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全)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全)](https://img.taocdn.com/s3/m/b87c918f04a1b0717ed5dd07.png)
小古文100篇精选+译文目 录第一组乡村即景 (1)1、放风筝 (1)2、乡 村 (1)3、芦 花 (1)4、荷 (1)5、菊 (1)第二组 天的魔术 (2)6、雨 (2)7、雪 (2)8、日月星 (2)9、日 时 (2)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 (3)10、猫捕鱼 (3)11、猫 斗 (3)12、龟兔竞走 (3)13、五官争功 (3)第四组 读书要得法 (4)14、读书 (4)15、读书有三到................................................................................................ 4 16、读书需有疑y í ................................................................................................ 4 17、铁杵ch ǔ磨m ó针 (4)第五组 智慧少年 (5)18、称象 (5)19、道边李苦 (5)20、 破瓮救友 (5)21、 孔融让梨 (5)22、 守株待兔 (5)23、 揠(y à)苗助长 (6)24、 狐假虎威 (6)25、 南辕北辙 (6)26、 盘古开天地 (6)27、 夸父逐日 (7)28、 共工触山 (7)29、 刑天舞干戚 (7)30、 舜耕历山 (7)31、 欧阳苦读 (8)32、 推敲 (8)35、宋濂嗜学 (9)第六组听孔夫子讲课 (10)36、学习 (10)37、道与德 (10)38、君子与小人 (10)39、意志和品德 (11)40、孝 (11)第七组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12)41、叶公好龙 (12)42、郑人买履 (12)43、买株还珠 (12)44、自相矛盾 (12)45、滥竽充数 (13)第八组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孩子 (14)46、山川之美 (14)47、春日寻芳 (14)48、苏堤杂花 (14)49、浙江之潮 (14)50、湖心看雪 (15)51、大禹治水 (15)52、女娲补天 (15)53、精卫填海 (16)54、牛郎织女 (16)55、后羿射日 (16)56、型缓 (16)57、性刚 (17)58、北人不识菱 (17)59、活见鬼 (17)第九组英雄的本色 (18)61、李广射虎 (18)62、卧薪尝胆 (18)63、祁黄羊举荐 (18)64、公仪休拒收鱼 (19)65、曾参教子 (19)第十组聆听诸子的声音 (20)66、上善若水 (20)67、北冥有鱼 (20)70、得道者多助 (20)第十一组重温儿时的故事 (22)71、狐与葡萄 (22)72、鸦狐 (22)73、豺烹羊 (22)74、鹿照水 (23)75、杉苇刚柔 (23)第十二组爱上四季 (24)76、春 (24)77、夏 (24)78、秋 (24)79、冬 (24)80、雪 (25)第十三组学习这件事 (26)81、亦秋学亦 (26)82、继昌学射 (26)83、蜀鄙2憎 (26)84、师旷论学 (27)85、教学相长 (28)86、歧(qí)路亡羊 (29)87、破釜沉舟 (29)88、惊弓之鸟 (30)89、塞翁失马 (30)90、扁鹊拜见蔡恒公 (31)第十四组颜氏家训 (32)91、施则奢,俭则吝 (32)92、人在少年 (32)93、古之学者 (32)94、人生小幼 (33)95、名之与实 (33)96、游大明湖 (34)97、洪教头招惹林冲 (34)98、武侯弹琴退仲达 (35)99、刘姥姥进大观园 (35)100、猴王出世 (36)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65cdaee7f1922791688e87a.png)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1bc67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4d.png)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课外古诗文翻译
![课外古诗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14d524c67ec102de2bd898f.png)
课外古诗文翻译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shè也已。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准备迎战。
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
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襄公说:“还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全国人都归罪襄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qíng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chán可也。
”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
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
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b5564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2.png)
古文名句翻译1.其岂学不如彼也?译文: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吗?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
4.天下苦秦久矣译文:天下的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很长时间了。
5.今城以吾众诈自称工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工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6.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7.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译文:恒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泰国去了。
8.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绿色的台鲜长到台阶,绿色的青草映入窗帘。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日常交往的人都是渊博的学者,没有那些目不识丁的无功名的人10.夫子何命焉为?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11.已言之王矣。
译文;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
12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译文:空隙时,就漫步而行,漫漫而行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深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一座四脚翘起象鸟展翅欲飞的低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15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久也。
译文: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6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译文: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壁,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17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装设备的精良。
1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1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的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选择正义。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dfaa3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a.png)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现在,人人都在追赶着潮流,穿流行的衣服,梳流行的头发,也说着流行的话。
大家好像都忘了我们的古文有多好看!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原文: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翻译: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原文:主要看气质。
翻译:请不要羡慕口译之花。
你肚子里有诗词书法。
原文:也是醉了。
翻译: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原文: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翻译:干迹留鬼,黄昏变干;没有野心,人与人是不同的。
原文:别睡了起来嗨。
翻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原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翻译:欲图大事,莫拘小节。
原文:你这么牛,家里人知道么。
翻译: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原文:心好累。
翻译: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原文: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翻译: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原文: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原文:我单方面宣布和xx结婚。
翻译:愿出一家之言,以结两姓之好。
原文:重要的事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原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翻译:中华儿女有志气,但不爱红装,爱聪明。
原文: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翻译: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原文:不死就不死。
你为什么不明白。
翻译:还好没有刀片可以驱动前进,何必自暴自弃呢?原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文:我有知识我自豪。
翻译: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翻译: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原文:秀恩爱,死的快。
翻译: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原文:吓死宝宝了。
翻译: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原文:沉默不全是金,有时候是孙子。
翻译:圣人不言如桃李,小民不言若木鸡。
原文:备胎。
翻译:彰泰的柳树已经折给别人了;神秘首都的花没有改变它以前的程度。
原文:屌丝终有逆袭日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原文:长发及腰,娶我可好?翻译: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原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翻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b155c54bceb19e8b9f6ba93.png)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孔子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韩信袴下受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99003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c.png)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小学生阶段经典文言文15篇。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掩其耳⑥。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古文翻译(知识讲座)
![古文翻译(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2bebce45b0717fd5360cdcff.png)
1、唇亡齿寒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
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无视。
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
’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惠子相梁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3、苛政猛于虎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似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答复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4、良狗捕鼠译文: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
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
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
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
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
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5、薛谭学讴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高考必背古诗文翻译
![高考必背古诗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10ede1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7d.png)
高考必背古诗文翻译要弄懂高考古诗文,首先必须要知道它的翻译,那你知道高考必背古诗文的翻译是怎么样的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必背古诗文翻译2021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考必背古诗文(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高考必背古诗文(二)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语文古文翻译
![语文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ed4735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3.png)
孔孟语录(二十则)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译】: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孔子说:“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
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
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
”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
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译】: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2ede750b4e767f5acfcec2.png)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6833d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0.png)
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 在平凡的学习⽣活中,说起⽂⾔⽂,⼤家肯定都不陌⽣吧?⽂⾔⽂是中国古代的书⾯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还是有很多⼈看不懂⽂⾔⽂,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最短的⽂⾔⽂及翻译篇1 1、原⽂: 范⽒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则钟⼤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恶⼈闻之,可也;恶⼰⾃闻之,悖矣。
译⽂: 晋国的⼤夫范⽒灭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只钟,想要把它背⾛。
只是钟太⼤,没法背。
于是就⽤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轰轰地响起来,那个⽼百姓怕别⼈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的⽿朵堵起来,以为⾃⼰听不见,别⼈也就听不见了。
2、原⽂:、原⽂:齐宣王使⼈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闵王⽴,好⼀⼀听之,处⼠逃。
译⽂:齐宣王让⼈吹竽,必须三百⼈。
南郭处⼠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兴,给这三百⼈奖赏。
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个⼀个听,南郭处⼠逃跑了。
3、原⽂:、原⽂: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
译⽂: 译⽂:⼀⽚芦苇⽩苍苍, 清晨⽩露结成霜, 我那⼼爱的⼈⼉哪! 就在河⽔的那⼀旁。
4、原⽂、原⽂: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管挥锄与⽡⽯⽆异,华捉⽽掷去之。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吾友也。
” 译⽂: 译⽂:管宁和华歆⼀起在园⼦⾥锄菜。
地上有⼀块⾦⼦,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块席⼦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
管宁(⽆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4a48e3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e.png)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孟⼦及其弟⼦〔先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选取熊掌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命⽽选取道义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来求得⽣存的⼿段,哪⼀样不可以采⽤呢?如果⼈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某种⼿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却不肯采⽤;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也不肯采⽤。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经典古文翻译精选五篇
![经典古文翻译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fb197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2.png)
【导语】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蕴含着华夏⽂明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接触和学习古⽂就是接受中华博⼤精深⽂化的熏陶,可以提升⼈的视野、情怀、境界和修为!下⾯是分享的经典古⽂翻译精选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古⽂翻译精选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撰〔两汉〕 秦王使⼈谓安陵君⽈:“寡⼈欲以五百⾥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安陵君⽈:“⼤王加惠,以⼤易⼩,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寡⼈以五百⾥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何也?且秦灭韩亡魏,⽽君以五⼗⾥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倍之地,请⼴于君,⽽君逆寡⼈者,轻寡⼈与?”唐雎对⽈:“否,⾮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虽千⾥不敢易也,岂直五百⾥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公亦尝闻天⼦之怒乎?”唐雎对⽈:“⾂未尝闻也。
”秦王⽈:“天⼦之怒,伏⼫百万,流⾎千⾥。
”唐雎⽈:“⼤王尝闻布⾐之怒乎?”秦王⽈:“布⾐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此庸夫之怒也,⾮⼠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聂政之刺韩傀也,⽩虹贯⽇;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者,皆布⾐之⼠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将四矣。
若⼠必怒,伏⼫⼆⼈,流⾎五步,天下缟素,今⽇是也。
”挺剑⽽起。
秦王⾊挠,长跪⽽谢之⽈:“先⽣坐!何⾄于此!寡⼈谕矣: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之地存者,徒以有先⽣也。
” 译⽂ 秦王派⼈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五百⾥的⼟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王给予恩惠,⽤⼤的地盘交换我们⼩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五百⾥的⼟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安陵却凭借⽅圆五⼗⾥的⼟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994c5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f.png)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古文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文名篇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和翻译这些名篇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几篇古文名篇进行翻译和注释,以期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论语·学而》【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开篇语。
他告诫人们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
学习是一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前来,也是一种快乐。
当别人对自己一无所知时,不要生气,而是要保持温和的态度。
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注释】:本段文字选自《论语·学而》一篇,是孔子弟子之间的问答。
其中的“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后要不断地去实践和总结。
孔子认为学习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他还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一种值得高兴的事情。
孔子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实践和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具有深远而普遍的价值。
二、《儒家文化课》【翻译】:“诸葛亮的《出使西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文章描述了出使西蜀的旅程,朴实而动人。
其中的一段写道:‘重阳之日,爬山登高,祭祀祖先,祈求吉祥。
’这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们对祖先的敬爱之情。
”【注释】:本段文字选自《儒家文化课》一篇文章,介绍了诸葛亮的《出使西蜀》。
《出使西蜀》描绘了一个历史事件的故事,以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这一段描述了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爬山登高,祭祀祖先,向祖先祈求福祉。
这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节日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先的敬爱之情。
三、《古文诵读与鉴赏》【翻译】:“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
其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类历史的壮丽气象。
这句诗总结了中国的地理景观和历史演变,通过形象的描写,传递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
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 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
”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
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
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
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是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
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
《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谏逐客书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
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
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
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