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 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 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例 如“鸡”“饥”两字,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鸡 饥 kai ki kei ki kiei k i ke ki
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 同音词,它们的声母是[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 [t ]。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 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 。(指聚合关系之间 快 →迅速→ 锋利 慢 →钝。 冷(温度——冷静(较早就有此义) 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 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同一范
词语替换的原因: 词语替换的原因: 1、语言外部因素 、 社会生活、文化、心理方面: 社会生活、文化、心理方面: 俸禄-薪水-工资, 戏子-演员,马夫-司机。 避讳:世-代,死-走,箸-筷子,猪肝-猪润、 猪红。 求新,或为增强表达力,等。如“立马”;一些网 络用语,如把“强”写作“弓”和“虽”;把“喜 欢”写成“稀饭”。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句,“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 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莫余 毒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寡人是 问”(《左传·僖公四年》)、“小国是惧”(《左 传·襄公二十八年》),等。 “大名+小名” 。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 冠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等,《左传》 中 有“丘舆”(成公二年)、“丘获”(昭公四 年)、“城颖”、“城濮”、“城隶”、“草芥”。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 来。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语音演变的条件性。 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 /组的条件就是在 齐、撮二呼的前面。“精”、 “见”。
全浊声母清化 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 平声清化为送气清音 例如:同童(定母) 齐(从母) 仄声清化为不送气清音 例如:办抱伴(并母) 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
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词语的替换:同一个动 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词“保”,古代可以表达很多意思,不易区分,现 在分别说成“保护”“保卫”“保存”“保 养”“保持”“担保”等。古汉语中词类的界限没 有现代汉语那样明确,单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现在 大都被双音词所替换,如“高”的使动用法、即 “使……高”的意思现在说成“提高”“抬 高”“增高”“拔高”“加高”等等。
当然,这种类推首先应发生在使用频率不太高的语 言形式中。如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是在词干后 面加-er,最高级加-est。现在有人运用这条规则去 改变一些不规则的强式,比方出现了littler, littlest,以代替原来的less,least。但是这个类 推还没有被大家接受,因为less,least使用频繁, 抗拒类推的力量比swollen强得多。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 今天读起来,也不押韵。 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可是 有许多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如以下 诸字: 江 通 潘 路 提题 庞 移 待诗 谅 悔 忙芒妄忘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古人未能建立起语 音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明代的音韵学家陈第第一个 用明确的语言说出了这样的道理: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 所必至。 《毛诗古音考·序》
二、词语的替换
词语替换指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改变某 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包括两种情况: 包括两种情况: 1、为别的名称所代替。如“首”、“领”、“面”、 “目”、“口”、“齿”、 “足”、“肌”、“肤” 等。 2、做了构词语素,上古独立的基本词“耳”、 “身”、“眉”、“鼻”、“发”等到现代汉语里 都成了双音词的构词语素。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所谓类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 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 形式。人都有类推的倾向。类推是通过心理上的联 想把本来相似的东西变得更加接近。 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先是swollen。由 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这就 形成了一股力量,把不规则的swollen也拉到合规则 的行列里来。情况很像数学中的比例式:
(二)聚合规则的演变
主要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 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 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 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 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 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 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 了特有的量词;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 -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 -着,- 过)。
韵母
今天北京话能够作韵尾的辅音只有n, ng两个,历史 上曾有b、d、g、n、ng、m六个,今天的广州话仍然 这样。北京话“立、力、栗”三字同音,广州话却 不同音: 立leb 力lig 栗lêd 再如“新、心”两个字,北京话同音,广州话却 不同音: 新sen 心sem
声母 古代汉语有一套所谓“全浊声母”。讲汉语音韵的 学者把浊音声母分为两类:m、n、l、r等叫“次浊 声母”,[b]、[d]、[g]等叫“全浊声母”。今天的 北京话有次浊声母,全浊声母都消失了,但有的方 言(如吴语)保留有全浊声母。北京话“布、步” 同音,苏州话不同音:“布”的声母是[p],“步”的 声母是[b]。 北京话“到、道”同音,苏州话不同 音:“到”的声母是[t] ,“道”的声母是[d]。
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 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的替换 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古代关于人的某些肢 体、器官的名称与其他动物的有关名称是不同的: “口”“肤”“肌” →人 “嘴”、“皮”、“肉” →兽 “毛” →人、兽 “羽” →毛 “口”、“肤”、“肌”、“羽”被替换下来,成 了构词语素。 再如,足-脚,脚-腿,股-大腿。
2、语言演变的时间性。 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齐、撮二呼的条件下腭 化而成/t /(如“基”、“鸡”等),所以在语 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i/这样的音位组 合。但是,而实际的语言中却有/ki/(甘、干、 敢)等音位组合。这个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 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 的支配。
前面讲过的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也是类 推作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 结构格式,“宾-动”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 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 我们平时根据语法格式构词、造句,其实也是进行 类推。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
五、语法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通常指语 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 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跟语法 化相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叫做“实词虚化”。
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 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根据这种有规律 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
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 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 变过程的有效方法。通过方言的比较,我们就能为 古代的音类提供拟测的音值。例如汉语的“纳”、 “擦”、“百”三字是入声字 (P252)。
4.Amat matrem puellh。 5.Puella matrem amat。 6.Puella amat matrem。 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 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在法语里改由词序、虚词等 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 的词序只有一种: La fille aime la mere。
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 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例如拉丁语有 丰富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关系可以通过词形变化 表现出来,词序不占重要地位。比方“女孩儿爱母 亲”这样一句话可以有各种词序(matrem—母亲, 宾格;puel1a—女孩儿,主格;amat—爱): 1.Matrem puella amat。 2.Matrem amat puella。 3.Amat puella matrem。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1、词义演变的原因 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的。“坐” 、“钟”、 (1)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的 “皂” 。 人们主观认识发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如, (2)人们主观认识发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 “心之官则思”,因此,以“心”为意符的“想、 思、念、忖、忆、愁、虑”等多与思维活动有关。 百姓、跪; 遗憾、黑(黑色);倒爷、下海,师傅、 同志、小姐。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词语的替换 词义的演变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原因: 1、社会生活的发展,主要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 物的消亡。 2、人的认识的深化。 表示白的颜色也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说法:月白为“皎”,日白为“晓”,人白为 “晰”,霜雪白为“皑”,草花白为“皅”,玉石 白为“皦”,等等。
3、语音演变地区性。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 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 中进行。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从一种语言 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 应关系。 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双唇塞音有如下对应: 1.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2.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 3.上海话的b相当于北京话的p或p‘;条件是:仄 声字相当于p, 平声字相当于p‘。
2、语言内部因素:表达的需要 、语言内部因素: 语言表达总是力求经济、明确,避免可能的混淆。 语言表达总是力求经济、明确,避免可能的混淆。 语言中同音词过多会给交际带来一些麻烦,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中读jiàn这个音的词(包括语素) 有30个,读yì的竟多达85个,光说一个jiàn,就不 知道是“见”还是 “建”“剑”“箭”“践”“渐”……为了使语言 能有效地表达思想,避免同音混淆带来的歧义,汉 语在发展过程中就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语音演变的所用的材料:1、方言和亲属语言,2、 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现代人最容易觉察到语音变化的莫过于读古诗。拿 《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来说。这首诗的第一章 今天读起来仍然押韵,第二、三章就不行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 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 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章后四句的韵脚“得、服、侧”,第三章的韵 脚“采、友”,“芼、乐”现代读音的差别很大, 不能相互押韵了。
声调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有所谓“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入派三声”的说法。古汉语有平声、上 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 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 的汉音去对译梵音。我们可以从梵语拼写中知道相 应汉字的古代读音。 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 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 “bud”,“陀”大致念“dha”。梵文 namas,汉语 音译作“南无”,用“无”字对译原词的“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