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二教案
语文复习教案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语文复习教案二:现代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
在这个环节,考生需要通过阅读一篇现代文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来检验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学习和复习对于高考语文的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如何提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要提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高考的要求,我们需要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速度,二是阅读技巧,三是思维深度。
阅读速度是阅读理解的基本技能,它涉及到我们阅读时的眼球移动速度、提取信息的速度、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预览: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和标题的预览,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建立文章的框架,了解文章大体内容。
2.略读:将文章大体浏览一遍,快速把握文章的大意。
3.有意识地快速移动眼球:通过改变阅读习惯,加快对文章的理解过程。
除了阅读速度,阅读技巧也很重要。
常用的阅读技巧包括:确定文章类型,把握文章语气,注意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找出文章的主旨等方面。
这些技巧需要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加以运用,并且在解题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应用。
思维深度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最为重要的方面。
在进行阅读时,我们需要深度思考文章中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
对于有些较为深层次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目的和意思。
二、如何好好利用教材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之一,特别针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而言,教材所包含的文章是我们的基础。
所以,在学习和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时,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
必须熟悉教材内容,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文章。
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章,理解其含义和思想内涵,并掌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
透过教材了解高考考点。
了解高考考点有利于我们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方向进行重点复习和练习,教材中的部分篇章或者出现的重点句子,也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和练习的对象。
现代文阅读教案二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第四节表达技巧题(作用题)一、题型①材料(首段、末段、中间段)的作用②修辞(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的作用③表现手法(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比兴、烘托、不同人称)及其作用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及其作用二、解题方法:①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③从内容、情感,结构,效果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作答。
(一)开头作用类示例:(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我爱水张秀亚我爱水。
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
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
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
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问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引出下文)【知识框架】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设置伏笔,照应后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二)结尾作用类示例:(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2 散文阅读学案 新人教新人教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2 散文阅读学案新人教新人教专题二散文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散文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
这一局部主要涉及以下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③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④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⑤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⑧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散文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开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
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开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现代文阅读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共3篇
现代文阅读专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共3篇现代文阅读专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1现代文阅读专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一、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
2. 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3. 能够进行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2.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3. 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三、教学重点1.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的理解2.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的掌握3. 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的培养四、教学难点1.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的深入理解2. 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2. 小组讨论法3. 师生互动法4. 案例分析法5. 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1. 讲授法:讲解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
2. 学生评析: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现代文作品,发表对于作者表达情感方式的评论,并解读内涵。
第二课时:现代文的阅读技巧1. 案例分析法:以某一名作家的作品为例,讲解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技巧进行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并汇报。
第三课时: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1.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解读某一名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评价。
2. 师生互动法:通过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期中考试;2. 课后作业,包括阅读作业及写作业;3. 课堂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及师生互动;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团体性,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文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并掌握阅读和评价技巧。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现代文阅读二散文阅读-29页word资料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二)散文阅读【考纲解读】【真题共赏】(2019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应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教学要点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
教学流程一、明确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的类型。
2.掌握该类型题的答题规范。
二、命题揭秘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烘托、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学生朗读课本上这些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述及作用。
三、典例导引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命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2)依据其作用,紧扣文本内容作答。
3.牛刀小试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
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
……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练习1.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语文教案设计:现代文阅读2
语文教案设计:现代文阅读2一、教学背景《现代文阅读2》是高中语文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接触到的较为复杂的现代文体。
本课时通过精选现代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基础上进行深入解读,并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
同时还可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能较好理解现代文阅读材料;2、能够掌握文章的整体思想和意义;3、能够从文章的语言、结构、修辞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4、能够通过学习现代文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在选定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中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阅读材料:选择以“民主”“自由”等为主题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文化的阴暗面》、《苏珊米勒的游戏》等文本进行解读。
这些材料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中比较重要的主题、情节、人物,读者可从文本中读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和生活现象。
这些材料在语言表现、结构布局和意义潜藏方面都有所不同,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空间。
2、语言解读:通过讲授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时代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作为走向“大众文化”的现代文容易采用现代化语言,把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或人文知识经过简化、拆分、曲张、变形,变成与大众文化接口紧密的流行性语言;文体设定上常常自由灵活,使得现代文不再受限于某种固定的字音规律或语法结构,成为一种对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进行随时阐述、批判、比喻和评价的无边界文学形态。
3、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深入剖析阅读材料的真实含义。
阅读材料中有许多隐喻、修辞和象征性语言,其真实意义并不在表面上。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各种元素,学生可以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并渐渐适应现代文阅读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学生能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既有讲解讲评,也有课堂讨论。
1、讲解讲评:在读完阅读材料后,向学生全面介绍其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技巧,讲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积累1 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高考选取的小说文本,主要以长篇节选和小小说(微型小说)为主。
一、小说三要素1.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3.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小说(微型小说)的特点1.小。
指篇幅短小、取材角度小、入题角度小。
正因为“小〞,选材务必精粹,语言必须凝练。
2.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最好每一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3.巧。
指结构精巧、严密。
创作小小说(微型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时间、场所、人物等尽可能压缩、集中。
4.奇。
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常常在结尾处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积累2 散文的文体特征一、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024高中语文教案二:现代文阅读
尊敬的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高中语文教案二——现代文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现代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面对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文的概念现代文是指指今时今日的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个时代标签。
从广义意义上讲,现代文应包括20世纪初至今的叙事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文学流派。
因此,现代文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的意义现代文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关注文学作品的个性色彩、思想主题、文学语言等方面,提高阅读、理解、分析、评论的能力;在阅读现代文时,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现代生活的风貌、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们通过阅读现代文,更加深入了解自我,增强对人性、生命等方面的感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三、现代文阅读的难点现代文阅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其中最大的难点,即是阅读材料本身的语言运用和文化内涵。
现代文的语言往往与传统文学形式不同,缺少大量套话和成语,故学生们往往在理解现代文的语言运用上,常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同时,现代文的文化内涵往往与学生们的日常经验脱离较大,容易引起学生似懂非懂、疑惑不解的情况。
四、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主旨,认真阅读文本内涵,分析作家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电子网络等多种渠道,展开对同一文学题材的多元阅读,并且定期或随时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享和评论。
三、加强思辨性学习和交流。
通过阅读现代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次思想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注重语文学习的跨文化桥梁作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二)教案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2全国通用
现代文阅读教案2课题:第二专题教学目的:1.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阅读现代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达到加深理解主旨的目的。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2二、考点讲析:㈠、误区点拨: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误答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1.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少精读细品、全面把握文旨的习惯。
科技文语言简明,科技信息含量大,如果阅读不细,很重要的信息就会从眼边溜走。
一旦养成了囫囵吞枣的习惯,势必在考场上丢失应得的分数。
2.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
科技类文章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读起来不易理解,有的考生由于平时做题得分率不高,考场一旦阅读不顺,便产生烦躁畏难情绪,越烦躁越读不进去,以致严重影响做题质量。
3.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人多,还没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要旨,就急于动手做题。
在做题中遇到了困难,又到原文中反复搜寻查找。
其结果,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症结,以致把答案做错。
4.做题方法不够科学。
科技类文章阅读试题一般是单选性的,题支干扰性很强,过早地阅读题支,极容易把头脑搞乱,给自己招来更多的干扰因素。
有的考生看不透这一点,做题中,读完题干,不假思索,就急于读题支,以期迅速得到该题的答案。
其结果,只能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找来了更多的麻烦浪费了时间。
5.缺少整体阅读意识。
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试题的答案也必须依附在这个整体之上,如果不从整体着眼,只把答案盯在局部,就难免把答案搞错。
㈡、备考策略: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文句往往专业性强,阅读起来干扰性较大,一有疏忽,就会丢失文章中的有关信息。
因此,阅读科技类文章,首先得有良好的阅读心态。
它需要克服“谈读色变”的病态心理,摒弃一目十行、心不在焉的浮躁作风,养成逐字逐句品读文章、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好习惯。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教学要点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
教学流程一、明确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的类型。
2.掌握该类型题的答题规范。
二、命题揭秘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烘托、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学生朗读课本上这些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述及作用。
三、典例导引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命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2)依据其作用,紧扣文本内容作答。
3.牛刀小试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
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
……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练习1.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专题02 现代文阅读Ⅱ(一)(小说阅读)(讲练教案)(原卷版)
专题02 现代文阅读Ⅱ(一)(小说阅读)(讲练教案)【备考指南】从2020年开始,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卷)将原来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变更为“现代文阅读Ⅱ”,文本和题型基本保持不变,但在题干中不再提示明确的文学体裁。
考查范围,基本保持不变,预测依旧以小说和散文为主,戏剧和诗歌考查力度较小。
小说作为文学性阅读的主要文体,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既重视整体把握,也重视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小说主题、标题的分析鉴赏。
在整体把握上,命题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一是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二是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鉴赏分析”;在主观鉴赏分析题上,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及其手法,小说的标题、主题和文体特征,都是命题的重点。
【核心能力·对点突破】一、概括分析小说情节1.分析角度①叙事的角度: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②叙述顺序的角度: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③结构安排的角度:线索、伏笔、铺垫、突转、巧合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④开头结尾的角度:悬念开头、写景开头、欧·亨利式结尾等的特点及其作用。
2.情节作用①情节与其他情节: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②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的性格和精神,刻画了……的心理等。
③情节与小说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了……的主题,突出了……的主题等。
④情节与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⑤情节与小说环境: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3.常用答题模式指明手法+具体分析+效果作用【针对性练习】(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野滑雪(美)海明威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
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
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第2节 分析综合学案
第二节分析综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在重要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指代语、总结语、衔接句和标题语,这些语句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和延伸,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一般来说,用来作为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不论是哪类作品,都一定有明确的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
能否把握作者的思路,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
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为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高三语文第二金牌教案(精选5篇)
高三语文第二金牌教案(精选5篇)高三语文第二金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二)教案一.教学内容:现代文阅读(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要求]《考试说明》对社会自然类文章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
其基本要求包括“理解”与“分析综合”两个方面,与前面所讲社会科学类文章大致相同。
[考点分析]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构架。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
高考阅读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科技说明文不大一样,它大都是些自然科学消息摘要,内存有着“新”而“广”的特点。
所谓“新”,是指它一般是新近发表的关于前沿性自然科学动态的文章。
这样选文,可以避免猜中文段,有利于增强考试的公平性。
所谓“广”,是指选文的内容很广,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微电光电等,无所不包。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考查,主要任务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信息、掌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它一般不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高考例题]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年高考都少不了它,如1994年关于“四角龙”,的介绍,1995年关于“外星人”的介绍,1996年关于“新型造纸厂”的介绍,1997年关于“颅脑与肠脑”的介绍,1998年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介绍,1999年关于“冬眠”的介绍,2000年春季高考关于“克隆羊”技术的介绍,2000年关于“慢光”的介绍。
2002年关于“沙尘暴”的介绍也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的范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
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
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
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
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
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
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
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C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题型分析]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我们就可以窥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命题规律之一斑。
1.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选文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它一般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科学前沿动态的短文作为阅读文段,字数一般在500左右。
阅读难度适中。
2.每个文段设四个小题,采用单选的形式考查对所读文段主要内容信息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能力。
一般地说,对基本概念及抽象语句的理解占一个小题,对事物主要特征或原理的理解占一个小题,对主要信息的筛选占一个小题,对全文综合理解占一个小题。
对于试题干扰项的设计,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①无中生有,节外生枝,②夸大范围,以偏概全,③指东说西,偷换概念,④源流倒置,逆情背理,⑤已然未然,乱说一通,⑥或然必然,性质不分,⑦题干选项,毫不相干,⑧深浅肯否,牵强附会[误答原因]科技类文章阅读的误答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5点:1.平时阅读缺少精读细品、全面把握文旨的习惯。
科技文语言简明,科技信息含量大,一旦阅读不细,很重要的信息就会从眼边溜走。
等到养成了囫囵吞枣的习惯,一时收不回来,势必在考场上丢失应得的分数。
2.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
科技类文章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读起来不易理解,有的考生在平时做题时由于得分率不高,考场一旦阅读不顺,便产生烦躁情绪,越烦躁越读不进去,以致严重影响了做题质量。
3.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入多.还没从整体上控制全文的要旨,就急于动手做题。
在做题中遇到了困难,又到原文中反复搜寻查找。
其结果,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症结,以致把答案做错。
4.做题方法不够科学。
科技类文章阅读试题一般是单选性的,题支干扰性很强,过早地阅读题支,极容易把头脑搞乱,自己招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
有的考生看不透这一点,做题中,读完题干,不假思索,就急于读题支,以期迅速得到该题的答案。
其结果,只能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找来了更多的麻烦。
5.缺少整体阅读意识。
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试题的答案也必须依附在这个整体之上,如果不从整体着眼,只把答案盯在局部,就难免把答案搞错。
[备考方法]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1.精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所谓“精读”是指对所读文段这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不能心猿意马,急于求成,先入为主,仓猝应付。
所谓“重要信息”,是指那些与说明对象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效能、用途、关系、数据等。
所谓“句清段结”是指逐句逐段把握文字外壳所涵盖的有效信息。
2.概括文章内容,宏观控制全局。
精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只能对所读文章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通过所标记的重要信息,概括出本文所说明的对象(事物或事理)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或原理是怎样的,文段是怎样说明的。
如果不能正确地概括出上述内容,就再读一遍,直到从宏现上控制全篇为止。
3.阅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题干附近,特别是那些指代性词语的理解题更是如此。
因此,及时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便于顺藤摸瓜,尽快确定作答范围。
4.根据对全文的概括和题干附近的有关信息,大致确定该题在原文中的作答范围。
要注意抽取并运用该范围中的核心部分,缩小作答范围,作出本题的模糊答案。
5.阅读题支。
拿已初步作出的模糊答案与题支中的答案比较,选取与答案相近的一项作为备选答案。
6.将所选答案的内容代入原文,进一步检验该答案与原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相应与否。
凡是在原文中找到确凿根据的题支就是与原文一致的项,找不到根据者,就是与原文不一致的项。
7.排除八种干扰:①偷换概念,②夸大其辞,③缩小其辞,④无中生有,⑤时间事件前后倒置,⑥特殊与一般倒置,⑦强拉因果关系,⑧文不对题。
科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时间的阅读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需要广大考生注意以下五点:1.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培养科技文的阅读兴趣,养成精读细品的习惯,不轻易放过一个读不懂的句子,增强排除阅读杂念的意识,保持良好的阅读心态。
2.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强化整体认知素质。
正确的阅读步骤应当是:第一步,精读原文,通过标记关键词句、中心词和重点信息承载量大的语句,把握全文的表达核心,理清全文的思路,从整体上控制全文。
多数科技文介绍的科技信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读起来很有陌生感,读上一遍,很难从全局上控制全文,要不惜再读第二遍,乃至第三、四遍,有些重点部位,要在反复精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直到把文章读懂为止。
第二步才是做题。
做题时,要先精读题干,再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答案的确定,要与对全文的整体认知结合起来,不要脱离原文整体,随心所欲,或者急于读题支,过早地使自己陷入众多的干扰之中。
3.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科技类文章的阅读训练中,要突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正确把握运用概念的基本规则,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地运用各种判断和推理的形式,经常做一些逻辑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把跟着感觉走,转变到跟着理解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