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压轴试卷

合集下载

【北京卷】2017年高考押题卷理科综合试题

【北京卷】2017年高考押题卷理科综合试题

2017年北京高考生物学科押题试卷一、选择题(5道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关于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转运RNA、抗体、酶发挥相应作用后,不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是抗体B.蛋白质的合成不一定要在核糖体上进行,例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C.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会因细胞分化而导致DNA有区别,但是mRNA相同的D.蓝藻与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二者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叶绿体的有无2.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B.大面积烧伤易引起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主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3.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B.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D.两岛的社鼠因为存在地理隔离,最终将导致生殖隔离4.为研究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将生长10天的拟南芥幼苗分别置于添加est(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和BAP(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幼叶和根系中生长素的合成B.成熟叶片中生长素的合成不受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的影响C.幼叶和根系细胞对细胞分裂素敏感,成熟叶片细胞比较迟钝D.随着幼苗的不断长大,细胞分裂素的促进作用会更显著5.下列实验做法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是()A.用兔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和粗提取DNAB.制作泡菜时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清水C.制作果酒时适时拧松瓶盖,制作果醋时持续供氧D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估测某土壤浸出液中活菌数目6.下列制品与材料类别不对应...的是[ ]A B C D玻璃不锈钢玻璃钢氮化硅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7.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3PO4>H2SO4>HNO3B.与冷水的反应速率:K>Na>MgC .热稳定性:HF >HCl >H 2SD .离子半径:Cl ->F ->Na +8.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作用,可以有效控制产生乙炔的速率B .制肥皂时,在皂化液里加入饱和食盐水,能够促进高级脂肪酸钠的析出C .制备乙酸乙酯时,为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用氢氧化钠溶液收集产物D .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时,为除去杂质和防止苯甲酸析出,应该趁热过滤11. 已知:3CH 4(g) + 2N 2(g)3C(s) + 4NH 3(g) ΔH >0,在700℃,CH 4与N 2在不同物质的量之比[n (CH 4)/n (N 2)]时CH 4的平衡转化率如下图所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CH4)/n(N2)越大,CH4的转化率越高B. n(CH4)/n(N2)不变时,若升温,NH3的体积分数会增大C. b点对应的平衡常数比a点的大D. a点对应的NH3的体积分数约为26%12.已知:是碳酸甲乙酯的工业生产原理。

北京2017高考生物真题

北京2017高考生物真题

北京2017高考生物真题2017年北京高考生物真题1. 选择题1.蚓科动物的血红蛋白与人的血红蛋白的结构特点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蚓科动物的血红蛋白是四聚体,而人的血红蛋白是双聚体B. 蚓科动物的血红蛋白不具有结构的特异性,而人的血红蛋白具有四个亚基C. 蚓科动物的血红蛋白中没有血红素分子,而人的血红蛋白中有四个分子D. 蚓科动物的血红蛋白易与氧气结合,而人的血红蛋白难与氧气结合答案:A2.化石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在A. 五叠纪B. 侏罗纪C. 寒武纪D. 奥陶纪答案:C3.关于DNA复制的描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DNA复制是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提B. DNA聚合酶、DNA解旋酶和DNA连接酶是DNA复制的重要酶C. DNA复制的过程是一个不需要参加的过程D. DNA在复制的过程中维持单链状态答案:C4.以下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DNA由磷酸、五碳糖和化各异的四种碱基组成B. DNA具有双链结构,形成双螺旋结构C. DNA链的两个链是互补的D. DNA链的方向是相反的答案:D2. 论述题DNA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并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具体片段。

DNA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体内的基因表达和遗传遗传变异等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DNA分子是由磷酸、五碳糖和四种碱基组成的双链结构,具有双螺旋构造。

DNA链的两个链是互补的,这种互补性保证了DNA的复制的准确性。

在DNA复制的过程中,DNA解旋酶会将DNA双链分开,然后DNA聚合酶协助DNA合成新链,最终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是三个重要的过程,其中复制是DNA分子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转录是将DNA信息转录成RNA信息,翻译将RNA信息翻译成蛋白质。

这三个过程共同完成了生物基因的表达。

DNA的结构稳定性和互补性是DNA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保障。

DNA分子能够在细胞分裂时准确地复制遗传信息,确保子代细胞获得准确的遗传信息。

2017-2018届北京市高三高考压轴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届北京市高三高考压轴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届北京市高三高考压轴生物试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B.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C.磷脂、ATP、核酸的组成元素均含C、H、O、N、PD.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罕见好氧细菌,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

下列有关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该细菌可知,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B.该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该菌是光能自养细菌,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3.真核生物是非常复杂、精巧,又能进行自我复制和进化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中时刻伴随着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时ATP水解和ATP合成都加快B.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就越强C.细胞衰老,代谢减弱;细胞癌变,细胞代谢和膜的黏着性增强D.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能力下降,酶活性减弱‘4.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蓝藻没有染色体,但只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并可自主复制C.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只能用图中的虚线表示D.DNA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场所依次是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5.生物学与实验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实验中,要维持细胞及其中线粒体的活性B.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C.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选择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D.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一定要注意选择由一个基因控制、发病率高的遗传病29.(16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罩内(如图所示)。

2017北京高考生物试卷和参考答案

2017北京高考生物试卷和参考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I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精校版)201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北京卷,解析版)

(精校版)201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北京卷,解析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生物部分1. 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参考答案】D考点:组成细胞的分子、物质跨膜、细胞分裂2. 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A. 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B. 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C. 不需要能量的输入D. 需要酶的催化【参考答案】D【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生成ATP,由此推知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菌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A错误。

无氧呼吸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

ADP+Pi+能量−→−酶ATP;C错误,D正确。

答案选D。

考点:ATP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参考答案】A考点:生物多样性、种群特征、群落、生物进化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

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参考答案】B【解析】长时间奔跑,血糖含量降低,需要肝糖原不断分解来补充血糖;A正确。

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错误。

2017年高考理综真题试卷(生物部分)(北京卷)[第三版]

2017年高考理综真题试卷(生物部分)(北京卷)[第三版]

2017年高考理综真题试卷(生物部分)(北京卷)(正式版)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 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 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答案】B【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解析】【解答】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C、在有丝分裂中区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故选:B.【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2、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答案】 D【考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A正确;B、由上图可知,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B正确;C、在0-25℃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增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D、由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D错误.故选:D.【分析】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分析上图,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分析下图:由图可知,植物体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解析】【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影响,A正确;B、从题目中无法看出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C、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酸雨会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D、实验只模拟了樟树和楝树的树苗,其他树种不知,D错误.故选:A.【分析】由题意知: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的结果中,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影响.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考点】血糖平衡调节【解析】【解答】解: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ATP中,A正确;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而降低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C错误;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C.【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5.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 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 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 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答案】C【考点】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解析】【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都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之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基因表达载体,A正确;B、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可以将目的基因C导入到农杆菌的Ti质粒的T﹣DNA 段,之后再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上,B正确;C、图2中显示标记基因时链霉素抗性基因,应该在培养基中添加链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C错误;D、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D正确.故选:C.【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 连接酶、“分子运输车”﹣﹣载体.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抗性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二、非选择题6.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4)图中内容从________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1)神经递质(2)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Ⅲ;C;不合理.应和对照组处理相同,应检测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4)分子【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解析】【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过程中,传入纤维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使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分析图解可知看出,突触后膜外的Ca2+浓度高,膜内Ca2+的浓度低,并且其运输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N受体,因此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图中显示,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球形变成多边形),C酶被激活.(3)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H区神经细胞内的A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该结果为图中的Ⅲ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即短肽本身是无关变量.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和对照组都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而不是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内容从分子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故答案为:(1)神经递质(2)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①Ⅲ②C③不合理应和对照组处理相同,应检测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4)分子【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7.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因此在____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__.(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_______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_.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________.(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_______;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答案】(1)10;减数第一次;染色体组(2)普通玉米的卵细胞;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Aarr或aaRr;单倍体基因型为ar为白粒、二倍体基因型为AaRr表现型为紫粒(3)用G和H杂交获得种子,再与突变体杂交得到单倍体,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解析】【解答】解:(1)玉米(2n=20)的正常体细胞中含20条染色体,所以其配子中含有10条染色体.由于配子发育而成的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10条,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单倍体玉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2)①从图2结果可以看出,F1单倍体胚与普通玉米母本所含DNA片段相同,所以可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是3:1:3:1的变式.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推测紫粒亲本的基因型是AaRr,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Aarr或aaRr.③由于单倍体的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而母本是普通玉米白粒aarr,所以单倍体基因型为ar为白粒.则二倍体基因型为AaRr,表现型为紫粒.(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其育种流程应为:用G和H杂交获得种子,再与突变体杂交得到单倍体,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得到的植株细胞中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从而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故答案为:(1)10 减数第一次染色体组(2)普通玉米的卵细胞(3)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 Aarr或aaRr 单倍体基因型为ar为白粒、二倍体基因型为AaRr表现型为紫粒(3)用G和H杂交获得种子,再与突变体杂交得到单倍体,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分析】1、单倍体生物是由未经受精作用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其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2、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则紫色的基因型为A_R_,白色的基因型为A_rr、aaR_、aarr.8.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答案】(1)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核苷酸(2)识别(3)体温调节(4)防卫;繁衍(5)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疟原虫的线粒体【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析】【解答】解:(1)疟原虫体内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多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2)识别后才能侵入.(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防卫性消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繁衍.(5)①1、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青蒿素,因变量为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疟原虫的线粒体,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故答案为:(1)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核苷酸(2)识别(3)体温调节(4)防卫性繁衍(5)①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②疟原虫的线粒体【分析】1、疟原虫营寄生生活,进入人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增殖时,合成DNA、蛋白质的原料均来自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B错误;2、疟原虫属于寄生虫,是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疟疾病人及带虫者属于传染源;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虫等害虫属于生物媒介传播;从传播途径分析,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疟原虫属于抗原.。

2017年北京高考生物试卷附详细答案

2017年北京高考生物试卷附详细答案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6分)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第1页(共18页)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aB.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6分)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第2页(共18页)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二、非选择题6.(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22++Ca方式进入胞内,受体被激活后,Ca 会以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 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第3页(共18页)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7.(18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因此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1(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第4页(共18页)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8.(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第5页(共18页)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2、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解答】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第6页(共18页)C、在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答案】B【解析】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C、在有丝分裂中区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故选: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2、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答案】D【解析】解:A、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A 正确;B、由上图可知,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B正确;C、在0~25℃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增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D、由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D错误.故选:D.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分析上图,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分析下图:由图可知,植物体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认识.3.酸雨指p 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影响,A正确;B、从题目中无法看出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C、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酸雨会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D、实验只模拟了樟树和楝树的树苗,其他树种不知,D错误.故选:A.由题意知: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的结果中,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总结推理.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 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解: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ATP中,A正确;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 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而降低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C错误;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C.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 co 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解:A、据图分析可知,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都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 co R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 co 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之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基因表达载体,A正确;B、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可以将目的基因C导入到农杆菌的T i质粒的T-DNA段,之后再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上,B正确;C、图2中显示标记基因时链霉素抗性基因,应该在培养基中添加链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C错误;D、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D正确.故选:C.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载体.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抗性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 分子杂交技术.(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 RNA,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 RNA杂交.(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本题以增加菊花花色类型为材料背景,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0分)6.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 a2+会以______ 方式进入胞内,C a2+与______ 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 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 (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 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神经递质;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Ⅲ;C;不合理.应和对照组处理相同,应检测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分子【解析】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过程中,传入纤维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使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分析图解可知看出,突触后膜外的C a2+浓度高,膜内C a2+的浓度低,并且其运输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N受体,因此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图中显示,C 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球形变成多边形),C酶被激活.(3)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H区神经细胞内的A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该结果为图中的Ⅲ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即短肽本身是无关变量.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和对照组都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而不是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内容从分子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故答案为:(1)神经递质(2)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①Ⅲ②C③不合理应和对照组处理相同,应检测细胞膜上的A 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4)分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 ,因此在______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 .(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_____ 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_ .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 .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______ .(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_____ ;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答案】10;减数第一次;染色体组;普通玉米的卵细胞;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A arr或aa R r;单倍体基因型为ar为白粒、二倍体基因型为A a R r表现型为紫粒;用G 和H杂交获得种子,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解析】解:(1)玉米(2n=20)的正常体细胞中含20条染色体,所以其配子中含有10条染色体.由于配子发育而成的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10条,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单倍体玉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2)①从图2结果可以看出,F1单倍体胚与普通玉米母本所含DNA片段相同,所以可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是3:1:3:1的变式.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推测紫粒亲本的基因型是A a R r,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A arr或aa R r.③由于单倍体的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而母本是普通玉米白粒aarr,所以单倍体基因型为ar为白粒.则二倍体基因型为A a R r,表现型为紫粒.(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其育种流程应为:用G和H杂交获得种子,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得到的植株细胞中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从而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故答案为:(1)10减数第一次染色体组(2)普通玉米的卵细胞(3)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A arr或aa R r单倍体基因型为ar为白粒、二倍体基因型为A a R r表现型为紫粒(3)用G和H杂交获得种子,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1、单倍体生物是由未经受精作用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其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2、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则紫色的基因型为A_R_,白色的基因型为A_rr、aa R_、aarr.本题综合考查染色体变异、基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 (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 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 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 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 ;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 ,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答案】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核苷酸;识别;体温调节;防卫;繁衍;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疟原虫的线粒体【解析】解:(1)疟原虫体内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多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2)识别后才能侵入.(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防卫性消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繁衍.(5)①1、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青蒿素,因变量为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疟原虫的线粒体,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故答案为:(1)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核苷酸(2)识别(3)体温调节(4)防卫性繁衍(5)①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②疟原虫的线粒体1、疟原虫营寄生生活,进入人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增殖时,合成DNA、蛋白质的原料均来自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B错误;2、疟原虫属于寄生虫,是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疟疾病人及带虫者属于传染源;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虫等害虫属于生物媒介传播;从传播途径分析,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疟原虫属于抗原.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17年高考押题卷理科综合生物(一)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押题卷理科综合生物(一)Word版含解析

理科综合生物本试题卷共26页,38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更高B.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生物膜仅缺少了核膜这一组成成分C.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线粒体的数目会增多D.光合作用是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反应的场所都在叶绿体【解析】真核细胞较原核细胞大,细胞越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A错误;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生物膜不仅少了核膜,还少了细胞器膜,B错误;浆细胞也称为效应B细胞,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故而细胞内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增多,C正确;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在叶绿体,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在细胞膜上,D错误。

【答案】C2.下面4幅是植物激素的相关示意图,表示错误的是()【解析】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A正确;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B错误;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所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增加,脱落酸减少,C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促进生长,D正确。

【答案】B3.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血糖平衡调节是个典型的激素调节过程,没有涉及到神经调节B.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拮抗作用C.只有在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才会分泌胰岛素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遍布于全身【解析】血糖的平衡即受激素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A错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说明血糖浓度较高,这时机体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量增加,血糖浓度正常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量减少,但也处于一定的水平,C错误;内分泌腺因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随着血液流到全身,但只在特定的部位发挥作用,D正确。

(word完整版)2017北京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卷)(含答案解析),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2017北京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卷)(含答案解析),推荐文档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7年普通咼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 .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 •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S-3-10 0 to 20 30 40 50 <50 貶度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 CC.在0~25 C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 C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K-'liL d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 C (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 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2017高考生物真题北京

2017高考生物真题北京

2017高考生物真题北京2017年高考生物真题北京试卷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考察了考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就这些题目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各题的考点和解题方法。

选择题部分:1. 【选择题】细胞内能量合成与氧化损伤有关的细胞器是()。

A. 液泡B. 线粒体C. 叶绿体D. 内质网本题考察细胞内的细胞器及其功能,根据细胞内能量合成和氧化损伤可知,线粒体与细胞内能量合成和氧化损伤密切相关,故应选B。

2. 【选择题】以下关于人类精子和卵子的生长发育叙述正确的是()。

A. 精子细胞和卵子细胞都具有二倍体染色体数B. 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均需要减数分裂C. 精子细胞和卵子细胞都发生孢子三连续的生长发育球体 D. 精子与卵子在形态上都有绒毛这道题目考察了人类生殖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只有B选项符合减数分裂的特点,所以答案应为B。

填空题部分:3. 【填空题】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前提条件:①光照②色素分子吸收光能③叶绿体④二氧化碳⑤水。

填字母或写出对应的生物学名词。

该题目考察了进行光合作用所必备的条件,应填写对应条件,即①光照、②色素分子吸收光能、③叶绿体、④二氧化碳、⑤水。

简答题部分:4. 【简答题】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内遗传变异,而种群变异是受()变异的基础。

在这个简答题中,我们需要填写能够促进生物种群内遗传变异的因素,即受基因突变的基础。

论述题部分:5. 【论述题】某种低等生物在特定环境中适应的数目很有限,当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使低等生物不能适应,它就会灭绝,造成其物种灭绝。

请结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论述上述现象涉及的因素及影响。

这道论述题要求考生结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进行阐述,说服性论述和逻辑性分析都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高考生物真题北京试卷的题目设置涵盖了各类题型,涉及了生物学的不同知识点,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针对每一道题目进行思考和练习,提高自己的生物学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北京卷1. 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 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 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答案】B【解析】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没有加倍,C错误;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

2. 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答案】D【解析】由图可以直接看出,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

3. 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以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对樟树基本无影响。

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由题目图示信息,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呼吸减弱,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

【高考真题】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 含答案解析

【高考真题】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 含答案解析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6分)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6分)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二、非选择题6.(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7.(18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因此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8.(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疟原虫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2加入青蒿素603仓鼠细胞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4加入青蒿素97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2、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解答】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C、在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

2017届北京市高考生物压轴卷(解析版)

2017届北京市高考生物压轴卷(解析版)

2017届北京市高考生物压轴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RNA 组成。

下列对该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外壳B.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C.其较强变异性给疫苗研制带来困难D.用煮沸或高压蒸汽的方法难以灭活试题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其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A、艾滋病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没有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时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才能进行,A错误;B、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蛋白质和RNA均属于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时的方式是胞吞作用,所以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艾滋病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也是胞吞,B错误;C、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是单链分子,变异性强,当以某种灭活的艾滋病病毒作为疫苗,过不久这种病毒因发生变异又得需要做新的疫苗,所以变异性强会给研制艾滋病病毒疫苗带来困难,C正确;D、煮沸是消毒的一种方法,高压蒸汽是灭菌的一种方法,它们都能使蛋白质在高温下发生变性而使病毒被灭活,D错误.故选:C.2.图甲表示人和植物的淀粉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活性,图乙表示a、b、c三种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的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相同时,pH也可以相同②若环境由中性变成酸性,人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升高③a、b酶活性相同时,温度对酶的影响相同④c酶的最适温度应等于或大于40°C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试题解析: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2、分析图甲:植物淀粉酶和人的肠淀粉酶均受PH影响,且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5,而人的肠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7.3、分析乙图: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均受温度影响,其中B酶的最适温度约为25℃,A酶和C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还在升高,不能确定A酶和C酶的最适温度.①由图甲可知,植物淀粉酶在达到最适pH(约为5)之前,人的肠淀粉酶在达到最适pH(约为7)之后,两淀粉酶的活性可以相同,同理两淀粉酶的活性可以相同时,pH也可能相同①正确;②人的肠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约为7,若pH由中性变为酸性,淀粉酶的活性渐渐降低,②错误;③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有所降低,由图乙可知A、B酶均处在B酶的最适温度(约为25℃)前而活性相同时,温度对酶的影响是相同的(即低温抑制酶的活性),而当A、B酶均处在B酶的最适温度(约为25℃)与A酶的最适温度间时,温度对酶的影响是不同的(低温抑制A 酶的活性,高温破坏了B酶的空间结构),③错误;④由乙图可知,C酶的活性在40℃前随温度的升高一直升高,可推知C酶活性的最适温度等于或大于40℃,④正确.以上①④正确.故选:B.3.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6分)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6分)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二、非选择题6.(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7.(18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因此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8.(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解答】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C、在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 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 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C.在0~25°C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C3. 酸雨指小于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细胞(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中B.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 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图),拟将其与质粒(图)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二、非选择题6.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次/秒、持续秒的强刺激,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处理时高倍,研究者认为是使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被激活后,会以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与________共同作用,使酶的________发生改变,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区传入纤维施加,休息分钟后,检测到区神经细胞的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受体胞内肽段被酶磷酸化后,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酶对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处理区传入纤维,分钟后检测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tag_underline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内容从________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7. 玉米=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因此在____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__.(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用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从图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_______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与、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或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_.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________.(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_______;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8.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组结果表明________;由、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答案】B【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解析】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据此答题。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新】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新】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6分)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6分)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二、非选择题6.(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7.(18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因此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8.(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疟原虫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2加入青蒿素603仓鼠细胞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4加入青蒿素97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2、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解答】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C、在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

2017年高三压轴卷全国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三压轴卷全国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三压轴卷全国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某生物细胞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示意图可以表示高等植物细胞B。

葡萄糖在4内能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C.能进行基因表达的细胞器是3、4和6D。

该细胞在高渗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在1与2的空隙中含有外界溶液2。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无法观察到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也无法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长短B.在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是自变量,氢氧化钠扩散的深度是因变量C.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D.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3.下图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E段与M-Q段,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GH段B.若在A点将核DNA用同位素标记,则在GH段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50%C。

在图中的GH段和OP段,细胞中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D。

若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形成该病的原因不可能是其父亲在G-H段分裂正常,I-J段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了一极4.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

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标示为图乙,图示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

根据图示分析错误的是A。

条带1代表基因A,个体2的基因型是AaB。

该家系中个体10的条带与其父母的不符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个体11的基因型是aa,是父母基因重组导致的D.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不需要画系谱图5。

现将去胚的大麦种子分别放在赤霉素溶液、放线霉素D(转录抑制剂)溶液以及赤霉素和放线菌素D溶液(两种溶液均为适宜浓度)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α-淀粉酶的生成情况,实验结果如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压轴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1.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RNA组成.下列对该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外壳B.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C.其较强变异性给疫苗研制带来困难D.用煮沸或高压蒸汽的方法难以灭活【答案】C【解析】解:A、艾滋病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没有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时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才能进行,A错误;B、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蛋白质和RNA均属于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时的方式是胞吞作用,所以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艾滋病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也是胞吞,B错误;C、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是单链分子,变异性强,当以某种灭活的艾滋病病毒作为疫苗,过不久这种病毒因发生变异又得需要做新的疫苗,所以变异性强会给研制艾滋病病毒疫苗带来困难,C正确;D、煮沸是消毒的一种方法,高压蒸汽是灭菌的一种方法,它们都能使蛋白质在高温下发生变性而使病毒被灭活,D错误.故选: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其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本题以艾滋病病毒为题材,考查了病毒结构、艾滋病和预防、物质运输方式等知识,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2.图甲表示人和植物的淀粉酶在不同p H条件下的活性,图乙表示a、b、c三种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相同时,p H也可以相同②若环境由中性变成酸性,人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升高③a、b酶活性相同时,温度对酶的影响相同④c酶的最适温度应等于或大于40°C.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解:①由甲图可知,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相同时,p H也可以相同,如两条曲线的交点,①正确;②若环境由中性变成酸性,人淀粉酶的活性逐渐降低,②错误;③a、b酶活性相同时,温度对酶的影响不一定相同,如乙图中a和b曲线有两个交点,其中右侧交点对两种酶的影响不同,对a酶而言,促进作用强,对b酶而言,温度过高,已经有抑制作用,③错误;④乙图中,温度在0℃~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c酶活性逐渐升高,所以从图乙中无法知道酶c的最适温度,c酶的最适温度应等于或大于40°C,④正确;故选:B.分析甲图:图甲表示p 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植物淀粉的最适PH为5左右,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为8左右.分析乙图:图乙表示3种脱氢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a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5℃;b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0℃;根据此图无法得知酶c的最适温度.酶活性温度的范围最广的是c酶.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图,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3.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抗药菌株增多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核杆菌是分解者、遗传物质是DNA、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答案】D【解析】解: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物,属于消费者,遗传物质是DNA,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A错误;B、抗菌药物不属于诱变因子,结核杆菌抗药性是抗菌药物对结核杆菌选择的结果,B 错误;C、接种卡介苗后,部分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但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D、结核杆菌是细胞内寄生的病菌,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D正确.故选:D.1、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而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核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抗生素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特异性免疫调节过程,本题有一定难度,D选项的推断结论,学生不敢确切判断,只有通过所学知识,排除ABC三个选项,才能选出正确答案.4.北京地区种植的大白菜于秋末冬初收获(在立冬日砍收白菜).人们发现,收获的大白菜外部叶片钙元素含量大大高于菜心,菜心的氮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外部叶片.而肥沃的菜园土富含各种矿质营养,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①大白菜生长后期的气温偏低②氮肥的施用量偏高,钙肥的施用量偏少③白菜生长后期的蒸腾作用下降,严重影响到矿质营养的吸收与转运④钙在植物体内不能被重复利用,因为其形成的化合物相当稳定⑤可以预测,该白菜必然会表现缺钙的症状,且这些症状首先在菜心出现.A.只有①④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②③④D.①~⑤全部【答案】A【解析】解:①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大白菜生长后期的气温偏低,根细胞呼吸作用减弱,造成菜心的钙、氮元素吸收量少,而且钙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的是稳定化合物,不能由老熟部位转向新生部位,氮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的是不稳定化合物,能由老熟部位转向新生部位,①正确;②肥沃的菜园土富含各种矿质营养,②错误;③若是因为白菜生长后期的蒸腾作用下降,那么菜心氮元素也会缺乏,③错误;④根据①的分析,④正确;⑤根据题意可知:大白菜外部叶片钙元素含量大大高于菜心,但是不一定表现缺素症状,⑤错误.故选:A.本题是考查植物对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梳理植物对矿质元素的运输过程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分析解答.本题的知识点是矿质元素的运输,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利用,对植物施肥应遵循适时、适量的原则,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5.生物学与实验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实验中,要维持细胞及其中线粒体的活性B.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C.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选择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D.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一定要注意选择由一个基因控制、发病率高的遗传病【答案】A【解析】解:A、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实验中,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健那绿染液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同时保持线粒体的活性,A正确;B、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B错误;C、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仍具有液泡、叶绿体等具膜细胞器,不能用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C错误;D、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要选取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实验,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知识,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观察入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实验中,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健那绿染液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同时保持线粒体的活性;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仍具有液泡、叶绿体等具膜细胞器,不能用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要选取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实验.本题考查了基础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试题难度一般.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6.现代考古证实,玉米起源于5000多年前墨西哥的一种野生黍类,这种野生黍类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玉米,使玉米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l)野生黍类和玉米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______ .(2)培育过程中,若在玉米种群中发现了一株“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的后代既有“大果穗”的植株也有“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______ .(3)育种工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玉米植株的性别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①育种工作者选用作为亲本之一与另一亲本进行杂交,子代中正常株:雄株:雌株=1:1:2,则另一亲本基因型为______ .②现有一基因型为A a B b的正常株,育种工作者为尽快获得正常株、雌株、雄株三种表现型的纯合子.首先采用______ 方法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______ 处理幼苗,经培育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植株.③玉米的雄株和雌株在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杂交育种时可免除雌雄同株必须人工去雄的麻烦.若用上述单倍体育种获得的雄株和雌株为亲本,使其杂交后代都是正常株,则符合育种要求的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4)育种工作者通过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来改良玉米的品质.他们选用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基因为目的基因,该目的基因与作为“分子运输车”的大肠杆菌的______ 组装成为重组DNA分子时,需要用______ 和DNA连接酶.为便于筛选获得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所用的载体通常具有______ .【答案】生殖隔离;杂合子;A a B b;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aa BB、AA bb;运载体;限制性内切酶;标记基因【解析】解:(1)野生黍类和玉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2、20,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产生可育后代.(2)由于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小果穗的植株,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获得的突变性状属显性性状,同样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杂合体.(3)①当A和B同时存在(A B )时为雌雄同株异花,当B存在,A不存在(aa B_)时为雄株,当B不存(A_bb或aabb)时为雌株.子代中正常株(A B ):雄株(aa B_):雌株(A_bb或aabb)=1:1:2,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可推知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 a B b.②如果要尽快获得正常株、雄株、雌株三种表现型的纯合子,将基因型为A a B b的正常株,首先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经培育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植株.③由于正常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而雄株的基因型为aa B_,雌株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b.所以选育出的雌株不能是aabb,且都是纯合体.因此,选育出的雄株和雌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 BB和AA bb.(4)基因工程中常以质粒作为运载体运载目的基因,获得重组DNA分子时,需要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分别作为基因“剪刀”和“针线”.为便于筛选获得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所用的质粒通常具有标记基因.故答案为:(1)生殖隔离(2)杂合子(3)①A a B b②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③aa BB、AA bb(4)运载体限制性内切酶标记基因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2、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分离后无法移向两极,进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3、据表格分析可知,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A和B同时存在(A B )时为雌雄同株异花,当B存在,A不存在(aa B_)时为雄株,当B不存(A_bb或aabb)时为雌株.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通过分析和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将两株植物放在封闭的玻璃罩内,用全素营养液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如甲图所示),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失水的影响、微生物对CO2浓度影响均忽略不计.现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乙图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1)上图显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______ 等.(2)BC段与AB段相比说明______ 能影响______ 的活性.CD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______ .(3)EF段植物光合作用速度较慢,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 .DE段与EF段相比,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变化是______ (变多、变少、基本不变).(4)G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呼吸作用酶;光合作用吸收部分的CO2;光照过强,气孔关闭;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解析】解:(1)全素营养液培养植物,水、矿质元素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因此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2)AC段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是呼吸作用的结果,与AB段相比,BC段温度低,呼吸酶活性低,呼吸作用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升高速度慢;C点有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二氧化碳,因此曲线上升较缓.(3)EF段植物光合作用速度较慢,是光合午休现象,由于光照过强,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影响了光合作用;此时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的三碳化合物减少,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不变,三碳化合物还原在短时间不变,因此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4)由分析可知,D、G点是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点.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CO2浓度(2)温度呼吸作用酶光合作用吸收部分的CO2(3)光照过强,气孔关闭减少(4)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外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矿质元素等,内因包括酶的活性和数量、色素的数量和种类、五碳化合物含量等.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产生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植物净光合作用速率=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3、图乙是密闭容器中培养植物,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早晨光照较弱,光合作用较弱,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但是升高的速度逐渐降低,随着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增强,当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D点);随着光合强度进一步增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降低,下午光照减弱,光合作用降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降低速度减小,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再下降(G)点,光照进一步减弱,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再升高.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分析解答问题.8.葡萄酒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很多老年人自己配制葡萄酒饮用.葡萄酒的制作方法如下工:取葡萄洗净淋干后,将葡萄珠挤破,装瓶至60%左右(如图所示),置于25-30℃背光处发酵.发酵期间每天松开瓶盖放气二次.至瓶中不再产生气体.2-3天后,取发酵后的上清液密封于酒瓶中,即为葡萄酒.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问题:(1)参与上述发酵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它的新陈代谢类属______ .发酵起始阶段,瓶内存有一定量的氧气,这有利于酵母菌的______ .随着氧气消耗殆尽,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______ 迅速积累.(2)家庭制作的葡萄酒均略带酸味,说明在葡萄酒配制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微生物参与,这些微生物之间呈______ 关系.在发酵初期,酵母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______ 为主.若想了解发酵瓶内微生物的种类,可取发酵初期的葡萄汁液,经稀释后拌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获得菌落,通过菌落的______ 等特征进行鉴别.(3)取发酵到某一时间的葡萄汁液1m L,稀释100倍,取1m L稀释液与1m L含有1000个红细胞液体混合均匀,制成涂片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若干个视野计数,得出酵母菌个数与红细胞个数之比为5:1.计算出待测葡萄汁液中酵母菌的含量是______ 个/m L.(4)密封于贮藏瓶的葡萄酒在浑浊下可保存1-2年,其“经久不坏”的原因是① ______ ;② ______ .由于上述原因,微生物(酵母菌)数量已经微乎其微.【答案】异养、兼性厌氧型;增殖;乙醇;竞争;种内互助;形态、厚度、颜色、硬度;5×105;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有害代谢产物(如酒精)的积累【解析】解:(1)参与上述发酵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它的新陈代谢类属异养兼性厌氧型.发酵起始阶段,瓶内存有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的增殖.随着氧气消耗殆尽,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乙醇迅速积累.(2)家庭制作的葡萄酒均略带酸味,说明在葡萄酒配制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微生物参与,这些微生物之间呈竞争关系.在发酵初期,酵母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种内互助为主.若想了解发酵瓶内微生物的种类,可取发酵初期的葡萄汁液,经稀释后拌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获得菌落,通过菌落的形态、厚度、颜色、硬度等特征进行鉴别.(3)取发酵到某一时间的葡萄汁液1m L,稀释100倍,取1m L稀释液与1m L含有1000个红细胞液体混合均匀,制成涂片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若干个视野计数,得出酵母菌个数与红细胞个数之比为5:1.计算出待测葡萄汁液中酵母菌的含量是1000×5×100=5×105个/m L.(4)密封于贮藏瓶的葡萄酒在浑浊下可保存1-2年,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有害代谢产物(如酒精)的积累,导致微生物(酵母菌)数量已经微乎其微.故答案为:(1)异养、兼性厌氧型增殖乙醇(2)竞争种内互助形态、厚度、颜色、硬度(3)5×105(4)①营养物质消耗殆尽②有害代谢产物(如酒精)的积累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酶2CO2+2C2H5OH+能量.本题结合实验装置,考查果酒的制作,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