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赏析_共4页
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共29章,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
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他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
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全民大饥荒,无论他老婆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又找到了李血头。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并将卖血的钱直接给了一乐。
第六次卖血是在刚送走一乐后,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许三观,只好求你再去献一次血了。
”然而,这次卖血却遇到了麻烦,由于“血友”根龙连续卖血后死亡,让他感到了恐惧。
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许三观一个上午借到了63元钱,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再次找到李血头。
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
40年以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突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
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的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许三观俨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自己的奋斗,他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许三观卖血记中对对爱情与亲情的描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经降至感情的冰点. 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
”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
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子再活一次。
”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第一次:因为乡里人的话好奇而去卖血,娶了许玉兰第二次:为了给被大儿子一乐打破头的方铁匠的儿子赔偿去卖血(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何小勇强奸许玉兰有的)第三次:为了给和自己有过一场交欢摔断了腿的林芬芳买补品去卖血第四次:人民公社以后,三年灾荒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去卖血第五次:为了让一乐在乡下过得好些能早点回城去卖血第六次: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去卖血第七~十一次:为了给得了肺炎的一乐治病,在一个月左右卖了五次血第十二次:他老了忽然有了想卖血的冲动可血头说他太老了,看不上他的血了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底层人民,为了家庭作出了如此牺牲,甚至为了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是他男人尊严耻辱的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的卖血救他,也许余华想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但伟大的男人,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可为了家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生命是平等的,这又或许是余华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
人物的性格发展《许三观卖血记》的角色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流行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许三观及其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环境变迁和命运洗礼下,性格逐渐发展的过程。
下面将分析许三观、许三观的儿子小三以及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一、许三观的性格发展许三观是一个善良、努力和勇敢的人。
由于家庭贫穷,他决定出卖自己的血液来换取金钱以改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许三观坚持了近30年,一直默默忍受着痛苦和屈辱。
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他没有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坚持。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许三观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年轻时的他懵懂无知,完全相信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然而,他在职场与生活中的挫折和现实的残酷让他变得更加世故和现实。
他逐渐认识到社会并不如自己曾经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他却没有因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小三的性格发展小三是许三观的儿子,他的性格与父亲有着明显的差异。
他是一个叛逆而自卑的少年,缺乏自信和自律。
在与父亲的对比中,他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己。
在故事中,小三是一个青年时期缺乏方向感的人。
他迷失在城市的繁华和物欲中,陷入酒色的泥沼。
然而,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小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尝试改变。
他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寻找自己的价值。
三、许三观的妻子的性格发展许三观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
她勤劳朴实,为了家庭默默付出。
在许三观卖血的日子里,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没有怨言,始终坚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性格逐渐变得消沉和沉默。
她被生活的艰辛和对丈夫的期待所打败,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激情。
尽管如此,她仍然对家庭付出了一切,成为了许三观坚持的精神支柱。
总结起来,人物的性格发展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一个核心主题。
主人公许三观在环境的变迁中保持了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路历程。
小三则经历了自卑和迷茫,在父亲的引导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许三观的妻子则在不断的付出中失去了自我。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读完书名大家应该也了解不少吧!对了,这本书主要写了许三观卖血。
但是这本书是充满父爱的一本书,也许大家会认为这很平常。
因为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是你们见过这么一位父亲吗?一位为了不是亲生儿子“卖命”的父亲;一位为了儿子而受尽折磨的父亲;一位意志坚强的父亲……人心是可以被打动的,世上没有铁打的心!当许三观发现大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时,他非常愤怒。
因为她觉得她像个傻子一样,为别人养了十多年的孩子。
于是他决定将大乐送还给亲生父亲,可大乐的母亲万般不愿,当然大乐也不愿。
因为他已经认定许三观是他的父亲。
许三观无可奈何,但他暗暗决定,不能对大乐好。
于是他便一次次冷落大乐,但大乐却仍不变心。
时间慢慢过去了,他们却迎来了灾难—闹粮。
但是他们还是熬了过去,过去后许三观又去卖血了。
因为他想让他家人去吃一顿好的,但他唯独留下了大乐。
给他一块钱,让他去买红薯吃。
但是小小的红薯并不能满足大乐的肚子,只好静静的坐在门槛上等待父母。
当他们回来时,已经夜深了,大乐看着他们有说有笑。
顿时说不出话来,二乐对大人说:“哥你的红薯好吃吗?”许三观什么也没说他们四人进去了。
唯独大乐,大乐一直向前走。
越走越远,越走越黑。
正在另一方许三观在睡觉。
大乐的母亲着急,他求许三观去找大乐。
许三观气冲冲的去了,当找到大乐时,怒火已收到心头。
他走到大乐前面,大乐不理他。
只是边走边喊:“谁给我买一碗面,我就是他儿子!”许三观大喊:“你别回来了。
”大乐一直向前走,许三观这时不禁一震,心想:“这小兔崽子!”便跑向大乐,板着脸说:“回家!”于是便蹲下身子,把大乐背了起来。
一分一秒过去了,大乐说:“这不是回去的路。
”许三观告诉他,带他去吃面。
也因为这件事,许三观下定了决心。
有一次他在大众面前,用刀划开了脸。
庄严地对大家说:“下次谁要是说大乐不是我儿子,我就拿刀子和他对着干。
”转身便拉大乐走了……父爱,比天大地大!几十年过去了,许三观的几个儿子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读《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有一个难关,然而当他老了却发现自己的血已经没有人要了的故事。
小说第一章就写到了卖血的事情,许三观回乡去看望他爷爷,他爷爷问他身子骨是否结实,是否去常去卖血,并以是否常去卖血来作为判断他身子骨结实与否的标准;以及其后桂花妈在给桂花找男人的时候,听说那人一年没有去卖血了,于是心里就打起了鼓,才对他进行试探,发现他身体败掉了。
由这引起了许三观对于卖血的好奇,他四叔告诉他那儿没有卖过血的男人娶不到女人,因为身子骨结实的人都去卖血了。
那年月卖血成为了人的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许三观就是这样才跟着根龙、阿方去卖血的,从此他的一生也与卖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城市卖血要去找李血头,还要给李血头送礼,要讨好李血头。
许三观跟着根龙、阿方学到了很多卖血的相关知识,他也知道了卖血前要多喝水,这样身上的血才会增多;他知道了要给李血头送礼;知道了卖完血过后吃碗炒猪肝、喝二两黄酒比较好;许三观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卖血之旅。
许三观一共卖过很多次血,他用第一次卖血的钱娶了许玉兰;他用第二次卖血的钱帮助一乐还钱给方铁匠;后来许三观又卖血给林芬芳买东西;自然灾害时许三观卖血领着妻儿去吃面条;后来许三观在一乐回乡下的时候卖血让一乐带钱回去;没过几天许三观又卖血招待二乐的生产队长,为了生产队长能够照顾二乐;其后不久许三观又转战多地卖血为一乐治病。
到最后许三观老了的时候,想去吃炒猪肝、喝黄酒了于是去卖血,发现血头嫌自己老已经不收自己的血了,并且侮辱他,许三观在街上痛苦不已,精神崩溃,妻子儿子都来劝。
整篇小说饱含辛酸之处,主人公许三观要靠卖血来度过难关,乡下的农民要靠卖血的钱来娶妻生子、维持生计,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读起来令人心酸不已。
许三观无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除了一次卖血是为了娶妻,还有一次是为了给林芬芳买东西之外,余下的卖血全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起初为医生,后转行写作,被誉为文坛的“鬼才”,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其中《许三观卖血记》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得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胸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读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给人一种绝境中的希望,就如开在悬崖峭壁上的雪莲,在绝境中绽放着人性之美。
它没有《活着》七世轮回的无奈,也没有《第七天》阴阳相隔的造化弄人,更没有《兄弟》中相残的人性之恶,虽然以“卖血”的荒诞入手,但是没有以许三观因卖血死亡的残酷来结束,给人一种活着的希冀。
“卖血”是许三观的救命稻草,是战胜贫穷和困苦的“法宝”,是他的信仰,他总是顶礼膜拜,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他相信通过卖血总能使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化险为夷。
余华没有让他心中的“信仰”坍塌,让“卖血”解决了他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无一例外。
每个人心中都有信仰,信仰是人活下去的信念,如果没有信仰或者信仰坍塌,人就会“奔溃”,就如你信奉的佛,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是最邪恶的魔。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在他们那个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娶不到媳妇,不卖血就一位着身子骨不结实。
在这样的氛围的影响下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走上了卖血之路,在卖血之前他们要喝足井水,喝到马上吐为止,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血多一点,卖的钱更多,这透露出农民的愚昧和狡猾,第一次卖血许三观纯粹是为了好奇,卖血后有猪肝可以吃,有黄酒可以喝,这给了许三观卖血的甜头。
许三观和许玉兰结婚后,生了一乐、二乐、三乐三个儿子,尽管一乐是何小勇的,在一乐把方铁匠儿子的头打破后,面对何小勇的置之不理和方铁匠绝情的抄家后,许三观想起了他的救命稻草——卖血。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解析,探讨余华在现代小说中的独特之处,以及《许三观卖血记》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余华的小说常常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故事。
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给他的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决定参与卖血的行动。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许三观的经历,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追求。
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在特定时期下的生存状态。
余华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将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复杂的叙事模式,使读者更容易接近故事,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描写许三观的卖血行动,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剥削现象。
许三观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差距。
普通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的努力常常远远不够。
卖血成为了一种极端的生存方式,象征着社会制度对普通人的残酷压迫。
通过许三观的经历,余华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活的渴望。
许三观虽然面对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生活,为家人带来更好的未来。
余华通过对许三观内心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
与此同时,余华在小说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许三观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许三观在他的卖血行动中遇到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善良的,也有冷漠的。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许三观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读者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在情感和思想上给读者带来了震撼,还在文学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
余华以其特有的笔触,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语言,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卖血的一生——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感题目: 卖血的一生姓名: 李颖学号: 20131504589所在学院: 会计学院年级专业: 会计1304 指导老师: 何光顺职称: 教授卖血的一生——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感李颖会计学院会计1304《许三观卖血记》是我看完的余华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活着》。
余华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通常描写社会底层的人,娓娓道来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最后给人留下深深的触动。
整部小说描述了主人公许三观,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时,依靠卖血战胜困难。
最初,并不是因为生活走投无路要去卖血,只是因为在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能卖血的男人被认为是身体不行的。
于是,许三观去卖血以证明自己身体很好。
其实,他在城里生活,城里并没有这种说法,并没有人需要他的证明,与其说他要证明给别人看,不如说他的至真至纯让他相信了那种说法就从心底要去实践。
第一次卖血得来的钱让他的生活出现了第一次转折,他娶了他看中的许玉兰。
他追求许玉兰的方式也很特别,直来直去,上来就说要娶人家。
我不知道那个年代的男孩子是不是都这么大胆直接,反正我觉着这方式搁现在都不过时。
二次卖血是因为大儿子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砸伤了,方铁匠要钱无果,把第许三观的家当全拉走了,许三观用第二次卖血得来的钱要回了家当。
第三次卖血源于妻子婚前的出轨,可是既然是婚前,怎么能叫出轨呢,只是因为一乐很可能是那次“出轨”的产物,所以婚前的那次多少就令许三观不能原谅了。
其实,我看完了全书,也不能判断一乐究竟是不是许三观的儿子,当然,这也不是重点。
许三观因为当了“乌龟“而生出的不平衡感令他去看望摔断了腿的林芬芳时也做了“出轨”的事,想着应该补偿林芬芳,就用第三次卖血的钱买了肉骨、菊花等补钙去火的东西送给林芬芳。
第四次,在“人民公社”后的灾荒时期,全家人吃了五十六天玉米稀饭,看着孩子们饿得可怜样,许三观第四次去医院卖血,带家里人去吃了面条。
这里还有个故事,因为觉得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于是,许三观不肯带一乐去吃面,而是给了他五毛钱让他去买红薯。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鉴赏欣赏余华小说代表作小说的人物形象豆腐西施许玉兰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初识余华的作品是在高中,因为那时候余华的作品能够满足我们心中对往事的好奇,无论是《活着》还是今天的赏析题目《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发生在六七十年的背景下,客观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意义深刻且又富含哲理的历史画卷。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他娴熟的笔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但却又十分真实的故事,发人深省。
《许三观卖血记不管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从各个部分来看都是一部十分完美的小说,它不失为中国现实小说的代表作。
首先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来说,本部小说主人公就是许三观,作者用大篇笔墨来刻画了主人公许三观的人物生平,从幼年生活状况一直写到他的老年老年生活状况。
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个孤儿,父母早亡,他在他爷爷和四叔的照顾下才得以长大成人。
作者写这些人物背景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做下铺垫。
也许正因为小时候的影响,成年后的许三观性格中就多了些懦弱少了些坚强。
成年后的许三观为了养活家人和自己,不得不去当地的一个丝厂做一个廉价的送茧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血汗来维持家庭的运转。
从这个方面来看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可以反映出许三观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可是在那个动乱的岁月和年代里,他的这份工作根本不能够让自己的家庭吃饱甚至一星点温饱,为了让家庭和自己活下去,他选择了一种在我们看来无奈又极端的方式——卖血,用自己的血来维持生计。
从这个方面来看,刻画了许三观这个形象的内心的无奈何对世事弄人的一种妥协。
许三观为了娶“豆腐西施”许玉兰时,他用自己的幽默和睿智博得许玉兰父亲的欢心,因为许玉兰父亲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于是许三观就笑着对许父说:“你如果把你的女儿嫁给我有很大好处,你女儿姓许,而我也姓许,嫁给我后也等于你们许家也有后了,这和倒插门一个样呀”。
听了他的话,许父欣然答应了这门婚事,因此许三多也得以娶得有名的“豆腐西施”许玉兰。
从这个方面来说,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非常幽默和睿智。
当许三观得知自己的妻子对自己不忠,而且自己一直疼爱有加的大儿子一乐竟然不是自己亲生的而是何小勇的儿子后,勃然大怒,与往日的性格和个性都一反常态,他不在对许玉兰言听计从,也不再关心一乐。
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
40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罗雯轩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在文中刻画了一群在苦难中不断挣扎却不自知的人,许三观在与苦难进行一次次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坚韧与顽强的精神。
本文通过分析许三观卖血的前因后果,阐述许三观如何与现实的虚假平等进行抗争,希望帮助高中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看清社会与人性。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苦难;坚韧顽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篇揭露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小说,苦难是小说的主题,是余华为了透视人性和社会所营造出的特定环境。
小说的叙述时间囊括了许三观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许三观以卖血解决生活困境的行为让我们窥探到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也表现出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苦时的坚韧与顽强。
一、生存信仰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中讲述了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共四十年的人生经历。
纵观全文,每次许三观遇到生活困境时,都会去卖一次血,以此换来足以对抗苦难的金钱,他靠卖血度过了生活的一个个苦难,从另一方面来讲,许三观的这种行为就是以命换钱。
许三观全文一共卖了12次血,第一次卖血只是因为好奇,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但在尝到卖血的甜头之后,他逐渐将卖血作为一种骄傲,正如小说中许三观在向别人传授卖血之道时自己所说的“卖了血身体弱了吗,没有,为什么?这是老天爷赏我的,我就是天天卖血也死不了。
我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这棵摇钱树就是老天爷给我的。
”[1]从许三观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卖血当成了一种生存信仰,正因为有着这种卖血求生的信仰支撑他,才让他坚持卖血四十年不动摇,将自己笼罩在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幸福中。
二、血缘与家庭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缘与家庭为许三观构筑了坚实而强大的生存基础。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许三观的家庭是靠着他卖血才得以构筑,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着家庭和血缘的牵绊,许三观才能完成自我拯救,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的抗争精神。
文中描述大儿子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是许三观却肯多次卖血救他性命,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许三观为了不让方铁匠拉走家里的东西,不得已去卖血,这是他第二次卖血;当许三观得知在乡下当知青的一乐病了,许三观进行了第五次卖血;后来一乐病重,许三观在借钱无果后,只能先让妻子许玉兰带着一乐去上海,而他自己则设计好前往上海的路线,“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上频繁的卖血行为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但是他仍就没有放弃利用卖血换钱的想法。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读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给人一种绝境中的希望,就如开在悬崖峭壁上的雪莲,在绝境中绽放着人性之美。
它没有《活着》七世轮回的无奈,也没有《第七天》阴阳相隔的造化弄人,更没有《兄弟》中相残的人性之恶,虽然以“卖血”的荒诞入手,但是没有以许三观因卖血死亡的残酷来结束,给人一种活着的希冀。
“卖血”是许三观的救命稻草,是战胜贫穷和困苦的“法宝”,是他的信仰,他总是顶礼膜拜,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他相信通过卖血总能使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化险为夷。
余华没有让他心中的“信仰”坍塌,让“卖血”解决了他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无一例外。
每个人心中都有信仰,信仰是人活下去的信念,如果没有信仰或者信仰坍塌,人就会“奔溃”,就如你信奉的佛,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是最邪恶的魔。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在他们那个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娶不到媳妇,不卖血就一位着身子骨不结实。
在这样的氛围的影响下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走上了卖血之路,在卖血之前他们要喝足井水,喝到马上吐为止,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血多一点,卖的钱更多,这透露出农民的愚昧和狡猾,第一次卖血许三观纯粹是为了好奇,卖血后有猪肝可以吃,有黄酒可以喝,这给了许三观卖血的甜头。
许三观和许玉兰结婚后,生了一乐、二乐、三乐三个儿子,尽管一乐是何小勇的,在一乐把方铁匠儿子的头打破后,面对何小勇的置之不理和方铁匠绝情的抄家后,许三观想起了他的救命稻草——卖血。
就如一个从来不祈祷不上香不信上帝神仙的人,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无奈的时候,总是真诚的向上帝各路神仙祈祷,因为他们除了这样做来麻醉自己,没有其他的任何事可以做,正所谓“机场比婚礼的殿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吻,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
许三观把卖血的钱赔给方铁匠后,方铁匠把从许三观家抄走的东西如数奉还,许三观通过卖血保住了这个家。
许三观对许玉兰的出轨行为总是耿耿于怀,作为报复,他想自己也要出轨一次,这样心里才会舒服。
他把目标锁定在了同时林芬芳的身上,成功出轨后不知道许三观心里舒服了没有,也许永远像一根刺一样永远扎在他的心中,不去触碰就不会痛,只要触碰就会痛,出轨后许三观再次去卖血,想用卖血的钱让摔断林芬芳补充营养。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对于《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了更大的叙述空间,它着重表现人物的人性内涵,而不仅仅是命运对人物的压迫。
《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承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
所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然要顽强地活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但每一次卖血在余华笔下却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内涵。
血在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与生命几乎处于等同地位,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许三观共有十二次卖血经历,除了开始和结尾的两次外,在剩余的十次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其卖血的结果,也都基本上达到了许三观的预期效果。
他的血越卖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盛,他的血是为家庭、为子女、为妻子而卖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
小说的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来拯救一乐,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妻子与别人的私生子。
在中国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家里,妻子的背叛使丈夫丧失了男人做人的尊严,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许三观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供养“别人的儿子”,显然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内心的巨大煎熬。
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的血”,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伦理范畴。
在这种伦理冲突中,许三观仍选择了为一乐卖血,足以体现了伦理温情的力量。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二)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
——王安忆《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品。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生存的艰辛。
本篇论文将从文学形式、叙事策略、社会批判等方面分析该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文学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这个普通人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生动细致的叙述和细心构筑的历史背景,呈现出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的兴衰史。
作者将许三观“卖血”这一特殊经历作为小说的主线,通过这一经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普通人在改革开放中的生存状态。
二、叙事策略余华采用了一个“半自传”的写作方式,通过跟随许三观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同时,作者在描写事件和人物时采用了“冷静”的策略,避免过多情感化的描写和煽情语言的运用,让读者在冷静的氛围之中充分感受到小说传达的信息。
三、社会批判小说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评。
它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较大缺陷,而且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探讨也非常成功。
例如,作者对许三观的家庭生活进行了细循环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这个家庭的贫穷和苦难。
这种深度描写和细节入微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情感上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综上所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紧密的文学构造、不失冷静的叙事策略和深入的社会批判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缺陷,深刻反思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冷酷。
此外,余华的语言极简明了,读来十分流畅。
小说不涉及一些突兀、压抑的事情,能够给读者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今天,《许三观卖血记》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论是对于小说情节、文学形式还是叙事策略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许三观俨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自己的奋斗,他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许三观卖血记》书评
我还记得《许三观卖血记》我是站着看完的。
这部小说在当年属于畅销书,按惯例书店会把它摆在入门最显目的位置,要是蹲坐个人在那,不像话。
我是花了一周多的中午时间,装作体面的浏览完,很感谢店员的心照不宣。
也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在报纸上看到河南血灾的报道,这不能说是一个巧合,我想某些讳莫如深的事情似乎在大家的努力下,开始可以拿出来讨论了。
但其实《许三观卖血记》全篇并没有讨论这个话题,它从头到尾只关注两件事:人之所以为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我比较欣赏余华在这部作品里对历史的处理方式,也可能是因为看了太多苦大仇深的所谓“伤痕文学”,不是说怨怼没有意义,但是老像怨妇一样自怨自艾就有点让人厌倦了。
历史始终是回避不了的,包括余华早期的作品和他的那些同伴们的“先锋文学”,都采取了冷静自省的态度,旁观这一场场的历史闹剧,但是他也明白,他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这批读者,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没有作者想象中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在这部作品的处理方式,变成了悬空历史,让那一场场的运动细化到普通人的生活的点滴,让主人公自己口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具体事情和见闻。
这样的处理方式我在另一种艺术媒介上看到过,比如电影《蓝风筝》、《站台》,我想那些影评人有一句评论用来评价这部小说很贴切:一个平民的史诗。
之所以在讨论这两个命题之前先谈历史的处理方式,是因为我觉得历史和阶层与这两个命题的关联有,但并不大。
我理解作者认可的“人”有两个特性:有欲望、有恻隐之心。
卖血的逻辑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生命的一个隐喻。
许三观前面几次卖血不是为了性欲就是为了食欲,更甚为了生存欲,有欲望所以有了一切是非善恶,所以才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的世界。
许三观后几次的卖血都是为了一个恻隐之心,物伤其类也罢,一路卖血拼命救助孩子(其实是不是他的并不重要)也罢,无非求一个心安——不能忍受他人痛苦。
正是这一点恻隐之心才把人跟其他物种的弱肉强食区分出来。
叔本华在讨论自由与道德的关系时分析过人的动机有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快乐。
人物塑造与角色深度《许三观卖血记》的分析
人物塑造与角色深度《许三观卖血记》的分析《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许三观的塑造和对角色深度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同时也探讨了社会背景下的人性与梦想。
一、角色背景与基本情节《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大背景下。
许三观是一个身在农村的普通农民。
作为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民子弟,他深受毛泽东时代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于理想主义和追求公平正义怀有强烈的渴望。
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阻碍,他却陷入了困境。
为了生活和支持家庭,他用卖血来换取微薄的收入,演绎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二、对主人公许三观的塑造1. 外在形象:许三观是一个平凡而朴实的农民,粗犷的外貌和憨厚的笑容,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他身体尽管衰弱,但内心充满了活力和坚持。
2. 内在思想:许三观心怀理想,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抱有强烈的愤懑。
他不仅追求公平和正义,还对人类的尊严和人性的深层需求保持着执着的信念。
3. 毅力与乐观:尽管生活对他不公,尽管他的健康日益恶化,许三观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坚信努力和付出总会有回报,始终保持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4. 善良与正直:许三观待人真诚善良,对待周围的人始终心怀善意。
他从不抱怨自己的困境,也从不钻营投机。
他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楷模。
三、其他角色的描绘与角色深度1. 许三观的母亲:虽然登场次数不多,但她作为一个母亲在整个故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以自己朴实的行动和无私的爱,无论是在儿子卖血时的默默支持,还是在与丈夫的争吵中的坚定立场,她传递了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2. 许三观的妻子:作者通过描写许三观的妻子,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坚韧和勇气。
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还在许三观每次出卖血时默默支持和鼓励。
她是许三观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3. 同学阿玛和同事方四平:这两个角色在小说中代表了在社会变迁中不同阶层出身的人,通过他们与许三观的交往,让读者看到了不同背景下的人性与命运。
浅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悲情中更显真情
引言有人说过“悲剧精神的觉醒,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觉醒,也是中国历史的觉醒”。
我们这个讲究“仁”、“义”、“礼”、“序”、“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大国热衷于戏剧,倾情于大团圆的结局。
佛教虽竭力制造一种“苦海无边”的境地,强调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受罪的过程,要经历苦难的洗礼才能达到一种新的人生高度,然而作为它思想核心的“轮回说”给人们展示的是另一种思想:死亡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一个无休止的转换而已,注重一个因果关系和一个连环效应;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使人从苦难中得以解脱从而进入一个“涅磐”的极乐世界。
道家的“无为”、“无功”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以及与此相连的田园理想,对淡泊人生的高度审美,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温和生活的向往,都对人生的悲剧性实质上起了淡化作用。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矛盾,缓解冲突,从而造成一团和气的现实,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崇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理念。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组成中国文化的各家学说都不太利于悲剧精神的产生和强化,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深厚的土壤基础形成悲剧更谈不上培育它的肥料了。
中国社会较早获得的高水平的生产力,一系列合理的农耕,商贸政策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稳定而安宁,对悲剧精神的产生都较为不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几千年前孟子告诫我们的,汤因比也说“安逸对文明是有害的”。
然而,现实世界并未因为这些学说和特殊情况而改变它的悲剧实质。
悲剧是必然的,是造物主给与人类的“厚爱”与“馈赠”,然而中国人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悲剧,常常用“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哲学来安慰自己,从而我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悲剧。
直到现代,《雷雨》中的滚滚雷声,《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性悲剧的产生才拉开了中国悲剧的序幕。
一、从暴力走向温情别林斯基说:“德国人把悲剧叫做悲惨演出,Trauespiel——而悲剧也实在是一场悲惨演出!如果鲜血和尸体,匕首和毒药,不是它的经常不断的特征,那么它却总是以心灵的珍贵希望的破灭以及整个幸福的丧失作为牧场的。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为主人公和他的十一次卖血历程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在中国艰难时期下的“奋斗”过程。
小说主人公许三观的刻画十分生动饱满,他老实诚恳,他善良乐观甚至是坚韧,还有他的好面子和粗俗性格,在一次次卖血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生动地确立出来。
在许三观的一次次卖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动元大致可以分为四方:卖血者、卖血受惠者、买些促进者和收血者。
先来看看卖血受惠者。
第一次是许玉兰(他妻子)或说家庭,第二次是一乐,第三次是林芬芳和家庭,第四次是家庭,第五次是一乐和二乐,第六次是二乐,第七、八、九、十和十一次是一乐。
在这组行动元中可以看出,没有一次许三观是为自己卖血的。
而且在看似变化的行动元中几乎都有一乐的影子。
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余华在描写一次次的买些事件中有意把受惠者给予一乐,无疑暗暗使得许三观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特别是最后几次卖血中营造悲剧氛围的同时,让许三观形象得到升华。
而书中的卖血促进者基本(除一、三次)与受惠者保持一致,这也加强了许三观的形象。
其实,身为卖血者的许三观只是那个时代(甚至是现在)万千卖血者中的一个,他的形象虽然在书中是最饱满最有个性的,或善良或粗俗,但却暗含普遍意义的共性,如书中出现过的其他卖血者(阿方、根龙、来喜和来顺)一样,都代表着万千卖血者的纯朴善良和为生活“奋斗”的精神,他们是一个符号。
书中人物中的收血者包括几个血头也是时代的符号,代表那个时期各个医院的血头。
在收血者行动元变化中身在救死扶伤的医院的他们却惊人的相似—自私残忍甚至无人性。
在一个情节中,李血头不让许三观卖血是怕连累自己,却告诉他可以去其他医院。
这暴露了那个年代黑暗的一角。
幸好书中其他人物大都可爱的,家人的互相扶持(特别是危难中),路人的友好举动,街坊邻里的帮助,他们中也可能有卖血者,他们身份不一,但都代表着那个时期的温情,人们的简单纯朴。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赞扬和讽刺的悲喜剧。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将1948至1988年的时代大历史悬置,关注的是许三观的个人小历史,以一种“小民视角” 去折射时代巨变的光辉。
“小民”是指这样一群人:“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 “,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总之,他们是一群“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他们对时代历史的感知,也有世俗的烟火气息在里面。
这种“小民视角”在文本的表层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上“,书中的人物经常白己开口说话”,他们有白己的声音,同时余华也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姿态“,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
书中总是力避叙述话语,而是通过人物白己的话语推动情节的发展,“许三观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他们说”,总是他们先看到再说出, 然后我们才能了解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是“无所事事”的,小民的声音掩盖了叙述话语其次在文本内容上,“大历史”一经日常生活过滤、折射,已经蜕变为一种很情境化的东西,它关注的是个体命运的变迁。
从许三观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已经被淡化为背景的宏观历史,“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此前,许三观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他个人成长、婚恋的小历史占据文本前台,从此时“小历史”和“大历史”开始合流。
但是“小历史”依然有白己的声音,那一句“我现在是丝厂的炼钢工许三观”,直指历史,闪烁着民间的智慧光芒。
面对底层小民的生存状态,余华也一改往日冷峻的笔调,从人性之恶的汪洋肆虐中走出来,而关注起日常生活中那些温情的细节。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是作为小民们“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 而出现,他调侃他们,也理解他们,鼓舞他们也批判他们,而不再像〈〈现实一种》之类作品中毫不动容地分崩离析着人和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一、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中国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1977 年高中毕业后,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23岁进入县文化馆,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现定居背景。
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写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
的作品诸如《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等通过对暴力、死亡
和血腥的冷静的叙述,以及在“冷静”背后的愤怒和人的生存环境,让当时不
少读者、批评家为之骇异。
9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还是从先锋向世俗转变,作品中“温情”开始出现。
正如作者在《活着》中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当然作者仍然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
二、作品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发表于《收获》1995年第6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由台湾麦田和香港博益以及海南公司出版,并被译成法文、韩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出版。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主要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坐着,哭了。
小说中许三观总共卖血十二次,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同时也掌握了献血的一些道理,并用卖血的钱娶了许玉兰;第二次
卖血是十年后,许玉兰生了三个儿子叫一乐、二乐、三乐,但许三观发现一乐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何小勇的儿子,但当时一乐打了一乐打了方铁匠的儿子,许三观便要一乐去认何小勇为父,让他赔钱,但何小勇不肯,许三观无奈之下,卖血还钱;第三次卖血是出于一己私欲,在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后,为了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他第三次卖血;第四次卖血发生在1958年,
大跃进、大炼钢之后,全民大饥荒,在一家人吃了57天玉米粥后,许三观第四次卖血;第五次卖血是“文革”时期,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为此,许三
观再次走进医院;第六次卖血是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来了,为了招待队长,许三观在上一次献完没多久再次卖血;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他设计好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带一乐
去上海治病”,这连续六次的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
40年后,当许三观一
家不再缺钱的时候,许三观突发奇想,想卖血,可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来,每次家里有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
里有灾祸了该怎么办呢?想到这,许三观哭了……”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
叙述人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含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
三、小说特点
1.《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将1948至1988年的
时代大历史悬置,关注的是许三观的个人小历史,以一种“小民视角”去折射时
代巨变的光辉。
“小民”是指这样一群人:“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头脑
简单,虽然他睡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总之,他们是一群“像生活
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他们对时代历史的感知,也有世俗的烟火气息在里面。
这种“小民视角”在文本的表层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上“,书中的人物经常
自己开口说话”,他们有自己的声音,同时余华也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姿态“,不再
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
书中总是力避叙述话语,而是
通过人物自己的话语推动情节的发展,“许三观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
“他们说”,总是他们先看到再说出,然后我们才能了解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
是“无所事事”的,小民的声音掩盖了叙述话语。
其次在文本内容上,“大历史”一经日常生活过滤、折射,已经蜕变为一种很
情境化的东西,它关注的是个体命运的变迁。
从许三观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已
经被淡化为背景的宏观历史,“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
钢……”此前,许三观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他个人成长、婚恋的小历史
占据文本前台,从此时“小历史”和“大历史”开始合流。
但是“小历史”依然
有自己的声音,那一句“我现在是丝厂的炼钢工许三观”,直指历史,闪烁着民
间的智慧光芒。
2.面对底层小民的生存状态,余华也一改往日冷峻的笔调,从人性之恶的汪
洋肆虐中走出来,而关注起日常生活中那些温情的细节。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是作为小民们“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而出现,他调侃他们,也理解他们,鼓舞他们也批
判他们,而不再像《现实一种》之类作品中毫不动容地分崩离析着人和人性。
《许》中那些冲淡了苦难色彩的幽默细节,那些充溢着整个文本的俗世气息,那
些认识或陌生的小民间情谊的自然流露,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烟火味儿”,这
些都让这个故事没有因为卖血而倍显凄惶,反而增加了几分可触可摸的“血液”
的温度,体现了人类苦难面前积极自救的姿态。
3.《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颇具形式美感的作品,阅读中的愉悦有相当部分
是来自作品的叙述方式,可以说,叙述本身的独特魅力对作品的阅读效果产生了
显著的影响。
在阅读的最初,作品已给人非常轻松的感觉。
简洁的叙事、单纯拙笨的人物、大段略带傻气的对话,使全文透着风趣、幽默,让人笑着心酸。
余华说,“这本书
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
脚隐藏了起来。
”而鲜明的节奏感在主题展开之前,先攫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4.《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
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
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
他采用对话的叙述方式、
重复的叙述模式,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使“客观的叙述”、“单纯的对话”
、“简单的重复”达到“心动”的效果。
比起人物描写、情节结构来,作品的语
言艺术更有许多妙处,不少地方读时令人拍案叫绝。
“首先是以无夸张、无议论、无感慨的纯客观冷静的叙事贯串始终,只在很少的地方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可谓
好钢用在刀刃上。
”例如许三观六十岁卖血被拒绝后流下了眼泪:“他的泪水在
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
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
上织成了一张网。
”一连串的五个比喻句看来寻常,并无文采,但却切合人物的
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
《许三观卖血记》是九十年代以后余华转型的力作,借助这部“卖血”的故
事,他理解世界,并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得到隐喻式的表达。
余华用原初的形式,原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原初的生命故事。
这个故事干瘦到质朴,质朴到雄浑,仿佛
一首从洪荒绵延到当下,又从这里飘荡向远方的歌。
余华也说过,“这本书其
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
隐藏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