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哉、巍”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借助语言文字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话和文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读准“汤”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1)“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2)读出感情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98页《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这已经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法】情景创设、引导探究、资料拓展【学法】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诵读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实词,可以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可以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XXX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研究《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有名乐师XXX擅长弹琴)XXX、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在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力踌躇,应当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甚么意义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

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

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

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

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

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

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

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案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案

22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案【课前分析】1、课文内容分析:《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简练,但是内涵丰富。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

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成为千古佳话,从此“高山流水”成为名曲。

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虽然失传了。

但是后人依据这一故事创作了许多流派的“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代名词。

从此,一但听到“高山流水”的曲子,就会想起这段佳话,就会感慨知音难觅,更会珍惜难得的友情。

《伯牙鼓琴》里的伯牙和钟子期二人志趣相同,都热爱音乐。

一人善于弹奏:伯牙能通过古琴表现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浩大,这里有艺术家的创造,也有古琴特有的音色魅力。

一人善于倾听:子期能听出伯牙琴音里那巍峨的高山,那浩大的流水。

二人对音乐都充满喜爱,能用音乐交流思想,交流感情,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音乐能表现高山流水等自然风光,能讲述故事,也能表达思想感情。

而今,因为这段佳话,不懂音乐的人,一听到高山流水的乐曲,脑海里就会浮现连绵巍峨的高山,时而潺潺、时而浩大的流水。

2、阅读策略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

3、重点词的分析:本课的多音字有“少、汤”,对疏通文意有影响,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学情分析】1、学生虽然从三年级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但因其晦涩难懂,跟现代文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他们要读懂文意是有一定难度的。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朗读、背诵。

读分两步:一、借助注释或者插图略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二、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揣测、详读课文,甚至是熟读成诵。

最后深入领会,感悟课文。

3、我班占百分之五十的孩子独立完成疏通文意主观意愿是不强的。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伯牙鼓琴》的文言文意思。

(2)通过了解故事背景,感受知音文化,体会知音之间的默契与心灵相通。

(3)通过朗读、背诵《伯牙鼓琴》,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增加文言文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伯牙鼓琴》的文言文意思。

(2)通过朗读、背诵《伯牙鼓琴》,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增加文言文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知音”的涵义。

(2)了解《高山流水》创作背后的故事,体会“知音”之间的默契与心灵相通。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你们觉得文言文有什么特点呢?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文言文语言精练,表达深远,让人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我们只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韵味。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

现在让我们开始学习吧!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或者字典来理解。

2. 检查朗读情况,抽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错误,指导读通顺。

全班齐读课文。

3. 结合注释,同桌互相说说课文的大意,再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这篇文言文描述了伯牙弹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知音好友子期善听的故事。

子期听后,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又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教师总结:课文中“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两个短语分别怎样读出停顿?可以让学生先划出节奏线,再自由练读,齐读。

通过这样的停顿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统编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统编本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3.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杨柳依依”,要求学生照样子说词语。

(说大自然中的景物)2展示词语,齐读。

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绿草茵茵溪水潺潺、白云悠悠、明月皎皎、霞光灼灼、云雾蒙蒙3小结过渡: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当中,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伯牙绝弦4指名读课题。

指导“弦”字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杨氏之子》,知道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下面,就请你们试着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听清节奏和停顿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后全班齐诵,要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2明意。

(1)理解题意,归纳学法。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运用学法,看看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三、细读文本,品味知音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句子,读出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出示句子)A.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泰山?(高大、巍峨峻拔)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泰山的巍峨峻拔。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统编版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统编版教案完整版

21《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鼓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检查读词语,难读的多读几遍,去掉拼音读。

检查读句子。

3.学写生字“哉”。

引导生观察,师范写,生练习,师提醒生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展示优秀作品,师评价,同位互评。

4.指名读课文。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2.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3.谁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4.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韵味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快说说你用了什么好办法将文言文理解的,看来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读书有方法,善哉!出示读书要求:(1)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优秀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优秀版

《伯牙鼓琴》中“知音”的内涵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

讲述的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赞美了朋友间纯真的友谊以及知音难求的感慨。

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突破“绝弦”这个重难点来让学生感受“知音难觅”这个主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悟“绝弦”,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真情。

2、能力目标:积累经典诗文,感受知音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教学重难点:感悟“绝弦”,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引入主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

你们好,这节微课的重点是讲解伯牙为何要“绝弦”?从“绝弦”这一举动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二)突破重难点1、出示课件(课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读完课文之后我们知道,伯牙是一位琴技高超的乐师。

正所谓曲高而和寡,一直以来都苦于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音。

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中弹奏《高山流水》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描绘的是峨峨兮志在高山,洋洋兮志在流水的胸怀和抱负。

伯牙终于觅得一位知音懂己之人,这就是传说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人生在世,知音难求;琴中之志,惟子期能懂。

于是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五再会。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去世。

4、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解:子期不幸去世,伯于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欣赏他琴音的知己了,于是就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文章不足百宇,叙事简洁,行文流畅,古今意义相差不大。

学生在五年级下册时已学过《杨氏之子》,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组课文的单元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二、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并理解“善哉乎”“巍巍乎”等词。

(二)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词句意思,感知文言文大意,(三)通过想象,体会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在音乐中的表现,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读懂内容,读出感悟,理解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难点为:通过领悟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感受伯牙和子期知音之间美好的情感。

教学方法:因故事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故在教学中尝试借助想象面面、欣赏音乐等把学生带人千年前那个琴声悠悠的故事情境中。

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让学生经历由读通顾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深人理解朋友之间真攀的友谊。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听古音明古琴1.师:同学们好,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引出课题,齐读课题——《伯牙鼓琴》。

2.这里的鼓琴是什么意思呢?(弹琴)是的,所以课题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

(二)、读古文,品古韵过渡:这一根根古老的琴弦究竟弹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1.现在,打开你的课本,翻到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用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联系注释反复朗读展开想象联系生活)2.自由读:接下来,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一:尝试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读出节奏。

3.指名读:(1)相机指导①圈出:少选②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③划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单独出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三)、赏琴弦,悟心弦1.观看插图,联系课文内容。

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21.《文言文二则》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品尝、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觉常用的文言词汇,增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课目的,感觉文化艺术之美。

教课重难点正确朗诵课文,理解诗句粗心,感觉艺术之美。

教课过程一、尽情吟诵识知己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重申“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指引怀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起码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诵的节奏和神韵。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高朗诵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峰流水遇知己1.感觉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浸透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增补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觉“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诵。

在此过程中浸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其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忧如看到了如何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许诗句?2.体验“知己”。

(1)理解“善”和“志”,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顺序渐进地感觉体会“知己”的内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哉、巍、弦”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注意“哉”“巍”的写法。

(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少”“为”等多音字字音,读出古文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重点)3.运用借助注释、资料、插图、联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重点)4.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画面,感受艺术魅力,传承创新知音文化。

(难点)教学过程:(播放歌曲"周华健--朋友")师:孩子们,一曲"朋友"让我们放松一下心情的同时,谁来和大家与享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朋友?"生:指名回答。

师:孩子们各抒已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看看他们之间又发过了什么故事?又拥有什么样的情谊?板书课题:"伯牙鼓琴"生:齐读课题。

师:“伯牙鼓琴”"中的“鼓”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弹师:哦!原来伯牙在弹琴呀,伯牙到底弹奏了什么样的曲子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找寻答案。

任务一:初读感知了解故事师:请同论们认真阅读"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三遍听着孩子们逐渐低下来的声音就知道你的已经读完了。

1.请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朗读。

(1)出示划分节奏的朗读.读的时候强调"乎"语气词(加强语调的作用,放慢语速,读时缓慢一些,就有了小古文的味道了。

)(2)出示和频朗读.大家跟读。

(3)强调"少选之间"shǎo.""汤汤乎" shāng.放慢迅速.加强语调慢一些.就有了古文的韵味。

师:六年级的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你还记得哪些?生1:借助注释生2:借助插图生3:查阅资料任务二:借助注释知晓文意师:没错!请孩子们的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基于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单元导语“借助语言文字,感受艺术魅力”,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说--悟--写”。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故采用资料填充,再入情入境品读、感受,让孩子能先有所感,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知音文化,再领悟文章主题。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阅读量,且在学习上也已梳理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五年级学过文言文,也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较少,还欠缺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悟文章情感。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伯牙鼓琴》。

3.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义,并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感受。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正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文化熏陶
1.出示篆体字。

出示图,古琴,七弦古琴。

介绍古琴文化。

出题:板书:伯牙鼓琴。

2.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这里的“琴”是指七弦古琴。

鼓是什么意思?(弹)
伯牙:人名,伯牙,相传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

二、诵读指导,文化传承
1.回顾读文言文的方法
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交流反馈
(1)指名读词语,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指导,再齐读。

课件出示需注意的字音:
少shǎo选之间破琴绝弦xián
巍wēi巍乎若高山汤shāng汤乎若流水
(2)读好语气词,
善哉zāi乎鼓琴
“哉、乎”是语气词,善哉,意思是好啊。

读音延长。

乎后面停顿。

学生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和节奏。

(3)读准停顿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长句子中间断句断哪里?根据意思来断句。

出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点:停顿读自然些。

课件出示全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讲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范读。

吟诵。

三、解读指导,整体感知
1. 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自学要求:借助注释和插图轻声讲讲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检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方:①形状②方向③地点,地区④正在,正当……时选4
志:心智,情志心里想着高山
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太山:高山
汤汤乎若流水
汤汤:水流大而急
3.谁来讲课文内容?
4.生发疑问:课文讲的是讲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什么地方最能拨动你的心弦?让你感到震惊和感动?板书:绝
教师:介绍伏羲古琴的价值,伯牙常年琴不离身,如此爱琴的一个人居然破琴绝弦!绝对是惊人之举!让我们走进伯牙这个人!
四、想象画面,感悟得知音之喜
1.出示两人图,介绍伯牙和子期。

伯牙琴艺高超,妙绝天下!无人能及,可是伯牙不开心反而很苦恼,苦于没人能听懂他的琴声。

有一年,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边,琴兴大发,随即专心致志弹了起来。

一曲又一曲,正当他陶醉于琴声中时,猛然发现一个人在静静地倾听,他就是这位青布包头两截布衫的砍柴樵夫钟子期。

钟子期身怀绝技之人,《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不是好意思,是擅长。

伯牙的绝技是擅长听音辨意。

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画出句子。

读。

2.品读“弹”和“听”的句子,展开想象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想象画面、想象动作神情、指名读句子,其他人作动作表情。

(2想象景物,理解知琴
伯牙技艺妙绝天下,他的琴声表现哪些景物呢?板书:想象
小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懂什么?(琴)
(3)合理想象,理解知音
补充故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gèng)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面对子期,伯牙弹奏曲子都和山水有关,这是什么原因呢?钟子期不但懂其琴,还懂其志。

板书:志!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是知己,是知音。

(4)想象心情,体会惊喜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伯牙琴艺妙绝天下,无人能及,可是无人会听,无人能懂他的琴与志!想象伯牙是什么心情?苦、恨。

遇到子期,喜!伯牙惊喜异常。

于是二人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中秋老地方再相会。

四、深入探究,感悟失知音之悲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等来的是钟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

在钟子期冰冷的坟墓前,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临终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到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

1.听到这里,伯牙怎么做的?
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老师:体会伯牙此时的心情?从哪里体会到的?读出伤感悲痛。

悲痛欲绝,绝:人没了。

2. 伤感悲痛到什么程度?“破琴绝弦”,那是一张价值连城的古琴啊,那是他
随身携带的心爱的古琴啊,在子期墓前,他弹奏一曲,告慰知音,然后毫不犹豫,扯断琴弦,高举古琴,啪——以极端方式祭奠子期!万分伤心,悲痛欲绝!
3.当时伯牙到底怎么想的呢?读伯牙写的追悼钟子期的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

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体会:四处伤心,一处心死。

悲痛欲绝,绝:心死!后人为了纪念知音之情,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一座古琴台。

还创作了《高山流水》著名的曲子,寓意高山流水觅知音。

五、回味知音,背诵全文
听曲子,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袅袅,似乎寄托着浓浓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我们听不懂,但不影响其成为千古绝唱!伴着曲子诵读全文。

背诵课文。

课文填空。

板书:
绝伯牙鼓琴志
合理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