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典型案例1以课题研究推进示范校建设(小步)

典型案例1以课题研究推进示范校建设(小步)

典型案例之三:课题研究推进示范校建设一、“课题推动建设”的实施背景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被列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

针对首批建设面临任务多、建设难度大、缺乏现成范式和途径等现实情况,为了按时完成示范校建设的各项任务,把示范校建设项目工作置于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之下,以探索和研究的态度面对和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项目的建设成效,学校决定采取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示范校建设。

二、“课题推动建设”的意义一是形成示范校建设的战略思路。

是把项目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其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推进策略,并对各项目的建设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研究。

二是支撑示范校项目建设和任务的实施。

课题与建设任务基本一一对应。

课题集中研究建设中的各类问题,提出建设方案,论证建设策略。

采取总课题引领,各个突破的方式,科学分解建设项目和建设任务,对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具体做法、成效进行动态研究分析。

三是挖掘提炼建设项目的示范点和创新点。

把成果性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挖掘和提炼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重点改革的内容和领域,改革的环节和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术等。

四是弥补申报书遗留的部分盲点,重点解决各项任务之间的涵盖关系,系统关系,统属关系,特别是任务书规定的内容之外,但作为项目又十分重要的那些内容。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一)学校建设基础与建设目标差距及其问题研究。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两大任务;优化三个机制;深化四项改革;凸显五大亮点”的总要求,归纳目前学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可行的初步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校已经形成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培养模式。

构建一个能够包括各类形式,整合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具有城市科技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具有学校特点和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岗位职业能力引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特征;总结一批典型教案和教学设计方案,推进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开发或完善一批教材。

建设多元课程体系,携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课程建设侧记

建设多元课程体系,携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课程建设侧记

探路28启航【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建设多元课程体系,携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课程建设侧记文 | 张海燕 徐辉在黑龙江教育改革的热土上,一批批教育名家正在茁壮成长。

2018年,哈尔滨市教育局、市教育研究院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构建“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发展共同体”,通过发挥未来教育家型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共同体内成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

让共同体成为激活办学智慧、提炼教育思想、孵化教育名家的生长场,“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应运而生。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长张海燕担任共同体的领衔专家,来自宾县、木兰县、尚志市、方正县、双城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道里区的十名校长为共同体成员。

学习共同体——校长们对课程建设的思考共同体领衔专家校长提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自2000年起,在“愉快教育”思想引领下,她带领经纬小学开展了多元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共同体成立后,领衔专家校长结合自身学校的成功经验,带领校长们构建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推动各校发展,带动校长们快速成长。

在学习研讨中,每位校长对课程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方正县实验小学校王亮校长认为:课程在学生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

多元且富有特色的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能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并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在希勤乡学校李兆鑫校长和双城区第三小学校张春宇校长眼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成效,直接影响到育人质量和学校特色的打造。

木兰兆麟小学韩巍巍校长认为:一所具有发展实力的学校,要把课程体系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要根据学校精神文化打造有特色的丰富的课程体系,这样教育教学策略才会有突破,教师的课程理念才能不断更新。

永源中心校孙学恩作为一位老校长,认为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并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载体,他的学校正是依托乡村少年宫并结合农村地域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案例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案例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成果之一---基本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依托延安职教集团调整建立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储运专业群新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延长石油油田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书宝博士为主任委员的20多名企业高技术专家和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

教指委通过《章程》保证了工作正常进行。

学院与企业方教指委员成员签订了聘用协议书,由他们担任本专业(群)的兼职教师,并与本专业(群)教师结成对子,帮助老师们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

除此之外,学院还与中石化华北分公司第一采油厂、延安双丰集团等20多家石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上述专业群建立了“校企共育、实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油田现场的真实生产环境和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专兼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教学、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不错。

其中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依据“同平台、两方向”课程体系设计架构,对接石油企业的生产过程设计课程和开发课程,校企合作分析职业岗位、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建立了本专业钻井化学和采油化学两个方向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校企合作修订了35门课程标准,制定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标准中体现了“理实一体”的理念,完备的实施条件可以落实这个理念。

在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了本专业6门核心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校企共同开发编写了7门课的实训指导书,参编了全国石油行业15门课程的规划教材。

为了引导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学院加强了对课程的过程考核,权重达到60%左右;制定了实施“以证代考”和“以赛代考”实施方案,即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代替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成绩,有些课程以技能大赛成绩替代相关课程成绩。

还建成了含33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400套题的试题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

通过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外出培训和建立校内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专职教师综合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学生培养与典型任务无缝对接的原则,实行“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建设一体化实训教室,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双师型”教师上岗,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将任务情景引入课堂,促使学生与学徒合一;以典型任务引导教学,达到实训与生产合一;二深入学习、吃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通过深入学习,我们理解到“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构成的职业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一体化课程的来源——行业企业分析和企业专家访谈一体化课程的体现——提炼典型任务构建学习领域;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工作过程的分析与描述;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室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三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有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武装头脑,确定了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理解了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我们还要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调研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查区域本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并分析企业的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并分析本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相关工作过程和核心职业能力;最终达到疏理确认职业岗位并准确描述、分析归纳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典型的企业工作流程、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论证等目标;第二步,课程方案开发在这一步当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职业行动领域的确认,并由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典型任务最终确定典型任务及学习任务等课程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基于上述工作研究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用6门核心课程搭建整个机电专业的知识网络,用12本创新型教材和教学任务书支撑本专业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汲取新知识、迁移新技能、掌握新方法、适应新角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人才市场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第三步;课程设计改革中,我们科学地打破学科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1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由知识、能力、素质组成人才规格构架,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人才培养内涵,培养目标定位准确;2贴近生产实际我们的典型任务均来自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十分贴切;3课程设置灵活、适用、针对性强;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既能进行分项目教学,又能围绕职业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四“四个”转变实现一体化教学我们的六门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工计量仪表的使用、工厂电气控制、常用机床及起重机电气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和变配电站所运行维修均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讲练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校外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叫只是一个主持人,引导着,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质上成就了教改显着的四个转变:五甄选专家、全程指导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企业专家访谈会至关重要,而企业专家的甄选则是重中之重,是否能够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甄选适合进行典型任务提炼的专家,关系到课程体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利用校校企合作等有效机制,寻找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综合表述能力的专家,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由主持人进行提炼引导,寻找典型任务,形成核心课程,继而进一步设置学习任务;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专家跟随每一个阶段,指导课程标准的建立等过程,确保我们的课程源于工作过程;六组织保障众志成城课程体系的开发涉及人员组织、时间组织、专家资源、经费支出等方方面面,在人员组织方面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一个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职能部门中层、各专业系中层;学校总课题组的所在工作机构可设在学校的教研部门;在总课题组下设若干课改小组,课改小组以专业大类为单位进行组建,每个课改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的调研、开发、汇报、评审、实施等;每个课改小组设一名组长,组员若干;课改小组组长可以是系主任、专业组组长、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课改小组组员大部分是专业教师,部分是文化基础课教师;在时间组织方面制定相关计划,确定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制定周汇报、月汇报制度,确保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按时按成计划;三、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举措,我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观念的不能及时转变、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不够、能力定位不准、知识定位混乱等问题,教材的开发与便携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一、实施背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校国示建设特色项目建设之一,预算投入建设资金150万元。

从2003年以来,学校进行了三次校园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及教学,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还有很在差距。

1、在硬件上:因为是分散建设,造成设备、品牌上的不统一,有的设备相隔几代产品,使校园网在管理上和应用上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在软件上:虽然先后购买了学分制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软件,在管理上实现了简单的信息化管理,但各系统间数据相互独立,不能对数据进行共享,造成了数据的不统一和需要重复录入,形成信息孤岛,给统一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虽然提出了很多年,很多学校都先后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但建设成功的案例都是大学校园,在广东省中职教育基本没有成功案例,第一批国示建设学校中,也只有几所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的部分模块建设,没有成功案例参考,所以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技术上、应用上更多的要靠到高职院校参观、学习,积极听取行业专家和软件公司的意见。

3、建设资金:虽然预算资金达到150万,但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动轧几佰万上千万的预算相比,中职在资金方面明显不足,虽要对学校应用需求、功能划分,模块选配等方面进行更多的考虑,即要解决学校应用需求问题,也要考虑资金问题。

二、主要目标:主要完成以网络基础建设、OA办公、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建设形成结构合理、高速通畅、平稳可靠运行的实施对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集中智能化管理的校园网络系统平台。

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育、各种素材库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规范化的整合和集成,实现信息资源区域共享,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教育、办公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和统一的数据管理。

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优秀案例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优秀案例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秀案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秀案例1. 引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以优秀案例的方式,探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成功案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旨在通过优化实验设施、改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更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 优秀案例分析3.1 案例一:某某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某某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始于2015年,经过5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设备,还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在中心的带领下,学校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验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3.1.1 实验设施的优化某某学校在实验设施的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他们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并加强了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工作。

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3.1.2 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实验设施的优化,某某学校还始终坚持以师资力量为中心,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引进。

他们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激励。

这样的做法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3.1.3 课程内容的更新某某学校还注重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积极引进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和方法。

他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验教学活动,如科研训练营、创客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体验。

4.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示范中心的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案例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案例

0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
越迫切,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02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
、设施设备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03
政策推动与引导
XX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
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案

汇报人:XX
20XX-02-06
REPORTING
• 建设背景与目标 • 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 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 • 基础设施建设与后勤保障 • 示范校建设成效与经验总结 • 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目录
XX
PART 01
建设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示范校建设背景
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 落后
中等职业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导致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无法 满足教学需求。
应对策略及措施建议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 质量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等措 施,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 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 素质技能人才。
拓展招生渠道,加大宣传 力度
德育工作开展情况
01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方案,明 确德育目标和任务,注重德育 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02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 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 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团队合作精神。
03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教育 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 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天津职业大学)立足规范 、强化创新,系统推进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天津职业大学)立足规范 、强化创新,系统推进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天津职业大学)立足规范、强化创新,系统推进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一、系统推进,构建“四梁八柱一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下设10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建立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形成了专业动态调整、课程实施达标、信息化资源开发和诊断改进等机制,持续做强做优做特。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了“全域、精准、实效、灵活”的管理理念。

管理涵盖全部过程、全部场所、全部人员,精准对接国家-学校-专业-课程四级教学和管理标准,以问题导向、质量监控、持续改进为三个遵循路径,体现尊重课程类型、教学组织、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化管理。

学校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了“四梁八柱一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四梁”指专业、课程、师资和基地,即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八柱”指专业调整、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课程达标、制度建设、管理手段、管理队伍与质量诊改;“一中心”指以服务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密切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建设的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发展规划、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学训基地建设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等六类67项制度,形成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将教学过程与管理各环节的流程、标准,上升为学校管理制度,保障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严格制度执行,保证制度严肃性。

新时期,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出台《天津职业大学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建设2020行动计划》和七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际化、信息化和产教融合为抓手,系统推进世界先进水平职业院校和优质骨干专业建设。

将德育要素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纳入毕业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外国语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材料(王校长汇报)

外国语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材料(王校长汇报)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2014.4.28
1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前言
依据学校“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 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 气的人才”的办学目标,建立适合初中 学生个性发展的根基课程体系。
2014.4.28
2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前言
中国教师报高级编辑王战伟、教育部课程专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二、课程亮点及成效
谈心室
心理辅导室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二、课程亮点及成效
我的秘密花园——心理辅导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开学第一课
二、课程亮点及成效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开学第一课
二、课程亮点及成效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楹联文化
外语教育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二、课程亮点及成效
优化教学过程,抓实课堂教学
1
课堂要力求体现新课程的五个基本理念
①握一条主线
②体现一个过程
③实现三维目标
④指导三种学习方式
⑤注重课堂反思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二、课程亮点及成效
优化教学过程,抓实课堂教学
2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前言
2014.4.28
6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前言
2014.4.28
7
潍 坊 外 国 语 实 验 中 学
目录
1
汇 报 内 容
主要思路
C ONTENTS
2
课程亮点及成效

以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内涵管理和质量提升工作——以河北省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

以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内涵管理和质量提升工作——以河北省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
武安 市综合 职业技 术教育 中心被 国家教 育部 、人力 资源 范 校 的人 才培养模 式与课 程体 系改革 的新要求 . “ 程跟着 以 课
社会 保障部 、 部联合 授予首 批“ 国中等职业 教育改 革发 实效走 、 财政 全 模式 跟着学 生走 、 教师跟 着技能 走 、 技能 跟着 岗位 走 、
站在 全新 的发展平 台上肩 负着 新 的挑 战 , 收获颇 丰 : 一是 作为 改 革 的实 效性 , 高学 生学 习的激情 。与此 同时 , 提 学校努 力推

所综 合县级 职教 中心 , 在办学宗 旨和培 养方 向上 。 始终 围绕 动 百名教 师下车 间学技能 , 名教 师对 岗位 修业务 的“ 百工 百 双 对产业 人 才 的需求 , 因势 而调 , 因需而 变 , 理设 置专业 和教 位 修业 务 , 举措对 学 校 “ 师型 ” 师 和多 面手 业务 人 员 提 合 此 双 教 学计 划 , 为企业 、 把 行业 和 “ 三农 ” 培养 合格就 业人 才作为 本校 升 素质 , 产生重要作用 。 三是健 全项 目化教学 考评体 系与 教师
模 式 , 挥 了教 师的 主导作用 和学生 的主体作 用 , 正实现 了 地让专业 教师到 工厂 、 发 真 车间实 习锻炼 。外派教 师将先进 的教学 高效课 堂 。 一是项 目化教学 改革使教 育教学工作 充满活力 。 近 理念 、 法带 回来 后 , 方 在校 内对 同专业教 师又开 展二级 培训 以 两 年 , 校 注重实行 项 目化教 学改革 。 变 了教师 传统 的教学 达到共 同提高 的 目的 。 学 改 方式 , 展课 题研究, 了传 统 的教学观 念, 以培养学 生 开 更新 树立
武 安市 建设 中等城市 和次 中心 城市 的总 目标 ,紧跟 经济社 会 程 ” 。截止 目前 , 已有 9 8名教 师下车 间学技 能 ,7名教师 对 岗 2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推广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为例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推广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为例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推广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推广策略,并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还能在传授知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责任感。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深厚的思政教育资源。

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本文将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分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势与挑战,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进而提出推广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策略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目标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也承载着深厚的思政教育价值。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旨在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致力于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知识对于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投身于公共卫生和生物医药领域的热情和使命感。

具体目标上,我们期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学生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三是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推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国家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中学,教育创新引领未来一、项目背景中学(以下简称中)位于一些发达省市,始建于1950年,是该地区的重点中学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秉承“育人为本,创新引领”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教育创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口碑,在整个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方案实施1.多元化课程设置:中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多元化课程设置。

除了基础学科,还开设了艺术、体育、科技、人文等领域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探索互联网教育: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了全国一流的数字化教育平台。

通过在线教学、虚拟实验室和远程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和体验。

3.强化学校管理:中注重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教师教育培训和课程评估等措施,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提高了师生的教育教学效果。

4.拓展国际交流:中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世界各国的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举办中外教师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师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的拓宽,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5.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中不仅侧重于教育内涵的提升,还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项目成果1.教育质量提升:中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学校的高考成绩连年稳定在全省前列,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就读。

2.教育创新示范:中先后获得了多个省、市级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并成为该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创新示范校。

2023年度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

2023年度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

一、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结合2023年度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示范案例的方式推动和促进重庆市高校本科课程建设的高水平发展。

二、重庆市高校本科课程建设现状1. 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本科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本科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

2. 重庆市高校本科课程建设现状目前,重庆市高校本科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示范案例的选择与评价标准1. 示范案例的选择2023年度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是通过一系列评选程序和标准产生的,是在全市范围内课程建设优秀的范例,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2. 评价标准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显著性等方面。

四、示范案例对重庆高校本科课程建设的启示1. 借鉴先进经验通过研究示范案例,重庆高校可以借鉴其先进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本科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动课程改革重庆高校可以通过示范案例的推广和宣传,积极推动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五、重庆高校本科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1. 加强课程建设规划重庆高校应制定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结合实际需求、学科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本科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2.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庆高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

3. 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严格的课程审核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就业竞争力。

六、结语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是我市本科课程建设中的优秀代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通过研究示范案例,可以为重庆高校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我市本科课程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自牧有为课程体系的建构探究——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课程规划实践案例

自牧有为课程体系的建构探究——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课程规划实践案例

他山之石新教育 上旬刊86新教育 上旬刊 2023•12 总第587期创办于1945年的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初名叫大策直街小学,附近就是康有为的家族围绕现代教育创办的小蓬仙馆。

学校依托独特的名人资源,大策直街小学根据自身的办学文化和资源特色,于2006年易名为康有为纪念小学,目前有47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000人。

学校以康有为先生的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精神为底色,并将这种精神融合到教育中,聚焦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与创新,五育并举,立足课堂,高效提质,力争办一所教育改革先行的实验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虚拟实验校、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管理的科学课”全国示范校、广东省人工智能实验学校、广东省基础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广州市德育示范校、广州市红色教育示范校、广州市学校高水平艺术团队(合唱)、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毽球)、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茶文化、机器人、车辆模型)、广州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荔湾区赛艇高水平团队等。

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家校协同、艺术特色、人工智能教育等方面,均位列区域学校前列,成为了自牧有为,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实验学校。

现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精神,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谈谈该校课程体系的规划和构建。

一、为国育人的“有为教育”理念1.“有为教育”的理念分析有为教育,就是“强国有我,年轻有为”的延伸。

十分契合“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根本任务和精神旨归。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育人育才展开,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结合康有为先生的教育精神与办学理念,以及一代思想巨擘对于现代教育的巨大影响去开展和开发一系列相关课程和活动。

康有为纪念小学秉承与发扬康有为先生的现代教育理念,深挖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确立了“有为教育”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基石,围绕“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体育人的教育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

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学生培养与典型任务无缝对接的原则,实行“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建设一体化实训教室,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

“双师型”教师上岗,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

将任务情景引入课堂,促使学生与学徒合一。

以典型任务引导教学,达到实训与生产合一。

(二)深入学习、吃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通过深入学习,我们理解到“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

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

“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构成的职业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一体化课程的来源——行业企业分析和企业专家访谈
一体化课程的体现——提炼典型任务构建学习领域。

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工作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室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三)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有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武装头脑,确定了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理解了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我们还要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分三步走。

第一步,调研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查区域本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并分析企业的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并分析本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相关工作过程和核心职业能力。

最终达到疏理确认职业岗位并准确描述、分析归纳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典型的企业工作流程、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论证等目标。

第二步,课程方案开发
在这一步当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职业行动领域的确认,并由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典型任务最终确定典型任务及学习任务等课程方案。

课程体系开发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

基于上述工作研究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用6门核心课程搭建整个机电专业的知识网络,用12本创新型教材和教学任务书支撑本专业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汲取新知识、迁移新技能、掌握新方法、适应新角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人才市场的大潮中脱颖而出。

第三步;课程设计
改革中,我们科学地打破学科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
(1)职业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由知识、能力、素质组成人才规格构架,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人才培养内涵,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2)贴近生产实际
我们的典型任务均来自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十分贴切。

(3)课程设置灵活、适用、针对性强。

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既能进行分项目教学,又能围绕职业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

(四)“四个”转变实现一体化教学
我们的六门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工计量仪表的使用》、《工厂电气控制》、《常用机床及起重机电气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和《变配电站(所)运行维修》均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讲练结合一体化,专
业课程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校外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叫只是一个主持人,引导着,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质上成就了教改显著的四个转变:
(五)甄选专家、全程指导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企业专家访谈会至关重要,而企业专家的甄选则是重中之重,是否能够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甄选适合进行典型任务提炼的专家,关系到课程体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利用校校企合作等有效机制,寻找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综合表述能力的专家,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由主持人进行提炼引导,寻找典型任务,形成核心课程,继而进一步设置学习任务。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专家跟随每一个阶段,指导课程标准的建立等过程,确保我们的课程源于工作过程。

(六)组织保障众志成城
课程体系的开发涉及人员组织、时间组织、专家资源、经费支出等方方面面,在人员组织方面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一个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职能部门中层、各专业系中层。

学校总课题组的所在工作机构可设在学校的教研部门。

在总课题组下设若干课改小组,课改小组以专业大类为
单位进行组建,每个课改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的调研、开发、汇报、评审、实施等。

每个课改小组设一名组长,组员若干。

课改小组组长可以是系主任、专业组组长、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课改小组组员大部分是专业教师,部分是文化基础课教师。

在时间组织方面制定相关计划,确定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制定周汇报、月汇报制度,确保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按时按成计划。

三、总结经验继往开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举措,我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观念的不能及时转变、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不够、能力定位不准、知识定位混乱等问题,教材的开发与便携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