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常州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2008年中考历史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常州市市北实验初中徐波

2008年是我市历史进入中考的第二年,全体考生采用统一的北师大版教材考试,历史学科占分达到30分,考查内容也扩大到了初二、初三四本教材。这些都是2008年历史中考面临的不同于2007年的形势。在此背景下,2008年的历史中考试题也就更有其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一、这份试卷的特点

1、围绕历史主干知识展开,关注能力发展,不搞偏、难、怪题。

试卷命题坚持以《课标》为基准,围绕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紧紧抓住初中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效,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提出的识记、理解、运用、表达四项能力要求,指引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

如:第23、26、27三个选择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但又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设计了新的问题情境:23题提供了题词图片作为史料,26题则描述了当时的历史现象,27题则提供了人物图片进行比较。

对于需要理解、运用的题,题目中设置了众多暗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得出答案。如24题选择题,提供了“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诗句材料,乍一看不少学生不明就里,但题干中还有“80年前”的暗示,如果把年代结合来看,这题的答案就很容易得出了。28题选择题要求用史实来论证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所列选项较多,但试题避免了易于混淆的选项,学生只要盯准明治维新的措施,就绝不可能选错。

29、30题是选择题中要求较高的。29题形式新颖,选项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又包含了图片,选项内容覆盖面广,是命题者原创智慧的成果。但这道题仍是围绕历史主干知识展开,考查的还是把握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学生在看懂题意的情况下,还是能比较迅速的做出正确的选择。30题选用了一段课外材料,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分辨历史事实的能力,学生需要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并能分辨其中起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各是什么事件。这题可以说是融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于一体了。

非选择题方面,试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如34题关于美国史,35题关于中国的近代化,37题关于改革开放,都是老师们在复习时十分重视的问题,主要知识点也都反复强调,中考考到,不出意外。

2、题量虽不多,但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综合性强。

其一,选择题的四个选项都精心选择相关的、可能混淆的知识点构成,在时间、事件上跨度大,提供的信息量多。如23题的四个选项涉及了同盟会、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共同纲领》等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25题四个选项涉及了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抗战的有关史实。28题提供的史实牵涉了世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相关内容。这些都需要学生头脑清楚、明确分辨。

其二,非选择题按照专题编制题目,虽不回避热点问题,但又有所创新,使学生之间能力高下得以区分。如34题关于美国近代史,第(1)题表格所涉知识点都是反复强调的,第(2)题则要求根据上表,概括列为伟大总统的共同原因,充分利用题目本身来产生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从个别走向整合归纳,这是命题者的创新,更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向。

35题是“复习指导”P9的例题,题目不要求写出材料反映的事件,只要写这些事件的主要历史作用,但不明确事件,就无从写作用,事实上明确事件这个问题隐含在本题中了。该题第(2)题,要求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发生的变化,这又是创新之处。在“复习指导”的例题中,这样的变化过程是题干所提供的,而本题却要求学生来概括回答。但本题也正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即使没有看过“复习指导”,根据提供的材料也能得出正确答案:技术——制度——思想文化。

37题既关注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又关注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实践上又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凸显了居高临下、全面关照的命题思路。这样的思路,决定了本题与老师们在复习中反复训练的题目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宏观上,本题有改革开放的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微观上,则深入探究了深圳特区创建成功的原因。阅卷中第一小题失分较多,说明师生对这一问题有所忽视。

3、强调对新材料的阅读、理解、运用。

重视用新材料营造新情境,是我市历史开卷考试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本卷选用了大量材料,既有文字的,也有

图片,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材料虽来自课外,但材料都是精心挑选的,其中都提供了大量有效信息供学生与已学知识相配合。同时,试题也十分重视发挥好材料的作用,大量问题从材料中生发,答案又回归材料。

如24题选择题,抓住材料中提供的“红军”、“井冈山”、“主力形成”等关键词,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35题提供的四则材料,三则来自教科书类的书籍,相对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材料中对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有暗示,如材料一中的“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中的“认为还是西方的制度好”,材料三中的“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材料四中的“救治中国……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依据这些,第二小题就可以轻松的完成。再如37题,第三小题第二问深圳特区创建成功的原因还有哪些。阅卷中发现能得全分的不多,其实这问也完全可以从上面三则材料中归纳得出,材料一提出了国家要开放的做法,这在深圳不也有表现?材料三提到深圳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这不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4、重视归纳、表达能力的考查,对教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归纳、表达能力是今年中考特别强调的方向,在本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34题(2)、35题(2)、37题(3)第二问,都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自行归纳历史结论。这些都改变了开卷考试就书抄书的状况,能力要求大大提升,也明显拉开了不同档次学生的差距,有利于实现中考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作用,也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以考带教”是07年中考后明确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战略。08年的这份中考试卷导向更加鲜明,对我们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有更多的启示:

1、课堂教学要紧扣历史主干知识,教学活动要把握中心历史事件。

这份试卷紧密围绕课标、考试说明,突出四项能力要求,这些都明确的指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构建历史主干知识的框架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应当围绕帮助学生把握主干知识、突破重点难点来进行。

2、重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培养阅读、归纳、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归纳表达能力是本次考试中不少学生失分的命门。这些能力的取得和提高决不是一两个月的考前复习能够突击出来的,必须依靠三年初中历史教学的扎实有效的教学和训练。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分析课文、阅读分析课外历史材料,来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和阅读中,我们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归纳历史结论、表达历史观点,老师要做好引导和纠错工作,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观点,获取历史表达的基本方法。

3、中考复习要重视专题教学和复习,善于开发专题。

以专题的方式编制试题,是本次试卷的一个鲜明、具有导向性的特点。专题事实上就是学科内知识的有机整合。专题教学和复习是对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考验。对于一般专题,必须充分运用“复习指导”,这本书对初二、初三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总结,也做了一些专题整理工作,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是我们中考复习的锐利武器。

课标提出的学习主题也是我们整理专题时可以参考的对象。但专题的归纳和整理其实是无穷尽的,各人不同的理解和角度,就能生发出新的专题。在复习阶段,我们一是要把握主要专题,构建有机知识结构,二要敢于变换视角,自主创新,提炼出新的主题,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整合的能力。

举例:08年中考复习中就编制了改革,人权、民主与法制等中外贯通的专题。

4、中考复习中要重视搞好习题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把握题目要求。

必要的习题教学是中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次试卷中突出表现不少学生由于看不懂题意、不明确题目要求而失分。比如34题(2)“根据上表,概括美国人民把他们列为伟大总统的共同原因”。不少学生没有“根据上表,概括”作答而失分。35题(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如果明确了题目要求,失分的学生就能减少许多。37题(3)“创建成功的原因还有哪些”,不少学生没看到“还有”两字而失分

习题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审题、解题方法的指导上,要引导学生把握题目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以此作为答题的依据;要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提出要求的关键字眼,如“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归纳、说明”等,让学生明确不同字眼的答题要求。

以上是对08年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谨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