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减灾行动》 白皮书

合集下载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全文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全文

中国的减灾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五月·北京目录前言一、自然灾害状况二、减灾战略目标和任务三、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四、减灾能力建设五、减灾的社会参与六、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业发展。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

中国政府决定,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

值此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防灾减灾日”之际,对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状况做一介绍,使世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减灾所做的巨大努力。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灾害种类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二)分布地域广。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

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

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什么是白皮书白皮书术语解释

什么是白皮书白皮书术语解释

什么是白皮书白皮书术语解释白皮书是现代国际政治的产物,是提升国际政治透明度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白皮书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白皮书,欢迎阅读。

什么是白皮书白皮书是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

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

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白皮书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书。

白皮书文件类型封用蓝色,叫蓝皮书(如英国);用红色,叫红皮书(如西班牙);用黄色,叫黄皮书(如法国);用绿色,叫绿皮书(如意大利)等。

使用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国家最多,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不过,一国使用的文件封面颜色也可以有多种。

如日本防卫年度报告用白皮,叫防卫白皮书,其外交年度报告则用蓝皮,叫外交蓝皮书。

白皮书最初是因为书的封皮和正文所用的纸皆为白色而得名。

英语中“WHITE PAPER”和“WHITE BOOK”汉语均译做白皮书。

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在英国,“WHITE PAPER”主要指政府发表的短篇幅报告。

任何题材、任何组织机构均可使用,亦可用于包含背景材料的政治性官方声明。

“WHITE BOOK”篇幅较长,内容更为重要和充实,主要是有关重大事务的一种官方报告书。

除英国外,其他国家在使用“WHITE BOOK”和“WHITE PAPER”时,往往未加严格区分。

英国1965年4月用“WHITE BOOK”的形式发表了《关于直布罗陀问题的白皮书》,书名用白皮书,封皮也用白色。

日韩等国也称“白书”,还被借用到文学中,指记录、宣言等,如“幽游白书”等。

“皮书”最早源于政府部门对某个专门问题的特定报告,通常这种报告在印刷时不作任何装饰,封面也是白纸黑字,所以称为“白皮书”。

在不少国家,政府发布报告时使用“白皮书”已基本成为惯例,比如,我国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国2004年国防白皮书”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下第二单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不屈的精神》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下第二单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不屈的精神》教学设计

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材分析《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是由《地球——我们的家园》和《应对自然灾害》两课组成,主旨是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形成保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的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凸显了“和谐”这一价值观。

《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是根据课标“我们的世界”的第5条编写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知道抵御自然灾害的知识,形成自救自护的能力,通过分享和交流在抵御自然灾害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我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本课是第三课时,重在重温在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画面,感受人们在灾害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比较少,由于年龄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重大的自然灾害,对于这部分内容较为陌生,不过六年级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采访、调查的方式,了解我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军民同心,抗灾救灾的情况,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演练等活动进行这部分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危害及其形成原因。

2.初步形成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

3.知道人们为抵御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及其面对灾害时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不屈的精神”课时目标:1.调查、交流、分享在灾后抗灾救灾的感人故事,体会人们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2初步形成为抗灾救灾尽心尽力的主人翁意识。

重难点:重温抗灾救灾的感人故事体会人们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教学准备:师:课件等。

生:通过采访父母、上网查询资料等方式进行军民抗灾救灾感人事迹小调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1.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形成的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不可磨灭的伤害,也知道了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所做的努力,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自然灾害是有不可抗拒性的,不过,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在抗灾救灾过程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团结互助的感人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重温那些温暖的场面。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责任,为捍卫和平我们不应该()。

A.热爱和平,远离战争B.珍爱生命,反对恐怖主义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D.强权政治,搞对外扩张2.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平原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势平坦B.地势陡峭C.山峦壮美D.地广人稀3.周总理在一次理发的时候由于突然咳嗽,理发师傅一不小心把他的脸划了一个小口子,总理不仅没有责怪理发师傅还连连道歉:“这都怪我咳嗽时没和你打招呼”这件事告诉我们()。

①尊重他人就要以损害自己利益为代价②要尊重他人的劳动③要尊重他人的人格④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推已及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每年的()是世界环境日。

A.2月2日B.4月22日C.6月5日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这句话作者是()。

A.韩愈B.李白C.苏轼D.陆游6.下列不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的是()。

A.资源破坏B.直接经济损失C.人员伤亡D.海平面上升7.把握反思的时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列时机把握不当的一项是?()A.月考考赢对手,总结经验B.正在进行紧张的期末测试时C.晚上准备休息前D.晚饭后和父母一起散步时8.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红色,表示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A.一般B.较重C.严重D.特别严重9.汉字字体先后出现的顺序是()。

A.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楷书-草书B.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10.宇航员在宇宙空间看到的地球的主要颜色是()。

A.蓝色B.绿色C.黄色D.红色二.填空题(共10题,共46分)1.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各种()损失,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和()发展。

2.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这条主线,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总复习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总复习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单元学问点第一课:学会敬重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静静无闻,即使没有什么显著成绩,也拥有生而为人的( 尊严)。

每个人都应当得( 敬重)。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公正)。

国家(敬重)和(保障) 人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 人格尊严)不受侵害。

制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展污辱、( 诽谤)和诬告陷害。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尊严)和( 价值),只有敬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敬重。

5.敬重自己包括( 自尊)( 自重)( 自爱)和( 自我接纳)。

6.敬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 批判)。

7.过度维护自己的表现有( 爱面子)( 输不起)( 说不得)。

8.过度维护自己的不良后果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得不到好的意见和建议)。

9.被别人敬重让我们感到快活、满足,布满(价值感)。

9.敬重他人是一项根本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 文明素养)的表达。

10.“良言一句三冬暖”这句俗语表达了(语言)敬重。

11.敬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当落实在( 实际行动)上。

11.敬重他人还要能够维护他人自尊心,让他人觉得( 舒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

由此看来,敬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 法律)要求。

14.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从事一般劳动的人,你认为他们值得敬重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应当得到敬重。

由于从事一般劳动的人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工作,为身边的人供给了便利,没有他们的服务,就会给四周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

因此,每个从事一般劳动的人都应当得到敬重。

15.敬重自己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敬重自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不自卑;(2)维护自己的形象,疼惜自己的名誉,信守自己的承诺。

16.面对冒犯甚至污辱,我们可以怎样做呢?答:(1)指出对方的错误;(2)要求对方赔礼; (3)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

17.怎样才能避开过度维护自己?答:1.不过分敏感,保持心情平稳;2. 客观评价自己,既信任自己的力气,也能生疏到别人可能比自己更优秀;3. 理性对待他人意见,分析问题时对事不对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大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大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大汇总答:1.不歧视任何人,不以人种、性别、年龄、职业等为由对人进行歧视;2.不侮辱、诽谤、诬告他人;3.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轻易否定他人的想法;4.在与他人交往时,注意礼貌和谦虚;5.关心他人的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1.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行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

2.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纠正和改进,避免再次犯错。

3.反思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4.反思需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

5.反思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即不断地反思、改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水平。

6.反思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根据反思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7.反思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即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而自责和沮丧,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和解决问题。

8.反思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团队或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9.小明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感到沮丧,他决定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他发现自己平时没有认真听课,也没有做好复准备,于是他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努力去实施。

通过反思和改进,小明的成绩逐渐提高,他也更加自信和积极了。

10.反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但只有通过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的过程。

2.反思是一种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分析和总结过去,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我们可以在做错事后反思事情的经过,吃一堑长一智;在取得成功后反思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厉。

抓住反思的时机,可以事半功倍。

4.反思的作用包括总结经验、提升自己、发现自身缺点、明确努力方向、判断行为是否有助于实现目标、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生活,让自己做得更好。

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减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国 家和 地 方 可 持 续 发展 战略 。 1 9 9 4 年 3 月 , 中国政 府
颁 布 《中 国 2 1 世 纪 议 程 》, 从 国 家 层 面 明 确 减 灾 与 生 态环 境 保 护 的 关 系 , 把 提 高对 自然 灾 害 的 管理 水 平 、
加 强 防 灾减 灾体 系建设 以 及 减 少人 为 因素诱 发 和 加
句朝 鲜族 谚语
永 “

远 别 让 你 的 技 巧 胜 过 你 的 品 德 。 ” 这 句话 警 示 所 有学
习 法律 的 人 , 不 能 只 关 注 法律技 艺上 的 培 训 ,更要 锻
造 法 律人 的 道 德 品 性 。 法 律是 一 项 正 义 的 事业 , 同 时 又 是 一 门 精 密的 技 艺 , 在 司 法 官游 刃 有余 的 操 持 下 ,
定 , 更 不 值 得 宣 传 和 欢 呼 , 因 为4'~ 4tl 已 经 涉嫌 违 法 。 模
仿 、 抄 袭绝 不 是 创 新 。在这 方 面应 该 有一 个 明确 的 立
场和 态度 。
对于
日 益 盛行的 山 寨文 化
一 ,
直有人 认 为是 一

很 有意 思 的 社 会 现 象。


内在 本 质 而
不 赞成 。 中国 是 一 个 法 制 国 家 在 , 知 识 产 权 领 域 有 完 善 的 法 律 ,任 何 生 产 商在 市场 上 投 放 的 产 品 都 必 须 符
合 中国 的 法 律 。 最近 一 个研 究机 构 分 析 了 山 寨手机 的 情 况 指 , 出 有相 当 一 部 分 山 寨 手 机 已 经 涉嫌 侵 犯 他 人 的 外观 设 计 专利 权 和 商标 专 用 权 。 这 种 现 象不 值 得 肯

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http://www.jsbwa 政策Pol i c y水工业市场年第5期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列入减灾主要任务,通过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建立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体系初步形成。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等,大幅增加江河治理投入,加快了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

白皮书指出,21世纪初,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抑制荒漠化扩张速度,缓解极端气候的危害程度。

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确定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等6个生态环境补偿试点。

组织开展生态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推进建设103个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示范县。

白皮书指出,我国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监测、环境预警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空气、噪声、固体废物、辐射等环境质量状况。

新建成环境一号A、B星,大范围、快速和动态地开展生态环境宏观监测及评价,初步形成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格局。

目前,全国共有2399个环境监测站、49335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天津计划到2014年实现地下水禁采以控制地面沉降为有效缓解地面沉降趋势,日前,天津市政府批准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地面沉降控制工作的意见》,提出未来争取将全市年平均沉降量控制在20毫米左右,同时采取措施涵养和修复地下水。

地面沉降是一种不可逆的缓变型地质灾害,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地面高程损失、河道行洪和排沥能力降低、风暴潮危害加重、轨道交通安全受威胁等一系列问题。

天津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地面沉降控制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控制地面沉降工作近期和远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十二五”时期我国自然灾害状况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十二五”时期我国自然灾害状况

图 2 海南 “
西村一名村 民在倒塌的房屋中捡拾可用的物品 受灾群众安置点搭起的帐篷
图3 :芦山地震过后,一条裂缝贯穿了芦山双石古镇老街
图4 鲁甸地震过后
图5 、6: “ 苏 迪罗”台风过境后的受灾场景
中国减灾 2 0 1 6・ 1 2 月上
直接经济损失 占国 内 生产总值 比重
图6


1 中国的 自
1 2月上 ・ 2 0 1 6中国减灾
哆 中 国 减 灾 2 O 1 6 . 1 2 月 上
1 2 月 上 I 2 O 1 6 中 国 减 灾 @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日益 显 著 ,以 及 国 内工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建 设 不 断 推 进 ,中 国 的 资 源 、环 境 和 生
和社会 治理的 重要组成 部分 ,
纳 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规 划 ,进 一
步 健全 完 善 防 灾减 灾 救 灾法 制 、
体 制 和 机 制 ,全 面 加 强 综 合 减 灾 能 力 建 设 ,有 力 有 序 有 效 应
中 国 是 世 界 上 遭 受 自 然 灾
群众生 命 财产造 成 巨大 损失 。 中 国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将 综
合 防 灾 减 灾 工 作 作 为 公 共 安 全
害 最 严 重 的 国 家 之 一 ,灾 害 种
类多 、 分布 地域广 、 发 生频率 高 、
造 成 损 失 重 。近 年 来 ,伴 随 着
态 压 力 加 剧 ,各 类 自然 灾 害 呈 多 发 频 发 态 势 ,防 灾 减 灾 形 势
更加 严峻复 杂。 “ 十 二 五 ” 时
对 处 置 各 类 自 然 灾 害 ,切 实 维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知识要点归纳资料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知识要点归纳资料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复习要点归纳(部编版)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第一课:学会尊重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什么显著成绩,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5.尊重自己包括(自尊)(自重)(自爱)和(自我接纳).6. 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7.过度维护自己的表现有(爱面子)(输不起)(说不得).8.过度维护自己的不良后果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得不到好的意见和建议).9.被别人尊重让我们感到愉快、满足,充满(价值感).9.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10.“良言一句三冬暖”这句俗语体现了(语言)尊重.11.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实际行动)上.12.尊重他人还要能够维护他人自尊心,让他人觉得(舒服).13.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由此看来,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14.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从事普通劳动的人,你认为他们值得尊重吗?为什么?答:我认为应该得到尊重.因为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工作,为身边的人提供了方便,没有他们的服务,就会给周围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因此,每个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15. 尊重自己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尊重自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不自卑;(2)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信守自己的承诺.16. 面对冒犯甚至侮辱,我们可以怎样做呢?答:(1)指出对方的错误;(2)要求对方道歉;(3)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17. 怎样才能避免过度维护自己?答:1.不过分敏感,保持情绪平稳;2.客观评价自己,既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认识到别人可能比自己更优秀;3.理性对待他人意见,分析问题时对事不对人.18. 怎样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答:(1)在语言上尊重他人,文明有礼貌,不说恶意伤害他人的话;(2)在与人交往中,谦虚有礼,平等友善,重视他人意见,关注他人需要;(3)能够维护他人自尊心,推己及人,让他人觉得舒服.19. 课本11页《小小的善》故事中女士的善举,你体会到了什么?答:在人际交往中,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维护他人自尊,体会他人感受,理解他人难处.第二课:学会宽容1.(宽容)让人们彼此宽待、和睦相处,它是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2.豁达宽容,与人为善能使人身心健康,是人体健康的(维生素).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摩擦、冲突,让人不开心,而(宽容)能让我们心胸开阔.2.宽容让我们面对他人的无心之失是要(大度),不计较.同时,也让我们面对他人的伤害时,要平息心中的不满,放弃报复的想法,懂得(原谅)他人.3.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调整情绪,更为(客观)、(大度)地面对问题.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会原谅他人,其实也是原谅可能犯错误的自己.5.宽容并不是无限度地纵容和姑息迁就,而是(有限度)、(有原则)的.6.生活在充满差异的世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或观点看法.学会(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是宽容的必修课.7.宽容对生活有什么意义?答:宽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和谐、友善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使我们内心保持平和、安定,让我们生活得幸福、愉快.8.刘青同学很调皮,班主任平时很宽容他.但是当刘青欺负并讽刺新转来的同学时,班主任却严厉地批评了刘青,并让他向新同学道歉,并在全班做检讨,你认为班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答:我认为班主任做得对.因为宽容并不是无限度的姑息迁就,而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刘青欺负并讽刺新来的同学,是对同学的不尊重,伤害了新同学的自尊心.班主任让刘青向新同学道歉,并在全班做检讨,既维护了新同学的自尊,也教育了刘青.9. 对于那些不宽容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1)别人与自己不同,自己与别人也不同,不能可要求人人相同.(2)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多听他人的意见,才能集思广益.(3)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对错之分,在某些事情上,可以有多种看法.(4)每个人的观点可能只是一个方面的看法,只有综合大家的观点,看法才有可能更加全面.第三课:学会反思1.当我们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时,就是在(反思).2.反思作为内心活动,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回顾、(分析)和(总结)过去.3.在我们做了错事以后,可以反思(事情经过),吃一堑,长一智;在我们取得成功以后,可以反思(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厉;把握反思的时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反思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作用)?答:(1)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2)反思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3)反思有助于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助于目标实现.(4)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将过去、现在、将来联系在一起,让自己做得更好.5. 反思有哪些方法?答:(1)选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回忆事情的经过.(2)在这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自己做得对?有哪些成功的经验?(3)在这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对?有哪些失败的教训?(4)如果能够重来,或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会怎样做?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2.宇宙空间很大,有数不清的星球,但这些星球都不能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适宜的(温度)、(氧气)和(水)的要求.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研人员建成的模拟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号”建成后一年宣告失败,说明(人类居住环境无可替代).4.浙江乌镇依水而建的小屋、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用冰砖垒砌的御寒冰屋,都因地制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近百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需求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6.由于人类过度开采资源,无节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等,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7.说一说下列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燃煤电厂排放废气烟尘造成(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海洋上大面积石油泄漏,会造成(海水污染,海洋生物死亡);沙漠面积扩大会造成(农田、耕地、草场锐减,导致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会造成(海岸退后,陆地面积减少,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加剧),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造成(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气温升高).8.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9.2016年4月,175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0.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我国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11.循环经济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高效回收).12.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等.13.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4. 仿写日本水俣病案例,写两个类似的图示.例:(人类排放未处理的废水)—(海水污染)—(鱼虾中毒)—(人类染病)①(人类过度砍伐树木)—(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②(燃煤发电排放废气)—(空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影响健康)15.说一说你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答: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就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16.太阳能、海浪、地热、风能这些新能源有什么特点?人类使用新能源替代石化燃料对保护环境有什么意义?答:太阳能、海浪、地热、风能等新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人类使用这些新能源替代石化燃料既可以节省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又不会产生温室废气,污染空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泥石流)和(病虫害).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2.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3.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4.200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对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做了规定,共分为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5. 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6.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7.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该怎么做呢?(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答:(1)不乱扔垃圾,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做好家里的垃圾分类.(2)节约用水.(3)上下学乘坐公交车,不让父母开车接送.(4)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踩踏绿地.8. 说一说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主要有那些影响?答: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资源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9. 怎样防御自然灾害?答:(1)增强防灾避险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2)建立气象、海洋、地质等灾害的监测,建设牢固的防灾减灾工程.(3)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提高抗灾能力.(4)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10.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称,汶川地震发生后,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超过300万人,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这件事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怎样的精神?答:这件事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1.追溯人类文明发祥地,我们发现人类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2.(长江)和(黄河)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4.(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5.我们发现早期文明区域都有(文字)出现.6.世界上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见证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7.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成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除了殷墟,我还知道(长城)、(故宫)、(少林寺)、(兵马俑)、(都江堰)等文化遗址.9.(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古巴比伦).10.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学习)和(借鉴)的.11.在交相辉映的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12.古代文明的遗迹使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传承).13.在()里填写下列房屋和用品是河姆渡人还是半坡人居住或使用的?半坡人居住河姆渡人居住河姆渡人使用工具半坡人实用工具14.古代各国文明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答: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学习和借鉴的.第七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1.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2.七大洲是指(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州)、(北美洲)、(南极洲).3.四大洋是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4.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主要地形有:(平原)、(高原)、(盆地)、(高山)、(峡谷).5.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在(亚马孙河流域).6.探戈、桑巴、恰恰等别具风情的舞蹈,是(拉丁美)洲盛行的舞蹈.(草裙舞)和(花环)被称为夏威夷的两大特征.凯利舞是(苏格兰)高地的特色文化.7.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用它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尊重).8.(握手)是许多国家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9.在全球化时代,对于不同国家地文化,我们首先要了解差异,学会(尊重)差异.10.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我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求同存异.在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11.善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12. 说一说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答:文化交流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理解.同时,文化交流不仅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不同文化取长补短,共荣共存.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第八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1.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根据前人的天文观察和推算,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奇异景观,证明了(新天文学说).3. 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伟大的航行.一次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另一次是欧洲的(哥伦布)航海.4. 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5. 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6.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实现了(氢气球)的首次载人飞行.7.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9.1970年4月,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10.我国从2001年开始,把每年5月的第三周定为(科技活动周).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共有(55)颗卫星,第55颗卫星(2020年6月2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 哥白尼、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答: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12.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索,开辟了新航路,有什么意义?答: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13.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科技成果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烦恼?答:科学技术成果也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例如农药在除虫、除草的同时,也会对土壤、水和农作物造成污染;电子产品会产生电子垃圾,同样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14. 如何减少科技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答:①需要科学家的道德自律.②通过法律约束、共同约定、公众监督等办法对科技应用进行规范.第九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1.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国际组织).2.按照地理范围,国家组织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地区性国际组织).3.按照职能范围来分,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4.国际组织在推动国家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联合国)是当代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增进各国友好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1945年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截至2019年1月,联合国共有(193)个会员国.7.联合国徽记图案是一幅从北极俯瞰的世界地图,地图周围环绕着(橄榄枝).8. 指出下列图标是哪个国际组织的标志?联合国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东南亚国家联盟世贸组织9.联合国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其中(秘书长)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现任秘书长是(古特雷斯).10.联合国大会由(所有会员国)组成.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国家.联合国国际法院位于(荷兰).11.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总部位于瑞士的(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也在瑞士(日内瓦).12.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利益.13.谈谈中国在联合国中地位和作用.答: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参与了联合国的筹建过程.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有关键话语权.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十课:我们爱和平1.我们热爱和平,但(战争)从未远离.(和平)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3.战争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精神)和(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遗产)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4.(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上都有同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尊重别国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5.2001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2年起,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6.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7.中国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8.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促进和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9.(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10.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组成.11. 对于战争,你想说些什么?(战争对人类有哪些危害?)答:战争夺走了人们的生命,损坏了家园、破坏了环境,给人们精神和健康带来巨大伤害.我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12. 上网查一查近三年“国际和平日”的主题分别是什么?答:2017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尊重、安全和尊严”;2018年的主题是“和平权利——《世界人权宣言》70周年”;2019年的主题是“气候行动促进和平”.13.位于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一座雕塑——打结的手枪,有什么意义?答:“打结的手枪”雕塑是一把枪管打结扭曲的左轮手枪,寓意:“不要战争,共享和平”,传递着“不要战争,不要暴力,不要杀戮”的信息,这也是联合国的职责所在.14. 中国为世界和平做了怎样的贡献?答:①中国反对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②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促进和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③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0•【文号】•【施行日期】201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0月)目录前言一、自然灾害状况二、减灾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建设三、减灾的能力建设四、减灾的社会参与五、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以及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自然灾害防范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将综合减灾工作作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制、体制和机制,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中国务实开展了综合减灾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时期,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地震呈活跃态势,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与2001-2010年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中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减少86.7%、22.6%、75.6%、38.8%、13.2%。

2020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附复习要点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

2020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附复习要点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第二单元每课知识点梳理4.地球——我们的家园51.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

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

52.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成了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态圈2号”,一年以后以失败告终。

53.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54.“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描绘的是我国乌镇依河而建、枕水而居的小桥流水人家场景。

我国哈尼族人村寨建在半山腰,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人居环境。

因纽特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冰砖垒砌防风雪、御严寒的冰屋。

55.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

她生产充足的食物,供我们果腹充机;她奉献丰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们建房造屋;那牧场上的羊群、蓝花盛开的亚麻田和中国的桑蚕编织物,让人类抵挡住酷署严寒。

——(美国房龙《房龙地理》)56.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

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57.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随意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58.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协定、制定法律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我国还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59.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类不断探索创新,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清洁能源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60.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碧绿还给森林,把蔚蓝还给大海,把清澈留给天空。

61.假如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答:不能,因为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只有地球才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氧气和水。

自然灾害救助法治提速劲行

自然灾害救助法治提速劲行
毁 ,2 0 万 人 受 灾 … … 00 2 0 年 5 1 日 , 国 务 院 新 闻 办 09 月 1 发 表 《 国 的 减 灾 行 动 》 白皮 书 , 指 中 出我 国 “ 害 种 类 多 、 分 布 地 域 广 、 灾
至 少 暂 时人 类 还 无 法 直 接 抗 拒 自然灾 害 ,但这 并不意味 ,我 们就可 以放 弃 将 因灾 害 造 成 的损 失 降到 最 低 限度 的努 力 。面 对 我 国地 震 、洪
国际共识 。在 当前国 际 自然灾害救助
中 , 日本 和 美 国 的 成 功 经 验 , 颇 受 他 国青 睐 。
仅近 段 时期 ,欧 洲 干 旱 ,森 林 大火此起 彼伏 ,莫 斯科烟雾迷 城 ,而 巴基斯 坦肆虐的洪水 已造成 14 人死 0 5 亡 ,l 多个村 庄 、9 多万 间 民宅被 万 0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防 震 减 灾 法 》 和 中
分 突发性地质灾 害监测 目前仍 以人工
定 期 监 测 、 汛 期 巡 查 监 测 的 “ 海 战 人
美国的 自然灾 害救 助主要体现在
三 个 方 面 ,一 是 法 制 体 系 健 全 , 二 是
2 0 年颁 布的 《 07 中华人 民共 和国突发
日美 自然灾害救助之道
举行 当时不 为外 人理解 、看来很枯燥 的防灾逃生演 习。在 2 0 年汶川大地 08
震 袭 来 之 时 ,原 本 并 不 知 名 的 四 川 安
l 7 中国减灾
: 号题 竺 竺 !! ! ! _ ! 兰 竺 ! !!! ! _ !! ! :: : l _
. 一
了 “ 从小抓起 ” ,学生参 加各类防灾 演 习也 已制度化 ,就是 因为每年坚持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归纳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归纳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归纳第一课:学会尊重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什么显著成绩,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

每个人都应当得(尊重)。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5.尊重自己包括(自尊)(自重)(自爱)和(自我接纳)。

6. 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

7.过度维护自己的表现有(爱面子)(输不起)(说不得)。

8.过度维护自己的不良后果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得不到好的意见和建议)。

9.被别人尊重让我们感到愉快、满足,充满(价值感)。

9.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

10.“良言一句三冬暖”这句俗语体现了(语言)尊重。

11.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12.尊重他人还要能够维护他人自尊心,让他人觉得(舒服)。

13.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由此看来,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

14.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从事普通劳动的人,你认为他们值得尊重吗?为什么?答:我认为应该得到尊重。

因为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工作,为身边的人提供了方便,没有他们的服务,就会给周围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

因此,每个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15. 尊重自己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尊重自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不自卑;(2)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信守自己的承诺。

16. 面对冒犯甚至侮辱,我们可以怎样做呢?答:(1)指出对方的错误;(2)要求对方道歉;(3)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

17. 怎样才能避免过度维护自己?答:1.不过分敏感,保持情绪平稳;2.客观评价自己,既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认识到别人可能比自己更优秀;3.理性对待他人意见,分析问题时对事不对人。

2022春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必考】

2022春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必考】

2022春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8题, 共16分)1.处世让人一步为高, 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 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这说明()。

A.金无足赤, 人各有别B.宽容是是非不分、懦弱的表现C.善于宽容, 利人利己D.宽容就是迁就别人2.()是真正的反思行为。

A.小明忘记带语文课本了, 他反思一下, 认为是妈妈给他整理书包忘了装语文书了B.小华今天跟爸爸吵架了, 她很后悔, 觉得自己不应该对爸爸不尊重C.小磊考试没考好, 他心想, 这些题我都会做, 只是马虎而已3.古之君子, 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这句话作者是()。

A.韩愈B.李白C.苏轼D.陆游4.属于尊重他人表现的有()。

A.给别人起外号B.别人问题时, 不愿意帮助人, 只是说: “自己想去”C.谅解别人的错误D.不和成绩差的同学交往5.上海合作组织有()个成员国。

A.八B.五C.二十一6.关于反思的积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思可以让我学习别人的优点②反思作为内心活动, 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 能帮助我们回顾、分析和总结过去③通过反思, 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 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 让自己在将来做得更好④反思会带来情绪波动, 产生自卑心理, 反思太痛苦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集体宿舍后, 小乔得到同学们许多“关照”, 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 同学们渐渐疏远了她。

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

A.她只注重自己的存在, 而冷落、忽视了他人B.她家经济条件太好, 别人无法与她相比C.小乔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8.下列()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的条例。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7岁入学C.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D.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二.填空题(共8题, 共26分)1.世界人民热爱和平, 和平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趋势, 局部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均呈()。

广东版小学(道德与法制)复习题含答案 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

广东版小学(道德与法制)复习题含答案 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

广东版小学(道德与法制)复习题含答案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一、填空1.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资源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泥石流)和(病虫害)。

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

3.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4.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

5.200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对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做了规定,共分为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6.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7.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从而提高抗灾能力。

8.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9.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

10.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11.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伤害。

二、判断题。

1.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等。

(√)2.滑坡、泥石流多发于西北地区。

(✕)3.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4.人类不是自然的对手,在自然灾害面前只能观望等待。

(✕)5.小学生不用理会自然灾害,因为那是大人的事。

(✕)6.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应该选择在山谷扎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课:学会尊重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什么显著成绩,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

每个人都应当得(尊重)。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4.每个从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都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包括(自尊)、(自重)、(自爱)和(自我接纳)等方面。

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不自卑)就是尊重自己的重要表现。

6.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

尊重自己与接受别人的批评是不矛盾的。

7.过度维护自己的表现有(爱面子)(输不起)(说不得)。

8.过度维护自己的不良后果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得不到好的意见和建议)。

9.被别人尊重让我们感到愉快、满足,充满(价值感)。

10.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

11.“良言一句三冬暖”这句俗语体现了(语言)尊重。

112.(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文明素养)的体现。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行为却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13.尊重他人还要能够维护他人自尊心,让他人觉得(舒服)。

14.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由此看来,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

15.(语言)可以体现尊重。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6.尊重他人不单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

与人交往时,(谦虚有礼),(平等友善),(重视他人意见),(关注他人需要)……都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17.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从事普通劳动的人,你认为他们值得尊重吗?为什么?答:我认为应该得到尊重。

因为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工作,为身边的人提供了方便,没有他们的服务,就会给周围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防灾减灾日由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

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

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防灾减灾日简介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设立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简答题大全附答案【黄金题型】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简答题大全附答案【黄金题型】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简答题大全一.简答题(共50题,共334分)1.据科学家们观测,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成立国际组织的意义是什么?3.我们该如何进行反思?4.结合现实生活,制订几条爱护地球的班级环保公约。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环境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6.面对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灾难,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精神?7.为什么人类离开地球以后就不能生存了呢?8.做人要正直善良,懂得自尊自爱。

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错误,是自尊自爱的表现。

想一想,你犯过错吗?坦诚地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犯错经历。

9.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0.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请你举例说明,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11.为什么许多国家会举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活动?12.如何拥有一颗宽容的心?13.不同的国家文化不同,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14.蒙古包是什么地方的特色建筑?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们要居住在这样的房屋里呢?15.你知道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哪些?请写下来。

16.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情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你最想感恩的人是谁?为什么?17.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吗?请你说出两个。

18.“君子和而不同”的含义是什么?19.在与人交往中,怎样适度维护自己?20.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差异?21.自然灾害的危害是什么?22.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都有哪些?(2)在防御自然灾害方面人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3.请解释“君子和而不同”的涵义?24.世界上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25.长期以来,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出现了哪些问题?2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门做出了“停课不停学”的部署,号召老师们运用“空中课堂”“乐教乐学”“钉钉直播”等教育网络平台给学生授课,让孩子们宅在家中依然可以享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中国的减灾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00九年五月·北京前言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业发展。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

中国政府决定,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

值此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防灾减灾日”之际,对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状况做一介绍,使世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减灾所做的巨大努力。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灾害种类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二)分布地域广。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

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

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三)发生频率高。

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

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

(四)造成损失重。

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特别是1998年发生在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2006年发生在四川、重庆的特大干旱,2007年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2008年发生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均造成重大损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灾害可能增多,出现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任务更加繁重。

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二、减灾战略目标和任务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即: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公民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

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全面查明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减灾能力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国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

建立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分析、评估和应用。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在完善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

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

全面落实各项减灾专项规划,建设好各类减灾骨干工程,提高大中型工业基地、交通干线、通信枢纽和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统筹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

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中央和地方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各类骨干抢险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减灾救灾装备。

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综合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结合干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防洪调度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加强对巨灾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次生灾害相互关系研究,开展重大自然变异模拟和巨灾应急仿真实验。

建立健全应对巨灾风险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应对方案,开展应对巨灾的演练。

推进农业、林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

加强巨灾防御工程建设。

建立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

——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演练。

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

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

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

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

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

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减灾责任意识。

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建设国家减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

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三、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中国注重减灾的法制建设,颁布实施一系列减灾法律、法规,逐步把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人工影响天气条例》等30多部防灾减灾或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国将根据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建设。

多年来,中国政府坚持把减灾纳入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从国家层面明确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及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和加重自然灾害作为议程的重要内容。

1998年4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第一次以专项规划的形式提出了国家减灾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2006年10月,中国政府颁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建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体系、提升国家应对公共安全灾害事故与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2007年8月,中国政府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将减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中国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减灾救灾领导体制。

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中央层面设立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等机构,负责减灾救灾的协调和组织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成立职能相近的减灾救灾协调机构。

在减灾救灾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组织和公安民警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注重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的作用。

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

中央政府构建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减灾工作机制。

——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中央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

政府各部门根据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更具操作性的预案实施办法和应急工作规程。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做好各项抗灾救灾工作。

灾区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由当地政府负责人担任指挥、有关部门作为成员的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制定灾害应对策略和措施,组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