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合集下载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 (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__________的气象。

2.有人说,次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3.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答案】1.宁静、欢悦。

2.情趣指的是,所写内容充满了自然趣味,理趣指的是包含了一定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又包蕴了生活中人们惯常会遇到的一种生活体验,就是在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转机和希望。

3.参考:诗人对村民的热情好客非常感动,也为当地民风的淳朴所感染,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一日之游诗人意犹未尽,于是,希望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感情。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腊酒”是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足鸡豚”是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分析作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此联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蕴含了生活的哲理:即在看似好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新的转机和希望。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叙写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D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

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1.D项“通篇写实”错误。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

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

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莎行(宋)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请对下阕中的“藏”字进行赏析。

2.词中划线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藏”字突出了翠绿的树叶藏得住黄莺的身影,生动地表现出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与上片“树色阴阴”形成呼应。

2.抒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惆怅、对春将归去的惋惜。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

“翠叶藏莺”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照应;用“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地写出了初夏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酣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和对春将归去的惋惜,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据此理解作答。

2.诗歌赏析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课外古诗词阅读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答案】1.(1)比喻:以雪喻梨花(具体指出写法),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和繁盛的特点;(2)对比:将梨花的“淡白”与“柳条”的“深青”对比,言春已去,夏将至,时光易逝;(3)衬托: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解析】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鉴赏。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由“柳深青”、“柳絮飞”、“梨花开”等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对人生几何的无限感叹,首先作者惆怅是因为此时是在清明节,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

2.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记录了此地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奋飞之事,暗含了边塞秋季的萧瑟、荒凉。

B.“长烟”“落日”之后缀以“孤城闭”三字,与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有所不同。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一杯浊酒销不掉浓重的乡愁,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出将军与征夫的情绪,加之全词景物的描绘,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备战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备战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

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1)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3.示例:鹦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1.结合百度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

落花唐·严恽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唐·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详解】(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展现了一幅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①[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ei):池塘。

③堑: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输”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输”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

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

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杜甫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⑥斗: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BD2.(1)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1.春愁2.B【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2.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答案】1.A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2.古诗词阅读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唐·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两句诗的画面。

(不少于50字)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示例:四野茫茫,夜色深深,令人黯然神伤。

我坐在船头,送君归去,心中颇多不舍。

此刻,两岸草丛中的蟋蟀那如泣如诉的悲鸣声,声声入耳,真令人肝肠欲断。

(不少于50字)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抒发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秋夜”“阴虫”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备战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备战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1)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处望神州?”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B.“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而流。

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填空:“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指的是①_____,运用的是②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A2.①士兵②借代【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A、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南地方。

B、C、D说法均无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

2.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2.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岳所见之景。

你对哪句诗最有感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与“山”相关的诗句。

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和“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勇于攀登(不畏困难、傲视一切)2.齐鲁青未了画面: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无边无际3.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1)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丹阳送韦参军①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古代官名。

②心知: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丹阳(郭)江北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1.A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1. 给诗歌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矫.(_____)健(2)堤.(_____)岸(3)páng(_____)然(4)铿qiāng(_____)2. 朗读诗的第一小节,应采用的语调是(___)A.深沉 B.激昂 C.欢快 D.缓慢3. 请你结合对“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的理解,完成对诗人王家新先生的电话采访。

你:王家新先生,您好。

我是某校九年级学生某某,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家新:你的理解很正确。

正如我在《艾青诗选》序言中说:艾青的诗,是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希望和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的。

4. 下面是晓曦为《艾青诗选》写的一段推荐语,请你帮助修改。

艾青,以诗为画笔,合着时代的节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

20世纪30年代初下雪的一个早上,他在狱中以忏悔、感激的笔调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大堰河”悲苦、善良的一生,抒发了对贫苦农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像这样的杰作还有《光的赞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向太阳》等等。

同学们,打开《艾青诗选》吧,。

(1)画线句子表述有误,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推荐语中,有一处文学常识错误,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补写最后一句话,增强推荐语的感染力。

____________【答案】(1)jiǎo dī庞锵(2)C(3)在艾青《初夏》这首诗里,有“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我的理解是五月里,人们开始进行辛勤的劳动,而这“斧斤的声音”就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您觉得我的理解正确吗?(4)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下雪的早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是艾青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③觞(shāng):酒杯。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

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答案】① A ②答: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详解】(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

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考查写作手法。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详解】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3.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A.《诗经•周南•关雎》 B.《使至塞上》(王维)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1.⑴D ⑵A2.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

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1.(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

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

(2)A借用了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

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

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

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

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4.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D.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

高适《除夜作》,也写到“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

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的。

【答案】1.C2.D3.D【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应该是来到遥远的荆门,而不是从遥远的荆门出发;B项错误,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而不是山和平野渐渐隐去;C项正确;D项错误,怜:怜爱。

不能说成怜惜,没有可惜之意,应该是爱恋,怜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而不是远景与近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D项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理解为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