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看全球文明对话
马克思进文庙答案
马克思进文庙答案马克思进文庙,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有趣的情景。
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无法忽视。
以他的名字作为开篇,不禁让人想象马克思穿越时空来到文庙的情景。
文庙,作为中国传统学府的象征,历史悠久而庄严。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代表着学问、思想和智慧的象征。
马克思进入文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巨擘的到来,更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在这个特殊的场景中,我们可以设想一系列的对话和交流。
马克思发现文庙内有碑碣和牌匾,上面刻满了古代文人学者的名字。
他读着这些名字,不禁感叹:这些人的思想之树,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为中国和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在文庙中游览时,他遇到了孔子。
两位伟人面对面,彼此交流着自己的思想。
孔子追问:“马克思,你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吗?”马克思微笑着回答:“是的,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是古代的奴隶社会还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和改革才能迈向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
”孔子深思熟虑地点了点头:“马克思,你的理论颇有道理。
我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和伦理的引导,只有在公正、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这段对话,展示了马克思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思路。
他们的交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广阔交汇之处。
接下来,马克思继续在文庙中游览,遇到了另一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
老子问道:“马克思,你认为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马克思认真思考后答道:“科学和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升,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常常受到了私有制和利益关系的制约。
”老子微笑着点头:“马克思,你的观点很有意思。
我认为科学和技术虽然重要,但在社会发展中,人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性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一直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既有文化相似性的吸引力,也有文化差异性的碰撞。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如同一部宝贵的历史文化之书,记录着人类的智慧与情感。
盛唐时期,东方世界的中心是中国。
丝绸之路架起了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交流桥梁。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文化的种种吸引着西方人的想象。
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
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深感好奇,而东方艺术、扇面和茶道等东方文化元素成为了西方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然而,东方世界并不满足于单向的传递文化,也渴望从西方文明的光芒中汲取营养。
在19世纪末的中国,西方列强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对中国的影响巨大。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制度、法律和科学,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初,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苏联的影响力扩大,东方文化和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互融合。
中国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了智慧,将其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主义的独特道路。
然而,文化交流并不总是和谐的。
在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冲突和误解。
两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道德观念、习俗和传统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导致了文化碰撞的冲突。
例如,中国社会在西方文化影响下面临着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化思潮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些传统价值观念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或改变的风险。
然而,尽管存在着文化差异和冲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表明,文化交流可以带来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发展。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并丰富了每个文化的内涵。
例如,中国的太极拳、功夫等传统武术成为了西方强调身心健康和禅的技巧之一。
西方摄影师、画家也从中国山水画中汲取了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和便捷。
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在线学习等,东西方人们可以更加快速、简单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并进行交流和互动。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马克思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先驱,他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分析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新时代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融为一体,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密。
马克思提出的“东方焦点”理论,揭示了东方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
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机制和矛盾冲突,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于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在东方社会理论中深刻地分析了东方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结构特点,揭示了东方国家社会形态的独特性。
这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今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规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东方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分析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找准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方法。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于指导当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把握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规律和矛盾冲突,充分发挥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动力和潜力,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全球性的理论普适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当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把握和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助于我们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
第23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23No 42022年7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l.2022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郭子暄,孟庆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㊀[收稿日期]㊀2022⁃05⁃14㊀㊀[作者简介]㊀郭子暄(2000 ),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孟庆宇(1994 ),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㊂[摘㊀要]㊀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全球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㊂就其哲学意蕴来看,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旨在实现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二是指出了家庭文明㊁党内政治文化㊁社会文化的 育人 作用㊁ 化人 作用㊁灵魂力量,旨在阐释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三是要求在文化基因测序遗传重组进化过程中,实现 文化尺度 和 人的尺度 的统一,旨在驾驭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㊂新时代文化哲学反映了人与文化关系的三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与文化关系的总体性反思㊂[关键词]㊀新时代;文化哲学;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0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20409106引用格式:郭子暄,孟庆宇.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96.㊀㊀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哲学,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集中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㊂一方面,新时代文化哲学具有超出特殊历史时期的普遍性,不仅指出了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具体举措,而且蕴涵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恒久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㊂另一方面,新时代文化哲学具有超出特殊历史环境的普遍性,回答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许多共同问题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这些论述有望为众多东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拓展全新路径,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㊂本文试从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㊁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㊁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对新时代文化哲学,作一简要概括㊂一㊁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在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㊂这一思想的核心主张,即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㊂人的文化需要是多方面的㊁多维度的,包括人的 无机身体 的文化需要㊁人作为 社会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㊁人作为 有意识的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等等㊂围绕怎样认识这些文化需要,以及怎样满足这些文化需要,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㊂①第一,人的 无机身体 的文化需要㊂人的生产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㊂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将自然比作人的 无机身体 ㊂作为人的 无机身体 ,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具有某种文化需要,即同人的 有机身体 协调发展的需要,亦即对于生态文化的需要㊂为了推进生态文化建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设,习近平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抽象继承以天人合一㊁道法自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严肃总结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绿色发展理念[1]㊁ 两山论 [2]㊁生态与文明共兴衰[3]㊁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相统一[4]209㊁山水林田湖草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5]23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6]等一系列重要思想㊂据此,中国正在开展生态价值观念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包括森林文化㊁草原文化㊁湿地文化㊁沙漠文化㊁海洋文化建设等等),推进 一园三基 ②建设和森林公园㊁湿地公园㊁沙漠公园㊁美丽乡村㊁民族生态文化原生地建设,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增强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普及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㊁简约适度㊁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㊂第二,人作为 社会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㊂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 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㊂[7]135这意味着,在人的 有机身体 内部,正如在人的 有机身体 和 无机身体 之间一样,同样存在复杂的矛盾关系㊂习近平‘之江新语㊃文化是灵魂“特别强调,文化的 凝聚㊁润滑㊁整合作用 ,有助于 化解 人与人㊁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㊂以习近平相关论述为根本指导,中国正在努力加强道德建设,弘扬符合当代中国需要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大德 ;建设民主法治文化,培育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民主意识,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强化法治理念㊁法治精神㊁法治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文化安全,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来落实文化安全的基本要求,通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各种教育宣传活动来建设安全文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 平等㊁互鉴㊁对话㊁包容 的文明观,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化解人际矛盾㊁社会矛盾㊁国际矛盾,满足作为 社会存在物 的人的需要㊂第三,人作为 有意识的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㊂人之异于禽兽,不仅在于人是 社会存在物 ,而且在于人是 有意识的存在物 ㊂作为 有意识的存在物 ,人有多种多样的 精神文化需求 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文艺工作坚持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这一原则,积极开展 深入生活㊁扎根人民 主题实践活动;要求体育工作将满足人民健身需求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 追求卓越㊁突破自我 的体育精神;要求大力促进文化公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均等化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㊂要求文化管理体制㊁文化经济政策㊁文化企业制度㊁文化市场体系㊁文化产业体系㊁文化行业组织建设,均以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为根本依归㊂人的文化需要是历史的㊁具体的㊂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文化需要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需要有所不同;某一时代和另一时代的文化需要也有不同㊂对于中国来说,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现在十分迫切的文化需要,可能逐步得到满足,日益丧失其迫切意义,而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㊁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 则将引起新的文化需要㊂[8]531至于用以满足这些文化需要的手段和方法,不消说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迭代更新㊂这意味着,新时代文化哲学所蕴藏的理念㊁思想㊁战略,不免带有某些历史性的痕迹㊂不过,新时代文化哲学对于文化的人本性的强调,对于人的文化需要的多维性的把握,对于人的 无机身体 的文化需要的揭示,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仍将继续闪烁其思想光辉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文化哲学又是超历史的㊂二㊁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在‘之江新语㊃文化是灵魂“中,习近平从 文化一般 出发,初步阐明了文化对于协调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的矛盾关系的重要意义㊂不过,作为人的创造品的文化,不论具有怎样伟大的灵魂力量,终究仍是人的实践能力的某种延伸;而实践的人,作为一种 社会存在物 ,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㊂这意味着,对于文化及其功能的考察研究,可以更进一步,围绕不同的群体主体来进行㊂第一,家庭文化(家庭文明)的作用机理㊂以伦理为本位㊁以差序为格局的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认为家风不好,不仅殃及子孙,而且贻害社会㊂这些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㊂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非生而为人㊂无论对于种系发生还是个体第4期郭子暄等㊀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93㊀发育来说,人成为人都有一个过程 一个人生产自身的过程㊂这里所谓人生产自身,不是指对他人的㊁量的生产,而是指对自己的㊁质的生产,即对人的力量㊁精神㊁关系㊁需要的生产㊂这种生产的起点,是人自身的现实活动;生产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㊁思维和存在㊁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内在精神实现外化和外在现实实现内化的过程;生产的结果,是人的认知 思维结构㊁自我意识和对象性活动,是 有意识的存在物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和 社会存在物 ,也就是人㊂自有家庭以来,人对自身的这种生产,最初总是基于家庭展开㊂习近平指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的缩影和预演,构成人的 第一个课堂 ,进行着 如何做人的教育 ㊂[10]3⁃5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的根本 基点 ㊂[10]2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习近平特别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4]353,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㊁观点㊁方法,发掘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文明在培养时代新人㊁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㊂第二,政党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机理㊂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㊂ [4]181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能否自觉维护中央权威,能否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能否作到清正廉洁,能否密切联系群众,等等,都受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㊂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将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号召全党增强政治意识㊁大局意识㊁核心意识㊁看齐意识,革除个人主义㊁本位主义㊁分散主义㊁自由主义,消灭圈子文化㊁码头文化㊁宗派主义㊁好人主义,倡导 忠诚老实㊁光明坦荡㊁公道正派㊁实事求是㊁艰苦奋斗㊁清正廉洁 的价值观㊂对于执政党而言,政治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不仅限于党内,而且涉及党外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维护集体㊁坚持原则㊁敢于担当㊁勇于革命㊁清正廉洁㊁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行,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一直具有重要影响㊂另一方面, 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 ,例如关系学㊁厚黑学㊁官场术㊁ 潜规则 等等,往往也同社会不良文化相互依存㊁相互渗透㊂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以 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 [11]㊂可以说,高度重视政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㊂第三,社会文化的作用机理㊂不同于家庭文化和政党文化,社会文化是社会心理和意识形式的有机整体㊂习近平‘之江新语㊃文化是灵魂“详细阐述了社会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㊂对于经济而言,文化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为经济注入自觉性和人本性,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经济与谋生区别开来㊂(2)通过影响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为经济发展贡献 组织效能 ,亦即马克思所谓 集体力 ㊂(3)先进文化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促使财富成 几何级数 增加㊂同时,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而言,文化具有导向作用㊁引领作用;对于社会和民族而言,文化则有维系作用㊂[12]上述三方面的作用,可以分别称为 助推器 作用㊁ 导航灯 作用㊁ 黏合剂 作用㊂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文化论述的核心主题是 文化与经济互动的规律 [3]290㊂‘文化是灵魂“一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阐述文化的 助推器 作用;对于文化的 导航灯 作用㊁ 黏合剂 作用,尚未展开论述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着力阐述了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同建设法治社会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㊁推进祖国统一㊁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充分展现了文化所具有的 导航灯 作用㊁ 黏合剂 作用㊂三㊁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严格来说, 文化的发展 和 文化的维系 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 文化的发展 的问题,源于人的给定性和超越性的深刻矛盾;而 文化的维系 的问题,则源于世界历史㊁世界文学㊁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不断发展㊂以往研究新时代文化哲学,往往混淆这样两个问题,以致造成诸多含混不清乃至自相矛盾之处㊂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上述两个问题的确密切相关㊂而且,正是在这两个问题的交汇处,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个根本方针: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㊂ [12]因此,我们有必要统筹考虑 文化的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发展 和 文化的维系 这样两个问题,围绕 文化基因测序 文化基因遗传 文化基因重组 文化基因进化 的逻辑线索,全面考察习近平的相关论述㊂第一,文化基因测序㊂文化发展是一个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13]26的过程,是现有文化资源实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41的过程㊂对于现有文化资源,一要 辩证取舍 ,二要 融通生成 ㊂而要 辨证取舍 融通生成 ,必须首先进行文化基因测序,确定现有文化资源的基本因子㊂因此,习近平曾经多次尝试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因子,勾勒出以 崇仁爱㊁重民本㊁守诚信㊁讲辩证㊁尚和合㊁求大同 [13]25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谱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㊂ [4]265这里所说的 民族精神 当然也属于文化范畴㊂文化基因测序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文化发展,而且在于维系文化传统㊂习近平提出 四个讲清楚 ③,这 四个讲清楚 中,暗藏着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增强对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才能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只有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才能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㊁理论和制度㊂[4]155⁃156第二,文化基因遗传㊂古老中国具有两方面的文化传统:一是古代文化传统,即中华传统文化;二是近代文化传统(冯契语),即革命文化㊂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子,包括天下为公㊁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㊁道法自然的人生境界,天下兴亡㊁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革故鼎新㊁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以民为本㊁安民富民乐民的为民情怀等等,至今仍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㊂而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也已 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㊂[14]它们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根脉㊂习近平要求大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4]164;要求像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继承革命文化及其红色基因[5]23,使革命文化 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15]㊂根据习近平相关思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极大地推动了两种文化传统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㊂同文化基因测序一样,文化基因遗传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文化基因遗传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文化基因遗传也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情感基础㊂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 对祖国悠久历史㊁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㊂ [16]这段论述,极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㊂农业文明条件下的经验主义和非历史非理性观念,早已不是我们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㊂今天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继承传统文化,旨在古为今用,资政育人,建构有利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㊁价值理念㊁道德观念㊁情感基础㊂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㊂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建设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当代价值㊂第三,文化基因重组㊂在历时态上,人类文化呈现多源合流的发展过程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㊁汤因比的‘历史研究“㊁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曾经细致描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㊂然而,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那样,在 世界文学 时代,地区的㊁民族的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的公共的财产;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正在逐渐消失㊂[7]404习近平认为,文化基因重组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㊂一方面,要消除当代世界的和平赤字㊁发展赤字㊁治理赤字㊁信任赤字,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必须加强多样文明 文化的交流互鉴㊂[17]另一方面,人类多样文明 文化,具有某些价值共识,例如和平㊁发展㊁公平㊁正义㊁民主㊁自由等等㊂[18]由于具有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不同国家㊁民族㊁文明㊁文化,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实现共同发展㊂出于这些认识,习近平倡导平等㊁互鉴㊁对话㊁包容的文明观[18]10⁃12,倡导和平合作㊁开放包容㊁互学互鉴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19],主张 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㊁超越国度㊁富第4期郭子暄等㊀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95㊀有永恒魅力㊁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㊂[20]习近平曾经引用‘礼记“中的名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继而明确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㊂[21]第四,文化基因进化㊂强调文化基因的历时性遗传和共时性整合,并不意味着反对文化基因的变异和进化㊂习近平明确指出,传统文化由于受到时代条件㊁社会制度㊁认识水平的种种局限,必然存在某些过时的㊁甚至糟粕性的因素㊂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因循,相反应该有所取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达披沙拣金的最终目的㊂习近平同时强调,别国的思想文化㊁价值观念,也不一定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㊂我们同样需要拿出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加以认真鉴别㊂为了推动文化基因进化,习近平提出了 辩证取舍 融通生成 这样两个尚未得到理论界充分关注的重要方针㊂对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辩证取舍㊁融通生成,自不待言㊂对于域外文化,也要坚持辩证取舍㊁融通生成,这就是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的道理㊂[21]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思考总结起来,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融通生成,实现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㊂毋庸置疑,这是铸就文化新辉煌的唯一正途㊂总而言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新时代文化哲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阐释,其意义在于提出以下四项主张:一是推动文化基因测序,正确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实现四个讲清楚 ,坚定 四个自信 ;二是推动文化基因遗传,正确把握传统文化④和时代文化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三是推动文化基因重组,正确把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推动基因进化,正确把握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成的关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针,铸就文化新辉煌㊂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争斗不休㊂如何一方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革新,已经成为横亘在许多民族国家面前的一大难题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危机的中国方案㊂四㊁结语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全球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㊂就其哲学意蕴来看,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旨在实现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二是指出了家庭文明㊁党内政治文化㊁社会文化的育人 作用㊁ 化人 作用㊁灵魂力量,旨在阐释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三是要求在文化基因测序遗传重组进化过程中,实现 文化尺度 和 人的尺度 的统一,旨在驾驭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㊂新时代文化哲学反映了人与文化关系的三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与文化关系的总体性反思,彰显了站在文化面前的人的主体性㊁创造性㊁超越性,具有超历史的哲学价值和思想魅力㊂注释:①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新时代文化哲学,不能撇开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㊂中国哲学历来讲求 践行 与理为一 知行合一 ,认为哲学不在实践之外,而在实践之中, 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 ,新时代文化哲学也反映出这些认识㊂②指国家生态文化博览园㊁生态文化创新基地㊁生态文化基础设施㊁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㊂③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5⁃156页㊂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围绕纪念五四运动㊁发扬五四精神,提出了另外 四个讲清楚 的要求㊂④这里所谓传统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也包括近代传统文化(冯契语)㊁新传统文化(张岱年语),即革命文化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2]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86.[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
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
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
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
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
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
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
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夫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
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
世界秩序进入“无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第一单元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撰.写(zhuàn)开辟.(pì)范例.(lì)归根到蒂.(dǐ)B.阐.述(chǎn)惰.性(duò)装载.(zài)奴颜婢膝.(qī)C.独裁.(cái)编纂.(zuǎn)解.数(xiè)精疲力竭.(jié)D.虔.诚(qián)枯躁.(zào)障碍.(ài)字斟.句酌(zhēn)项,“蒂”应为“底”;B项,“膝”应读“xī”;D项,“躁”应为“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人对上奴颜婢膝....,对下飞扬跋扈,是个典型的双面人。
②春节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多地降雪,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Wi-Fi发射器的辐射极小,一米以外的辐射值就已经微不足道....。
不过,还是建议将发射器放置在距离床头一米范围之外。
⑤不要怪生活,它虽然让你精疲力竭....,却也同时磨砺了你。
⑥妈妈胡春雨总有一份愧疚:“孩子从生下来就很少感受家庭的阳光,形成了多愁善感....、内向的性格。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⑤⑥D.①⑤⑥: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使用正确。
②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
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③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
使用错误。
④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应用“微乎其微”。
⑤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使用正确。
⑥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近年来到德国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加,马克思故居门前的留言簿上的中文留言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累计最少已有一万多条。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与冲突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必须指出的是,在亨廷顿的理论中,“文明”的概念是十分混乱的。
如果以严肃的世界史研究的标准衡量,他著述中的历史、地域和政治标准往往被任意替换,因此得出的结论有时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站不住脚的。
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主流是不同文明互相碰撞与交融,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
许多恶性冲突实际上是发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一小撮极端分子之间,而不是发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广大民众之间,而且这类冲突往往源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
随着国际上原有的两极均势被打破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在一段时间里被两极对抗和“冷战迷雾”所掩盖的民族宗教冲突在全球范围骤然凸现。
庞大的苏联一夜之间变成了l5个国家,曾经有过辉煌的南斯拉夫分裂为5个国家,连一向在一个国家里和睦相处的捷克与斯洛伐克也决定“协议离婚”。
很快,从巴尔干到高加索再到中亚就形成了一条冲突热点带,而这正是横跨欧亚大陆的民族宗教分界线,也称“文化断裂带”。
同时,在非洲的卢旺达和布隆迪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塔利班在阿富汗掌权,宣布要消灭一切异端,以致将极其珍贵的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巴米扬巨佛摧毁;在中东和南亚,巴以冲突和印巴争端愈演愈烈;在拉美,新一波民族主义浪潮日趋高涨;这股民族宗教冲突的潮流也蔓延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北爱尔兰、巴斯克和魁北克等地的分离主义势力上升,导致了暴力冲突乃至恐怖行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出台了。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热点,而且成了一场政治辩论。
必须指出的是,在亨廷顿的理论中,“文明”的概念是十分混乱的。
如果以严肃的世界史研究的标准衡量,他著述中的历史、地域和政治标准往往,被任意替换,因此得出的结论有时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尽管他强调文明的冲突,但也认为:“未来将不存在全球性的文明,而是一个由不同文明组成的世界,所有文明都必须学习共存。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中的哲学话语建构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中的哲学话语建构一、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融。
在这个过程中,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思考哲学话语建构的契机。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他文化。
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异质文化交融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哲学思想,为哲学话语建构提供新的资源和灵感。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我们的哲学话语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同时也要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人类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1.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化多样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全球化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有助于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借鉴、融合和发展。
文化多样性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各种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全球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活力。
在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中,哲学话语建构需要充分考虑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哲学话语应该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当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的独特性。
哲学话语应该关注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全球化既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哲学话语需要关注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双重影响,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解读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解读作者:郭晓雪王倩茹来源:《祖国》2016年第11期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中的某些因素进行了批判地继承。
对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而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解读有助于处理好人类主体与民族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方法论意义解读面对目前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应当给予理论上的回答和关注。
对此,应该对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问题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进行加强。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遇到目前的全球性问题,但他从全球的视野阐述了“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的个人,因此,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普遍交往,才能获得全球的生产能力。
历史向世界逐渐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异化的过程与人保持对立,同时,这个过程也为个人能力和个人关系的全面、普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历史是在人的主体化和异化的互动、普遍性的交往、普遍性的个人互动中,逐渐从低级推进到高级。
(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眼中,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运动的结果。
大工业的出现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分工现象,这种分工会接着引发商品交换范围扩大的现象,使商品交换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内,形成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连为一体,最终形成世界历史。
(三)世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新文明的形成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既是精神活动世界化的过程,也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
世界历史的形成标志着新的文明形态的建立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在世界历史中,资产阶级使乡村服从于城市,农业服从于工业。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开始在世界各地奔走,四处开辟市场,将消费和生产逐渐变得全球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和宗教信仰上,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
正因为这种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经常会遭遇各种文明冲突。
然而,每一次文化冲突的背后都蕴藏着文明融合的种子。
文明冲突可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
古代的战争、殖民主义等都是文明冲突的典型案例。
例如,欧洲的殖民者在探索和征服新大陆的过程中,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宗教、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迫使当地居民放弃自己的文化。
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冲突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巨大鸿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敌视和误解。
然而,文明冲突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隔离和对立。
事实上,在这些冲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文明融合的种子。
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了相互之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促使双方都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开始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并逐渐演化出独特的混合体。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在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中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丰富了文化形态,也使人们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
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是现代中医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发展。
中医的传入西方国家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语言障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方法等。
然而,通过不断地努力推广和解释,中医逐渐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接受和认可。
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中医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与西方传统医学相辅相成。
这不仅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也体现了文明冲突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文化冲突和文明融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将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这为文明冲突和文化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必须学会在交流中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理解,才能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实现文明冲突的和解。
总之,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学案1: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学习目标1.了解理性思考的内涵及特点。
2.通过学习借鉴优秀文章提升理性思考的品质能力。
3.结合写作实践,能够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本文论述的针对性、辩证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
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专业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
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
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二)作者简介: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学家、军事理论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出生于德国巴门市(时属普鲁士王国,今伍珀塔尔市),早年批判谢林的神秘主义哲学,并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之后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逝世后,他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2、3卷。
主要作品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等。
(三)字词:惰.性(duò)虔.诚(qián)编纂.(zuǎn)米涅.(niè)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对话、交流与互鉴:文明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
对话、交流与互鉴:文明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作者:白文刚庞敏来源:《对外传播》2021年第06期【内容提要】在文明传播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性。
在当今世界文明对话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文明对话规则与程序,支持多元文化共存,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对话,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当今文明对话的强劲引擎。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世界文明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指引,但我们在坚持和平、平等理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可能的文明自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文明文明对话文明互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也是当时世界文明发展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不仅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正因为如此,全面、准确地概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与成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中国,还需要放眼于世界,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关系,评估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为此,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笔谈,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促进了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在当今的世界文明交流和对话中,中国共产党正在扮演着何种角色?放眼未来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共产党会在全球文明传播中发挥哪些影响?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文明李海青: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迄今,其对现代文明在中国传播的促进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段。
一个时间段是党成立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传播,特别是经过革命战争年代卓有成效的群众宣传、组织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巨大成功。
在这一时期,对于其他进步阶级群体的主张,比如当时某些知识分子与民主人士的自由主义思想,我们党也持包容合作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促进多元文明共生
环球智库012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促进多元文明共生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对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其重要的战略意图是为战后美国政府对外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亨廷顿的基本观点是: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不再是划分世界的主要依据,人类今后最大的分歧及冲突的主要来源是文明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决定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形势。
首先,在亨廷顿的理论中,文明与文化之间没有作区分,文明是以历史、传统、语言和宗教进行划分的,其中文明之间差异最大的是宗教。
在此基础上,亨廷顿将世界文明划分为八个主要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其次,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应当有危机意识,最需要警惕的是伊斯兰文明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联合起来,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不可否认,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给国际政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为了解人类文明提供了新视角,警醒人们不可忽视文明差异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
但可以看出来,亨廷顿主要是立足于美国视角来审视世界纷争的格局:谁是西方文明的敌人?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成为了“他者”,其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国家的根本利益。
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文明冲突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亨廷顿过分强调了文明差异的冲突,将其作为是现代国际冲突的主要因素;其次,他并没有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文明差异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而是站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明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最后,亨廷顿低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互相借鉴、求同存异、相互融合,亨廷顿虽然没有质疑文化之间的融合,但对于文化融合却是持消极态度的,没有注意到这种融合所带来的积极性。
文化差异不是冲突产生的根源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不同文明之间展开对话、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而因文明不同所产生的恶性冲突仅存于少数的极端分子之中,这些以文明差异为幌子所发起的争端,究其根源依旧是利益。
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
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文明,作为人类进步的象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而文明的碰撞,则是历史的必然。
在世界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替与对抗的场景不断上演。
这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激发了思想的火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东西方文化交替的历史背景东西方文化交替与对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在欧洲深厚的影响仍然可见,而东方的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熠熠生辉。
然而,文明的交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文化逐渐成长独立并对外辐射,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二、文明交流中的文化碰撞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文化碰撞既是对文化自身的挑战,也是迎接新思想的契机。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保留,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例如,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理念对东方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而东方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也深深地吸引了西方人。
这种文化碰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创新的思维。
三、文明对抗中的文化冲突文明的交替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也引发了文化的对抗。
文化冲突源于文明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往往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导致了无数次战争和冲突。
如今,尽管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冲突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实现文明的和谐共处,成为了当今世界持续努力的方向。
四、东西方文化交替的启示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文化的共存与对话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保障。
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借鉴,使得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尊重文化差异和交换思想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关键。
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才能摒弃偏见和狭隘,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和谐。
最后,追求真理和博爱精神是推动文明交流的动力。
在中西方文化交替中,正是思想家和理论家们的不懈努力,使得文明之间的交融变得更加深入。
高考语文最新精英时文精选素材(九)
最新高考精英时文精选素材(九)1.致我们被偷走的思考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即便仅有短短数几秒的时间,我们亦可以在刷朋友圈和微博的过程中得到些许快感,这使得那些碎片化时间看起来不再是无效用的了,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古语讲:有得必有失,那么,看似充实了我们生活的互联网,在带给我们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又带走了什么呢?近期,我有幸在一家托管机构做兼职,主要任务便是辅导小学生完成作业。
这份差事看起来轻松,做起来却着实充满挑战,因为你的对象好像不是小学生这个主体,更多的是包容了百度等巨头的强大的互联网,是小学生日益衰减的思考力!本处在最乐于异想天开的花样年华,这群看似活泼的孩子却反感于打开自己的思想,逃避最基本的思考行为。
数学题题目稍微一长,看都不愿看,直接丢给老师;作文题目都还不知道是啥,就说自己不会写,忙着去网上着范文;至于造句仿写之类的题就更不用说了,在他们的眼中,一切开放性题目都是难题,是需要老师来帮助完成的,此时若老师试着一点点地予以引导,不肯直接说出最终答案,那么这些孩子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找度娘!我们常说,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标志,正因为有了思维,具备了思考能力,人才可以称之为人。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是当这些孩子面对“思考”这件事时,更多的是选择逃避,惧于与“思考”有关的一切,这是何等的悲哀!当这些孩子仅仅是个孩子,当他们活在思考之外的世界并乐享其中,当他们越来越成为学习死知识的机器,我们这个时代,又该何去何从呢?当下,“有问题,找度娘”这句“至理名言”早已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尤为明显。
很多大学生为了弥补自己曾经逝去的美好时光,忘乎所以地沉溺于互联网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更有甚者,把上课时间也奉献给了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旗下的“子产业”,此时,若老师进行提问,你看到的景象大多是:一大波同学疯狂而迅速地打开百度,输入问题,回车,浏览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张殿军【摘要】世界文化交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指出,世界文化交流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逻辑必然;由于世界历史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同文化间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各国必须按照文化民主、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调节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世界文化交流对摈弃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跳跃性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期刊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2【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世界文化交流【作者】张殿军【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国际政治研究所,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地位和国际形象,日益成为各国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正确认识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我们有必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文化交流的思想论述,这对于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世界文化交流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逻辑必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文化交流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血”与“火”的对外殖民扩张、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于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各民族和国家曾长期处于彼此相对隔绝和孤立的所谓“民族历史”状态。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交流也由于受地域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很难实现。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勃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各民族、国家之间交往的普遍发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狭隘的封闭的民族和国家壁垒开始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普遍交往的行列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世界有机整体。
基于全球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l l 6 当代 青年 2 0 1 5 . 0 4
着反 “ 西方 中心论 ” 的丁作 , 但是 南于“ 西方 中心论 ” 根深 蒂 同, 以 及整 个外部环境 的限制, “ 西 方 中心论 ” 并没有被 彻底根 除, 这使 得 西 方 全 球 化 理 论 不 时 出现 些 “ 中心论” 的 苗 头 。同 时 , 由 于 缺 乏 对 非 西 方 文 明 的深 入 了解 , 无 法 准 确 全 面 地 诠 释 非 西 方 文 明 在 全 球化进程 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 当今世 界西方 国家仍保持着 强势 地位并继续坚持霸权思想的背景下 ,强调全球化多元性 的一 面 强调非西方世 界的 自主权利 ,尤其具 有极 强的现实意 义,批判 “ 西方中心论 ” 仍然是研究全球化理论 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 全 球 化 与 未来 国家 的发 展 全球化 的不 断发展 , 为我们带来 了不少的便利条件 的同时 . 也对未来 民族 国家的发展却带来 了不 小的问题。全球化使得 国 家与 国家之 间的关 系越来越密切 , 逐步成为一个 巨大的整体 , 但 是却使得 民族 国家 的主权问题遭到 了强烈 冲击 。 就像 齐格 蒙特 ? 鲍曼 的《 全 球化——人类 的后果 》 中所提到 的 , 民族 国家之后是 什么 ?以往 的社会 政策是建立在 国家 和国家的城市可 以控制他 们的命运之上 , 而在全球化发 展的今天 , 政 体和经济的发展却越 来越分离开来 。 金 融 资 本 的流 动 也 逐 渐 脱 离 了国 家 政 府 、 经济政 策的控制 , 正是 由于金融资本 流动的无 局限性 , 就使得单一 民族 国家 的原有 的独立 性消失 , 逐 渐融入到世界范 围内 , 不再受 到控 制。 经济全球化作 为一种影 响世 界历 史的客观进程 , 已经对 民族 国家及国家主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国家主权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 挑战 。 超 国 家组 织对 国 内 政治 生 活 的影 响 日益增 大 。 一 些 重 要 的 国际组织 如联合 国 、 世界 贸易组 织 、 国际货 币基金 、 世 界银行等 开始深度超越各主权国家的传统边界, 对 民族 国家 的国内政治经 济进程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特 别是联合 同及 其所 属的各机构, 在全球治理 中的作 用有 了突破性 的拓展 。联合 国的一些重要决 议以及相关的 国际公约, 日益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因为违反这些 决 议 和公 约 所 要 承 受 的 代 价 不 断 增 加 , 因而 得 到 了越 来 越 多 国家 的遵守。 国家 的传统职能受 到了严 重的限制和削弱 。作 为经济一体 化基础之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使 得 国家 原 来 对 市 场 的 调 节 和 管 理职能在很 大程度上让 位于跨国组织, 在世界市场面前 民族 国家 往往变得无能为力 。为了有效地参 与国际经济 竞争 , 争取更多 的 外 国资 本 和 国 际 援 助 , 国 内 的各 种 政 策 和 规 制 往 往 不 得 不 做 出重 大调整和妥协, 从而使得 国家的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职能也受到 重大影响。 总 而 言 之 ,全 球 化 对 民族 国 家 及 其 主 权 构 成 了严 重 的 挑 战 , 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正在处于重构之 中, 国家主权 的内容和形式 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雏 护 国家主权的策略也必须做相应 的调 整。继续将对 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 来, 增强 国家 的综 合 国力 和民族 的凝 聚力, 更 加积极 主动地参 与全球 治理, 树立新 的整体 国家安全意识, 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巩 固国家主权和维护 民 族独立 的根本 之路 。因此 , 在全球 化的问题研究 中 , 对于未来 国 家发展的方向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 参考文献 : 『 1 1 罗宾・ 科恩, 等. 全球社会 学I M1 . 北京: 社会科 学文献 出版社,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及其21世纪的前景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及其21世纪的前景周穗明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
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
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之外,在战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
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
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
--作者注。
)的崛起。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
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
东西方哲学思潮的对话与交流
东西方哲学思潮的对话与交流东西方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独具魅力的两个流派。
虽然它们的观点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于人类思维和生活的认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哲学思潮的相互对话和交流,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
一、起源与背景东方哲学源自中国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强调内在的思考和精神追求。
例如,中国的儒家学派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而佛教则提倡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印度的吠陀经典和奥义书籍里包含了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观点,追求解脱和智慧。
西方哲学则起源于古希腊,强调理性和逻辑的分析。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和论证方法,如理念世界和因果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哲学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如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
二、思想交流与启示在历史上,东西方哲学有许多交流和启发。
例如,由于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佛教传入希腊罗马世界,与当地哲学和宗教互相交融。
这种交流不仅影响了罗马帝国的文化,还为后来的基督教哲学和伦理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西方的影响。
在魏晋时期,儒家学说被引入日本和朝鲜,对于这些地区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如《道德经》和《论语》也引起了西方哲学家们的关注和研究。
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深受亚里士多德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哲学体系。
三、现代对话与交流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为东西方哲学思潮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到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而不再受地理和语言的限制。
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的发展,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当代世界,东方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也逐渐被西方接受和应用。
例如,瑜伽、冥想和太极等东方修行方法在西方被广泛推崇,成为了释放压力和改善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此外,佛教的中道思想与西方的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相互借鉴,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顾智明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2003年4月南京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摘要: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世界历史眼光‛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论品质的突出表现,主要包括: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放眼人类未来;利用世界历史平台,推进无产阶级‚世界历史性‛事业。
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依然有着振耷发聩的意义。
当下,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正以咄咄逼人之势改变着世界,不能不受到世人高度关注,成为经济、政治、文化论辩的核心话题。
由此吸引着学界、包括西方原本与马克思主义无缘的哲学大师把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特别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世界历史眼光‛认识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深厚意蕴。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了解全球现实变化最有用的分析工具‛(多斯桑托斯语),马克思‚与我们同行‛,‚与时代同行‛(德里达语)。
一、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这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论品质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性特征。
15世纪末年,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由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民族历史‛向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转变。
随后,16世纪尼德兰革命,17世纪英国革命,18世纪法国革命,市场、贸易、资本扩张。
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①到19世纪中叶,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最终形成。
这时,正是马克思及恩格斯走上理论舞台之际,时代决定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理论探求和价值指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看全球文明对话作者:柳潇刘欣夏群友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尽管一再强调西方先进文明对东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主张用先进西方文明消解或取代传统东方文明,而是进一步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东西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其意不在于用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来消解东方文明的民族性,而是通过东方社会内部机制的彻底更新,既吸取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同时根除东方文明的落后性,使东方文明在具有世界性的同时而不失民族性。
当代全球化是马克思所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和看待当代全球文明对话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全球化;文明对话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33-03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把落后东方社会纳入晚年马克思的研究视野,他以俄国等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为题,探索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中的新规律,由此形成了有别于早期资本主义理论的东方社会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普遍性与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一方面分析了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可行性,一方面考察了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现实不确定性,给后来者留下了一道未解的谜题。
如果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理论可行性的分析是放眼世界历史所做的逻辑推理的话,那么,他对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现实不确定性的考察则是扎根东方社会所做的现实考证。
这表明,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尽管一再强调“与西方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世界历史环境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主张用先进西方文明消解或取代传统东方文明,而是进一步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给我们喻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和看待世界历史背景下东西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后来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东方社会正是在东西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一路踽踽前行的。
当代全球化是马克思所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和看待当代全球化历史条件下的文明对话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出发,立足全球化时代背景,对文明对话的必然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价值限度等问题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看全球文明对话的必然性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主要以备受资本主义冲击的俄国农村公社为研究范例来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那么,当时的俄国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发展情形?在人类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欧亚民族的奇异融合体。
因此,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总是内在地包含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俄国在东西方之间探寻徘徊的历史。
18世纪开始的彼得大帝改革打开了俄国通向西方的大门,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俄国的东方色彩并未消失,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西方与东方相互斗争、彼此纠结的历史。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农奴制的残余也依然保留着,农民不仅没有挣脱农奴制的束缚,而且又套上了资本主义的枷锁。
在急剧的社会经济变革中,俄国经历着剧烈的社会阵痛,“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思想界争论的焦点。
其中,民粹派试图为俄国找寻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大肆歪曲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思想,一部分人热切期盼马克思对当时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发表看法。
正是在和俄国民粹派思想家的交往和论战中,为了对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准确判断,探索东方社会未来发展道路,马克思晚年不惜花费大量精力,专门研究东方社会,进而形成了东方社会理论。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背景来看,当时俄国社会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上。
俄国国内民粹派故步自封,主张“向后看”,坚决反对西方文明对村社文明的入侵。
也就是说,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俄国民粹派那里找不到一丝出口。
马克思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当然,他既不是一味赞美西方文明的先进发达,主张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取而代之,也不是盲目讴歌东方文明的淳朴美好,主张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顽固抵御,而是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东方社会所处世界历史环境和内部发展状况的双重现实,客观地指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历史条件下文明对话的必然性。
首先,从东方社会的外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无限攫取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了它并不满足于在民族范围内生存,它要打破民族界限,不断开拓世界市场,通过资本的扩张在世界范围内生存、发展、壮大。
为此,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276这个“世界”就是普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
这即是说,无论东方社会是否愿意或做何种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决定了它都会以势不可挡之态侵入东方社会,在那里传播自己的文明,而不管这种文明对东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
其次,从东方社会自身发展来看,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的自西向东拓展,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还一味坚守之前的与世隔绝的生存发展状态,那么,其结果必然是被历史发展潮流所淘汰和淹没。
东方文明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毕竟是一种落后于西方文明的传统农业文明,如果不吸取和融合西方文明的一些先进性因素,或迟或早都会湮没于世界文明的大家庭。
总之一句话,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文明对话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时代使然。
反而言之,如果拒绝文明对话,东方社会只能自取灭亡。
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东方落后国家是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的。
西方文明作为一种高于东方文明的先进文明形式,不断地从外围冲击、碰撞传统落后、故步自守的东方社会,迫使东方社会改变原有的发展轨迹和前行方向,推动东方社会现代化加速超前发展。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先进西方文明的外来冲击和碰撞,东方落后国家就无法摆脱传统落后农业文明的禁锢和束缚,更无法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和融入世界历史的大家庭。
基于此,马克思晚年大力强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对东方社会发展和前行的积极外部推动作用。
不过,马克思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进一步指出,东方社会借鉴吸收西方积极文明成果的目的不是要重走西方社会发展的老路,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不断加速自身发展进程,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融入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这就告诉我们,在当代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先进西方社会,还是落后东方社会,都不能抵制外来积极文明成果,不能闭关自守谋求发展,而是应该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否则,就会犯别的国家犯过的错误,就会不断重复别的国家走过的老路,从而错失全球化发展带来的良好发展际遇。
不过,在这里,有一个根本点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外来积极文明成果的吸取应该建立在自身机制变革和更新的基础之上,要符合自身发展实际。
二、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看全球文明对话的价值限度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尽管一再强调“与西方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世界历史环境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主张用先进西方文明消解或取代传统东方文明,而是进一步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文明对话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价值限度问题。
当代全球化是马克思所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对我们如何正确把握当代全球化历史条件下文明对话的价值限度问题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全球化,而与全球化同存的另一个历史事实是全球文明冲突的大量存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化发展进程。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提出“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其中心点是:认为世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将受到文明冲突的左右[2]102。
不可否认,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和碰撞产生过文明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事件,而这些事件也确实对全球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完全由文明因素引发的冲突其实是不存在,任何一种表面上看来是文明冲突的事件实质上都有其深层经济或政治根源,而且,从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才是主流,文明对话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共同生活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同时又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不同的文明形态之中,因此,必须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来更好地促进全球化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必须把握好文明对话的内容和限度。
首先,要通过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的和谐共处与世界的和谐发展,这既是文明对话的首要出发点,同时也是文明对话的根本主旨之所在。
尽管西方学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充斥着“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但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不同文明间关系的主流是不同文明在沟通交流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竞争比较中求同存异,竞相发展,而唯有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才能有效遏制所谓“文明冲突论”的进一步滋生和蔓延,为实现人类的和谐共存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尊重不同文明本身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这是文明对话必须遵循的基本前提。
相对东方文明而言,作为一种先进文明的西方文明是一杆立在东方文明前方的标尺,如何向标尺靠拢则是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用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来消解东方文明的民族性,而是通过东方社会内部机制的彻底更新,既吸取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同时根除东方文明的落后性,使东方文明在具有世界性的同时而不失民族性。
简而言之,落后东方社会的历史只有在实现内部机制根本变革和更新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先进西方文明,才能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总的来说,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是为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而不是以一种文明形态消解另一种文明形态。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对话的目的不是在全世界实现一种统一的文明形态,恰恰相反是要实现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发展,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和世界的长治久安。
最后,要避免文明对话中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这是文明对话必须遵循的价值限度。
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文明是以国家为主要载体的,而不是如哈特和奈格里所言是由“超国家的机体”[3]2为载体,所以,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尊重和维护不同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保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共同为全球化的阔步发展奏响和谐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