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作为一个深深扎根于经济领域的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阐述,同时探讨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产业集群理论作为经济学领域内一种近代化的分析工具,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几个相互依存的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以及跨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服务机构等各种产业相关主体在某些共同的产品、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协同运营,并在企业间形成逐步扩散的技术、管理和商业知识等,并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形成了一个互相协调的产业局面。
产业集群理论除了突出了区域产业协同的内在机制外,还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下企业内部区分和分工的趋势,体现了企业合作和企业群组织间相互分工的产业规划理念。
它的出现意味着产业发展从一家经营模式向网络组织模式的转换,成为一个稳定的全产业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样性与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化趋势。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应用现状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局部发展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当前,我国的重要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五大类:装备制造、电子与通信、化工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
其中,无锡沃柏集团在装备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引导了无锡的汽车、船舶、数字信息设备等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电子与通信行业,华为、中兴、汇顶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中国珠海、深圳等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化工与新材料领域,江苏德润石油化工、陕西延长石化等企业积极推进了油化工产业链、二氧化硅产业链、特种气体企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生物医药方向,复星医药、中信药业、远大医药等零售药店和药物生产企业群体加速了上海、海南等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崛起。
现代服务业方面,京东、苏宁、美团、阿里巴巴等公司逐步建立了跨领域的业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上海、杭州等地理念、文化与资源的集聚。
国际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国际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一、产业集群理论演进简述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为获得正的外部性和规模、范围经济等而在某一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
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ict),他认为集中在某个产业区的类似的经济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利益,这就是聚集效应。
韦伯以集群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降低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从最小成本的获得来解释聚集效应,提出了集群经济理论。
波特(M.E.Porter)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则是结合国家竞争优势展开的,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提出一个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其基本观点是,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产业竞争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并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变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
新钻石模型,除了这四种主要影响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变量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政府(见图1)。
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政府是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一钻石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竞争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98年,波特又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Bergsman, 1972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派克
Pyke, 1992
斯切密特兹
Schmitz, 1995
波特
Porter, 2000
路漫漫其悠远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通常在一 个产业内,并且植根于地方社区 在地理和部门上集中,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 ,并拥有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群组 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 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路漫漫其悠远
蜂窝型。蜂窝型产业集群是由专业化于生产链体系不同生产 环节的小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网络”。分布于产业链或产 品生产链专业化分工网络上的小企业如同“蜂窝”中的每一 个单元, 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密切合作、协作衔接、信任、利 益共享来完成对某一产品的生产。蜂窝型产业集群存在与形 成的基础一方面是由产品的生产链可分特性和生产技术的可 拆分、可简化特性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与特定社会关系网络 中关系型信任机制所嵌入的社会资本作用力有极大关系。劳 动密集型的传统轻加工型制造产业多为此类集群。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内容概要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动力机制
路漫漫其悠远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一、产业集群的涵义 ❖ 二、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 ❖ 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路漫漫其悠远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目前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诸暨山 下湖镇的淡水珍珠占全国总产量近九成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 东莞、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每年经 济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浙江诸暨有年产80亿双袜子的 大唐袜业集群,全世界袜子10双有3双出自大唐,全中国袜子10 双有6双半产自这里。2004年,大唐袜子交易额130亿元,占诸暨 市经济总量的25%,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和经济增长点。
西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
指在某种产 品的生产过程 中 ,产业集群 内 限公 司等 为 “ 核心小 巨人企业 ” ,其他零 区 。
大量企业 和配套机构 以专业化 的产品销售 部件 厂围绕在其周 围。具体来讲 ,这是一
在 发 展 模 式 方 面 ,西 安 航 空 航 天 产 业 市 场 为依 托 ,形 成 的稳 定 、有 利 于 产 业 集 种依 托生 产 型 “ 巨人 ”企 业 的集 群 发 展 集群接近 于空间聚集型 产业集群发 展模 式 , 小
|
| 0
| l 曩 囊¨
式 ,具体来讲就是 以信息联系为主 ,以计 共有 6 ,其中整车厂 2 ,零部件厂 航 空工 业整 合和 大飞 机项 目为契 机 ,对其 6家 8家 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l 『 生生产方式来 3 8家 ,他 们 的总资产 都超过 了百 亿 。西 产 业链条 进行 了完善 ,初 步形成 了飞 机整
东各产业集群不 同发展方式 的调查 ,将产 面。但是 ,西安汽车产业在集群化发展 中 经 具有 了较 大 的声誉 ,但 和 国际上发 达 国
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创新网络 仍存在 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 ,西安汽车 家 的航空产业集群 相 比,仍有 不小 的差距 。 型集群发展模式 、沿商品链型产业集群发 产业总体规模和总产量均偏小 ,产业关联 我 们 认 为 主要 存 在 以下 两 方 面 问 题 :一 方 展模式 以及零星型集群发展模式 。本文对 度也偏低 ,西安汽车产业集群还处于产业 面是政 府资 金投 入不 够 ,政策支 持力 度 不 仇保兴的观点进行 了拓展 ,将产业集群的 发展 的初期 。第二 ,汽车零部件的配套生 足 ,远不及发达 国家对其航 空事业 的支 持 ; 发展模式分为 以下几种 :空间聚集型产业 产能力不强 ,难 以对汽车整车的发展形成 另 一 方 面 是 航 空 企 业 自身 对 研 发 过 程 投 入 集群发展模式 ,依托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 强有力 的支撑 。第三 ,除上述提到的三大 {的资金 不足 ,导致 自主创新 能力 不 强 。航 发展模式 ,中卫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网 核心企业外 ,其余大部分企业 自主研发的 天产 业 方 面 ,西 安 航 天 基 地 成 立 4年 多 来 ,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2、成长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企业 间合作加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源流动加快。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加强产业链的完 善和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成熟期:当产业集群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时,将进入成熟期。这个 阶段需要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战略 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然而,如何理解产业 集群的演进规律和内部机制,以及如何预测未来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焦点。基于生态观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程和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上的 集聚现象。从全球范围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资 源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到后来的以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到以创新导向 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点。
4、转型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该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四个阶 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产业集群管理理论的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管理理论的协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相关产业聚集而成的,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具有地域集中、产业关联、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等特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产业集群管理理论正是对这种经济形态的管理和协调,它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一、产业集群内部要素的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包括企业、产业链、资源、市场、政策环境等,这些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技术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之间也要建立良好的竞争关系,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是保证整个产业集群稳定运行的基础。
只有当产业链上各环节都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整个产业集群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优化。
此外,资源的协同发展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在内的各种资源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是产业集群管理的重要任务。
最后,市场的协同发展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
市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它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同时,市场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风向标,它反映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因此,市场之间的协同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政策环境的协同作用政策环境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政府的政策措施可以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内部的要素和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因此,政策环境的协同作用对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以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要素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得 莫和 吉布 逊 ( m amoea d He e is n 对 钻石模 Ti P d r n n yG bo ) 型进 行 改 进 , 出 了 一 种 分 析 产 业 集 群 竞 争 力 的 模 型 — — 提 GE 模 型。GE 模型确 定 了影 响产 业集 群竞 争 力 的六 大 M M 因素 , 包括“ 资源” “ 施” “ 、设 、供应商 和相关辅 助产业 ” “ 、 企业 的结构 、 战略 和竞 争” “ 地市场 ” 、本 以及“ 外部 市场 ” 。他们用
特的钻石模 型、 帕得 莫 和 吉 布 逊 的 GE 模 型 和 新 产 业 区理 论 进 行 述 评 , 后 就 国 内 外 产 业 集 群 理 论 研 究 的 新 进 展 M 然
进行 总结归纳 , 最后 对产业 集聚度的衡量 方法进行 简单的介 绍和评论 。
关键 词 : 业 集 群 ;理 论 研 究 ; 综 述 产
区域 经 济 与产 发 展 综 述
麻 昌港
( 西 民族 师 范 学 院 , 西 崇 左 5 2 0 ) 广 广 3 2 0
摘 要 : 文 主 要 是 从 产 业 集 群 研 究的 脉 络 方 面 对 集 群 研 究进 行 较 为 全 面 的 综 述 , 先从 经 典 文 献 出发 , 迈 克 尔 ・波 本 首 对
集 团和 决 策 风 格 、 网络 社 会 功 能 逻 辑 、 个 网络 的 问 题 ) 网 七 对 络治理逻 辑进行 了研究 ; 最后研 究 了网络 治理对产业 聚群 和
I —— 企业 ( nep i s ; 本地市场 ” 外部 市场” I ” E trr e) “ s 和“ 合称 为 “ 因素 对 I ” — 市 场 ( res ; GE 模 型 正 是 这 3个 I— I mak t) 而 M “ 因素对” 名称第 一个 字母 的缩 写 。 1
产业集群_PPT
1
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产业集群的特征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对区域发展的指导意义 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简评 实例分析
2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 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 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 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 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7
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社会资本雄厚的产业集群也不得 不向知识低头。意大利的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地区 以弹性专精见长的产业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面对大企业也广泛采用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的挑战, 不得不在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方面大量创新。 英国斯多克地区的瓷器集群面对国外大量标准化、 廉价的进口瓷器的冲击,不得不把其白坯生产转移 到印度尼西亚等国,从而把精力集中在知识含量较 高的后期生产上。
17
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要艰难得 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对后来者的启 迪,包括观念、认识、信心及行为都有 极大激励;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首次 创新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会给后 来者提供少走弯路,快速实现创新成功 幷较快获得超过社会平均赢利能力的机 会的借鉴。上述两点即是客观诱导后来 者蜂拥而至,即形成技术创新的群集现 象的原因
虽然辅助性机构有助于集群内的企业公平高效地开展合作 与竞争,并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但它并不能对产业集群 的形成构成关键影响。大学及一些国有研究机构的目标同企业 是有根本差别的,它们很少涉足到高度依赖于市场需求的、从 上二游战到前下在游大的学完及整金的融技机术构创方新面过都程比,硅这谷也有就着是 绝为对什优么势却12还8公是路不在9 能同硅谷竞争的原因。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理论逐渐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在中国,产业集群也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些典型的中国产业集群,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地区。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政策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探究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以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1.中国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该部分将介绍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梳理中国产业集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明其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3.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中总结出影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4.促进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通过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政策、制度、企业和其他相关方面。
同时,对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以获取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本研究将系统探讨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和对策研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在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上,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间接和直接贡献。
同时,本研究也将提出一些新的对策,以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定 义。 中比较 有名的是迈 克尔 ・ 特 ( ot ,9 8 , 将产业 其 波 P r r19 )他 e
集 群 定 义 为 在 某 一 特 定 领域 内相 互 关 系 的 ,在 地 理 位 置 上 集 中
应。 产业在地理上 的集 中如 同一个磁场 , 能够吸引大量的高级技 术人才和其他生产要素 ;另一方面 ,通过集群对一个产业 的关 注 , 以提升该 产业 的区域品牌 , 可 提升 区域的竞争力 , 同时 吸引 投资者的 目光 , 为企业提供更 多的市场机会。
其次 , 产业集群 可以帮助企业 降低 总成本 。 产业集群带来 了
大量 的竞争对手 , 加剧 了同行业企业 问的竞争 , 迫使企业不断降 低 成本 , 造产 品和服务。 改 再者 , 企业通过 与集群 中其他 相关企 业 的分工合作和相互交流 ,能够减少其信息搜寻成本和谈判成
本 。 时由于同领域的企业聚集 在一起 , 员 的流动性较小 , 同 雇 企
西 方 产 业 集 群 理 论 研 究 的历 史 进 程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两 个 阶 段 。 一阶段是在 2 纪 8 第 0世 0年代 以前 , 了节 省 运 费 , ( ) 为 产 企
业选址或扎堆 尽可 能地靠近矿产或能源地 , 近市场 , 靠 靠近优越
的交通地理位置 。这 时期 的主要代表性理论有马歇尔 ( . 卜 AMa sa ) “ hl 的 三要 素”学说 、 1 韦伯 ( . br 的工 业 区位 论 、 鲁 AWee ) 佩 ( r ciP r u ) Fa o .er x 的增长 极理论 等 。 n s o 第二 阶段 是在 2 0世 纪 8 O 年代 以后 ,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成为新产业区理论 。 这些理论对一 定地域内的企业 网络 、 区域创 新网络等进行 了系统研究 , 认为 网 络 内的企业与机构 彼此 之间既合作又竞争 的关 系,衍生 出了集 群持久不竭的创新动力 , 从而保持了区域经济 的竞争优势。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
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七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
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竞争创新生命周期经济增长集群战略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经济中心到边缘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
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
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
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激励研究,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做了回顾。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研究研究型合资企业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1990年迈克·波特(M. E.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迈克·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i J.A. 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派克(F. Pyke) 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ii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国内学者聂鸣等总结了产业集群的定义,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每个企业效率的提高。
iii国内外各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
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产业集群的有关理论产业集群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产业集群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
迈克尔·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王缉慈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论证了产业集群的创新(2001)。
赵坚(2006)认为产业集群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王海燕(2008)提出了行业具有聚集能力的两个条件:生产力流程的可分性和行业的最终产品必须具备可运输性。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中新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如何运用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来促进安徽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安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安徽物流业发展现状1、物流业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11年安徽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89.82亿元,同比增长10.5%,占gdp的3.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的12.08%,物流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初步形成了公、铁、水、航空运输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
2011年底,全省公路里程14.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09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通车里程2878公里,拥有长江、淮河两大黄金水道和四个一类口岸,通航里程达5605公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安徽的航空地位。
2、产业集群同安徽省物流业的协作模式不断优化,一体化发展渐成趋势随着产业集群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流业逐渐发展为安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能够为第三方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为全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以产业集群为视角的工业发展理论分析
2O O6年 8月
以产 业集群 为视 角的工业 发展 理论 分析
刘 伟 红
(山 东政 法 学院 , 东 济 南 20 1 山 50 4)
摘 要 : 现 代 世 界 经 济发 展 迅 速 , 析 各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历 程 , 产 业 集群 为 特 点 的 现 代 工 业 , 现 出强 大 分 以 呈
纵 观现 代世 界 产 业 组 织 和发 展 历 史 , 种 产 业 各 在世 界 市 场 机 制 的 配 置 下 , 现 出 一 种 新 的 特 征 呈 相似 或相 关 的 产业 在 同 一 区域 日益集 聚 、 模 规
— —
域 的竞争 愈演 愈 烈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展 中国 家 的 发 工业 园区需 要注 重 内部 产业 联 系 的构 建 , 相 把 在 争 全球 流动着 的生产要 素 留在本 地 。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4期
山东商业职 业技 术学院学报
Jun l f hn o gIsi t f o ora a d n ntueo C mmec n e h ooy oS t readT c nlg
V 16 N . o. o 4
Aug. O 6 2O
LI W e —h n U i og
(Sadn oee0Jr i adLgl ne n Cde,i n20 1 ,hn hn ogClg f ui c n ea Magmet ar J a 50 4 C i l d s n a)
Ab t a t s r c : T e d v lp n fe o o c n mo e wo l s r pd. n lssn f te c u s fv ro s lc l h e eo me to c n mis i d m r i a i By a ay ii g o h o re o aiu o a d
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及其评析
的经 济发 展 问题 。特别 是 2 纪 7 O世 O年代 以来 , 产
业集 群理 论或学说 更是 成 为 了区域科 学研究 的重要
二 、 业 集 群 的 新 贸 易 与 区位 选 择 论 产
以不 完 全竞 争 和 报 酬递 增 为 基 础 的新 方 法 , 特
课题 。我们 知道 , 统产 业 集 群 理 论是 在 完 全 竞 争 别是 在迪 克 西特 ( ii 和 斯 蒂 格 利 茨 ( t lz将 传 Dxt) Si i ) gt
Sart,9 8 引入 同质 空 间来 分 析 阿 罗—— 德 的不 同规模 、 不同形 式 的生产 的空 问集 中机制 , 并通 特 ( tret1 7 )
收稿 日期 :0 6 2— 1修 回 日期 :0 6一 3—1 2 0 一o 2 ; 20 o O
基金项 目:四川省教 育厅社会科 学基金 赞助项 目( 批准 文号 : 川教科 S 4 1 ) A0 一l 6
关键 词 : 业 集 群 理 论 I 经 济地 理 学 I 析 产 新 评
中 图分 类号 : 0 1 5 F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7 9 7 ( 0 6 0 0 7 0 61 4620)3 03 7
一
、
引 论
过 这种 机制 的分 析 , 深入 探 讨 区域 的 经 济增 长 规 律
和生产 函数 规模报 酬不 变 的假 设下 研究 产业 集聚 的 张伯伦 ( h mb r n 1 3 , 9 0 垄 断竞 争 理论 模 型 C a el ,9 3 1 5 ) i
形 成 与发展 , 把 要 素 流 动 看 成 是 瞬 间 的 、 成 本 化 之后催 生 了新 贸易 理论 与厂 商 的区位 选择 论 。迪 它 无
产业集群理论简述及在我国的应用
区和外资高密度集聚区开始迅速发展 起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对这些区域 进行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 “ 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 珠江三角洲 模式” 等区域发展模式。 我 国产业集 群发展模 式有 自上 而下的高新技术科技园 ,也有 自下而 上的传统产业集群, 主要有以下五类产 业集群现象: 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 工基地 , 如深圳—东莞 , 上海—苏州地 区, 经过 2 多年的发展, 0 地方产业集群
囊 团 、职 业 培 训 机 构 以及 行 业协 会
业是 否靠近 取决 于集聚 的好处 与成 本的对比, 以此强调集聚因子 的重 并 要性。他是最早提 出集聚概念 , 并对 集聚经济作了详细的阐述(99 ) 10 年 。 现 代产业集 群思 想主要代表 人物是 波特 和克鲁格曼 (alKum n 等 。 Pu rg a ) 2 世纪8 年代, 0 0 世界一些地区中小企 业集聚在某些特定地方取得经济的飞 速发展, 第三意大利” 硅谷” 如“ 和“ 现象 等。 克鲁格曼利用“ 地理集聚” 思想创建 了所谓的“ 新经济地理学”指出垂直联 , 系使得供应商为了共同的市场而靠近 企业 , 供应商通过这种集聚可以以最低 的成本生产产品, 使得企业和劳动力在 个专门化地区集聚。 波特是最早提出 “ 产业集群” 这一概念的(9 0 ,g 19 年) 1 4-  ̄ 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提高国家竞争力 的有效途径。同时 , 国家竞争优势》 在《 中利用钻石体系分析了各国产业集群 发生、 成长因素和类型等。钻石体系包 括 四个关键要素: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企业战略 、 结构和竞争 ; 相关支持性产 业。在经济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上, 还有“ 机会” 政府” 和“ 两个变数。 虽然产业集 群概念 的提 出比较 晚, 但产业集群很早就 已存 在 , 自 并 产业革命 以来规模不断扩大 、 数量 日 益增 多。传统 的产业集 聚理论 , 包括 工业 区位论 、 产业 区原理 、 增长极理 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和国际贸易 与分工理论 , 都是强调企业 ( 或产业 ) 之间建立在 垂直一体化基础 上的物 质联 系, 集聚的主要 目的是为 了节约 运输成本和降低交易成本 , 以获得外 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现代产业集 群理论是 以知识经济为特征 , 知识与 信息 已经成为财 富与权力 的象征 , 运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导读:本文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沉寂多年后的再度兴起产业集群理论其实并不是全新的学说,新古典经济学家曾经对这种现象做出过相当精彩的论述。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1920,第三版)中从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作出解释:劳动力市场共享(laborforcepooling)、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spillover,马歇尔的用词是新思想和新主意的传播,后人总结为技术外溢)。
后人在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起源时,总是要把马歇尔的三要素学说当做经典的论述。
继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作出解释后,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economies)概念。
韦伯在《工业区位论》(1929)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聚集经济的形成、分类及其生产优势作了详尽的分析。
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后,产业集群理论却有相当长的时间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这其间似乎只有经济地理学的文章在研究与产业集群有关的问题,这段时间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波特,1998)。
这种情形直到90年代初才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
1990年和1991年有两篇重要的文献刊出,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界处于边缘的状态,并渐渐引发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
第一篇重要文献是迈克尔·波特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
该论是波特的一个庞大的研究成果中最核心的部分,同年波特以同样的题目出版了一本很厚的专著。
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看,也许波特的这篇文献还不能算是纯经济理论文章,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题和判断是有开创性的,如聚集对规模经济的作用、对要素改变的影响,政府的政策作用与聚集经济的关系等,所以,在其后10多年的相关领域研究中,无论是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地理方面的比较研究,很多学者都把波特的这篇文献以及他的后来的文献当做重要的引用成果(艾力森和格莱赛,1997;马丁,1998等)。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一)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一)一、沉寂多年后的再度兴起产业集群理论其实并不是全新的学说,新古典经济学家曾经对这种现象做出过相当精彩的论述。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1920,第三版)中从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作出解释:劳动力市场共享(laborforcepooling)、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spillover,马歇尔的用词是新思想和新主意的传播,后人总结为技术外溢)。
后人在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起源时,总是要把马歇尔的三要素学说当做经典的论述。
继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作出解释后,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economies)概念。
韦伯在《工业区位论》(1929)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聚集经济的形成、分类及其生产优势作了详尽的分析。
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后,产业集群理论却有相当长的时间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这其间似乎只有经济地理学的文章在研究与产业集群有关的问题,这段时间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波特,1998)。
这种情形直到90年代初才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
1990年和1991年有两篇重要的文献刊出,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界处于边缘的状态,并渐渐引发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
第一篇重要文献是迈克尔·波特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
该论是波特的一个庞大的研究成果中最核心的部分,同年波特以同样的题目出版了一本很厚的专着。
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看,也许波特的这篇文献还不能算是纯经济理论文章,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题和判断是有开创性的,如聚集对规模经济的作用、对要素改变的影响,政府的政策作用与聚集经济的关系等,所以,在其后10多年的相关领域研究中,无论是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地理方面的比较研究,很多学者都把波特的这篇文献以及他的后来的文献当做重要的引用成果(艾力森和格莱赛,1997;马丁,1998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
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
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
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
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
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
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
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
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
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
”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
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
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
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
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
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
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区位理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ber)在其1909年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
他认为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
一个企业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个企业集群在一个地点同样也能给各个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成本,技术设备发展的专业化、搜寻劳动力的相关成本的降低,也都促进了企业集聚。
他把集聚带来的好处视为成本的节省和收益的增加,正是成本的节约促使企业产生了集聚的动因。
专业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批量购买规模和销售的规模,使企业享有购买原材料的便利和顺利实现产品交易,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效率。
企业集聚有利于道路、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集聚。
新产业区理论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
在对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爱米利亚—罗马格纳等高技术产业综合体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新产业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
该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资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正如长期研究硅谷特征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森宁所说:“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是因为硅谷有了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
”此后,又出现了欧洲学派,它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GREMI (GroupementdeRechercheEupopeensurlesMilieuxInnovalieurs)小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他们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环境(Milieu)。
这个概念把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使该理论流派相当有影响力。
5创新环境理论认为产业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个社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加辅助的贸易和专业化服务,满足众多公司的需求,为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机构创造条件。
企业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以及组织创新的好处。
创新环境研究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强调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强调社会根植性。
Capello(1999)、Hart&Simmie(1997)等人研究发现,在创新地区中,创新厂商群聚在特定区域,但通常保留他们彼此独立运作,群聚区域内厂商运用的是区内良好的环境特质。
4.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也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紧密相关。
增长极概念及其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在分析经济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增长时,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的概念。
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它经济单位增长。
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者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者是有关共同合同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
而所谓增长极是集中了推动性单位的特定区域。
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具有三个特点:(1)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2)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直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3)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
增长极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5.技术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
因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幷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
这仅仅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倾向于、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
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外,创新的群集和增长的非周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上述认识,有两点是极为重要的: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要艰难得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对后来者的启迪,包括观念、认识、信心及行为都有极大激励;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首次创新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会给后来者提供少走弯路,快速实现创新成功幷较快获得超过社会平均赢利能力的机会的借鉴。
两点重要性造成的结果将是客观诱导后来者蜂拥而至,即形成技术创新的群集现象。
历史上有颇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由于合成材料在化学上的相似性,某公司的首次创新肯定会增加下一项发明的可能性;计算机问世后引发的多次再创新和换代产品的周期迅速缩短,正是群集的功绩。
6.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供应链和市场战略下,投入要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地区获取,但运输成本的降低幷未使许多公司不把公司设立在原料来源地或者大的市场所在地。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ePorter)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
10产业集群在竞争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
波特提出了由四种关键要素所形成的“钻石体系”理论,从竞争力角度对集群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
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虽然群内企业的惨烈竞争暂时降低了利润,但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却建立起竞争优势。
7.其它与集群相关的观点(1)钱颖一(1999)运用“栖息地”(habitat)的概念来解释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他认为企业集群区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它至少包括七个方面的因素:①开放型的生产结构;②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③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④容许失败;⑤生活和工作观;⑥外国移民多;⑦美国的全国创业板股票交易系统(NASDAQ)市场。
(2)台湾学者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台湾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之间紧密的产业集群关系是台湾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陈慧娟、吴秉恩,2000)。
这种集群关系是建立在群内企业之间彼此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王如玉、曾淑婉;1992),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群内企业安定的主要力量。
由同家庭、同民族、同乡、同学、同事等所形成的关系在无形中规范幷维持了集群区内的运作次序(陈介玄,1994)。
(3)内地学者对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特别是在江浙地区。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在江浙的迅速发展,江浙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区域经济(方民生,1997;张仁寿,1999;武云亮,2003)、产权制度(应焕红,2001)、制度变迁(朱康对,1999;林毅夫,2003)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吴国林,2001);北京大学王缉慈(2001)把企业集群看成是适合创新的空间,幷将其中原由归结为地理邻近和社会根植两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