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网络存储设备

合集下载

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

D0
D1
D2
D3
A校验码 B校验码 C校验码 D校验码
系统结构
RAID4
I/O系统
❖ 专用奇偶校验独立存取盘阵列
❖ 数据以块(块大小可变)交叉的方式存于各盘, 奇偶校验信息存在一台专用盘上
数据块
校验码 产生器
A0
A1
A2
A3
B0
B1
B2
B3
C0
C1
C2
C3
D0
D1
D2
D3
A校验码 B校验码 C校验码 D校验码
❖ 只写一次光盘
只写一次光盘(Write Once Only):可以由用户写入 信息,不过只能写一次,写入后不能修改,可以多次读 出,相当于PROM。在盘片上留有空白区,可以把要修 改和重写的的数据追记在空白区内。
❖ 可檫写式光盘
可檫写式光盘(Rewriteable):利用磁光效应存取信 息,采纳特殊的磁性薄膜作记录介质,用激光束来记录、 再现和删除信息,又称为磁光盘,类似于磁盘,可以重 复读写。
RAID6
I/O系统
❖ 双维奇偶校验独立存取盘阵列
❖ 数据以块(块大小可变)交叉方式存于各盘, 检、纠错信息均匀分布在全部磁盘上
系统结构
A0 A1 A2
3校验码 D校验码
B0 B1
2校验码 C校验码
B2
C0
1校验码 B校验码
C1 C2
0校验码 A校验码
D1 D2 D3
校验码 产生器
7.7 光盘存储设备
– 正脉冲电流表示“1”,负脉冲电流表示“0”; – 不论记录“0”或“1”,在记录下一信息前,记录电流
恢复到零电流 – 简洁易行,记录密度低,改写磁层上的记录比较困难,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3.1.3 RMON的功能 RMON的设计,主要为了实现以下功能。
1. 离线操作 • 管理站不可能持续对监视器进行轮询操作,必要时管理站可 以暂时停止对监视器的轮询。 • 当网络发生故障时,需要监视器具有离线操作功能,能够不 间断地自动捕获网络流量,并进行记录、分析、保存。 • 当管理站与监视器恢复通信(轮询)时,管理站再从监视器 中读取保存的数据。 • 当网络出现异常或发生故障时,监视器要能够将这一事件通 知给管理站。
第3章 网络流量监控技术与方法
3.1 RMON规范 3.2 面向交换的SMON标准 3.3 实验操作1:利用MRTG进行网络流量监测
3/95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3.1 RMON规范 • RMON(Remote Monitoring,远程监视)技术是对
SNMPv1功能的一个扩展。 • 主要是针对SNMP中管理进程(Manager)与管理代理
21/95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 RMON MIB由一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和诊断数据组成,不像 标准MIB仅提供被管对象大量的关于端口的原始数据。
• RMON MIB提供的是一个子网的统计数据和计算结果。 • RMON MIB实际上就是在SNMP MIB中添加了10个对象组,
其中9个是针对以太网的,1个是针对令牌环的。这10个对象组 分别如下:
记录下来,但它无法对实时通信流量进行采集和分析。
6/95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概括地讲,SNMP轮询存在以下两个明显的不足:
• 一是没有伸缩性。在大型网络中,轮询会产生巨大的网络管 理通信量,因而导致通信拥挤情况的发生,严重时还可能会 产生网络阻塞;
• 二是收集数据的任务由管理进程来完成,但管理计算机(运 行管理进程的计算机)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缩短轮询 时间间隔不是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

《网络攻防原理与技术(第 3 版)》教学课件第7章

《网络攻防原理与技术(第 3 版)》教学课件第7章
如IIS服务器的溢出漏洞,通过一个“IISHack”的攻 击程序就可使IIS服务器崩溃,并同时在被攻击服务 器执行“木马”程序。
MIME漏洞则是利用Internet Explorer在处理不正常的 MIME类型存在的问题,攻击者有意地更改MIME类 型,使IE可以不提示用户而直接运行电子邮件附件 中的恶意程序等。
配置木马 传播木马 启动木马 建立连接 远程控制
配置木马
配置木马:
通信配置:监听端口、DNS、IP等 功能配置:文件读取、键盘监听、截屏等 安装配置:安装路径、文件名、是否删除安
装文件、注册表启动项等
配置木马
案例:冰河木马的配置界面
远程控制木马的运行步骤
远程控制木马进行网络入侵的过程:
远程控制木马
木马体系结构:C/S 架构,木马程序 + 控 制端程序
木马程序即是服务器端程序。 控制端程序作为客户端,用于攻击者远程控
制被植入木马的机器。
远程控制木马与远程控制软件的区别?
隐蔽性: 木马被隐藏,避免被发现; 非授权性:木马程序不经授权控制主机
远程控制木马的运行步骤
远程控制木马进行网络入侵的过程:
计算机木马
木马程序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自动搜索已中木马的计算机; 管理对方资源,如复制文件、删除文件、查 看文件内容、上传文件、下载文件等; 跟踪监视对方屏幕; 直接控制对方的键盘、鼠标; 随意修改注册表和系统文件; 共享被控计算机的硬盘资源; 监视对方任务且可终止对方任务; 远程重启和关闭机器。
2007~20半年:毒王“AV终结者”
恶意代码概念的发展史
2010~2020:虚拟货币和隐秘网络带动的 勒索新对抗
2013年开始,勒索软件、挖矿木马逐步泛滥 2016:Mirai爆发,致瘫Dyn 2017:WannaCry全球大爆发 2019:WannaMine挖矿木马爆发

计算机四级操作系统-7-IO设备管理

计算机四级操作系统-7-IO设备管理

计算机四级操作系统-7-IO设备管理第7章I/O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之⼀,它负责管理所有输⼈输出设备以完成期望的数据传设备管理可能是操作系统设计中最凌乱的部分,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着⼤量的输⼊/输出设备,其性能和应⽤特点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要建⽴⼀个通⽤的、⼀致的设备访问接⼝,使⽤户和应⽤程序开发⼈员能够⽅便地使⽤输⼊/输出设备,⽽⽆须关⼼每种设备各⾃的特性,这正是设备管理的主要⽬的。

本章⾸先讲述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然后讨论I/O硬件组成、I/O软件结构、设备管理的相关技术,最后阐述I/O性能问题及解决⽅案。

7.1设备与设备分类输⼊/输出设备(I/O设备)也称为外部设备(Peripheral Device),有时简称为设备或外设,包括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器以外的所有的设备和装置,还包括所有外部存储设备。

在不同的上下⽂中,I/O设备⼀词有⼴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义的I/O设备即上述定义,狭义的I/O设备不包括外存设备。

可见,计算机系统中外部设备⾮常多,并且这些设备在功能、速度和控制⽅式等⽅⾯都有较⼤的差异,本节将讨论这些问题。

7.1.1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了理解操作系统中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先要了解I/O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所起的作⽤。

如果说处理器和内存是计算机系统的⼤脑部分的话,那么I/O设备就是计算机系统的五官和四肢。

各种需要处理的信息和操作⼈员对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命令,都要通过输⼊设备进⼊计算机系统,处理后的信息和结果也要通过输出设备从计算机系统输出。

计算机系统中的I/O设备种类繁多,从简单的键盘到⿏标、打印机、图形显⽰终端、磁盘驱动器以⾄于⽹络设备,变化万千,造就计算机应⽤的多样性和普及性。

可以说没有I/O设备,就没有计算机的应⽤。

然⽽,正如⼈们已经认识到的,操作系统复杂和庞⼤的主要原因是它所管理的资源的庞杂和并发技术的采⽤,⽽I/o设备的庞杂正是操作系统所管理的资源庞杂的主要原因,I/O设备的速度远低于处理器的速度正是导致并发技术产⽣的直接原因。

第七章 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第七章 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第七章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加强和规范公司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标准》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工作。

本规定所称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是指公司在日常工作中配备和使用的各类应用系统、服务器、计算机、网络设备、外部设施设备、存储介质、办公自动化设备、声像设备和安全保密产品。

3.信息设备包括:服务器、终端、堡垒机、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网闸、VPN设备、KVM设备、各类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各种工作站、非线性编辑机、工业控制机、打印机、制图机、绘图仪、扫描仪、投影仪等。

4.存储设备包括:移动硬盘、光盘、U盘、软盘、存储卡、记忆棒等。

5.安全保密产品包括:计算机病毒查杀工具、密码产品、身份鉴别设备(IC卡、USB Key、指纹仪等)、访问控制设备、输入输出控制产品、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边界控制和防护系统、电磁辐射和传导泄漏发射防护产品、存储保护系统、信息消除工具、移动存储设备销毁工具、检查工具等。

6.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工作,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制度、分清职责、分级管理、逐级落实、责任到人。

7.本单位没有建设涉密信息系统,采用单台计算机处理涉密信息。

二、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要求1.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员负责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运行维护及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安全保密管理;该岗位组织制定由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组成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文件,维护工作的操作内容和处理过程应留有工作记录和日志文档,并妥善保存,组织对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安全保密检查。

2.各部门主管领导对本部门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责任人和使用人员负直接责任。

第7章 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

第7章 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

Multimedia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6
只读光盘的读原理
光盘上的信息是沿着盘面螺旋形状的信息轨道 以一系列凹坑点线的形式存储的。激光束能在 1μs 内从1μm2 探测面积上获得满意的信噪比(S /N)。利用激光聚焦成亚微米级激光束对轨道上 模压形成的凹坑进行扫描,如下图所示。光束 扫描凹坑边缘时,反射率发生变化,表示二进 制数字“1”,在坑内或岸上均为二进制“0”数 字。
Multimedia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25
7.2.1 存储卡
目前常用的存储卡有:
PCMCIA 存储卡 Compact Flash(CF)卡 Secure Card(SD)卡 Multimedia Card 多媒体卡 Memory Stick(记忆棒) 其他存储卡
HD DVD 单面单层容量为15GB,单面双层为30GB, 远低于蓝光光盘。
Multimedia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24
7.2 可移动存储设备
可移动存储设备主要是用来在不同终端之间移动的存 储设备,方便资料存储与读取。我们常用的台式计算机、 便携式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数码录像机、手机等电子 设备都可以使用可移动存储设备。
22
蓝光光盘
蓝光光盘(Blu-ray Disc,BD)是DVD 之后的下一代光盘 格式之一,用以存储高品质的影音和高容量的资料。 最早是由Sony 和松下电器等企业组成的“蓝光光盘联 盟”策划的光盘规格,并以Sony 为首于2006 年开始全 面推动相关产品。
一个单层的蓝光光盘容量为25GB,而双层的蓝光光盘 容量为50GB。2010 年6 月指定的BDXL 格式,支持10 0GB 和128GB 的光盘。

第七章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第七章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第七章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第七章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总则1.为加强和规范公司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作,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标准》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于公司范围内的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作。

本规定所称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是指公司在⽇常⼯作中配备和使⽤的各类应⽤系统、服务器、计算机、⽹络设备、外部设施设备、存储介质、办公⾃动化设备、声像设备和安全保密产品。

3.信息设备包括:服务器、终端、堡垒机、交换机、路由器、⽹关、⽹闸、VPN设备、KVM设备、各类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各种⼯作站、⾮线性编辑机、⼯业控制机、打印机、制图机、绘图仪、扫描仪、投影仪等。

4.存储设备包括:移动硬盘、光盘、U盘、软盘、存储卡、记忆棒等。

5.安全保密产品包括:计算机病毒查杀⼯具、密码产品、⾝份鉴别设备(IC卡、USB Key、指纹仪等)、访问控制设备、输⼊输出控制产品、安全审计系统、⼊侵监测系统、边界控制和防护系统、电磁辐射和传导泄漏发射防护产品、存储保护系统、信息消除⼯具、移动存储设备销毁⼯具、检查⼯具等。

6.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作,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使⽤,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制度、分清职责、分级管理、逐级落实、责任到⼈。

7.本单位没有建设涉密信息系统,采⽤单台计算机处理涉密信息。

⼆、信息设备和保密设施设备管理要求1.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员负责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运⾏维护及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安全保密管理;该岗位组织制定由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组成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件,维护⼯作的操作内容和处理过程应留有⼯作记录和⽇志⽂档,并妥善保存,组织对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安全保密检查。

2.各部门主管领导对本部门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保密管理⼯作负领导责任,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责任⼈和使⽤⼈员负直接责任。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版)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版)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版)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版)教案章节一、计算机网络基础1.1 网络基本概念1.1.1 网络定义1.1.2 网络构成要素1.1.3 网络分类1.2 网络体系结构1.2.1 OSI参考模型1.2.2 TCP/IP参考模型1.3 网络协议1.3.1 协议概述1.3.2 常用协议介绍1.4 网络硬件设备1.4.1 网卡1.4.2 集线器1.4.3 交换机1.4.4 路由器1.4.5 网关1.4.6 光纤转换器1.4.7 网络存储设备章节二、物理层2.1 信号与信道2.1.1 信号概念2.1.2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2.1.3 奈奎斯特定理2.1.4 香农定理2.2 数据传输2.2.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2.2.2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2.2.3 串行传输中的同步方式2.2.4 数据传输时延2.3 编码与调制2.3.1 编码概念2.3.2 奇偶校验码2.3.3 海明码2.3.4 调制概念2.3.5 基带调制与带通调制章节三、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基本概念3.1.1 数据链路层功能3.1.2 数据链路层特点3.2 介质访问控制3.2.1 介质访问控制的需求3.2.2 信道划分3.2.3 随机访问3.3 MAC地质与以太网3.3.1 MAC地质概念3.3.2 以太网标准3.3.3 以太网帧格式3.4 以太网交换3.4.1 交换机与交换方式3.4.2 以太网交换原理3.4.3 交换机性能指标3.5 虚拟局域网(VLAN) 3.5.1 VLAN概念3.5.2 VLAN的实现方法3.5.3 间桥和VLAN交换机章节四、网络层4.1 网络层基本概念4.1.1 网络层功能4.1.2 网络层特点4.2 IP协议4.2.1 IP地质概述4.2.2 IPv4协议4.2.3 IPv6协议4.3 路由选择4.3.1 路由选择的需求4.3.2 静态路由选择4.3.3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4.4 基于IP的互联网4.4.1 NAT和PAT4.4.2 DHCP协议4.4.3 ICMP协议章节五、传输层5.1 传输层基本概念5.1.1 传输层功能5.1.2 传输层特点5.2 传输层协议5.2.1 TCP协议5.2.2 UDP协议5.3 端口与套接字5.3.1 端口概念5.3.2 TCP/UDP端口号5.3.3 Socket编程章节六、应用层6.1 应用层基本概念6.1.1 应用层功能6.1.2 应用层特点6.2 常见应用层协议6.2.1 HTTP协议6.2.2 FTP协议6.2.3 SMTP协议6.3 DNS域名系统6.3.1 域名概念6.3.2 域名解析过程6.3.3 域名服务器分类与功能6.4 网络安全与加密6.4.1 基本概念6.4.2 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6.4.3 数字证书与SSL/TLS协议附件:1、示例代码2、实验数据3、相关图表附录:1、OSI参考模型详解2、TCP/IP参考模型详解3、奈奎斯特定理详解4、香农定理详解5、常用网络设备介绍法律名词及注释:1、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指社会生产和人们劳动创造的结果,具有一定技术或经济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利用的各种内容,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IT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IT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IT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企业内部IT设备的使用,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发展需要和信息化建设要求,由企业管理负责人订立并组织实施。

企业全体员工必需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IT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包含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外部存储设备等。

第三条定义1.IT设备:指企业内部用于信息处理和存储的电子设备,包含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

2.用户:指被授权使用IT设备的员工或合作伙伴。

3.管理负责人:指企业内负责IT设备使用管理工作的责任人员。

第二章 IT设备的购置与领用第四条购置审批1.各部门或项目组需要购置IT设备,必需提出书面申请,并由部门负责人审批。

2.购置IT设备需明确设备型号、数量、用途和预算,并供应供应商报价。

3.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提交到企业管理负责人审批。

4.企业管理负责人依据预算和实际需求进行审批,并签发购置通知。

第五条领用手续1.购置IT设备到达后,由财务部门核对并录入设备信息。

2.用户领用设备前,需填写《IT设备领用申请表》并提交给主管领导审批。

3.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设备由部门管理员进行实际领用。

第六条设备归还和调拨1.IT设备不得私自转借、乱放、乱用,更不能私自带离公司。

2.用户若需要调拨设备,需填写《IT设备调拨申请表》并经主管领导批准,由管理员进行设备调拨。

3.用户内部调动或离职时,应及时归还或调拨所使用的IT设备。

第三章 IT设备的使用规范第七条使用权限1.IT设备使用需要进行授权,未获得授权的员工切勿擅自使用。

2.在某种情况下,一台设备可同时授权多人使用,但需要由主管领导批准并记录在案。

第八条设备维护1.每位用户应当妥当保管所领取的IT设备,不得随便拆卸、更换零部件。

2.用户发现设备故障,应立刻报告管理员或技术支持人员进行维护和修理。

第1章_计算机外部设备概述

第1章_计算机外部设备概述
1.提供人机对话 2.完成数据媒体的变化 3.存储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 4.为各类计算机应用领域提供应用手段
1.4 与计算机的连接
计算机系统所配置的外部设备种类繁多,数量不同,它们 不仅在工作速度上与CPU相差很大,在数据表示形式上也 与主机内部的形式不同。 1.4.1 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信息传送 外部设备与CPU之间传送的信息种类包括:设备地址信息、 数据信息、设备状态信息和控制信息。 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同步传送是指 各个外部设备都在统一的节拍下进行数据传送,而异步传 送则根据回答信号决定传送周期。 对于传送时间短于一个节拍的同步传送,是一种浪费;而 异步传送却能充分利用I/O通道上的工作时间。 外部设备与计算机连接时,应在设备与CPU之间配置设备 控制器和接口控制器。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有些I/O 控制与CPU结合成一体,有些与设备结合成一体,但对大、 中型计算机系统,它们一般是各自独立的。
按输入信息的形态不同,把输入设备分为:字符输入、图 形输入、图象输入和语音输入。
输入设备包括字符输入设备(如键盘、条形码阅读器、磁 卡机)、图形输入设备(如鼠标器、图形数字化仪、操纵 杆)、图像输入设备(如扫描仪、传真机、摄像机)、模 拟量输入设备(如模-数(A/D)转换器、话筒等)。
(2)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把处理器运算处理后的最终结果或中间结果, 用人所能识别的各种信息形式表示出来的外部设备。 常用的外部设备有:打印输出设备、显示设备、绘图仪。 •打印机: 典型的分类是分成:击打式打印机和非击打式打印机。 •显示设备: 典型的分类:字符显示设备和图形显示设备。 •绘图设备: 绘图设备主要有笔式绘图仪和静电式绘图仪。
各种外部设备只有与计算机连接才能发挥作用,连接则必须 通过接口。 1. COM接口:串行接口,连接串行鼠标或调制解调器 2. PS/2接口:连接鼠标或键盘 3. LPT接口:连接打印机或扫描仪 4. USB接口:USB 2.0接口最高传输速率达480Mbps 5. IEEE1394接口:从数码摄像机直接采集影像 6. MIDI接口 RJ45LAN接口 7. SCSI接口

24.【云计算 精品讲义】之二十四:第7章 虚拟化技术(一二三 三部分全)

24.【云计算 精品讲义】之二十四:第7章 虚拟化技术(一二三 三部分全)

步骤4 停机复制 (Stop-and-Copy)
步骤5 提交 (Commitment)
22
步骤6 启动 (Activation)
7.2 服务器虚拟化 虚拟机迁移
内存的迁移是 虚拟机迁移最 困难的部分
第一阶段,Push阶段。 第二阶段,Stop-and-Copy阶段。
第三阶段,Pull阶段。
实际上,迁移内存没有必要同时包含上述三个阶段,目前大部分的迁移策略只包 含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阶段。
云计算中心的物理服务器负载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当一台物理服务器 负载过大时,若此刻不可能提供额外的物理服务器,管理员可以将其上 面的虚拟机迁移到其他服务器,达到负载平衡
第二
云计算中心的物理服务器有时候需要定期进行升级维护,当升级维护服 务器时,管理员可以将其上面的虚拟机迁移到其他服务器,等升级维护 完成之后,再把虚拟机迁移回来
25
7.2 服务器虚拟化
虚拟机迁移
存储设备的迁移 迁移存储设备的最大障碍在于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和网络带宽,通常的解决办法
是以共享的方式共享数据和文件系统,而非真正迁移。 目前大多数集群使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连接存储)作为存储
设备共享数据。 NAS实际上是一个带有瘦服务器的存储设备,其作用类似于一个专用的文件服务
13
7.2 服务器虚拟化
7.2.1 7.2.2 7.2.3 7.2.4 7.2.5
服务器虚拟化的层次 服务器虚拟化的底层实现 虚拟机迁移 隔离技术 案例分析
7.2 服务器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的底层实现
CPU虚拟化
客户 操作系统
物理CPU 物理CPU 物理CPU
抽象
虚拟CPU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三)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modem)包括:
– 调制器(MOdulator):把要发送的数字信号转
换为频率范围在 300~3400 Hz 之间的模拟信 号,以便在电话用户线上传送。
– 解调器(DEModulator):把电话用户线上传送
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三)调制解调器
分类:
外置式
线外有一层起绝缘作用的塑性材料,再包上一层金属 屏蔽网,用于屏蔽外界的干扰,最外面是起绝缘保护 作用的塑性外壳。 既可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可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同轴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随电缆型号和传输信号的不 同而不同,一般可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 绝缘保护套层 外导体屏蔽层 绝缘层
内导体
(二)光纤和光缆
内置式 插卡式(笔记本) 机架式(网络中心) 重要的性能指标:传输速率 常见:56Kbps
调制解调器可分为多种类型
外置式(放置于机箱外,通过串行通讯口与主机 连接)
内置式(安装在机器主板或PCI总线上)
(四)中继器(
Repeater )
用于延伸拓扑结构相同的局域网,在物理层连接 两个网。
•作用:
2.连接方式:每个工作站是用双绞线连接到集线 器上,由集线器对工作站进行集中管理。
HUB
......
HUB HUB
......
Workstation Workstation Workstation
......
Workstation
Server
3.分类:
共享式集线器 :连结在总线上的所有设备 共享该总线的带宽(物理上看是星型结构 但实际上是总线型)。
核心设备。 网络服务器根据其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
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域名服务器、通讯服务器、 消息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3篇)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3篇)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网络机房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技术设施,它承载着企业和组织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因此对网络机房的管理非常重要。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是为了确保网络机房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下面是一个____字的网络机房管理规定,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网络机房的管理工作,保障网络机房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维护网络机房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规范网络机房的使用行为,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章网络机房基本要求第二条网络机房应具备适当的面积和高度,保证机房内设备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布局和维护。

第三条网络机房应保持整洁,设备固定稳定,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控制合理,防尘、防潮、防雷击等等设施应具备。

第四条网络机房应备有安全防护系统,包括防火墙、监控设备、入侵检测系统、防盗门锁等,以确保机房安全。

第五条网络机房应备有稳定的电源供应和总开关,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应配备UPS等备用电源设备以提供恒定电源。

第三章网络机房使用管理第六条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确保网络机房的正常运行,维护网络设备和软件系统,及时响应和解决网络故障。

第七条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跟踪和记录网络机房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维护情况,制定维护计划,及时进行维护和升级。

第八条禁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对进入机房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并登记相关信息。

第九条禁止将机房内设备擅自移动或改动布局,禁止私拉乱接网络线缆,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和线缆的连接情况。

第十条管理人员应保护和备份网络机房中的重要数据,定期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四章网络机房安全管理第十一条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处理和改进。

第十二条网络机房应具备防火防爆等安全设施,存储设备应做好防火处理,防止火灾事故。

第十三条严禁在网络机房内吸烟及进行高温、易燃物品操作,严禁在网络机房内存储可燃、腐蚀、有毒等危险品。

第十四条禁止在网络机房内擅自安装、移动或更换设备,如需进行此类操作,需提前向网络机房管理人员申请并经批准。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1-7)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1-7)

第1章概述(P2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手册

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手册

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手册第1章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概述 (4)1.1 人工智能简介 (4)1.2 物联网技术基础 (4)1.3 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4)第2章设备接入准备 (4)2.1 设备选型与采购 (4)2.2 通信协议选择 (4)2.3 网络环境搭建 (4)第3章设备接入方式 (4)3.1 有线接入 (4)3.2 无线接入 (4)3.3 蓝牙接入 (4)3.4 LoRa接入 (4)第4章设备注册与认证 (4)4.1 设备注册流程 (4)4.2 认证方式及原理 (4)4.3 密钥管理 (4)第5章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 (4)5.1 数据采集方法 (4)5.2 数据预处理 (4)5.3 数据传输协议 (4)5.4 数据加密与安全 (4)第6章设备远程控制 (4)6.1 控制指令下发 (5)6.2 控制策略制定 (5)6.3 异常处理与恢复 (5)第7章设备状态监测与维护 (5)7.1 设备状态实时监测 (5)7.2 状态数据分析与预警 (5)7.3 故障排查与维护 (5)第8章设备管理平台 (5)8.1 平台功能模块 (5)8.2 设备信息管理 (5)8.3 用户权限管理 (5)8.4 数据可视化展示 (5)第9章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5)9.1 数据分析与挖掘 (5)9.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5)9.3 智能决策与优化 (5)第10章设备接入安全策略 (5)10.1 安全体系构建 (5)10.2 认证授权机制 (5)10.3 数据加密与防护 (5)10.4 入侵检测与防护 (5)第11章设备接入案例解析 (5)11.1 智能家居设备接入 (5)11.2 工业设备接入 (5)11.3 健康医疗设备接入 (5)第12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5)12.1 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5)12.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5)12.3 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展望 (5)第1章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概述 (6)1.1 人工智能简介 (6)1.2 物联网技术基础 (6)1.3 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6)第2章设备接入准备 (7)2.1 设备选型与采购 (7)2.1.1 路由器 (7)2.1.2 交换机 (7)2.1.3 其他设备 (7)2.2 通信协议选择 (8)2.2.1 有线通信协议 (8)2.2.2 无线通信协议 (8)2.3 网络环境搭建 (8)2.3.1 网络布线 (8)2.3.2 设备安装 (8)2.3.3 网络配置 (8)第3章设备接入方式 (8)3.1 有线接入 (8)3.1.1 双绞线接入 (9)3.1.2 光纤接入 (9)3.2 无线接入 (9)3.2.1 WiFi接入 (9)3.2.2 3G/4G/5G接入 (9)3.3 蓝牙接入 (9)3.3.1 蓝牙经典 (9)3.3.2 蓝牙低功耗(BLE) (9)3.4 LoRa接入 (10)3.4.1 LoRaWAN (10)3.4.2 LoRa私有网络 (10)第4章设备注册与认证 (10)4.1 设备注册流程 (10)4.2 认证方式及原理 (11)4.3 密钥管理 (11)第5章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 (11)5.1 数据采集方法 (11)5.2 数据预处理 (12)5.3 数据传输协议 (12)5.4 数据加密与安全 (12)第6章设备远程控制 (13)6.1 控制指令下发 (13)6.1.1 指令传输协议 (13)6.1.2 指令加密与安全 (13)6.1.3 指令压缩与优化 (13)6.2 控制策略制定 (13)6.2.1 设备状态获取 (14)6.2.2 控制策略设计 (14)6.2.3 控制策略实施与调整 (14)6.3 异常处理与恢复 (14)6.3.1 异常检测 (14)6.3.2 异常处理 (14)6.3.3 异常恢复 (14)第7章设备状态监测与维护 (14)7.1 设备状态实时监测 (14)7.1.1 监测方法 (15)7.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5)7.2 状态数据分析与预警 (15)7.2.1 预警指标 (15)7.2.2 预警系统 (15)7.3 故障排查与维护 (15)7.3.1 故障排查 (15)7.3.2 维护策略 (15)第8章设备管理平台 (16)8.1 平台功能模块 (16)8.2 设备信息管理 (16)8.3 用户权限管理 (16)8.4 数据可视化展示 (17)第9章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17)9.1 数据分析与挖掘 (17)9.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17)9.3 智能决策与优化 (18)第10章设备接入安全策略 (18)10.1 安全体系构建 (18)10.2 认证授权机制 (18)10.3 数据加密与防护 (19)10.4 入侵检测与防护 (19)第11章设备接入案例解析 (19)11.1 智能家居设备接入 (19)11.2 工业设备接入 (20)11.3 健康医疗设备接入 (21)第12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1)12.1 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21)12.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22)12.3 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展望 (22)第1章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概述1.1 人工智能简介1.2 物联网技术基础1.3 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第2章设备接入准备2.1 设备选型与采购2.2 通信协议选择2.3 网络环境搭建第3章设备接入方式3.1 有线接入3.2 无线接入3.3 蓝牙接入3.4 LoRa接入第4章设备注册与认证4.1 设备注册流程4.2 认证方式及原理4.3 密钥管理第5章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5.1 数据采集方法5.2 数据预处理5.3 数据传输协议5.4 数据加密与安全第6章设备远程控制6.1 控制指令下发6.2 控制策略制定6.3 异常处理与恢复第7章设备状态监测与维护7.1 设备状态实时监测7.2 状态数据分析与预警7.3 故障排查与维护第8章设备管理平台8.1 平台功能模块8.2 设备信息管理8.3 用户权限管理8.4 数据可视化展示第9章人工智能算法应用9.1 数据分析与挖掘9.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9.3 智能决策与优化第10章设备接入安全策略10.1 安全体系构建10.2 认证授权机制10.3 数据加密与防护10.4 入侵检测与防护第11章设备接入案例解析11.1 智能家居设备接入11.2 工业设备接入11.3 健康医疗设备接入第12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12.1 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12.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12.3 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展望第1章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概述1.1 人工智能简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智能。

nas存储管理制度范文

nas存储管理制度范文

nas存储管理制度范文NAS存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管理网络存储设备,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部门的网络存储设备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网络存储设备的管理应遵循安全、便捷和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网络存储设备的管理工作应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分工由公司领导层决定。

第五条管理人员应具备网络存储设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第六条公司各部门应按照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网络存储设备,并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七条管理人员应负责网络存储设备的选购、安装、调试、维护和监控工作,并编制相应的管理执行方案和计划。

第八条管理人员应定期对网络存储设备进行检测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保证升级、维护的良好状态。

第九条管理人员应定期备份网络存储设备中的重要数据,并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第十条公司各部门应配合管理人员进行网络存储设备管理工作,并按照管理人员的要求提供所需的支持与配合。

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十一条管理人员应加强网络存储设备的安全防护,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第十二条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的权限管理制度,指定合适的权限组和用户,限制用户的操作权限,保护数据的安全。

第十三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网络存储设备的定期检查,避免硬件和软件的故障对数据的损害。

第十四条管理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备份策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第十五条公司各部门员工不得随意更改网络存储设备的配置和参数,如有需要,应提前与管理人员协商并得到授权。

第四章维护管理第十六条管理人员应定期对网络存储设备进行升级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

第十七条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网络存储设备上的存储空间,及时清理无效数据和过期数据。

第十八条管理人员应建立设备维护记录,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故障情况和处理方法,供后续参考使用。

第十九条公司各部门员工应按照管理人员的要求,合理利用网络存储设备,避免滥用和破坏设备。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4篇)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4篇)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网络机房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技术设施,它承载着企业和组织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因此对网络机房的管理非常重要。

网络机房管理规定是为了确保网络机房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下面是一个____字的网络机房管理规定,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网络机房的管理工作,保障网络机房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维护网络机房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规范网络机房的使用行为,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章网络机房基本要求第二条网络机房应具备适当的面积和高度,保证机房内设备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布局和维护。

第三条网络机房应保持整洁,设备固定稳定,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控制合理,防尘、防潮、防雷击等等设施应具备。

第四条网络机房应备有安全防护系统,包括防火墙、监控设备、入侵检测系统、防盗门锁等,以确保机房安全。

第五条网络机房应备有稳定的电源供应和总开关,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应配备UPS等备用电源设备以提供恒定电源。

第三章网络机房使用管理第六条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确保网络机房的正常运行,维护网络设备和软件系统,及时响应和解决网络故障。

第七条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跟踪和记录网络机房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维护情况,制定维护计划,及时进行维护和升级。

第八条禁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对进入机房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并登记相关信息。

第九条禁止将机房内设备擅自移动或改动布局,禁止私拉乱接网络线缆,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和线缆的连接情况。

第十条管理人员应保护和备份网络机房中的重要数据,定期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四章网络机房安全管理第十一条网络机房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处理和改进。

第十二条网络机房应具备防火防爆等安全设施,存储设备应做好防火处理,防止火灾事故。

第十三条严禁在网络机房内吸烟及进行高温、易燃物品操作,严禁在网络机房内存储可燃、腐蚀、有毒等危险品。

第十四条禁止在网络机房内擅自安装、移动或更换设备,如需进行此类操作,需提前向网络机房管理人员申请并经批准。

FCSAN存储结构

FCSAN存储结构
核心级光纤交换机
• 核心光纤交换机一般位于大型SAN的中心 • 核心光纤交换机通常提供很多端口,从64口到128个
端口到更多 • 核心光纤交换机拥有非常宽的内部总线,以最大的
带宽路由数据帧 • 核心光纤交换机往往采用基于“模块式”的热插拔
电路板 • 核心光纤交换机的所有部件都是冗余的
23
北京万博天地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1
北京万博天地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7.1.3 端口类型(续)
节点(主机或存储设备)上的端口
N_Port:节点(主机或存储设备)上使用的端口类型
NL_Port:Node Loop Port:一种拥有仲裁环路功能和协议的特殊端 口类型
交换或路由设备上的端口
F_Port:提供一个到单个N-Port的点到点的连接
仲裁环是一个共享的、可提供吉比特带宽的环 状网,其连接方式与IBM的令牌环网类似
在仲裁环拓扑中,设备必须根据仲裁访问环路
服务器
存储设备
NL_Port Tx
Rx
Tx
Rx
Tx
Rx
Tx
Rx
15
北京万博天地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7.1.4 FC-SAN的拓扑结构(续)
交换网(FC-SW)
19
北京万博天地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7.2.2 光纤通道RAID
RAID标准定义了多种方法以将数据存储到 多个磁盘上,并定义了RAID智能控制器的 形式
RAID控制器可以用软件实现,但更多的是 用硬件来实现的
20
北京万博天地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7.2.3 仲裁环HUB
仲裁环HUB对于许多中等性能的共享存储 应用而言是种很不错的选择

家庭网络存储方案

家庭网络存储方案

家庭网络存储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家庭网络设备的不断拓展,家庭网络存储已经成为大众化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是储存方案的选择问题。

为了满足人们对家庭网络存储的需求,本篇文章将向您介绍家庭网络存储的相关知识和储存方案的选择。

一、什么是家庭网络存储家庭网络存储是一种在家庭网络环境下提供共享存储和数据备份功能的设备。

其可方便的将多个设备中的数据存储在同一处,并对数据进行备份和管理,支持多种不同的数据格式。

二、家庭网络存储的优势1.数据共享:家庭网络存储可将多个设备中的数据存储在同一处,并对不同设备进行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数据使用效率。

2.数据管理:家庭网络存储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数据管理功能,如分类整理、加密保护、面向多用户等。

3.数据备份:家庭网络存储支持自动备份和手动备份,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如何选择家庭网络存储储存方案1.储存容量:选择合适的储存容量,不要过多或过少。

对于一般家庭用户来讲,约1-2TB的存储容量能够满足大多数需求,如果家中有大量高清影片或大型文件,则需要更大的储存容量。

2.储存速度:储存速度也是选择家庭网络存储的一项重要指标。

较慢的储存速度会导致数据传输变慢,影响用户体验。

3.文件安全:选购家庭网络存储方案除了考虑储存容量和储存速度之外,还需要考虑文件安全。

使用安全性高的设备才能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

4.设备兼容性:在选购家庭网络存储方案时,还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

用户可能需要将家庭网络存储方案连接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上,比如电视、音响等。

良好的兼容性是用户选择的一项主要因素之一。

四、建议选择品牌及价格在已经列举出了家庭网络存储的优点和选择家庭网络存储需注意的因素之后,这篇文章还应该为读者们提供一些具体品牌及设备的信息。

首选品牌方面:1.英特尔:英特尔的家庭网络存储设备广受欢迎,其外观美观、性能稳定、使用简单、体验良好,一般家庭用户可以选择ItsPacnet或群晖。

2.华为:在家庭网络存储方面,华为也有不俗的表现,华为的家庭网络存储设备,性能稳定,还能够对存储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可选购华为的WS550或NAS220。

第7章网络的计算模式

第7章网络的计算模式

第7章网络的计算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计算模式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计算模式是指通过网络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方式和方法。

它具有高效、灵活、可扩展、可靠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一、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它通过将计算和数据存储转移到云服务器上,实现了计算资源的共享和集中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和使用这些资源。

云计算提供了一种按需使用计算资源的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弹性地调整计算资源的规模和配置。

云计算还可以提供各种云服务,如云存储、云数据库、云备份等,方便用户进行数据管理和备份。

云计算还可以提供对用户来说过于昂贵或复杂的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使用户可以低成本地使用这些技术,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二、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资源和服务从中心数据中心向网络边缘移动的计算模式。

它的目的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减少网络传输的延迟和成本。

边缘计算可以将计算任务分布到网络边缘的设备和服务器上进行处理,避免了将所有计算任务集中到中心数据中心造成的网络拥堵和延迟。

边缘计算使得物联网设备可以更快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响应,提高了物联网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边缘计算还可以将更复杂的计算任务委托给边缘设备和服务器进行处理,减少了中心数据中心的负载和能耗,提高了整个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容器化容器化是一种将应用程序和其依赖的资源打包成独立的运行环境的计算模式。

它可以将应用程序和它所依赖的库、配置文件等资源打包成一个容器,使得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环境中运行,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配置和安装。

容器化可以提供轻量级、快速启动和高度可扩展的运行环境,使得应用程序可以更加灵活地部署和迁移。

容器化还可以实现应用程序在不同平台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跨平台性。

容器化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分隔和隔离,避免了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干扰和依赖,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S方式的主要优点有:
(1)在最低的成本下实现大容量存储。 (2)实现了应用数据与操作系统的分离。 (3)提高了存储性能。多个物理磁盘在虚拟化技术下
并行工作,可以显著提高存取性能。 (4)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直接附加存储(DAS)
YOUR SITE HERE
7.3 主要协议SCSI、FC、iSCSI
iSCSI和FC的比较
从传输层看,光纤通道的传输采用FC协议,iSCSI采 用TCP/IP协议。FC协议与现有的以太网是完全异构的, 两者不能相互接驳。
iSCSI基于的TCP/IP协议,它本身就运行于以太网之 上,因此可以和现有的企业内部以太网无缝结合。 TCP/IP网络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已经无需讨论,迅猛发 展的因特网上运行着全球无数家网络设备厂商提供的 网络设备,这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可以基于已有的企业网络方便连接。 (3)专用的操作系统支持不同的文件系统,提供不同
操作系统的文件共享。经过优化的文件系统提高了文 件的访问效率,也支持相应的网络协议。即使应用服 务器不再工作了,仍然可以读出数据。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网络附加存储(NAS) NAS的缺点:
YOUR SITE HERE
项目引导
项目背景
某大学目前正在建设的电子图书馆需要存储200万册电 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文件。 如此多的数据文件需要安全可靠地存放在学校内部网 络上,不能因为存放介质或设备的一般性故障而丢失 或无法被读取,影响学校电子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YOUR SITE HERE
操作。 (4)把返回的S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TCP/IP包中,
将它们发回到发送方。 (5)系统提取出数据或命令,并把它们传回SCSI子
系统。
YOUR SITE HERE
7.3 主要协议SCSI、FC、iSCSI
iSCSI iSCSI的优势:
(1)广泛分布的以太网为iSCSI的部署提供了基础。 (2)千兆/万兆以太网的普及为iSCSI提供了更大的运
SAN由服务器、后端存储系统、SAN连接设备等三部 分组成。后端存储系统由SAN控制器和磁盘系统构成, 控制器是后端存储系统的关键,它提供存储接入,数 据操作及备份,数据共享、数据快照等数据安全管理, 及系统管理等一系列功能。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存储区域网络(SAN) SAN的优点主要有:
YOUR SITE HERE
7.4 RAID技术
RAID级别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RAID 0 到5等6种明确标准级别的RAID级别。另外,其他还有 6、7、10(RAID 1与RAID 0的组合)、01(RAID 0与RAID 1的组合)、30(RAID 3与RAID 0的组 合)、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不同 RAID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 成本,在各个RAID级别中,使用最广泛的是RAID0, RAID1,RAID10,RAID5。
从网络管理的角度看,运行FC协议的光网络,其技术 难度比较大。
YOUR SITE HERE
7.4 RAID技术
RAID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简称, RAID技术将多个个单独的磁盘以不同的组合方 式形成一个逻辑硬盘,从而提高了磁盘读取的性 能和数据的安全性。不同的组合方式用RAID级 别来标识。
(3)可管理性差,管理分散,无法集中。 (4)异构化严重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DAS的适用环境:
(1)低成本、数据容量需求不高的网络。 (2)存储系统要求必须直连到服务器的应用。 (3)服务器地理位置很分散,通过 SAN或者 NAS在
它们之间进行互连非常困难时。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 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线缆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 服务器上,起到扩展存储空间的作用。
DAS方式的主要优点有:
(1)在最低的成本下实现大容量存储。 (2)实现了应用数据与操作系统的分离。 (3)提高了存储性能。多个物理磁盘在虚拟化技术下
7.3 主要协议SCSI、FC、iSCSI
iSCSI
iSCSI(互联网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在 TCP/IP上进行数据块传输的标准。
iSCSI协议的通信过程: (1)iSCSI系统由SCSI适配器发送一个SCSI命令。 (2)命令封装到TCP/IP包中并送入到以太网络。 (3)接收方从TCP/IP包中抽取SCSI命令并执行相关
行带宽。 (3)以太网知识的普及为基于iSCSI技术的存储技术
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4)由于基于TCP/IP网络,完全解决数据远程复制
(Data Replication)及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等传输距离上的难题。 (5)得益于以太网设备的价格优势和TCP/IP网络的 开放性和便利的管理性,设备扩充和应用调整的成本 付出小。
网络安全产品调试与部署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计算机学院
第7章 网络存储设备调试与部署
知识目标
了解网络存储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网络存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掌握网络存储的架构和应用
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 能够对网络存储设备进行部署、配置 能够对网络存储设备测试和维护
NAS包括存储器件(例如硬盘驱动器阵列、CD或DVD 驱动器、磁带驱动器或可移动的存储介质)和专用服 务器。专用服务器上装有专门的操作系统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网络附加存储(NAS) NAS的优点:
(1)NAS可以即插即用。 (2)NAS通过TCP/IP网络连接到应用服务器,因此
并行工作,可以显著提高存取性能。 (4)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DSA的缺点
(1)扩展性差,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直接连接的方式导 致出现新的应用需求时,只能为新增的服务器单独配 置存储设备,造成重复投资。
(2)资源利用率低,DAS方式的存储长期来看存储空 间无法充分利用,存在浪费。容易出现部分应用对应 的存储空间不够用,另一些却有大量的存储空间闲置。
YOUR SITE HERE
7.3 主要协议SCSI、FC、iSCSI
FC(光纤通道)
FC是“Fibre Channel”的缩写,即光纤通道技术,FCSAN就是使用光纤通道传输数据的存储区域网络。
光纤通道是一种基于标准的网络结构。它的协议被划 分为5个层次,从FC-0到FC-4。
YOUR SITE HERE
(1)NAS设备与客户机通过企业网进行连接,因此数 据备份或存储过程中会占用网络的带宽。这必然会影 响企业内部网络上的其他网络应用;共用网络带宽成 为限制N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能的主要问题。
(2)NAS的可扩展性受到设备大小的限制。增加另一 台NAS设备非常容易,但是要想将两个NAS设备的存 储空间无缝合并并不容易,因为NAS设备通常具有独 特的网络标识符,存储空间的扩大上有限。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网络数据存储的方式主要有DAS、SAN、NAS 等,它们分别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实用环境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直接附加存储(DAS)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 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线缆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 服务器上,起到扩展存储空间的作用。
YOUR SITE HERE
项目引导
方案设计
根据某大学电子图书馆的需求分析,我们为了保障应 用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保证应用系统数据安 全存储,需要统一规划存储专用网络,增加一套网络 存储设备。
根据需求分析中对数据存储容量的要求,以及设备购 置成本等因素,该网络存储应配备至少16个盘位。前 期需要配置5块3TB的硬盘,采用4+1的方式做RAID 5后的可用容量为12TB。当其中一块硬盘受损的时候, 另外用一块磁盘做替换,替换后会自动利用奇偶校验 信息去重建此磁盘上的数据。另外剩余的存储盘位可 在将来数据需要扩容时增加磁盘。
(1)设备整合,多台服务器可以通过存储网络同时访 问后端存储系统,不必为每台服务器单独购买存储设 备,降低存储设备异构化程度,减轻维护工作量,降 低维护费用。
(2)数据集中,不同应用和服务器的数据实现了物理 上的集中,空间调整和数据复制等工作可以在一台设 备上完成,大大提高了存储资源利用率。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存储区域网络(SAN)
SAN(Storage Aera Network )存储区域网络,是 在存储设备和应用服务器之间构建存储网络,这个网 络专用于主机和存储设备之间的访问,当有数据的存 取需求时,数据可以通过存储区域网络在服务器和后 台存储设备之间高速传输,不会占用局域网带宽,不 会影响局域网的正常使用。
(3)NAS访问需要经过文件系统格式转换,所以是以 文件一级来访问。不适和Block级的应用,尤其是要求 使用裸设备的数据库系统。
YOUR SITE HERE
7.2 网络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
SAN和NAS比较
SAN和NAS经常被视为两种竞争技术,实际上,二者 能够很好地相互补充,以提供对不同类型数据的访问。 SAN针对海量、面向数据块的数据传输,而NAS则提 供文件级的数据访问和共享服务。NAS和SAN不仅各 有应用场合,也相互结合,许多SAN部署于NAS后台, 为NAS设备提供高性能海量存储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