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礼贤下士 方可纵横捭阖
敬语谦语雅语大全
敬语谦语雅语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敬语、谦语和雅语在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能够展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不同的敬语、谦语和雅语很有必要,可以让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愉快。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关于敬语、谦语和雅语的使用方法吧。
让我们来看一下敬语的使用。
敬语主要用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能够体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在与长辈、上级或陌生人交往时,要使用敬语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
比如在称呼长辈的时候,我们要用“您”来代替“你”,在说话时也要使用更为客气的措辞,如“请”,“尊敬的”,“恳请”等词语。
在书写邮件或信函时,也要注意使用正式且有礼貌的措辞,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谦语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谦语主要用来表达对自己的谦虚之情,能够体现出一种谦逊的品质。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适当地使用谦语,不要过于自大和自负。
比如在表达自己的成就或才能时,可以使用一些谦虚的措辞,如“我不敢当”、“我的能力有限”、“还需多多学习”等。
在表扬他人或对他人的帮助表示感谢时,也要用谦语来表示自己的谦卑之情,不要显得过分自大。
让我们来说一下雅语的使用。
雅语主要是用来表达一种文雅的气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在日常交际中,要适当地运用雅语,使自己的言谈举止更显高贵和优雅。
比如在处理矛盾或争执时,不要使用粗鲁或不雅的措辞,而是要用文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在赞美他人或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时,也要选择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使自己的语言更为温文尔雅。
敬语、谦语和雅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敬语、谦语和雅语的使用,使自己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和谦逊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文章结束】第二篇示例:敬语、谦语和雅语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
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包容并存的精神,反映了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魅力。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七言对联,亦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句句言简意赅,言辞直抒肺腑,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审美意味。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哲学中,和而不同是一种辩证法的观念,强调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不仅能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即不同的观点也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最终实现共生共荣。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二,即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的起源。
在自然界中,万物各有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存方式,各异而又相互联系。
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文化、宗教、观念和价值观存在一种共生的状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象。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礼贤下士,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对联中,不同的诗句、句式、格律和意象都可以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正如同一幅画作,由不同的色彩和线条组成,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共存、全球化交流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尊重,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和动力。
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具有当代社会的智慧。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思潮的表达。
在对联中包容并蓄,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存。
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和而不同的精神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示例:和而不同的七言对联,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智慧。
七言对联是中国文学中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通过对联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原文及翻译《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原文及翻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翻译: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
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冯谖客孟尝君
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
本文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战国时代盛行养士之风。
孟尝君是战国四大
民心,能够针对孟尝君与齐王的关系以及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复杂矛盾,利用矛盾,采取措施,帮助孟尝君巩固政治地位。
本文通过冯谖形象的塑造,写出
谖的互相映衬中,着重刻画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性格特点。
在冯谖尚未展示才华而又一再提出非分要求时,他表现出宽厚、大度:冯谖脱颖而出,他又悔悟自责。
正是这种气度胸襟,才使冯谖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
谖有奇策异谋,却故意声明“无好”,“无能”,因而受到冷遇。
这是一“抑”。
成为门客后,他又求鱼、求车、求养家,结果引起左右的“笑之”、“恶之”。
这是再“抑”,冯谖自愿收债,结果又矫命焚券市义,更被孟尝君看不起。
但从收债起,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入“扬”。
焚券市义已可见其胆识和远见,而到了孟尝君被免职,他的市义见到成效,“复凿二窟”成功,直至作者的评价,
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而且也很好地完成了对冯谖形象的烘托刻画。
和心态刻画得纤毫毕露。
全文语言流畅隽美,人物对话具有个性特点。
[本文要点]
1.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
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
共33篇,12册。
2.本文主旨
3.重要成语狡兔三窟
4.。
战国士阶层口语艺术
战国士阶层口语艺术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蜂起,诸子百家纷纷发表本学派对时局的观点,力求以自己学派的观点拯救时局,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在这场不同文化的交锋中最为抢眼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纵横家学派。
孟子、张仪、苏秦、庄子、杨朱等“士”在向诸侯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能严守本学派观点,熟练运用说理技巧,极大地繁荣了战国时期的口语艺术。
因为儒家和纵横家是当时最为显赫的两个学派,他们的口语交际活动主要记录在《孟子》和《战国策》等书中,因此本文主要以孟子、苏秦、张仪的口语活动为分析对象。
一、口语艺术的繁荣战国时期,“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逐渐衰微,失去了对所属诸侯国的控制,形成了士国林立的局面。
各诸侯国无不怀着“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欲图一统天下的宏伟霸业。
为此,他们广招安帮治国的天下贤士,谋求富国强兵的奇谋良策,于是礼贤下士蔚然成风。
这就为当时的士人阶层提供了施展抱负、发挥才能的政治平台。
于是名士蜂起,他们“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纷纷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
为了证明本学派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实用性,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一方面要游说各诸侯国国君,使其能够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论战,驳斥其他学派的“淫辞邪说”。
基于这两种目的,谋臣策士之间的“口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正所谓“鼓天下之所动者存乎辞”[1]129。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们凭借着自己对各诸侯国地理、经济、武力、外交等国情的深入了解,不停地游说于秦国、魏国、赵国、楚国等国之间,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2]65。
以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125;达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2]78的效果。
而欲达此效果,必须具备高超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好辩”著称的孟子一面向齐宣王、滕文公等宣传“王道仁政”,一面“述圣人之道,拒杨墨”[1]138,同道、墨、农、兵诸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促进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口语技巧的成熟,繁荣了战国时期的口语交际艺术。
张仪入秦舌战群儒,此番言论天下无二
张仪入秦舌战群儒,此番言论天下无二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张仪的戏份很多,台词也很多,唯独这段张仪初入秦廷为最,使我久久难忘,这一段尽显纵横家之纵横捭阖,那么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当时张仪于秦廷是如何舌战群儒的,尽显雄辩之才的呢?张仪:魏人张仪拜见秦君——表明身份秦惠文王:不必多礼,先生入秦,为名为利?——开门见山张仪: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蝇营皆为名来,张仪为名利而来。
——设置悬念赢疾:既为名利而来,先生可有助秦之策?——反问强调张仪:秦国以国士待我,当然有国策相赠。
——娓娓道来赢疾:未曾建言,先谈条件,先生很会做买卖吗?——委婉讽刺张仪:张仪韶华虚度,囊中羞涩家中老母仍居草庐,以缝补为生。
张仪早一日做成这个买卖,早一日便可孝敬老母。
——回答自己最开始的悬念,以老母为论据,博取同情,而自己为名利而来就是为孝而来。
赢疾:这时名,不是利。
——一言指出论据的弊端,犀利至极张仪:名也要,有名可换大利。
——巧妙在名与利之间转换一大臣:先生窃玉之名,早有所闻。
——转换话题,举例论证张仪:既然大人再次提及,张仪在此再说一句,楚国令尹昭阳所丢之璧玉,不是我偷的,昭阳门下食客上千,唯独张仪,一无人脉,二无分文,于是被污指窃玉,因为穷就没有操行,,此等缪见,张仪深恶痛绝。
——说明原委,指明因为穷就没有操行,这是缪见,从侧面证明楚国对于人才的态度,而秦国却重提,难道秦国也是这样对待一无人脉,二无分文的人才。
秦惠文王:先生,请恕秦廷失礼。
——委婉挽回局势张仪:不敢,常言道和气生财,做买卖的要有好脾气,张仪不是为了斗嘴来秦的。
——结合上面的先生好会做买卖,再次表明来意。
秦惠文王:先生教我。
——礼贤下士,不拘小节张仪:张仪听说,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为国之臣,有利国之言而不进言君上的,不是忠臣。
若有所思,却不审度查核便夸夸其谈,会误国。
张仪游学列国,感慨颇多,略有心得。
说与国君听怕有空洞肤浅之嫌。
如若不说,又恐辜负秦君拨冗召见之恩。
《燕昭王求士》(礼仪,人类交际的准则)
文明礼仪小故事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 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 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 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 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 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①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原名《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礼仪故事
思考: 1. 燕昭王为什么要求士? 2. 燕昭王为什么把求士看 得这么重要? 3. 燕昭王怎样求士?燕昭 王求士的结果如何? 4. 燕昭王求士给我们的启 迪是什么?
礼仪故事
迷津指路 本文就燕国重大的政治问题进行分析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 仪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 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
文明礼仪小故事
6. 面试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 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 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 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 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 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 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 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 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 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官之大者吕文德
金庸塑造出郭靖这样一位“侠之大者”, 也写了吕文德这样一位“官之大者”。
吕文德, 南宋时历任襄阳安抚使, 主要事迹见《神雕侠侣》。
其实早在《射雕英雄传》中, 他就已经出场。
等到吕大人再次出现, 已经是在《神雕侠侣》中了。
郭黄二人的孩子都已当年, 而吕文德老师还在做着他的安抚使。
《神雕侠侣》全书结束时, 杨过、郭芙等儿辈已到中年, 他老人家为官仍是风雨不动安如山。
只要一听说敌军来犯, 必然是面如土色, 若军情紧急, 则是体似筛糠; 对破敌退兵永远束手无策;所谓安抚使, 吕老师安抚的只是自己的两名小妾。
除了懦弱无能, 他还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 黄蓉想出“弦高犒师”之计, 所用的钱财就是盗自吕老师———“那安抚使搜刮得金珠山积”。
并且, 他也不是爱民如子的人, 眼见元兵押着宋朝百姓攻城, 还下令放箭。
“这十多年来, 倘若不是襄阳坚守不屈, 大宋半壁江山只怕早已不在了”。
不过, 在我看来, 能有如此奇迹, 除了北侠郭靖, 吕文德老师也是居功甚伟。
气度比江湖豪杰尤胜首先, 没有人否认吕老师的礼贤下士。
他不仅将郭靖奉为上宾, 也对一众江湖豪客非常厚待,“襄阳城转危为安, 安抚使吕文德兴高采烈, 又在元帅府大张筵席庆功”,“翌日便是英雄大宴, 群英聚会,共开了四百来桌”, 这样的描述在书中屡见不鲜。
吕老师对这些人老是设饭局款待, 但这帮大老粗并不买吕大人的账, 对他也缺乏必要的尊重。
襄阳大战之后,“群雄纵谈日间战况, 无不逸兴横飞, 吕文德却哪里插得下口去? ”插不下口不要紧, 却能容得下群雄纵谈, 这种气度比江湖豪杰尤胜。
郭靖、黄蓉对这位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也颇多冒犯。
《射雕》中, 郭黄二人一介布衣, 通过正常渠道见吕老师很是不易, 就在夜间潜入安抚使府, 将匕首指在吕大人胸前, 才将军情通报上来。
吕老师没有报复这两个当年得罪过他的小百姓, 相反倒是对郭靖“倚若长城”。
这样的合作持续了十几年, 到全书最后, 吕老师提出弃城南退———这也是人家的老毛病了, 但黄蓉的火爆脾气当场发作, 提剑上前喝道:“你要是再说一声弃城退兵, 我先在你身上刺三个透明窟窿! ”真是一点面子都不讲。
李白《扶风豪士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扶风豪士歌》全诗翻译赏析 扶风豪士歌 洛阳三月飞胡沙⑴,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⑵,白骨相撑如乱麻⑶。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⑷。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⑸,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⑹,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⑺,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⑻,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⑼。
注释 ⑴胡沙:胡尘,指安禄山叛军。
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
⑵天津:桥名。
天津桥,在县北四里。
隋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田 入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
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
然洛 水溢,浮桥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
《尔雅》“箕、斗之?为天汉 之津”,故取名焉。
故治在今洛阳西南洛水上。
波赤血:流水为血色染红,谓胡 兵杀人之多。
⑶“白骨”句:谓尸首遍地之意。
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二月,安禄山攻 陷洛阳,杀人如麻,骸骨成堆。
⑷道路赊:道路长远。
赊:远。
⑸金井:井口有金属之饰者。
⑹“作人”句:作人,为人。
辛延年《羽林郎》:“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 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此句反其意而用之,谓扶风豪士为人不依仗权 势。
⑺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 君、魏国的信陵君。
⑻“抚长剑”二句:咏自己才能非同一般。
《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⑼“张良”二句: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怀抱着向强秦复仇的志向, 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接受了《太公兵法》一编。
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刘邦, 立下了不朽之功。
天下大定后,他不贪恋富贵,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去学仙。
这里作者以张良自比,暗示自己的才智和抱负。
冯谖客孟尝君
背景介绍
•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 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 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 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 章不是一人所作, 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 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 后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 策》。
士为知己者死
• 赵襄子责问豫让:“你以前也曾做过范氏、中行 氏的门客,他们都被智伯给杀害了,你怎么不为 他们报仇,偏偏要为智伯向我报仇?”
• 豫让的回答是,“范氏他们‘以众人遇臣,臣故 众人报之’,而智伯‘以国士遇臣,臣以国士报 之’!”
• 赵襄子很为豫让而叹息,但豫让明白赵襄子已经 释放过自己两次,不可能再放过自己,便提出刺 一下赵的衣服当作报仇,然后安心伏诛。
孟嘗君遂得保有相位、薛地免於攻擊
宗庙乃更为长久之计,见出深谋远虑。(《 红楼梦》中也提到,“有了罪,凡物可入官, 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是同一个道 理。)
这两部分较之“设第一窟”为略写, 因为事情类似,人物性格的刻画与人物关系 变化的展现在“设第一窟”时已完成,故无 必要以相同的篇幅来逐一描写。这对我们的 写作也是有启发的。
问题:“以何市而返?”前文亦曾出现,有什么不 同?
前面冯谖曾以此发问,说明心里已经有数,此处孟 尝君也问这句,说明直到这时他还未领悟。文章刻画 人物形象与心理的功底可见一斑。
又转入简要叙事,写“市义”见出成效。 提示—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典型的语言描绘人物
第六段賞析—設第二窟復相
• 孟嘗君若要長樂久安, 僅憑小小薛邑之地是不夠的。
• 田嬰、田文父子相齊,識盡齊國虛實。 • 馮諼鼓動如簧之舌,在孟嘗君免相時,邀
三国时期“唯才是举”与“治世以德”的用人观启示
汉末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土地和人 口成为当时争夺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小
收稿日期:2018-07-01 作者简介:张海峰(1980—),男,河南南阳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第 1期
张海峰:三国时期“唯才是举”与“治世以德”的用人观启示
73
军阀无所不用其极,有的玩“两面派”、背信弃义,有 的恬不知耻、卑躬屈膝,有的远攻近交、隔岸观火等。 在军阀看来,只 有 实 力 即 钱 和 地 盘、人 口 是 至 理 名 言,其他的诸如品德可以置之不理。礼乐崩塌,社会 动荡,人民痛苦,再崇高的品德在刀枪面前都是过眼 云烟。
而诸葛亮所信奉的却是“乱世唯才、治世以德” 的人才观,对下属从“志、变、识、勇、性、廉、信”多达 七个标准去加以铨选,再加上诸葛亮深受儒家正统 思想的影响,自身又有着贵族血统,所以他把人才所 谓的品行 放 在 了 第 一 位,这 是 神 圣 而 不 可 侵 犯 的。 儒家先师孔 老 夫 子 倡 导 的 “仁 ”更 是 深 深 地 烙 在 他 的内心之中,这种思想体系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当 他看到魏延的主动弑杀旧主、开城迎敌的“反叛”行 为时,第一反应便是欲杀之而后快。
刘备系汉室宗亲,有着无上的贵族血统,可惜传 至自己已经沦落民间,靠卖草鞋度日。他经历了乱 世局面下的尔虞我诈、攻伐割据,也体会了百姓生活 的疾苦。为了恢复汉室,刘备只能在短时间内聚集 天下英才为其效力,完成统一的愿望。刘备的用人 观也是不求完人,只是用其所长。如自己的结拜兄 弟关羽是善待小人而骄士大夫,张飞是敬君子而不 恤小人。益州是东汉末年的重要避难场所,流入了 许多人才为刘焉、刘璋父子所用,刘备夺取益州后基 本上全盘接 收,刘 备 “以 法 正 为 谋 主 …… ”,对 其 下 的刘巴、董和、黄权、李严等人也都量才录用,不计前 嫌,使他们各尽所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从而在西南 边陲开创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大学语文燕昭王求士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 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 肴以 千金求千里马#,三牟不 能得。涓人 言于君曰:‘请求 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己死,买其骨五 百金,反以 报君。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
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 金求
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 有个近侍 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
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 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 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 ,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 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 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 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 ,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先生回答说: “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 业的国君以贤考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 以 贤者另苣,行稔灭亡蔣由宭以贤者另 仆役。
四个“者”字的五字排比句,层层相递,依 次 排出国君对贤士的四种不同态度,说明效 果与 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国君对贤者所持 的态度 决定着国君事业的成败和事业成就的 大小。国 君的作为成就愈大,对待贤者的态 度就愈礼貌、 愈恭敬,就愈能得到贤者的支 持和帮助,因而 取得的成就也就愈大。由此 可见,礼贤下士, 重视人才对国家兴亡有着 极为重要的关系。郭 隗先生明确告诉燕昭王 ,要想求得贤士,首先 必须要有个谦虚恭敬 的态度。
• C.郭隗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一是 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 种,供他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 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 尊重自己,使自 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2018/10'17
燕昭王要报仇,国力不足,于是他便自然的 想 到求士,想依靠士的力量,来帮他复国
一句话概括读孟尝君传
一句话概括读孟尝君传英文回答:The Biography of Lord Mengchang: A Tale of Hospitality, Ambition, and Political Intrigue.Lord Mengchang,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WarringStates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is remembered for his exceptional hospitality and political acumen. His biography, as recorded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paints a vivid picture of a man who used his wealth and influenceto gather a loyal following, navigate treacherous political waters, and ultimately secure a place in history as a benevolent and cunning lord.Mengchang first rose to prominence when he inheritedhis father's estate and immediately opened his doors to scholars, artisans, and all who sought refuge. Hisreputation for generosity and support attracted thousandsof followers, known as "guests," who came from far and wideto seek his patronage. Mengchang welcomed them with open arms, providing them with food, shelter, and opportunities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As his following grew, Mengchang becam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political affairs. He served as the Chancellorof the Qi state, where he implemented innovative policies and forged alliances with neighboring kingdoms. However,his success also made him a target for enemies, who plotted to undermine his position.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wit and deception, Mengchang managed to outsmart his adversaries and maintain his power. He famously used a story about a talking ox to convince the King of Qi to dismiss a treacherous minister. He also employed the services of his talented guests to solve complex political problems and gain an advantage over his rivals.Despite his political successes, Mengchang eventuallyfell from grace when a jealous rival accused him of treason. He was forced to flee the Qi state and seek refuge inanother kingdom. However, even in exile, his reputation for hospitality remained intact. He continued to gather followers and support those who were in need.The Biography of Lord Mengchang offer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a complex and enigmatic historical figure.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ospitality, loyalty, and political cunning in the turbulent world of ancient China. Mengchang's legacy as a benevolent and cunning lord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intrigue readers to this day.中文回答:孟尝君传,礼贤下士、纵横捭阖的传奇。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唐雎不辱使命》译文篇一学习任务: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
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
其中: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
师指导。
大家齐读。
(以下各项同此作法)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冠:帽子。
跣:脚。
抢:撞。
后:寡人谕矣。
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安陵君。
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
短歌行接纳贤才的句子
短歌行接纳贤才的句子1.接纳贤才,短歌行光耀前程。
2.才华横溢,短歌行需要你的加入。
3.贤才入朝,短歌行再添一员猛将。
4.贤者之言,短歌行皆倾耳聆听。
5.贤才相助,短歌行如虎添翼。
6.贤才如珠,短歌行愿珍藏。
7.贤才之才,短歌行无法抗拒。
8.短歌行青云直上,贤才莫辜负。
9.贤才之辈,短歌行必广纳。
10.贤才之智,短歌行倾向于你。
11.短歌行广种贤才,必有丰收。
12.贤才之士,短歌行必重用。
13.短歌行招贤,愿你前来一展才华。
14.贤才如海,短歌行遇见你是一种幸运。
15.短歌行欢迎贤才加入,共谱辉煌篇章。
16.短歌行光荣接纳贤才,愿你成为我们的骄傲。
17.短歌行怀抱开放,欢迎贤才前来奉献。
18.短歌行愿与贤才携手同行,创造美好未来。
19.贤才之道,短歌行领悟其中的奥秘。
20.短歌行今日欢迎贤才,明日共创辉煌。
21.庭前立贤才,品德如明灯。
22.诗酒论英豪,君子修无忘。
23.谋略出群才,智慧如星光。
24.思辨在贤能,才华展英雄。
25.辅弼之惠贤,德泽润千乡。
26.纳言如明镜,贤者乃珍饶。
27.才情畅无比,贤者无疆界。
28.择人不尚众,贤者得分量。
29.识才若迎风,贤者传千古。
30.器籍有贤士,才华竞秀光。
31.贤者居高位,国家兴盛亨。
32.容融纳贤才,皇家显威仪。
33.贤者如瑞雪,高风润千岩。
34.状貌何可媲,贤者心如宽。
35.才囊藏千斛,贤者勇无匮。
36.魁梧非贤者,志向奇迹间。
37.士人如云飞,贤者傲世间。
38.贤才为国使,钟鸣万邦地。
39.入国略众民,贤者知甚深。
40.容貌胜白石,贤者真人心。
41.明德凌云士,大举越苍茫。
42.荣乐推诚慎,方能肃意防。
43.驱驰百川气,攀援九岭黄。
44.浮华非我意,高议幸有章。
45.明德无不展,忠臣伫可望。
46.辅翼负重任,忠良展神纲。
47.千古贞烈士,和泪写忠肠。
48.居安思国本,立身莫虚忙。
49.忠贞实在人,行与世同光。
50.千载孜孜者,咏歌沧洲桑。
51.志士忠耿途,为国计从荒。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战国烽烟,英雄辈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战国烽烟,英雄辈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期无疑是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与纷争的时代。
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岁月,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周朝的权威已经名存实亡,诸侯们不再受周天子的约束,纷纷崛起,试图建立自己的霸业。
他们相互攻伐,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齐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曾经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诸侯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齐国也经历了兴衰起伏。
楚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贵族势力的强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
秦国,原本是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国,但在战国中后期,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和改革,逐渐崛起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进行变法,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后续的战略失误和人才流失,魏国逐渐走向衰落。
赵国,以其英勇善战的军队而闻名,特别是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增。
燕国,地处北方,相对较为弱小,但也在特定的时期展现出了一定的影响力。
韩国,在七国中实力较弱,但也在努力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诸侯纷争的背后,是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综合较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变法运动成为了各国崛起和强大的关键。
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一次变法。
李悝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勤劳耕作,增加农业产量;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建设。
这些措施使得魏国在短期内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秦国的商鞅变法,则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1.导语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 感慨地说: “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 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 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 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 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 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2.作者介绍:自读注释一, 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①“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 千变纵横识共源。
苏洵, 字明允, 自号老泉, 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
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 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 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 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 将他三人合称“三苏”, 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2.学生3.阅读课文3.学生先初读, 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4.疏通字词重要字词:率: 副词, 全都, 一概。
厥: 代词, 其, 他们的。
弥: 副词, 更加。
与: 结交, 亲附, 亲近。
判: 动词, 分清。
速: ①招致;②加速洎: 及, 等到。
殆: 副词, 将要, 差不多。
5.词类活用:小/大则……: 形容词名物化。
义不赂秦: 名词状语, 坚持正义却: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礼: 名词动用, 礼遇。
西向: 名词状语, 表方位, 向西。
日削月割: 名词状语, 表频率, 一天天地, 一月月地。
6.古今异义:其实: 古: 那实际上。
现: 副词, 承上文含转折祖父: 古: 祖辈父辈。
现: 爷爷至于: 古: 到了……地步。
《战国策》— 燕昭王求士原文、注释及解析
《战国策》—燕昭王求士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燕昭王求士《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②,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③。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④:“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⑤,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⑥,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⑦,北面而受学⑧,则百己者至⑨;先趋而后息⑩,先问而后嘿(11),则什己者至(12);人趋己趋(13),则若己者至(14);冯几据杖(15),眄视指使(16),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17),呴籍叱咄(18),则徒隶之人至矣(19)。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20)。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2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22):‘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捐五百金(23)!’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4)。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25),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26),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27),邹衍自齐往(28),剧辛自赵往(29);士争凑燕(30)。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31)。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32)。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33)。
燕兵独追北(34),入至临淄(35),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36)。
〔注释〕①本篇选自《战国策·燕策》。
燕昭王,燕王哙的太子,名平。
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伐燕,杀哙及子之(子之原为燕相,后受燕王哙禅位为王,燕国大乱)。
昭王即位后,求贤士而图恢复,终于报齐之仇。
《六国论》教学(2024)
2024/1/26
24
东西方战略思想差异探讨
东方战略思想
强调“以柔克刚”、“合纵连横”等思想,注重运用智慧和谋略来应对复杂局 面。《六国论》中苏秦、张仪等人的游说和合纵策略,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西方战略思想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战略家,如孙子、克劳塞维茨等,强调实力对抗和战争中的 直接决战。这种思想与东方战略思想存在明显差异。
• 主题思想:《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 ,旨在借古讽今 ,以六国灭亡的教训 ,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要发愤图强 ,积极抵御外侮 , 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文章先以“弊在赂秦”四字提纲挈领 ,从六个方 面加以阐述 :一 、从“ 赂秦而力亏”的角度 ,说明韩 、魏 、楚三国灭亡的 原因 ;二 、指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以荆卿为计 ”;三 、肯定赵国“ 用武 而不终”导致灭亡 ;四 、批评齐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五 、论证燕 、赵 处于秦与韩 、魏之间 ,“ 当有长策”;六 、归结“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的教训 。全文紧紧围绕“ 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既深入剖 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又含蓄地批评了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 ,同时还向当权 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
雄辩滔滔
文章气势磅礴,语言犀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 力。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使读者易于理 解。
善用修辞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9
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
80%
苏洵
作为文章的作者,苏洵以冷静客 观的态度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展现出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 治洞察力。
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六国在面对强敌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当今复 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纵横天下近义词是什么
纵横天下近义词是什么纵横天下的近义词:纵横四海、一统天下、睥睨天下、驰骋天下纵横天下造句1、纵横天下,汽车的影子早已布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蠢材,我龙应天纵横天下,我的药方,就这么不值钱,随便就泄露给下人?3、叩问万古青天,谁人可得长生?唯我纵横天下,化龙腾空而行!一介山村小子,万里独行求仙,虽有过人血脉神魂,奈何体质难以沟通天地灵气。
4、谍影神州之纵横天下互动信息。
5、兄长此言差矣,大丈夫纵横天下,披风沐雨,急人之困,救人于难。
6、天之娇子,被人陷害身陷囹圄,后来纵横天下,财富,美女,麻烦纷至沓来,但花都侠客,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最终就是要有所作为。
7、专与那些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败类为敌,纵横天下,杀人如麻、追魂夺魄,有如夺命太岁,令人闻风丧胆。
8、砥砺前行、九死一生,以期纵横天下。
9、‘七杀’乃搅乱世界之贼,‘破军’为纵横天下之将,‘贪狼’为智略捭阖之士。
10、曾经纵横天下以凶残猛悍闻名,几乎算得上所向披靡的百战劲旅——顺天王骑军的'残部。
11、秦末群雄逐鹿,霸王项羽领江东子弟一时纵横天下。
12、大丈夫当纵横天下,效命疆场建功立业。
13、起兵自崇山峻岭,壮大于巴山蜀水,纵横天下,扬威域外,一举逆转自唐以后千年颓势.14、以血为墨,以肢为笔,血墨江山,纵横天下!15、傲天在家破人亡之后心灰意懒,突逢奇遇,报仇雪恨,之后进入修真界,求仙问道,猎艳逍遥,纵横天下,最终成为宇宙圣主的故事。
16、嘿嘿,我纵横天下二十年了,怎么会被一个泼悍的女人吓倒?17、疆土纵横天下,真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8、美国社会对这一历史观的虔诚,更使这一信念深之入骨:美国是怀着特殊使命,纵横天下。
19、19世纪70年代,由于亚洲企业开始称霸世界市场,因此日本企业开始在皮卡迪利广场的广告牌上纵横天下。
纵横天下近义词造句1、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一位睥睨天下的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有礼贤下士方可纵横捭阖—观六月中美对话随想
释不归发布于2015年6月29日19:49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太和智库”,中国最别具风格的智库,最敢言最具实操性的智库,
(在我的脑海里)没有之一!
-你们的老朋友释不归
【人多并非力量大】
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刚刚结束。
先不论会谈的结果,且看两个细节挺耐人寻味:
其一,中方去了两位副总理,一位国务委员,十几位正部长,四十几位副部长,更有不计其数的工作人员及随团企业及社会知名人士,浩浩汤汤向华府挺进。
美方则由被戏称为“备胎”的副总统(美国副总统并无实权,宪法规定其只在总统无法行使职权时接任总统职位)拜登带队,“四把手”国务卿克里,常务副国务卿和副国务卿(相当于副部级),以及助理国务卿(相当于厅局级)出席,外加一箩筐的志愿者,相比之下尤显“不够隆重”。
双方开会时,中方底下坐了一排部长,而美方坐了一排幕僚(虽级别不高,但权力不小)。
别看此次中美对话活动一场接着一场,但美方组织起来还是井然有序,像是学到了咱大排档的“翻台”本事,应对起来绰绰有余。
有美方官员向笔者透露,这是美国务院[注]有史以来在其大楼里组织的最大规模活动,虽然他们不太明白为什么近期中方来访活动都扎着堆儿办,只好本着既尊重客人,又节俭办事的原则,接待中方各代表团。
其二,美方尊重中国外交礼仪和风俗,煞有其事地陪中方“走过场”,但同时又经典地玩起了两面三刀的功夫。
其在会上尽拣好听的说,下会采访倒“吐露真言”了,但全是坏话。
拜登在会上各种示好,接受采访时立刻就说“中国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云云,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和刘延东副总理开会时兴致盎然,接受采访时照样不客气地对我国正酝酿的NGO管理立法表示不满、大加指责,更不要提在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日关系、朝鲜问题等方面的种种“忠告”了。
对此,中方却鲜有反应、回复,外界认为我方可能在采取“充耳不闻”、“避其锋芒”的打法,殊不知是“无奈何,非不愿也;无奈何,乃不能也”。
现场中方这么多部门领导,谁来回应,怎么回应?没有研究讨论及领导拍板又怎敢回应?看来,在国际关系的博弈场上,并不是人多,声儿就大。
【人才素质决定一切?】
作为两国最高层级的对话平台之一,参会的官员经过层层选拔,足称精英,但两国在外交场合上的表现却有一定差距,那差距到底在哪里?某俄国著名战略家说过:“人的素质决定了战斗水准和战略成败”。
放眼中美博弈,由于两国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两国政治精英所具备的素质也各有特点。
在双方的对话和交锋中,美方政治人才长期面对媒体和公众,加之其拥有较为健全的发言机制,使其在舆论场上更显积极主动,甚至是“咄咄逼人”,更能适应现代国际政治中话语权争夺战的特点。
而中国政治传统向来是谨言慎行,“说错不如沉默”,给人的印象必然不善言辞、呆板被动。
此外,美国务院志愿者们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大多数是国务院各司局的公务员,中文流利、语气谦逊、举止端庄。
你若愿意,可以天南海北的跟你一通热聊,但要想从他们那挖到什么内幕消息,他们坚定的态度会告诉你“门儿都没有”。
这种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紧密结合,确实突出其政治人才较强的专业性、服务性和综合性能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赢人心】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要环节是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几何级数般加速累积,学科门类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深,人不经过正规教育体系的系统培养而能成才,几属天方夜谭。
受文明特性和教育传统的影响,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教学理念,被认为存在较大缺陷。
较之欧美教育注重启发、引导和传授,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中国教育体系则过于循规蹈矩,学术的条条框框对学生思维约束较大,其产出人才大多原则有余,创新付阙。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们政治精英对外表现的整体性不足,在处理合作伙伴关系时义利观不足,在面对矛盾问题时灵活性不足,其自然在镁光灯前的反应就显得不够主动了。
人才培养源于教育而远不止于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情商”建设至关重要,而提升情商离不开多渠道的实践。
欧美历经数百年的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已繁衍出一套臻于完善的联合培养机制,学校、企业、市场,以及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
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和实践的互动中,达致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传统教育颇推崇“知行合一”的理念,但现实中相关机制的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口号空喊多年而无实际性进展,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导致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基础素质较高,但执行和实践能力却有很大欠缺,施行政策时“光说不练”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前不久,国内某经济学家发文警示推行“一带一路”政策避免一味“纸上谈兵”可略见一斑。
如何才能胜任自己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革新自己?这是中国政治精英需要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要有清醒认知,在某些方面可能需数代人的努力才能赶超对手;其次,从改革人才培育体系着手,大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注重提高实践和执行能力,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最后,各权力部门只有不拘一格地放下身段,礼贤下士,不搞团团伙伙的圈子文化,任人唯贤、唯能,不断通过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从而在中华民族中真正挑拣出自信、友爱,明理、敏锐,通变、达观的现代政治精英,以此丰满自己的枝叶,撑起一片凉荫。
如此,这片树荫底下才能容得下朋友,留得住人心。
【要发展还是得靠朋友】
毛泽东主席在论统一战线时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如今,谁是我们的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也成为中国对外发展的首要问题。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广大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成为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动力。
加之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将在海外投资和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
李克强总理也曾直言:“对民营企业家,不光信任,还要依靠。
”
然而,在具体的对外活动中,某些官方做法没能很好地发挥“朋友”的作用,有时还会让“朋友们”略感心寒。
此次中美对话的官方报道刻意隐去了中国企业的现场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官方的守旧思维仍未跟上新形势的发展。
另举两个生动事例:
其一,去年中方访俄活动中,俄罗斯领导人一路给俄企业站台,并明确表达俄政府对俄企“扶持、服务”的原则理念。
中方则运用“熟悉”的官方语言,强调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
轮到企业发言,某在俄中资企业女代表用一句“希望俄罗斯别总是光喜欢中国人的钱,只希望钱来,
不喜欢中国人的人,不希望人来”,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俄罗斯人的傲慢并引起哄堂大笑。
俄方领导当场诚挚道歉,并保证欢迎中国企业和人士来俄。
其二,韩国某国会参议员携一众韩国知名企业到广州开会,其发言环节和座次问题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一是韩国代表团由一位主要官员带领众企业负责人坐前排,其他官员全部靠后;中方是官员无论大小一律往前排,企业无论央企民企一律靠边靠后坐,对话“阵型”差异甚大。
二是韩方官员以五句话结束简单发言后,剩下的发言时间都交给韩方企业。
而中方恰好相反,官员侃侃而谈,企业洗耳恭听。
结果很多韩企没办法,只能会后去找中企交流。
不少中国网民事后调侃说“中国官员在…做政治伪姿态‟这一点上确实不如韩国政客”。
“别只喜欢民企的钱来,不喜欢民企的人来”。
如今,民企人士的对外交流能力不比政府官员差,特别是在私下沟通和利益博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莫将有志报国、甘于奉献的朋友当作仅供利用的对象,“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改变“官本位”心态,与广大民间力量和社会人士做互利共赢,相知相依的真朋友,切不可在中国深入改革的关键时期,令逐渐解放、前进的思想倒退。
笔者不禁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流泪《忆大山》”的交友用权原则,感受习总书记“尊贤重士、求贤若渴、布衣之交岁久愈真、贫贱之交不可忘”的崇高情怀。
更要督促所有官员“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倘真如此,必是国家之幸、民众之福。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是以,我出此言,众生不知认我为何友?
[注]:美国国务院(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美国联邦政府主管外交并兼管部分内政事务的行政部门,直属美国政府管理的外事机构,相当于外交部,其行政负责人为国务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