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观人方法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观人方法研究综述
摘要:观人方法的论述,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发现人才、任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对我国古代“观人”、“知人”的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着重从我国古代观人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古代观人方法综述
观人方法是关于品评、鉴定人物的方法。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许多观察、鉴定人物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为更好的选择人才、任用人才提供了指导,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我国古代观人方法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的历史,观人方法也同其它思想理论一样,是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发展的熏陶中,伴随着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
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等统治者由于要选择官吏而使用观察人的方法,并由此形成了一些观察人的理论。比如,尧为了考察舜,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此来考察舜的德行,又让他担任“徵庸”、“总揆”等职,“以试其功”。这可以说是古代观人方法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要发展、政治要革新,社会需要一套新的经济、政治制度,因此,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便成了当时备受关注的大问题。观人方法也因此受到重视。当时,各国统治者都
有着自己的观人方法,而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更是促进了观人方法的形成。先秦时期可谓是观人方法的形成时期。
到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全国,不仅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首创了“九品官人法”的品评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革除了东汉后期的用人恶政,而且将古代荐贤,特别是西汉和东汉前期“察举征辟”人才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的规范制度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入的品评人才的高潮,并由此发掘了不少的杰出人才,同时还推动了人才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人物志》就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人物志》的出现,标志着古代观人方法走向了一个高峰。
汉代以后,由于察举制和“九品官人法”很快被士族利用,观人方法在政治上也渐渐失去地位。到隋唐以后,科举制的产生,使选拔人才的方法论发生了质的变化。观人方法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被废弃。但这并不代表着观人方法失去了用武之地。相反,更有一些思想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观人方法,比如魏征和林则徐,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观察人应该使用的方法。
二、我国古代观人方法中有代表性的主张
一是《吕氏春秋〈论人篇〉》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这些方法并非《吕氏春秋》的原创,而是对当时观人方法的一个总结性概述。其中,“八观”是指:“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六验”是指:“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物,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除此之外,考察一个人还必须观察他的“六戚四隐”,“六戚”是指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四隐”是指他的朋友、故旧、邻里、左右之人。
二是庄子的“九征”观人法。它提出九条观察人的方法:“(一)远使之而观其忠,(二)近使之而观其微,(三)烦使之而观其能,(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五)急与期而观其信,(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八)醉之以酒而观其则,(九)亲之以处而观其色”。
三是孔子的实践考察法。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主张在实践中考察一个人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志趣、习惯、爱好,看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同时,孔子主张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认真审慎地观察人的各种表现。
四是记载于《大戴礼记·文王观人》中的“六征”观人法。主张通过六个方面来观察人:一是“观诚”,就是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是“考志”,即考察一个人的心志;三是“视中”,即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是“观色”,观察一个外在的面色;五是“观隐”,即看一个人隐藏假托的地方;六是“揆德”,考察一个人的道德,内心充满道德,一定合乎外表。
五是《人物志》中的识别人才的四种方法:“九征”、“八观”、“五视”、“三谈”。其中,“九征”是指:“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
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势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泽,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这是从人的自然生理结构去观察人。“八观”是指:“一曰观其夺救,以明其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去观察人。“五视”是指:“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这是从人的言行去观察人。“三谈”是指:“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中心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这是从人的知识和才能去观察人。
另外,唐代魏征还提出辨别人才要“六观”,即“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贱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到近代,林则徐则提出:“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以喜怒时;观修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侧重强调了观察人的时机。
三、我国古代观人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对我国古代观人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对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
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运用观人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到科学的扬弃,对于其非理性及过于主观的内容,我们要注意取舍,不要过分看重人的自然天赋。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著,陈凡整理.庄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2]刘邵著. 人物志[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
[3](唐)吴兢著,陈才俊主编. 贞观政要 [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