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童近年短篇小说创作新变
蜕变,抑或沉沦——论苏童小说的现实转型
穿 过 浮 躁 的 现 实 牛 活 而 指 向 过 去 , 是 写 作 或 思 维 这
的 习惯 。 _从 某 种 程 度 上来 说 , 碎 瓦 》 问 世 标 ”2 《 的
志着 苏童小 说 创 作 的一 次 重 大 转折 。在这 本 小 说 中 , 童 依 然 以 “ 椿 树 街 ” 舞 台 , 始 了 更 大 胆 苏 香 为 开 地 面 向 当 代 生 活 的历 险 。 “ 《 》到 《 的 帝 王 生 从 米 我 涯》 时 间上都 是 推 向过 去 , 实上 离 我们 的个 人 从 事
20 06年 l 2月
蜕 变 ,抑 或 沉 沦
论 苏童 小说 的现 实转 型
文 彦 波
( 广西 师范大学 中文 系, 西 桂林 5 10 ) 广 40 4
摘
要 : 为新 历史主义的代 表, 作 苏童 曾创作 了不少充满 阴柔颓废意象的文学作 品, 戏称 为“ 被 苏童式 的商标 ” 。但
对 于 这 一 点 , 童 似 有 自知 之 明 : 我 的 热 情 总 是 苏 “
颠覆 , 作 了一 系 列优 秀 的作 品。从 最 初 的 《 94 创 I3 年 的 逃 亡 》 到 《 妾 成 群 》、我 的帝 王 生 涯 》, 到 , 妻 《 再
《 瓦 》, 童 一 次 又 一 次 冲 击 着 新 的 文 学 高 度 。 碎 苏 虽然 力求 风格 多 变 , 在长 期 的文 学 实践 中 , 童 但 苏 逐 步 形 成 了他 固 定 的 创 作 风 格 , 戏 称 之 为 “ 童 被 苏 式 的 商 标 ”。 在 其 早 期 的 作 品 中 , 童 以 “ 杨 树 苏 枫 故 乡” “ 椿树 街 ” 中心 , 构 了一个 充 满 阴柔 和 香 为 营 颓废 意 象的文 学世 界 ( 这 个 世 界里 , 间 常 常指 在 时 向过 去 , 现 实 总 是 若 即 若 离 ) 而 。这 种 倾 向 在 苏 童 后期 创作 中渐 渐 有 所 改 变 , 如 他 自己所 占: 恰 “我 确 足在破 坏我 自 己 , 坏某 种 我赖 以生 存 的 、 惯 破 用 了 的 武 器 , 如 语 言 、 奏 、 格 等 等 。 我 不 再 满 足 比 节 风 于我 自己 , 想 改 变 , 割 断 与 自己过 去 的 联 系 。 我 想 把 以前 ‘ 标 化 ’ 的 苏 童 全 部 打 碎 , 后 脚 踏 实 商 了 然
作家苏童:短篇小说的使命|新批评
作家苏童:短篇小说的使命|新批评『文学点亮生活』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人们记住一篇小说,记住的通常是一个故事,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甚至是小说的某一个场景,很少有人去牢记小说的语言本身,所以,我在叙述语言上的努力,其实是在向一个方向努力,任何小说都要把读者送到对岸去,语言是水,也是船,没有喧哗的权利,不能喧宾夺主,所以要让他们齐心协力地顺流而下,把读者送到对岸去。
”——作家苏童短篇小说的写作就像画邮票我不算很“自恋”的人,但回头一看,自己在这三十多年时间里,竟然不知不觉写下了这么多的短篇小说,还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不是为自己的崇高自豪,喜欢写短篇没什么特别的崇高意义,是为自己的“自我忠实”自豪,我的感慨是我以为自己很商业了,结果却告诉我,我很“自我”。
我喜欢写短篇,这没什么可羞愧的,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没有什么特殊事件对我的影响,也没有任何殉道的动机,仅仅是喜欢而已。
“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是我作品中两个地理标签,一个是为了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向自己索取故事;一个是为了仰望,为了前瞻,是向别人索取,向虚构和想象索取,其中流露出我对于创作空间的贪婪。
一个作家如果有一张好“邮票”,此生足矣,但是因为怀疑这邮票不够好,于是一张不够,还要第二张、第三张。
但是我觉得花这么长时间去画一张邮票,不仅需要自己的耐心、信心,也要拖累别人,考验别人,等于你是在不停地告诉别人,等等,等等,我的邮票没画好呢。
别人等不等是另外一个问题,别人收藏不收藏你的邮票又是一个问题,所以依我看,画邮票的写作生涯,其实是很危险的,不能因为福克纳先生画成功了,所有画邮票的就必然修得正果。
一般来说,我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在画两张邮票,情愿承认自己脚踏两条船,这其实就是一种占有欲、扩张欲。
我的短篇小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写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但是我有意识地保留了“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这两个“地名”,是有点机械的、本能的,似乎是一次次地自我灌溉,拾掇自己的园子,写一篇好的,可以忘了一篇不满意的,就像种一棵新的树去遮盖另一棵丑陋的枯树,我想让自己的园子有生机,还要好看,没有别的途径。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魏燕燕(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223)摘 要: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 伪宏大叙事 。
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关键词:苏童;新历史小说;质疑;解构;民间生活叙事;个人/私人化叙事中图分类号:I207 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1)04-0006-04颜敏认为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 其指涉的对象是真实的历史世界 ; 作家清醒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间距的差异 ; 它们描述的历史世界都必须重合意识形态话语所设定的先验意向性 。
[1]就当代文坛来说,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新时期之前出现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或革命英雄传奇,既包括刘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 、冯志的 敌后武工队 、刘流的 烈火金刚 、罗广斌、杨益言的 红岩 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本,也包括杨沫的 青春之歌 等反映知识分子在革命烈火中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文本。
可以说,这类小说都是学习与反映 讲话 文艺精神的产物,肩负着承载当时时代权威政治话语的使命,服务于工农兵,对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大众起着宣传革命思想及思想改造的作用。
文艺服务于政治, 二元对立 , 高大全 式人物形象的塑造, 两结合 的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可以概括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核心词汇。
而另一种可以称为准历史叙事小说,包括姚雪垠的 李自成 ,凌力的 百年辉煌 三部曲,唐浩明的 曾国藩 ,熊召政的 张居正 ,黎汝清的 皖南事变 等等。
这类小说普遍以庞大、准确的史实为依据进行宏大历史叙事,力图以史的眼光、依据还原给读者尽可能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尽管作品某种程度上也会以作者的合理想象或内心感受对情节进行勾连。
浅论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浅论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作者:张琼瑶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36期摘要苏童的新历史小说,着眼于家族和个人的悲欢,对传统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叛。
在苏童的笔下,新历史小说以崭新的创作模式有别于传统历史小说,而且在文本中还渗透了自己大量的心灵感悟与理性沉思,由此开创出小说文本独特的个性魅力。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苏童题材风格叙述视角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On Sutong's "New Historical Novel"ZHANG Qiongyao(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Abstract Su Tong's new historical novel, focusing on family and personal joys and sorrows,the traditional conducted a thorough history of rebellion. Su Tong's pen in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with a new creative model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novel, but in the text is also a lot of penetration his spiritual insights and rational thought, thus creating unique personal charm novels.Key words new historical novel; Su Tong; theme style; narrative perspective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文学对于历史的书写向来情有独钟。
从《黄雀记》看苏童小说的新变
群处于青春期 、 血气十足、 面临成长困惑的少年男
女 。至 于小说 的叙 事 节 奏 , 紧凑 中不 失 分 明 。这 些
似曾相识的元素符号 , 让苏童小说的忠实读者, 尤其 是“ 香椿树街” 系列 的忠实粉丝们感 到亲切。总体 来说 , 小说 的主题风格并未跳脱 出作者的写作 功底
和突 破所 做 的种种 努力 。
一
、
冷酷与温情的消长
的姐姐锦红以及达生 自己都没能逃脱作者死亡之笔 的召唤。《 米》 中阿保 、 织 云、 六爷 、 乃芳包括主人公 五龙在内, 都各 自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死亡的含义,
通 篇 充斥 着黑 暗 、 颓 败 和杀戮 的气 息 。 在《 黄 雀记 》 中, 苏童 对 此 前坚 持 的叙 事风 格 进
刘 平 平
( 陕西理工学 院文学 院 , 陕西汉 中 7 2 3 0 0 1 )
摘
要 :与 苏童的早期作 品相 比 , 《 黄雀记》 在延续香椿 树街成 长主题 的同时 , 叙 事 艺术 上也 出现 了多处重要
的 变化 。苏童淡化 了之 前小说 一味“ 残酷 ” 的主 旨, 将 小说 写作 的重心转 向与冷酷 紧紧纠结在 一起 的温情与 宽容。
苏童在访 谈 中多次谈 到他对 “ 残酷 ” 的偏 爱。
他表 示 , 在对 历史 的追 述 中 , “ 恰 好 选择 的是 一 种 冷 酷的、 几 乎 像 复 仇 者 一 样 的 回忆 姿 态 ” [ 1 1 x o  ̄ - 1 o 7 。在 枫杨 树 乡 、 香 椿树 街 、 金雀河 、 油坊 镇 等 富有 苏 童 个
第3 4卷
第 9期
绵 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Mi a n y a n  ̄T e a c h e r s ’C o i l
从苏童作品看新历史小说创作
但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似乎越来 越成为迎合市场消费,迎合大众 消费需求的产物。
四.结语 新历史小说解构了以往历史 小说中宏大的历史叙事,讲述的 是小人物的“小 历 史”,在 新历 史 小说中人从历史的背景中凸现出 来。因此,新历史小说让我们对历 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们也可 以看出,在小说创作不受别的因 素的限制下,新历史小说家的想 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以至于 作家虚构历史到了天马行空的程 度,对历史偶然性的过度强调,忽 视历史的客观性必然性,使历史 小说慢慢失去了成为反思文本的 作用。因此,新历史小说发展到现 在的状况,该如何再发展下去是 新历史小说家应该关注的问题。 小说家的恰当的历史叙事,应该 既写必然中的偶然,也写偶然中 的必然,这样既能维持历史的一 定程度的神秘性质,又不至于走 向 历史 的不 可 认 识 的 泥 沼 ,13 新 历史小说装的“新酒”才会越来越 醇香。
《米》是将历史分解为生存 、 文化和人性内容的一部杰作。我 们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在解构宏 大历史后,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 人性,是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客观 现实的关系。正如周新民所说: “个人不再是历史忠实的奴婢,而 以自身的生命律动与节奏,同历 史意义及价值相分离,并最终抛 弃了历史参照系,以自在自足的 全新姿态,宣告了个人从历史规 范中破壳而出。”
从上述的两部作品我们可以 看出新历史小说显 著的 特 点:第 一,宏大历史叙事被解构,“大历 史”被“小历史”所取代。第二,高 大的英雄人物被小人物所取代。 第三,政治舞台被民间文化所取 代,新历史小说开始向我们展现
历史世俗化、零碎化的一面。 二.重构“人”的历史 除了历史观念表现出与以往
历史题材小说的不同外,新历史 小说还试图借虚构的历史背景, 传达出富有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的形而上的主题,这是因为新历 史小说作家将断裂状的、异变的、 非理性的、个人的、精神的等等以 往被排斥至文学真实的边缘的因 素拉回到了中心位置,作家的想 象不再受到过于呆板的“真实性” 尺度的框范。因此苏童提出“老瓶 装新酒”,即以往的小说文本通常 是将人物潜藏在政治、历史、社会 变革的线索的后面来表现人的处 境,现在是将历史、政治的线索潜 藏在人物的背后。正如苏童所说: “我的小说当中,人物不是当下 的,而在历史中。但在历史中,每 个人都是顺着人性的线索,拼命 地从历史中逃逸。我在这个层面 上更多关注人性问题,而历史在 这里只是一个符号。在‘人’叙事 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历史的影 子,当人性无比柔韧地展开时,历 史的面貌就呈现在人们的目前。 因为,‘人’的痕迹铺就历史,从这 个意义倒讲过来讲,表达‘人 ’就 是表达历史。”
先锋的“当下”——评长篇小说《黄雀记》兼谈苏童的创作新变
迪克斯坦在《 途 中 的镜 子—— 文 学 与 现 实 》 这 本书 的导 言 中如 是 说 , “ 人 们 曾 经 有 过这 样 的 共 同
叙述关于成长 的故事 , 展现在 变幻的时代 背景 中小人物 的性格 命运 。正 因为作 者试 图为这个 时代 作 出 自己的注 解, 从而也看到 苏童这一 先锋作家在剥 离历 史语 境的叙事下 的创作新 变 , 他 的这 一变化 也可用来 反观其他 的先 锋
作家 。
关键词 : 《 黄雀记》 ; 成长; 小人物 ; 先锋
一
种 朦胧 情意 只 不过 是其 间隐 约 存在 的 一种 意 念 ,
飘忽闪烁而又隐隐跟随 , 如《 城北地带》 里达生对美 琪 的情愫 , 情 窦初 开 般 美 好 而 又 并 不 那 么 强 烈 , 这 恰似 年 少 的 身体 和 思 想 里 未 曾 成 熟 的认 知 。青 春
成长一直是“ 香椿树街” 的主题 , 在以往的叙述中它 只是一种存在的时代和人生状态 , 并不会发生在一 种戏剧化的情节 中, 而在《 黄雀记》 里人物在时代不 断变换 的背景中加剧他个性 的长成 , 同时也推演着 似乎 注定 要 发 生 的 一 切 。 当我 们 看 到三 个 主 人 公 在各 自的季节上演着 自己的青春事件 时, 似乎也可 以说正是那些青春 的因子 , 孤独 、 暴 力、 自尊等等在 导演 着 一切 的发 生与结 局 。
用, 或许 不仅 仅 是 指 一 种介 入 现 实 的 写实 能 力 , 它 首先 意味 着 对 现 实 世 界 的描 述 与理 解 。现 实 世 界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年代 的所 谓 “ 历史 小 说 ” 新 ,是 与 传 统 的历
岩 》 等 革命 历 史 题 材 的 文 本 ,也 包 括 杨 沫 的 《 春之 歌 》 等 反 映 知 识 分 子 在 革 命 烈 青 火 中成 长 为 坚 强 的 革 命 战 士 的 文 本 。 可 以 说 ,这 类 小 说 都 是 学 习 与 反 映 《 话 》 文 讲 艺精 神 的 产 物 ,肩 负 着 承 载 当 时 时 代 权 威 政 治 话 语 的 使 命 ,服 务 于 工 农 兵 ,对 包 括
系 的某 种 思 想 方 式 与 感 觉 方 式 。 可 以 说 , ” 新 历 史 小 说 的精 神 实 质 是 符 合 这 些 言 说 的 。 颜 敏 认 为 新 历 史 小 说 “ 涉 的 对 象 是 生 活 指 的 世 界 ,它 们 的 历 史 世 界 是 作 家 根 据 历 史
说 或革 命 英 雄 传 奇 ,既 包 括 刘 知 侠 的 《 铁 道 游 击 队 》、冯 志 的 《 后 武 工 队 》、刘 流 敌
的 《 火 金 刚 》、罗 广 斌 、杨 益 言 的 《 烈 红
叙 事 ,力 图 以 史 的 眼 光 、依 据 还 原 给 读 者 尽 可能 真 实 的 历 史 事 件 或 人 物 ,尽 管 作 品
言等 。此 小 说 流 派 的 代 表 作 主 要 有 《 高 红 梁 》 系列 ( 言 ) 《 》 ( 童 ) 《 泊 莫 、 米 苏 、 夜 秦 淮 》、 《白鹿 原 》 ( 忠 实 ) 等 。 意 大 利 陈 哲学 家 、历 史 学 家 克 罗 齐 曾 说 过 “ 切 历 一 史 都是 当代 史 ”,英 国历 史 学 家 卡 尔 也 说 :
试论苏童近年短篇小说创作新变
到地 上 , 时看 到我脚 光着 , 走 她说 : 下 雪 的天 , “ 不能 光着 脚 , 要 感 冒发烧 的 。 然后走 过 来 蹲 下 “ ” 为我 穿 上 了我 的第 一 双 尼龙 袜 子 。 同时也 给我二 哥 穿 了一 双 。这 种温情 在 以前 苏 童 小说 ” 中绝 对 没有 。 比如《 一种 妇 女 生活 》中同 样 是三 个 人 , 另 她们 却勾 心 斗角互 相 伤 害 、 冷酷 无 情 。苏 童把 他 的笔 触 从 人性 的 黑 暗抒 写 中抽 出来 蘸 着 阳光 给 我 们 展 示 了 女 人美 好 的一 面 。
一
下达到 了声誉 的高 峰 , 好评 如潮 , 别 是被 拍成 电影 之后更 特
是 家喻户 晓 。接 踵 而 来 的是 苏 童 的 长篇 《 》 《 一 种 妇 女 米 、另
生 活》 等小说 被改 编 。这 给 苏 童带 来 了巨 大 的荣 誉 。而 与 此 形 成鲜 明对 比的短篇 小说 却一 直不 温 不火 。其 实苏 童 的短 篇
亲很 后悔 , 罪 了张 云 兰 就 等 于 断 了 猪 头 肉 。家 里孩 子 多没 得 有油 水就 亏 了孩子们 。母 亲就 去 找女 邻 居小 兵 的母 亲 。小 兵
的母 亲就让 母 亲帮张 云 兰做 五条 裤 子 。母亲 熬 夜把 五 条裤 子 做好 , 让小兵 母 亲给 了张 云兰 , 时 张 云兰 却 突然 调 走 了。母 这 亲一 家很 沮 丧 , 们 读 到 这 里 也 很 沮 丧 , 苏 童 突 然 笔 锋 一 我 但
维普资讯
创作研 穷
试 论 苏 童 近 年 短 篇 小 说 创 作 新 变
席 超
苏童是 当代最 具 才 情 的 作家 之 一 , 是最 让 我 们 期待 的 也 作 家之一 。他凭借 其奇瑰 的想象 和生 花妙 笔让 我 们 的思 想如
苏童的“旧美学”与“新文景”——兼议《黄雀记》的存史问题
主持人语:众所周知,苏童作品有两个地理标签:“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
苏童总是在写不尽的旧里,检视“南方”的时代沧桑和精神韵致。
“南方”,成为苏童书写“中国影像”的出发地和回返地。
他以三百余万字的体量,打造了一个不仅是地域性的,更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和具有其相应文体特征的“南方”。
沈杏培的《苏童的“旧美学”与“新文景”———兼议〈黄雀记〉的存史问题》,认为《黄雀记》重启了苏童关于“敌意的南方”和“香椿树街”的母题表述,但“故事讲述的时间”转移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时代,并且认为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苏童以“若即若离”的策略,通过大量碎片化的图景以及“丢魂”和“被缚”这两种典型意象,隐喻地呈现了大时代普遍的精神困境。
而《黄雀记》的阐释史则显示,文本品质以及“陌生性”的有无,影响着文本的经典化和存史问题。
—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的某种合作甚至于合谋。
在二十世纪麦家对博尔赫斯的话深有体会——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的狂轰滥炸下,表现形式(怎么写)已经十分多样化,但在题材和内容上(写什么)依旧是老一套。
他于是乎想,是不是可以尝试写一种新小说,用通俗小说的材料,写一种所谓的严肃小说?—兼论陈培浩对此做了令人信服的文本分析和学理上的解释。
其文章《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的镶合———这在他看来,是“版〈暗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增量意义》,条分缕析了麦家《暗算》的不同的版本——本重构的文化政治”揭示了“谁在暗算”———这一《暗算》的命运主题。
他还指出《暗算》这样的“特情”(或新智力)小说,使用了类型小说的题材和叙事,却延续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中常见的命运主题,在人物谱系上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了一系列“悲剧天才”(也称为“弱的天才”)形象,这事实上是将八十年代以来的个人性话语融入社会主义文学的英雄叙事,将人学话语铆合于国家话语的结果。
—格非〈江南三部曲〉再解读》,是迄今仅见的能够对格颜水生的《诗骚的邀约与风景的象征世界——非《江南三部曲》的风景描写予以最为详尽解析的评论了。
由《罂粟之家》论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写作
由《罂粟之家》论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写作作者:蓝天翔来源:《大观》2020年第03期摘要:新历史主义小说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种新的小说题材。
新题材的兴起对传统历史主义小说和旧形式主义小说发起了冲击,新历史主义小说具有创新文学观念。
苏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展现了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
文章以研究苏童小说《罂粟之家》的特征来总结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写作特征,参考了其他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并且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对比,从叙事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比较其与传统历史革命题材小说的区别。
解读苏童新历史主义写作特征,从而对新历史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罂粟之家》;苏童;新历史主义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他用自己特有的主题话语,取代以往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使得他的小说与以往传统历史小说具有明显的区别,他的小说中的意象鲜明地体现出苏童特有的颓废的审美观与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观。
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精神上想回到故土,逃避现实生活。
在苏童的作品中,“逃亡者”的形象随处可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身处现实世界还是置身历史长河,到处都可以看到苏童笔下描绘的“逃亡者”的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交替,他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一直努力地寻找自己或人类生命中的某些东西。
二是人性中暴力的一面和温情的一面,也可以说人性中恶的一面与善的一面。
在苏童的很多小说中,人性不再如传统小说中描绘得那么神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他认为人性是罪恶和麻木的,他在小说中把人性中的私欲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的生命的过程不再完美和谐,变成了一种残缺和矛盾。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人性的卑贱与恶意。
三是面对死亡时的生命关怀和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究。
苏童在其小说中描写了生命的扭曲、卑贱、躁动等,以此激发世人重塑中华民族灵魂的愿望。
一、《罂粟之家》独特叙事手法的虚构化(一)叙事手法的虚构化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认为,文学和历史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文学作品反映历史真相,历史真相又被文学作品反映,在这两种关系中,历史真相占据绝对的主动性,两者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文学审美研究:对苏童小说的审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进行文学解读,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2. 历史与社会背景研究:研究者关注苏童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探究其作品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思想内涵。
3. 后现代主义研究:研究者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苏童小说中的叙事方式、意义模糊性、重写历史等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大量异质材料、碎片化叙事的分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意识。
4.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关注苏童小说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问题。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的考察,分析其中对于身份认同、文化记忆重建的探索,并探讨其中存在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5. 跨文化研究:关注苏童小说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在西方文学领域的翻译、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考察,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体而言,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多元化,涉及文学审美、历史社会背景、后现代主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趋势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苏童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新的苏童时代开始了_
新潮阅读深圳商报/2002年/03月/30日/第C03版/新的苏童时代开始了?徐颖王彪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苏童再度出山,以一部 蛇为什么会飞? 的长篇小说亮相。
这次,一向擅长写历史题材的苏童,将目光转向现实题材。
在2002年 收获 第二期,曾经大红大紫的先锋作家苏童,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以一部 蛇为什么会飞? 的长篇小说亮相(3月底将由 金收获丛书 推出),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和思考。
一位评论家在读完之后认为,苏童在这部新长篇中所显现的功力,让人感觉苏童又回到了他的鼎盛时期。
也有人说,像苏童那样依然用八十年代的语言写作的作家,已不多了。
对 妻妾成群 那种氛围迷恋不已的人会发现,以对久远生活独特的想像和表达被称誉的苏童,此次将目光转向了现实,直面惨淡人生。
在这部现实题材的新长篇中,苏童塑造了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小人物的命运。
从 大红灯笼高高挂 的红极一时到相对沉寂的粉色时期,到如今的再度出山,其间苏童经历了怎样的日子和心路历程?他脱胎换骨了吗?他仍然才华横溢吗?他在乎人们的 冷遇 吗? 先锋 这个词语只是一个 记忆 了吗?请看苏童自己的说法徐颖(以下简称 徐 ):阅读你的这部新长篇,最大的感觉是,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与以前的带着明显苏童标志的小说完全不一样了,是刻意如此吗?苏童(以下简称 苏 ):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擅长的语言、节奏,并在潜意识中知道读者喜欢自己什么,但我不能再满足于自己了。
不伤筋动骨不行,必须给自己动刀子,这次的写作,我是不考虑成败。
许多作家在完成他的大作品之后,都有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割断与自己过去的联系,破坏自己,而不是延续自己,对我来说,这种念头更强烈,因为过去的我太商标化了,一看就知道是苏童。
徐:在酝酿积蓄了这么长时间以后,你选择了现实题材作品作为你的一个转折点。
一向擅长写历史题材的你,为何会将目光转向现实题材?苏:确实,我以前的作品,从 米 到 我的帝王生涯 ,从时间上都是推向过去,事实上离我的个人生活远而又远。
苏童历史小说创作论
苏童历史小说创作论新时期文学在从巨大的思想桎梏和形式约束中解放出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到八十年代中期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各种文学思潮循序更替,新的手法和技巧不断得到实践运用,新的观念和领域不断产生拓展。
在这个文学繁荣的大背景下,继莫言、残雪、马原、刘索拉、徐星等卷起“先锋小说”的第一个浪头后,大约在1987年前后,新时期文学“先锋小说”的第二个浪头劈头涌起,一批以60年代出生者为主体的,具有崭新叙事方式和文体风格的作家出现了,给文坛带来一阵噪乱与骚动,他们是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叶兆言、北村等。
这批作家们热衷于对小说形式的实验,对传统故事和意义持摒弃态度,到九十年代初,其创作便处于不得不转型的境况中。
和大多数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一样,苏童的小说主要分为以历史时空为背景的小说和反映当代人精神与心理的作品两类,苏童的历史题材小说与其他一些先锋作家如叶兆言、余华、格非等的历史小说一起,因为一反传统历史小说主题和创作手法、关注形而下的历史情景、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与定义,以及对“冷面”历史大面积渗入主体情感而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一九十年代初,先锋作家的形式实验由于自身创作与读者接受的双重限制,逐渐褪去了最初的炫目光环,呈现出脆弱的一面,不变已难以为继。
为摆脱写作困境,他们纷纷转型,不再一味地讲究技巧,开始将曾被自己摒弃的故事与意义纳入笔底视野。
但是决定与现实文化环境发生联系的先锋作家们,首先遭遇的是自身阅历的缺乏和对现时生活把握的无力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历史时空,想象与虚构成了他们拾掇历史碎片关注现实精神的重要手段。
这种出于自身变更创作需要而对历史关注的目的,使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呈现出逸出传统的特点。
苏童的创作向历史领域开拓正是发生在这种转型大气候之下。
作为在新历史小说领域创作颇丰、影响较大并取得了代表性成就的作家,他对历史进行了一番自我诠释,并在这种创作观的指导下创作了一大批历史小说。
论苏童1990年代后的创作转型
论苏童1990年代后的创作转型刘忠(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先锋派作家的创作出现了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
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苏童,其创作体现出明显的背离先锋、回归传统的趋向,创作姿态由对传统的激情反叛转变为对传统的主动回归;叙事视角由第一人称的讲述转变为第三人称的描述;小说由形式压制故事转变为故事突现于形式之上;商业写作特征的引入,使得小说的可读性和可视性增强。
苏童的创作转型,一方面体现了创作的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家批判精神的不足。
[关键词]苏童;先锋派;创作转型;背离;回归[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1)03-0061-03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中国进入了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现实行为严重受制于市场规律。
面对消费时代的文化生存境遇,连曾经在1980年代以极度反叛传统、颠覆成规的苏童、余华等先锋派作家也不得不对自己如何安身立命进行重新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姿态,以迎合时代需要,获得现世的认可。
在昔日的“先锋”那里,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拉到了最为接近的方位,作家与现实最终达成了和解。
作为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苏童在其1980年代的文本操作中,曾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颠覆,以一种极度的反叛姿态呈现了一片虚无主义的生存图景,而进入1990年代之后,他却将目光转向市民生活那琐细平庸但实在真切的世俗风景,创作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先锋、回归传统的转型特征。
在先锋派作家中,苏童被认为是最有灵性的一位,有人称他为“南方的精灵”[1],他的小说极尽唯美之极致,“是用灵性用感觉用色彩组成的神秘之圈,是用生命汁液泡浸出的意象之流,它自由地流动在心灵与大自然契合的那一瞬间。
”[2]但同时,苏童也是一位善变的作家,他从不愿意固定自己的风格,他甚至视风格为一种“陷阱”。
论苏童短篇小说创作的三个方面
作者: 陈帅[1]
作者机构: [1]鲁迅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99-10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1期
主题词: 短篇小说创作;当代文学史;文学造诣;苏童;叙述技巧;枫杨树乡;地理坐标;概括能力;
摘要:从发表于1983年的处女作《第八个铜像》开始,苏童已经创作了百余篇短篇小说,这些珠玉一般的作品大多归摄于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的文学地理坐标之上,它们以极高的辨识度和文学性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童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卓越的文学造诣,他用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叙述技巧以及对生活的提纯概括能力,将短篇小说这一艺术体裁,推向了有重量、有精神、有隐喻和有无限张力的艺术层次,并形成了凝练准确、深邃诗性的美学风格。
苏童与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发展
作者: 张学昕[1]
作者机构: [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作家评论
页码: 69-80页
主题词: 短篇小说;苏童;中国当代;《桑园留念》;《妻妾成群》;《罂粟之家》;小说写作;《青春》
摘要:一 相对于同时代的作家,苏童无疑是近二十年来最年轻、最富才华和灵气的短篇小说家。
这可以从他的《桑园留念》、《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到《西瓜船》、《拾婴记》等约一百五六十个短篇小说得到有力的证明。
如果从一九八三年发表于《青春》杂志的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算起,苏童已经有二十五年的短篇小说写作史了。
尽管苏童的长篇小说《城北地带》、《米》和中篇《妻妾成群》、《罂粟之家》曾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但我感觉苏童面对这三种文体的时候,最为自信也最得心应手的还是短篇小说的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童在谈及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 花 》时说 :“福克纳要为我们推开的是两扇门 ,推开内心之门是 他的兴趣所在 。”④其实苏童的兴趣也是在推开他小说中人物 的内心之门 。通过言行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人隐秘的内 心成了苏童 2002年后短篇小说创作中另一重要的特征 。苏 童以前短篇小说中刻画心理细腻入微的是 1996年的小说《表 姐来到了马桥镇 》。通过言行描写 ,表姐虚荣 、漂亮 ,棉花狡 黠 、可爱的心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不得不佩 服苏童的笔力 。
刊于 2004年的《私宴 》写了博士包青回乡和大猫之间发
生的故事 。包青和大猫从小一起长大 ,包青是大猫欺负的对 象 。后来包青成了博士 ,大猫成了大款 。大猫要请包青吃饭 , 小时候受欺负的阴影使包青不断躲避 ,后来 ,他碍于情面就去 了 ,谁知竟是“鸿门宴 ”。在大猫的步步紧逼下 ,酒精使包青坐 在了地上 ,他喝醉了 。“包青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那个 声音夹杂着武力威胁命令他把泥巴擦掉 ,擦掉 ,擦掉 ! ……” “然后他听见啪的一声脆响 ,感到自己的脸上挨了大猫一巴掌 ……包青歪坐在地上 ,与此同时他听见大猫暴躁的吼起来 ,怎 么光擦左脚 ,右脚呢 ,快点 ,擦右脚 ! ”苏童曾说过作家的笔要 像手术刀 ,要刀刀见血 。读到这里 ,在心的刺痛里我们感到了 包青尊严的血 。同时 ,包青的软弱和大猫的凶残都表现了出 来 。那么大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朱光潜先生说 :“在阿德勒 看来 ,人都有一种‘在上意志 ’要比别人优胜 。如果自觉有丝 毫缺陷 ,则心中便生‘卑劣感觉 ’于是极力设法求‘弥补 ’。”⑤ 大猫从小就是一个流氓 ,而这样一个流氓却在我们这个时代 如鱼得水 。他强烈的“在上意志 ”总是要指挥别人 ,要别人臣 服于他 。从小被他踩在脚下的包青却在某些地方超越了他 。 大猫在电视上看到了他 ,邻里也对包青尊敬有加 ,这样大猫心 里就有了死结 。那么它就要费尽心机的侮辱包青 ,从这里可 以得出他的宴请完全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行动 。大猫在酒 精掩饰下撕开了自己虚伪的假面显出了卑劣的本质 。而在包 青的潜意识里就害怕大猫 。比如包青在下雨的晚上看到大猫 的厂房“打了个寒颤 ”; 服务生把酒搬进来使“包青感到了一 丝恐惧 ”;当他喝醉时听到大猫的声音竟是“是少年时代大猫 的声音 ”。寒颤也罢 ,恐惧也好 ,这同样是大猫留给他的阴影 。 他对恐惧寒战极力掩饰 。维蕾娜说 :“我们把阴影看做是一些 不能处于光天化日之下而被人看到的人格特征 。如果一旦被 公开 ,至少瞬时会令当事人感到难堪 ,大多数人会为此而羞愧 和不安 。”⑥当包青的母亲说大猫小时候欺负他时 ,“包青不乐 意听母亲唠叨这些事情 ……”他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而 与大猫平起平坐的包青则成了大猫心头的一个阴影 。维蕾娜 说 :“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自己的权威情结 ,脱离超我的控制 ,许 多阴影就不再是阴影了 。”⑦大猫没有能脱离超我控制就把阴 影进行投射 ,给别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心理描写直指人的尊 严 。只有通过心灵的展示才能深刻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 , 把人物的心灵打开 。
和《白雪猪头 》同一年的《人民的鱼 》,基调也类似 。我们 再看看苏童的另外一个短篇《二重唱 》。它的体裁变了 ,故事 结构和前两篇截然不同 。小说开始时出租车司机小唐喜欢上 了春天火锅城穿蓝旗袍的门迎 。他常把车放在门口没有勇气
7 3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 2 0 0 7 . 1
表 白 ,等着她来搭乘他的出租 。但一直没有机会 。到这里我 们以为主角是小唐和门迎 ,可能是个爱情故事 。但这时杀出 来了醉鬼 ,戴着棒球帽上了他的出租车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 小唐让他下去 ,他却理直气壮一派流氓作风 ,小唐很无奈 。他 说去钟楼 ,小唐把他拉到钟楼时他却说这里不是钟楼 ,小唐就 把他拉下车往钟楼上拖 ,要让他看看钟楼 。走了几步路 ,棒球 帽酒醒了 ,这一醒他就露怯了 。到这里我们也会一改对他的 讨厌而变成同情和怜悯 。社会的大风浪让一个男人赤贫了 , 没了钱支撑 ,男人就软了 。这时他们听到了钟声 。他们就一 齐上到楼顶 ,却看到一个女人在撞钟 。这个深更半夜敲钟的 女人“抱着钟槌 ,满脸笑容的鼓励他们 ”敲钟 。这本来是一个 恐怖的相见 ,如果在以前苏童不知道又要写成什么恐怖故事 。 而这次他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温情四溢的场景 :“他 (小唐 ) 鼓励棒球帽说 :去敲一下 ,都上来了 ,不敲白不敲 。棒球帽说 , 敲他干什么 ? 小唐说 ,许个愿让钟给你应愿 。棒球帽说 ,许什 么愿 ,我看你也疯了吧 。小唐说 ,去吧 ,你都混成这样了还清 高什么 ,许个愿 ,我送你回船厂宿舍 。”这真是一个饶有兴味的 场景 。在一个凄冷的夜晚 ,三个陌生人在钟楼上 ,但让我们感 到的同样是温情 。伤害 、欺骗 、谎言 、血腥 、嘲弄全没有了 。苏 童 2002年以后的短篇中无不有一种温情在 。《桥上的疯妈 妈 》中疯妈妈在冬至前两天还穿着旗袍在桥上摇折扇 。这时 绍兴奶奶看到了她说 ,“你还惦记着穿这个穿那个 ,苦头还没 吃够 ? 你若不是打扮得似个妖怪 ,别人欺负你也抓不到把柄 , 别人不欺负你你也落不下这个病 ,你懂不懂 ! ”对于一个疯子 别人没有给她嘲笑和戏弄而字里行间只有同情 。绍兴奶奶的 话里对她是深深的爱加淡淡的怨 ,而怨也来之于爱 。这是一 种邻里之情 ,邻里之爱 。《堂兄弟 》中则表现了一种亲情 。兄 弟俩人从小到大 ,住在一起 。后来 ,因修房子起了矛盾 ,但后 来又好了 。苏童在小说中写道 :“德臣和道临从小一起光屁股 长大 ,什么话都可以摊开来说 ,堂兄弟俩蹲在工地上商量了半 天 ,决定谁也不占那个风水 ,两家房子用尺子量 ,一定要一般 高 ,还要请村长来做证人 。”
一 小说情感温和化转向
苏童以前小说中透出的冷酷 、仇恨 、恐惧 、血腥让人记忆 深刻 。比如红旗要把小拐推到机床上给他的好腿打孔 (《刺青 时代 》)夜半梅珊被丢进井里 ,颂莲撕心裂肺的哀嚎 (《妻妾成 群 》) ,为一个破齿轮在一个夏日中午荣被土和轩用木棒活活 打死 (《稻草人 》) ,鬼气森森的木匠 ,恐怖的棺材 ,母亲跳河 , 风中飘动的白孝带 (《狂奔 》) , 因为这些读起来让人毛骨悚 然 ,神经紧张的小说 ,作者苏童很自然被归入到先锋小说群中 并且成为先锋文学的代表 。但他在 2002 年以后的小说中却 表现了一种少有的温情 ,可以说苏童 2002年后短篇小说中表 现出情感温和化转向是他小说显著的变化 。
创作研究试论苏童近年短篇小说创Fra bibliotek新变席超
苏童是当代最具才情的作家之一 ,也是最让我们期待的 作家之一 。他凭借其奇瑰的想象和生花妙笔让我们的思想如 沐春风 。读他的小说让我时时感到一个写作者的智慧也体会 到了一个作家的尊严 。他优雅的叙述 ,纯美的想象 ,曲折的故 事 ,常常给我们以意外的惊喜 。苏童从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 像 》( 1983)开始经历了《1945 年的逃亡 》抵达《妻妾成群 》后 一下达到了声誉的高峰 ,好评如潮 ,特别是被拍成电影之后更 是家喻户晓 。接踵而来的是苏童的长篇《米 》、《另一种妇女 生活 》等小说被改编 。这给苏童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而与此 形成鲜明对比的短篇小说却一直不温不火 。其实苏童的短篇 小说产量大质量高 ,截至 2005 年苏童有近 130 篇短篇面世 。 苏童对自己的短篇很看好 ,他曾说 :“我个人对自己有一个评 价 ,我觉得在短篇中满意的篇幅较多 。”①王安忆 、余华在一些 谈话中也对苏童的短篇比较肯定 。所以我认为通过苏童近年 的短篇小说创作走向的研究可以看出他整个文学创作的转 变 :在小说人物的感情上温和化了 ,在心理刻画上更进了一 步 ,体裁选择上转向了现实 。对于这些变化苏童有一个比较 清醒地认识 。一个作家只有不停的探索才能不断进步 ,才能 不断完善走向大家之路 。我主要选取了 2002年到 2005年的 16个短篇小说进行论述 。
类似于《私宴 》的还有《小舅理生 》、《手 》、《骑兵 》、《桥上 的疯妈妈 》、《冬露 》等小说中人物心理上都存在着阴影 。《小 舅理生 》中是厕所阴影 。小舅被外婆生在了厕所 ,后来一直和 厕所分不开 。《手 》中是手的阴影 。小武汉因为搬死人而失去 了女朋友 。女朋友怕他的手 。小武汉要拉时她“惊恐的甩开 了他的手 ,别拉我 ,你的手 ,别碰我 ! ”小武汉百般哀求 ,顾小姐 却说 :“我受不了你的手 ,我见到你的手就犯恶心 ,怎么做夫 妻 。”顾小姐说 :“我也告诉过你几十遍了 ,我不是嫌你人不好 了 ,我一见你的手就想到死人 。”小武汉没办法就辞了工作贩 毒去了 ,最后被枪毙了 。这就是手的悲剧 。《骑兵 》里是骑兵 阴影 。从小想当骑兵 ,就骑木马而成了罗圈腿而被人笑话 。 《桥上的疯妈妈 》中的疯妈妈是一个爱美的人 。因穿衣鲜丽在 那个时代疯了 。穿上旗袍仪态万方的站在桥上摇折扇 。她病 了但追求美丽情结却没有丝毫的减弱 。这是一个漂亮女人的
《白雪猪头 》的题目是白雪和猪头两个意象的组合 ,类似 这种题目的还有《蝴蝶和棋 》( 1995 ) 。但显而易见白雪猪头 这两个意向相合一起更加含混更加意蕴丰富了 。《白雪猪头 》 中的写作背景是凭票供应的年代 。母亲提篮子去肉铺排队买 猪头 ,轮到母亲跟前猪头没有了 。母亲明明见扛进去了八个 猪头怎么卖了四个就没有了 。母亲排在第六位却没有买到 , 母亲很气愤就和柜台里的张云兰吵了起来 。吵完架回到家母 亲很后悔 ,得罪了张云兰就等于断了猪头肉 。家里孩子多没 有油水就亏了孩子们 。母亲就去找女邻居小兵的母亲 。小兵 的母亲就让母亲帮张云兰做五条裤子 。母亲熬夜把五条裤子 做好 ,让小兵母亲给了张云兰 ,这时张云兰却突然调走了 。母 亲一家很沮丧 ,我们读到这里也很沮丧 ,但苏童突然笔锋一 转 ,快过年了 ,下雪了 ,张云兰也来了 。进屋提了两个猪头放 到地上 ,走时看到我脚光着 ,她说 :“下雪的天 ,不能光着脚 ,要 感冒发烧的 。”然后走过来蹲下“为我穿上了我的第一双尼龙 袜子 。”同时也给我二哥穿了一双 。这种温情在以前苏童小说 中绝对没有 。比如《另一种妇女生活 》中同样是三个人 ,她们 却勾心斗角互相伤害 、冷酷无情 。苏童把他的笔触从人性的 黑暗抒写中抽出来蘸着阳光给我们展示了女人美好的一面 。 小说到这里还没有完 ,苏童让母亲和张云兰十二年后在红星 路的杂品店相遇 ,“她们都看中一把芦花扫帚 ,两个人的手差 点撞起来 ,后来又推让 ,谁也不去拿 。我母亲说他和张云兰在 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 ,两个人只顾说话 ,忘了扫帚的事 , 结果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人捞去了 。”这更体现了平凡人 之间朴素的爱 ,昌耀在长诗《慈航 》中说 :“在善恶的角力中 / 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残酷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对于人 性恶的揭露可以给我们以震撼 ,但同时赞颂美 、赞颂亲情则给 我们以精神的慰藉 。托尔斯泰说 :“爱一般说来 ,意味着希望 , 渴望行善 。”②的确恶的描写给了人太多的绝望 ,只有爱才给世 俗的生活带来一点亮色 ,给人以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