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旅游产业整合与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内容提要】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构成了新世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本文将逐一分析和探讨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内在涵义及其相互关联性,以期对把握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循环经济一、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
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
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①。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
文旅产业融合的3大模式与7种类型
⽂旅产业融合的3⼤模式与7种类型⽂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升级和结构转型具有重⼤意义,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范区,产业融合⽔平进⼀步提升,新型⽂化和旅游消费业态不断丰富。
相关概念及特征国家⽂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范区(以下简称⽂旅产业融合⽰范区),是指在推动⽂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范、⽀撑、带动作⽤的区域。
1、⽂旅产业融合⽰范区⼀般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化和旅游产业基础;⽂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良好;⽂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了⼀定的模式和特⾊。
2、⽂旅产业融合⽰范区创建意义:加快资源整合,催⽣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旅游服务等⽅⾯的新业态、新模式,共同推动⽂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质量发展;以资源要素整合、产品服务创新为着⼒点,推动⽂化旅游⼯作各领域、多⽅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因地制宜,⾛特⾊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形式多样、各具特⾊的⽂旅产业融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的经验等。
⽂旅产业融合的3⼤模式从产业价值链⾓度看,⽂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互动延伸型融合模式、重组型融合模式、渗透型融合模式。
⼀)利益驱动下的产业价值链互动延伸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和⽂化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和功能互补性。
在利益的驱使下,功能互补的旅游产业和⽂化产业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的互动延伸⽽实现产业融合的模式,称之为互动延伸型融合模式,该模式是⽂旅产业融合的低层次融合。
延伸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市场竞争⼒。
如⽂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化产业⽰范基地、⽂创/⽂化产业园、演艺、影视、古城/村/街⽂化、名⼈故居等向旅游功能的延伸,拓宽了⽂化产业市场范围,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满⾜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需求导向下的产业价值链重组融合模式。
所谓的重组融合模式,是指具有密切联系的⽂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满⾜游客愉悦性深层次需求,各⾃独⽴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融合模式。
历史文化小镇的复兴--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镇为例
图1 用地现状图图2 一面坡历史照片协调;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管线布局混乱,老式低层民居建筑杂乱拥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旧城区居住用地不仅建筑密度过大,与其他用地混杂,同时缺乏公共配套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过于集中,造成人流过于集中,缺乏区域性的商业文化副中心。
工业用地布局亦过于分散,且呈包围城市的形态,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有些企业处于土地地级差地租极高的地段,既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又浪费土地资源。
城镇经济活力较弱,产业较低端,商业形态单一,多为较低端的大众日用品商品零售。
铁路沿线的俄式建筑群保护不足,部分建筑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且没有开发利用,仅作为初级旅游观光景点。
作为城镇的文化聚集区,仅有普照寺得到旅游开发。
(三)规划诉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依托优势资源建设一面坡镇,复兴历史文化,重塑小镇辉煌。
以国家重点镇、省百镇建设试点镇为契机,走产业化支撑的道路,充分用足用活政策,借势借力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蓬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型小城镇。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城镇乡村开发建设边界,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建设运营模式。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自身特色的城镇风貌。
二、产业规划策略(一)品牌重塑1904年,俄国人在一面坡镇创办中东啤酒厂时所用酒花均出自一面坡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酒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956年改为一面坡酒花场,被国家轻工业部列为啤酒花重点种植基地。
现在啤酒厂为新三星啤酒厂,“一面坡品牌”已经被“新三星”代替。
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啤酒品牌的强力竞争,企业发展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脚步,品牌发展逐渐失去一面坡镇特色。
六大策略三大视角搞定旅游小城镇开发和运营
六大策略三大视角搞定旅游小城镇开发和运营□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一、六大开发策略1.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旅游产业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即:在城镇化体系架构下,以泛旅游产业体系为构建重点,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养生、运动或当地特色产业的整合,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
2.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旅游吸引核的设计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是聚集游客,带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通过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选出既可产生市场需求又具有辨识度的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业态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及功能布局,最终形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3.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旅游小城镇具备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
比如,阳朔西街里的商业业态,并非只有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店铺,还有普通的服装店、小超市,为那些在阳朔长期居住的游客和本地人提供日常购物环境。
4.特定功能开发和布局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旅游小城镇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化走向综合化,往往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夜间娱乐、居住、集散、养生、运动等多种功能。
5.风貌设计特色风貌,体现在城镇的建筑和景观风格以及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方面。
其中,建筑主要是民居、客栈、酒店、景点建筑;景观主要是商业街景观、滨河/水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休闲广场景观;软环境是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制度保障。
6.城市化延伸发展旅游小城镇在休闲集聚之外,延伸形成住宅区域、养生区、安全区等功能分区,使小镇得到扩张,结合区域城镇化发展,就有了医院、学校、金融、政府管理、社区商业等城市配套,最终形成城市化的发展结构。
二、三大经营视角1.政府运营旅游小城镇的运作,需要政府出面,结合城市发展,进行产业培育,整合行政管理、公共工程、土地与资源、税费优惠、营销促进、招商引资、制度保障、户籍改革等,围绕综合效益最大化,形成有效推进旅游小城镇发展的运作架构。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理论层面分析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具体实践案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它融合了文化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旨在探索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内在规律。
文旅融合发展基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认同。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旅游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文旅融合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互转化,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这要求我们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推动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和谐共生。
文旅融合发展还借鉴了产业融合理论。
通过打破产业壁垒,实现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文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近年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它们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规范和促进这种融合发展,我国提出了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以建设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两大产业共同发展。
一、标准概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是指对示范区所需具备的条件、发展目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
该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提高两大产业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要求和规定1. 发展目标:示范区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确定明确的融合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2. 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示范区政策倾斜和支持,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资源整合:示范区应该合理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综合效益。
4. 产业布局:示范区要依托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发展相关产业,包括文创产品、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创意园区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5. 环境保护:示范区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好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激发地方文化创意活力,促进旅游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示范区的创建还将有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经验向更广泛地区推广,促进文旅融合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
国内知名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分析(重点收藏)
国内知名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分析(值得收藏)2017-03-13 颐园乡居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及时代任务促使“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强效化推进和爆发式增长阶段,作为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旅游小镇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内涵特征与发展模式路径。
今天,我们就分析分析国内外知名旅游小镇开发模式,供大家参考。
前言什么是旅游小镇?旅游小镇即旅游特色小镇,是依托区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特色产业、特色社区等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并使之与其他相关产业、居住社区、其他旅游区(或风景区)发生交互关系的特定区域。
旅游小镇有什么产业特征?旅游产业是小镇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或最具潜力/特色产业,小镇或可同时兼有其他特色产业存在。
功能特征:旅游功能是旅游小镇的必备功能,小镇或可兼有文化、人居、生产、商业、服务等其他功能,多功能融合共存。
规模体量:根据产业规模而定,即规模不确定。
形态特征:可以是小城镇,风景区、产业园、旅游区(景点)集合地,也可以是综合体及非行政建制小镇。
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即小城镇自身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赖旅游发展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模式。
这些小镇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很有特色,根据其依托的资源类型,可以分为:1自然资源主导型小镇该类型小镇,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区域内或紧邻地区一般拥有品质较好的风景区,城镇发展和风景区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且以景区发展为基础。
比如,由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景区带动的武夷山市和九寨沟县。
其开发要点在于,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控制城镇的承载力:自然景观不要做大范围的人为加工,开发重点放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餐饮、住宿等高品质服务的提供,用地、建筑景观风格等方面的控制上;严格限制游客数量、控制城镇核心区规模。
↑自然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以阿根廷巴里洛切为例阿根廷的巴里洛切是典型的自然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的开发模式,与拥有如温泉、地热等特殊资源的小镇不同,其以独特的建筑、风水情调、地方文化吸引观光和休闲游客前来,其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也是旅游目的地。
2023年旅游规划方案
2023年旅游规划方案2023年旅游规划方案1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大力实施村庄规划完善、人居环境提升、富民产业增收、文明乡风培育四大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与具有“__”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目标要求通过____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实施,力争把__建设成为休闲度假、乡村体验的特色村,打造“__第一村”。
三、建设内容(一)游客服务中心将毗邻__景区停车场的县道边原供销社进行改造,配套建设3A级旅游公厕一个。
在中心内设有票务销售、旅游咨询、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等服务,同时设立“__”农家乐合作社的接洽区,为合作社社员提供统一调度和餐饮、住宿安排。
其外观应与__村的传统民居样式相适应,可以改造成庭院式接待中心,布局以花草树木、篱笆围墙等,并在庭院中树立一木制版面作为__村导览图。
投资30万元。
(二)改造提升农家乐发动群众对现有23家民宿进行升级改造,民宿样式可以参照前店后院的格式,民宿内应能够提供住宿、餐饮、休憩、娱乐等多种功能,且内部设施现代化,外观古朴,用灯笼、石磨、盆、盖帘、纱布、木梯、木夹等对其外观进行复古包装,与侠客文化相适应,体验侠客文化的豪迈与胸怀。
可提供148间/天住宿。
投资50万元。
(三)漫游__项目1、环村步道:规划沿__至中心桥头,沿河边5公里观光步道。
充实道路沿线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景色优美的'田园风光、民风淳朴的村民形象,开发自行车道,在适当的间距布置休息长廊、蔬菜销售亭、歇雨亭、水车休闲站等配景建筑,并在架子两边配以四季常开的花卉,形成花飞蝶舞的效果。
投资30万元。
2、__旧址:在__旧址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场景的实景还原,通过对香湖游击队故事的演绎,进一步弘扬创新红色演艺文化,推激发游客的万丈豪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投资15万元。
3、菌菇乐园:菌菇乐园规划布局于__公路旁现有蘑菇种植基地及其周边地块。
景区开发的八大模式
景区开发的八大模式1.“景区为核,内修外拓”的深度提升发展模式针对资源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核心景区,通过内部提升和外部扩张建设核心景区。
以原有景区为核心,内部进行项目业态丰富升级,提高大景区吸引接待力,外部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多元产业模式,借力核心景区带动区域发展,形成内外联动,内外兼修的品质旅游目的地。
2.“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的文旅产业综合体模式针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关联度强的区域,通过核心文化引领,多元产业整合建设核心景区。
以区域文化为线索,挖掘文化根源,理顺文化脉络,以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为落脚点,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文化,聚合产业,打造文化旅游氛围独特浓郁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3.“核心保护,外移开发”的保护性开发模式针对核心旅游资源比较脆弱,资源保护要求高的区域,通过圈层布局,分级开发建设大景区。
划分核心保护区、适度开发区、产业布局区,核心区不断创新保护性开发模式,提升资源吸引力和号召力,适度开发建设旅游副吸引核,产业布局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产业体系。
4.“游憩为脉,极致体验”的景区升级模式针对体验内容相对较弱,旅游承载力较强的区域,通过对游憩方式的极致设计和全方位构建建设核心景区。
依托资源本底创意游憩体验方式,以游憩丰富旅游内容,以体验提升景区品质,构建容观光、游憩、体验、感悟多层次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5.“多核吸引,整合提升”的区域联动发展模式针对旅游资源富集,景点距离相近,业态类型多样的区域,通过多点连线,以线带面建设综合景区。
培育壮大核心景区,辐射带动周边景区,形成多元互动游线,以线路整合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要素、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内部联动融合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6.“跨界整合,协调共赢”的管理体制创新模式针对跨行政区划,但资源联系紧密的区域,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综合景区。
通过创建管理委员会等方式,理顺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机制,形成区域一家亲,资源一体化,规划一张图,管理一盘棋的发展运营格局。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具有相互关联性和互动性的产业,在实际发展中,二者的融合发展能够实现共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能够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加强政策支持、推进创新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质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政策支持是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其次,推进创新发展是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要鼓励旅游企业和文化机构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是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要注重培养旅游和文化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培养旅游人才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泛的文化素养。
同时,要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推动创新和发展。
第四,建设优质旅游产品是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强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旅游景点与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提高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最后,加强宣传推广是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旅游和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出精准定位的宣传策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要加强网络宣传和社交媒体营销,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扩大宣传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群参与。
总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
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
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黄纪阳 摘 要:在农村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则遭遇了消费需求多样化与产品供给脱节、旅游目的地营销建设滞后等瓶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通过推动乡村旅游业朝向全域旅游转型,加强产业之间的对接、整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联动发展链条,释放集聚、拉动效应,从而加快乡村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关键词:全域旅游;产业联动;融合发展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乡村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指明了突破导向。
同年6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全新路径。
实现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对接、协同推进,成为了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
随着大众旅游消费文化快速崛起,传统的“景点竞争”全面转向“旅游目的地竞争”,全域旅游运营模式也开始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市场考验。
作为强调体验性、注重整合性的产业类型,乡村旅游业既要满足当下受众日趋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的消费要求,同时又必须兼顾自身与相关联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发展预期。
因此,基于共享共赢的发展诉求,应围绕全域旅游的创新运营,打造以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为基础、核心产业为主体、上下游产业紧密协同的一体化产业链,加强全域旅游产业系统的融合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由此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助推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
一、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链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一)深度整合乡村优势资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提档升级。
长期以来,受制于粗放式运营、产业聚合度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村地区储量丰富、颇具经济价值的各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旅游投资项目的特点及优势 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
一、旅游投资项目的特点及优势(一)特点投资旅游,与投资工业、能源、高科技、房地产等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
总体来看,旅游投资有五大特征:1、高投入与持续回报的投入产出特征旅游从原来的低门槛逐渐发展到目前的中高门槛,预计未来旅游投资的门槛会进一步提高。
门槛的提高,是由于进入性投资的加大,竞争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
对于旅游项目而言,高额度的资本投入,并不能产生快速的回收,因为旅游是一个持续回报的长效投资产业。
这对于中国的民营资本来说,非常难于接受,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快速投资,快速回收的短平快投资理念。
旅游投资,涉及项目的综合性、复杂性、服务性,由于旅游产品的创意空间很大,因此,结合资本投入力度、回报率要求等投资商自身因素,就形成了旅游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差异,这也就是我们在旅游整个投资中间强调的杠杆运作方法的原因,试图用几千万资金去搬动几个亿的杠杆。
绿维人在旅游营运策划中,提出了“五重杠杆运作模式”,其目的,就是突破高投入与慢回报之间的矛盾。
五重杠杆包括政策杠杆、规划杠杆、营销杠杆、土地杠杆、融资杠杆。
运用杠杆,旅游项目投资可以达到低投入高回报的效果。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项目投资,已经脱离单一项目投资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着眼于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整合多元产业,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这是旅游投资发展的趋势,也正在成为旅游投资的特征。
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一个大的构造——我们称之为“泛旅游产业”。
一是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宾馆酒店业、餐馆业、运输业、文化业、娱乐业、体育业、保健美容疗养业、博彩业、会展业、生态与观光农业、加工工业、技术产业。
二是综合提升的产业:旅游与其相关联的目的地的结构导致了旅游整合而形成的相关结构,其中第一是旅游房地产业,以度假结构为依托,第二居所和第三居所等所体现的旅游度假酒店、旅游公寓、别墅区等等形态,将旅游与房地产相结合的旅游房地产业;第二种是城市游憩型商业,如步行街SHOPPING MALL、中央游憩区(典型的如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三里屯、什刹海等)是城市休闲的核心区及旅游小城镇,这就把旅游的产业链与城市经营、城市运营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旅游和城市名片的打造、城市旅游、城市周边旅游、景区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城市经营的理念。
浅谈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新形式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
浅谈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新形式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兴起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形式,并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及对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产品特点及其对文化旅游的影响,本文试图为我国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化经济学、旅游学、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对这一理论基础的主要方面进行探讨:文化经济学关注的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品(如故宫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这种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商品化,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融合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学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旅游者的行为以及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
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的是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如故宫)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为游客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从而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市场营销学关注的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产品的价值。
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回应。
通过深入挖掘故宫的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需求。
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意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正是创意和创新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中的体现。
聚合旅游资源发挥集群效应
聚合旅游资源发挥集群效应2019-10-28近年来,新沂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苏北最佳旅游城市”的⽬标,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集群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发展潜⼒,全⼒打造旅游产业,⾛出了⼀条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旅游之路。
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187.5万⼈次,同⽐增长22.6%,实现旅游业总收⼊4.75亿元,同⽐增长77.9%,被评为“中国最佳⽂化⽣态旅游城市”。
政府引导,构建⼤旅游发展格局当前旅游管理体制往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发展合⼒,这使县域旅游“散”和“⼩”的缺点更加突出,也是县域旅游难以⾛出困局的基本原因。
为此,我们从⼀开始就推出了“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运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作⽤,化“散”为“聚”,集“⼩”为“⼤”,构建⼤旅游发展格局,实现集群发展。
统⼀规划是聚合旅游资源、发挥集群效应的必要前提。
按照“资源配置最⼤化、区域发展特⾊化、功能体系最优化”的原则,⾼起点编制《新沂市泛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依据主体功能区布局要求,对新沂旅游发展进⾏整体策划,将全市旅游资源进⾏整合,在600平⽅公⾥区域内设定“不开发区”,重点打造省级旅游产业经济区,为新沂旅游进⾏准确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定位,确⽴核⼼吸引⼒。
聘请东南⼤学和同济⼤学的专家编制了马陵⼭景区、窑湾古镇和骆马湖湿地等开发和保护规划。
全⽅位整合旅游要素,形成以“⼀⼭⼀湖⼀古镇”为主,以观光农业旅游、现代⼯业旅游为辅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把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边缘性、辐射性、交叉性领域纳⼊旅游⾏业管理范围,解决该管管不了的问题,拓展旅游管理和服务空间。
加强配套是聚合旅游资源、发挥集群效应的必要条件。
以道路、⽔、电、通讯为重点,集中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和硬件的配套完善,全⾯提升服务⽔平和接待档次。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16亿元建设46公⾥的环湖⼤道、32公⾥的古镇⼤道、15公⾥的⼭⽔⼤道、48公⾥的城市外环以及⽑林特⼤桥、徐连⾼速西互通,拓宽改造24公⾥的钟吾⼤道,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环绕骆马湖把全市重要旅游景点连成线、串成环,切实解决游客出⾏不畅的问题,实现全市“单点旅游”向“环线旅游”的根本性转变。
旅游产业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旅游产业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旅游产业融合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旅游业融合是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交融和互补,通过合作与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
旅游产业融合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产业融合将面临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旅游产业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技术在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在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旅游信息和服务,使旅游者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旅游信息、预订旅游产品、体验旅游服务,从而提高旅游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打通旅游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运营成本。
未来,数字化技术在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这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旅游产业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可以通过开发旅游文化产品、推广旅游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景点等方式实现。
这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效果,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紧密融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地旅游目的地将以丰富的文化和创意资源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提供独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游客。
三、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体育产业是一个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产业,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推广体育旅游产品、打造体育旅游目的地等方式,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还可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升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引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影响因素和案例等方面,对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定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创新、合作和整合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多产业间的协同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特点1.多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涉及多个产业的融合,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整合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2.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强调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的增长点。
3.价值链整合: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整合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4.跨界合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鼓励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
5.共赢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强调多方共赢,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各产业的共同发展。
影响因素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政策环境: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科技进步: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人才资源: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对于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4.资金支持:资金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分析案例一:智能制造与互联网融合智能制造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互联网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各个设备和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旅商文体康养”的融合发展
CHINA REAL ESTATE“旅商文体康养”的融合发展林 峰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整体战略,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旅商文体康养”(即“五大幸福产业+商业”)融合的地产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地产发的主流。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即“旅商文体康养”融合发展的地产开发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五大幸福产业融合下的创新地产及区域综合开发。
DOI:10.13562/j.china.real.estate.2016.32.028CHINA REAL ESTATE一、全域旅游再认识1.全域旅游内涵全域旅游是在以旅游为优势产业的行政区域,将该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通过旅游业整合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整合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模式。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上,来了262个县的县委书记,意味着旅游在中国真正成了大风口。
国家搞全域旅游的原因,在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旅游的井喷效应,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旅游给了大家通过投资带动区域发展的理由,使得政府有可能运用旅游产业这个引擎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全域旅游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特别提出了七大理念的转变,七大转变中最核心的是从景点旅游转化为休闲式、体验式全面融合发展的旅游结构。
在运营上最关键是由旅游局、产业推动的要素转化成了以党政协调推进、中国特色下政府带动的产业发展方式。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全域旅游要打破“全”的概念,应该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破“全”,立“逻辑”,找“抓手”,达“目标”。
2.全域旅游观全域旅游有旅游吸引物、旅游区、旅游交通、乡村、城镇五大基础支撑。
任何地方搞旅游必须有核心吸引物,否则单凭观光不会形成目的地。
通过吸引力、吸引核的打造,把人聚集起来,促进旅游区、休闲区的形成,引导旅游的消费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旅游产业整合与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2013-01-13 14:20:11)相关概念基础(《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纲要,已于2013年1月4日,在中国旅游报第3版刊载;本文属于部分报告摘要,已于2013年1月7日,在第22版刊载,欢迎阅读。
更多研究成果,敬请持续关注。
)(一)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者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其本质上是由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而导致不同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使相关产业联系更为紧密,互相交叉和渗透,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或经济增长点。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过程,形成了一大批边缘性交叉产业,形成了大量新交叉业态。
产业融合的不是两个产业之间,还可能是多个产业之间互相交叉,形成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群。
传统旅游产业,是一个单一的产业链整合起来的结构,也可以看成为一个产业,但实际上,称为一个行业可能更为合适。
在这个行业中,存在多个配套的产业门类,其核心关系,是景区吸引核与出游过程中全部服务配套之间的基础性关联关系。
旅游过程中,吸引核及相关配套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原有配套可能变成吸引物,比如酒店吸引物、餐饮吸引物、车船吸引物等,从而打破了原有的产业关系,这是一种传统旅游中的产业融合发展。
更大的发展,还在于农业、文化、养生、运动、养老等非配套性产业,也都与旅游过程及吸引核深度融合,形成了融合产业群体,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实景演艺、养老度假、医疗旅游、高尔夫旅游等,这些都是新型产业业态,这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在泛旅游产业集群的框架下,研究产业融合后的交叉产业及其新型业态。
(二)产业集群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区域发展因为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优势,从而奠定良性发展机制,形成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的创新开发与聚集,推进可持续产业升级。
(三)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化,就是促进区域产业向产业集群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的规模产业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的过程。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产业集群化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主导模式,对于产业发展和区域综合发展,都成为非常基本的要求。
(四)泛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集群化,是本报告研究的课题。
但就旅游产业链进行简单的集群分析,难以形成产业升级的基础。
我们结合产业融合的模式,把旅游引导下形成的产业集群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了对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完整的模型,即泛旅游产业集群。
参考国外社会产业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绿维创景将“泛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旅游为主导,由旅游带动或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群体的聚集与集成,其中包括旅游核心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和旅游支持产业三方面。
泛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旅游消费需求为驱动力形成的产业集群,是在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依托于旅游产业,并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延伸发展带动起来的产业群体,因此,泛旅游产业链是围绕旅游需求而构建起来的,但产业链很长,融合模式很多,形成了集群的复杂架构。
图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模式泛旅游产业整合的机理与手法(一)泛旅游产业整合机理从传统旅游产业到泛旅游产业,涉及几十个产业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顺关系,形成纲举目张的发展顺序与思路,是泛旅游产业整合的基本任务。
我们提出“多维梳理、多产联动、交叉融合、优势聚集、配套发展”的二十字理念,进行泛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综合发展的整合原则,希望构建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架构,形成产业上下游、市场高低端、横向并联串接这三维坐标,对产业及项目进行分类,围绕旅游产业核心逻辑(吸引核-游客搬运-游客聚集-消费聚集-产业延伸),形成产业关系的合理配置及区域发展的最大化带动效应。
泛旅游产业整合,必须依据客观的产业动力机制。
以旅游为主导,带动其他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游客聚集到消费聚集,由传统旅游产业到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由泛旅游产业群体到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三个层次的递进过程。
由游客聚集引导消费聚集,由消费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由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就是泛旅游产业整合依据的规律。
(二)泛旅游产业整合手法泛旅游产业整合,可以在技术、资源、产品、市场、经营、组织、制度、人才等八个方面进行深化。
1、技术整合:技术创新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资源整合:产业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产品(业态)创新,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3、产品整合:将两个相关产业的产品进行合理整合,创新产品和产业形态,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4、市场整合:将两个产业的市场进行整合,挖掘市场中存在共性或者能有效衔接的部分,从而达到扩大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效果。
5、经营方式整合:通过网络虚拟技术,把旅游链上的各环节的各种经营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网络一条龙购买的新的旅游经营方式,方便了游客同时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6、组织管理整合:将不同产业间的组织管理形式进行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间协同发展。
7、制度整合:制度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以及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的重要规范与准则。
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体制创新三方面的内容。
8、人才整合:产业间人才的整合流动能促进产业整合的进行,给传统产业增添创新能量,使整合后的产业(企业)良性发展。
泛旅游产业集群化模式通过对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的分析,绿维创景创造性地提出了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四种模式。
即旅游目的系统集群化模式、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专业化集群化模式、泛旅游带动的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
通过对泛旅游产业集群化模式的研究,探寻不同旅游区域进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对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及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模式1、模式内涵和发展机制(1)基本内涵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模式主要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在一个区域里形成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聚集。
旅游目的地系统不是一个产业,是旅游产业聚集表现的一种形态和产业的系统关系,包括旅游吸引物系统、游程系统、接待配套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销售系统等,这些产业的系统关系形成聚集和集群化发展。
(2)动力机制与集群化过程一是吸引核心的形成。
主要依托景区、度假区、城市、小镇、产业区、经济带等基础载体,形成吸引核体系,成为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模式最重要、最起码的发展基础。
二是业态规模的壮大。
基于吸引核业态的壮大与膨胀,辐射带动相关依附型业态的延伸发展,形成主次分明、底蕴夯实、业态丰富、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包括旅游农业、旅游地产业等。
三是配套设施的跟进。
在吸引核体系和产业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大量配套服务设施的跟进与完善,包括交通服务、住宿接待、旅游集散、商品销售等。
四是管理营销的助推。
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需要管理服务的升级和营销推广的升级,只有在管理服务机制和营销推广系统的助推下,该集群化模式才能快速健康发展起来。
2、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形式与特点由于目的地吸引核心的不同,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呈现出城市核心型、景区主体型、区域复合型、产业聚集型等不同形式和特点,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发展模式:(1)城市核心型。
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
这类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
(2)景区主体型。
景区主体型旅游目的地,是以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游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
景区主体型旅游区创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在于,在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生活方式。
(3)区域复合型。
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是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
(4)产业聚集型。
产业聚集型旅游目的地,是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形成创新型吸引物而形成的。
比如798创意园,茅台酒厂,义乌商贸城、横店影视城、瑞丽玉石城等,都是典型的其他产业集群化发展后,成为旅游吸引核,引导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3、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培育建议(1)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形成核心吸引力,塑造形象品牌。
(2)完善旅游产业链,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整合联动。
(3)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制定并实施系统的目的地营销计划。
(4)实施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社会、制度环境。
(5)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规划先行,统筹协作。
(二)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1、模式内涵和发展机制(1)基本内涵。
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以休闲为核心,通过消费聚集,围绕某一个核心地区形成的各种消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休闲商业综合体、城市休闲聚集区、休闲部落、休闲街区、休闲古街、休闲小镇、休闲古城古镇等。
(2)动力机制与集群化过程。
第一,休闲环境聚集吸引人气,把游客留下来,形成休闲消费聚集,由此形成消费产业的集成和扩张,从而形成消费产业的聚集。
第二,休闲消费的模式整合,形成消费链与消费集合,构建出消费集群结构。
第三,专项消费的特色化发展,形成消费聚集与延伸。
其中,餐饮街、酒吧街是特色餐饮产业集群的成熟模式,如,重庆的泉水鸡一条街、桂林阳朔西街等都是典型案例。
咸阳的洗脚产业集群、安徽马鞍山的洗浴产业集群、瑞丽腾冲等地形成的翡翠购买和加工产业集群等,也都是由消费聚集形成的典范。
2、休闲消费聚集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第一,消费聚集效应。
多家聚集,产生总体吸引力和聚集力。
第二,消费配套效应。
消费上下游聚集,形成吃喝购娱乐的衔接,构筑休闲过程链,实现配套集合效应,产生总体吸引力和聚集力。
第三,特色放大效应。
依托地域特点,形成特色消费,通过放大特色的品牌、规模、服务等,实现价值放大,达到集群化的优势。
3、休闲消费聚集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第一,抓住特色休闲产品和业态,丰富其他配套消费产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