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之 完整笔记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笔记

现代文学史笔记

1.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前期的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

后期的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2.胡乱是二十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

他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他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3.周作文的美文无所不有,充分地体现了语丝派的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和本人的广见博识。

他的散文并有“浮躁凌厉”“平和冲淡”二体。

就大体情况而言,1927年以前,二体并存,时相消长。

自纺成《永日集》后,周作文就沉溺于远离现实的“苦雨斋”中,抄古书,一味追求闲适趣味,大谈草木虫鱼,叛逆性顿减,而隐逸性渐增。

4.《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品,它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一起,被鲁迅编入特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5.第一辑:旧锦囊。

一开始他的诗作明显显得孤独,抑郁,感伤气息浓重,《流浪人的夜歌》中那个幽夜茫茫中“要与残月同沉”的流浪人形象,正是诗人孤寂心境的艺术写照。

6.第二辑:雨巷,可以说是一个过渡,诗形多半整齐,注重音乐性。

诗人把他深沉的那份忧郁充分地浪漫化,诗化了,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7.第三辑:我底记忆,八首诗,格律诗派影响已明显减衰,他开始站在淳朴诗风上来,如《断指》用亲切自然的日常说话调子,来表现对一位牺牲了的朋友的深切怀念,写得舒卷自如,质朴而潇洒。

8.1943年赵树理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同年十月他又写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他写的作品大多是农村中必须要解决的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故他自己称“问题小说”,他成为著名的“农民作家”。

他是“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

《李家庄的变迁》是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⑵三种文化思想: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

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出现的一颗耀眼明珠。

344.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二、名词解释(57)1.“小说界革命”1、基本性质: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2、代表人物:梁启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样本完整版共8页)吴宏聪、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第三节联盟第四节文学思潮及其论争第五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第六节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第二章鲁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第三节杂文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章郭沫若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女神》等诗集第三节《屈原》等历史剧第四章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胡适周作人第三节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第四节冰心朱自清庐隐第五节郁达夫第六节闻一多徐志摩第七节冯文炳冯至李金发第五章茅盾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蚀》第三节《子夜》第四节短篇小说及散文第六章老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骆驼样子》第三节《四世同堂》第七章巴金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家》第三节《寒夜》第八章沈从文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边城》、《长河》第三节短篇小说与散文第九章曹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雷雨》,《日出》第三节《北京人》第十章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蒋光慈柔石殷夫第三节了玲第四节张天翼沙汀艾芜第五节田汉洪深第六节林语堂何其芳第七节叶紫吴组缃萧军萧红第八节戴望舒臧克家第九节张恨水第十一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艾青第三节田间穆旦第四节夏衍陈白尘李健吾第五节路翎钱钟书第六节张爱玲第七节徐訏无名氏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③,”,改”.如”。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

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

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

现代文学史摘录笔记

现代文学史摘录笔记

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

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

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

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凤凰涅槃》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斯”,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此鸟中国即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

《孔演国》云:“凤凰火精,生丹穴。

”《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全诗由6段构成,共240多诗行:1、序曲2、凤歌3、凰歌4、凤凰同歌5、群鸟歌6、凤凰更生歌《凤凰涅槃》1、序曲——渲染凤凰自焚前的气氛。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一)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一章

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一章

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1)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历程始于本世纪初叶,中国文学从话语模式到价值观念全面转型,完成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

价值观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对民族生存危机的反思,体现在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反思和叛离。

其总体价值就是寻求对民族文化人格的重构:从鲁迅的立人,到李大钊的再造“青春之我”,到胡适的“新人格”,到周作人的个人本位主义(人的文学),到沈从文的“经典的重造”,到延安时期的塑造“无产阶级新人”,一直贯穿至今。

在文化资源上,中国现代文学有三个思想库: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载道的传统,强调代圣人立言;另一个是游戏传统,将治国平天下视为正途,而文学只是末技与消遣。

周作人曾经将传统文学归类为十大类:色情、鬼神、神仙、妖怪、奴隶、强盗、才子佳人、下等谐谑、黑幕。

话语权的转变经历过从个人话语到启蒙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过程。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次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18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的作用:1、改变了文学的游戏观和消遣观,确立了文学是研究人生问题的利器的价值观;2、突破了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的正统文学观,确立了人本主义文学作用观;3、突破了旧文学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与规范,确立了以崇高、悲凉为特征的现代审美理想。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他们主张文学是为人生的,是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在创作方法上崇尚写实主义。

1921年7月,创造社成立,其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周刊》《创造》《创造日》等,他们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艺术是艺术家天才的流露,高举浪漫主义大旗,认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1923年底,新月社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刊物有《晨报·副镌》《新月》等。

现代文学史 笔记

现代文学史 笔记

新时期初期文艺复苏(一)80年代文艺的生态环境·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发展经济·艺术民主的提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二)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号前后,人民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

(伤痕文学的发端)(三)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四)文艺观念的论争1、文艺与政治观念的论争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3、关于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8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潮(一)文学取得了与社会现实生活同步的发展1、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标志着“伤痕文学”的出现。

2、反思文学。

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3、付出的诗人的创作。

作品:艾青《化石》公刘《沉思》4、改革文学(二)文学论争1、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一)新的审美建构,具有新的审美独立性。

(二)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三)文学论争1、寻根文学。

文化意识的勃动。

汪曾祺《受戒》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陆文夫《美食家》邓友梅《那五》2、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安忆《三恋》莫言《红高粱》刘恒《伏羲伏羲》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1)先锋小说。

(强调先写什么,重点些什么)莫言《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格非《褐色鸟群》马原《甘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屋》余华《四月三日事件》(2)新写实小说。

——还原生活本身,追求客观冷静叙述。

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一地鸡毛》4、文学主体性的讨论(P147)5、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80年代小说一、伤痕文学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韩少功《月兰》古华《芙蓉镇》张贤亮(p175)(1)(1936—),江苏胎县人,生于南京。

(2)作品: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孙子》《绿化树》《浪漫的黑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无法苏醒》《习惯死亡》(3)张贤亮小说的题材1、取材于自身经历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映和省思。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现代文学史笔记

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1.理论指导最早倡导文学革命的是胡适和陈独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2人的文学:用人道主义为主,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人的文学。

⑴个人的文学,“生物本能”、“内面生活”⑵人生的文学,主张“以普通的文学,写普通的思想和事实。

”二、五四文学思潮的论争1.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1919年《新潮》《新青年》VS《荆生》、《国故》2.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3.与《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1月《学衡》派代表人物:胡先啸、梅光迪、吴宓三、新文学社团流派1.文学研究会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代表人物: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郑振铎等12人。

共同态度: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反对封建文学、鸳鸯蝴蝶文学和游戏文学,被称为“为人生派”。

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特色,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2.创造社主要刊物:《创造季刊》时间:1921.7代表人物:郭沫若、郁达夫主张:把文学看作是自我表现的形式,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倾向于浪漫主义。

创作方法:1928年以后,文学主张发生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被成为“后期创造社”。

⑴前期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和美,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3.新月社时间:1923年地点:北京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主张:提倡新格律诗,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中国新诗产生了相当大影响。

4.语丝社时间:1924年地点:北京代表人物:周树人、周作人、林语堂等主要刊物:《语丝》周刊主张:它的散文创造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并形成了“任意而谈、庄谐杂出”的“语丝文体”,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20年代小说第一节概述一、(一)中国小说的传统的松动晚清小说界革命文化启蒙与文学革命的影响社会的需求西洋小说的引入(二)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现《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概括。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

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科学、民主、进步的精神为指导,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

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改革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批判和改革。

传统文学注重形式美,讲究韵律和格律,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很多作家开始倡导自由创作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于传统的文学形式。

三、代表作家的作品分析1.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呼唤民主的精神为主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茅盾: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着重描写农民阶级的生活,作品深入浅出,充满人文关怀。

《子夜》、《春蚕》等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3. 钱钟书: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题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围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 现实主义倾向:中国现代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反思,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示。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

2.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非常明显。

作家们通过描写个体的命运,反映社会的不公与扭曲。

3. 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和创作方式。

他们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现实、反思传统的平台。

作家们通过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冀。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现代文学史简答-论述-笔记

现代文学史简答-论述-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一)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考研】现代文学史笔记

【考研】现代文学史笔记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一节人的发现、西方文化与文学史构成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是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本质力量。

“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代,梁启超倡“新民”说,呼唤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五四文学倡扬个人的旗帜、胡适宣传“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的发现,具有20世纪文化的现代性。

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为中国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新天地。

左翼文学进而以人的阶级性、革命性取代人性、对峙人情,否认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革命文学派的人的观念与话语。

30、40年代,茅盾着重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关系的文学,巴金、曹禺、沈从文、张爱玲、路翎各具特点地承传了五四个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人的观念,老舍、钱钟书等强调人的文化属性的人的观念,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体现了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化社会的大众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50、6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君临文坛,阶级的、革命的人的观念与话语成为主流观念,否定了五四个性与人文主义人的观念和话语。

新时期文学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文化寻根等一系列文学沿革,以对人的逐步再发现,五四的人的观念的逐步在寻找,构成新时期文学发展裂变的内在律动。

西方文化刺激着中国人不断发现人,启发着20世纪中国文学如何表现“人”。

20、30年代,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进入中国,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

易卜生、卢梭所揭示的人,是人类对自我的理性主义认识,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自我的非理性主义层面的揭示,使人的内涵获得了现代性。

这使得五四时期中国文化、文学对于人的发现,构成一个完整丰满的、现代性的人学观。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可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可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汉语言文学邝云梅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第一节概述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

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2.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苦,转化为对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 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首先是《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等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等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兄弟》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

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

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

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

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突起,迅猛展开。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

”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所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的“内面生活”。

②“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

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平民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在1918年还写有《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

《平民文学》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翻译文学剧作家: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茅盾)等,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简述《什么是新文学》的思想内容:1、《什么是新文学》一文,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指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光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2、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双簧戏: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

他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缺失:1、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

2、倡导者的观点,对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多少有些消极影响。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成就: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深刻的文化革命。

2、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革命,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3、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信”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4、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命,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5、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意义: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化新思潮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他们有刊物《小说月报》,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如果是文学研究会的简答+(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当时都是留日学生,出版有《创造季刊》。

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开始时是聚餐会性质,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

1926年4月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同人刊物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

其主张和态度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鲁迅说《语丝》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散文和杂文的刊物。

文学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

鲁迅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他创办的社团有:莽原社、未名社、语丝社。

先叫浅草社后叫沉钟社。

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

李金发是象征诗派。

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春柳社。

简述话剧新剧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二是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

“爱美的”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这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

1921年3月,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出版《戏剧》周刊。

田汉的南国社成立于1923年。

试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成就(第一个十年):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

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第二,成立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茅盾、郑振铎这时期写了许多论文,介绍、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比起文学革命倡导者来,他们是更自觉、更有意识、更系统、更理论化地宣传了现实主义。

在创作方面,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尤其是主干人物叶绍钧、冰心、庐隐等,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由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

第三,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

这一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泱泱大潮。

简述浪漫主义文学在第一个十年的成就: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主干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表了一批文学论文,阐述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论见解。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

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

第四,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青年的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是反抗斗争。

”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这些青年的要求。

李金发和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

李金发出版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圣母像前》。

早在1919年就发生过“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第一次公开论争。

是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随即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徐枕亚有《玉梨魂》,李涵秋有《广陵潮》。

简析鸳鸯蝴蝶派的成败: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是错误的。

鸳蝴派中一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一概否定。

2、今天,也不能把这一流派完全看成是新文学的对立面,或称之为现代文学中的逆流。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文学自身的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学衡派: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等,主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白话文。

复古主义思潮: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

章士钊于1925年复刊《甲寅》周刊,称为甲寅派。

章士钊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他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提倡读经。

在《甲寅》上公然声称:“文字务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

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的原因:第一,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