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珂罗版印刷业之兴衰
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与影响近代印刷业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与影响。
一、技术进步的推动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19世纪末,西方印刷技术逐渐引入中国,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改革与发展。
西式印刷机和铅活字的引进,大大提升了中国印刷业的效率和质量。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中国印刷业的中心,不仅引进了外国先进的印刷设备,还培养了大批印刷行业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
二、文化传播的媒介印刷业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兴起,使得印刷品的产量和流通范围大幅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大众阅读的普及。
报纸、杂志、书籍等各类印刷品的大量出版发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各种文化信息和知识。
同时,印刷业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让中国的文化更好地与世界互动。
三、印刷业与经济发展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印刷业的兴盛带动了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印刷业产业链的完善。
从印刷设备的制造、纸张和墨水的生产,到印刷品的发行和销售,都为经济增添了活力。
在印刷业兴起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批的印刷企业,为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创新与发展的启示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技术创新是印刷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印刷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推动印刷技术的革新和升级,提高印刷质量和效率。
其次,文化传播是印刷业的价值所在。
我们要注重培养优秀的印刷从业人才,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再次,印刷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印刷业的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相关产业,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与影响可以从技术进步、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来考察。
中国近代印刷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印刷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印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的交流,一些西方的印刷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以下是具体的发展历程:
1.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一些西方的印刷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1872年,《申报》创刊,这是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其印刷技术也是从西方引进的。
同时,一些印刷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印刷业。
2.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印刷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印刷业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同时,一些新兴的印刷媒体也纷纷涌现,如《东方杂志》、《申报月刊》等,这些杂志的创办为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3.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提高。
随着印刷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印刷业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同时,一些新兴的印刷媒体也纷纷涌现,如《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
4.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开始逐渐普及。
数字印刷技术具有快速、灵活、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高效、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书和数字报纸也开始逐渐普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中国近代印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国的印刷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索百年工艺——浅谈中日珂罗版发展近况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70Vol.183珂罗版印刷术是1855年法国工程师Alphonse发明的,多年来曾有过lichtdruck、inkphoto、hydropype、photogelatine、artotype和phototype等名称①,它融合了摄影和平版印刷技术。
美国珂罗版印刷技术1970年开始逐渐衰落,全美仅剩6家珂罗版商业化公司。
②珂罗版在19世纪末从欧洲传到日本并被广泛地接纳和传播。
清朝光绪初年由日本传入我国,经过百余年的应用、融合和革新,珂罗版印刷已经成为中国书画复制的特殊工艺。
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曾经在复制古旧书画上盛极一时,由于现代高科技印刷技术的冲击,如今已萎缩并濒临消亡。
但优秀的珂罗版印刷复制品弥足珍贵,已成为少数可参与拍卖的艺术品。
③如今只有中国、日本和德国还保留着这项工艺。
目前该工艺在中国正面临失传的处境,还在从事该工艺的手艺人更是少之又少。
20世纪50年代,上海博物馆成立珂罗版书画复制部门。
受当时的展陈条件所限,为防止恶劣天气时书画文物展品受到损害,就用珂罗版复制的作品代替真迹展出,对文物起到了保护、研究和推广的作用。
同时,凭借着馆藏庞大的古代书画藏品资源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几十年来承接了本馆和同行业大量的文物复制工作,为保护文物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④⑤近些年现代印刷技术的崛起对传统手工印刷技术产生了很强的冲击,传统技术所需要的原材料很多都很难购买,自身技术力量还需要更好的提升。
上海博物馆的珂罗版技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为追溯传统技术的渊源,使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上海博物馆几位珂罗版专家组成小组赴日本京都便利堂考察交流,探寻日本珂罗版发展近况。
在考察中发现,虽然便利堂与上海博物馆在珂罗版制作工艺流程上一致,但是部分材料和设备以及操作技术方法各有不同。
如今在珂罗版工艺的发展方向和应用上,中日双方也有不同的理念。
1 上海博物馆与便利堂珂罗版工艺技术对比以及新技术的运用1.1 照相我们在与日本便利堂技术人员交流中得知,因为传统底片已不生产,他们基本淘汰了采用传统底片对原稿进行照相(图1)的方法,而是使用数码照相技术全面取代。
传统印刷技艺的复兴——珂罗版的过去和现在
“工匠精神”的体现
为了更直观地体会珂罗版技术的特 点,记者采访了珂罗版专家李东方先生并 参观了她负责的“东方宝笈”珂罗版制作 中心。
照相之后便是修版,记者在修版室看 到工作人员在刮版。为了充分曝光,工作 人员需要非常耐心地一点一点将底片上的 同色部分刮掉直至透明。要制作多少个 版,就要刮出多少张底片。“眼睛能看出多 少颜色,我们就得分多少色,做多少版”, 李东方说道。
玻璃板的磨制,感光明胶的涂布、烘干 和曝光,直至最后的印制在制版室完成。记 者看到在几个操作台上,工作人员用辊子在 版上涂布颜料,然后极为认真地将一张宣纸 铺在版上,再完成压印。“我们印刷用的是和 传统书画所用相同的油墨和颜料。为了保证 色彩的逼真还原,工作人员需要有经验和悟 性,调什么样的色,上多少墨都是有讲究的, 最好是将原作和印出来的作品直接用肉眼 对比以消除色差。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张 宣纸要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套色印刷, 怎么能保证每次都精确放置在正确的位置, 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能有,这也是我们长 期摸索出来的。”李东方介绍说,“你看到了, 我们这里除了滚筒压印是电动外,其余都是 对技术要求很高的纯手工制作,是一种再创 作,‘再艺术’的过程,唯如此才能创作出逼 真生动,甚至可以乱真的作品,所以我们不 称之为印刷,而是‘临制’。”
“我们这里主要生产中国传统书画、壁 画的彩色珂罗版,你在这里可以看到珂罗 版的整个制作过程,能看到作品有多逼 真,也能看到这种传统技术有多复杂,对
石印与珂罗版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石印与珂罗版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一、石版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石版印刷是以石板为版材,将图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质书写、描绘在石板之上,或通过照相、转写纸、转写墨等方法,将图文间接转印于石版之上,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
其中,前者称作"绘石",后者称作"落石"。
绘石和落石是石版印刷术的两种制版方法。
绘石制版工艺简单,只能用来印刷简单、线条图文印件,是石版印刷发明初期应用的工艺技术。
落石制版工艺复杂,是在绘石制版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工艺技术,分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两种,是进一步发展了的石版印刷术。
石版印刷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
据1833年出版的《中国文库》《中国文库》(ChineseRepository),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的杂志,记载鸦片战争前后史实甚多,是研究中国近代印刷史的重要文献。
介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1796-1857)曾于1830-1831年间在巴塔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用石印术印刷中文书籍。
随后他来到澳门,在澳门设立了一个印刷所。
1832年,麦都思又在广州设立了一个石印所,用石印术在广州印刷中文书籍。
另外,英国派来中国的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回顾他25年来的工作时,曾提到中国最早的石印工屈亚昂,他说:"我用印书的方法,已经把真理传得广而且远,亚昂已学会了石印术。
"麦都思在广州设立石印所和马礼逊对他25年工作之回顾,均发生在1832年,且屈亚昂学会石印术又自需时日,由此可以断定,石版印刷传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晚于1832年。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在1833年说:"上季一个石印所开设在广州,我们高兴的知道它是成功地在运行。
"为此提供了另一个文献证据。
1834年出版的《中国文库》报道:"1833年5月至1834年5月间广州发展到有二个石印所,并出版了一些小册子",韩琦、王扬宗《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载《装订源流和补遗》第359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
珂罗版印刷:复制古画几可乱真使用者越来越少
珂罗版印刷:复制古画几可乱真使用者越来越少1869年,德国人阿尔贝托发明了珂罗版印刷技术,再通过采用水墨相斥的着墨原理,把原作印出来。
这种印刷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无网点”,在绘画、碑帖、书法作品的印刷上几可乱真。
光绪年间,珂罗版印刷自日本传入中国。
上海土山湾宗教印刷所的圣母像,是中国采用此技术的最早印品。
日前,上海博物馆“2015纸上创意艺术展”展示了传统珂罗版印刷技术和活字印刷术。
这也是上海博物馆第一次公开展示珂罗版印刷过程。
修版制版逼真度最高的古画印刷术在上海博物馆从事了20多年珂罗版印刷的制版师傅建军向第一财经介绍,珂罗版印刷师先对原件拍照,再以玻璃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胶印刷质,通过相片制版,把图像反映到胶质上。
这意味着,整个印刷过程需要四个步骤:照相、制版、修版、印刷。
在上博,这每一道工序对应一位师傅。
对于彩色画作,印刷步骤完成之后,还需画师在印刷品上按照原作手工上色。
除了逼真,珂罗版印刷制品还有历久弥新的特性。
傅建军对第一财经说:“珂罗版印刷的东西,放久了会与原作更为趋同,因为时间能够抹去油墨的烟火气。
”珂罗版印刷能够最大程度还原古画,在逼真效果、韵味还原以及收藏性上,这一技术都有其他印刷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国内,这门技术却面临着窘境。
越来越少人使用,工艺也面临萎靡。
在上海,仅有上海博物馆自1958年至今持续采用这种技术复制古画,而在全国,拥有珂罗版印刷技术并持续经营的机构也是屈指可数。
在傅建军看来,珂罗版印刷机构日益稀少,首先因为这项印刷术成本高、产量低。
在这个已经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来复制的时代,珂罗版技术却与电脑完全无关,而是包含大量的手工元素,对于很多机构,自然是一种奢侈的生产方式。
另外,稿源也是一个问题。
上海博物馆藏有大量宋元明清的古画,好的原作赋予珂罗版印刷制品更高的附加值。
但对很多商业机构,这也很难实现。
所以,珂罗版复制品的经营也便成了问题。
印刷接笔工艺传承之难市场环境的因素之外,如傅建军这样的老师傅感受最深的还是工人培养上的缺环。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与此同时,印刷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外来技术的输入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期——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其中印刷技术是最受关注和重视的一项。
当时的西方印刷技术已非常发达,相比之下,中国的印刷技术相对落后。
因此,各级官方开始着手引进外来技术。
这时候,美国和欧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印刷技术来源。
尤以美国来华传教士所创立的印刷厂,如顺天书局、协和印书馆、锡安书局、福音堂印书处等,对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二、技术成果的转化在引进西方印刷技术之后,国人对其进行了译注和研究,并将西方技术和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
在传统的木刻版印刷上,开始尝试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机械印刷、雕版印刷、铅版印刷、胶印等。
同时,印刷设备的改进也日益完善:印刷机械逐步自制、功率逐渐扩大、尺寸逐渐增大。
三、印刷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印刷技术不仅使得书籍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定义,也对社会生产力、文化开放和传播、社会交流和认识、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印刷技术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同时也成为了购物、旅游、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除了生产上的作用,印刷技术本身也成为了一个概念和现象的象征。
印刷力量的变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促进了新技术、新思想、新型态的登场,成为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珂罗版印刷的技术现状和展望
珂罗版印刷的技术现状和展望珂罗版印刷的技术现状和展望上世纪中叶,胶印等新的印刷技术出现,使的珂罗版印刷曾一度衰弱。
我国许多珂罗版印刷厂家被撤消,珂罗版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然而,珂罗版技术毕竟有其特点,在印刷复杂的书画作品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稿件的艺术特色,达到其他印刷手段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珂罗版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又奇迹般地获得了重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珂罗版工艺在印刷速度、印刷能力以及科技含量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然而珂罗版印刷技术也在不断的与最新的技术相结合。
珂罗版印刷的基本特点,显现了其特有的价值。
其一,它不同于传统的古代印刷,用人工勾描印稿后再刻制印版,而是应用照相成像技术,做到最大可能清晰地还原样稿,接近原作。
其二,它能区别于日常多见的现代平版胶印印刷品。
其三,珂罗版是一种直接印刷,最适宜反映传统的中国古代书法绘画作品,由一般印刷应用到了专门复制精致的艺术作品,在各道工序的工艺加工中,又必须不断探索最佳效果,才能制作出更毕肖于原作的复制品,逐渐使珂罗版印刷成为一种复制艺术作品专用的特种技术存世。
珂罗版印刷的的技术现状有是怎样的呢?其实现在珂罗版总体工艺流程还是照相→修版→制版→印刷。
一、照相技术复制过程中,利用照相机进行拍照是目前珂罗版印刷普遍采用的一种获得印刷软片的办法,此种办法可以使原稿层次、色彩真实而逼真地反映出来,且层次和色彩的损失率可人为控制在最低限度。
珂罗版印刷是以专色及短阶调多阶梯重合叠压而形成的。
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基本是以专色调为主形成的作品,而各种类的画则不然,它们具有多种色彩与色相,即使一种色调也具备一定层次色调的图像。
如何复制单色及多色字画,要针对不同色调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拍摄书法字时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无阶调书法,对于此种拍摄底片可选用特硬软片,例如SP软片或是红灯片。
第二种情况是书法中具有阴笔效果,对于这种稿件在拍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阴笔效果反映到印刷品中是否真实还原,阴笔效果的密度颗粒是否有粗糙之感,拍摄带有阴笔效果的底片可根据原稿阴笔的色调反差来决定使用什么软片,如阴笔与字体之间反差较小可使用PA 软片,使阴笔阶调层次适度还原笔触真实自然。
珂羅版印刷技術簡介(他頁轉載)
珂羅版印刷技術簡介(他頁轉載)珂羅版印刷技術是德國人阿爾貝特發明的。
關於此項技術發明的確切時間有多種說法,有說早在1864年,有的說是1867年、1868年、1869年等等,總之,這應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事兒。
這個時期,歐洲近代印刷技術發展很快,以蒸汽為動力的印刷機械也發明並投入使用。
1814年,德國製成蒸汽驅動滾筒式平臺鉛印機;1839年,法國發明銀版照相法;1841年,英國發明碘化銀紙照相法;1847年,法國人發明蛋白印相法;1850年,法國製成蒸汽驅動滾筒式平臺石印機;1855年,法國人發明照相石印;1865年,美國製成捲筒紙輪轉鉛印機;1867年,平板印刷用金屬板材替代了印石;1884年,德國發明加網複製出濃淡色調的印刷品;1907年,英國取得絲網印版專利;珂羅版產生在印刷技術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年代,一出現就以複製準確、效果逼真顯示出獨特的、難以替代的藝術魅力。
它的工藝大致如下:在約10毫米厚的磨砂玻璃上,塗上一層很薄的矽酸鈉為基底,上面再塗明膠和重鉻酸鹽,乾燥後形成感光膜。
這層乾燥的薄膜產生一些細微的皺紋,用它和連續調陰圖接觸拷貝,在光照下,感光膜產生不同的硬化反映,最終製成印版。
由於版畫使用明膠,因而在這個技術的名稱中加上希臘語Glne(膠)意的Collo,珂羅是譯音。
珂羅版印刷技術發明後,很快傳到日本,1876年上海有正書局聘請日本專家實驗成功珂羅版印刷;隨後文明書局亦開始珂羅版印刷。
1907年,商務印書館開始實驗珂羅版技術,1919年,終於成功地印出宣紙15色套印。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功。
從此,中國珂羅版印刷事業有了極大發展。
在印製手稿和書法繪畫方面,顯示出特殊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現稿件的色彩、層次,達到逼真的效果。
二十世紀中葉,更新的印刷技術出現,珂羅版印刷曾一度衰弱。
我國許多珂羅版印刷廠家被撤銷,珂羅版似乎被人們遺忘了。
然而,珂羅版技術畢竟有其特點,在印製複雜的書畫作品時,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稿件的藝術特色,達到其他印刷手段難以企及的藝術境界。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印刷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在推动社会变革、传播知识、促进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印刷业发展、印刷力量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印刷力量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近代中国的印刷业发展中国的印刷术早在公元前约1000年就已经出现,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和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都为中国的印刷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直到清末民初时期,印刷业才迎来了真正的蓬勃发展。
那时期,西方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开始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印刷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印刷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的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印刷设备也逐渐实现了现代化。
一大批热爱文化和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加入到了印刷业中,他们通过印刷活动的开展,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推动了现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印刷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力量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印刷成为了传播思想和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论是政治观点、社会理论还是文化价值观,都通过印刷物传播到了广大民众中。
印刷力量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政治上,印刷力量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觉醒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通过印刷物的传播,一些重要的政治理论和制度观念得以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激发了人们对政治参与的热情。
在民主革命时期,印刷物更是成为了反抗封建统治和推翻满清王朝的有力武器。
在社会上,印刷力量也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变革的推进。
通过印刷物的传播,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理念得以传播和推广,人们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社会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
而这些转变,最终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印刷物的大量传播促进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印刷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印刷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印刷术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雕版印刷到现代的数字印刷,印刷技术不断革新,对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印刷行业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一、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1、古代印刷术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早在唐朝时期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这种技术通过在木板上雕刻文字和图案,然后涂上油墨进行印刷。
到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2、近代印刷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印刷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18 世纪末,德国人发明了石版印刷术,19 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轮转印刷机,使得印刷速度大幅提高。
3、现代印刷术20 世纪以来,印刷技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铅字排版。
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按需印刷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和库存压力。
二、印刷行业的市场规模近年来,全球印刷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印刷市场规模达到了 7450 亿美元。
其中,包装印刷市场规模最大,占比超过 40%;其次是商业印刷和出版物印刷。
在中国,印刷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9 年,中国印刷业总产值达到了 13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6%。
不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印刷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
三、印刷行业的技术创新1、数字印刷技术数字印刷技术是近年来印刷行业的一大亮点。
它具有印刷速度快、个性化定制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短版印刷、个性化印刷等领域。
目前,数字印刷技术主要包括喷墨印刷和激光印刷两种。
2、绿色印刷技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印刷技术成为了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
绿色印刷技术主要包括使用环保型油墨、纸张和印刷设备,减少印刷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同时,一些印刷企业还采用了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降低了能源消耗。
3、 3D 打印技术3D 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也在印刷行业得到了应用。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经济和文化。
在中国,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近代,印刷力量更是成为了变革近代中国的强大力量,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印刷术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元朝时期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油墨印刷形式。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为近代中国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中国,印刷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压力使得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刷术成为了传播知识、启蒙民众的重要工具。
许多革命者和思想家通过印刷发行宣传资料和书籍,向人民宣传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号召人民觉醒,反抗外敌。
印刷术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
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新闻报纸,他们通过印刷发行,向人民报道国内外的新闻动态,呼吁人们团结一致,抵抗外国侵略势力。
新闻传播使得人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也使得人们的觉悟和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印刷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生,各种文化著作和艺术作品通过印刷术得以流传,广大民众也有了更多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印刷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当代文化的繁荣,繁荣的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印刷术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近代中国,印刷力量也带动了印刷业的兴盛。
印刷业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印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促使印刷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印刷力量的发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刷力量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变革近代中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它帮助近代中国的人民觉醒,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
变革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印刷技术和产业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就近代中国印刷力量的变革进行探讨,并着重分析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变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西方的印刷技术被引入中国,给中国印刷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在此之前,中国的印刷技术一直沿用着木活字印刷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当时的印刷需求,但在印刷速度和效率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而引进的西方印刷技术,则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使得印刷业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印刷技术的变革,印刷产业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印刷逐渐被机器印刷所取代,规模化、批量化的印刷开始成为主流。
印刷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不少新的印刷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片繁荣的印刷业市场。
印刷技术和产业的变革给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印刷速度的大幅提高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迅速,新闻资讯的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报纸、杂志等印刷品的出版发行量大幅提升,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取新闻资讯,从而提高了人们对社会和国家事务的了解和关注。
印刷力量的变革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手抄书籍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教育资源无法公平地分配。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教科书和教育读物得以快速印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印刷技术的变革也使得中国的文学艺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大量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得以印刷发行,不仅满足了读者的文学艺术需求,也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
近代中国印刷力量的变革,不仅带来了印刷技术和产业的进步,也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出版、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面貌,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印刷品的质量问题、版权问题等,这些问题也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珂罗版的发展概况(二)
珂罗版的发展概况(二)
吴学英
【期刊名称】《丝网印刷》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珂罗版自传入中国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书画艺术作品和挂历的复制中,但是其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广泛.甚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一度停止.掌握此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目前,只有在北京才能找到珂罗版技术,并且已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对珂罗版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如何发展珂罗版印刷技术,以及珂罗版作品的工艺过程等作一一介绍。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吴学英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珂罗版的发展概况(一) [J], 吴学英
2.珂罗版的发展概况(三) [J], 吴学英
3.珂罗版的发展概况(四) [J], 吴学英
4.珂罗版复制技术(二) [J], 吴学英
5.我国食糖储备制度的发展概况(二) [J], 蓝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印刷技术60年发展历程6
凹版印刷的沉浮按照凹印版制作工艺的不同,凹版印刷分为雕刻凹版印刷和照相凹版印刷(即影写版印刷)。
前者多用于有价证券、证照等防伪印刷,后者则擅长彩色图像过网印刷。
按照凹版的版型和机型,凹版印刷又分平台机凹版印刷和轮转机凹版印刷。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凹版印刷经历了从小到大,而后又被平印取代走向衰落的过程。
八十年代以后,又重新振兴。
这里边当然有凹版自身制版、印刷工艺、技术上的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所致。
一、雕刻凹版印刷雕刻凹版印刷历来主要应用于有价证券,在一般印刷厂里是鲜为人知的。
1.平台凹版印刷平台凹版印刷是较古老的凹版印刷方式,用的是平台凹印机(俗称大电机)。
凹印版是平的,放置在机器的版台上。
版台在电机拖动下沿四方路线作回转运行。
版台在运行过程中完成上墨、擦版、铺纸、压印、揭纸几道工序。
除了版台运行是由电机拖动以外,其他操作都由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每小时印刷500张左右。
在平、凸、凹三种印刷中,平印的印刷压力最轻,凸印次之,而凹印的印刷压力是最重的。
凹版的图文区域低于凹版的平面,印刷时需要对纸张施加很大的压力才能把纸张压进图文的凹陷部位,使网坑里的油墨从印版转移到纸张上。
早期的凹印工艺,为了使印版上油墨较容易转移到印纸上去,印刷前必须把纸张潮湿,使之绵软,印刷后再把印张烘干。
由于凹印的墨层较厚,为了防止印刷后在油墨未干的情况下出现印张蹭脏,印刷完成后的印张要一张一张隔离起来。
平台凹印机本身的印刷速度就很低,加之印刷前的湿纸,印刷后的烘干等辅助工序都是人工作业,所以平台凹印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而生产效率却很低。
2.轮转凹印逐渐取代平台凹印五十年代的后期,老式的平台凹印机逐渐被先进的轮转凹印机所取代。
轮转凹印机印版的厚度变薄了,作成弧形装在印版滚筒上,不仅印刷速度提高了,还采用了自动给纸、自动收纸、自动擦版等装置。
特别是加大了印刷压力,采用干纸印刷的工艺,免去了印前湿纸,印后的烘干处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孟宪钧谈珂罗版收藏与投资
孟宪钧谈珂罗版收藏与投资孟宪钧谈珂罗版收藏与投资喜爱古籍收藏的朋友都听说过珂罗版。
如今古籍上涨之时,有不少藏书爱好者开始注意到珂罗版,其实珂罗版比古籍善本诞生都要晚,但是它一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下面我们和藏书家孟宪钧一起谈谈珂罗版的收藏与投资。
主持人:罗晰月嘉宾:孟宪钧珂罗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印刷特点是逼真传神,而且能够保留产生笔墨的神韵,随着古籍拍卖的兴起,珂罗版印刷品的价值也有所体现,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跟大家谈一谈珂罗版印刷品的收藏与投资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艺术品投资》节目,珂罗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印刷特点是逼真传神,而且能够保留产生笔墨的神韵,随着古籍拍卖的兴起,珂罗版印刷品的价值也有所体现,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跟大家谈一谈珂罗版印刷品的收藏与投资,今天邀请到的嘉宾是文物出版社副编审古籍鉴定专家孟宪钧先生,孟先生您好。
孟宪钧:您好主持人:珂罗版印刷品使用的这个纸主要是宣纸,很传统,但是这项技术确是从国外引进的。
孟宪钧:是的,珂罗板技术大约发明于1869年,是由德国人,阿尔倍脱发明的,真正传入我国是清朝末年到光绪年间逐渐传入我国的,传入我国的第一件最早期的印刷品就是在上海这个徐汇区,土山湾的那个宗教印刷所印的圣母像,这是最早的印品,珂罗版以前过去人都以为是日本引进的,实际上不是,是从欧洲引进的,但是日本它也是跟我们国家一样,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那个技术比较发达,珂罗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日文的这个胶质的一个译音,所以珂罗版也叫玻璃版,珂罗版它印刷原理是怎么样的,它就是以玻璃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胶印刷质,在这个上面通过照相制版,把这个图象反映到胶质上,再通过采用水墨相斥的这个着墨原理,然后用无网点印刷的方式,把这个印品印出来。
是从欧洲引进的这样一个西方的技术,但是经过我们几十年,上百年的学习应用融化,已经成为我们中国自己一项传统技术了。
主持人:珂罗板印刷品精美逼真,许多文人雅士都非常喜欢它,那么今天《访贤探宝》节目,介绍的主人公,严渭渔先生,他自幼爱好书法,也是一位珂罗板的收藏爱好者,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他的收藏。
印刷术在晚清的剧变及其原因分析
印刷术在晚清的剧变及其原因分析文/陈 钢[摘 要] 以引入的先进技术为突破口,以丰厚的资金实力和科学知识为背景,晚清时无论印刷的速度、数量和质量,还是印刷的版料、字体和形式均发生了剧变。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社会环境与文化运动的需要,其次机械动力为印刷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西器东传的同时传教士的努力客观上也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最后,资本的介入、人力资源的保证和造纸技术的发展也都是印刷能力扩容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晚清 印刷术 剧变 原因分析正如西谚所云,“Printing,the mother of progress!”(印刷乃文明进步之母)中国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学术考量仍处于低度开发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无论雕版印刷还是活版印刷均难以成为检视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着力焦点。
尽管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活字印刷术长期未能成为主流,也未被真正应用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去。
[1]不过时至晚清,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业“经历了从来没有过的大发展”。
[2]一、印刷术在晚清的剧变以先进的技术为突破口,以丰厚的资金实力和科学知识为背景,石印技术和铅印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使得“中国传统几千年沿用的、以一家一户一族之力就能够进行图书文本加工的雕版生产技术一夜之间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现代生产车间,由此引发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系列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化”。
[3](一)印刷速度我们看到,印刷速度在晚清有了明显的提升。
如戈公振先生所言,“咸同间,始多铅印,但印机甚陋,每小时只印一二百小纸;光宣间,石印机与铅印机输入日多,报纸每日可出数千大张”,[4]大的石印机构能够“四五部印刷机同时开印,并且每部机器能够印出更多的页数”。
[5]上海的墨海书馆以牛为动力带动的印刷机“一日可印四万余纸”。
[6]王韬的父亲在墨海书馆助西人译书,王韬初次来沪看到机器印书的情景时惊叹不已:“车床以牛曳之,车轴旋转如飞,云一日可印数千番,诚巧而捷矣”。
中华民族近代印刷业的崛起
中华民族近代印刷业的崛起十九世纪初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后的大约半个多世纪,采用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印刷机构,基本上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技术和设备,是应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之需,而需印刷中、西文报刊和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传教所需的布道书籍,在这方面中国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另一方面是传统思想的保守、抵制,即中国人总还是乐于或习惯于采用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加之用刚刚传入的早期的近代印刷术印刷中文,技术上尚欠成熟,产品质量尚无优势可言。
何况,历史上任何一项工艺技术的重大变革和为社会普遍接受,总要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此消彼长的更替过程。
然而,正是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所伴随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欺凌,激发起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与帝国主义作殊死抗争的民族激情,而使发展中国自己的近代出版印刷工业提上了日程,并迅即崛起、兴旺起来。
前已述及,古代乃至近代的中国,出版与印刷是不大分的。
通常人们所说的出版事业是把印刷包括在内的。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和便于理解,不妨把二者结合起来,称其为出版印刷事业。
中国近代的出版印刷业的崛起和发展,是与由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萌生的"救国图强"的动机所引发的向西方学习、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
是一个中华民族以我为本,对外来文化、学术有选择吸收、利用的动态过程。
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丧权辱国、任人欺凌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犹如一声震耳欲聋的惊雷,震醒了昏睡的、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迫使一些具有先知先觉而又忧国忧民的人率先面对现实,酝酿和筹划"救国图存"的措施和行动。
被誉作"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道光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
鸦片战后,深感外敌入侵、国势孱弱。
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直接参加抗英斗争。
后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并指出在警惕"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俄罗斯兼并西北"之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珂罗版印刷业之兴衰作者:向敏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3期摘要:珂罗版印刷技术由上海土山湾印书馆于1875年引入,由于该技术影印作品惟妙惟肖,较诸石印、铜版印刷等有独到之处,因此在近代广泛被应用于书画碑帖影印领域。
有正书局即是近代应用该印刷技术的代表机构之一。
本文以上海有正书局之发展为中心,探讨中国近代珂罗版印刷业之兴衰,借以为近代书画出版领域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有正书局珂罗版狄葆贤1924年四五月间,中国思想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事情莫过于泰戈尔访华。
从4月12日到5月30日的48天里,泰戈尔先后游历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等地,四处演讲并观览各地风光。
其中,与出版界联系最紧密的应是4月18日泰戈尔偕同友人参观上海四马路上一家名叫“有正书局”的出版社,《申报》曾报道其中细节:泰氏,前晚七时后,乘车偕友人至四马路有正书局参观,将该局所印之中国美术品,详加披览,深为叹赏,拣选最惬意者,购买多种,计恽正叔花卉、南田墨戏、费晓楼仕女、改七香百美嬉春图、戴鹿床金笺写生、沈石田生平第一精品、金冬心小册、金冬心人物、八大山人画册、大涤子山水、陈师曾遗墨,有正书局特赠送泰氏画箧一支,以为泰氏收藏画件之用。
[1]依据现存的资料看,这应是泰戈尔此次访华期间参观的唯一出版机构。
有正书局所在的四马路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文化街,书局书店云集,有正书局又是一家什么样的出版机构,竟能吸引世界文豪泰戈尔欣然前往?一、狄葆贤与颇具特色的有正书局泰戈尔参观有正书局应缘于中方接待者的推荐,推荐的原因不难想象:一是有正书局出版的作品极好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泰戈尔所想见的,泰戈尔曾说:“我此番到中国,并非是旅行家的态度,为瞻仰风景而来;也并非是一个传教者,带着什么福音;只不过是为求道而来罢了。
好像是一种进香人,来对中国的古文化行敬礼,所持的仅是敬爱数字。
”[2]而传统书画艺术正能代表泰戈尔所仰慕之中国古文化。
二是该书局印刷质量之精良,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都有着相当的知名度,否则,在当时素有“书店街”之称的上海四马路,大中型出版机构云集,此种机缘又何至于落在有正书局这样一家小型出版企业的头上?有正书局的创办者叫狄葆贤(1872—1941),字楚青,号平子,江苏溧阳人。
此人前半生经历丰富,作为晚清有名的维新派,与康有为、梁启超关系密切。
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参加唐才常的自立军勤王活动,事败后避居日本。
1904年回国投身新闻出版业,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时报》。
《时报》之外,狄葆贤还创办了一家以精印名家书画碑帖而闻名于时的出版机构——有正书局。
据台湾学者统计,有正书局存世期间共影印古今画家对联、字轴、画轴、画屏不下600种,而画册方面,单就《中国名画集》就印了38辑,其他各种名人画册约300种,珍本碑帖约200种。
这种发扬国粹、嘉惠士林的举动,深为当时社会所推许,如著名的国画鉴赏家李葆恂在其《无益有益斋论画诗》序中就说:“吾友狄君楚卿方倡书画社于海上,且徧征名迹,用西法印行以饷艺林,其用意深远,殆非俗士所及。
”除此之外,有正书局还出版过许多在当时及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书籍,典型者如《孽海花》《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
特别是《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作为最早付印的八十回脂本,迥然异于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展示了一个更接近于曹雪芹原意的红楼世界,因此有学者评价其“促发了红学界对程高本的反思和批判,直接刺激了新红学的诞生,开创了红学史的新阶段,推动了…红学‟在近代的发展”,[3]此评价着实不虚。
根据狄氏后人的说法,有正书局一直维持到1943年才歇业,[4]最辉煌时在上海四马路望平街设有总局,在威海卫路同孚路口设有印刷所,在静安寺路东口设有照相馆,并在北京、天津、镇江、奉天、汉口、南昌、苏州、杭州、成都等地设立分局及代理机构发行书刊,颇有大书局之气象,这一切都与狄葆贤的努力密不可分。
狄氏本是海上著名书法家,对于碑帖书画有很高的造诣和鉴赏力,《上海美术志》记载其:“与吴昌硕、陆恢、钱瘦铁、吴徵、叶恭绰、吴湖帆等常活动于上海书画研究会和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书画艺术。
……书法晋人,尤得力于唐颜真卿,行草书儒雅圆转。
间作山水画,亦具功底。
”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经营有正书局尽心尽力,包天笑就曾说:“说起他(狄葆贤)的工作来,实在花于有正书局精神、时间,还比《时报》多。
”[5]为使所印碑帖书画作品精致逼真,狄氏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当时最为先进的珂罗版印刷技术,这也使有正书局成为中国近代最早采用珂罗版印刷技术的民营出版企业之一。
为保证影印质量,狄氏专门赴日高薪聘请日本熟练技师龙田专司其事。
此外,狄氏还专门开办一家名叫“民影”的照相馆,使得有正书局在影印业务上形成照相、排版、印刷、销售一条龙。
在狄氏之用心经营下,有正书局以珂罗版技术印制之各种碑帖书画“神采清朗”,“试与原本比较累黍不爽”,颇受读者的好评。
年轻的丰子恺很想买本《芥子园画谱》作为中国画的教科书,“可惜翻印的本子太坏,不免毫厘千里之差。
因此我闻知有正书局有精印的本子发卖,就决心去买一部”。
[6]而在湘西做军队文书的沈从文,看报时只注意有正书局的广告,在5个月内居然买了17块钱的字帖,尽管每月工资才4块钱。
[7]即使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的鲁迅,也评价有正书局影印的《芥子园画谱》“原刻难得,翻本亦无胜于此者”,因此特意购买一部赠与许广平。
正是凭借其良好的质量与口碑,尽管日后影印出版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但有正书局的表现依然不俗,谢菊曾就曾回忆商务印书馆和有正书局之间的较量:商务出过一套小学用的习字帖,前几册是当“影格”用……由于《时报》老板狄平子的有正书局崛起,出版许多石印的唐宋名家法帖,与佳本不差毫厘,价廉物美,受到全国教育界的广泛欢迎,遂使商务出版的各种字帖黯然失色。
后来商务也曾出版了一些法帖,但不是价格昂贵,便是质量不高,因此这方面的生意终敌不过有正书局。
[8]有正书局之碑帖书画不仅国内畅销,且漂洋过海,在海外也广获选用,备受赞誉,林语堂在《论中西画》中曾提到在德国就有学校购买有正书局翻印的古画来作为学生的图画蓝本,而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书家选择碑帖时也都会挑选有正书局出版的购买。
[9]值得一提的是,在1910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有正书局出版的书画作品广受好评,并获得奖牌,[10]首开近代中国出版界参加世博会并获奖的先河。
二、中国近代珂罗版印刷业之勃兴珂罗版技术最早在1869年由德国慕尼黑工艺师J.阿尔贝特应用于实际印刷生产,光绪初年通过上海土山湾印书馆传入,但直到20世纪初,国内其他出版机构才陆续引进并应用此项技术。
清末及民国时期在珂罗版印刷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除了前面提及的有正书局外,在上海还有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金佳石好楼、碧梧山庄、求古斋书帖局、神州国光社、中华书局、艺苑真赏社、泰东图书局、平民碑帖局等。
而北京则有北平古物陈列所(后改为故宫博物院)、延光室、大业印刷局、启新照像制版局等。
此外,杭州的西泠印社、南京的襄社、苏州的振新书局等也都以珂罗版印刷而著名。
清末及民国时期珂罗版技术在国内的迅速推广首先得益于社会需求之旺盛。
书法绘画素来为国人所看重,由于真迹难求且价格高昂,因此影印之碑帖书画成为人们研习书画的必备之选。
与传统石印技术相比,运用珂罗版技术印制出的作品清晰度更高,更忠实于原作,因此易获得读者的认可。
民国年间不仅像沈从文这样的贫寒青年乐于购买珂罗版影印的碑帖,即使是林纾这样的文坛富豪也是如此,“晚年卖文译书外,肆力书画,自珂罗版书画盛行,虽家乏收藏,不难见古名人真迹。
……纾用得饱临四王、墨井、南田,上及宋元诸大家杰作,骎骎擅能品”[11]。
其次,由于近代艺术教育逐渐兴起,特别是在蔡元培的提倡下“美育”被列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一,民国时期中小学教育课程中都列入美术手工课程,且师范院校还规定“图画、手工、音乐不及格者不得毕业”,这也间接刺激了出版企业应用珂罗版技术。
最后,国粹主义思潮对于珂罗版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也有极大的影响。
“摅怀旧之蓄念,发潜德之幽光”,广泛搜集、影印古代文献自是弘扬国粹的应有之义,这也推动了珂罗版影印事业。
如邓实、黄宾虹等人创办的神州国光社先后用珂罗版影印历代书画、碑帖、金石、印谱之类的书籍多达数百种,特别是编辑出版的《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等图册,乃集唐、宋、元、明历代珍本影印而成,“悉古人之真迹,是书悉古人之精神”,在当时流传极广,今天也依然为书画界与收藏界所重视。
此外,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收藏热”也为珂罗版影印事业提供了契机与资源。
清末及民国时期是中国收藏史上继北宋末年、康乾盛世之后的第三次辉煌期。
这一时期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书、河南安阳殷墟甲骨以及居延汉简等重大发现外,清宫珍宝的流出以及民间疯狂的盗墓活动都推动了文物收藏市场的繁荣。
仅以末代皇帝溥仪为例,从1912年退位到1924年离开紫禁城,期间他伙同溥杰盗运大约千余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和册页、200多种宋版书出宫,这些珍贵书画文物后来大多流向市场,被国内收藏家收藏。
[12]“收藏热”推动了珂罗版技术的应用,许多藏家运用珂罗版技术使秘藏之珍品书画化身千万,如被后世称为“上海本乡本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功绩”的李平书,获得《汉娄寿碑》后立即用珂罗版影印出版。
“余惩前人秘藏之害,欲公诸当时出版机构大多于世,而钩摹勒石易失本真,适新置珂罗版机,爰为摄影印成二百四十部传之海内外,俾知娄寿全本至今尚存,未始非此碑之幸已,余之获此傥亦所谓待时而至者耶。
”三、中国近代珂罗版印刷业之衰亡珂罗版印刷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抗日战争时,除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印刷厂外,上海的有正书局、中华书局印刷厂等的珂罗版印刷相继停办,仅存的一家商务印书馆也于1937年毁于战火。
[13]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上海地区只剩下安定珂罗版社和申记印刷所两家私营小作坊还从事珂罗版影印,从业者也仅四五人而已。
由于出版者日少,而读者对于珂罗版影印之书画作品依然青睐有加,遂使得早前出版之珂罗版精品奇货可居。
苦竹斋主在《书林谈屑》中谈到抗战结束后,珂罗版书画在书市及收藏界备受追捧的现象:某日,余途遇一估,手挟巨册,急步前趋,额汗涔涔下,怪而问之,并启视其册,则日本珂罗版印《支那名画集》也。
书凡六册,长二尺许,宽尺许,黄花布精装,问其价,曰三千万,问其所之,曰某银行,问其经营古书,何以急急于此物为?曰可获厚利。
呜呼噫嘻!古籍之澌灭,其将不远已乎!今纵目书林,观其插架,鸿篇巨帙,而置于显著之处者,莫非所谓珂罗版影印之物。
……此类美术书充斥于今日之坊肆,不特售之者可获厚利,购之者亦喜形于色,如获至宝,斥价数千万元,毫无吝色。
[14]参考文献:[1] 记者.泰戈尔参观有正书局——购买中国画册十余种[N].申报,1924-04-20.[2] 记者.太戈尔到华的第一次纪事[J].小说月报,第15卷第4号.[3] 罗书华.有正本的发现与新红学的诞生[J].中华文化论坛,2008(2):36.[4] 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215.[5]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12.[6] 丰子恺.我的书:《芥子园画谱》[C]//丰子恺.丰子恺文集(5).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473.[7] 沈从文.保靖[C]//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13).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39.[8] 谢菊曾.十里洋场的侧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57.[9] 孙洵.民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9,125.[10] 广告.《小说时报》社.《小说时报》第7期,宣统二年十月朔日.[11] 钱基博.中国现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37-138.[12] 张健.国宝劫余备忘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75.[13] 范慕韩.中国近代印刷史初稿[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569.[14] 苦竹斋主.书林谈屑[C]//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643.(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