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卷+答案2007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07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中学组)试题及详解
(答案请购买)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的概念。
A.教育
B.教学
C.学生
D.教师
3.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
A.1901年
B.1902年
C.1903年
D.1904年
4.在儿童发展观中,柏拉图、基督教的“原罪说”等主张()。
A.主观能动论
B.辐合论
C.遗传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
5.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6.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7.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阐明了美育的()。
A.直接功能
B.教育功能
C.间接功能
D.超越性功能
8.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9.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10.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A.探究—研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11.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1
C.干部队伍
D.活动
12.以下属于咨询方法中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是()。
A.鼓励表达
B.系统脱敏法
C.团体咨询
D.改变认知
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4.1986年颁布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5.以下不属于学校法律关系基本特征的是()。
A.学校与学生
B.学校与家长
C.学校与教师
D.学校与政府
16.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7.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C )一书,提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的“当事人中心”的观点。
A.《学生指导技术》
B.《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
C.《咨询与心理治疗》
D.《发展性咨询》
18.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
B.建立班集体
C.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D.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19.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是()。
A.发现学习
B.启发法
C.研究法
D.讲授法
20.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小组合作学习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受教育者
2.学校文化
2
3.课程论
4.班级
5.学生申诉制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
2.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答案与解析:D。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整个教育学发展的核心,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教育规律,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因此,正确答案选D。
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的概念。
A.教育
B.教学
C.学生
D.教师
答案与解析:A。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教育”这一概念的涵义,即把人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虚幻引向实在,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见世界引向真理世界,臻达永恒的善的境界。
因此,答案为A。
3.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
A.1901年
B.1902年
C.1903年
D.1904年
答案与解析:B。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学制系统,但没有实施。
因此,答案为B。
4.在儿童发展观中,柏拉图、基督教的“原罪说”等主张()。
A.主观能动论
B.辐合论
C.遗传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
答案与解析:C。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因此,答案为C。
3
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答案与解析: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也逐渐深入人心,尊师重教始成风气。
l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奖励模范教师。
因此,答案为B。
6.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与解析:D。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因此,答案为D。
7.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阐明了美育的()。
A.直接功能
B.教育功能
C.间接功能
D.超越性功能
答案与解析:C。
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意思是说,美育具有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这其实就是美育的间接功能。
因此,答案为C。
8.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答案与解析:A。
课程标准又被称为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因此,正确答案选A。
9.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答案与解析:C。
不论在哪一阶段,哪一种形式的学校教育中,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如课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因此,答案为C。
10.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A.探究—研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答案与解析:D。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的。
它是由关键的字、词、句,醒目的图示(或图表)、符号(箭头)组成的教学信号系统,调动学生视觉这个分析器,加工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较与鉴别。
因此,正确答案选D。
11.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4
C.干部队伍
D.活动
答案与解析:B。
集体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奋斗目标。
学生集体作为集体的一种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因此,答案为B。
12.以下属于咨询方法中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是()。
A.鼓励表达
B.系统脱敏法
C.团体咨询
D.改变认知
答案与解析:A。
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认为:咨询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让来访学生愿意倾诉和宣泄的氛围,使他感受到尊重与支持。
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都属于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因此,答案为A。
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答案与解析:B。
测验是指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和评定,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通过测验可以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4.1986年颁布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答案与解析:A。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之后相继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了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它们分别是: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因此,答案为A。
15.以下不属于学校法律关系基本特征的是()。
A.学校与学生
B.学校与家长
C.学校与教师
D.学校与政府
答案与解析:D。
在学校领域内,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关系包括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的权责关系,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不属于学校法律关系基本特征之列。
因此,答案为D。
16.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答案与解析:D。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取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取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一个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
因此,正确答案选D。
17.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一书,提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的“当事人中心”的观点。
5
A.《学生指导技术》
B.《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
C.《咨询与心理治疗》
D.《发展性咨询》
答案与解析:C。
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
因此,答案为C。
18.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
B.建立班集体
C.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D.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答案与解析:B。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班集体,确立班级目标,建立班级领导。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9.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是()。
A.发现学习
B.启发法
C.研究法
D.讲授法
答案与解析:B。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教学就大量采用这种方式。
因此,正确答案选C。
20.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小组合作学习
答案与解析:A。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的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目前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正确答案选A。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受教育者
答: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教育活动就很难获得好的效果。
同时,随着知识、能力增长,受教育者可以在更大程度地主动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
2.学校文化
答:学校文化亦称“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
6
为形态。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两方面。
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
潜在课程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绿化、校园美化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其中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3.课程论
答:课程论是教育科学领域中以课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既研究课程的外部条件,又研究课程的内部结构。
其分支包括课程目标理论、课程设计和开发理论、课程实施理论、课程评价理论、课程改革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等。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论最早出现在美国。
1918年,芝加哥大学的博比特教授出版《课程》一书.主张建立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编制课程的科学方法。
这是世界教育史上专论课程的第一部著作。
4.班级
答:班级是指若干个体(包括学生与教师)在相同的规范及目标指引下,协同活动,以完成教育目的所构成的特殊集合。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它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不断前进。
5.学生申诉制度
答: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教师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具有与教师申诉制度相同的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根据这一规定,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受教育者或其监护人,被申诉人是学校或教师,申诉的事项必须符合教育法规定的受理范围。
学生申诉制度的程序有提出申诉、申诉受理和申诉处理等环节。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答:教师除了应具备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职业道德素养。
在我国,教师应具备如下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教师为祖国建设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表现,是他们崇高精神境界与高度政治觉悟的具体体现。
教师崇高使命和高度责任感使他们在职业道德上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精神。
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才能真正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把它视为教师的美德。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它是教师做好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
7
向合群等良好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它是由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示范性特点决定的。
教师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
要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首先,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再次,教师要协调好人际关系,搞好团结协作。
最后,教师应具有文明的言行风度。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智育是指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一方面,智育的发展往往是以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为客观基础的。
这包括为智育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为智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教育的参与,尤其是智育的参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才能够如历史上所表现的那样,从一开始的缓慢进步到今天的突飞猛进。
教育经济学中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就认为,正是由于教育对劳动者智力等的开发,国家、社会和企业才可能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造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现代社会从机器大工业时代开始,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就成为一个要逐步克服的问题。
智力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个体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工具,而是一个能够全面、自由和充分地吸收、再现人类社会历史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积极的主体。
故智力发展也就成为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智力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智育活动也就自然成为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有力武器。
智力发展本身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其他各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无论德育、体育和美育,必要的知识以及理解和认知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智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智力发展的影响本身。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即使是娱乐、消遣活动,也打上了智能的烙印。
一个智慧发展上有缺陷的个体是无法自由和幸福地生活于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的。
从个体的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智育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3.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答:一般说,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
教师对于一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心中必须十分清楚,同时应当以某种形式让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或教科书而确定的,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不能是教师的主观愿望。
教学目的应当从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考虑,必须照顾到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并且将其发展上升到目的高度去作考虑。
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都要贯穿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等等,
8
都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
(2)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
我国小学各门课程的内容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到教科书都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制定或审查的,科学性有很强的保障。
但是教学总是发生在具体的教师与学生身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通过作为主导的教师来体现。
教师要能够按照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且联系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使得教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有序。
(3)教学方法适当
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方法适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教学过程紧凑
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各种活动,讨论、练习,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妥当,使得教学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教学活动有高效率。
(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保证,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教师也不可能真正把课上好。
上面几条标准,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可能是真实的。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有不同形式和不同途径,核心是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
答: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
只有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目标,才能与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才能与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所形成的对发展目标的需求相一致.才能使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对个体素质的需求协调一致。
反之,落后、陈旧的教育目标往往会造成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发展水平的低下和个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科学的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尊重成熟与引导发展的矛盾。
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儿童生理机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儿童包括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了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做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但只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并不是教育的本意。
科学的教育活动要辩证地对待儿童的成熟与发展的关系。
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
是能够将复杂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儿童能力所能接受的形式交给儿童的。
它能够让这些复杂的知识参与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改变原有的结构或特点,使儿童得到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