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付印)
2012年重点复习知识
重点复习知识历史转型期:
二、14-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
四、 1949-1956年的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五、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和中国
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和中国
其他重点:现代化模式、美国史、国际关系史、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思想文化、古代城市经济、福建地方史中的事件和人物(林则徐、朱熹等)
重要时间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明末清初
1765年:工业革命、康乾盛世
1895年:向帝国主义过渡、甲午战争
1991年:苏联解体及国际关系的巨变、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选考模块:
改革模块: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
命题方向:从缓和阶级矛盾、从富民、从军事等。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复习
gdhxj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复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思想。
(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4)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抓住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历史
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组织学生搜集历史资料信息;学会社会调查,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
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
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讨论:为什么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期?
(一 )、历史性的跨越
1、背景
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
高考历史考纲+要点
【说明】蓝色字体是考纲原文,黑色字体是复习要点。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北京卷考试说明(历史)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中国古代的政治(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1)建立:前1046年武王建西周,与其弟周公旦(辅政成王)先后两次分封。
(2)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3)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先朝贵族。
(4)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号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获得封地和人口,封地内世袭统治。
(7)积极作用:有效巩固周王室统治,拓展疆域;分封宗法制明确统治秩序。
(8)后期影响:部分诸侯实力强大,威胁天子权威。
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关系上的矛盾。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国家政治等级、隶属关系。
(4)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统治。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Δ【复习要点】(1)背景①生产力: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加,井田制瓦解。
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新兴地主经济政治势力日益壮大。
(2)目的:前356年始,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力图改变秦国落后面貌。
(3)措施及作用: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发展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统一度量衡,推动经济交流,加强中央控制。
②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建立户籍制度(“什伍”),实行连坐,强化对人民控制,保障赋税和兵役徭役;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③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专制,从思想上强化统一。
(4)评价:①积极:废除旧制度,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012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2高考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忆和积累,也是我们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考中,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的主要科目,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内容。
在2012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知识点有很多。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国家制度的朝代,而周代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
考生需要了解这三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秦汉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法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汉朝的政治制度等内容。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古代中国以其丰富的科技与文化而闻名于世。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世界近代史知识点世界近代史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了近代欧洲历史、殖民扩张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
1. 近代欧洲历史:近代欧洲历史是指近代以来欧洲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各国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2. 殖民扩张与两次世界大战:在近代史的背景下,考生需要了解殖民主义国家的扩张,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印度反殖民斗争、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战争的发展与结束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
三、中国现代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1.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步。
2012届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2考纲解读】【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知识归纳】(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影响: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误区警示】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后面学的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结合教材上“周公辅佐成王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君主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具体实施分封的人是周武王和周公旦。
【例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2012历史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10课:1、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发展。
这一时期,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
这种要求必然在思想领域有所反映,因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2、文艺复兴的时间及范围⑴时间:14-16世纪。
⑵范围:14世纪,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和地区。
3、文艺复兴的阶级实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运动。
4、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教会对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缚。
他们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一切,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
这种文化倾向就是“人文主义”。
5、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⑴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
他的代表作品地长诗《神曲》。
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⑵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绘画成就突出,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⑶文艺复兴向西欧扩展时期的文学巨匠——英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新航路开辟的背景⑴经济根源(根本原因):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⑵社会根源:货币和黄金是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而《马可·波罗行纪》关于东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⑶客观条件:地圆学说流行,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得到应用。
78推动-繁荣;奠定-基础。
9、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见课本)往来-密切-连成整体;沿岸-经济繁荣;促进-发展。
11课: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⑴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⑵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队伍日益成长壮大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2、原因⑴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⑵直接原因(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3、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
2012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集
2012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集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 ***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2012全国高考历史知识点狂背
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浙江省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
浙江省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012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2012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2012 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第一部分备考重点热点问题
一、考点解读
解读一:三农问题:①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特点;②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③新中国的农业政策。
解读二:大国崛起问题:①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轨迹(美、日、英、德、苏俄等国的内政外交、经济发展、兴衰成败等);②中国的和平崛起。
解读三:工业化进程问题,社会转型问题: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中国、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和影响。
解读四:中国传统文化问题:①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解读五:重要文化现象、文化成果与政治经济的关系:①历次思想解放运动a.主要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解放) b.思想解放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历史影响。
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学艺术成就;③世界史上重要的文学艺术成就;④世界科技革命的比较与影响。
解读六:地方史问题:江南经济;与南京、苏州等相关的重要史实。
解读七: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成效: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经济指导思想的变化、国家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读八: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国探索与成效:①地主阶级--洋务运。
2012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2
一、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受封者必须接受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3、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开始变法。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以相同罪名处罚2、奖励生产。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3、奖励军功。
按照军功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没有爵位(对旧贵族打击最大)4、承认土地私有。
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徒弟私有制。
5、推行县制。
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
(有利于中央集权,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大)6、统一度量衡。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启示: 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三、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一、秦兼并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 废分封,立郡县。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2012年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自己整理的很好(1)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王位嫡长子继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管监察、太尉管军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郡县封国并存制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相权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2个基本矛盾一个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卢梭改革: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力越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个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陪审法庭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特征)以部落为单位设五百人议事会(个部落轮流执政)设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作用: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工资、发津贴作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成文法的诞生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保护私有财产,(原则)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帝国的统治家的立法、司法、反封建1689年限制国王权力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1787年宪法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权分立1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的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有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总统和议会的选举体现民主)2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男子享有平等权力三权分力为主要形式的联邦制民主共和政体英1都是资产阶级胜利后建立的2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3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1839、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香港《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
2012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
2012年下半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各章要求领会、掌握如下内容: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2、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两对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3、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事件的分析与认识。
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2、帝国主义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3、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怎样?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教训。
4、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
中编综述一战与十月革命的影响;抗战结束后的三种政治力量与三种建国方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2、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及其重要意义。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推动了中国革命面貌的剧变(中国共产党在1924至1927年国民革命中的主要贡献)?5、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是什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有何历史启示?2、中共早期连续发生的几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3、遵义会议的转折作用与历史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2、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如何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4、如何理解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胜利原因是什么?6、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重庆谈判发生的背景、结果及其对时局的影响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012年历史高考知识点重点梳理
2012年历史高考知识点重点梳理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黑线: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红线: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⑴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⑵中共的倡导与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担心人民力量发展壮大)。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项目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方式党内合作党外合作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政治纲领任务反帝反封并举抗日结果国民大革命失败抗日战争胜利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辛亥革命:(大事记)⑴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⑵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⑶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加速革命发展进程;⑷1911年10月1日,武昌起义胜利;⑸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⑹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
⑺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注意:1、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2、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
国民大革命: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高潮:北伐(1926年7月开始)目的:打到列强除军阀失败:“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影响: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比较:比较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不同点背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革命成果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打垮北洋军阀群众基础只依靠革命党人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相同点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破坏革命主观原因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启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课复习提纲
1、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长征(1934-1936年);遵义会议(党生死攸关转折点)。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政权:南京国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二次革命、护法、护国等)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阅读即可)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资本输出)、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地主阶级抵抗派)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2、《天朝田亩制度》(局限性)、洪仁玕《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1861-1894)
1、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军事企业(代表),民用企业(代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原因、三地三厂)
2、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与农业相脱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官方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铸造繁荣(商朝司母戊鼎);春秋晚期出现钢剑;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2012届历史高考新考纲
A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设立
A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A
中国走向世界
初登国际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
A
外交舞台的拓展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立
A
《联合声明》与中日建交
A
新时期对外关系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军机处的设立
B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
康乾盛世(下)
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
A
《四库全书》
A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B
从海禁到闭关
B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的传入
A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的体制
C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
(三)世界近现代史
主题
要点(目)
学习水平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国家调控经济
B
社会保障措施
B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A
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A
纳粹体制的特征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A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
《开罗宣言》
A
德国和日本的投降
A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2012年高考历史提纲(根据考试说明编排)
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整编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1专题1)1. 西周的政治制度(1)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在禹之前,是禅让制;禹之后为世袭制。
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出现于夏朝。
周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始称西周。
(2)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①内容: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主要诸侯国——燕、鲁(武王)、宋(成王,商朝旧贵族)等。
②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后来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宗法制①内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典型特征。
②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分封制。
(2)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4)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夏朝建立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2届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梳理复习教案3
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2考纲解读】【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知识归纳】(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
“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
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
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伦理道德上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推崇。
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荀子名况,著有《荀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A.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中国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沉重打击;陷入绝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大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买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1871年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体系(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相对论创立;量子论诞生近代以来世界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会的禁锢“神创说”;拉马克杂早期进化思想;达尔文进化论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蒸汽时代的到来;电气革命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优先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北约、华约组织成立为标志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于加入:世纪以来的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世界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的辉煌: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现代主义音乐与影视艺术: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20世纪音乐的发展;影视艺术产生发展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点复习分解提纲一、古代部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宗法制:按血缘亲疏分为大小宗但大小宗是相对的;规定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
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方式。
周王“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册封地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使周王室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起了积极作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导致分封制崩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朝廷)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演变过程:①萌芽——战国时期;②创立——秦朝;③巩固——西汉;④完善——隋唐;⑤加强——北宋;⑥新发展——元朝;⑦强化(或顶峰)——明清。
⑧结束: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域;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E: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③地位: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A: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巩固:利用“中外朝”制度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分散王国力量以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
C: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皇权:三分相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
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从地方挑选精壮士兵组成禁军);削实权(派文臣为地方知州,又设通判互相监督);制钱谷(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
作用: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又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D: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宰相行使中央大权。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E:总的趋势:北宋前地方占上风;北宋后中央对地方斗争中明显占上风。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选择)A: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明成祖设内阁。
设置厂卫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
在地方废行省机构设三司,大权统归中央。
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初还大兴文字狱。
(5)选官任官制度的演变:(★★★选择)A: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先秦(贵族世袭)B:察举制——汉朝: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选才标准是孝廉。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
影响:拓宽了选官渠道,西汉武帝时注意德才兼备也就人才济济。
C:九品中正制——魏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担任中正官考评定级,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
起初,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随着豪强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门阀士族的形成。
D:科举制——隋唐形成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1905年)废止。
特点: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评价:积极意义:①科举制的实行,打破门阀士族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明清时八股取士:规定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答题形式为八股文,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②科举考试专考诗赋书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6)文化专制政策: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2.古代中国的经济(★★★★★选择)(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大题)A:耕作方式: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