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的博士论文

合集下载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论文三峡库区生态农业论文1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1市场信息传递不快重庆三峡库区农民,因为由于处在边远贫瘠的自然环境,交通闭塞,通信不畅,缺乏市场需求的更多的了解,更不用把握市场。

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特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力弱;产业规模小,形成不了支柱产业。

1.2科技推广力度不大重庆三峡库区在农业科技,尤其是生态农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推广上严重滞后。

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产品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人不爱农、不懂农、不从农,“谁来种地”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

1.3示范基地建设不强重庆三峡库区不少生态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而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或零星的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吸引不了市场,缺乏参与大市场流通的能力。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中介组织不完善,产业链缺乏张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滞后,大多数农副产品以原料进入市场,很难实现更多升值。

2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采取的有效措施2.1更新观念,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第一,要调整品种结构。

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并彻底改变主要从事种自养自足产品的现状,向生产更多优质的产品转变,从而占领省(市)及国际市场。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

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地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第三,要畅通流通体系。

把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通过专业合作社联系定点销售地,抢占市场,扩大产品销售。

2.2树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

不容忽视的三峡库区移民问题

不容忽视的三峡库区移民问题

不容忽视的三峡库区移民问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跟踪研究。

在筹建和建设万县生态环境监测试验站的过程中,除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试验外,还专门对移民生态进行跟踪监测。

在监测站所在的万州区五桥镇选择移民区近百户进行跟踪监测(包括移民,移民区原住民、山区、非山区、不同类型家庭),已连续5年。

与在研的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实施相结合,更广泛地调查和研究了三峡工程移民的情况。

该所的陈国阶研究员、刘邵权博士认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与三峡工程移民的妥善安置是紧密相连的。

移民安置不好,库区就不安定,生态建设就无法顺利实施,更谈不上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县渠口镇和万州五桥长岭镇对外迁和就近后靠安置移民所做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一是移民安置数量实行包干制,但包干指标不足以安置全部移民。

1992年4月所定的人口安置指标仅考虑7‰的人口自然增长,而开县淹没区在县内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发展更多的为人口机械增长(通过婚姻关系)。

如渠口镇1992年规划时的实际双淹移民为6000多人,按7‰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到2009年也仅7000多人,而实际到2001年需安置的双淹人口已达9000多人。

如坪浪村原有移民外迁安置人口指标490多人,到2001年9月实际已外迁490多人,今后再无人口安置指标,而余下需安置的双淹户还有600多人。

怎样安排这部分人,成了县、乡镇两级政府的一大难题。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解决办法,以安抚民心。

二是原有安置规划分为双淹户(淹地淹房)和单淹户(淹地不淹房)。

现有安置政策基本上考虑的是双淹户,对单淹户还未加以考虑。

而单淹户尽管未淹房,但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基本上丧失殆尽(如渠口镇开云村的颜从明,2000年调查时,全家实有稻田1.8亩,土地3.6亩,共6人,到蓄水后,田全部淹没,全为果园和药园的2亩优质旱地将被淹没,所余1.6亩旱地全为陡坡耕地),剩下的多为需退耕的大于25°的陡坡地。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却日益严重。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但也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1.农业活动:三峡库区周边农业发达,农民在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养分和农药的过度输入,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剧。

2.排污:随着城镇和乡村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大,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进一步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1.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过度积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华爆发:富营养化使得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3.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减少:富营养化会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数量大幅减少,对当地渔业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三、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措施1.科学施肥: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要科学施肥,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减少养分流失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2.加强农田退化土地治理:加大农田退化土地的治理力度,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能力,减少农药和养分流失。

3.加强水污染治理:完善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污染治理能力,降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

4.生态修复:通过湿地的建设和恢复,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吸附和降解,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结论: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水体质量,还对生态系统、农田和水资源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养分和污染物的输入、加强水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保护三峡库区水体的健康。

这将不仅有利于提供优质的水资源,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综上所述,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对水质、生态系统、农田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摘要]对我国的发展而言,三峡库区是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之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整体发展的稳定指数产生巨大影响。

文章从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其实际的发展状况,梳理了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全面扩大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优化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三峡库区;循环经济;技术引进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循环经济早在1989年联合国第十五届理事会中被提出,但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统一化的鉴定与标准。

目前,部分专家与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责任人需要更大限度的遵守生态学发展的实际规律,并能够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极为自然的资源,保证生态的平衡发展。

[1]笔者经过研究与调研后认为,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世界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满足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并全面遵守生态学、经济学等发展的实际规律,实现对自然与环境所包含的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2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分析三峡库区在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理作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与生命安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主要可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加重。

三峡库区的占地面积约为13万km2,就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其已经遭受侵蚀的部分达到了88%,水土流失的面积也达到了83%。

而由于森林环境不断被破坏,其整体的覆盖率也逐步降低,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在该种形式的发展中逐步严重化。

②环境污染加剧。

由于附近的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的不良方式,三峡库区存在极为严重的土壤、水资源以及空气等三方面的污染。

③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逐步减少。

由于上述的危害与污染不断加重,人居土地逐步降低,对地球的生物与环境的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2]该种发展形式与我国现阶段生态的文明发展理念严重不符,进而难以全面实现经济的循环化发展。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峡库区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水库,其建设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水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资源有限、环境脆弱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其他水库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研究,可以为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探讨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路径,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循环经济在该地区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生关系;深入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三峡库区循环经济路径,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当前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方向,为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促进三峡库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3 研究意义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其建设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探究

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探究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推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 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三峡。
培育新增长点
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 新增长点,推动三峡库区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创新能力
对三峡库区经济发 展的探究
2023-11-10
目录
• 三峡库区概述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01
三峡库区概述
三峡库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三峡库区位于中国中西部结合处,长江上游,包括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部分 区域。
自然环境
三峡库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但 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的历史背景和建设历程
历史背景
三峡工程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长江流域的水患问题,同时发展 水电产业。
建设历程
三峡工程历经多年规划和建设,最终在2003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三峡 库区。
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峡库区将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 加农民收入。同时,库区还将发展特色农业,推广农产品 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工业转型升级
三峡库区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 业转型。同时,库区还将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 料等,提高库区经济的竞争力。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峡库区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 主,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在逐
渐提高。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摘要随着三峡库区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旨在为库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其环境质量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途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农业面源污染分析1. 土地利用现状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丰富,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然而,土地利用方式单一,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 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通过降雨、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三峡库区面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土壤侵蚀严重,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三、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1. 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库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耐涝、抗病能力强的作物品种。

同时,合理配置农作物种植比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2.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等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对土地的污染。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3. 加强土地整治与修复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进行整治与修复,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化学修复等手段,提高土地质量。

同时,建立土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4. 强化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同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工程伦理小论文-三峡水库

工程伦理小论文-三峡水库

长江水系水利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一、引言现代工程是工业化和工业支持的社会活动。

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复杂。

工程和工程,工程和自然,工程和经济社会之间以及项目本身之间存在着许多极其复杂的关系。

对工程中伦理问题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很多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活动,无疑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很大贡献。

伴随着大规模水利工程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水利工程活动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今天我们以长江水系上的水利工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案例中的伦理问题。

二、长江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80%的耕地都受到了洪水的威胁。

兴建水利,治理旱涝一直是中国各朝代的头等大事。

而对洪灾泛滥的长江流域的治理,更是重中之重。

在长江上修建水利工程由来已久。

自秦开始就在长江两岸筑坝,荆江淮河上都修筑了大量的堤坝,有效控制了水灾。

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1954年的超大洪水,这次百年难遇的洪水共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共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淹没房屋428万间,死亡3万余人。

接着是1991年的特大洪水,造成了18个省不同程度受损。

而在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雨如悬绳,数日不绝。

洪峰时每秒近6万吨水呼啸而过。

如此惨痛的经历,使得新中国不得不尽一切力量去治理长江流域。

1971年至1988年,经相近16年的修建,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葛洲坝水利工程竣工。

1994年至2006年,经二期工程,三峡大坝全面完工,全线总长3335米。

三峡大坝长2335米,高81米,静态投资约1352.66亿元人民币。

三、对长江水利工程问题的分析水利工程伦理是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防治水的工作中, 对公众、环境、社会及未来所负的责任, 是处理利益与责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现实需要与长远价值等关系中的价值取向问题, 以及必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

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

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史威【作者简介】史威(1966-),男,南京大学城市资源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研究。

江苏南京210093【内容提要】该文全面回顾了近十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认为:(1)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仍处于起步到发展阶段,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大;(2)目前研究重点在古洪水、灾变事件及气候转型等方面,其中与环境考古相结合的古洪水研究较为深入,时间上跨全新世各阶段,初步建立起古洪水发生序列。

其他方面侧重于全新世中晚期阶段的研究,范围限于少数几个次流域的部分遗址;(3)深入研究,须加强环境考古学理论和第四纪地质学方法的应用。

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把定量化环境演变研究同全新世人类活动信息有机结合起来;(4)重视遗址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5)积极开展考古地层与自然沉积层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等级层次区域间的对比研究,使之有助于推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并建立完整的区域环境演变序列。

【关键词】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环境演变一、引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环境演变研究是PAGES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正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1](P1-13)与此同时,全新世环境考古,因这一阶段人地关系互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使得它成为目前PAGES核心计划研究全新世人地相互作用及环境演变的重要领域。

[2]作为全新世区域性环境考古研究,我国北方、东方、中原、东南、南方和西南六大区中(与考古学六大区系相对应[3](P33-100),西南是最薄弱的地区。

三峡库区(相当于三峡及渝东河谷区),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区中又处于相对边缘的地带。

然而,无论是作为环境考古研究,还是其与环境演变相结合的研究;也无论是作为我国环境考古的区域间比较研究,还是作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等,该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环境考古学价值和环境演变研究的意义。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库区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成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本文旨在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优化的途径,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

二、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引起的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当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田面积过大,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偏低;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化肥、农药等投入量大,利用率低;三是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土地利用优化途径(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应适当减少农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提高生态用地覆盖率。

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实现农田的集中连片经营。

(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是降低化肥、农药等投入量,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等生态农业措施。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三)加强土地退化治理加强土地退化治理是改善土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应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如坡改梯、植被恢复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如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等;建立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土地退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进展殷跃平(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殷跃平博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和重大工程选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

主持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锚固工程的研究与设计等几十项国家重大项目,被国务院三峡建委授予《三峡工程移民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研究技术报告五十余篇。

三峡工程如期于2003年6月如期下闸蓄水135m和并网发电,同年11月,蓄水到139m。

三峡工程成败在移民,地质条件则是移民成败的重要因素。

几十年来,三峡库区开展过大量的工程地质工作,为移民迁建规划提供了重要地质科学依据,避免了规划工作中由地质所造成的重大失误。

随着移民迁建工作全面实施,地质问题逐渐增多,要求地质工作尽快跟上移民迁建的步伐,快速准确地解决迁建中的地质问题,以保证三峡移民及三峡工程如期、顺利、优质、经济地进行。

但是,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在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在人类大规模工程活动扰动和水位上升100多米的条件下,要进行如此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安置,国内外并无现成经验,严重妨碍了移民迁建工程顺利实施。

自1997年以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设立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重大科技研究项目。

受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局开发局的委托,由殷跃平博士等余百名专家进行攻关,通过6年的努力,对三峡库区,特别是二期移民迁建中存在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系统探讨了滑坡、崩塌、库岸坍岸与再造、边坡失稳、岩溶塌陷、易滑地层改造与开发利用、建筑开挖及弃渣灾害及防治、灾害地质体综合开发利用等库区重大地质灾害与防治基础问题,为科学有效地防治库区地质灾害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在科研中,注重与移民迁建相结合,及时解决了许多移民迁建中的地质灾害难题,对库区移民迁建城镇滑坡防治、高边坡防护、库岸防护、及土地开发利用等重大地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优化方案,建立了综合示范工程,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导向和成熟经验;系统总结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教训,引进并推广了多项高新技术方法,制定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最大的水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自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库区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工程建设和水电开发的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库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排放,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三峡库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对于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如何推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通过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以及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讨,希望能够为三峡库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阐述研究意义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开展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循环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深入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有助于为实现区域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本研究将通过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3 阐明研究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三峡库区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西南虫謦硕士学位论文三峡库区消落...

西南虫謦硕士学位论文三峡库区消落...

西南大学礤士学位论文第1章文献综述■■■■■■—●—■■■■■—■—■■■—■■皇■■—_III■■■■■舅鼎皇曼量曼曼量鼎燃曼皇皇!曼墨燃s曼s
划分为黄壤、黄棕壤、紫色土、蠢灰土、潮主翻求稻士共7静土壤粪型(黄时遮,等,1994)。

在各种士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47+8%,富含磷、钾元素。

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嚣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34.1%,低山丘陵礴太面积分帮;黄壤、黄椽壤占16,3‰是库区基本永平地带性土壤,分帮于高程600m以下的河谷盆地和艇陵地区,士壤自然肥力较商。

耕地莎分布在长江干、支漉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具体情况见圈1.2。

1.6.4瘁嚣主地弱用概况
田I-2慧庆市±壤娄擞豳
Fig.1-2CategorydlngramofsoitinChongqing
三峡库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库区开发利用程度较商。

辫逵量蓬攒数遮23%,主要努露予长莲及支滚静褥谷平壤、萎陵螽缝、低出审下部及由纛阉盆地。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不同,耕地分布不平衡。

库隧水热条件较好,土地自然生产力较舞,年均生魏生长萋为10-20L/12m2,逗匏耩逢黛获壁巍6-t0m3/hm2,棱教嚣熬±追,如保留一定厚度表士,3-5a既可恢复植被,但因本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袭坡度大,土层
9。

三峡大坝论文【范本模板】

三峡大坝论文【范本模板】

三峡工程介绍163060101 2016141482278 田玉立内容摘要:简介三峡工程概况,三峡工程作为一项“世纪工程”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值得我们去了解,而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所启发,如今工程运行中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有深刻的认识.关键词:三峡工程、历史背景、环境影响1、三峡工程概况三峡水电站,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称三峡工程.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2335米,总投资954。

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

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水电机组,2012年7月4日投产,这意味着,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2012年7月4日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机组设备主要由德国伏伊特(VOITH)公司、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组成的VGS联营体和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组成的ALSTOM联营体提供。

它们在签订供货协议时,都已承诺将相关技术无偿转让给中国国内的电机制造企业。

三峡水电站的输变电系统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预计共安装15回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连接至各区域电网。

2、三峡工程历史背景3、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4、工程运行对环境的影响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基本简介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自三峡水库拦截蓄水后,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被提出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介绍三峡库区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状况,包括水资源的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

也将介绍当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三峡库区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三峡库区背景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的研究内容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三峡库区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讨构建适合三峡库区特点和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研究生态文明理念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提出针对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三峡库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区域经济向着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3 意义和价值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价值十分重要。

推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利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推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而循环经济正是一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经济模式。

通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库区生态环境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为库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一)现状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包括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农膜残留等,对水体、土壤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成因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主要涉及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

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针对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等,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同时,合理布局农、林、牧等产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二)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流转,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强度。

(三)强化土地保护与修复加强土地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四)发展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途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五)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对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推广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技术,实现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毛概论文——浅谈三峡建后问题

毛概论文——浅谈三峡建后问题

毛概论文——浅谈三峡建后问题摘要: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多公里,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长达17年的工期,它最终屹立在长江之上。

然而如今,三峡工程周边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

关键词:三峡、环境、一、三峡建后的效益:主张建立三峡大坝的论证说有三大功能:1.防洪抗旱,水利枢纽作用。

2.发电3.通航据说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大坝已经建成,看看到底有什么效益:1. 防洪,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分别组织60多个单位完成的有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影响的论证报告。

建坝引起的水库淹没和河流水文、水力情势的变化是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基本原因。

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全长600余km,平均宽度1.1km,较天然江面宽度增加约一倍。

库容系数(总库容与坝址年水量的比值)为0.09,而埃及阿斯旺水库为2,丹江口水库为0.55,因此,三峡水库对河流天然径流的调节不大,水库各月下泄平均流量仅在枯水季节有变化,均在天然流量的变化幅度范围之内。

”这段话说得很专业,用通俗的话说,大坝对于防洪和抗旱的作用非常小,也就是说作用不大。

三峡水利工程可以防万年一遇和千年一遇的洪水的意思,是指即使万年一遇或千年一遇的洪水也冲不垮大坝的意思,并不是指可以防止长江中下游万年一遇和千年一遇的洪水,只能防百年一遇的洪水。

过去十年一遇的洪水,只能采取荆江分洪的办法,现在不用了。

荆江分洪可能造成的损失,我们估算为1亿人民币。

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损失,我们估算为100亿。

平均起来,也就是每年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1.1亿元人民币。

2.发电:黄万里教授说:发电的作用: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造价三四倍于一般大中型坝,其经济可行性并不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21]管宏友.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2.[22]徐平.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23]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24]吴煜禾.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25]吕文星.三峡库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26]黄茹.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27]王承云.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28]甘露.三峡库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2.[29]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0]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1]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32]毕海普.三峡库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1.[33]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34]袁宗祥.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35]朱金山.三峡库区消落带汞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特征[D].西南大学,2012.[36]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37]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38]李斌.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39]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40]程瑞梅.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41]周贤杰.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统计与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42]翟俊.三峡库区紊流扩散模拟和基于GIS的水污染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43]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44]马志林.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45]郭峰.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46]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47]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48]黄明.三峡库区滚装船运输安全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49]雷静品.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50]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21]管宏友.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2.[22]徐平.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23]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24]吴煜禾.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25]吕文星.三峡库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26]黄茹.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27]王承云.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28]甘露.三峡库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2.[29]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0]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1]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32]毕海普.三峡库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1.[33]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34]袁宗祥.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35]朱金山.三峡库区消落带汞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特征[D].西南大学,2012.[36]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37]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38]李斌.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39]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40]程瑞梅.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41]周贤杰.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统计与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42]翟俊.三峡库区紊流扩散模拟和基于GIS的水污染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43]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44]马志林.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45]郭峰.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46]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47]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48]黄明.三峡库区滚装船运输安全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49]雷静品.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50]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51]于合军.三峡库区和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经济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52]丁恩俊.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53]肖广全.三峡库区土壤磷素界面迁移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54]彭月.三峡库区(重庆)典型区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0.[55]朱大鹏.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及变形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6]李远耀.三峡库区渐进式库岸滑坡的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7]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8]刘雪梅.三峡库区万州区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9]朱传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60]聂晓晴.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61]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2]曾立雄.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养分的分布、迁移与控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3]雷光宇.三峡库区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64]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65]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66]王伟.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1.[67]张佳磊.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68]黎建强.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69]陈宏.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库及其风险评价[D].西南大学,2009.[70]王孔敬.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估及后续制度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71]曹琳.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沉积物界面磷干湿交替分布特征及转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72]王图锦.三峡库区消落带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1.[73]韩雪.重庆及三峡库区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环境暴露对男性生殖器损害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74]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5]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6]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77]傅涛.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D].西南农业大学,2002.[78]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9]黄川.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损伤行为及专项治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80]刘益军.三峡库区坡地森林理水调洪功能研究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3.[81]黄昀.重庆三峡库区土壤——柑桔系统重金属生态行为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82]杨海龙.三峡库区小流域森林植被理水调洪规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83]孙阳.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84]钟成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85]张金柱.长江三峡库区低功能理水调洪型植被群落特征与定向恢复技术[D].北京林业大学,2005.[86]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87]余炜敏.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模型模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8]李瑞雪.三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9]张晟.三峡库区水体中营养盐与浮游生物量分布特征[D].西南农业大学,2005.[90]倪九派.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尺度转换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91]冯文凯.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5.[92]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93]申满斌.浑水水质模型研究及其在三峡库区岸边水质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5.[94]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95]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96]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97]葛华.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98]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99]黄云.三峡库区万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100]袁辉.三峡库区消落带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6.[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21]管宏友.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2.[22]徐平.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23]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24]吴煜禾.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25]吕文星.三峡库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26]黄茹.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27]王承云.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28]甘露.三峡库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2.[29]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0]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31]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32]毕海普.三峡库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1.[33]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34]袁宗祥.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35]朱金山.三峡库区消落带汞的形态转化与释放特征[D].西南大学,2012.[36]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37]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38]李斌.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39]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40]程瑞梅.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41]周贤杰.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统计与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42]翟俊.三峡库区紊流扩散模拟和基于GIS的水污染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43]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44]马志林.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45]郭峰.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46]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47]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48]黄明.三峡库区滚装船运输安全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49]雷静品.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50]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51]于合军.三峡库区和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经济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52]丁恩俊.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53]肖广全.三峡库区土壤磷素界面迁移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54]彭月.三峡库区(重庆)典型区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0.[55]朱大鹏.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及变形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6]李远耀.三峡库区渐进式库岸滑坡的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7]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8]刘雪梅.三峡库区万州区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59]朱传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60]聂晓晴.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61]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2]曾立雄.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养分的分布、迁移与控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63]雷光宇.三峡库区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64]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65]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66]王伟.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1.[67]张佳磊.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68]黎建强.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69]陈宏.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库及其风险评价[D].西南大学,2009.[70]王孔敬.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估及后续制度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71]曹琳.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沉积物界面磷干湿交替分布特征及转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72]王图锦.三峡库区消落带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1.[73]韩雪.重庆及三峡库区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环境暴露对男性生殖器损害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74]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5]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6]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77]傅涛.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D].西南农业大学,2002.[78]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79]黄川.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损伤行为及专项治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80]刘益军.三峡库区坡地森林理水调洪功能研究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3.[81]黄昀.重庆三峡库区土壤——柑桔系统重金属生态行为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82]杨海龙.三峡库区小流域森林植被理水调洪规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83]孙阳.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84]钟成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85]张金柱.长江三峡库区低功能理水调洪型植被群落特征与定向恢复技术[D].北京林业大学,2005.[86]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87]余炜敏.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模型模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8]李瑞雪.三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89]张晟.三峡库区水体中营养盐与浮游生物量分布特征[D].西南农业大学,2005.[90]倪九派.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尺度转换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91]冯文凯.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5.[92]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93]申满斌.浑水水质模型研究及其在三峡库区岸边水质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5.[94]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95]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96]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97]葛华.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98]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99]黄云.三峡库区万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100]袁辉.三峡库区消落带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6.[101]姜永东.三峡库区边坡岩土体蠕滑与控制的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6.[102]王云琦.三峡库区森林理水调洪机理及空间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103]李昌晓.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树种在淹水变化条件下的生理生化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6.[104]孙双峰.三峡库区岸边植物水分利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105]李泽新.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6.[106]陈引珍.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及其保土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107]尚敏.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忠县岸段塌岸研究[D].吉林大学,2007.[108]王栋.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对降雨产流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109]胡晓静.基于MMS的三峡库区森林流域暴雨水文过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110]温熙胜.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