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高血压_百度百科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 m H g 和(或)舒张压≥90m m H 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 m H 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指导诊断与治疗。
高血压标准
综上所述,身高的毫米数除以汞的比重即为个人收缩压的最高汞柱值,下浮20mmHg范围视为正常。舒张压为 <80mmHg不设下限。
感谢观看
身高影响
追溯血压升高的原因,主要与人体发育的身高指标有直接关系。心脏每次射血必须能克服身体高度所致的血 液重力的影响,所以,应将血压值以人体身高换算出的身高——血压对应值作为个人正常血压标准,即身材越高 的人收缩压越高。换算方法为身高的毫米数除以汞的比重(13.6)即为个人收缩压的最高汞柱值。例如:1.5米 身高收缩压为110mmHg,1.8米身高收缩压为132mmHg。
中国标准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中规定,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在17.3~18.6Kpa(130— 139mmHg),舒张压在11.3—11.9Kpa(85~89mmHg)者称为高血压的正常高值,以前称为“高正常血压”。
1984年医学家们首次提出“高正常血压”概念,后又在1993年进一步将血压低于17.3—11.3Kpa(130— 85mmHg)定为正常血压,因此当收缩压为17.3~18.6Kpa(130—139mmHg),舒张压为11.3~11.9Kpa(85~ 89mmHg),或二者只要一项达此水平,便是“高正常血压”,也就是血压“正常高值”。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 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这 就是血压“正常高值”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就不是高血压,这样如果无靶器官损害,也无危险因素存在的 条件下,就无需医治。
高血压诊断标准、分类、总体风险评估、筛查、诊断和血压测量、生活方式干预、起始血压治疗及降压药物治疗
临床高血压诊断标准、分类、总体风险评估、筛查、诊断和血压测量、生活方式干预、起始血压治疗及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定义为诊室血压≥140/90 mmHg。
在≥140/90mmHg的患者中进行干预获益超过不进行干预。
高血压分类基于诊室血压的分类和高血压分类定义,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定义为SBP<140 mmHg且DBP≥90 mmHg。
除基于血压值进行高血压分级外,新版指南将高血压分为3期:1期:无并发症的单纯性高血压,即无高血压介导的器官损害或已确定的心血管疾病,包括慢性肾病1期和2期;2期:存在靶器官损害、糖尿病或CKD 3 期;3期: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或CKD ≥4期。
高血压和总体CVD风险评估高血压与其他风险因素相关,包括血脂异常、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这些因素可进一步增加CVD风险。
所有高血压患者都进行CVD分层。
对正常高值血压或1级高血压的患者尤其重要,或可影响其是否进行降压药物治疗,以及判断降压速度。
对2级和3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都进行药物治疗,风险分层对降压治疗或随访策略至关重要。
使用SCORE2和SCOR2-OP评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CV风险评估,由于已确定CVD或CKD、长期或复杂糖尿病、严重HMOD或显著升高的单一风险因素,而尚未处于高风险或极高风险。
高血压筛查定期测量>40岁成人或高危患者的血压水平。
对无高血压的个体,应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风险和CV风险安排重复血压测量的时间间隔。
建议高危患者每年都进行随访。
高血压诊断和血压测量(1)血压测量装置选择使用自动电子上臂式袖带血压计进行诊室和诊室外的血压测量。
如果没有自动设备,可使用带LCD或LED显示屏的混合手动检测设备等进行诊室血压测量。
仅可使用经验证的设备进行测量。
临床实践不使用无袖带血压检测设备来评估或管理高血压。
(2)诊室血压测量使用诊室血压来诊断高血压,基于高血压相关风险、降压治疗获益以治疗相关血压阈值和目标所推荐的一种测量方法。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1.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正确的诊断和分级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2.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舒张压或两者同时增高。
根据其起源和机制的不同,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无明确病因的高血压,占高血压病例的大多数;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3.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依据是血压测量结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共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29mmHg,舒张压<80mmHg;- Ⅰ期高血压: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Ⅱ期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Ⅲ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
高血压的诊断应基于多次测量,以避免一次血压异常结果的误诊。
4.高血压的分级根据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高血压分为以下几级:- Ⅰ级: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Ⅱ级: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Ⅲ级: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
高血压的分级有助于评估风险和确定治疗策略。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Hypertension):收缩压、舒张压或两者同时增高的心血管疾病。
2.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无明确病因的高血压。
3.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4.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产生的压力。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一、定义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指持续性的动脉血压增高的一种疾病。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收缩期血压,即心脏收缩时的最高血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舒张期血压,即心脏舒张时的最低血压)超过90mmHg,可被认定为高血压。
二、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共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2.正常高值(临界值):收缩压120-129mmHg,或舒张压80-84mmHg;3.高血压1级:收缩压130-139mmHg,或舒张压85-89mmHg;4.高血压2级: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5.高血压3级: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6.高血压并发症:伴有心脑血管疾病。
三、诊断步骤及评估对于疑似高血压的患者,一般采取以下步骤进行诊断和评估:1.测量血压:使用标准的血压计,准确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2.多次测量: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数,多次测量,以排除临时的血压波动;3.定期随访:对已经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监测血压变化和疗效;4.评估并发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脑血管病变、肾脏功能等方面。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调整建议;2.高血压患者的运动锻炼指导;3.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4.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建议。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病防治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于1994年发布的法律文件,主要规定了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患者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内容;2.药品监督管理局: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是中国负责药品监管的主管部门;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通过签约制度,将高血压患者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的服务关系,为患者提供持续的高血压管理和咨询服务。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病,是指血压长期持续升高的一种慢性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对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了解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对于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高血压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过高。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来衡量血压。
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成人血压水平大于或等于140/90毫米汞柱(mmHg)被认为是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需要进行多次血压测量,并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以下是常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 血压分类-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29 mmHg和/或舒张压80-84 mmHg- 高血压阶段1: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5-89 mmHg - 高血压阶段2: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2. 高血压的确认如果初次测量发现血压超出正常范围,医生通常会建议复查。
在确认高血压时,应该至少进行两次独立的血压测量,并在两次测量间有足够的时间间隔(通常为1-4周)。
3.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这是通过佩戴一个便携式血压计来测量血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有助于确诊。
4. 高血压相关的检查和评估诊断高血压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和评估,以确定病因和损害程度。
这些包括:- 完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和血脂检查- 尿液检查,如尿常规、尿蛋白定量- 心电图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 脑血管检查综上所述,高血压的定义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过高,其诊断标准主要是通过多次血压测量,并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判断。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1、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依据是根据血压水平的持续性升高进行判断,下面是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供的诊断标准:1.1 非药物治疗前提下的诊断- 血压正常:收缩压(SBP)< 120 mmHg,舒张压(DBP)< 80 mmHg。
- 正常高值:SBP 120-129 mmHg 且 DBP < 80 mmHg。
- 1级高血压(轻度).130 ≤ SBP ≤ 139 mmHg 或 80 ≤DBP ≤ 89 mmHg。
- 2级高血压(中度).140 ≤ SBP ≤ 159 mmHg 或 90 ≤DBP ≤ 99 mmHg。
- 3级高血压(重度):SBP ≥ 160 mmHg 或 DBP ≥ 100 mmHg。
1.2 非药物治疗后的诊断- 目标:SBP < 130 mmHg,DBP < 80 mmHg。
- 控制目标达标:SBP < 130 mmHg 且 DBP < 80 mmHg,此时视为血压正常。
- 1级高血压的控制:SBP 120-129 mmHg 或 DBP 80-89 mmHg。
- 2级高血压的控制:SBP 130-139 mmHg 或 DBP 90-99 mmHg。
- 3级高血压的控制:SBP ≥ 140 mmHg 或 DBP ≥ 100 mmHg。
2、分级及分期高血压的分级是根据血压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定,下面是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供的分级和分期:2.1 分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130-139/80-89 mmHg。
- 2级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140-159/90-99 mmHg。
- 3级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160/100 mmHg。
2.2 分期- 无心脏或肾脏损害:无。
- 有靶器官损害:LVH、心脏功能不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
- 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或)慢性肾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或肾脏病。
中国高血压分级标准2023版
我国高血压分级标准2023版一、前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为了规范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我国医学界不断更新高血压的分级标准。
2023版的我国高血压分级标准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我国高血压分级标准2023版的内容1.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分类根据2023版的标准,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分类如下:- 正常: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29mmHg,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高血压1级: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高血压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2. 分类的临床意义不同分类的高血压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有着不同的影响。
早期的高血压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未经治疗将会增加发生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对高血压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治疗至关重要。
3. 分类的治疗建议基于不同的高血压分类,对患者的治疗建议也不同。
针对高血压1级和2级患者,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饮酒等。
而对于3级高血压患者,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更多种类的药物进行治疗。
4. 分类的变化与影响2023版的我国高血压分级标准相比于上一版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临床实践和患者管理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医务人员需要尽快了解并掌握新的分级标准,以便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更为精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5. 需重视的问题在使用高血压分级标准时,需要注意一些需重视的问题,比如患者的个体差异、可能存在的并发症、治疗的实际效果等。
只有全面分析患者的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结语我国高血压分级标准2023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国内外新版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
国内外新版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一、本文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和解读国内外新版高血压指南的要点,以便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高血压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最新的高血压防治知识。
本文将对国内外新版高血压指南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重点关注指南中的诊断标准、风险评估、治疗目标、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更新和变化。
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指南的异同点,分析其中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意义,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简洁、实用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参考。
本文还将结合临床实践,对指南中的要点进行解读和讨论,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内容。
我们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读,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高血压患者将能够更好地掌握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国内新版高血压指南要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国高血压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较于国外的新版高血压指南,国内的新版指南更加注重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临床需求,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了更为具体和实用的建议。
国内新版高血压指南在诊断方面强调了血压测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指南指出,血压测量应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需确保患者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并取坐位测量。
对于疑似高血压的患者,应进行多次测量以确认诊断。
在治疗方面,国内新版高血压指南提出了更为个性化的降压目标。
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风险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降压目标,以达到最佳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性,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国内新版高血压指南推荐了多种降压药物,并详细阐述了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指南还强调了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提高降压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国内新版高血压指南还注重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是根据所测量的血压值来诊断的。
高血压的诊断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柱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必要时应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一旦确诊高血压,必须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做有关实验室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危险因素。
对于偶然血压超出正常范围者,宜定期复查测量以确诊。
高血压的诊断不仅与血压升高水平有关,而且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等有关。
因此,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角度,主张对高血压患者做心血管危险分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别表示10年内将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概率为30%。
具体分层标准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发症情况。
高血压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经诊断确认为高血压时,应积极配合治疗。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药物治疗原则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药物治疗原则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上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下压)≥90 mmHg。
这个定义适用于18岁及以上年龄组。
对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孕妇,存在一些特殊的诊断标准。
1. 平静环境下的测量:在诊断高血压之前,需要确保患者处于放松状态,并遵循正确的测量方法。
至少应该进行两次血压测量,并将结果平均计算。
2. 血压分类:基于测量结果,在成年人中,可以将血压分为以下五个类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轻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
3. 24小时动态监测:对于某些情况下不符合基础条件的患者,或者需要进一步评估其日间和夜间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变化趋势时,可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设备。
4. 相关检查:除了测量血压,还应对患者进行一些相关检查。
如重要脏器的检查、了解心血管风险因素和疾病史、具体评估肾脏受损的程度等。
二、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则和策略。
1.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制定药物治疗计划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情况,例如伴随其他健康问题、用药历史以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2. 综合干预:除了使用降压药物外,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综合干预非常重要。
这包括改善生活方式习惯,如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整体血压水平。
3. 药物选择: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非常重要。
常见的药物类别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ARBs、β受体阻滞剂等。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药物组合。
4. 副作用管理:高血压药物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如低血压、肾功能损害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职业病高血压诊断标准
职业病高血压诊断标准
一、正常血压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
在此范围内,血压越低通常被认为越好。
然而,对于职业病高血压的诊断,仅凭一次测量并不能确定,需要连续多次测量并观察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二、临界高血压
临界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80-89mmHg 之间的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良迹象,需要密切关注并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如果连续多次测量均处于临界范围,那么职业病高血压的诊断就需要进一步评估。
三、确诊高血压
确诊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的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被认为是高血压,需要接受治疗并密切关注血压变化。
如果多次测量均处于该范围,那么职业病高血压的诊断就可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在诊断职业病高血压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家族史、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
因此,如果您有疑虑自己是否患有职业病高血压,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目前,我国采用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 高血压专家委员会(WHO/ISH) 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即3 次检查核实后, 按血压值的高低分为正常血压, 临界高血压和确诊高血压. (1) 正常血压收缩压在130mmHg 或以下, 舒张压在85mmHg 或以下, 而又非低血压者, 应视为正常血压。
(2) 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49mmHg 和舒张压在90 - 94mmHg 之间者为是。
(3) 确诊高血压收缩压达到或超过140mmHg 和舒张压达到或超过90mmHg 者为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血压正常与否是人为划定的界限, 它会随着我们对血压的进一步认识而改变。
过去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增高的趋势, 不同的年龄组其数值是不同的, 尤以收缩压更为明显。
而现在有资料表明无论处于哪个年龄组, 收缩压超过160mmHg 都会增加脑卒中, 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和死亡率 .目前还有资料显示, 降低血压对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影响较小。
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人认为降压程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当舒张压降至80mmHg 以下, 才可能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
可见, 现在的血压值仍然可能偏高。
当然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和试验进行验证, 以便确定更合理、更全面的血压界点和肯定正常血压界点的实际意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流行病学接触史(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
(2)有病死禽接触史。
(3)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4)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
(5)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2、诊断标准(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级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对于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进行了统一规定,以便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患者的血压水平。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明确高血压的诊断。
二、高血压的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统一规定,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此时患者无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属于理想的血压水平。
2. 前高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此时患者的血压已经处于高血压前期,需要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发展为高血压。
3. 一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此时患者已经被确诊为一级高血压,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4. 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
此时患者已经被确诊为二级高血压,属于严重的高血压病情,需要立即进行治疗和控制。
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的意义。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明确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和管理,防止病情恶化。
其次,分级的意义在于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患者也应该重视自己的血压水平,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预防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整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基于人群的总体统计数据进行制定的,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明确的判断依据,以便快速确定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及高血压对不同人群的健康影响的认识的深入,一些专家开始讨论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共同制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高血压的定义是: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大于等于90mmHg。
然而,许多专家认为这种一刀切的标准不能适应所有人群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差异较大的地区。
社会经济状况对人们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低收入和低社会地位等社会经济因素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穷人往往缺乏健康保健资源,并且更容易受到不利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应根据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这些人群的需求。
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降低健康差距。
健康差距指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越高,并且有更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由于经济状况决定的,还与教育水平、居住环境、工作条件和社交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根据个体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调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可以更好地捕捉到这些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预防和治疗方案。
另一个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原因是个体化医疗的发展。
个体化医疗是根据个体的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进行调整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进行调整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高血压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然而,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进行调整,以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体质指数(BMI)是一种以体重和身高为基础的评估身体肥胖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BMI = 体重(kg)/身高²(m²)。
BMI值范围分为几个等级,包括体重不足、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等,提供了一个大致判断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的依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肥胖和高血压的几率显著增加。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肥胖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肥胖病人在患高血压的风险上要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很多。
因此,有学者主张在诊断高血压时应结合体质指数进行调整。
首先,体质指数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况。
过重或肥胖的人往往伴随着过多的脂肪积累,尤其是腹部脂肪。
这种脂肪在胸腔和腹腔内积聚,对于心脏和血管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这些额外的脂肪细胞分泌多种激素,包括肾上腺素、醛固酮和生长激素,这些激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考虑到肥胖者的血压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指数的调整,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
其次,肥胖引起的高血压风险比普通人更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几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以上。
因此,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加入体质指数的调整,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并治疗具有高血压风险的肥胖人群。
然而,有关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体质指数进行调整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即使在正常体重的人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
这反映出高血压的发生不仅与肥胖有关,还与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仅仅依靠体质指数作为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依据可能不足够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夏辉明
(一)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由心脏收缩、大动脉血管弹性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等因素形成的。
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如下:
1.年龄、性别:两性血压皆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平均收缩压自35岁起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4mmHg;平均舒张压自30岁起即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1.5mmHg。
男性青少年血压—般较同年龄组女性稍高,但自45岁起,女性收缩压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到55岁后绝对值也大于男性,显示女性更年期前后血压上升。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3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35岁以后,则女性高于男性,致总患病率女高于男。
2.身长、体重:体重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正相关,身长和体重指数与舒张压正相关,超重者血压比正常体重者高,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
3.职业:脑力劳动者血压比体力劳动者高,高血压患者率:城市脑力劳动>城市体力劳动>农村。
农村血压明显上升年龄较城市人群迟10年。
4.民族:各民族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差异。
5.饮食营养:素食、鱼多地区血压低,耗盐多地区血压水平高。
6.气候等:夏天血压较低,冬天血压较高;立位收缩压稍降,舒张压稍升,脉压变小;熟睡时血压低,清醒时较高,剧烈运动血压可高达200/100mmHg。
7.遗传:高血压为主要基因-微效基因共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一般来说,基础血压水平较高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亦较高,上述影响基础血压才水平的各种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经常升高。
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常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功能损害,通常认为,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或病理过程。
血压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生理常数,各年龄组血压呈正态分布,但随年龄增长而曲线右移,离散性增加,高值部分增多,低值部分减少,呈正偏态分布。
高血压的任何一个定义都是根据血压读数连续分布中人为的选定一个阈值,确定该阈值的水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纯流行病统计学方法:对人群血压(按年龄性别分组)依“平均值+1.5~2
个标准差”为正常范围高值,例如《实用心脏病学》(1978年版)高血压诊
断标准:
收缩压:>39岁>140mmHg (100+年龄)
40~49岁>150mmHg (100+年龄)
50~59岁>160mmHg (100+年龄)
>60岁>170mmHg (100+年龄)
舒张压:>90mmHg
以上是我国1959、1964、1974年全国心血管病会议拟订的诊断标准,共同特点是诊断标准与年龄相联系(单纯流行病学调查),不考虑血压对病理、合并症
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2.病理学方法:寻找基本缺乏心血管轻微病变(如眼底血管改变等)的血压分界点。
寻找血压增高的病损点,以确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承认血压随年龄增高是正常生理现象。
实事上将血压全部正常的家属成员按年龄分组,并未发现血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现象;某些不发生高血压的低食盐地区(如爱斯基摩人),居民的血压并不显示随年龄增加的趋势。
这种方法较单纯流行病调查是一种进步,但难以在大范围实施。
3.前瞻性研究:通过流行病学前瞻性观察,比较血压水平与死亡率(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间的关系。
例如据报道,舒张压>83mmHg,但<90mmHg的人群,死亡率较<83mmHg的人群明显升高。
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具有可抄作性。
西方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群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具有大量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可以获得可靠资料。
唯一困难是时间夸度长,例如10年、2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将日益显示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例如WHO在1987年规定,血压≤140/90mmHg为正常,≥160/95mmHg 为高血压,介于其间为临界高血压。
但1999年修改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显然受了前瞻性研究的影响。
(三)目前我国高血压的一诊断标准
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上述),正常变异和病态之间难以截然划分,因此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划分标准,各国(甚至一国的不同时期)不太一致。
我国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推荐的诊断标准(1999):
成人(>18岁)高血压定义和分类
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 理想血压<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正常高值130-139 85-89
1期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期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期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2003年5月14日,美国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分类作了新的界定:
高血压分类(JNC7)
血压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120 <80
高血压前120-139 80-89
1期高血压140-159 90-99
2期高血压≥160 ≥100
该标准将JN6之2、3期合并为2期,并提出了高血压前的概念,将正常血压的标准又下调了!因为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发现,血压从115/75mmHg开始,
每增加20/10mmHg,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55岁血压正常的人,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为90%;50岁以上成人收缩压≥140mmHg,比舒张压高对心血管的危险更大。
这些研究结果,无疑对心脑血管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JNC7发表后受到各国普遍关注,但也引起了较大争议。
主要是认为“高血压前期”的提出,会增加许多人的精神负担。
欧洲和我国目前仍采用WHO标准。
诊断高血压的临界值是人为规定的。
随着人们对高血压认识的逐渐加深,这一临界值的确定也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它对临床上高血压的治疗将更具有指导性。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变化过3次
1951~1986:高血压:>100+年龄/90mmHg
1987~1998:高血压:>160/95mmHg
临界高血压:140~159/90~94mmHg
1999~2010:高血压:>140/9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