投机性的企业并购方式。
杠杆收购中,目标公司通常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即目标企业正处于由稳定现金流的盈利期,并且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且有极大提升管理效率的空间。
杠杆收购操作程序一般如下图所示:2.管理层收购管理者收购(mbo),起源并广泛应用于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管理者收购是在近些年才开始慢慢受到重视。
管理者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
通常情况下,专业并购公司以及专门从事并购业务的投资基金公司、对并购感兴趣的机构投资者、以及能通过举债融资收购目标企业的管理者这三类投资者会选择进行杠杆收购,而当且仅当杠杆收购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时,杠杆收购就演变成管理者收购。
二、管理层收购相关理论解释1.财富转移说财富转移说认为管理层收购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交易之后绩效上升,只不过是代表着财富从其他利害关系人—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税收等,向管理层转移。
管理层收购所运用的手段只不过是转换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高财务杠杆将企业中已经存在和即使不实行管理层收购也会产生的稳定现金流压榨出来,支付给新债权人、管理层收购投资者和管理层。
财富转移说主要有两个主张,即避税理论和管理机会主义说。
避税理论认为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就是为充分利用企业的潜在避税空间,避税收益同时也是收购资金的来源。
管理者可以节约与债务有关的税收,如利息支出的上升可以降低所得税;也可以节约与债务无关的税收,如加速折旧导致的减税。
管理层收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从激励的角度来讲, 管理层收购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的管 理才能充分发挥。控制权和报酬是企业家的两大激励因素。 控制权可以满足其施展才能, 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也能满足 其处于负责地位的权力需求。而报酬则满足其物质需求和价 值实现的心理需求。 管理层收购有利于企业内部结构优化。进行产业转换,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 种产权变革的新模式在西方企业被广为应用 通过管理层收 购, 企业可以较为方便地转移经营重点或产业调整, 集中资 源, 开展核心业务。
我国管理层收购中若干问题浅析.pdf 30 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 MBO 融资问题研究.pdf 32
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pdf 35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pdf 三、透视篇 中外管理层收购 MBO 差异性分析.pdf 38 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比较分析.pdf 40 关于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论述.pdf 43 上市公司特征及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研究.pdf 45 36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主体限制及其法律机制分析.pdf 49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分析.pdf 51
发展战略
论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层收购
黎晴 (西安北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作用、 管理层收购的方式与程序、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等三个方面对管理层收购问 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企业并购 管理层收购 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管理层收购中融资结构存在问题浅析.pdf 14 国内管理层收购现状研究.pdf 16 企业管理层收购的问题研究.pdf 浅析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pdf 20 试论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pdf 22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试论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问题.pdf 我国管理层收购困境及解释.pdf 29 26 28 18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吴勉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近几年MBO也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定义及特点入手,通过介绍西方MBO所解决的问题,进而分析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 MBO 实施问题对策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管理层收购应运而生。
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改革背景下的一个亮点,它是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一贴良方,是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理想选择,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是企业家价值的最佳实现通道,是企业留住高级人才的金手铐,是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革企业经营状况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一、管理层收购(MBO)的定义及特点管理层收购在国外被称为MBO(Management Buy Out),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主要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来收购自己所服务的企业的股份,以实现对公司的控股或参股,改变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这是欧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企业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并购方式,其具有以下的特点:(1)收购主体即投资者由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构成;(2)投资者所需要的收购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3)管理层收购会改变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资产结构。
二、西方MBO所解决的问题MBO在西方被视为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和管理者机会风险成本的可行手段。
西方经典MBO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情况下,由于经理人员个人私利和道德风险还客观存在,经理人员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经理人员就会利用制度设计中信息不对称这一缺陷去谋取个人私利,这就是所谓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经理人员的这一机会主义行为和股东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经理人员是在损害股东利益(公司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其个人福利的,股东利益的这种受损就是经济学家们常说的“代理成本”。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我国的管理层收购的动机也变得更加强烈。
在综述了国内外MBO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我国企业MBO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定价有失公允、政府过多介入以及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并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强化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创新金融发展机制等。
标签:管理层收购;杠杆并购;瓶颈障碍;定价;制度建设F27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首次发现并予以界定,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外部融资购入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管理层收购是一种特殊的杠杆并购,事实表明,该并购方式对降低代理成本、有效激励并约束管理层、改善经营状况以及推进公司成长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因此,全面地认识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而理性地把握管理层收购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改善现状以及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将对相关企业决策者、公司治理者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提高具有价值的参考。
1 文献回顾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管理创新方式,对于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更、解决企业产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该领域已经吸引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截至目前,各领域的研究已相当深入,文献资料日臻完善。
国内方面,益智(2003)通过对企业相关财务指标的计量,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MBO并未提高公司绩效,股东财富效应也不显著,且存在违反“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的现象。
黄小花、李林初(2004)则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
汤文仙、杨忠胜(2004)则以综合评价分析法为基础对上市公司MBO绩效的实证研究和与一般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比较。
而黄卫华、宾建成(2006)则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实施了管理层并购前后的公司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并购后公司绩效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 平 孙 鼎 逢
摘 要 :管理层 收购作 为一种 g z  ̄ , J 新 ,对企业的有效整合 、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 以及社会 资源的优化 配置都 有着重要作 用。文 章从我 国管理层收购存在 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出发 ,分析 了我 国管理层 收购的现状 ,提 出 了相应 的完善 政策 ,并探讨 了我 国 MB O的发展前
一
、
工作 。
二 、管 理 层 收 购 的 必 要 性
第 一,降低企业资金成 本。MB O属 于企业 重组 的一种形 式 ,其 实 质就在于通过举债收购 ,运用财务杠杆 ,以较少的股本投入获取数倍 的 资 金 ,对 企 业 进 行 收 购 、 重组 ,并 以所 收 购 、重 组 的 企 业 的 未 来 利 润 和 现金流偿还负债。由于负债具有抵税 的功能 ,而且低成 本扩张属性也决 定 了企业财务运作的高效性 ,因此最终能够实现降低 企业的资金成本 目
让等情况的产生 ,增加 了管理层收购的监管难度 。 第三 ,由于 M B O融资操作 过程 中的诸 多不 规范 因素,加之收 购完 成后企业形成了以管理层为 中心的企业 控制权格局 ,收购行 为会使 得企 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 巨大的财务 风险。管理层收购后企业增 加 的 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偿债风险 :即管理层 到期不 能偿还 由于 M B O融资所欠 巨额债务 的风险。管理层收购企业 的的收购 资金主要来 自于银行贷款 ,而银行贷款是管理层 以所购企业 的股权或者 公 司的资产为抵押取得 的。因此 ,公司一经完成管理层 收购 就背上 了沉 重 的债务负担 ,一旦管理层到期不能偿 还债务 ,银行或其他债 权人必定 会 向法院 申请对抵 押资产进行拍卖或变卖 以清偿债务 ,这将影 响到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投资风险 : 投资项 目 不能 达到预期收 益 ,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在 巨大 的资金 偿还压力 下 ,管理层可能会 利用风 险投资尽快赚 取超额报酬来偿 债。同时管理层 在公 司控制权结构 中的地 位也加剧 了其 机会主义倾 向,如果投 资成功 , 管理层作为大股东可 以从 公司 经营业绩 中分 得巨 大收益 ;如 果投 资失 败 ,损害的是流通股股东权益和债权人利益。最后是 收益分配风险 :企 业 的收益分配政策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 不利影响。 由于 管理层出于个人还款压力 的需要 ,往往在收益分配政策上 给企 业未来发 展 带 来 许 多 不 利影 响 。 同时 管 理 层 为 了 最 大 限度 的从 公 司攫 取 现 金 ,在 制定薪酬政策时往往 给 自己的薪酬制定 在很高 的水 平 ;在股利 政策上 , 管理层更倾向于高额 的现金分红 ,对企业 收益竭泽而渔 ,这种 股利政策 大量透支了公司的融资能力 ,对企业未来 扩大发展构成资金障碍。 四 、实 施 MB O 的 相应 对 策 建 议 ( 一 ) 解 决 融 资 困境 1 、拓 宽 融 资 渠道 解决管理层收购 资金不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拓 宽融资渠道 ,加 快引入战略投资者。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 金融衍生工具 的创 新 ,发展机 构投资者即战略投资者 ,如信托投资公 司 、管理层收购专项 资金、证券 公 司、资产管理公 司、信用担保公司、风险投 资公 司等 ,而不 是将 融资 的眼光仅仅局限在企业 内部。战略投资 者往往 拥有大额 资金 ,有利 于 降低投资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个人融资可 能带来 的风险。这些 机构 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 的投资有效参与到管理层 收购 的过 程中来 ,并对企 业进行重组后的活动进行监管 、约束和控制 , 促使管理层制定 有利于企 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而不是短期行为。同时战略投资者可 以利用 自身 的 专业知识和大量的投 资经验 ,减少盲 目性的投 资。尽快 引入 战略投资者 将成为解决管理层 收购融资 困难 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 2 、建立和完 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 资的退 出机制 在西方国家 ,管理层收购各种融资退 出机制 比较完 善,多种债务融 资工具具有不同的退 出时 间和方式 ,权益融资具有多种 退出途径。多层 次 、相互交叉转换 的混合融资工具和退出途径构成 了管理层 收购融资退 出机制。我国管理层 收购融资的退出途径 相对 比较单一 ,表 现为债务融 资退 出途径不通畅 ,权益融资退出的渠道不 畅、交易成本 过高。借鉴西 方 国家管理层收购融 资退 出机制的启示 意义在 于:第一 ,管理 层完成收 购 以后必须进行大规模 的重组 ,以大幅度提高公 司业绩 ,减少 高负债带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特点1•管理层收购的含义。
管理层收购(MEO)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该公司的股份,获得经营和财务控制权,以达到重组该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
实践证明,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2.管理层收购的特点。
(1)收购方为上市公司经理层。
MEO的收购主体一般是目标公司管理层所控制的“虚壳公司”。
MEO的实施对收购方有很高的要求,公司管理层不但要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而且还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使目标公司收购后能顺利完成业务流程重整。
(2)收购方式为杠杆收购。
MEO的资金来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经理层的自有资金;二是外部债权融资。
一般情况下,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的价格往往远远超过收购方(经理层)的支付能力,因而在收购中,经理层自身提供的资金只能占总收购价格中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还要依靠以目标公司的股权为抵押的债务融资。
(3)收购结果为经理层完全控制目标公司。
MEO完成后,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对经营者长期激励成为可能,但目标公司内部人控制,即管理层利用控股地位侵占公司资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将变得更为便利。
(4)收购的目的大多为了明晰产权或是激励高级管理人员。
国外上市公司一般在分拆业务、剥离资产、反收购、母公司需要筹集现金避免财务危机等情况下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其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
而我国目前行政性安排在管理层收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与国外管理层收购的产生背景与出发点截然不同。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EO的难点问题1•股票来源制度的障碍。
一般来说,公司所掌握的股票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公司在发行新股时留存的股票;二是公司在增发新股时留存的股票;三是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以回购的方式购进的股票。
最新-对我国管理层收购问题的几点认识 精品
对我国管理层收购问题的几点认识美国的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的产业通常是销售额受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影响较小,而且具有有限成长机会的成熟产业,这些产业的收入需求弹性一般较低,如零售业,食品加工业,服装业等;风险较大,可杠杆化资产较少的高科技企业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情况较少。
二是经理人员实施时,被收购企业的大量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被低估的资产会增强了他们的举债能力,除银行外,风险投资公司也参与其中。
2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管理层收购1991-1992年活动大幅下降。
主要是因为1990-1992年发生了经济衰退,公司的收入增长和盈利性受到影响。
这一时期,和杠杆收购活动的金额降到75亿美元,不及1988年880亿美元的9。
20世纪80年代迅猛发展的管理层收购活动使许多参与机构的价格—预期的现金流倍数大幅增加,因而在这一时期要做相应的调整。
立法也是这一时期活动锐减的重要原因。
1989年出台的《金融改革、复兴和执行法案》把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部分高收益债券推入了市场,政府对银行施压以减少他们在高杠杆化交易中的风险敞口头寸。
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活动在这一期间处于低潮。
31992年以后的管理层收购1992年以后美国经济又开始了持续的增长,不但股票价格迭创新高,高收益债券的整个市场规模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有利的经济环境使活动重新兴起。
1992年后,通过投资银行,更大的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创新方法,的操作人员能够获得更多,更灵活的资金。
这时财务型收购者也参与到中来,而且财务型收购者越来越多地提供管理技术和知识,并与的经营管理者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
1992年后,交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成熟产业转移到高成长型技术驱动的产业,但成熟产业仍占有的主要份额。
二、有关的收益来源一般认为,的目标公司往往是具有巨大资产潜力或是存在潜在管理效率空间的企业,通过投资者对目标公司的股权、控制权、资产结构以及业务的重整,达到节约代理成本,获得巨大现金流入并给投资者超过正常收益回报的目的。
浅议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管理层收购有助于加快我国企业改革的步伐,完善我国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我国的管理层收购相对于欧美等国相比还有些许不足,文章便从分析管理层收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战略投资者;杠杆收购1管理层收购概述管理层收购,即MBO(Management Buyout),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莱特于1980年率先提出的。
他指出:“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
”其最终结果即导致目标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变化,这体现为公司的所有权全部或部分向管理层转移,导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结合。
由于管理层收购具有明晰产权和股权激励的双重功能,尽管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却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物界的重视与关注。
文章的目的即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并拟提出解决的措施,为完善管理层收购的理论体系贡献力量。
2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国外管理层收购产生的背景和出发点有许多不同,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可以从法律环境、收购主体、收购价格、融资政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①从法律环境的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管理层收购所设立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尽管个别法律条款会涉及到管理层收购的内容,但就整体来说仍显不足。
如2004~2005年期间,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和《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在对国有企业改制以及国有产权转让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进行了原则性规定;2006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做出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2006年9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8年4月29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对该办法第63条进行的修订;2008年8月1日起,《反垄断法》开始实施;2008年12月,《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正式颁布并实施。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任何企业都是在动态的环境中经营,经济周期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产权发展趋势及政策的改变等都可能使企业目前的内部结构与业务安排成为低效率的组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应放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协同与合作,传统的“小而全”的经营理念正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方向与战略目标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剥离和分立那些缺乏效益或发展优势不足的子公司以及不适应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部门,而MBO正是用于此类公司的资产剥离、业务分拆等。通过实施MBO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经营性业务,以使公司的经营重点集中于主营业务,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MBO在我国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经济转轨时期的产权问题,尤其是在入世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业务战略性重组的客观要求下,催生了国家对国有企业控股政策变革的政策背景。1995年,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要求“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组步伐”。此外,在企业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严重不足和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人力资本潜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经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MBO被认为是国有股权退出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及制度创新形式而产生了。
4、培养企业家队伍,实现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组织者。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中,应更加注重企业家的才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风险投资的兴起使得企业家雇佣资本成为可能,企业家的定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等使企业家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实施MBO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的才能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等原因,企业家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力资本受到了抑制。而MBO为管理者实现企业家才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极大地激发了管理者的创业热情,充分地施展企业家才能,有利于形成一大批充满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S NS的 发展 前 景
国 内的 人 人 网 等 都 在 不 断 的 发 展 和 进 步 之 中 , 是 我 国 但 N S NS还 处 在 一 个 发 展 的 阶 段 , 论 是 对 关 系 的 处 理 , 无 信 S S所 面 临 的运 营 问 题 也 是 不 容 忽 视 的 。 我 们 要 在 解 决 困 息 的处 理 , 品模式 的发展还 是 商业盈 利 的探 索 , 只处 于 境 和 问 题 的 基 础 上 , S 产 都 把 NS推 向更 成 熟 的发 展 阶 段 , S 使 NS
信 息 本 来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更 完 整 、 实 的 还 原 用 户 的 立 体 形 前 进 的 道 路 。 真 象 。但 是 由于 S NS的 管 理 存 在 很 多 漏 洞 , 易 造 成 个 人 信 6 结 论 极 息 的 丢 失 外 泄 , 就 出 现 了安 全 问 题 。 这 现代 S NS发展 至今仅短 短数年 , 国外 的 F eb o 从 ae o k到
() 放平 台的未来 4开
开放式 S NS甚 至 是 整 个 互 联 网 的必 然 趋 势 。S NS的 开
大 多数的 S NS要求用 户 的注 册信 息 中, 要 求 填写 个 放形 态使得 一个 S 都 NS生 态圈 渐渐成立 。这些 都还 只是 S NS 人 资料 , 包括 性别 、 年龄 、 工作 状 况 、 婚姻 状 况等 。提 供这 些 开放平 台的第 一 步 , 放平 台也 在 不断 的 自我 完 善与 探 索 开
一
2 5 —
N o 6, 011 .1 2
现代 商贸工业 M 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 d s
上 市 公 司 MB 绩 效 的 实 证 研 究 和 与 一 般 企 业 并 购 绩 效 进 2 4 我 国 当前 的 法 律 制 度 是 实 施 MB 的最 大 阻 力 O . O
连接, 同时还 会 因为 大量 的 信息 干 扰 导致 很 多 实 际有 效 的 及 联 合 运 营 与 应 用 成 分 。
关 系连接 发出交互 信号被 噪音掩 盖而遗失忽 略 。 ( ) 息 爆 炸 问题 。 3信 () 动互联 网上 的 S 。 3移 NS 通过移 动互联 网这一 崭 新 的渠 道 , 然 是 S 必 NS有 所 突 破 , 当传统互联 网 S 而 NS平 台 大 举 进 军 移 动 互 联 网 之 时 , 移 S NS中每时 每刻都 有 大 量 的好 友 信息 滚 动 , 友越 多 好 信 息 越 多 , 多 的 信 息 造 成 了 信 息 爆 炸 。如 何 把 真 正 对 用 动 互 联 网 S 过 NS的 市 场 格 局 也 必 然 会 发 生 巨 大 的 变 化 , 是 但 N 户有用 的信息 筛选 出来 投递 给用 户 , 必然 成 为 S 这 NS以及 在 国 内互 联 网 上 S S的 发 展 将 会 受 到 运 营 商 的制 约 。 信 息 流 网 站 发 展 过 程 中 重 要 的研 究 课 题 。 () 全 问题 。 4安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1 1 0 50 1 7— 18 2 1 ) 60 2 2
管 理 层 收 购 ( n g me tB y us MB 最 早 由 英 值 的 参 考 。 Ma a e n u —o t, O) 国经 济 学 家 麦 克 莱 特 ( k r h ) 1 8 MieW g t于 9 0年 首 次 发 现 并 1 文 献 回 顾 i 予 以 界 定 , 指 目标 公 司 的 管 理 者 戏 管 理 层 利 用 自有 资 金 、 是 管 理 层 收 购 ( O) 为 一 种 管 理 创 新 方 式 , 于 适 应 MB 作 对 外 部融 资购入本 公 司股 份 , 而 改变公 司 的所 有者 结 构 、 从 控 企 业 经 营 环 境 的 变 更 、 决 企 业 产 权 问 题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解 制 权 结 构 和 资 产 结 构 , 而 达 到 重 组 本 公 司 的 目 的 并 获 得 鉴于此 , 进 该领域 已经 吸 引 了 国 内学术 界 的 高度关 注。截 至 预 期收益 的一种 收购行 为。管理 层 收购 是一 种特 殊 的杠 杆 目前 , 领 域 的研 究 已相 当 深 入 , 献 资 料 日臻 完 善 。 各 文 并 购 , 实表 明 , 事 该并 购 方 式对 降低代 理 成 本 、 有效 激 励 并 国 内方 面 , 智 (0 3 通 过 对 企 业 相 关 财 务 指 标 的 计 益 20 ) 约束 管理层 、 改善 经 营状 况 以及 推进 公 司 成 长 与提 高 资 源 量 , 现 我 国上 市 公 司 的 MB 并 未 提 高 公 司 绩 效 , 东 财 发 O 股 配 置 效 率 方 面 具 有 显 著 的 积 极 作 用 。 因 此 , 面 地 认 识 前 富 效 应 也 不 显 著 , 存 在 违 反 “ 开 、 平 、 正 ” 公 原 则 全 且 公 公 公 三 人 的研究 成果 , 学 而理性地 把握 管理 层 收购 发展 现 状 , 科 进 的 现 象 。黄 小 花 、 林 初 ( 0 4 则 通 过 建 立 的 数 学 模 型 对 李 20 ) 而 提 出改 善 现 状 以 及 实 施 管 理 层 收 购 的 政 策 建 议 将 对 相 关 我 国 管 理 层 收 购 与 上 市 公 司 治 理 绩 效 的相 关 性 进 行 实 证 研
些 问题 关键 在 于 完 善 并 健 全 法律 制 度 规 范 , 强化 市 场 作 用 减 少政 府 干 预 , 新 金 融 发 展 机 制 等 。 创
关 键 词 : 理 层 收 购 ; 杆 并 购 ; 颈 障 碍 ; 价 ; 度 建 设 管 杠 瓶 定 制 中 图 分 类 号 : 2 F7 文 献标 识码 : A
N o.1 2O1 6, 1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 aeId s y dr ui s Trd ut ns n r
21 年第 1 01 6期
我 国管理 层收购 的现状及对 策研究
云 坡 胡 姗 姗
( 徽 大 学 商 学 院 , 徽 合 肥 20 0 ) 安 安 3 6 1
版 社 , 0 9, 5 . 2 0 ( )
[]丁欣, 5 李尧, 李业. 决胜 S S M]北京: N[ . 人民邮电出版社.09 (0. 20 ,1)
作 者 简 介 : 坡 ( 99 , , 徽 阜 阳人 , 云 18 一) 男 安 安徽 大 学 商 学 院技 术 经 济及 管理 专 业 2 1 00级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务 管 理 ; 姗 研 财 胡 t ( 9 8 ) 女 , 徽 安 庆人 , 徽 大 学 商 学 院技 术 经济 及 管 理 专业 2 1  ̄ 18 - , 安 I 安 0 0级硕 士研 究 生 , 究方 向 : 资 项 目管理 。 研 投
企 业 决 策 者 、 司 治 理 者 以 及 政 府 政 策 制 定 者 提 高 具 有 价 究 。汤 文 仙 、 忠 胜 ( 0 4 则 以 综 合 评 价 分 析 法 为 基 础 对 公 杨 20 ) 再 人 的时 间和精力是 有 限 的 , S 在 NS中 很 多 用 户 无 节 制 的 添 没 有 一 套 完 整 有 效 的 盈 利 模 式 , 好 的 服 务 也 无 法 长 久 持 NS的盈 利 方 向将 是 : 告 、 拟增 值 服务 , 广 虚 以 加 好友 在这里 面就存 在着大 量 的其 实 根本 是 无效 的关 系 续的发展 。S
摘 要 : 股权 分置改革 完成以后 , 国的管理层 收 购的动机 也 变得 更加 强烈 。在综 述 了 国 内外 MB 我 O研 究成 果的 基础 上, 分析 得 出我 国企 业 MB O普遍存 在着融 资 困难 、 定价有 失公 允 、 政府过 多介 入 以及 法律制度 建设 不完善等 问题 。解 决这
化 , 将 实现 哈贝 马斯“ 共空 间领域” 想 。 也 公 设 () 利 模式 的未来 。 2盈 盈 利模式一 直是 S NS之 痛 , 至 是 整 个 We 2 0之 痛 。 甚 b.
[]崔保 国. 0 9中 国传 媒 产 业 发展 报 告 [ . 京 ; 会 科 学文 献 出 4 20 M] 北 社
2 国 内 MB O发 展现 状
2 1 融 资 成 为 束 缚 MB 发 展 的 瓶 颈 障 碍 . O
国 内 MB 的资金来 源 分为 两个 部分 : 0 一是 内部 资金 , 即管 理层本身提 供 的资金 ; 二是 外部 资 金 , 即债 务融 资和 股 权 融 资 。一 般 情 况 下 , 标 公 司 的 股 权 或 资 产 价 格 远 远 超 目 过 收购方 自身的经 济 能力 , 作 为个 人 的 管理 者 资金 并 不 且 充 足 。因此 , 在收购 中 , 管理 层个 人提 供 的资金 只 占收购 总 O 资金 的一小 部分 , 大部 分 还要 靠 外部 资 金 。而在 筹集 外 部 3 完 善 我 国 MB 实 施 的 政 策 建 议 资 金 过 程 中 , 供 使 用 的合 法 融 资 渠 道 又 太 少 , 大 的 资 金 可 巨 首 先 , 须 要 修 改 并 完 善 各 种 法 规 制 度 , 持 政 策 的 稳 必 保 需 求 依 然 得 不 到 满 足 。 以 美 的 为 例 , 的 管 理 层 对 外 宣 称 定 性 与 一 致 性 。MB 从 根 本 上 讲 是 变 革 产 权 关 系 、 决 国 有 美 O 解 收 购 采 用 1 现 金 , 余 9 以 美 的 股 权 抵 押 从 银 行 贷 款 经 济 的 战 略 性 调 整 、 善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的 最 有 效 途 径 之 一 。 O 其 O 完 获 取 , 目前 管 理 层 收 购 或 职 工 持 股 会 从 银 行 融 资 的 可 能 而 最 为 根 本 保 障 的法 律 制 度 建 设 则 发 展 较 为 落 后 , 乏 完 整 但 缺 性 非 常 小 , 且 将 股 权 或 资 产 向 银 行 质 押 担 保 , 把 融 资 资 的 、 有 一致 性 的 执 行 系 统 , 地 方 政 府 出 台 的 政 策 往 往 前 而 再 具 各 金 给个人 的方式 存 在违 规 的嫌 疑 。实 际上 , 目前 已 实 施 的 后 矛 盾 , 乏 科 学 性 与 严 谨 性 。 因 此 , 论 从 必 要 性 还 是 重 缺 无 稳 MB O所 需资 金仅 有 5 O 来源 于管 理层 自身 , ~1 绝大部 分 要 性 考 虑 , 定 一 致科 学 合 理 的 法 律 制 度 保 障 都 是 亟 须 的 。 其 次 , 挥 市 场 作 用 减 少 政 府 干 预 。 MB 的 出 现 是 伴 发 O 都 是变相使 用公司信誉 担保 借来 的银 行贷款 。 由此 可 知 , 国 MB 的 实 施 不 仅 面 临 严 重 的 资 金 缺 随着 我 国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而 兴 起 的 , 此 必 须 要 坚 持 我 O 因 口 , 且 存 在 融 资 渠 道 过 于 隐 蔽 、 金 筹 集 困 难 等 问 题 。 因 市 场 调 节 的 基 础 性 作 用 。 然 而 在 实 际 执 行 中 , 于 职 能 尚 而 资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