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

合集下载

陆小曼和王庚离婚的绝密内幕(陆小曼和徐志摩的不白之冤)

陆小曼和王庚离婚的绝密内幕(陆小曼和徐志摩的不白之冤)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不白之冤(从来没有人探究过的历史绝密真相)一,有人说小曼出轨打胎吸食鸦片放荡................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真正的出轨?真正的出轨是基于心里思想上的朝三暮四,如这边说爱你,那边说喜欢,一种两头占的劈腿状态。

但是陆爱过王吗?答案是:没有,从头至尾。

即使是在志摩死了之后,王庚再度来找陆,表达想要复合的意愿,陆甚至不想跟王说话,也没说什么话,王自讨没趣走了。

陆小曼从一开始跟王庚的婚姻,与志摩跟张幼仪的婚婚姻一样,完全是媒妁之约,父母之命,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故听从父母安排,这点小曼日记里也有表明想要报父母之恩的意愿。

他们的婚姻,如同他们的出生一样,在开始时完全由不得他们的自主。

二,陆小曼在整个人生过程当中,几乎极少提及王庚这个曾经的丈夫,完全避之不谈。

那么陆小曼对王庚真的是大家所认知的那样,是因为王赓严肃规正的性格与浪漫懒散的小曼格格不入,且典型的工作狂,习惯早出晚归,甚至周末也难得休息,完全抽不出时间陪伴娇妻,导致婚后的陆小曼,内心空虚寂寞从而出轨转向徐志摩的吗?实质上,关于这一点,虽然陆没有在自己日记或文章当中留下半点笔墨(想是倍觉羞耻),但是却在私底下告诉过自己的亲密好友和与她距离最近的当事人表妹。

而这也恰恰是陆遭受他人诋毁"出轨离婚堕胎吸鸦片"的根源,这段历史被深深的埋葬,直到今天,依然不断有人借此诋毁陆小曼是个耽于享乐放荡的女人.下面开始翻开真实历史的一页.下面是与陆小曼相关的人的回忆。

1,庄篪写的《我所知道的表姨妈》选段:“陆小曼为什么怨恨王赓而真爱徐志摩?陆小曼为什么要与王赓离婚?又为什么与徐志摩交往后又一定要嫁给徐志摩?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我从母亲吴锦的叙述中才得知其中原因。

中国是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势力、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统治的国家。

残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一下子不可能清除掉,而受害最深的都是中国的妇女。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对徐志摩的评价

对徐志摩的评价

对徐志摩的评价对徐志摩的评价冰心的评价是: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般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了一个归宿了!我仍是这么一句话,上天生一个天才,真是万难,而聪明人自己的糟踏,看了使人心痛。

志摩的诗,魄力甚好,而情调则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

看他《自剖》里的散文,《飞》等等,仿佛就是他将死未绝时的情感,诗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预兆,是说他十年来心里的酝酿,与无形中心灵的绝望与寂寞,所形成的必然的结果!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后一句话,他对我说的:“我的心肝五脏都坏了,要到你那里圣洁的地方去忏悔!”我没说什么,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怜惜他了,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误他”“他误女人”也很难说。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到这里我打住不说了!苏雪林的评价是: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人物评价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徐志摩

徐志摩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爱情是志摩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失去了爱情的志摩将只是具躯壳。志摩在北京时认识了美女陆小曼。陆小曼是志摩朋友王赓的妻子,而王赓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小曼,常叫志摩陪伴小曼。志摩起初只是尽朋友之道,却慢慢得爱上了小曼。他知道小曼并不爱王赓,于是决定拯救小曼。小曼也喜欢志摩。
1925年,志摩应邀欧游,吸取精华。他途经德国,顺便拜访张幼仪,却得知他的大儿子彼得逝世的噩耗。志摩的欧游尚未结束就接到小曼病危的电报,于是匆忙回国。原来小曼被逼去上海。她不愿意,便装病等志摩回来。后来小曼去了上海,志摩也随后赶到。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小曼于王赓离婚。志摩于小曼得以在一起。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

陆小曼眼中的泰戈尔和徐志摩

陆小曼眼中的泰戈尔和徐志摩

陆小曼眼中的泰戈尔和徐志摩导读:志摩是个对朋友最热情的人,所以他的朋友很多,我家是常常座上客满的,连外国朋友都跟他亲善,如英国的哈代、狄更生、迦耐脱。

尤其是我们那位印度的老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同他的感情更为深厚。

从泰戈尔初次来华,他们就订下了深交(那时我同志摩还不相识)。

老头子的讲演都是志摩翻译的,并且还翻了许多诗。

在北京他们是怎样在一块儿盘桓,我不大清楚。

后来老诗人走后不久,我同志摩认识了,可是因为环境的关系,使我们不能继续交往,所以他又一次出国去。

他去的目的就是想去看看老诗人,诉一诉他心里累积的愁闷,准备见着时就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

后来因为我患重病,把志摩从欧洲请了回来,没有见到。

但当老诗人听到了我们两人的情况,非常赞成,立刻劝他继续为恋爱奋斗,不要气馁。

我们结婚后,老诗人一直来信说要来看看我。

事前他来信说,这次的拜访只是来看我们两人,他不要像上次在北京时那样大家都知道,到处去演讲。

他要静悄悄的在家住几天,做一个朋友的私访。

大家谈谈家常,亲亲热热的像一家人,愈随便愈好。

虽然他是这样讲,可是志摩就大动脑筋了。

对印度人的生活习惯,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叫我怎样招待?准备些甚么呢?志摩当然比我知道得多,他就动手将我们的三楼布置成一个印度式房间,里边一切都模仿印度的风格,费了许多心血。

我看看倒是别有风趣,很觉好玩。

忙了好些天,总算把他盼来了。

那天船到码头,他真的是简单得很,只带了一位秘书叫Chanda,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我们只好把他领到旅馆里去开了一个房间,因为那间印度式房间只可以住一个人。

谁知这位老诗人对我们费了许多时间准备的房子倒并不喜欢,反而对我们的卧室有了好感。

他说,“我爱这间饶有东方风味、古色古香的房间,让我睡在这一间罢!”真有趣!他是那样的自然,和蔼,一片慈爱的抚着我的头管我叫小孩子。

他对我特别有好感,我也觉得他那一头长长的白发拂在两边,一对大眼睛晶光闪闪的含着无限的热忱对我看着,真使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诗解析徐志摩的爱情(一)徐志摩的爱情观分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这是徐志摩回复恩师梁启超的信中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他把爱情甚至生活太过于诗化了,他总将一切都想像得太过于完美。

而且是个很随性的人,感性判断占性格的多数! 1915年夏,徐志摩与张幼仪因“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结合在一起,1918年生育一子阿欢,之后徐志摩离家而去了英国。

1920年,张幼仪到英国与徐志摩在一起生活,1922年张幼仪再次怀孕,而在此期间徐志摩已于林徽因相识,徐志摩被林徽因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不惜与张幼仪离婚,张幼仪毅然同意离婚,此时小儿子彼得正嗷嗷待乳。

然而正当徐志摩以为可以顺其自然和林徽因在一起时,林徽因却选择了离开,不知是为反对婚姻包办制度还是为了表白真心,徐志摩竟将自己与张幼仪的离婚以通告的形式广而告之,但终究还是没有结果。

不久后,徐志摩回到北京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已结婚,丈夫是当时在政坛享有一定名望的王庚,王庚因公务常住于哈尔滨,而陆小曼则喜欢住在北京。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相识,初见陆小曼,徐志摩便被这个少妇所倾倒,而陆小曼也被眼前这个唯一能读懂她的心的男人所震惊。

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不久就摩擦出了爱情火花。

经过复杂的纠葛,1925年底,王庚和陆小曼终于离婚,而后徐志摩又设法说服父母,完成他们提出的苛刻的条件后于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

时隔两年,1928年春,林徽因与和她青梅竹马的梁思成喜结连理,这后来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段美谈。

而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却在经历感情波折后,越发成熟,坚强。

其实作为旧时代女性中佼佼者的张幼仪,她在感情上的失败是其命运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徐志摩早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造就了他对爱情的观念是:婚姻必须产生在自由的基础上。

正像后来他在和张幼仪离婚时说的那样:“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这和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完全是相对立的,因此,尽管张幼仪的确算是那个时代的优秀女性,但封建包办的产物必然与徐志摩的爱情观相冲突,这就为他们的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在本世纪初,有人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之最”作总结:认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是鲁迅,最长寿的作家苏雪林(台湾,102岁)最孤僻的作家张爱玲(余秋雨写的追悼词:“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在上海风韵永存。

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漂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最博学的作家钱钟书,最畅销的作家金庸、琼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

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徐志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茅盾评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诗人。

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朱自清说:“现在中国诗人,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还有人给他带上“诗圣”、“诗哲”的桂冠,把他比作中国的雪莱、济慈。

不管这些评价是否恰如其分,也不管这些颂词是否得到一致的赞同,但这位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大量诗作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索诸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

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特殊的美学价值。

徐志摩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歌,广为传诵,他的各字著称于世,还与他丰富的浪漫生活密切相关。

他在婚姻问题上的轩然大波以及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震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恐怕只有郁达夫能与之媲比。

一生与张幼仪、林微因、陆小曼三位才华横溢、美丽可人的女性有缘。

有人说:林的美丽如星临大野;陆“娇小玲珑”、清雅灵秀,若以花草拟之,便是“空谷幽兰”;幼仪之美,美得持久,只是御风而行、流星一闪的诗人无缘体认罢了。

徐志摩脱尘违俗的忧郁气质;张幼仪传统坚毅的闺秀风范;林徽因才思敏捷的淑女窈窕;陆小曼敢爱敢恨的情怀……一个诗人的爱与死,一段梦索魂牵的生死恋,似康桥的潺潺水流,徘徊哀婉。

林徽因散文欣赏:悼志摩

林徽因散文欣赏:悼志摩

林徽因散文欣赏:悼志摩林徽因经典散文欣赏:悼志摩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残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

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

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

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

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翼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帷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

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着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

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去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

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是的,他十九晨有电报来给我……“十九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

追悼志摩

追悼志摩

追悼志摩胡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

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漆漆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个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大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

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却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惨酷。

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

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他常说: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这十几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谈志摩,谈起来常常有人痛哭。

在别处痛哭他的,一定还不少。

志摩所以能使朋友这样哀念他,只是因为他的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

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

陈通伯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

他是我们的连索,他是粘着性的,发酵性的。

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见面。

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

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

他才是和事的无穷的同情,使我什]老,他总是朋友中问的“连索”。

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四种视角下的徐志摩】

【四种视角下的徐志摩】

【四种视角下的徐志摩】【四种视角下的徐志摩】天上的一轮月亮有阴晴圆缺之分,月相的圆是相对于缺而言的,由圆即可判断缺,这是客观的事实。

徐志摩不是月亮,不是自然现象,他是人,显然评价徐志摩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方式。

徐志摩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依照我们早已界定了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这一正面标准来评价,那么徐志摩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反动作家、国民党御用文人、资产阶级的帮闲文人。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评判思维,建国以后徐志摩的作品被冷拒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之外,直至近十年才被选入全国统编的中学语文教材。

反之,选入中学高中语文课本,同样也不能证明徐志摩就是革命家。

如果本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又会从一个泥坑掉入另一个泥坑。

徐志摩作品入选中学教材,只能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兼容意识更强了,只能说明教材编选人既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也没有忽视其艺术性。

评述一个人是困难的,尤其是徐志摩这一类人。

当代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韩石山说:“评价不是施舍,不是拿你的东西给别人,是把人家的东西还给人家,你仍可以不给,那是你的无知和霸道。

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的。

”同时,韩石山又认为“把徐志摩定位为一个浪漫文人是一种偏差。

把他的成就局限在文艺创作上,也是一种明显的亏欠”。

他进而一语中的地指出:“在当今的中国,不能说没有宽容,只是没有统一的尺度。

”“没有统一的尺度”是客观事实。

不过,我想评价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更不用说施之于徐志摩的尺度了。

既然如此,我不妨尝试这样一种方式,还原历史的现场,列出与徐志摩相关的四类人,借你四个视角去解读徐志摩,你看怎样?一、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常说“知子莫如父”,在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的眼中,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呢?1931年11月19日早上八点,徐志摩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从南京机场飞往北京。

飞至济南附近党家庄上空时遇上大雾,飞机失控误触开山坠毁,诗人惨死。

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相关资料

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相关资料

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相关资料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相关资料没有人会把著名的诗人徐志摩会和飞机出事联系在一起,但是命运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诗人徐志摩因为飞机出事离开了人世。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相关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徐志摩的死很有戏剧性,他是死于飞机失事,死时年仅34岁。

1931年初,为了照顾新婚不久的陆小曼的生活并陪其开心取乐,徐志摩舍北平同事朋友而跑到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当他闻知正任教于东北大学的林徽因旧病复发后,心中陈封日久的感情像一个庞大的五味罐突然被捣毁了盖子,一股酸甜苦辣香的混合气体轰地喷射而出。

在这股冲天之气的激荡中,徐志摩经不住诱惑,当即把陆小曼从怀中推开,翻身下床走出家门直奔沈阳而去。

在寒风凛冽、雪花飘荡的北国,徐、林的两颗心渐渐消除了寒气,大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意。

因有了这股暖意,徐志摩就无心在上海与南京教书而图谋北归了。

这年春季开学后,徐志摩受胡适聘请,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北平女子大学教授,自此得以经常到沈阳与林徽因相会。

当林徽因旧病复发时,“众人商议着,不知该怎么办,他(徐)主张她(林)搬到北平来,这儿的医疗条件较好,而气候也较温和”。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徐志摩的力主下,林徽因携女儿再冰回到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疗养。

天助佳人才子,徐志摩借此机会不断地跑到香山探访林徽因,二人的接触更加频繁,感情再度升温,此时的徐志摩与新婚不久的妻子陆小曼之间已出现了裂痕,徐、林之间的感情大有春风化雨、旧树发新枝之势。

有了这样一种不可遏止的情势,“(梁家)北总布胡同的房子(就)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家”。

除了平时吟诗作赋,大摆“龙门阵”,徐志摩还经常要在此留宿过夜。

据林徽因的美国女友费慰梅说:“徽因和思成待他如上宾,一见了他们,志摩就迸发出机智和热情。

他乐意把那些气味相投的朋友介绍给他们……无疑地,徐志摩此时对梁家最大和持久的贡献是引见了金岳霖——他最挚爱的友人之一、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老金’。

吻火ppt (3)

吻火ppt (3)

4、作者把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悲惨事件 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象,把意外失事的悲惨事 件想象为徐志摩诗意人生的最壮丽的升华和最 彻底的“圆满”。 如同只有李太白才配入水捉月而死一般,只有 他这样的喜爱“飞翔”和“云游”的人,才配 得上这样的归去方式。一生追求爱情、自由的 浪漫诗人以诗意的归去方式结束了诗意的人生。
凌书华《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

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抛 下我们走。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 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柯,在这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 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 (我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 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 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 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 吧, ……我猜对了,志摩?……你真的不会回 来了吗?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小处着墨,大处着眼 “借一斑而略知全貌,以
一目尽传神” 鲁迅
——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林徽因16岁时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林徽因16岁时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林徽因16岁时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志摩:我走了, 带着记忆的锦盒, 里面藏着我们的情, 我们的谊, 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我回国了, 伦敦使我痛苦。

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

我怕, 怕您那沸腾的热情, 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 火, 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 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 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 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 社会的喧嚣与诽难, 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

我降下了帆, 拒绝大海的诱惑, 逃避那浪涛的拍打……我说过, 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

不过这是诳语, 一个自大者的诳语。

实际上, 我很脆弱, 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 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 也受不了那双眼睛。

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 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 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 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 在您的面孔旁边, 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

我颤抖了。

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 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 她全看见了。

其实, 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 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 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

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 但不会和我无关。

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 从容裕如的风度, 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 我就永远也做不到。

她待我那么亲切, 当然不是装假的, 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 多半是为了她。

志摩, 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 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 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 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 志摩, 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 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

我要逃避, 逃得远远的, 逃回我的故乡, 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 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读再别康桥的感悟(精品10篇)

读再别康桥的感悟(精品10篇)

读再别康桥的感悟(精品10篇)读再别康桥的感悟篇1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异常是那首《再别康桥》。

“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

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

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

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

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

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

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

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我”还情愿做水草。

写到那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到达了高潮。

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完美情怀的溶合物。

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多么完美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此刻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

“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

6.2《再别康桥》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6.2《再别康桥》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意象——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 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 思考:一、第二部分中“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 呢?
•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 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 谐音“留”。(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 伤心不过灞桥柳。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她在 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 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年清明,小曼回硖石 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 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 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努力习 画,终生不辍。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 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 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 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 在她56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 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 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 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 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 “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 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 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 情。
寄语同学们:
少年是诗,青春如歌. 让我们去读诗吧! 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 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 含英咀华,化育灵魂, 提高你的文学素养, 绽开你生命的纯美之花!
1、离别的对象
人 间(人)
天 空 (云彩)
跳出了一般“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
逸之感。
2、营造的气氛
沉重
洒 脱 (轻轻、悄悄、沉默)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 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

胡适《追悼志摩》

胡适《追悼志摩》

胡适《追悼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志摩这一回真走了!①可不是悄悄的走。

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

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

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惨酷。

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他常说: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们也不知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这十几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谈志摩,谈起来常常有人痛哭,在别处痛哭他的,一定还不睡。

志摩所以能使朋友之样哀念他,只是因为他的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

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

”陈通伯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

他是我们的连素,他是粘着性的,发酵性的。

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见面。

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

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

他才是和事老,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蹭的‘连索’。

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吻火ppt1 人教课标版

吻火ppt1 人教课标版
凌书华《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

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抛 下我们走。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 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柯,在这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 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 (我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 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 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 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 吧, ……我猜对了,志摩?……你真的不会回 来了吗?
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最为精妙——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 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 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 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 畏途。

梁遇春 (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名驭聪, 又名秋心,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其中以 (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 响较大,散文《春醪集》(1930年)和 《泪与笑》(1934年),他的散文总数 不过五十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 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堪称一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 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他的散文洋溢着浓浓的诗情。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
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 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 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然而, 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 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 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 象。源自他对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因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团 跳动的火焰,尽管最终剩下的 也只不过是一点残灰,却仍然 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烈焰中 去,从容起舞。他在《观火》 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 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 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
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

读志摩诗有感

读志摩诗有感

读志摩诗有感志摩的诗,清新的浪漫,读到让人憧憬不已。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神灵点起一盏灯,把志摩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霎时间,时间与记忆的碎片纷纷滑落。

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梦境,牵出一串难言的隐痛在荒芜的心灵上空盘旋。

我想起志摩离奇的充满梦境的一生,想起1931年那架载着志摩的飞机,这些都留给我们永远的遗憾和怀念!志摩的确走了,轻轻地,不知他走的那一刻,可曾和云彩招手作别?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一遍又一遍吟诵志摩的诗。

志摩的诗如一株高贵的白杨,但流淌于他经脉里的不是汁水而是血液,是沸腾的血液!他以笔直的姿态挺立于我们心间,赋予我们心房无穷的力量,让我冲出黑暗,拥抱光明!志摩的诗,绝不是软弱灵魂的低语,他的诗是一种虔诚的信仰,是由理性铸起的大厦,同时也是一把犀利的长剑,穿透人生间的层层迷雾。

他的光芒,让我们仰视。

有些铭记,需要用山高水长来陪伴;有些深情,只能用万里河山来成全。

志摩与林徽因的传奇情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同时也为人所深思。

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像一种有灵性的尤物,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

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神秘气息。

志摩身上总是带着那样的一种气息。

我想,我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清净淡泊的剑桥,志摩与徽因起如同两只兰花,彼此散发出同样的芬芳,点滴溢延,在岁月的积累中,不起眼的情愫,确实情深意长。

有一种懂得;是深居于灵魂深处的。

对于志摩,除了怀念,还有感激,除了遗憾,还有敬佩,不去想若他的生命能再延长一点,他还能留给我们多少佳作,死者长已矣!不如一心只读志摩的诗,品味他留给我们,来自命运,来自生活,来自心灵真实且真诚的歌唱。

陆小曼诗文赏析

陆小曼诗文赏析

陆小曼诗文赏析导语:陆小曼一九○三年九月出生于上海,九岁随母迁居北京。

她与徐志摩在北京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热恋后,回到上海的弄堂里开始了并不成功的婚姻生活。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关于陆小曼诗文赏析。

欢迎阅读!《陆小曼诗文》:看,那一双眼睛——“新月爱人的爱”之八从陆小曼的诗文去看陆小曼以及徐志摩,这是以第三只眼去看“新月爱人”的爱。

志摩死后,陆小曼在《哭摩》一文中追问:/这不是做梦么?生龙活虎似的你倒先我而去,留着一个病恹恹的我单独与这满是荆棘的前途来奋斗。

……我现在不顾一切往着这满是荆棘的道路上走去,去寻一点真实的发展……/陆小曼幻想着与逝去的志摩,“双双飞进这云天里去围绕着灿烂的明星跳跃,忘却人间有忧愁有痛苦像只没有牵挂的梅花鸟”。

却不可能。

徐志摩与陆小曼,是一对“荆棘鸟”,却非同林鸟。

——因为,至少徐志摩、林徽因们的才气是太阳底下的事,张幼仪的贤淑,也是太阳背后遮不住的温煦。

大抵,志摩是自恋,幼仪是自尊,徽因是自私,小曼是自我。

刘海粟,这位大画家,浪漫种子,艺术叛徒,陆小曼的同乡兼国画老师,为了成就徐、陆二人的“善果”,1925年9月,他在上海“功德林”素菜馆,扮演了一场“鸿门宴”的主角,因为他的“项庄舞剑”、现身说法的斡旋高超,促使了年底小曼与王赓的离婚。

刘海粟对小曼的评价是,丰采兼文采,豪情兼柔情。

当然,世人多半是了解且认定了陆小曼芳倾南北的丰采和一掷千金的豪情,柔情与否,大约只有徐志摩最清楚。

她有两个笔名很有意思——冷香人、蛮姑。

她是既具黛玉似的林下佳人之美,亦具现代的野蛮女友之态。

小曼又名眉、小眉,虽比不得林徽因似的端庄之美,亦可谓万种风情,尽在眉间。

这位“美眉”,是自有一股天然之“妖”的,比诸徽因的古典,即如放在今天,她也非红不可。

志摩昵称她为“小龙”,也就是蛇,对极,如《白蛇传》里的白素贞。

这白蛇有着强烈的杀伤力,魅人祸己尚不自知,一旦相爱不顾其他。

黛玉与宝玉,白蛇与许仙,志摩与小曼,看来皆神仙眷侣,结果如何?因此,说小曼是名媛,大家都津津乐道,说她是才女,呵,“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本已“失德”,何才之有?——世人,尤其那个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不作如是观,方奇了怪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
凌叔华
志摩,你真的死了吗?谁会相信像你这样一个有生气的人会死了的?得到这消息时,我就不信,可是问了几处,都答说是真的,回电已证明了。

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我骗自己说:“也许这孩子觉得日子太平凡了,存心弄点玄虚来吓一吓他的朋友吧!再说,他哪里像会死的人呢?”
我分明记得你在南去前两天告诉我“明早要御风南去”,可是第二天在电话里你答我说“风太大,吹回来了”,电话里的带笑的顽皮声分明还在我耳朵里响,那绝不是梦,安知你这一次不会又向我来电话说被风吹回来呢?可是我呆呆等了三天电话,等到去济南探望的朋友回来,听他们讲志摩身体比其余两人完整多了,竟在空机架内度了两个黑夜(听到这里,我不禁还说这却是他平日所爱的昏夜梦境,有时听得到枭鸟怒号的荒郊---他诗的幻象)。

可是这憔悴了的朋友,他不得不往下说志摩是已经装在棺材里了,上面有块玻璃,只看见他的脸。

呀,谁会相信有这样荒唐的事,把这样一个活??的人儿,装在一只不见阳光,不沾风露的木匣子里?别是那个淘气精要同志摩开玩笑,故意做出这可怕的东西来恼他吧?志摩,我相信你会跳起来把这一个人收拾收拾的!
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

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南方叫英雄花)辞了枝杈,这在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在这时候!莫非你(我在骗不过自己时,也曾这样胡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
我真不相信你永远不回来了,志摩!我们这群人没有了你这样一个人,我们怎样过日子?你不是对我说过,“我想我的力量虽则有限,在我们告别生命之前,我们总得尽力为这丑化中的世界添一些子美,为这贱化的标准堕落的世界添一些子价值”吗?现在这世界只有一日比一日丑化贱化,为什么你竟忍心偷偷的先走了呢?你难道不曾知道我们是没有对现世界下总攻击的力气吗?莫不成你是畏难先逃了?可是我不相信你忍
心看着我们跪向撒旦跟前讨饶,因为我们活着既没勇气或性气做出一些事使得撒旦咬牙切齿,更没有胆子3摸上他那条黑黝黝的道路。

我们真不中用呀!志摩!我并不是编些话来哄你欢喜,说你是能干的人,不过我们实在相信你是一个真的一个自己所说的“同情寻求着……也是一个价值的寻求人”,你的性情,脾气,努力,已经证明你的追求,有了一些着落(你看见你的几十个朋友在这几天内为你怎样的心碎吧?)。

在这种局促世界里但凡不是肠肥腹满白日也做梦的人,谁不是时时望着撒旦的伟大暗暗点头佩服。

哎,志摩,我只听你一个人断然说过这样勇敢的话:“我不能不相信人生的底质是善不是恶,是美不是丑,是爱不是恨;这也许是我理想的自骗,但明明知是自骗,这骗也得骗,出事到了真不容自骗的时候,要不然我喘着气为什么?”(这是抄你给我信上的话)我们就不能像你这样肯自己骗自己,我们知道是骗着做的就要灰心丧气,你却不这样。

你平常因为你的寻求使命,常常做出我们大家不肯做的事,到我们说你笑话你(虽然这说笑常是大人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可是在今天我们想到你时,想到你的性气事迹,我们都含着泪点头了。

志摩你也知道吗?
在三年前的夏夜,志摩,想你还记得吧,我同通伯忽然接到你要过东京一晤的电报,第二天一睁开眼我就说梦见志摩来了。

通伯说真的吗?我也梦见他来呢。

说着我们就去接早车,心下却以为或者要等一天,谁知人一到车站,你便在迎面来的车里探出头来招手了,这事说来像是带神秘性,或是巧的不可信;可是我们安知不是宇宙间真有一种力!那是科学还没有方法证明,宗教上或以为灵异的一种力,在朋友是你寻求的爱,在艺术是你寻求的美呢?志摩,可怜你的话,有风趣的话,我们永远听不见了,不然,你的解释一定是我们梦想不到的。

完了,完了,“让你的泪珠圆圆的滴下,为你这长眠着的美丽的灵魂”真可怜吧,我此刻还得用你的话来还你,再也想不出一句美的句子了,也许是永远想不出了!志摩,你真的不回来了吗?
十二,三日,二○年
原载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六日《晨报﹒学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