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总结高产创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治市2011年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市各级农业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我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圆满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产创建示范区工作建设情况
长治市2011年共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38个,共实施面积33.5万亩,比省部级下达的16万亩高出17.5万亩,分别为:万亩片30个,千亩片8个。

部级万亩片14个,分别为玉米13个,马铃薯1个;省级万亩片2个全是玉米,市级20个万亩片(可与省部级重合,市级万亩片与省部级重合6个,新增万亩片14个),每个补助10万元,8个千亩片,分别为:小麦2个,马铃薯3个,谷子3个。

其中农业部和省厅在我市长子、屯留、长治、襄垣、沁县、壶关、武乡、潞城8个县(市)安排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14个,面积157767.3万亩,涉及乡镇数11个、村数123个、户数29707户。

根据测产结果玉米高产创建高产创建增产效果明显,亩产达676公斤以上,比对照田每亩高67公斤,同一地块比去年每亩平均高81公斤。

高产创建最高亩产达到1094公斤。

二、创建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为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任务,4月份市农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通知》,
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领导组,由市农委主任段爱民任组长、农委副主任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各技术科站为成员,负责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资金筹措与落实、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检查督促等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农技、土肥、植保、种子、财务等管理小组,负责粮食高产创建技术规程的制定和落实、良种引进推广、技术指导培训、项目总结等工作。

2、强化技术服务,全面提高产量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高产创建工作,市农委成立了长治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由市植保站站长武建业担任,成员为农技、植保、土肥等主要业务单位遴选技术过硬的技术骨。

实行技术指导员包乡镇、包村责任制,做到每个万亩片有农业部专家、省厅专家,每个专家包一个示范乡镇,每县市区有高产创建负责人,每个示范片有1-3名技术指导员,抓点带面,总体带动面积提升,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采取技术人员直接到村、技术培训直接到户、技术指导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四直接”形式,使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

同时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并组织示范片的技术人员和骨干进行现场交流观摩,提高技术的到位和落实,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巡回指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

3、整合项目资金,实现技术五统一。

市在高产创建工作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省级要求,把项目资金统一使用,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应,基本做到了“五统一”,实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统一技术培训。

潞城市“五统一”的基础上实行统一供种。

4、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创建管理
我市在高产创建过程中充分利用高产创建信息平台,对高产创建任务实施信息化管理。

各高产创建县都建立了信息员联系制度,确定专人担任信息员,根据信息平台下达要求,规范粮食创建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实现数据管理和信息交流快捷方便、准确高效。

为及时反映高产创建进展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5、搞好科学测产,准确显示效果
为准确检验高产创建成果,秋收期间,严格按照晋农(种植)函[2011]9号《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验收工作的通知》安排各县进行田间测产。

各县抽调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了测产验收经过田间测产和理论计算,玉米亩产676公斤以上,比对照田每亩高67公斤,同一地块比去年每亩平均高81公斤。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项目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产创建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资金短缺。

建议:高产创建工作一是春季要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保证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二是要连续实施,以巩固成果,推动高产示范片高标准建设,并持续发
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上级要继续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包括技术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支撑,确保高产创建活动真正见到实效;四是要建设持续稳定的高产田,并加大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指导力度。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2年在更大范围内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

2012年我市将在整建制下工夫,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这项工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