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雍正研究by伍跃

合集下载

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来访并讲演

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来访并讲演

目录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来访并讲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汪利平教授来访并讲演韩国学者任大熙教授来访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召开余新忠教授赴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常建华教授纵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中心主任常建华访问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常建华教授出席“东亚族谱国际学术会议”日本东京大学吉泽诚一郎教授来访刘毅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学术讲演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连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心人员参加第12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社会史研究生沙龙开展学术活动余新忠教授赴美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杜家骥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学术讲演京穗等地学人来访并发表学术讲演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访问团来访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来访并讲演2008年12月29日,受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邀请,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访问中心,做题为“官告商:雍正年间商人维权案”的讲演,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讲座。

伍躍教授本次来访,与中心师生探讨了清代法制史的相关问题并就目前日本有关中日韩关系史研究的信息与动向进行了交流。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汪利平教授来访并讲演2008年12月22日,受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汪利平教授访问中心,24日,在中心发表题为“重新思考‘地方’与地方史研究”的讲演,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讲座。

汪利平教授本次来访将就目前国内外地域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介绍并评论当前美国明清社会史学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向。

韩国学者任大熙教授来访应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邀请,韩国庆北大学师范学院历史学科任大熙教授大学来访,任教授担任庆北大学亚细亚研究所所长,主编《亚洲研究》。

12月24日上午8:00—10:00,任大熙教授作学术报告,题目是“传统中国法律特征之一:存留养亲”。

任教授提出,传统中国法与西方法有何区别?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存留养亲”。

他首先列举沈家本、伍廷芳清末修正法律时所遭遇的困难事项,对此问题进行说明。

(已阅加信息整理)日本的雍正研究

(已阅加信息整理)日本的雍正研究

日本的雍正研究1985年,在郑天挺先生的影响下,南开大学冯尔康先生出版了《雍正传》一书,揭开了国内“雍正热”的序幕。

1986年,左步青先生汇集了21篇论文,出版了《康雍乾三帝评传》。

1988年,计红绪和王云高合著的章回体小说《雍正皇帝》出版发行。

1999年新春,随着雍正皇帝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登场,国内的“雍正热”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电视剧的播放,一些知名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围绕着雍正皇帝是否改诏篡位、雍正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展开论述。

评论这场“雍正热”会给我国历史学界带来什么影响,似乎还为时过早。

在此,谨介绍一下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日本学术界出现,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的“雍正研究”,供学界同仁参考。

宫崎市定曾经举出一个事例,说明20世纪初一般的日本人对雍正帝胤祯的认识。

在日本帝国主义最显赫的时候,有几位自命为中国通的人在北京的日本公使馆内大摆龙门阵。

谈话涉及到雍正年间时,在座的一人问起雍正是什么时候的年号?其中一位自诩为历史学家的人当场解释,说明雍正是清代初期、康熙之后乾隆之前的年号。

这时,另一位似是而非的中国通说,绝对没有那回事。

清初的年号众所周知,康熙乾隆是两个连续的年号,没有听说过中间有一个什么“雍正”的年号。

这位中国通旁若无人地说,根据他的研究,雍正是明朝的年号。

在座的其他人同声唱和,一致认为康熙乾隆是清代初年脍炙人口的连续年号,雍正就应该是明朝的年号。

那位历史学家在目瞪口呆之中被宣判为记忆错误。

当时,在日本的学术界也认为雍正帝及其时代不过是在康熙乾隆之间的、毫无意义的过渡性人物和过渡性时期而已。

这种情况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正式开办了“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

第二年三月,宫崎市定出版了《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一书。

这些可以说揭开了日本学术界“雍正研究”的序幕。

从中国历史研究界的角度上看,在对雍正皇帝及其时代的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属于先驱者。

2003年日本史学界的明清史研究

2003年日本史学界的明清史研究

货币、盐政、陶业。黑田明伸《货币体系的世界史》(岩波书店)采用非对称的概念探索了货币流通。关于本书已经有了若干篇专门书评,与本文有关的该书第四章(中国货币的世界)是著者的新稿,文中将铜钱作为基础货币,通过作为各地通货的铜钱、纸币以及地域之间的决算货币——银——的动态,分析了地域与王朝之间的动向。曾焕祺《关于日本“宽永通宝”流人中国的问题》(《千里山文学论集》69)认为,宽永通宝通过山丹交易、长崎和琉球流向中国,尽管日本方面曾经极力禁止,但是由于宽永通宝的钱质较高,所以在贸易活动中继续流通。
山川出版社还出版了松浦章《中国的海商与海贼》、纸屋敦之《琉球与日本、中国》、山内弘一《从朝鲜看华夷思想》。
移民叛乱、地方行政环境。中生胜美《中国华北平原的移住传说》(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人文研究》54—8)利用山东潍县的事例研究了明初华北的移民和移民传说,确认了由于明初的强制移民,有很多人从洪洞县移住到潍县。作者认为,在华北没有发生由于移住而出现的移民与原住民的对立,是因为华北是一个比较均质的社会。
中朝关系。在研究明清两朝与朝鲜的交流问题方面,从朝鲜前往中国的使节们留下的《朝天录》和《燕行录》是重要的史料。夫马进《日本现存朝鲜燕行录书目提要》(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42)是关于林基中、夫马进所编《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的详细提要。对本书作为非卖品刊行的“不可解”的经过以及林基中在《燕行录全集》中的肆意杜撰,夫马进本人也作了详细的介绍(《东洋史研究》61—4)。荷见守义《世祖靖难与女真调查》(中央大学《人文研纪要》48)指出朝鲜在给女真人授官问题上存在着双重标准。铃木信昭《朝鲜肃宗三十四年绘<坤舆万国全图>考》(《史苑》63—2)通过中朝交流考察了耶稣会士们绘制的世界地图的流传情况。清水太郎《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在中国的邂逅》(鸟取女子短期大学《东北亚文化研究》18)分析了16世纪以前的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的文化交流,认为这种交流开始于15世纪下半叶。

日本书目

日本书目

资料类中国日本问题研究资料索引中国日本学问题研究资料索引中国世界史研究综述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中国日本学论著索引中国译日本学综合目录简明日本百科全书日本史辞典史料类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日本六国史风土记万叶集物语类书籍类日本国志黄遵宪日本论戴季陶日本史1、吴廷璆2、坂本太郎3、康拉德﹒托特曼坂本太郎、井上清、依田熹家、一六零零年以前的日本王辑五1983一六零零至一九一四年的日本张萌桐三联书社1957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汪向荣中华书局1984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日本遍览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日本-姿与心学生社1997日本事典万里书店1993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商务印书馆1990日本人埃德温莱萧尔上海译文出版社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近代日本论徐介鳞故乡出版社1987丑陋的日本人晨钟出版社1971战后日本论吴锡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日本与日本人中央日报社1979探索日本新华出版社1981绅士道与武士道-日英比较文化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美西里尔,e,布莱克商务印书馆1992日欧文化比较路易斯,弗洛伊斯商务印书馆1992 日本通史甘友兰自由出版社1957日本史纲陶振誉国防研究所1964日本通史赵建民,刘予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简明日本通史依田熹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日本史概论坂本太郎商务印书馆1992日本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期刊类日本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学论坛东北师大日本研究北大日本问题研究河北大学现代日本经济吉林大学东北亚论坛网站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雅虎亚洲资料中心。

怪异的“小说”——《近代报刊小说目录》指瑕

怪异的“小说”——《近代报刊小说目录》指瑕
题撰者 。 3 、麝 尘香 传奇》 《 世界 小说 社报》 三期 , l《 ,新 第 未 题撰者 。
作品 的篇 目。然而 , 中许 多作 品名 目, 其 是无论如何都 不可能称为“ 说” 小 的。试看该论文 中的一些例子 : l《 、劫灰梦传奇》《 民丛报》 , 新 第一号 , 晦庵 主人 如
作。
3、武士道传奇》《 洋兵 事杂 志》 四十五 期 , 2《 ,南 第 扬与龄作 。 3、乌江恨传奇》《 3《 ,南洋兵事杂志》 三十期 至第 第 三 十五期 , 与龄作 。 扬 3、岳家军传奇》 《 洋兵 事杂 志》 五十七 期 , 4《 ,南 第 扬 与龄作 。 3 、 自由花传奇》 《 作林 》 5《 ,著 第一 期至 第 十期 , 天 虚我生作 。 3 、桐花笺传奇》 《 作林 》 6《 ,著 第二 期至 第 十一期 , 天虚我生作 。 3 、花木 兰 传奇》 《 作林 》 十三 期 至第 十 六 7《 ,著 第 期, 天虚我生作。 3 、义 民迹传奇》 《 8《 ,东莞旬报》 第一 期 , 三郎作。 璇 3 、花木兰传奇》 《 神州 杂 志》 9《 ,新 一期 , 虚我 生 天 作。 4、白牡丹》《 0《 ,新剧杂志》 一期 , 天编 , 许啸 高剑华 女士述。注“ 脚本” 。 4 、 子 回头》 《 剧杂 志》—2 , l《 浪 ,新 1 期 大悲 氏作 。 注“ 脚本” 。 4、博 爱 团》 《 2《 , 新剧 杂志 》 期 , 泉 作。注 “ 2 掬 脚
4、内幕》 《 7《 ,太平洋 》 卷 9 ,比) 3 号 ( 梅德林 著 , 纯 兰女士 重译 , 独幕悲剧 ” 注“ 。 4 、 副面孔 的奴 隶》《 平洋 》 卷 l , 8《 两 ,太 3 0号 戴维 斯女 士著 , 纯兰女士译 , 独幕名 剧” 注“ 。

夫马进教授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1999年日本学士院奖获奖著作介绍

夫马进教授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1999年日本学士院奖获奖著作介绍

作者: 伍跃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18-24页
主题词: 著作介绍;育婴堂;学士院;保婴会;明末清初;地方自治;近代化进程;养济院;“社会”;
中国历史
摘要: 1999年3月12日,作为日本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的日本学士院决定将第八十九届年度学士院奖和恩赐奖授予京都大学教授夫马进,以表彰他在以1997年出版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中所取得的令学术界瞩目的成就。

1999年6月14日,日本学士院在东京的上野举行了颁奖仪式,日本天皇夫妇应邀出席。

这样,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室继桑原 藏、田村实造、宫崎市定、佐藤长、佐伯富之后,夫马进教授成为本研究室又一位获得这一日本学术界崇高荣誉的学者。

以一个研究室(约相当与我国大学的一个专业)而论,有六位学者荣膺这一殊勋,在日本国内实属罕见。

根据夫马进教授的定义,善会是以推行善举(包括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为。

《明清论丛》总目(2000—2010年)

《明清论丛》总目(2000—2010年)

《明清论丛》总目(2000—2010年)《明清论丛》创办于2000年,是一本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海内外学者共同主办的专门研究明清两代历史的大型论文集刊,旨在繁荣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科学诸方面的研究,检讨自明朝至今中国发生的多次沧桑之变,以得到历史的警世和启迪。

该刊由著名明清史专家朱诚如教授、王天有教授主编,每年一辑,文字含量在50-80万之间。

《明清论丛》第一辑(1999年12月)评近代经学刘大年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王戎笙就《秋柳》诗之唱和考论顾炎武与王士祯之交谊[美国]谢正光纳兰词到《红楼梦》——满汉文化融合的“青萍之争”胡小伟?关于朱元璋文的整理问题——读《全明文》第一册陈高华于谦《石灰吟》指疑阎崇年影印明刻珍本《史学要义》序瞿林东《尚氏宗谱》与三藩史实考辨李治亭由南京地区出土墓志看明代宦官制度周裕兴17世纪末西北边疆局势述论——噶尔丹分裂势力的兴亡王思治、(香港)吕元骢清入关前对辽东汉区统治探微朱诚如雍正帝整饬盛京陋习姜念思、高荣斌嘉庆朝政述评张玉芬明朝的改元更化毛佩琦论明宣宗的另面样貌(台湾)朱鸿朝鲜三学士与明末九义士的反清思想张玉兴清入关前的烽燧制度赵志强清代督抚及其对地方官的监察刘凤云清代官印制度综论任万平试论明代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传满洲八旗中高丽士大夫家族徐凯明季东阳民变考论(香港)潘星辉试论明清徽州的“接脚夫”阿风清代的“家人”郭润涛?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陈支平林枫明清宫廷肖像画单国强故宫六品佛楼梵华楼考——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王家鹏关于清史研究的三重证李尚英《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4月)满族兴起的精神力量戴逸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钟翰“奉天玉诏”铜牌真伪之辨王戎笙戚继光奏议研究张德信明代大都督府略论李新峰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张显清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楚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陈春声论历史上满洲与“贰臣”张玉兴清末满汉关系小考——以1899年荆州驻防满洲八旗兵殴打汉人官吏事件为例(韩)任桂淳清入关后与科尔沁蒙古联姻述论杜家骥明代的工商业管理韩大成嘉庆朝整顿钱粮亏空述论朱诚如、张力清代北京铺面房屋契初步整理研究张小林晚清傅云龙的海外游历和外国研究王晓秋乍浦港与清代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冯佐哲清季中国与新加坡及南洋的关系秦国经明初对日外交与林贤事件(日)檀上宽英国与澳门:以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为考察时段郭卫东清人“礼以义起”的宗法变革论冯尔康清儒汉宋之争与曾国藩集团的思想基础朱东安西学东渐与经学的终结房德邻清末国民意识与文艺启蒙梁景和试论清代前期的离卦教李尚英清前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影响李景屏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王笛《成化二十三年休宁李氏阄书》研究栾成显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李帆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高寿仙清末新政中之旗学教育屈六生晚清新政时期袁世凯办学述论周京南清代帝师论刘盛麟庆家族与满汉文化融合曹连明清代关羽崇拜对“关戏”发展的影响王政尧清代碑学的崛起廖晓晴清使阿克敦与《奉使图》徐凯清代盛期皇家藏书:规模、类型及其职能朱赛虹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坊刻述论齐秀梅清代督陶官唐英及其《陶冶图说》赵宏论清代太庙与堂子祭祖礼仪关娜嘉关于清官舆图邹爱莲清康熙朝御制玻璃张荣雍正朝“禁铜令”与官窑陶务蔡毅论明清葫芦形瓷器董健丽《明清论丛》第三辑(2002年5月)明代前期福建户籍的民间重构陈支平李自成的最后归宿袁良义《明代家具》序朱家溍论明清政治立法的礼制原则李宝臣论中华帝国法律的宗教特征——明初法律文化为例姜永琳论明代东宫臣僚集团胡凡明代州县官的施政心理及其特点柏华从官箴书看明代知县的为官心理何朝晖明代吏员的迁转和洪勇明代《军政条例》初论吴艳红明代生员层的社会职业流动及其影响陈宝良明代田土数额的再考察高寿仙努尔哈赤论阎崇年有关清初禁海和迁界的若干问题韦庆远清初贰臣曹溶与“移民门客”[美国]谢正光施琅平台三题王思治论嘉庆亲政后的中央权力重组朱诚如论康乾盛世的文化特征李治亭、王剑全谢山与杭堇浦的恩怨纠葛[台湾]杨启樵15—17世纪东北地区女真商人的社会角色赵毅、栾凡清代政治权力与八旗科举世家张杰嘉道两朝的“实政”与中国史学的转变喻大华休妻的规定与实践——以18世纪中后期的个案考察为中心王跃生论清朝道咸之际的“茶用案”郭卫东清代中期四川白银流通的扩大及其影响李俊甲为南怀仁《穷理学》正名张晓子虚乌有的“中意五口通商章程”张建华《明清论丛》第四辑(2003年4月)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常建华明代州县官的政治权术和手段柏华明代“三途并用”说考论潘星辉试论明初里甲制度的宋元渊源夏维中明清时期医学用糖演变初探周正庆明前期朝鲜使臣丛考李新峰南海子与明代政治陈宇赫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清代历史评说朱诚如、于庆祥清代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四题蔡家艺清开国前后之军事文告兰书臣清代密折制度探源[日本]杨启樵蒙古民族与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徐凯康熙朝的捐纳制度及其对铨制的影响刘凤云清代官员引见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李景屏建省前清政府管制台湾的若干特殊制度徐万民清代顺天府司法审判职能研究胡祥雨清代的理藩制度赵云田清廷喀喇沁蒙古联姻述评杜家骥清代驻京喇嘛管理机构考略罗文华清代陕甘地区森林生态保护意识和措施赵珍论道光朝的鸦片战争后对传统经济的挖潜喻大华论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兴起陈连营清代满族民俗政治化论析谢景芳试论清代的进士朝考制度李世愉科举制度与清代满汉文化融合张杰清代科举制中之“馆阁体”廖晓晴试论清代状元与状元戏王政尧清末社会陋俗的演变梁景和皇帝玺印与清早期寿山石雕刻艺术郭福祥海关造册处初步研究章宏伟清代官修正书的续修及其特点朱赛虹对秘密建储制度发明权的质疑王光尧太湖厅及其史料价值范金民外籍来华人士记载中的明清时期的杭州陈学文明清史研究的一份宝贵财富——学习许大龄师《明清史论集》李尚英《明清论丛》第五辑(2004年8月)清史《文献丛刊》、《档案丛刊》总序戴逸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茅海建三谈关于柳敬亭的几个问题何龄修明代政制论纲王天有方册藏的刊刻与明代官版大藏经章宏伟明代倭寇与海防建设——兼论明代中日关系的走向张德信永乐宣德年间明朝、女真和朝鲜关系述略姜相顺明中叶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叶显恩试论明清时期产权的共业形式任志强明代北京城市管理体制初探高寿仙明代林业概述韩大成、杨欣从“纳粮开中”到“运司纳银”——以明初河东盐区为例陈永升从徽州文书看明代税契制度的演变汪庆元日本明史研究述评[日本]夫马进,栾成显译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清代政治纲领研究常建华试析王夫之的“华夷”观[韩国]于心华“柔惠远邦,以实不以文”——清朝对朝鲜赴清使团的回赐与加赏王元崇清朝开国时期秘案释疑张玉兴试论皇太极时期的明清议和何宇秘密教门组织在清代的嬗变张莉清代皇帝大婚礼俗述论任万平清宫做钟处关雪玲康熙年间口外行宫的兴建郭美兰雍正朝宫廷艺术初探王健华清代民间丝织业严勇清代国际法传入中国张小林论光绪年间南北清流之地域学术渊源——以光绪十一、十二年黄守羲、顾炎武从祀文庙之争为中心孙明曾国藩集团同清政府的矛盾与对策朱东安一部晚清出使日记及其启示李景屏晚清交通四政的发展与交通系的演变于庆祥日本清史研究述评[日本]夫马进,栾成显译明清论丛第六辑(2005年6月)戴逸:谈清史图片与图录修纂伍跃:清代报捐研究张英聘:明代南京七卿年表简述张德信:太祖皇帝钦录及其发现与研究辑录——兼及《御制纪非录》[美国]姜永琳:从明代法律文化看中华帝国法律的刑事性——向杨一凡等教授请教何朝晖:明代县衙中的吏书万明:明内府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浅探——兼及明朝人的下西洋理念陈宝良:明代的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彭勇:明代京操班军来源卫所考——以川越泰博的研究为基础潘星辉: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试论明史观的形成与嬗变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首领火落赤事迹杂考黄卉:明代通俗小说的书价与读者群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刘凤云:论洪承畴招抚东南与经略西南暴景升:军机处与清代皇权常越男:试析乾隆翻政治成案与治变之道霍红伟:清代国子监的衰落与改制张永江:内地化与一体化:略论清代藩部地区政治发展的一般趋势余同元王来刚:清代中原人口北移与农牧经济一体化发展郝艳红:从清宫档案解读道光帝即位朱诚如张力:评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的禁毒政策罗检秋:清末正统汉学家的学术二重性喻大华:晚清儒学的新趋向与中体西用论的构建——中体西用理论模式的文化定位瞿林东:皇帝与时代——读《乾隆帝及其时代》致戴逸先生李国荣:明朝档案首次系统公布——《中国明代档案总汇》评介明清论丛第七辑(2006年8月)有关明史地位的四个问题郑和下西洋卫所人事补证明代松山蒙古述略明代捐纳制度试探明代的义官义民于谦与明宣德、正统年间的河南地方社会明代文庙祭祀“仪注”研究有关袁了凡生平的几个问题明代殿试榜数与进士数考辨傅维鳞《明书》征引文献考述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试析天命年间八旗牛录的分布关于清初后妃改嫁问题的考察戴震义理学述论清代新疆茶务发展述略圆明园始建年代考康熙朝御医考述康熙朝钟表历史考述故宫藏地毯述略乾隆前期纳谷捐监研究光绪三十年粤海关改革再研究从三份历史文件看庚子之战的性质与起因《明清论丛》第八辑(2008年1月)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清末朝鲜领选使研究明代大礼议与儒教宗法文化传统明清龙游商帮与儒学文化明清时期北京的商业街区明代文官丁忧制度的确立与执行论嘉靖朝科举革新《山堂别集?诏令杂考二》系年析疑明代张家口堡考论乾隆早期粮政的再探讨试析清代山西缺额丁银问题道光初年直隶差徭改革论争考析清代地方文官考核制度述略清代行取制度述略清代武官军政制度初探湖广总督与汇丰银行借款合同从徽州私约看晚清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政策与论说:学堂与私塾的两重竞争潘圣章、潘耒兄弟与明史修纂清代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与梨园名宿的贡献乾隆诗文玉册:清官特殊的文化现象浅谈宫廷收藏简述六世班禅呈进贡品对清宫宗教制度的影响乾隆朝官修图籍与西北研究清宫普洱贡茶清代珲春协领副都统衙门及其满汉文档案《明清论丛》第九辑(2009年8月)也评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明代科举的考试资格1比9:《甲申岁戈闯志》的得与失——并说费密《荒书》明代中后期城乡统治势力的发展变化《万历野获编》校证举例明清“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罪萨敦哈拉与努尔哈赤的姓氏考论八旗满洲高丽家族与清初战争“御门听政”——康熙朝中枢决策“朝会”康雍间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雍正皇帝遣使赴俄外交礼仪交涉——兼论清朝官书不载托时、德新使俄问题略论清代中期的理学试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考差制度颇罗鼐总理藏政时期的藏、内军政关系考述乾隆朝的闽台族正制论抚远大将军图海“兹如斌者能有几”——清高宗御制诗中的河臣高斌清代乾隆朝武官处分制度探究法外之罚:乾隆朝官员罚议罪银和坤现象与清中期政治马嘎尔尼“谢恩信”和“跪拜如仪”质疑从那桐日记看清末权贵心态论胡林翼对“系外”关系的处置《吴京卿节本天演论》考释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江南产业技术理论化的差异性与关联性研究钱泳《履园丛话》所反映的江南社会经济清前期中俄外交文书浅析试论19世纪前中期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海上来的世界图景——从利玛窦到魏源的世界新图与新世界观从精神控制角度看明清时期秘密教门屡禁不止的原因康熙时期藏传佛教与皇室信仰——兼论清圣祖对藏传佛教的态度清代妇女兴贩的相关法律与成案审理之初探《大清一统志》纂修考述《刑案汇览》的编撰及其价值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武备兵器研究述论论清代镈钟的产生曹寅刻书考论(上篇)清代宫廷刻帖述论试论清代学术对清代篆书艺术变革的影响论清高宗敕修《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及其影响清官金砖档案研究宋荦书画鉴藏述考《悦心集》与雍正行乐图清代对海南岛地区黄花梨征采述略清代宫廷氅衣探析——兼论清代宫廷服饰的细节变化清康熙文治政策对明遗民画家石涛的影响清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新探索略谈清朝会典的编纂及其利用问题“文献馆”时期明清档案工作的学术介入与维系谈清史研究史料利用的问题——以蒋良骐《东华录》为例《明清论丛》第十辑(2010年8月)论清史研究与清史纂修的良性互动清朝“正统观”之确立与历史书写胡惟庸党案再考洪武初年明朝、北元、高丽关系与地缘政治格局试论明初南京大报恩寺修建的几个问题万历工部三书所证内官董役与召买开纳事例述考明代的蝗灾与治蝗明清州县官陋规收入刍议明初亲军卫变迁与军中派系义乌兵、戚家军与明代御倭战争及其他——兼论义乌兵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明代中叶在河套地区修筑长城的历史考察从文学发现历史——明清文学中之诉讼社会明代《毛诗郑笺》流行小考——以常熟新出明代墓志为线索明清时期的淄川毕氏家族明儒赵贞吉的经世出世论:学渊与间架——兼论一种思想史的线索明代孔颜曾孟四氏圣裔的教育与科贡——以阙里孔氏庙学为中心明代进士及第时三代存殁状况初探张廷玉《明史·职官志》考误郑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校读明刊《新安黄氏会通谱》述要论清代满蒙文标音词典的发展演变法国科学传教团来华及其影响清代云南普洱茶的兴盛及其原因从康熙南巡观其治政“清慎勤治河、省方与尊孔——清康熙帝六次巡幸江南述评康熙时期对日海外贸易政策刍议雍正时期人嗣孔庙人员的选择标准探析——兼论陆陇其为何能够入嗣孔庙清乾隆时期庆典戏本之比较在政治与学术之间20世纪以来的“康乾盛世”研究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清代地方官的社会实践与基层管理——以张吉安在浙江的治绩为个案“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说难以成立论严复思想的转变由《清史稿·孝义传》看清代孝义文化《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清代洋彩刍议清代新疆宫廷地毯考清朝“边疆史地学”与日本“东洋史学”的交流——《元朝秘史》抄本的渡日。

雍正朝奏折研究述要

雍正朝奏折研究述要

雍正朝奏折研究述要雍正朝奏折研究动态从奏折文书与奏折文献刊物两方面考察。

奏折文书中综合性研究的应是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这部著作;专题性研究上奏折制度是雍正朝奏折研究的焦点。

奏折文献刊物中《朱批谕旨》研究论著数量最多。

标签:雍正朝;奏折;朱批谕旨2014 — 10 — 13讲师,博士,从事清史研究。

奏折是研究清史的珍贵档案史料,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比较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于清代奏折研究综述目前仅见王剑《近50年来清代奏折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7期)一文。

该文总结近50年清代奏折制度研究成果,向读者传递有关清代奏折制度研究信息,也为以后此方面研究指引方向。

其文既然以宏观视野述论清代奏折制度研究状况,也就不能集中专注于某断时期或某帝王朝的奏折制度,又因受“奏折制度”对象词所限制未予展开全方位、多层面更为详尽的论述,而留下一些空缺之处。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有力地巩固王朝和推动社会发展,这与奏折使用是分不开的。

为此,笔者着手考察自20世纪初以来雍正朝奏折研究成果,以便于细化、深入、广泛研究。

现择其要者予以介绍,目力所及,难免遗漏佳作,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奏折文书雍正朝奏折综合性研究的应是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这部著作。

如此书“第八章密折政治缘起及内涵”的“(二)雍正时期的朱批密折”中谈及“缴批规定”、“推广密奏”、“密折限度”、“保密义务”、“密折内容”、“面传训谕”、“密查官箴”等内容。

〔1〕(PP.162——175)对雍正朝奏折各方面的认识,作者所写各节虽是简短,却很面面俱到。

这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劳。

臧廷秋《雍正朝奏折研究》(南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根据《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朱批谕旨》三套书,从雍正朝奏折文书、进折人员、史实补充、《朱批谕旨》研究、满文奏折研究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雍正朝奏折专题性研究成果丰富。

《宝坻政书》所见明后期华北的地方行政

《宝坻政书》所见明后期华北的地方行政
收 稿 日期 :20l7—07—21 作者简介 :伍跃 , 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国际学 部教授 ,研究方向为明清 时代制度史 、社会史 。 ① (清)张履祥 :《杨园先生全集》卷-(与何商 隐》,《四库全 书存 目丛书 ·子部》第 165册 ,齐鲁书社 影印清乾 隆间刻本 ,2002 年 。第 115页 。 ② 孟森 :《袁 了凡斩蛟 记考》,《心史丛刊》,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第 191—200页。 ③ 《袁了凡简介》,人 民网,2016年 05月 05 El,http://theory.people.com.en/n1/2016/0505/e403894—28328656.html。 ④ (明)刘邦谟 、王好善编 :《宝坻政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48册 ,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刻本,1988年。又 ,该丛刊第 80册作为《了凡杂著》之一 ,也影印收录了明刊本《宝坻政书》,唯各卷卷首和版J 与前者略有不同。本稿在引用和标注时依据前者。 ⑤ (明)邳赞 :《刻宝坻政 书序》,(明 )刘 邦谟 、王好善编 :《宝坻政书》卷 首 ,第 309页 。
关 键 词 :袁 了凡 ; 宝坻 政 书 ;地 方 行 政 ;社 会 治理 : 国 家 统 治
袁 了凡以《功过格 》著称 于世 。该 书在 明代 末年号 称 “近世 士人之 圣书 ”,④“于是 了凡之名 , 盛传 于里塾 间,几于无人不 知”。②时至 今 日,袁 了凡 的思想依然 存在着 相 当程度 的影 响。2016 年先 后 召 开 “2016袁 了凡 思想 文 化 国际论 坛 ”和 “‘慈 善 孝 贤 ’暨 了 凡 善 学 思 想 研 讨 会 ”,充 分 证 明 “即使在 当下 ,这样 的思想对于修身养性仍然有 十分积极的意义”。⑧在《功过格》之外 ,袁 了凡还 留下了很 多著作 ,其中一部就是《宝坻政书》。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出版发行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出版发行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出版发行近日,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原院长、教育部世界近现代史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总策划、曰本研究 院现院长刘岳兵教授主编的“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南开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瓦年态开a 本研免文庠”是岛开史学打連 _洗学科迷程中的一项柄患性的成果,是为南开 万年枝皮献■了 一份厚礼,是备开深厚学术积5走和 文化威蕴的体现:-南开大学枝长曹I 涛晚士本开Ei 本研究p 免是当今我国a 本史研堯的一 大学术重镇文库的表示,本身就户主了集体羌 相的故果:作者中,晚有軒中国EI 本史研光的奠 基人之一、第一代学者呉廷璆先生,也有侖丰崞、 王农骅、米皮余、武去喹、王振硪等第二代学者,迻有杨栋梁、專卓、爽德宇等第三代学杳,以及到缶 兵、溫娟、张玉来、到奸、成佩红、严晚亮等第四代、 第五代学者五世同壹,人才齐涔,蔚火#連,眸 表整本,在国内堪■称肯屈一指文4■既展示了南开a 本研究的成果,也反映了成国i t 沿a 本研免 的集群水准,颇有代表性,令人印象深釗—北京大学東成有教梭文4紙贯-s •年南开e l 本研走成果,内泉分布 多学科多领城,这样大手笔的文4,非本开不能, 文庠以其g 本研堯领成迻出的坚■矣步伐,对全国a 本研究具有引领性意义^—中华g 本学会專蔹会长祝贺“瓦年忐开q 本研究文庠” 19卷皇皇巨著出板,喜见岛开特色中国见格e i 本研免争夺斗新。

一系北师范大学韩系育教梭从古到今,从政治史、剎度史、经洚史、文化史到外文史,著作展示了方方面面的成果,一个单住有达 样系虼免备的研免团队,卖在令人敬佩—复旦大学车釗鳴教桡教止、#承与创軒,是岛开61本研光长盛不衰的法圭。

—福建师范大学王晚德教梭文库是个全覆盖的a 本研先成果,从区城国别学科A 础建设的角灰说具有示范意义.—北京大学王立軒教梭“T 年态开a 本研究文4”的刊行,不仪是矣开的一件大事是岛开a 本研光晚的大事,也是中国a 本 研究界的一 <牛大事,一大盛事作为Ji •内同行,作为一名6J 本研光者,我个人也倍感令豪,与有莱焉..,在 每一个房史时期成们看到南开的a 本研究一直都立子时代砌美,身处学科前沿,却有优秀的成果1现 态开的a 本研究晚有着足以能够让成们,包挺我们达些枝外的同行们足以引以为负彔的过去,我相信会 有更光辉的未来,百年南幵 日本研究文库“百年》孖曰本研究交痺承6南孖《裨霣穿 甬孖B 車研究字嫌,JC *百年期幵B 本研究字市_粹.S 阑孖大字B 本研究和_幵大字世界史字科_庞” «设的又一項标志«成躓,畀日拿W 变 <»19-1945»C 日拿史釅论>(曰拿《代外交史论»<B 件文化交璇史论>(B 寡东9S 篇縝X >(日寒儒攀史论》<B 寒躧代B «史论)(曰拿适«代鉍濟《策史论》 《曰本社金史论>s寡*•轉iS 代文化史论>3工苏人民出版社.名.幻大歹m w «中国社会科学卩光9本听堯所杨伯江所长(刘岳兵)。

作文关于雍的研究报告

作文关于雍的研究报告

作文关于雍的研究报告King Yongzheng, also known as Yinzhen, was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 雍正皇帝,也被称为胤禛,是中国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He ruled from 1722 to 1735, and his reign was marked by several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and changes. 他统治了从1722年到1735年,他的统治期间有许多重要的成就和变革。

From administrative reforms to military campaigns, Yongzheng's reign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China's history. 从行政改革到军事行动,雍正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aspects of Yongzheng's reign was his focus on administrative reform. 雍正统治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是他对行政改革的关注。

He implemented the "Yongzheng Reforms," which aim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integrity of the imperial bureaucracy. 他实施了“雍正变法”,旨在提高帝国官僚机构的效率和廉洁。

These reforms included measures to combat corruption, streamline tax collection, and promote merit-based appointments. 这些改革包括打击腐败、简化税收征收和推动按照能力选拔官员。

清代汝宁府慈善事业探析

清代汝宁府慈善事业探析

源远流长,汉宣帝时建设常平仓,隋文帝时建立义 斗一升”,各村镇劝捐社仓谷总计“一千八百九十
仓,南宋朱熹实践社仓,明清仓贮体系以此三者为 六石五斗八升零”。至同治(1862—1874)年间,信
(一)养老济贫:养济院和普济堂 清廷入主 中 原 后,为 稳 定 社 会 秩 序、赢 得 民 心 ,次 第 开 展 了 体 现 王 朝 仁 政 的 慈 善 事 业 。 最 先 开始的是 养 老 方 面,即 要 求 各 地 重 建 养 济 院,收 养“鳏 寡 孤 独 及 废 疾 ”等 无 告 穷 民。 顺 治 五 年 (1648)谕令:“各处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 无 告 之 人 ,有 司 留 心 举 行 ,月 粮 依 时 给 发 ,无 致 失 所。”[3]在清 廷 命 令 下,地 方 州 县 养 济 院 得 到 重 建。同时,国 家 立 法 也 保 障 养 济 院 养 老 慈 善 事 业 ,《大 清 律 例 》规 定:“凡 鳏 寡 孤 独 及 笃 废 之 人,
第 3期
郑明月:清代汝宁府慈善事业探析
·95·
汝宁府各养济院总计收养孤贫 101人,可谓 杯水车薪。清廷也认识到养济院保障作用之不 足,在雍 正 (1723—1735)初 开 始 举 办 普 济 堂,收
建 成 ,主 要 收 养 “贫 民 ”和 残 疾 人 。 如 信 阳 州 普 济 堂收 养 “贫 民”和 “瞽 者”[10]389,正 阳 县 普 济 堂 收 养“失目贫民若干名口”[12]388。普 济 堂 提 供 基 本
纷建立普济堂。
每 日 支 给 口 粮 钱 1分,至 冬 各 给 棉 衣 银 4
汝宁 府 普 济 堂 多 在 雍 正 (1723—1735)末 年 钱[10]389。详见表 3。
表 3 清代汝宁府部分普济堂情况

雍正朝奏折研究述要

雍正朝奏折研究述要

雍正朝奏折研究述要雍正朝奏折研究动态从奏折文书与奏折文献刊物两方面考察。

奏折文书中综合性研究的应是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这部著作;专题性研究上奏折制度是雍正朝奏折研究的焦点。

奏折文献刊物中《朱批谕旨》研究论著数量最多。

标签:雍正朝;奏折;朱批谕旨2014 — 10 — 13讲师,博士,从事清史研究。

奏折是研究清史的珍贵档案史料,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比较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于清代奏折研究综述目前仅见王剑《近50年来清代奏折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7期)一文。

该文总结近50年清代奏折制度研究成果,向读者传递有关清代奏折制度研究信息,也为以后此方面研究指引方向。

其文既然以宏观视野述论清代奏折制度研究状况,也就不能集中专注于某断时期或某帝王朝的奏折制度,又因受“奏折制度”对象词所限制未予展开全方位、多层面更为详尽的论述,而留下一些空缺之处。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有力地巩固王朝和推动社会发展,这与奏折使用是分不开的。

为此,笔者着手考察自20世纪初以来雍正朝奏折研究成果,以便于细化、深入、广泛研究。

现择其要者予以介绍,目力所及,难免遗漏佳作,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奏折文书雍正朝奏折综合性研究的应是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这部著作。

如此书“第八章密折政治缘起及内涵”的“(二)雍正时期的朱批密折”中谈及“缴批规定”、“推广密奏”、“密折限度”、“保密义务”、“密折内容”、“面传训谕”、“密查官箴”等内容。

〔1〕(PP.162——175)对雍正朝奏折各方面的认识,作者所写各节虽是简短,却很面面俱到。

这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劳。

臧廷秋《雍正朝奏折研究》(南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根据《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朱批谕旨》三套书,从雍正朝奏折文书、进折人员、史实补充、《朱批谕旨》研究、满文奏折研究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雍正朝奏折专题性研究成果丰富。

东洋史研究会编《雍正时代研究》

东洋史研究会编《雍正时代研究》

作者: 细谷良夫[日][1];尚余[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21-26页
主题词: 东洋史;雍正;京都大学;昭和;研究所
摘要:本书是以安部健夫、宫崎市定为中心,昭和二十四(1949)年在京都大学开始,以后又持续了30年的《雍正硃批谕旨》(以下简称《谕旨)》研究的成果。

这一成果,汇编了在《东洋史研究》15卷4号(昭和三十二年)、16卷4号(昭和三十三年)、18卷3号(《安部博士追悼号》,昭和三十五年)、22卷3号(昭和三十八年)各号分4次、以《雍正时代研究所特集》为题公开发表的论文,与此同时,还新附加了宫崎、佐伯的解说、安部的研究计划、《谕旨》上疏者一览表,以及本文索引。

日本学者点评雍正:若无雍正,清恐早亡

日本学者点评雍正:若无雍正,清恐早亡

日本学者点评雍正:若无雍正,清恐早亡
商振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祺,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三任统治者。

雍正夹在功业显赫的康熙和乾隆之间.一般都认为他只是承先启后的过渡皇帝,但笔者认为其在康乾盛世中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

历史选择了他.他也交给了历史一份满意的答卷。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商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2
【相关文献】
1.清宝泉局雍正通宝断舟通现象
2.雍正驱逐传教士与清前期中西交往的中落
3.解读雍正之谜——电视剧《雍正王朝》点评兼谈编导观
4.朱批奏折与雍正帝的对日本政策
5.论雍正时期清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的巩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雍正研究by伍跃正文日本的雍正研究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伍跃编辑:studa9ngns1985年,在郑天挺先生的影响下,南开大学冯尔康先生出版了《雍正传》一书,揭开了国内“雍正热”的序幕。

1986年,左步青先生汇集了21篇论文,出版了《康雍乾三帝评传》。

1988年,计红绪和王云高合著的章回体小说《雍正皇帝》出版发行。

1999年新春,随着雍正皇帝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登场,国内的“雍正热”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电视剧的播放,一些知名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围绕着雍正皇帝是否改诏篡位、雍正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展开论述。

评论这场“雍正热”会给我国历史学界带来什么影响,似乎还为时过早。

在此,谨介绍一下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日本学术界出现,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的“雍正研究”,供学界同仁参考。

宫崎市定曾经举出一个事例,说明20世纪初一般的日本人对雍正帝胤祯的认识。

在日本帝国主义最显赫的时候,有几位自命为中国通的人在北京的日本公使馆内大摆龙门阵。

谈话涉及到雍正年间时,在座的一人问起雍正是什么时候的年号?其中一位自诩为历史学家的人当场解释,说明雍正是清代初期、康熙之后乾隆之前的年号。

这时,另一位似是而非的中国通说,绝对没有那回事。

清初的年号众所周知,康熙乾隆是两个连续的年号,没有听说过中间有一个什么“雍正”的年号。

这位中国通旁若无人地说,根据他的研究,雍正是明朝的年号。

在座的其他人同声唱和,一致认为康熙乾隆是清代初年脍炙人口的连续年号,雍正就应该是明朝的年号。

那位历史学家在目瞪口呆之中被宣判为记忆错误。

当时,在日本的学术界也认为雍正帝及其时代不过是在康熙乾隆之间的、毫无意义的过渡性人物和过渡性时期而已。

这种情况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正式开办了“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

第二年三月,宫崎市定出版了《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一书。

这些可以说揭开了日本学术界“雍正研究”的序幕。

从中国历史研究界的角度上看,在对雍正皇帝及其时代的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属于先驱者。

发起“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的是宫崎市定和安部健夫两位教授。

关于宫崎市定,早已经为我国学者所熟知。

关于安部健夫,在此略做介绍。

安部健夫(1903~1959)是著名的东洋史学家,在中亚史、蒙元史和清代史方面的造诣尤为学界所推重。

仅以清代史研究而论,他对清代初期粮食市场问题和耗羡提解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近年,我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对这两个问题所做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重复了安部健夫在40年前得出的结论。

但是,对于学术界来说,安部健夫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学术活动组织者。

战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成立及其在世界的中国学研究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与这位战后初期所长的辛勤耕耘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担任所长的时候,所租住房的一楼被人占据,全家只好挤在二楼。

在这种生活极端不便的情况下,他没有中断自己的学术活动,同时组织了“元典章研究班”和“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

由于积劳成疾,不幸早逝。

在他逝世之后,直到1971年“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结束为止的十余年间,研究班每逢开会时始终为他保留着生前坐过的位子。

宫崎市定和安部健夫发起“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地阅读最原始的档案史料,将雍正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断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加深对清代历史以至于整个中国历史的认识,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解剖麻雀。

这一研究班的参加者除了各大学及其他研究机关的研究者之外,也包括了大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们。

研究班最初使用的是《雍正朱批谕旨》的通行刊本,以后经宫崎市定的努力又购入了殿板的《雍正朱批谕旨》(他曾戏言此乃托雍正帝亡灵的保佑)。

研究班开会前,大学院生们用复写纸将要阅读的部份手抄若干份。

开会时,由大学院生们朗读奏折和朱批谕旨,然后参加者就史料中的问题,例如典章制度、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等等进行自由讨论。

这不仅提高了研究者们阅读史料的能力,而且也通过学者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

研究班定于每星期五下午一点开始,每次大约读10页左右。

由于坚持读完结束的原则,有时要持续到下午六点左右。

寒假和暑假期间也不间断。

有一次,研究班的例会恰逢除夕,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总务部门为了取暖用火的问题曾经和研究班的成员们专门进行过交涉。

这一研究班前后持续了二十几年,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历史上最长的研究班之一。

当有人议论这一研究班太长的时候,宫崎市定表示,哪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也要继续下去。

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出国门、吹向亚洲以及世界的时候,这一研究班也受到了内外夹击,终于在1971年春宣布结束。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研究班的历任班长是安部健夫、宫崎市定、小野川秀美。

1971年研究班被迫结束之后,佐伯富教授在京都大学文学部史料课的教学中继续使用《雍正朱批谕旨》。

直至今天,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的课程安排上虽然没有《雍正朱批谕旨》,但是由大学院生们自发地组织的读书班仍然在继续阅读这一庞大的史料集。

与先辈学者不同的是,现在使用的不是殿板、而是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的《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这一研究班并不仅仅局限于史料的阅读和讨论,研究班的参加者们为学术界留下了值得珍重的成果。

其一是研究论文集《雍正时代的研究》的出版。

1963研究班的参加者们在阅读史料的同时,结合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

由日本东洋史研究会编辑发行的杂志——《东洋史研究》在1957年到1963年之间,先后出版过4 期“雍正时代史研究”专号。

1986年,东洋史研究会将上述4期合编为论文集《雍正时代的研究》,并且编制了详细的综合索引。

该论文集收录了如下24篇论文:一、宫崎市定雍正朱批谕旨解题二、佐伯富论明清时代的民壮三、岩见宏雍正时代公费问题的初步研究四、荒木敏一雍正二年的罢考事件与田文镜五、安部健夫米谷供需的研究(以上原载《东洋史研究》第15卷第4号,1957年3月)六、宫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七、佐伯富康熙雍正时代的日清贸易八、荒木敏一从直省教学之制观察雍正统治时期的文教政策九、小野川秀美雍正帝与大义觉迷录十、安部健夫耗羡提解的研究(以上原载《东洋史研究》第16卷第4号,1958年3月)十一、宫崎市定雍正时代地方政治的实际状况十二、荒木敏一雍正时代学臣制的改革十三、塚本俊孝雍正帝的儒佛道三教一体观十四、岩见宏关于雍正年间的民欠十五、狩野直祯平定种家苗的有关问题十六、小野和子清初思想统制的有关问题十七、寺田隆信关于雍正帝的贱民开放令十八、佐伯富清代雍正朝的通货问题(以上原载《东洋史研究》第18卷第3号,1959年12月)十九、宫崎市定关于雍正帝实施的俸工银扣捐的停止二十、佐伯富清代的奏销制度二十一、荒木敏一雍正统治时期考差法的成立二十二、狩野直祯茶马贸易的终结二十三、横山裕男观风整俗史考二十四、岩见宏关于养廉银制度的创设(以上原载《东洋史研究》第22卷第3号,1963年12月)无庸讳言,随着三、四十年以来学术的发展,上述论文当然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切磋的问题。

但是,上述研究建立在系统、全面地掌握史料的基础上,研究的问题包括了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方面,直到今天,我们在研究雍正时代史以至明清时代史的时候,为了吸取前人的成果以及避免重复研究,这些多年前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班为后人留下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是《雍正朱批谕旨索引》。

索引的编制不仅为其他人提供了使用上的方便,也反映了索引编制者的学术水平。

战前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之所以能在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地位,其原因之一当在于此。

《雍正朱批谕旨索引》的编纂是从研究班创办伊始就开始的。

首任班长安部健夫为此特意制定了“朱批谕旨索引语汇采择基准”,这一“基准”以后成为“清雍正朝史研究计划表”。

“基准”的“课题”部分共分成政治、官僚、胥役、财政、土木、经济、社会、军事、思想、人物10篇,另有军政篇分见于各类之中。

这些课题包括了雍正时代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

囿于篇幅所限,下面仅举出“政治篇”的例子以供参考。

政治篇一、政务的最高机关七、地方机关的相互关系二、上级民政机关八、地方长官和属员三、中级民政机关九、地方长官和幕友四、下级民政机关十、政治与舆论五、西南边境的行政方式十一、政治的难易与地方特色六、牧民官以外的机关上述“课题”包括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权力机关,也包括了由地方督抚、布政司和按察司、道台、府州县、佐杂官员以及幕友构成的地方政权。

在“课题”的某些项目之下,还附有“备考”。

例如,上述第七项“地方机关的相互关系”之下,附有如下说明:“文武官厅、隔府、隔省官厅、三不管”。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研究者们在注意制度本身的同时,也注意了制度的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担任索引工作的主要是大学院生们。

据寺田隆信先生回忆,参加研究班的大学院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被安排做索引条目的选择和卡片抄录工作。

研究班根据上述“基准”编制索引卡片,到研究班结束时积累的卡片达9万张。

以后,索引的编制工作由小野和子先生主持的“明清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研究班继续进行,在1983年最后完成了这一事业,积累卡片共达12万张。

在利用业余时间、完全采用手工劳动方式的情况下积累如此之多的索引卡片,其劳动强度是不难想象的。

以下,以“县”字为例说明索引的项目。

县县印县役县学县官县监县教互揭之例县缺县库县鼓县项县佐县差县试县主县书县丞县仓县治县堂县补县名县门县令在索引卡片上除了抄录有关的史料原文之外,还详细注明该条在殿本和石印本的第几册、第几页、第几行,在使用时十分方便。

如上所述,“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是构成日本“雍正热”的中心,研究论文的发表以及《雍正朱批谕旨索引》的编纂是“雍正热”的两大成果。

但是,这一热潮的最大成果,诚如佐伯富先生在1983年为《雍正时代的研究》一书所写的序文中指出的,现今在学术界发挥着重要影响的青年研究者们几乎都曾经在这一研究班中以及索引的编制工作中受过锤炼。

我认为,当年日本的“雍正研究”留给世界的中国史学界最大的成果就是培养了不止一代的学者。

一些先生们在回忆录及言谈话语之中都往往会提到当年在研究班中受到史料学以及研究方法的训练。

前后参加过该研究班以及索引编制工作的学者为数众多,仅据本人所知列举如下:宫崎市定、安部健夫、小野川秀美、佐伯富、荒木敏一、日比野丈夫、岛田虔次、波多野善大、岩见宏、谷光隆、近藤秀树、小野信尔、小野和子、河内良弘、寺田隆信、梅原郁、永田英正、森正夫、堀川哲男、北村敬直、山根幸夫、竺沙雅章、吉川忠夫、砺波护、狭间直树、佐竹靖彦、杨启樵、横山裕男、谷口规矩雄、衣川强、西里喜行、植松正、爱宕元、足立启二、松浦章、井上裕正、孔飞力(Philip Kuhu)、夫马进、杉山正明、岩井茂树、檀上宽、井上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