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是全球化时代的选择
【读书】2024年必读畅销图书推荐
【读书】2024年必读畅销图书推荐每一本书都是一次与作者的思想交流,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
2024年即将到来,值得期待的畅销图书也将陆续上市。
今天,我将向大家推荐一些2024年必读的畅销图书,从不同领域的角度帮助大家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
1. 人文社科类图书H2:《未来与自由意志》2019年发布的《未来与自由意志》成为了思想界的热门话题,2024年将迎来这本书的续篇。
这本畅销书由一位知名科幻作家撰写,探讨了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和科技进步时的自由意志问题。
书中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观点,给读者带来了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H2:《大数据时代的人类行为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行为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本图书聚焦于分析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模式和趋势,探讨大数据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书中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让读者深入了解人类行为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
H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全球化进程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这本图书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分析全球化对文化认同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作者通过案例和观点发表了自己对文化全球化的看法,帮助读者理解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2. 科普类图书H2:《宇宙探索:人类的下一个挑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
这本图书详细介绍了最新的宇宙探索进展,包括太空探索、行星科学、星际旅行等。
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宇宙知识,让读者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图景。
H2:《人工智能革命:从机器到智能生命》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这本图书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作者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和伦理的影响,引导读者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H2:《奇妙的量子世界》量子物理学作为一门神秘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这本图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量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实验和应用。
经典著作的当代意义
经典著作的当代意义当然可以。
以下是根据标题“经典著作的当代意义”出的20道试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1. 经典著作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A) 提供了历史背景的理解B) 引领现代思想发展C) 塑造文化认同D) 扩展知识领域答案:B2. 当代读者对经典著作的主要需求是什么?A) 深入理解其文化背景B) 探索其影响力及价值C) 重新解读其主题D) 研究作者的生平答案:C3. 经典著作如何影响当代文化和社会?A) 通过其普世价值观B) 通过传统文化的保护C) 通过现代技术的推广D) 通过学术研究的深入答案:A4. 经典著作对教育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B) 提高学术竞争力C) 促进教育公平D) 扩展学科范围答案:A5. 对经典著作的重新评估有助于什么?答案:深化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6.选择一本你认为是经典著作的书籍,并解释为什么它在当代依然重要。
答案:《圣经》对文学、艺术和道德的影响仍然广泛。
7. 经典著作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其文化独特性?答案:通过翻译和跨文化阐释来适应不同的社会和语境。
8. 经典著作对今天的学术研究有何启发?答案:激发跨学科研究,探索其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中的多重影响。
9.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如何反映了人类的普遍价值观?答案:通过讽刺和幽默揭示了人类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不断挣扎。
10. 经典著作与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有何联系?答案:它们提供了思想和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的复杂问题。
11.选择一位著名哲学家的作品,并描述其对当代道德观的影响。
答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法则,对当代道德哲学有深远影响。
12.经典著作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中保持其阅读和研究的价值?答案:通过电子书和在线资源的普及,使得经典著作更易于获取和分享。
13. 对经典著作的重新评估有助于何种方式的文化多样性?答案: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和理解,超越地域和语言的界限。
世界文化与多元社会书籍推荐
世界文化与多元社会书籍推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交汇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风貌。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世界文化相关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世界文化与多元社会书籍。
1. 《文化的图景》(The Landscape of Culture) - 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的经典之作。
作者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阐述了文化对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多元社会的复杂性并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 《世界的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 罗伯特·斯瓦兹(Robert N. Schwartz)这本书以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全球文化的相互联系。
作者将不同文化视为构建世界观的要素,分析了文化对于人们思考、行为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和传承的影响。
推荐这本书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全球多元文化的思考,培养开放、包容的国际观和世界观。
3. 《文化的性质》(The Nature of Culture) - 约瑟夫·库恩 (Joseph Koo)这是一本关于文化本质和特征的研究性著作。
作者通过对文化形成、演变和传播的过程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和分析,解析了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塑造力量。
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认识到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4. 《多元文化中的沟通策略》(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 - 罗伯特·古德曼 (Robert L. Goodman)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策略。
传承中华文化读经典故事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承中华文化读经典故事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传承中华文化,读经典故事,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通过阐述经典故事所蕴涵的价值观和思想,展示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并探讨如何将这些传统优秀文化带入现代生活。
经典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教育性,更是反映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例如《孟子》中的"仁政",讲述了通过仁爱之道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
另外,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让人们通过沉浸在情节之中,领会到“人情世故”、“封建礼教”等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经典故事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人民一直以来注重注重家庭观念、忠诚和孝道。
这些传统美德通过经典故事得以传承和弘扬。
譬如《孝经》中孟子的孝心,通过孟子与母亲的故事,传递了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观念。
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核心价值,其影响力至今犹存。
然而,传承中华文化不仅限于阅读经典故事,更是需要将其融入当代生活,实践于日常。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例如,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文化节庆、戏曲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经典故事进行创新改编,通过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形式传播给更多年轻人。
另外,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传承中华文化,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经典故事和传统文化。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比赛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最后,作为一个传承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金典书籍阅读经典启迪智慧
金典书籍阅读经典启迪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各样的资讯所包围,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到琳琅满目的电子读物。
然而,真正能够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往往还是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书籍。
阅读经典,就如同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让我们在他们的智慧光芒中汲取力量,开拓视野,提升自我。
经典书籍之所以经典,在于它们承载着人类思想的精华。
无论是哲学、历史、文学还是科学领域,经典之作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深入思考、反复探索的成果。
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众人的对话,探讨了正义、美德、政治等诸多深刻的话题,为后世的哲学思考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生动的文笔,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汉代的兴衰荣辱,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则以其开创性的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认识。
阅读经典,能够培养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在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表面的浏览和浅层次的思考。
而经典书籍往往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反复琢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得到锻炼,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事物的本质。
例如,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们需要思考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界限,以及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要去探究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
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学术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盲目跟从和冲动行事。
经典书籍还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它们描绘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情感体验。
读《简·爱》,我们为简·爱追求平等和真爱的勇气所感动;读《悲惨世界》,会对冉·阿让的悲惨遭遇产生同情,同时也为他的善良和宽容所折服;读《诗经》,能体会到古人质朴而真挚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职业学校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述评
孔
摘
瑞
珠
要 :对 2 0 0 0年 以来公 开发表 的有 关 “ 经典 阅读”教 学研究的文献进行 内容分析 ,主要 围绕研 究的重点 问
题— — 语 文“ 经典 阅读 ” 的 内涵 、 意义、 现状、 教 学 策略 等 方 面展 开 讨 论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总 结 与反 思 : 职 教 领 域 的 经 典 阅读 教 学研 究 起 步 晚 , 成果少, 尚 处 于研 究 的初 级 阶段 。
史、 哲 的经典 更是关 注 人性 的根 本 , 不 懈地 本研 究对 2 0 0 0年 以来公 开 发 表 的有 关 “ 经 典 性 。文 、 同时 , 也 是 语 言艺 术 的典 阅读 ” 的文 献进 行 内容 分 析 , 以期 对经 典 阅读 教 学 挖掘 着人 类灵 魂 的深 度 , 研 究 的进展 作 回顾 分 析 ,为职 校 语文 经 典 阅读 教 范 , 具 有永远 的思 想与 语言 的魅力 ” 口 ] 。 学研 究进 一步发 展 提供建议 和参 考 。 钱理群先生对“ 经典” 的定义 , 奠 定 了经 典 阅
表 1 2 0 0 0 — 2 0 1 0年 “ 经 典 阅读 ” 教 学研 究 的 文献 量 分 析 年度( 年)
经 典 阅 读 研 究 总篇 目 1 2 3 7 8 1 6
0 8 0 9 1 0 1 1 1 2 总篇 目 1 0 1 1 2 1
( 一) “ 经典 阅读 ” 的 内 涵
读研究 的基 础 , 被广大 研究 者普遍 接受 。在此 基 础 研究 者进 一 步 提 出经 典 阅读 就 是 阅读 书 面读 物, 这是“ 独立 进 行 的 、 个性 化 的, 并 能 以文 字 符 号 为触 导 而使 阅读 主 体展 开 想象 、 联 想及 再创 造 ” l 1 I 。 同时 , 经 典所 具 有 的“ 魅力 ” 和“ 张力 ” 决 定 了 经 典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思想
君为轻。”“天下为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君为客。”
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要点
相关论述
“礼之用,和
包
为贵。”“和也 者,天下之达道
容 也。”“和而不
性
同。”“天下一 致而百虑,同归
而殊途。”
现代意义
这个“和”包括和谐、 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 意义。古人认为,只有 和衷共济、同心同德, 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 文化多元开放趋势也是 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 中对“和”的提倡,可 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 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 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试做简要分析。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 课,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乾元国学教室” 开办国学班。随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也先 后开设“国学班”,学员定位在民营企业的老 板阶层,收费高昂。 05年苏州第一个“现代私 塾 “ ---- 菊 斋 私 塾 挂 起 孔 子 像 开 馆 。 2006 年 , 武汉出现首家蒙学馆。随后全国各地的“现代 私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今日各大媒体 报导“成都一小学发明全国首套“国学操” , 边“做操”边朗诵。”国外: 2004年,国家对 外 汉 语 教 学 办 提 出 “ 在 海 外 建 立 100 所 孔 子 学 院”。目前已成全面开花之势。
整体感知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
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 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中国有 哪些传 统文化 典籍
中国传统文 化典籍在各 个历史阶段 的产生与传 播状况
中国文化 典籍的现 实意义
介绍本书 的结构、 编排思路 以及学习 本书的方 法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 籍”?(主要思考:“经、史、 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拓展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全球化思维的方法
拓展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全球化思维的方法拓展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全球化思维的方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全球化思维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能力。
全球化思维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竞争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和跨国交流。
本文将介绍一些拓展视野和开拓思维的方法,帮助我们培养全球化思维。
一、阅读国际化的书籍和杂志阅读是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选择一些国际化的书籍和杂志,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读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报刊杂志,如《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也可以选择一些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等。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扩大知识面,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思维的启发。
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是培养全球化思维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志愿者项目等活动,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外国人的接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三、学习外语学习外语是开阔思维、拓展视野的重要手段。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无论是英语、法语、德语还是中文等,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外语进行学习,并尽可能多地使用它进行交流。
通过学习外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还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更加全球化的思维。
四、关注国际新闻和时事关注国际新闻和时事是拓展视野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关注国际新闻,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各种事件和趋势。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可靠的国际媒体,如BBC、CNN等,获取权威和多样化的信息。
同时,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国际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如Twitter、Facebook等,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关注国际新闻和时事,我们能够拓宽视野,培养全球化思维。
五、参与跨文化团队合作参与跨文化团队合作也是培养全球化思维的重要途径。
推荐几本关于全球化的书
推荐几本关于全球化的书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经济、政治和文化。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全球化这一复杂的现象,阅读相关的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接下来,我将为您推荐几本关于全球化的佳作。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这本书是理解全球化的经典之作。
弗里德曼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
他探讨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了商业规则、就业市场和个人的发展机会。
书中提到了“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如互联网的普及、工作流软件的发展等,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您会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更深刻的认识。
《全球化及其不满》(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斯蒂格利茨在这本书中对全球化的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他指出,全球化并非像一些人所宣扬的那样是一种无条件的好处,而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平等。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加剧了贫困和不稳定。
作者以其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对于那些想要全面看待全球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籍。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作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马丁·雅克在书中大胆地预测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新时代文化自信域下的经典阅读研究
新时代文化自信域下的经典阅读研究【摘要】现代社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而经典阅读作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域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首先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经典阅读在其中的地位入手,接着探讨了经典阅读的定义和特点,新时代背景下经典阅读的现状,新时代对经典阅读的影响以及经典阅读对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
最后分析了新时代如何推动经典阅读研究的发展,并总结了经典阅读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展望了新时代文化自信下经典阅读研究的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实现经典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经典阅读、定义、特点、现状、影响、提升、作用、推动、发展、重要性、意义、展望。
1. 引言1.1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被提出并强调其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传统、历史、价值观念和文化软实力的认同和自信。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自信对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强大的文化自信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话语权,提高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自主性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文化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国家守住自己的文化阵地,保护本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产业。
文化自信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国家认同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可以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纽带,让人们更加自豪、自信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经典阅读在文化自信中的地位经典阅读在文化自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对策
瑰 宝和 精 华 。那 么 ,是 什 么 原 因 导 致 了这 种 局 面 , 又 该 如 屏 取 代 读 书 , 中 学 生 无 疑 是 这 一 文 化 走 向 的 身 体 力 行 者 。
何去解决呢?
一
网 络 写 作 的 随 意 、 游 戏 、零 乱 、 庸 常 , 阅读 方 式 的浮 光 掠 影 、 漫 游 冲 浪 , 从 创 作 与接 受 两 方 面 限 定 了 网 络 阅读 只 能
二 、经 典 文 学 阅读 缺 失 的 原 因 经 典 文 学 作 为 人 类 文 化 的 重 要 载 体 , 是 教 育 不 可 或 缺
的 。 它 以前 所 未 有 的 规 模 和 速 度 占据 了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的 地 的 内容 之 一 。 阅 读 经 典 名 著 对 于 提 高 一 个 人 的 文 化 素 养 乃
越 来 越 快 的 生 活 节 奏 , 人 与 人 之 间 , 人 与 自然 之 间 也
变 化 。 随着 文 化 事 业 的发 展 ,印 刷技 术 的 变革 、互 联 网 的普
及 ,文 化 传 播 的途 径 越 来越 多 ,青 少 年普 遍 感 到 阅 读信 息 呈 越 来 越 疏 远 。 陶 渊 明 “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 闲适 自
然到来,比起语言 阅读 , “ 读图”通常是更浅层次的阅读 。
化 背 景 下 的 阅 读 材 料 大 多 缺 乏 具 有 永恒 价 值 的文 化 元 素 ,
2 0 1 3 . 1 O
阅掰 . 箩
其 主 要 特 征 是 内容 上以 通 俗 性 和 功 利 性 为主 。 这 一 特 点 恰 阅 读 的 功 利 性 目标 指 向过 强 ,反 而 抑 制 和 磨 灭 了学 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笔记
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 序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思考我国的未来。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主题,带领读者深入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
2.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人类进步的火种,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更是崛起的基石。
通过教育,国家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
3. 历史的启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人民的团结和智慧。
而人民的团结和智慧又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与培养。
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教育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承载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4. 全球化背景下的读书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需要注重国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提升,更需要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
只有通过全球化的教育与学习,我国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5. 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每个人的成长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国家的贡献,更是对个人的投资。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6. 结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家发展的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当今时代,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技术和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
而我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实现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国际理解 书籍 -回复
国际理解书籍-回复题目:推荐几本加深国际理解的书籍引言:国际理解对于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因此,通过阅读有关国际理解的书籍,可以增进我们对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了解,促进全球间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本文将推荐几本加深国际理解的优秀书籍,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第一本书:《文化与帝国》(作者: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是一本广受赞誉的国际文化交流的经典之作。
作者爱德华·萨义德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书中通过考察不同帝国间的文化互动,使读者深刻理解不同文化对于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本书:《文化和全球化》(作者:约翰·汤普森)《文化和全球化》是一本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的重要著作。
作者约翰·汤普森提出了“文化全球化”的概念,并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文化多元性以及文化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展示了文化与全球化的密切关系。
本书通过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融合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三本书:《不确定世界》(作者:莱姆·巴哈姆)《不确定世界》是一本以全球政治和经济变革为背景所编写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莱姆·巴哈姆通过对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呈现了一个多变世界的格局。
作者通过关注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等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并提出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
结论:通过阅读上述推荐的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全球化和不确定性等重要因素,促进国际理解和合作。
这些书籍不仅展示了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互动,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时代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
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我们能够培养开放、包容和理性的国际观念,为建设一个和谐、互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明三点理由
一、书籍是知识的源泉1.1 书籍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1.2 丰富多样的书籍种类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知识需求,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技术领域,都有着丰富的书籍资源可供挖掘和利用。
1.3 书籍中所蕴含的知识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引导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是人类知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
二、书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载体2.1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通过书籍可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促进人类精神世界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
2.2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等书籍可以触发人类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情操。
2.3 书籍中的故事和情节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与想象,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和憧憬,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和社会。
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3.1 书籍中的思想和知识能够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助人为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3.2 书籍中的创新思想和理论成果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人们探索未知领域,开拓新的科学疆域和文化殿堂。
3.3 书籍的普及和阅读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打破人们的偏见和成见,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不仅是知识的源泉和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载体,更是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量。
我们应该珍视书籍、推崇书籍,通过广泛阅读书籍来促进自己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其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书籍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也愈发明显和重要。
书籍作为知识的源泉,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包罗万象,覆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文学、历史、哲学,到科学、技术、经济等等,无所不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复兴时期。
为实现中华之崛起,读书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
读书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途径,更是每个中华儿女履行责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中华崛起的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读书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整合,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至关重要。
读书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传承中华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团结、勤劳、智慧等优秀品质。
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实现更加辉煌的崛起。
读书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各个领域做出贡献。
同时,通过读书,我们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读书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崛起之路的必然要求。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精神,为中华崛起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携手奋进,为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共同努力!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通过这个结构,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
拓宽视野与跨文化交流中学生阅读的本国际文化类书籍推荐
拓宽视野与跨文化交流中学生阅读的本国际文化类书籍推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拓宽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本国际文化类书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推荐几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国际文化类书籍,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
1.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为背景,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通过该书,学生可以了解到英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守旧的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勇敢、坚持自我和追求幸福的力量。
2. 《麦琪的礼物》- 约翰·史坦贝克约翰·史坦贝克的《麦琪的礼物》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奋斗。
通过该书,学生可以了解到20世纪美国经济危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困境中人性的光辉。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主人公麦琪的坚韧和无私,学习到勇敢面对逆境的品质。
3.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文学的杰作。
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讲述了一个神秘城市马孔多的故事。
通过该书,学生可以了解到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化、历史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
同时,学生还可以从长达百年的故事中,领略到时间的流转和家族命运的变迁。
4. 《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贵族家族的兴衰。
通过该书,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宫廷文化以及封建礼教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遭遇,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几本本国际文化类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命题学校:大连24中 命题人:宋涛 校对人:郭伟玲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经典阅读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这就是“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
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生活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
经典阅读致力于一切假真和伪善的剔析,对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唤出自觉意识,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担当。
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
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阅读”,意义看似很正面,但集矢于职场小说或名人传遍,眼下从成人到孩子,纷纷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质成功,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商贾巨子、明星大腕,这样的情感太廉价通俗了。
它只让人看浪漫的童话,而忽视更具说服力的在汗水中欢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更忽视最有意义的意志品德与抗挫折力的养成对人性的成长,这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说的那样,给人“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或“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
相反,与叔本华说的“滥读”倒眉目相似。
为防止“滥读”而导致的杰出头脑离开思想,叔本华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贸然去读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册子,还是诗集和小说。
遗憾的是,经典阅读在今天已不能带给人多少实际的利益,且看眼下《文学名著精缩》这类快餐式阅读本充斥书市,找中心找主题的全预制模式垄断课堂,就可以明白,这种“功利阅读”的痼疾仍在。
国外全民阅读活动现状与经验研究阅读札记
《国外全民阅读活动现状与经验研究》阅读札记一、全球背景下的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民阅读活动已成为各国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国外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及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其中。
各国政府普遍对全民阅读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设阅读设施、推广阅读文化等。
政府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推动,使全民阅读活动得以持续发展。
国外全民阅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读书沙龙等。
这些活动既有传统的图书馆阅读,也有线上阅读、社交媒体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国外全民阅读活动注重与教育的结合,通过推广阅读,提高国民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一些国家还将阅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国外全民阅读活动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全民阅读模式。
也注重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全民阅读活动。
全球背景下的全民阅读活动呈现出普及性、广泛性、政府支持、多元化形式、与教育的结合以及深入研究等特点。
这些特点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发展。
1. 国际全民阅读活动概述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和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民阅读活动已成为各国推动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国际全民阅读活动旨在倡导阅读文化,培养全社会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国民的阅读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些活动不仅在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它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阅读的热爱。
在国际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过程中,各国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历史传统和教育体制等实际情况,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策略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大核心课程是在争议当中发展到现在的,差点办不下去,二十年前一位校友捐了一两亿美元才维持至今。这在美国也不是特例。但只要它存在一天,这种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就仍然在发挥影响。为多元,它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仍是西方人奠定的。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则由西方文明的经典编码。这些经典由西方人写出来只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事件,但是今天所有人不得不读这些经典,则绝不是偶然的。这句话很傲慢,中国人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思考。
顺着比较思路,应该是承认目前中国学术的落后,但并不因此而“病急乱投医”,而是致力于各种学科在中国的本地化。以“社会科学中国化”为例,第一步是“社会学在中国”;第二步是“让社会学说中国话”(像当年黑格尔发誓要让哲学说德国话,而不是拉丁文、法文或英文);第三步才是“社会科学中国化”,它是更高意义上的、真正的“世界化”,而不是搞出一个“中国化学术”。
今天的中国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即生产和行政管理领域里的活力和矛盾不断对意义和价值领域提出“正当性”资源的需求,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生产的总“供货量”严重不足。这个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来解决。可以说,当代中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不但关系到提高国民劳动者素质的这个“合理性”问题,更涉及到如何维系中国社会内部的意义、价值、理想、信仰乃至整个世界观结构的“正当性”问题。以经典阅读为核心和基础的人文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用传统的、长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语言、符号和价值体系去表述和理解当下的矛盾。经典阅读则是承续传统、反思传统、把传统带入到同当代生活的对话中去的最基本的路径。
同样,中国目前的大学制度,从它自身发展的历史看,基本上仍是为适应近代民族国家在短期内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而设计的,比如苏联式专业学院体制的高度专业化的钢铁学院、邮电学院、航空学院等等,如今的“大学”不过是把这些专业学院在行政管理意义合并到一起,但却还并没有整合出一个新的关于教育和大学的理念和制度。即便在人文领域,许多高校的文史哲院系在培养方式上基本仍沿袭文革前的训练方式,这就和今天全球化、价值多元、多媒体、跨学科的文化环境和知识环境不相适应。我们提倡有利于人的自我塑造、自我陶冶、自我修养的经典阅读,就是想重新回到原点,回到人,回到思考、分析、素质和人的训练,以及人的全面的心灵陶冶这个大前提。
在文明冲突和文化政治的意义上,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条件,在这个条件下,民族国家框架内的教育、经典、传统以及“人”的概念的界定权都需要重新考虑。粗略来讲,美国文明主导了全球化,从具象的事务,再到想象方式、白领、成才、幸福、机会、太空、虚拟空间等等一系列的界定,都是被那种想象中的、概念意义上的美国人或是美国文明所界定。在这个前提下,普遍和特殊是什么关系?中国是否作为一种全球化社区里面的一个少数民族或是地域文明的特点存在?中国文明实际上是通过那些能够思考这些问题的中国人确定下来的。而中国人一旦丧失这样的话语的生产能力,在文明意义上就不是一个存在,而只是一个衍生品、寄生品。这才是今天中国大学教育、文化最深刻的内涵和使命。今天“中国梦”作为一个话题被提出来,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经典阅读是全球化时代的选择
全球化竞争对人的适应性要求更高,经典阅读是强调回到人、回到理解和思考、回到人的自我陶冶意义上的教育,是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转换的需求。
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化的准确定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球化,资本运作的全球化是它的经济基础,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文化现象。中国在世界分工、商品流通的意义上,已是全球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近30年来日益成为西学主流话语的“全球化”和“后现代”论述,实际上改写了在中国语境里谈“现代化”的前提:传统的工业化、追求GDP、粗放型、高能耗和不计社会和人的成本的“现代性”,恰恰被放在了“前现代”的位置。同样,“落后就要挨打”、“新启蒙”、“普世价值”这样一味追求“进步”和“先进”的必然性逻辑,也因为把人的思维限制在线性筒状态里,而不能适应一个更为多元、高度竞争性的、具有多种选项可能性的时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指出,“现代”在全球范围里的饱和状态带来了“后现代”问题。今天生产领域和价值领域里的竞争,比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粗放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到整个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生活世界的重建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只能在“后现代”意义上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下的比较时代,西方教育体制是参照系之一,在比较交流中找到自我认同,确立自己的文明。
全球化时代,使得中国的教育、文化和大学都处在一种比较状态,有多种的参照系,多重的视角。这并不是一个当代现象,而是与近代以来的历史变化一道出现的。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有一段关于“比较的时代”的精彩论述,他认为,传统社会基于封闭性、稳定性、单一性和连续性基础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理解难以维系,但如果现代人永远处在这样一个眼花心乱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今天可以被这个吸引,明天被那个吸引,那么这样的时代、文明哪怕再有“见识”和“教养”,最终也只能是一团混乱、是没有意义的。
我每年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看博士项目申请,纽大每年能吸引全球范围内很多优秀学生。中国大陆学生每年有二三十份申请,大部分进入第二轮。但很少能进第三轮,因为除了可以量化的托福、GRE等高分外,中国学生的成绩单上,本科第一、二年多半是外语、计算机、政治思想等公共课,专业教育方面,很难看出知识、能力和方法论训练的深度。反观西方特别是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成绩单,则基本上都是议题具体、内容翔实的研讨班课,注重的是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灌输。联系到自己在海外培养国内教育背景的博士生的经验,逐渐意识到我们高等教育真正的短板不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而在本科阶段。在全球化竞争中,我无奈地说,至少从成绩单反映出来的课程结构上看,中国学生的训练是很单薄;在能力培养上处于较大的劣势。
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院的核心课程以高强度的经典阅读著称,学生在废寝忘食地阅读中体会文明和文化,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反思一下中国的本科教育,以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院的核心课程设置为例。哥大本科学院一年招生1000人左右,总的是四五千人的规模。每个新生都上系列的核心课程,一门是《文学人文学》,读西方文学经典,上一学年两学期,每个班不超过20人,1000人分50个班,由终身教职序列的教授开课,配备博士生助教。课程必读书有《伊利亚特》、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作品、《圣经》等等,下学期《傲慢与偏见》、《忏悔录》等。从课程表上看,《伊利亚特》读一周,《奥德赛》读两周。每学期是10到11本西方文学中的无可争议的经典,学生几乎是要废寝忘食才能完成教授的课堂讨论,通常20人一班还会分成两个小组,教授加助教的课共三次。我儿子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我看到他每一页书本上都写满注释、问题。很多学生考哥大,就是冲着这个核心课程而去。新生培训课上,从白发苍苍的校友到刚刚入学的少男少女,手里都拿着一本《伊利亚特》,像暗号,更像身份证,这是文明传承延续性的标志,也是学校的认同感和骄傲所在。
“经典”在这个意义上是前人思考的痕迹,是我们唯一的财富。不去领取这份财富,我们就只能始终孤零零、赤手空拳地面对当下。这是动物性的存在而不是人的存在。
从国民素质而言,大学的终极产品就是学生,社会是用户,而价值资源存在正当性危机,此时,就需要回归本源的教育来滋补。
我们再从国民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浙江大学新任校长林建华曾说过,大学的终极产品是学生,而不是科研论文、指标,社会就是客户。我非常赞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生就是大学的本职工作。这里牵涉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当性危机”问题。他认为,国家维系社会公正、提供关于生活意义、目标、理想等问题的积极答案是以消耗自身文化和价值资源为代价的。西方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理性化的治理系统最终也只能把社会生产领域的矛盾不断地转移到到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比如,在美国有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人民会直接找到美国政府,认为这不是一个生产领域的问题,而是立法或公众讨论的问题。但是如何产生出国民对生活动机和意义的理解,却不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就可以提供的。价值和意义无法由政府生产出来,更无法由市场或工厂生产出来,它只能由人、由家庭和生活共同体、由教育和文化传统自己产生,是一个近乎自然的培育和养成的过程。这种价值资源的消耗类似于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当代社会的正当性资源在今天被各种各样商业、政治、意识形态体制的征用所消耗,消费大于产出,正当性资源渐渐枯竭,这就是所谓的“正当性危机”。
继元培学院、复旦书院、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后,重庆大学即将进入秋季经典教育的尝试,为多元化教育做探索。
在美国也并非所有本科都设有经典阅读,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实践得较好。回到中国,北大的元培学院,复旦的复旦书院都在实践,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走得最远,今年已经有第一届毕业生。重庆大学在高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下设立了博雅学院,今年秋季招生,首届30人,以经典阅读作为教育的基础。分中国人文经典和西方人文经典,一周一本书,或两周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读下来。中国人爬坡时确实是要比别人更辛苦一点,一两倍或三四倍于别人的努力是应该的。我们也尝试把用经典阅读的方式讲授马列政治课,比如像读康德、黑格尔一样去读马克思;比如像美国人研究美国革命、美国宪法那样去重读人民共和国的原典;以阅读和讨论外语原著的方式取代常规的公共英语和“二外”。同时,我们还强调学生对中国内部多样性和以中国为立足点看世界的“地域研究”。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完全的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分流为两个轨道,一个是传统的文史哲即人文轨道,另一个则是所谓PPE,即政治、经济学、哲学。我们的规划是七成学生保送推荐研究生,三成学生毕业找工作。
从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奇异性而言,我们无法预判人类能否走出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局”,人需要加强对自身的思考,而经典是先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