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是全球化时代的选择
阅读经典让文化自信作文
阅读经典让文化自信作文
英文回答:
The Revitaliz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he Immersion in Literary Classics.
In an era of rapid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mass media, the contemporary world presents a unique set of challenges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diverse cultural traditions. Amidst this backdrop, the role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fostering cultural confidence becomes increasingly pivotal.
Through exposure to literary masterpieces, individuals gain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s of their forebears. These works of art immortalize historical events, societal norms, and the struggles and aspirations that have shaped a given culture. By immersing oneself in these literary treasures, readers establish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读经典的意义经典常谈读后感
读经典的意义经典常谈读后感
英文版
The Significance of Reading Classics: Reflections on "Classic Talks"
Reading classics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lassics are the foundation stones of literatur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human thought. They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ast, offering perspectives that are both timeless and universal. My recent reading of "Classic Talks" has been a revelatory experience, sparking deep reflections on the value and relevance of classics in today's world.
"Classic Talks" is a compilation of essays and lectures on various classical texts and their impact on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book explores the rich tapestr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Greek tragedies to Indian epics, and from Chinese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to European novels. It highlights the
职业学校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述评
表 1 2 0 0 0 — 2 0 1 0年 “ 经 典 阅读 ” 教 学研 究 的 文献 量 分 析 年度( 年)
经 典 阅 读 研 究 总篇 目 1 2 3 7 8 1 6
0 8 0 9 1 0 1 1 1 2 总篇 目 1 0 1 1 2 1
( 一) “ 经典 阅读 ” 的 内 涵
读研究 的基 础 , 被广大 研究 者普遍 接受 。在此 基 础 研究 者进 一 步 提 出经 典 阅读 就 是 阅读 书 面读 物, 这是“ 独立 进 行 的 、 个性 化 的, 并 能 以文 字 符 号 为触 导 而使 阅读 主 体展 开 想象 、 联 想及 再创 造 ” l 1 I 。 同时 , 经 典所 具 有 的“ 魅力 ” 和“ 张力 ” 决 定 了 经 典
,
传 统 经典浩 繁 宏 富 ,作 为大众 阅读不 可 能完 全 涉 及, 有 研 究者 提 出“ 请 相关 专 家对 传 统经 典 或时 尚 读 物 进行 鉴 别 , 做 出公 正 的 评价 , 向广 大读 者提 出 推 介 书 目” , 这 无疑 对 提高 大众 的 阅读 质量 是有 帮
助的。
( 二) “ 经典 阅读” 的 意 义
北 大教 授 钱 理群 先 生认 为 : “ 经典 是 民族 与 人 类 文 明 的结 晶 , 是历 代 前人 智 慧与 创造 的积 淀 ; 而 真 正 的经 典 又 总是 超越 民族与 时 代 的 ,具 有 超 前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 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 发挥?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南宋朱熹
《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 “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 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 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 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 《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诗文总集。
隋唐
佛理 宗
禅趣 教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与历史著作的发 达相关,史学研究也 唐代 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 至 作,不仅总结了中国 清代 古代的史学传统,对 研究其他相关学术, 也有启发意义。
《史通》 《文史通 义》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
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
唐代
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 《贞观政 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要》
学
两汉 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 等
春秋
局的纪传体通史。
笔法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中国古代重视礼
西汉
法,礼书在历史典籍 《礼记》 中具有重要地位。 (西汉 戴
圣)
四 单 元 修齐 治平
哲 学 二
两汉 至
佛教传入中国, 《百喻经》 并且开始了它的中国 《坛经》
化进程。
五 单 元
读书心得如何利用阅读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读书心得如何利用阅读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
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
是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并
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本文将探
讨如何利用阅读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并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1. 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
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通过阅读与特定文化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资料,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这个文化背景的信息,提高
对其的理解。比如,如果想了解中国文化,可以阅读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经典作品。
2. 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表达
语言承载着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
学习并了解他们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掌
握其他语言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
语言,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例如,通过阅读法国文学作品,可以
了解法国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 培养跨文化意识
阅读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即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通过阅
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作品,我们能够体验和感受其独特之处,并
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阅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
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从而更加平等地对待其他文化。这种跨文化
意识的培养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4. 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观点和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者的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
阅读快餐化时代
A u g
.2023V o l .43N o .4
语文学刊
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8月
第43卷第4期
[作者简介]张文杰,西京学院传媒学院客座教授,西安财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南京大学访问学
者,研究方向:文艺美学㊁影视艺术㊁网络文学与媒介文化传播理论㊂
阅读快餐化时代:重审文学经典的价值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学阐释与人文素养拓展ʻ
张文杰
(西京学院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摘 要] 随着当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人们生活方式进入了短㊁平㊁快的节奏,网络文化㊁消费文化㊁娱乐文化日益流行,年轻一代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审美趣味和钻研能力早已大打折扣,他们的阅读倾向和审美趣味因为电子阅读和媒介方式的多样化也出现了误区,他们错误地把畅销书㊁快餐化的作品当作经典来崇拜,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和阅读水平的改变㊂在快餐化时代,重审文学经典的价值与内涵十分必要,因为经典文学会影响年轻学子一生的精神灵魂,能够坚定他们的思想和信念,使他们能乐观地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这才是经典文学的价值与营养所在㊂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 经典文学阐释; 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4-0084-06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4.012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
新时代文化自信域下的经典阅读研究
新时代文化自信域下的经典阅读研究
【摘要】
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经典阅读研究变得愈发重要。本文
从新时代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文化自信对经典阅读的影响、研究现状、方法和途径、以及意义进行探讨。在文章总结了新时代文化自信下经
典阅读研究的启示,未来发展方向,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这篇
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新时代文化自信对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这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传承和创新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经典阅读、研究、重要性、影响、现状、方法、途径、意义、启示、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
1.1 新时代文化自信域下的经典阅读研究
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经典阅读
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重视。经典阅读不仅可
以增进个体的修养和素养,还可以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创造力,
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在当下社会,新时代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
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人们更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来寻找文化认
同和自我归属感。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倡导,也为经典阅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研究新时代文化自信域下的经典阅读,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国家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推动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深入探讨经典阅读在新时代的地位、影响和方法,可以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人才,推动文化自信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2. 正文
2.1 新时代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经典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养。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时代背景下对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引导人们重视经典阅读,传承经典精神,推动文化繁荣。
什么是经典文学?
什么是经典文学?
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经典文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经典文学呢?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本文将为您科普一下关于经
典文学的知识。
一、经典文学是什么?
经典文学指的是具有非凡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经过长时间传承,对
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代表了某一时代
或某一文化的精华,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经典文学的特点
1. 艺术水平高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才华和良好的创作功底,才能
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它最基本的特点。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杜甫、李白等唐诗宋词,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都有着独特的艺
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2. 时间跨度长
经典文学作品的产生跨度往往较长,它们往往经过多代人的艺术创作
和传承,因此,这些作品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比如
《西游记》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和深厚的哲学内涵。
3. 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经典文学作品代表了一定时期或某一文化的最高成就,在历史上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例如《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上无可争议的
巨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三、经典文学的作用
1. 传承文化遗产
经典文学作品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们传承着历史、宗教、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历经时间的洗礼后,依然有着无穷
的价值和意义。
2. 培养人文素质
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人们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艺术。它们值得我们用心去读、品味、体会和思考。
3. 促进文化交流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培养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培养
【摘要】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引言部
分开始,探讨了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和培养的重要性。随后在分
析了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和培养能力的方法,探讨了如何培养大
学生对国学经典阅读的兴趣,介绍了国学经典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
及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在阐述了大学生国学
经典阅读的价值,未来发展以及现实意义,强调了国学经典阅读对大
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义。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引导大学生提高国学经典阅读的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
理解,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
国学经典阅读、大学生、现状、培养、重要性、分析、能力、兴趣、方法、技巧、传统文化传承、价值、未来发展、现实意义。
1. 引言
1.1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现状呈现
出一些特点。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
普遍缺乏对国学经典的深刻了解和传承。很多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时
尚潮流和快餐式知识,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成为了一种奢侈和被忽略的存在。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国学经典阅读被认为是一种陈旧和过时的学习方式,缺乏现实的价值和实用性。
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问题,大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很多大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上存在困难,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学习。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提升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方人文经典阅读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西方人文经典阅读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摘要】
本文研究了西方人文经典阅读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在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目的。正文部分分别从西方人文经典阅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地位、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以及融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进行论证。在总结了融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对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西方人文经典阅读,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优势,不足,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西方人文经典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包含了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学作品、哲学著作和历史事件。将西方人文经典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够培养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探讨西方人文经典阅读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式教
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融合式教学模式,有望培养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
西方人文经典阅读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学生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将西方人文经典阅读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融合式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可以验证融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际效果,为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深入研究西方人文经典阅读与融合式教学模式的融合,对于提升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民阅读: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全民阅读: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全民阅读: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全民阅读是现代社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全民阅读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全民阅读不仅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因此,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提高国民读书意识和能力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首先,全民阅读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著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比如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世闻名,它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全民阅读,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其次,全民阅读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当代社会,知识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而全民阅读则是提升人们知识和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比如阅读经济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可以让人们对社会和世界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阅读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全民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全民阅读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如今,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全民阅读可以拓宽人们的精神追求,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共同探索人性、社会和生活的道理。阅读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人们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生活的意义。全民阅读也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为人们的成长和幸福提供指引。
世界名著必读:尝试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经典之作!
世界名著必读:尝试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经典之作!
1. 引言
1.1 概述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世界名著是一种探索各种文化的有效方法。本篇长文将介绍三部必读的世界名著,它们描绘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思想风貌。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文化独特的魅力,开拓视野,并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化的世界。
1.2 文章结构
本文采用分章节形式,主要分为引言、名著一、名著二、名著三和结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几个小节,以便详细介绍每部作品的背景介绍、主要情节和文化特色。整篇文章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不同文化的框架,并为读者提供推荐阅读方式。
1.3 目的
本文旨在向读者推荐三部具有代表性且必读的世界名著,并通过对它们背后所散发出来的文化特色的讨论,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在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各个文化之美,
并提供推荐阅读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探索世界名著,深入体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如有需要,请参考以上提供的“1. 引言”部分内容撰写您的文章。
2. 名著一:xxx
2.1 背景介绍
名著一《xxx》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由作者(名称)创作于(年份或时期)。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该文化背景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描绘了一个独特且充满挑战的时代,讲述了主人公(角色名称)在特定背景下的生活。
2.2 主要情节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1. 引言
1.1 提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提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担负
起的责任。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
们民族的根和魂。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宝藏,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只有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
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后代。
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从古代经典诗文到传世的经典著作,都是我们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
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传统经典,我们能够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品格,
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
和传统价值。
而且,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我们自身的价值认同,更在
于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
道德观念,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通过传承和
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引领我们的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提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牢记在心的使命。
1.2 阅读经典的意义
阅读经典,是对前人智慧的一种尊重和传承。经典作品是历代文
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对我们启迪深远。通
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悟其生活态度和人
生哲理,从而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激
发我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
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
命开始 , 呈现 出加 速的趋 势 。到如今 , 类 的文 明 人
史 已经进 入 了第 三 个千 年纪元 。这 是一 个什 么样 的时代 ?用一 句时髦 的话 说 , 就是全球 化时代 已 那 经来 临。在这样 的时代 , 人类创 造 的物质 财富 日益 增加 , 人们 的生 活质 量不 断提 高 。 文化 生活也 日益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8 2 2 1 ) 3 0 5 — 1 1 0 — 6 X( 0 1 0 — 1 9 0 0
随着 中 国国力 的增 强 ,建设 国家 软实力 的需
要 , 化 建 设 被 提 到 国 家 战 略 的 层 面 。而 文 化 的 一 文
弘 淮端 理 21. 01 4
I 多 彩 ,但 是 我 们 却 感 到 我 们 的精 神 世 界 日益 #富
化 在 一 片 繁 荣 的 表 象 下 . 实 潜 藏 着 大 的 危 机 , 其
空虚 , 人文精神 严 重失落 , 已经成 为 当今社 会面 这
临 的 严 峻 问题 。 什 么会 这 样 呢 ? 为 全 球 化 的起 为 因
什么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2021年8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Vol20No4Aug72021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明学】主持人:方汉文
什么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
赵志义
(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世界文学”经历了“欧洲中心论“到“多元化”的演变过程,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引入,“世界文学”的内涵及价值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世界文学打破区隔不同文学经典之间的界限,整合那些边缘化地区的文学作晶,从而涵盖多民族、多地区以及多个国家的文学作晶。世界文学消除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强调边缘化的身份认同,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世界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世界文学;欧洲中心论;多元化;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I—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21)04010008
自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18世纪早期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后,“世界文学”一词就成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欧洲势力与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世界文学”一直强调西方的世界观与文化观。长期以来,欧洲文学主宰着世界文学,充当着世界文学的代名词,扮演着霸权主义的角色。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语境中欧美文化与当地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的升级,非西方地域的作家在文学领域的名声鹊起以及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文学作品受到世人的关注,世界文学的欧洲中心论偏见正受到严重的质疑与挑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经典阅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关 键 词 经 典 阅 读 思政 教 育 作 用
On t h e Ro l e o f Re a d i n g Cl a s s i c s i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
c a l Ed u c a i t o n/ / J i J i n p i n g
2经 典 阅读 的隐 性思政 教 育意 义
人类 进入 2 1 世纪 以来 , 在信息科技领 域取得 了飞速 的 发展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 人们 日益追求效率和速 度, 进而导致功利主义大肆盛行 。整个社会趋 于浮躁 , 人们 只顾一味追求物质利益 的最 大化 ,而 忽视了精神世界 的需 求 。在这种背景下 , 大学生 由于身处象牙塔 , 尚未走入社会 , 缺乏社会经验 和判 断能力 ,同时也 由于其 处于身心发展 阶 段, 对外 界的不 良风气缺乏清晰 的认识 和足够 的抵 制能力 。 这就导致 了一些学生精神世 界的空虚 ,进 而对其人格 塑造
a n d o p e n n e s s . Re a d i n g c l a s s i c s p l a y a n 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 r o l e i n i d e — o l o g i c l a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Ho we v e r . r e s t r i c t e d b y v a r i o u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阅读是全球化时代的选择
全球化竞争对人的适应性要求更高,经典阅读是强调回到人、回到理解和思考、回到人的自我陶冶意义上的教育,是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转换的需求。
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化的准确定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球化,资本运作的全球化是它的经济基础,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文化现象。中国在世界分工、商品流通的意义上,已是全球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近30年来日益成为西学主流话语的“全球化”和“后现代”论述,实际上改写了在中国语境里谈“现代化”的前提:传统的工业化、追求GDP、粗放型、高能耗和不计社会和人的成本的“现代性”,恰恰被放在了“前现代”的位置。同样,“落后就要挨打”、“新启蒙”、“普世价值”这样一味追求“进步”和“先进”的必然性逻辑,也因为把人的思维限制在线性筒状态里,而不能适应一个更为多元、高度竞争性的、具有多种选项可能性的时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指出,“现代”在全球范围里的饱和状态带来了“后现代”问题。今天生产领域和价值领域里的竞争,比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粗放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到整个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生活世界的重建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只能在“后现代”意义上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同样,中国目前的大学制度,从它自身发展的历史看,基本上仍是为适应近代民族国家在短期内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而设计的,比如苏联式专业学院体制的高度专业化的钢铁学院、邮电学院、航空学院等等,如今的“大学”不过是把这些专业学院在行政管理意义合并到一起,但却还并没有整合出一个新的关于教育和大学的理念和制度。即便在人文领域,许多高校的文史哲院系在培养方式上基本仍沿袭文革前的训练方式,这就和今天全球化、价值多元、多媒体、跨学科的文化环境和知识环境不相适应。我们提倡有利于人的自我塑造、自我陶冶、自我修养的经典阅读,就是想重新回到原点,回到人,回到思考、分析、素质和人的训练,以及人的全面的心灵陶冶这个大前提。
在文明冲突和文化政治的意义上,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条件,在这个条件下,民族国家框架内的教育、经典、传统以及“人”的概念的界定权都需要重新考虑。粗略来讲,美国文明主导了全球化,从具象的事务,再到想象方式、白领、成才、幸福、机会、太空、虚拟空间等等一系列的界定,都是被那种想象中的、概念意义上的美国人或是美国文明所界定。
在这个前提下,普遍和特殊是什么关系?中国是否作为一种全球化社区里面的一个少数民族或是地域文明的特点存在?中国文明实际上是通过那些能够思考这些问题的中国人确定下来的。而中国人一旦丧失这样的话语的生产能力,在文明意义上就不是一个存在,而只是一个衍生品、寄生品。这才是今天中国大学教育、文化最深刻的内涵和使命。今天“中国梦”作为一个话题被提出来,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从宏观的迫切的历史性的问题上看,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恰恰是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通过应对当下的挑战而反诸自身,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这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也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可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能够触及这种内在素质培养的教育,只能是人文基础教育,通过和古往今来的人类伟大心灵的交谈,我们才能在今天这个歧路丛生的世界获得一种基本的方向感和价值定位,有效应对历史挑战。北大中文系曾做过调查,毕业十年以上的学生中,90%的就业都和专业无关,中文系提供给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上是综合素质和适应性方面的训练。如果本科教育专注于职业性培训,那么在这条窄路上可能走不远。以纽大商学院为例,学校对毕业后在华尔街上班的总裁们做问卷调查,问学校教给你的技能管多少年,一般的回答是3到5年,越是高层,时间越短。普遍的缺憾是当年没有多读点文史哲方面的书,因为对于决策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理解力和判断力。
从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奇异性而言,我们无法预判人类能否走出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局”,人需要加强对自身的思考,而经典是先人的财富。
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现代化是一种“奇点”性质的事件,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从整个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无法预判人类能否走出资本主义,走出今天所处的商品时代、技术时代、信息时代。这里的博弈关系到人能否在这些外在条件下恢复并扩展人性的自主性和内在自由,具体讲,就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作出无愧于前人、甚至超越前人的回答。这就需要我们在前人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激发全部潜能,处理自身经验,培养分析、理解和思考能力。否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上悲观地讲,我们是没有未来的,因为我们的未来已经完全被套在资本、技术、信息、市场、商品的运作中。能否走出这个奇异性事件取决于人能否通过一种自我追问从物的世界回到人本身,但这种克服异化的努力必然包
含着有关“人”、“意义”和“价值”的预设。这个意义上的未来蕴藏在人的挣扎和斗争之中,是无法通过科学理性推算出来的,而教育则是为这种斗争所做的必不可少的准备。
“经典”在这个意义上是前人思考的痕迹,是我们唯一的财富。不去领取这份财富,我们就只能始终孤零零、赤手空拳地面对当下。这是动物性的存在而不是人的存在。
从国民素质而言,大学的终极产品就是学生,社会是用户,而价值资源存在正当性危机,此时,就需要回归本源的教育来滋补。
我们再从国民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浙江大学新任校长林建华曾说过,大学的终极产品是学生,而不是科研论文、指标,社会就是客户。我非常赞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生就是大学的本职工作。这里牵涉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当性危机”问题。他认为,国家维系社会公正、提供关于生活意义、目标、理想等问题的积极答案是以消耗自身文化和价值资源为代价的。西方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理性化的治理系统最终也只能把社会生产领域的矛盾不断地转移到到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比如,在美国有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人民会直接找到美国政府,认为这不是一个生产领域的问题,而是立法或公众讨论的问题。但是如何产生出国民对生活动机和意义的理解,却不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就可以提供的。价值和意义无法由政府生产出来,更无法由市场或工厂生产出来,它只能由人、由家庭和生活共同体、由教育和文化传统自己产生,是一个近乎自然的培育和养成的过程。这种价值资源的消耗类似于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当代社会的正当性资源在今天被各种各样商业、政治、意识形态体制的征用所消耗,消费大于产出,正当性资源渐渐枯竭,这就是所谓的“正当性危机”。
今天的中国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即生产和行政管理领域里的活力和矛盾不断对意义和价值领域提出“正当性”资源的需求,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生产的总“供货量”严重不足。这个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来解决。可以说,当代中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不但关系到提高国民劳动者素质的这个“合理性”问题,更涉及到如何维系中国社会内部的意义、价值、理想、信仰乃至整个世界观结构的“正当性”问题。以经典阅读为核心和基础的人文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用传统的、长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语言、符号和价值体系去表述和理解当下的矛盾。经典阅读则是承续传统、反思传统、把传统带入到同当代
生活的对话中去的最基本的路径。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下的比较时代,西方教育体制是参照系之一,在比较交流中找到自我认同,确立自己的文明。
全球化时代,使得中国的教育、文化和大学都处在一种比较状态,有多种的参照系,多重的视角。这并不是一个当代现象,而是与近代以来的历史变化一道出现的。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有一段关于“比较的时代”的精彩论述,他认为,传统社会基于封闭性、稳定性、单一性和连续性基础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理解难以维系,但如果现代人永远处在这样一个眼花心乱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今天可以被这个吸引,明天被那个吸引,那么这样的时代、文明哪怕再有“见识”和“教养”,最终也只能是一团混乱、是没有意义的。
顺着比较思路,应该是承认目前中国学术的落后,但并不因此而“病急乱投医”,而是致力于各种学科在中国的本地化。以“社会科学中国化”为例,第一步是“社会学在中国”;第二步是“让社会学说中国话”(像当年黑格尔发誓要让哲学说德国话,而不是拉丁文、法文或英文);第三步才是“社会科学中国化”,它是更高意义上的、真正的“世界化”,而不是搞出一个“中国化学术”。
我每年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看博士项目申请,纽大每年能吸引全球范围内很多优秀学生。中国大陆学生每年有二三十份申请,大部分进入第二轮。但很少能进第三轮,因为除了可以量化的托福、GRE等高分外,中国学生的成绩单上,本科第一、二年多半是外语、计算机、政治思想等公共课,专业教育方面,很难看出知识、能力和方法论训练的深度。反观西方特别是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成绩单,则基本上都是议题具体、内容翔实的研讨班课,注重的是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灌输。联系到自己在海外培养国内教育背景的博士生的经验,逐渐意识到我们高等教育真正的短板不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而在本科阶段。在全球化竞争中,我无奈地说,至少从成绩单反映出来的课程结构上看,中国学生的训练是很单薄;在能力培养上处于较大的劣势。
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院的核心课程以高强度的经典阅读著称,学生在废寝忘食地阅读中体会文明和文化,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反思一下中国的本科教育,以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院的核心课程设置为例。哥大本科学院一年招生1000人左右,总的是四五千人的规模。每个新生都上系列的核心课程,一门是《文学人文学》,读西方文学经典,上一学年两学期,每个班不超过20人,1000人分50个班,由终身教职序
列的教授开课,配备博士生助教。课程必读书有《伊利亚特》、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作品、《圣经》等等,下学期《傲慢与偏见》、《忏悔录》等。从课程表上看,《伊利亚特》读一周,《奥德赛》读两周。每学期是10到11本西方文学中的无可争议的经典,学生几乎是要废寝忘食才能完成教授的课堂讨论,通常20人一班还会分成两个小组,教授加助教的课共三次。我儿子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我看到他每一页书本上都写满注释、问题。很多学生考哥大,就是冲着这个核心课程而去。新生培训课上,从白发苍苍的校友到刚刚入学的少男少女,手里都拿着一本《伊利亚特》,像暗号,更像身份证,这是文明传承延续性的标志,也是学校的认同感和骄傲所在。
第二门课也是必修,叫做《当代文明基础》。几乎清一色的西方社会思想经典,但因为面临全球化压力,也有多元文化因素的加入,比如有《古兰经》。下学期有卢梭的《论不平等的起源》、《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康德、洛克、达尔文、尼采的全本原著,也包括几篇点缀性质的黑人和女性问题的重要文献。
哥大核心课程是在争议当中发展到现在的,差点办不下去,二十年前一位校友捐了一两亿美元才维持至今。这在美国也不是特例。但只要它存在一天,这种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就仍然在发挥影响。为“当代文明基础”课程辩护的立场可以总结为:今天的世界再多元,它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仍是西方人奠定的。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则由西方文明的经典编码。这些经典由西方人写出来只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事件,但是今天所有人不得不读这些经典,则绝不是偶然的。这句话很傲慢,中国人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思考。
继元培学院、复旦书院、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后,重庆大学即将进入秋季经典教育的尝试,为多元化教育做探索。
在美国也并非所有本科都设有经典阅读,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实践得较好。回到中国,北大的元培学院,复旦的复旦书院都在实践,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走得最远,今年已经有第一届毕业生。重庆大学在高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下设立了博雅学院,今年秋季招生,首届30人,以经典阅读作为教育的基础。分中国人文经典和西方人文经典,一周一本书,或两周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读下来。中国人爬坡时确实是要比别人更辛苦一点,一两倍或三四倍于别人的努力是应该的。我们也尝试把用经典阅读的方式讲授马列政治课,比如像读康德、黑格尔一样去读马克思;比如像美国人研究美国革命、美国宪法
那样去重读人民共和国的原典;以阅读和讨论外语原著的方式取代常规的公共英语和“二外”。同时,我们还强调学生对中国内部多样性和以中国为立足点看世界的“地域研究”。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完全的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分流为两个轨道,一个是传统的文史哲即人文轨道,另一个则是所谓PPE,即政治、经济学、哲学。我们的规划是七成学生保送推荐研究生,三成学生毕业找工作。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经典阅读课程的书目如何形成?西方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对经典有着高度的共识。中国的经典书目只能通过整个中国知识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建设性争论才能确立下来,因为它的形成和确立本身是当代中国文化共识和价值共识的结果。经典一方面的确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像海德格尔引用柏拉图的那句话:“一切伟大的事物都伫立在暴风雨中”。但另一方面,传统只存在于它同当下的关系之中,需要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知识共同体在自身的实践、努力和斗争中去不断地复活、再造、发扬光大。在后一种意义上,经典文本书目又必然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过程中,处理这种变和不变的关系,正是经典阅读的任务。
在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比较的时代”,谁没有自己的经典,谁就没有文明意义上的归属和家园。没有家的人谈不上出门远行。而世界上最远的路,是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