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发热
7第七章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第七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治疗退烧常用穴道1、针三叉三穴退烧,特效2、针重子穴、重仙穴,特效3、针针灵骨穴、大白穴、重魁穴,特效4、开四关穴(双手双脚的合谷穴、太冲穴),特效5、十八星穴点刺放血,特效。
6、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特效7、大椎穴点刺放血,特效8、耳尖、耳轮放血9、少商穴,商阳穴放血10、背部五岭穴刮痧11、小儿高烧,若季胁部见红点成对出现,即在红点上放血。
(二)感冒发烧1、在少商放血,及针灵骨穴、感冒穴2、十八星穴点刺放血、耳尖放血3、五岭穴点刺放血,特效4、针三眼穴、灵骨穴、大白穴、重魁穴。
5、针灵骨穴、大白穴,配合曲陵穴、建力穴、中力穴6、三叉三穴退烧,特效。
7、高烧不能言(1)十八星穴及后背心肺区青色、黑色等异处放血。
(2)后背心见有黑青异色处放血(此乃小儿高烧之重者;若发烧轻症,可于少商穴、大椎穴放血即可)。
8、发高热:(1)针大白穴退热,效果极佳。
(2)背部五岭穴点刺出血,效佳。
9、小儿高烧:若季胁部见红点成对出现,即在红点上放血。
(三)感冒1、感冒咳嗽:针火腑海穴。
2、感冒喘息:针天士、人士、地士穴。
3、感冒鼻塞:(1)针分金穴、合金穴、内金穴,配三叉穴、足感冒穴及镇静穴埋针。
(2、)鼻塞取侧三里穴,一针即通。
4、感冒体虚:针三叉三穴、灵骨穴、大白穴、神耳穴、水金穴、水通穴。
5、感冒发热:五岭穴点刺出血,热度即退。
6、十八星穴,及背后五岭穴点刺放血。
7、五岭穴点刺放血,特效(四)感冒流鼻涕1、针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针对侧)2、三叉三穴,极有效3、镇静穴,双上星穴,特效4、神庭透上星穴,配合灵骨穴、迎香穴,特效5、二龙针透穴,特效6、背部感冒三穴,特效7、背部五岭穴心肺区点刺放血,特效8、玉火穴附近不定穴,有效9、灵骨穴、大白穴10、感冒一穴、感冒二穴、感冒三穴11、明黄穴、其黄穴、天黄穴道,上三黄穴12、曲陵穴、建力穴、中力穴13、手指木穴14、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15、驷马一穴、驷马二穴、驷马三穴16、治疗鼻病三线之『局部治疗法』:方法:『迎香穴+印堂穴透刺+头皮透刺』。
《传热学》第7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补充例题3
v 思路: 膜态沸腾换热套用公式计算即可。
稳定的膜态沸腾时,金属丝的电流的发热量 一部分通过沸腾换热传给了水,其余部分则 使金属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一 个能量平衡。
补充例题3
v 解:膜态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套教材中的公式,略 去。结果为: h=236.70 W/(m2.℃)
每米长金属丝的传热量为:
理论解的修正
h
=
0.943
gγρ
µH (ts
2λ3 − tw
1/ 4
)
实验证实: Re < 20
时,实验结果与理论解相吻合
Re > 20 时,实验结果比理论解高20%
所以在工程计算时将该式的系数加大20%
h
=
1.13
gγρ 2λ3
µl(ts − tw
)
1/
4
定性温度
tm
传热学
第7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Condensation and boiling
简介
蒸气被冷却凝结成液体的换热过程称为凝结换热; 液体被加热沸腾变成蒸气的换热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一般情况下,凝结和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要比单相 流体的对流换热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7-1 凝结换热现象
膜状凝结换热 的主要阻力
=
1 2
(ts
+
tw
)
其他
单根水平圆管外壁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h=
( ) 紊流膜状凝结换热
0.729
gγρ µd ts
2λ3 − tw
1/ 4
( ) 整个垂直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
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命名法:器官名称+“炎”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图)一、炎症的原因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
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
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一)、变质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⑵组织内渗透压↑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炎症介质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
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工程热力学第7章答案
m=3.48 吨/小时
7-10 水蒸气进入汽轮机时 p1=10MPa,t1=450℃,排出汽轮机时 p2=8kPa,假设蒸汽在汽 轮机内的膨胀是可逆绝热的,且忽略入口和出口的动能差,汽轮机输出功率为 100MW,求
3
第 7 章 水蒸气
解:
已知: X = 0.8 s' = 0.45kJ / kg ⋅ K γ = 1600kJ / kg T = 200 + 273 = 473K
sx
=
s '+
X
⋅γ T
=
0.45 + 0.8× 1600 473
= 3.156kJ
/(kg ⋅ K )
5kg 工质的熵 S = m ⋅ sx = 5× 3.156 = 15.78kJ / K
p1=0.40MPa 时, v//=0.46246m3/kg p1=0.41MPa 时, v//=0.45184m3/kg 采用内插法得 p2=0.40166MPa,h2=h//=2738.68 kJ/kg t2=ts=143.79℃
u2=h2-p2v2=2738.68-0.40166 × 103 × 0.4607=2553.64 kJ/kg
∴湿饱和状态 x = h − h ' = 1134.3 − 417.5 = 31.78% h ''− h ' 2675 − 417.5
s''= 7.359kJ / kg ⋅ K
s'= 1.303kJ / kg ⋅ K
sx = 1.303 + 0.3178× (7.359 −1.303) = 3.228kJ / kg ⋅ K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 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2.基础代谢的概念及意义3.机体的散热方式4.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调定点学说)熟悉:1.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2. 机体的产热3. 体温调节中枢了解:1. 食物的能量转化2.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二.基本概念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食物的热价(themal equivalent of food)、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isis)、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对流散热(them1a1 convection)、蒸发散热(evaporation)、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发汗(sweating)或可感蒸发(sendbie evaporation)、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第一节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体内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分为:1)合成代谢:合成自身的成分,贮存能量2)分解代谢:氧化分解成分,释放能量。
一、来源:(1)糖:是重要来源,约占70%。
尤其是脑。
肌糖原→肌肉;肝糖原→血糖。
(2)脂肪:各种物质贮存的形式;(3)蛋白质:主要用于合成细胞组织结构,不是能量的提供者,如激素,酶等。
第6、7章_热力学第I、第II定律原理及应用
第6、7章 热力学第I 、第II 定律原理及应用热力学第I 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各种形式能量间相互转化或传递,在转化或传递的过程中,总的能量数量是守恒的。
能量的表现方式一是物质自身的蓄能,如内能、动能、位能和焓、自由能等各种热力学能等,它们都是状态函数;二是以系统和环境间传递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热和功,它们均与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有关,是过程函数。
热力学第II 定律揭示了热和功之间的转化规律。
能量不仅有数量多寡,而且有质量(品位)的高低之分。
从做功能力上看,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而热只能部分变为功,热和功是两种不同品位的能量。
运用热力学第I 定律和第II 定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对化工过程的能量转化、传递、使用和损失情况进行分析,揭示能量消耗的大小、原因和部位,为改进工艺过程,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指出方向和方法,这是过程热力学分析的核心内容。
本章学习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敞开系统的热力学第I 定律(即能量衡算方程)及其工程应用;热力学第II 定律三种定性表述方式和熵衡算方程,弄清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与环境、环境状态、可逆的热功转换装置(即Carnot 循环)、理想功与损失功、有效能与无效能等,学会应用熵衡算方程、理想功与损失功的计算及有效能衡算方法对化工单元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对能量的使用和消耗进行评价。
重点与难点6 热力学第I 定律及其工程应用6.1 封闭系统能量衡算方程系统在过程前后的能量变化E ∆应与系统在该过程中传递的热量Q 与功W 的代数和:21E E E Q W ∆=-=+(5-1)通常规定: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系统对环境作功,得功为负,式(5-1)即是热力学第I 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6.2 敞开系统的热力学第I 定律22Si i i i j j j j i jW 11Q dE m (h gz u )m (h gz u )22dt dt dt ''δδ++-+++-=∑∑ (5-5)式(5-5)即为敞开系统的热力学第I 定律表达式,其中:i i i h U P V =+。
第7章 热传导
5. 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
1. 薄壁物体非稳态导热 ----集总热容法 ( lumped capacity method ) 薄壁——当物体内部的导热热阻比物体与环境
的对流热阻小的很多时,可归结为薄壁物体的导热 问题。
集总热容法——当物体体积不大,而导热系
数又比较大,认为物体内部的温度在任意时刻都是均 匀的,好像该物体原来连续分布的质量和热容量汇 总到一点,因而只有一个温度值,这种分析法称为 总集热容法。
第一类边界条件(记为B.C.I)
直接给出边界上(任意时刻)的数值。
传热 传质
T TS
A AS
第二类边界条件(记为B.C.II)
给出边界上的导数值(梯度值、通量值)
传热 传质
q ys
T k y
S
j Ays D AB
A y
S
T 0 如某一端面(L)绝热,则可具体写为 q k x x l T 如温度分布中心对称(x =0),则写为 x 0 0 x
初始条件(I.C.)
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定历史条件。 追溯了在某个初始时刻的状态。
边界条件(B.C.)
反映所研究对象是处于怎样的特定环境。 环境通过体系的边界将如何影响所研究的对象。
下面以传热为例写出相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1)初始条件
给定某时刻物体内的温度或浓度分布,写为:
传热 传质 传热 传质
三、非稳态导热
在工程问题中,需要知道当物体表面的热状态
发生变化时,物体内给定的温度变化到某一确 定值需要的时间,这也是非稳态导热问题。
在本节将着重讨论薄壁、无限大物体、厚
壁物体 非稳态导热中的 温度分布及求解 方法。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下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将降低()。
A.发热B.糖尿病C.甲状腺功能减退D.甲状腺功能亢进E.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式来增加产热量()。
A.战栗产热B.非战栗生热C.温度刺激性肌紧张D.肝脏代谢亢进E.全部内脏代谢增强3. 在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
A.皮肤温度B.环境温度C.环境湿度D.皮肤和环境温度差E.风速4.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5. 摄取混合食物,呼吸商通常为()。
A.0.71B.0.75C.0.80D.0.85E.1.006.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A.下丘脑前部-视前区B.中脑C.下丘脑视上核D.脑干网状结构E.延髓7. 增加产热作用最强的激素为()。
A.甲状腺激素B.去甲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D.孕激素E.乙酰胆碱8. 下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最低()。
A.安静时B.基础条件下C.清晨醒后未进食之前D.平卧时E.慢波睡眠时9. 当人体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
A.13%B.18%C.20%D.23%E.30%10. 下列哪种情况下呼吸商较大()。
A.机体将脂肪转化为糖时B.肺通气不足时C.代谢性碱中毒时D.肌肉剧烈活动时E.吸入O2过多11. 机体在安静时产热量高于基础代谢率的原因是()。
A.大脑思考问题多B.消化腺分泌旺盛C.机体发生寒战D.肌肉收缩以维持姿势E.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12.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属于()。
A.蒸发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辐射散热E.不感蒸发散热1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改变,这可能与下列激素有关的是()。
A.雌激素B.孕激素C.甲状腺素D.肾上腺素E.胰岛素14. 呼吸商等于1的物质是()。
A.糖B.脂肪C.蛋白质D.混合食物E.维生素15. 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燃烧学讲义-第7章固体燃料燃烧
③举例:气体燃料燃烧的全预混火焰中,燃
料气与O2均匀充分混合在一起,只要火焰
传播过来,通过导热就能把燃料混合物加热 升温——着火燃烧掉, ∴ 预混火焰燃烧属动力燃烧控制——即企 图↑燃烧化学反应的唯一措施就是↑T(即↑k)
24
当温度T很高时
E k k0 exp RT
第7章 固体燃料燃烧
7.1 概述 7.2 异相化学反应及碳化学反应速度 7.3 碳球燃烧过程与燃尽时间 7.4 煤粉两相流的燃烧 7.5 煤粉的火炬燃烧
1
7.1 概述
煤的燃烧过程有自己的特点:
加热 供O2 加热 剩余固态产物: 焦炭C
气态产物: 挥发分V
着火燃烧
煤
受热裂解
着火燃烧
↑T和↑αzl都能起到强化燃烧的效果。
28
判断燃烧区的谢苗诺夫准则Sm和浓度准则
Cb C
动力燃烧区 谢苗诺夫准则 浓度准则
过渡区 0.11~9 0.1~0.9
扩散燃烧区 <0.11 <0.1
Cb C
zl Sm k
>9 >0.9
29
zl
k
Nu zl k0 exp(
D
0
E ) RT
பைடு நூலகம்
碳球
扩散到碳表面 Cb E O2 n 1 的 O2 与 碳 发 生 qm Kb kCb k0 exp Cb 1 RT 化学反应,当 k 达到平衡时, 消 耗 的 O2 量 就 单位时间,单位碳表面积上燃烧 是qm 消耗的氧量,mol/m2· s
6
煤中碳的结构特征
在六角形基面中,碳原子间距1.41×10-10m,所以结 合比较牢固。
第七章_能量与体温
第七章_能量与体温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一)选择题【A型题】1.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A.葡萄糖B.脂肪C.磷酸肌酸D.ATPE.蛋白质2.人体约70%的能量来自A.葡萄糖B.脂肪C.蛋白质D.ATPE.磷酸肌酸3.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ATPB.磷酸肌酸C.氨基酸D.葡萄糖E.ADP4.正常体重者在短期饥饿情况下,主要依靠哪种物质供能A.葡萄糖B.脂肪C.肌酸D.ADPE.蛋白质5.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A.脂肪B.血糖C.氨基酸D.葡萄糖有氧氧化E.肌酸6.机体重要的贮能形式是A.葡萄糖B.维生素C.ATPD.氨基酸E.ADP7.机体消耗的能量,除了肌肉收缩所做的机械功外,最终都将转化成A.机械能B.电能C.化学能D.体温E.热能8.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A.食物的热价B.食物的氧热价C.呼吸商D.非蛋白呼吸商E.能量代谢9.葡萄糖的呼吸商约为A.0.70B.0.71C.0.82D.0.85E.1.0010.下列情况中,呼吸商变大的是A.体内脂肪转化为糖时B.肺过度通气时C.代谢性碱中毒D.肌肉剧烈活动时E.糖尿病患者11.我国一般混合性膳食的呼吸商约为A.0.70B.0.71C.0.82D.0.85E.1.0012.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食物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氨基酸E.水13.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环境温度B.肌肉活动C.精神活动D.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E.食物的热价14.剧烈运动时,肌肉耗O2量可达到安静时的A.1~2倍B.5~10倍C.10~20倍D.20~30倍E.30~40倍15.常用来计量基础代谢率平均值的单位是A.KJ/LB.KJ/(㎡·h)C.KJD.%E.L/g16.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是A.±(5~10)%B.±(10~15)%C.±(15~20)%D.±(20~25)%E.±(25~30)%17.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错误的是A.清醒B.静卧C.餐后6小时D.室温20~25℃E.肌肉放松18.基础代谢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基础条件下测定B.反映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C.反映人体最低水平的能量代谢D.正常值为±(10~15)%E.临床上有助于对某些内分泌疾病的诊断19.体温是指A.舌下温度B.腋下温度C.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D.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E.直肠温度20.体温的正常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麻醉药可使体温上升B.昼夜温度变化大约相差1.5℃左右C.女子排卵后体温常常下降D.儿童体温常低于成年人体温E.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21.排卵后体温升高,可能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恐惧焦虑B.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C.肌肉活动增强D.精神活动紧张E.孕激素作用22.体温昼夜变化的原因可能为A.环境温度变化B.骨骼肌的活动C.能量代谢的变化D.体内存在生物钟E.年龄差异23.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A.肝B.心肌C.骨骼肌D.皮肤E.肺24.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肝B.皮肤C.骨骼肌D.肺E.胃肠道25.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A.皮肤C.泌尿道D.消化道E.腺体26.皮肤物理散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的导热性能与散热速度成反变B.皮肤与外界的温差大,散热快C.皮肤血管收缩时,散热速度快D.环境湿度越大越容易散热E.环境风速小,散热快27.临床上对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此散热方式属于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发汗28.辐射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以热射线形式散热的方式B.散热面积越大散热量越多C.皮肤与环境温差越大散热量越少D.人体安静时的主要散热方式E.属于皮肤散热的一种方式29.传导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热量传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B.棉毛织物导热性能差C.散热量与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D.脂肪的导热效能好E.水的导热性能较好30.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冰袋、冰帽降温,其散热方式是A.不感蒸发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辐射散热31.能够使散热量减少的因素是A.发汗B.扩张皮肤血管C.风速低D.湿度小E.皮肤接触较冷物体32.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E.胆碱33.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主要依靠下列哪项产热A.收缩皮肤血管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甲状腺素分泌增加D.战栗E.去甲状腺素分泌增加34.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下丘脑35.某人感染病菌后,畏寒、战栗、体温升高到39℃,其原因可能是A.产热器官活动增强B.散热器官活动减弱C.调定点上移D.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发生障碍E.温度感受器的功能失灵36.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A.耗氧量/混合食物B.混合食物/耗氧量C.耗氧量/二氧化碳产生量D.二氧化碳产生量/耗氧量E.二氧化碳产生量/非蛋白食物37.下列哪种状态下,人体的BMR最低A.熟睡时B.肌肉松弛时C.环境温度下降时D.完全静息时E.恐惧焦虑38.体温是指A.体表的平均温度B.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C.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D.胸腔内的平均温度E.腹腔内得平均温度39.关于正常人的体温,正确的是A.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B.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C.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D.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E.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40.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散热的形式是A.辐射B.传导C.对流D.辐射和对流E.蒸发41.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A.辐射和蒸发B.传导和对流C.不感蒸发D.蒸发和对流E.辐射、传导和对流42.关于汗液分泌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高渗液体B.固体成分主要是NaClC.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增加D.大量出汗可出现高渗性脱水E.汗液中排出的Na+量受醛固酮的调节43.关于行为性体温调节,下列描述哪一项是错的A.有意识的进行B.以自主性调节为基础C.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D.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不属于此种调节E.跑步御寒是此种调节的典型例子44.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A.一定时间内的二氧化碳产生量B.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C.非蛋白呼吸商D.食物的氧热价E.食物的热价45.下列哪项与间接测热法无关A.尿氮B.食物的热价C.氧热价D.体表面积E.非蛋白呼吸商46.人体发烧时,体温每升高1℃,BMR将升高A.5%B.13%C.20%D.25%E.30%47.促进机体产热最重要的激素是A.甲状腺激素B.肾上腺素C.糖皮质激素D.生长素E.孕激素48.对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汗液中有少量的KCl和尿素B.汗液是低渗的C.汗液流经汗腺管时部分NaCl被吸收D.醛固酮可促进汗腺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E.机体大量出汗时,可导致低渗性脱水49.关于蛋白质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大于物理热价B.尿素在体外可以氧化释能C.尿素在体内可以氧化释能D.蛋白质在体内产热量大于糖氧化E.一般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蛋白质的氧化50.伴有基础代谢率升高的疾病是A.病理性饥饿时B.甲状腺功能亢进C.垂体性肥胖症D.肾病综合征E.糖尿病51.伴有基础代谢率降低的疾病是A.红细胞增多症B.白血病C.甲状腺功能亢进D.糖尿病E.肾病综合征52.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来代表脑温的测量部位是A.口腔B.食管C.腋窝D.直肠E.鼓膜53.温度变化与鼓膜温度的变化大致成正比的部位是A.大脑皮层B.下丘脑C.中脑D.延髓E.脑桥54.人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量的主要方式是A.战栗产热B.非战栗产热C.战栗前肌紧张D.肝脏代谢增强E.内脏代谢增强55.皮肤的辐射散热量主要取决于A.皮肤温度B.环境温度C.环境湿度D.皮肤和环境温度差E.风速56.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基础条件下测定B.单位是kJ/(m2.h)C.是机体最低的代谢水平D.临床多用相对值表示E.与体重不成比例关系57.关于发汗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汗是一反射活动B.在环境温度高于30℃时开始发汗C.发汗速度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D.人体汗腺接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E.下丘脑热敏神经元兴奋时发汗增多58.生物热价与物理热价不相等的是A.糖B.脂肪C.糖和脂肪D.蛋白质E.以上均对59.关于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C.规定数值为37℃D.发热时调定点不变E.致热原可使调定点上移【B型题】A.食物的热价B.氧热价C.物理热价D.呼吸商E.非蛋白呼吸商60.1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61.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62.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糖和脂肪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A.0.70B.0.80C.0.82D.0.85E.1.0063.一般情况下,摄取混合食物时的呼吸商通常为64.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接近与65.糖尿病患者,呼吸商接近于66.基础状态下的呼吸商约为67.糖的呼吸商约为A.脑组织B.肝脏C.肌肉D.脂肪组织E内分泌腺68..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69.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8.5-38.9℃70.正常成人腋窝温度的范围是71.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传导+对流E.蒸发散热72.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73.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冰帽降温是增加74.给高热病人用乙醇擦浴散热是通过75.用风扇散热是通过。
第7章热水系统-
5、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图7-1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该设备由贮热水罐、内藏 式快速换热器和内循环泵3个 主要部分组成。
加热原理:被加热水在快速 换热器内迅速加热后,通过热 水配水管进入贮热水罐,当管 网中热水用水低于设计用水量 时,热水的一部分落到贮罐底 部,与补充水(冷水)一道经内 循环泵升压后再次进入快速换 热器加热。
3)不能贮水,水温有波动;4)热效率较低。
适用于:生产车间和工业企业生活间。
4、热水箱加热(图7-2(b)(c))
①直接加热水箱:在水箱中安装蒸汽多孔管或蒸汽喷射 器。 ②间接加热水箱:在水箱中安装排管或盘管。
适用:公共浴室等用水量大而均匀的定时热水供应系统。
优点:1)设备简单,成本低,热效率高; 2)既可加热,又可贮热。
供热水设备的基本性能要求
舒适:能够提供温度适宜、水量充沛的热水 经济:投资少,运行及维护费用低 方便:易于操作、便于维护管理 安全:水质应符合 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的生活饮用水
标准,避免各类事故。 其他: 占地省,外形美观。
4、热水供应系统的器材和附件 (1)疏水器
作用:保证蒸汽凝结水及时排放,防止蒸汽漏失。 安装部位:热媒循环管网的冷凝水管上。
6、按系统的压力工况分
(1)开式热水供应系统 配水点关闭,系统仍与大气相通
(2)闭式热水供应系统 配水点关闭,系统不与大气相通
7、按配水管路布置方式分
(1)上行下给式 (2)下行上给式
思考: 1、局部?集中?区域? 2、自然循环?机械循环? 3、全循环?半循环?非循环? 4、同程式?异程式? 5、定时循环?全天循环? 6、开式系统?闭式系统? 7、上行下给式?下行上给式?
病理第2-8章习题
第二章细胞、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一.选择题:1.萎缩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体积缩小B.细胞数目减小C.细胞功能降低D.细胞适应减弱E.器官体积缩小2、骨折时石膏固定后患肢可出现()A.营养不良性萎缩B.废用性萎缩C.压迫性萎缩D.神经性萎缩E.内分泌性萎缩3.最常见的轻度变性是()A.细胞水肿B.脂肪变性C.玻璃样变性D.纤维蛋白样变性E.粘液样变性4.血管壁的玻璃样变常发生于()A.细动脉B.小动脉C.大动脉D.小静脉E.大静脉5.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哪项改变?()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器D.细胞核E.细胞浆6.干性坏疽多发生于()A.肢端B.肺C.肾D.脾E.肝7.坏死组织逐渐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A.纤维化B.机化C.钙化D.分化E.再生8.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化生?()A.柱状上皮变为复层鳞状上皮B.胃粘膜上皮变为肠型上皮C.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D.纤维组织变为骨组织E.结缔组织软骨化9.有关坏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坏疽是一种坏死B.坏疽易见于肝脏C.坏疽局部颜色变黑D.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E.坏疽发生在与外界相通的脏器10.下列哪项不属于适应性反应? ( )A.高血压时左心室肥大B.脑动脉硬化所致脑萎缩C.支气管上皮鳞状上皮化生D.血管壁玻璃样变性E.宫颈鳞状上皮化生二.填空题:1.适应在形态上表现出、、、。
2.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表现为、、。
3.坏疽分为、和三种类型。
4.坏死的结局有、、或。
三.名词解释1.化生2.坏死3.坏疽4.肉芽组织5. 健康四.问答题1.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功能。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选择题:1.槟榔肝是由____引起的:()A.肝脂变 B.肝水变性 C.门脉性肝硬化 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2.下列哪个器官易发生出血性梗死()A.心B.肾C.肺D.脑E.脾3.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A.肺、肝及胃肠道B.肝、脾及胃肠道C.脑、肺及胃肠道D.肾、肺及胃肠道E.脾、肺及胃肠道4.右上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A.肺动脉B.脑动脉C.肝动脉D.心冠状动脉E.以上均不是5.下述因素哪种与血栓形成无关()A.血管内膜损伤B.血流缓慢C.血小板数量增多D.癌细胞崩解产物E.纤维蛋白溶酶增加6.心衰细胞是由于:()A.心衰时肺泡内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B.心衰时肺泡内巨噬细胞吞噬了尘埃颗粒C.心衰时肺泡内巨噬细胞吞噬了纤维素样坏死物D.心衰时巨噬细胞的集聚E.以上都不是7.肺淤血时痰液中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A 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B 肺泡上皮细胞C 异物巨细胞D 单核细胞E 心衰细胞8.左心室腹壁血栓可引起()A 心力衰竭B 肺淤血C 肺动脉栓塞D 心壁穿孔E脑动脉栓塞9.槟榔肝的特点不包括()A 肝细胞脂肪变性B 肝细胞萎缩C 胆小管增生D 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血E 切面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10.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 梗死B 溶解、吸收C 钙化D 机化E 再通11.静脉石是指()A 静脉血栓B 静脉血栓机化C 静脉血栓钙盐沉积D 静脉内钙盐沉积E 静脉内胆盐沉积12.淤血时扩张充盈的血管主要是()A、动脉B、静脉C、小动脉和毛细血管D、小静脉和毛细血管E、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13.股骨粉碎性骨折可以引起()A、血栓栓塞B、空气栓塞C、羊水栓塞D、细菌栓子栓塞E、脂肪栓塞二.填空题: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带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单项选择题1.体内组织器官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供能的是A.脑和心肌B.心肌和骨骼肌C.平滑肌和消化腺D.心肌和平滑肌E.肾和肾上腺2.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糖B.脂肪C.蛋白质D.三磷酸腺苷E.磷酸肌酸3.下列哪项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A.环境温度增高B.环境温度降低C.进食活动D.肌肉活动E.精神活动4.在体内,主要用于供能的营养物质是A.糖与脂肪B.糖与蛋白质C.脂肪与蛋白质D.脂肪与核酸E.糖、脂肪与蛋白质5.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的食物是A.糖类B.甘油三酯C.胆固醇D.蛋白质E.混合性食物6.人体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率A.与身高成正比B.与体重成正比C.与体表面积成正比D.与身高和体重的乘积成正比E.与上述各因素都无关7.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A.30~50%B.40~80%C.60~90%D.50%~70%以上E.80%以上8.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主要用以判断下列哪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A.甲状腺B.肾上腺C.脑D.心E.肝9.可引起基础代谢率升高的是A.甲状腺功能亢进B.病理性饥饿C.阿狄森病D.肾病综合征E.垂体性肥胖症10.下列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A.肝B.胰腺C.肾D.十二指肠E.直肠11.调节人体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甲状旁腺激素E.生长素12.人体在劳动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脑组织B.心C.肝D.骨骼肌E.皮肤13.不能发生寒战产热的是A.新生儿B.儿童C.青壮年D.妇女E.老人14.当环境温度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15.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A.脊髓B.延髓C.下丘脑D.脑干网状结构E.大脑皮层16.月经周期中,正常育龄期女性基础体温的最低点是在A.月经期第1天B.整个卵泡期C.排卵前期1周D.排卵日E.整个黄体期17.自主性体温调节不包括A.皮肤血流量增加B.体位改变C.发汗D.寒战E.皮肤血流量减少18.发热开始时病人常自感发冷、寒战,最可能的原因是A.产热量不足B.散热量不足C.调定点上移D.体温调节机制障碍E.皮肤血流量增加二、B型题A.糖B.蛋白质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在正常营养状态下,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2.在正常营养状态下,主要用于机体组织自我更新的是A.骨骼肌B.肝C.胰腺D.脾E.皮肤3.人体代谢最旺盛的组织器官是4.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5.具有巨大产热潜力的组织器官是6.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组织器官是A.皮质醇B.醛固酮C.甲状腺激素D.乙酰胆碱E.去甲肾上腺素7.可刺激机体产热活动增强,起效慢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是8.可刺激机体产热活动增强,起效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是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DDDAD 6-10CDAAA 11-15CDADC 16-18 DBC 二、B型题1-2AB 3-6BEAB 7-8CE。
生理学习题 第七章 体温
第七章体温一、名词解释1.体温2.基础代谢3.温热性出汗4.行为性体温调节5.体温调定点6.蒸发散热7.能量代谢8.食物的热价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11.非蛋白呼吸商 12.基础代谢率二、填空题1.体温通常是指_____.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燃烧学 第七章 固体燃料的燃烧
即:
kCs = ad (C∞-Cs )
Cs
ad k ad
C
二、推导碳燃烧速度
• 于是
ws0 kkadad Ck11a1d C
碳的燃烧速度:
Gsc
ws0
1 1 1
C
k ad
碳与氧的化学计量比
• 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同时交叉平行进行着,构成碳燃烧过程的基本化
学反应。
一、碳燃烧的化学反应机理
• 当碳表面有水蒸气存在时,还可能进一步进行以下的反应:
C+H2O=CO+H2 C+2H2O=CO2+2H2 3C+4H2O=4H2+2CO+CO2 C+2H2=CH4
• 在靠近碳表面的气体层中,还可能发生下列反应:
– 高能氧分子份额增多了,但同时已溶解的氧分子的解脱 作用也加大了;
– 碳和氧的一次反应通过晶体边界的棱和顶角的化学吸附 完成;
– 高温下氧分子撞击碳表面的频率增大,但此时化学反应 取决于较慢的化学吸附速度,与氧分子浓度和撞击频率 无关。属于零级反应。
– 化学吸附形成络合物:
3C+2O2 = C3O4 – 高温下自行热分解
7.2 煤的热解
一、概述
• 煤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进入热分解阶段。 • 热分解阶段释放出焦油和气体,并形成剩余焦炭,这些焦油和气体称
为挥发分。
• 挥发分由可燃气体混合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其中可燃气体包括一
氧化碳、氢、气态烃类和少量酚醛。
• 煤加热时释放出的挥发分的重量和成分取决于加热升温速度、加热最
三、煤的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
• Stickler提出了两个平行反应方程模型,假定煤粉颗粒在快
第七章 发热计算
短路试验pFe
空载试验pCu
0
测得
Cu
0 测得Cu
4)热阻的计算
a、定子绕组铜和铁心之间的绝缘热阻 RCF
RCF
CF CF ACF
CF 铜铁之间绝缘(包括气隙层)总厚度
CF 铜铁所用绝缘合成导热率 ACF 绝缘和铁心接触总面积
A
R
其中: R
A
称为热阻
对比:热路 R
电路 u IR
② 热阻的串并联(与电路一样)
串联时的合成热阻: R n Rn
1
并联时的合成热阻: 1 n 1
R 1 Rn
三、热传导方程(温度场的场问题分析)
1、热传导方程
建立温度场和热源之间的关系式叫热传导方程式。
(四)励磁绕组中的温度分布 励磁绕组 → 铜损耗 → 热量 →沿着厚度方向传导表面 → 散热 → 空气
温度发布靠靠近近磁绕极组铁外心面部分温温度度低高
(五)铁心叠片组中的温度分布
铁心叠片
pFe
热量
轴向导热 表面 散热 空气靠近中通部风沟温度温高度低
径向导热 表面 散热 空气 近似认为温度沿径向分布不均匀
(一)采用对称径向通风系统的电机中定子绕组沿轴向 的温度分布
定子绕组中部 pCu 热量铁沿心绕和组径传向导通端风部沟空空气气
由于两端散热对绕组的冷却显著,温度低;中间部分冷却 差,温度高
温度发布定两子端铁心温中度部低 温度高
(二)采用轴向通风系统或混合式通风系统电机中定 子绕组沿轴向的温度分布
阻 R R R
(R R )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5、6、7、8章
•
比值的调控, Na+/Ca2+比值上升,可致调定点上移。
•
Na+/Ca2+比值的变化引起调定点变化,是通过cAMP
•
起作用的(EP 下丘脑Na+/Ca2+比值 cAMP
•
调定点 发热)。
• 六.发热的机制:
•
第一阶段(信息传递)
第二阶段(中枢调节) PGE2
• 发热激活物 内源性致热源c EP OVLT POAH AMP 直接
•
Na+/Ca2+
•
产热 骨骼肌寒战
• 体温
调定点上移
•
散热 皮肤血管收缩
•
第三阶段(效应器反应)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 发热的整个过程可分三个时期—— • 一.体温上升期: • 1.原因: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水平。 • 2.热代谢特点: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 3.主要临床表现:畏寒、皮肤苍白。 • 二.高峰期或稽留期: • 1.原因: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时,停止上升。 • 2.热代谢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平衡。 • 3.主要临床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 • 三.体温下降期: • 1.原因:发热激活物控制,调定点回降,散发多余热量。 • 2.热代谢特点:散热多于产热,体温下降到正常。 • 3.主要临床表现: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
• 2.缺氧使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
• 3.缺氧使心律失常;
• 4.缺氧使无氧酵解增强,酸中毒,血管扩张,回心血量下降。
第七章 发热
• 概念:
• 1.发热:是指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的3个基本环节。 个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内源性致热 信息传递 原(EP)细胞,产生、释放 EP; 2.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3.效应器的作用 效应器的作用: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效应器的作用
19:46
一、发热的信息传递
发热时机能代谢的变化
机能变化
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及血液温度升高的影响!
1.心血管:心率升高; 2.呼吸:加深加快; 3.消化: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壁蠕动减慢; S:轻度发热--头疼、头晕; 高热--烦躁、谵语、幻觉、惊厥、抽搐、昏迷。 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 分解代谢增强! 1.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 2.脂肪:酮血症、酮尿、消瘦; 3.蛋白:氮负平衡。
19:46
产致热原细胞 1. 单核细胞、Mφ 2. 肿瘤细胞 3. 其它细胞
EP作用的部位
19:46
1.直接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体温调 节中枢的温敏神经元; 2.作用于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神经元。 OVLT区
Mφ φ
毛细血管
Mφ φ
EP
POAH 神经元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POAH 神经元
产热=散热, 产热 散热,高水平调节 散热
中心体温≥上移的“调定点” “冷反应”冲动停止,血管扩张
退热期
产热< 产热<散热
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调定点”回复至正常,中 心体温>“调定点”,散热反应。
讲授内容
19:46
概述 发热的发病机制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
19:46
19:46
典型病例
患儿,女,2岁。因发热、咽痛3天,惊厥半小 时入院。 3天前上午,患儿畏寒,诉“冷”,出现“鸡皮 疙瘩”和寒战,皮肤苍白。当晚发热,烦躁,不能 入睡,哭诉头痛、喉痛。次日,患儿思睡,偶有恶 心、呕吐。入院前0.5h突起惊厥而急送入院。尿少、 色深。 PE:T41.4°C,P116次/分,R24次/分, BP13.3/8kPa。 疲乏、嗜睡,重病容。面红。口唇干燥,咽部 明显充血,
19:46
病理学基础 发热
Fever
讲授内容
19:46
概述 发热的发病机制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
19:46
概述
健康成人不同部位平均体温: 口腔——37.0℃ 直肠——37.5℃ 腋窝——36.7℃ 口腔——37.0℃ 直肠——37.5℃ 腋窝——36.7℃ 生理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 激) 月经前期、剧烈运动、 体温升高 >0.5℃ >0.5℃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 过热(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所导致 被动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19:46
过热的原因: 过热的原因: 产热过多(如甲亢、癫痫发作) (1)产热过多(如甲亢、癫痫发作) 散热障碍(如中暑、鱼鳞病等) (2)散热障碍(如中暑、鱼鳞病等) 体温调节障碍(如下丘脑损伤等) (3)体温调节障碍(如下丘脑损伤等)
19:46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无致热原 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调定点无变化或损伤 效应器障碍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物理降温
产EP细胞 EP细胞
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产EP细胞的种类? EP的种类、性质、来源? EP作用的部位?
EP作用于 EP作用于 中枢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1.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ET) 2.革兰氏阳性细菌----外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 A型溶血性链球菌--红疹毒素 3.病毒、螺旋体 4.抗原抗体复合物 5.类固醇 6.致炎物:硅酸盐、尿酸盐
19:46
双侧扁桃体肿大(++)。颈软。心率116次 双侧扁桃体肿大(++)。颈软。心率116次/分, 律整。 双肺呼吸音粗糙。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WBC17.4×109/L(正常4~10 109/L),杆状 WBC17.4×109/L(正常4~10 ×109/L),杆状 2%,淋巴16%,酸性2%,分叶80%。 2%,淋巴16%,酸性2%,分叶80%。 CO2CP17.94mmol/L(正常23~31mmol/L)。 CO2CP17.94mmol/L(正常23~31mmol/L)。 入院后立即物理降温,输液, 入院后立即物理降温,输液,纠酸及抗生素 等治疗。1h后大量出汗,体温降至38.4 °C。住院 等治疗。1h后大量出汗,体温降至38.4 后大量出汗 4天痊愈出院。 天痊愈出院。
42 °C 调 定 点 上 移 复 恢 点 定 调
19:46
37°C °
热
19:46
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产热 散热
皮肤苍白、四肢冷厥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鸡皮” 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恶寒 皮肤温度↓,兴奋皮肤冷觉感 受器 寒战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缩
高峰期
自觉酷热 皮肤干燥、发红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 直接 下丘脑 OVLT Na+/Ca2+↑ cAMP PGE
19:46
EP
“调定点”上移 调定点” 调定点
↓ 体
↑
讲授内容
19:46
概述 发热的发病机制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
二、发热的发病机制
19:46
正常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 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中枢调节以及效 应器3个环节。
调定点
+
下丘脑 体温调 节中枢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 散热装置
汗腺、皮肤血管Βιβλιοθήκη 深 部 体 温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19:46 温度信息传导: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中枢调节:POAH的温敏神经元----“调定点”; 效应器:产热--内脏活动↑、肌肉寒战; 散热--皮肤、肺、排泄物实现。
19:46
Question?
1.试分析上述患儿发热的激活物和体 温升高 的机制。 2.该患儿的体温变化表现出哪几个期 ?各期有何临床症状? 3.假若患儿不入院治疗,体温是否继 续升高?为什么? 4.患儿的治疗措施是否正确?假如你 当班,又如何处理?
19:46
再见
视神经交叉
二、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
19:46
EP
?
化学介质! 化学介质!
1.PGs 2.cAMP 3.Na+/Ca2+↑
“调定点”上移
三、效应器的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运动神经 骨骼肌紧张、寒战 产热↑
19:46
体温升高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
发 热 激 活 物
病因 发病 机制 效应 防治 原则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对抗致热原
19:46
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 中枢“调定点”上移, 中枢“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体 温的调节性升高。 温的调节性升高。
讲授内容
19:46
概述 发热的发病机制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