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书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书院
朱熹给人的印象,从来是可敬不可亲,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饱受世人误解,使他成为中国封建主义“道学”的伪君子。

可是到了武夷书院,你的这种看法可能就会改变。

在这里,你会看到他那幅“对镜写真题以自警”像。

这是他61岁时在武夷山画的,真迹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不久,看到一幅《朱子出行图》的油画,画里的朱熹竟然骑着马。

刚好今年是朱熹诞辰880周年,海峡两岸各出一套纪念邮票。

我向邮政部的设计师推荐了这个创意,想不到范曾老师十分首肯,设计出朱熹和马的邮票。

朱熹和学生牵着一匹高头白马,温文尔雅,通体智慧,一脸阳光。

可以看出范曾老师对朱熹的充分理解和喜爱。

好在历史上尊崇朱熹并引以为志同道合者不在少数。

朱熹去世后的第九年,朝廷解除了“庆元党禁”,还其以清白,宁宗皇帝赐谥曰“文”。

十二年后,朱熹的《四书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的必读课本,于是“家孔孟而户程朱”。

康熙为《朱子大全》作序,称其“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钱穆认为,“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二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1998年武夷山申报世界“双遗产”,朱子理学是其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

时任主席团成员之一的日本驻法大使,再三询问朱子是否就是朱熹?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认为武夷山一定能够评上,因为朱熹在日本太有名了。

“武夷书院”坐落于武夷山中大隐屏峰下。

乍听地名,似乎朱熹有意归隐山野,当
时陆游也有担心:“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相忘”。

确实朱熹不热衷于仕途,从24岁担任同安主簿,到年老守朝奉大夫致仕,仕宦九载,立朝仅46天。

他一生中上书请辞多达64次。

就任漳州知州时,他就以身患足疾不能赴赐宴自劾,请求罢官予祠。

朱熹在五六个宫观奉祠过,“武夷书院”就是官挂台州崇道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友张栻对他的追求最为了解。

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就是著述和开办书院。

朱子一生著作等身,后人为他编定的文集共分26门,有140卷之多。

由他创建、修复、讲学及撰记、题词、题额的书院多达64所。

1169年,他曾这样表示:“绝意仕途,以继二程绝学为己任,奋发读书著述。

”也就在这一年他起意修建“武夷书院”。

十三年后,终于把夙愿变为现实。

书院开办期间,理学学术活动空前活跃,朱熹的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十多部著作陆续墨干。

在这里,朱熹完成了其重要代表作《四书集注》,并以此为教材进行教育实践。

他将自己和同仁著作刊发天下,和他讨论过、被他教育过的数百名学者、弟子走出书院,载道前往四面八方,推动儒学新的复兴。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学近50余年,讲学、创建多所书院,其中尤以“武夷书院”最为影响重大。

在武夷书院,传播理学思想的著名学者多达43位,使武夷山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薮”,有“道南理窟”之誉。

张栻感叹“当今道在武夷”,武夷山志云“此邑从此执全国学术之牛耳而笼罩百代”。

“武夷书院”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南宋末年称紫阳书院,明代改为朱文公祠,后又改称“武夷书院”至今。

最早称为“武夷精舍”。

精舍其实不精,占地三亩,土木结构,但其精在所处的位置,精在朱熹匠心独运,“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布局极尽山水微妙之极;精在朱熹自力更生,亲率弟子“具畚锹,集瓦木”,艰苦而又精细营建。

朱熹告友人的一个“缚”字,道出书院的天然神韵,也表现出他经济上的窘迫。

营建初始,朱熹友人赵汝愚官任福建安抚使,曾令武夷县令官资助修,但被朱熹婉言谢绝了,回信称这样“于义既不可,于事亦不便”。

可是他离任南康军时,却把任上节余的三十万钱交给接任者,嘱其修建白鹿洞书院。

历代文化人给“武夷书院”留下了记、铭、序、疏、咏,寄题数不胜数,其中张挂在武夷书院大柱上的熊禾的两句话传诵甚广:“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

”朱熹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只要多多接触,细细体察,就能发现万物之理,揭示运行之规。

这是其“格物致知”认识论的通俗解释。

他与门生畅游九曲,边走边吟,创作了“九曲棹歌”,高雅脱俗、清丽活泼、回环反复,吸引了由宋至清数十位诗家与之唱和。

思辩结合、教学相长是武夷书院的另一特色。

朱熹治学讲学注重思和辩,不仅在于自身,而且在同道之间。

如其所说,“过我精舍,讲道论心,穷日继夜”。

思考、思索、思维;辩论、争论、讨论,真理在思考中发现,道统在争辩中明朗。

当然,论战难免伤及情面,你来我往不乏唇枪舌剑。

但是朱熹真诚相对,心胸宽广。

陈亮与朱熹对论时,仅为一位布衣,而朱熹已是官居五品,但他们对论持续十一年之久。

“武夷书院”落成后,朱熹濡墨致函邀他前来,“承许见故,若得遂从容此山之间,款听奇伟惊人之论,亦平生快事也”。

在“武夷书院”,可以看到一个无意功名的朱熹,一个严于律己的朱熹,一个性情
中人的朱熹。

(作者,张建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武夷书院·年谱
南宋淳熙十年(1183):
武夷精舍建成,四方学者云集。

南宋咸淳四年(1268):
改名武夷书院,设山长一员。

明正统十三年(1448):
增建朱文公祠,主祀朱熹。

明正德十三年(1518):
重修,辟地百余丈,前竖牌坊,
匾刻“武夷书院”。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康熙皇帝御笔“学达性天”匾额。

2002年:
重修。

武夷书院·名联
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
孔孟后千五百余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武夷书院·典故
朱熹与“脱粟饭”朱熹在武夷精舍讲学,精神愉悦,生活却十分清苦。

师生每天的主食是“脱粟饭”,一种去壳而不加精舂的粗粮,粗涩难以下咽,以此实践其“咬得菜根,方能做得学问”的主张。

学生辅广负笈前来,友人赠诗说:“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

《宋史·胡纮传》说,胡纮到武夷山拜朱熹为师,“熹待学子唯脱粟饭,遇纮不能异
也。

”胡纮非常不满,对人说:“此非人情,只鸡尊酒,山中未为乏也。

”第二天,与朱熹不告而别。

“庆元党禁”中,他罗织朱熹的“六大罪状”,堕落成了权奸韩侘胄的爪牙和打手。

武夷书院·今日
今天,武夷书院已成为旅游景点,通过多媒体技术,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南宋时期朱熹生活、教学情景和理学文化,以及前人、同仁、门人、后人在武夷山的学术活动。

作为武夷书院的传承者,武夷学院(前身是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这块飘荡着理学的土地上继续着古老传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福建社会科学院在学校设立了“宋明理学研究中心”。

武夷学院秉承朱熹创立学院时“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希冀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特色平台。

武夷书院·诗歌
武夷精舍十咏·隐求室
南宋·袁枢
本是山中人,归来山中友。

岂同荷蓧老,永结躬耕耦。

浮云忽出岫,肤寸弥九有。

此志未可量,见之千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