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论文3篇范例

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论文3篇范例

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论文3篇范例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

”也有人预言“心理卫生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题。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未来。

”党的的十七大又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

但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一代。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心理品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人的心灵进行教育。

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为了减少教育的障碍,我们应该首先来检讨一下自己的心理。

可能你因忽视自己的优点而自卑心态严重;可能你会因同事比你强而产生强烈的忌妒情绪,也可能你会因生存的压力而终日愁眉紧锁、内心焦灼,等等。

这使得我们的心理空间阴暗不宽敞,变得心胸狭窄。

只要我们保持对自我现实的清醒认识,对自我价值的理性把握,对自我事业的充分悦纳,我们就能够以平和而愉悦的健康心态面对我们的学生。

二、走进孩子,捕捉孩子的不健康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其容易走向心理“弯路”。

我们要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困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健康因素,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每一个生命都是五颜六色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世界。

只有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平等的和学生交流,倾注我们的真心真爱,和学生心理相容,才能有机会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解除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

幼儿园三位一体安全教育(3篇)

幼儿园三位一体安全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幼儿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肩负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责任。

为了确保幼儿在园内的安全,幼儿园应采取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即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家庭安全教育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安全教育是幼儿园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的基石。

以下是从家庭角度出发,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几个方面:1. 安全意识培养家长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安全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

2. 生活技能训练家长要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正确使用剪刀、刀具等工具,学会系鞋带、穿衣、洗手等,这些技能有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意外伤害。

3. 家庭安全教育环境家长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定期检查家中的电器、燃气设备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清理家中的安全隐患,如尖锐物品、易燃物品等;教育幼儿不随意触摸电源插座、燃气阀门等。

4. 亲子安全教育互动家长可以与幼儿进行亲子安全教育互动,如模拟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幼儿园安全教育是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的核心。

以下是从幼儿园角度出发,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几个方面:1. 安全教育课程幼儿园应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知识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儿歌等形式,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 安全教育环境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定期检查园内的设施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 安全演练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如地震逃生、火灾逃生等,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掌握逃生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段一体、三元融合、三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段一体、三元融合、三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段一体、三元融合、三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段一体、三元融合、三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针对这一重要议题,近年来出现了“三段一体、三元融合、三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本文将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并探讨其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一、三段一体的内涵和实质“三段一体”模式中的“三段”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不同的环境,而“一体”则意味着这三个环境应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基本单元,而社会则是孩子接触的更加广泛的环境。

三段一体的模式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密切合作,共同肩负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关爱责任。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营造,社会可以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二、三元融合的实施路径和方式“三元融合”模式中的“三元”分别指的是知识、能力和情感,而“融合”则意味着这三者应该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

知识传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来实现,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学生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来实现,情感培养则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来实现。

三元融合的实施路径和方式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三方合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三方合作”模式中的“三方”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而“合作”则意味着这三者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来完成,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

浅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浅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8年第4期教育广角浅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王莹摘要: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为主要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我校去年招收流动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7%,对比往年呈上升趋势。

面对如此庞大而独特的受教育群体,以及流动儿童日益显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一、流动儿童心理困惑及表现(一)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流动儿童随父母离开原先的生活圈子,离开亲戚朋友和老师同学,脱离了已经熟悉、习惯的生活学习环境,面临陌生的、不稳定的新环境,自然容易产生很多社会适应性问题,明显感受到较大的生活和习惯差异,内心自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城市打工者,由于工作忙碌辛苦,难以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更顾不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消极、自卑情绪导致偏差行为显现流动儿童学习、生存环境的改变,致使他们普遍幸福感降低;与新学校教师、同学的适应缓慢、沟通不畅,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也导致他们比城市儿童更易产生偏差行为。

流动儿童的偏差行为主要有违犯纪律、打架逃学、吸烟酗酒,甚至攻击性行为,或极度内向、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退缩性行为。

这些都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学习无目标,成绩进步慢,还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我校一直高度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致力于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创建,初步探索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学校、教师要重视流动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学校教育是流动儿童感受安全、归属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教会流动儿童书本知识,也要帮助他们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1.加强交流,增进了解。

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

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

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家庭的孩子成为了所谓的“流动儿童”,他们与父母随着工作的调动频繁更换居住地,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

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与普通儿童不同的经历,这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针对这一群体,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成长和发展。

在我的看法中,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为了工作经常更换居住地,这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

孩子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稳定的情感关系。

他们无法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并且很难与父母形成亲密的、持续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家庭教育,让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况进行关注和调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孩子在学校中也需要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教育应该包括心理调适、心理抚慰、自尊心培养、自我意识训练等方面,同时还应该注意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课程和活动,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支持相结合流动儿童经常在异乡工作、学习和生活,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

因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体现在社会支持的方向上。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社区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心理咨询服务等。

这些机构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帮助,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存在问题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6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風中心小学高新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积极探索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从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出发,将心理 健康教育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中。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出 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享受平等流动儿童进人我们学校读书,学校便承担起了教育责任。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教学环境的改变,教材的差异,课程进度和 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等都影响着他们学习的效果。

同时,由于来到异地他乡,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外地人”“外地学 生”等身份,对于流动儿童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

因此,学校、老师在各项 教育教学活动中确立真正的平等教育意识非常重要。

(一) 转变教师观念,营造平等教育意识“平等意识”是师生关系平等的前提。

提高教师及教育管 理人员的平等意识,是解决学校教育活动的关键。

在我们已 接收的流动儿童中,普遍出现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理想,他们常常成为任课教师的负担。

但是,他们既然已经成为我 们学校的一员,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对他 们一视同仁。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师德 教育,增强了教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书育人,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情感教 育,平等相处,因材施教,真正将“每一名学生享受平等的教 育”这一思想深人教师内心。

(二) 学校将流动儿童全部纳入本校学生学籍管理体系凡是进人我校读书的流动儿童,我们一般要他们出示学籍卡,对于没有学籍卡的学生,我们统一为他们建卡,将在校 的所有流动儿童,不管学习情况如何,全部纳人学校的学籍管 理系统,使流动儿童的学籍管理体制进人了正常的教学管理 渠道。

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和教师的教学常规内 容均作为教师、班级的教育教学考核的依据,流动儿童的表现 也都与教师的工作实绩和考核奖励挂钩,这样大大提高了教 师的责任心。

基于“三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基于“三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基于“三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摘要:拥有良好情绪、健康心情是一个人陶冶情操、充满活力的前提。

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不论在人生中遇到什么问题,都能用自如的心态去解决。

所以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的关键,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许多个性和品质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完善。

作为幼儿教育者,本文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探索出以园区、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希望能有助于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三位一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引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年来逐渐被教育者重视起来的一个领域,它是指为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而利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采用专业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幼儿素质教育全面前进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较为复杂,包括幼儿的情绪管理、情感宣泄、个性培养、意志锻炼等方方面面的教育。

其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是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活动,对于部分存在行为或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对少数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则是配合专业治疗机构重点诊疗,保证这些幼儿能以最佳的健康状态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应用到幼儿心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幼儿背景教育的透明化,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前,家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幼儿获得父母的生物遗传,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语言学习能力,在家庭成员交往中获得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个人素质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在孩子身上有所投影。

因此教师在接收孩子的时候,相当于已经能从他的家庭里掌握这个孩子的受教育情况。

其次,有助于更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以往都是家长和教师各教各的,彼此之间很少有联系,导致孩子也常常处于矛盾困惑中。

现在三者联系在一起,园区作为教育发生地将家长和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会就教育问题展开讨论研究,从而寻找更有助于教学开展的方法。

认知、情感、行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一体

认知、情感、行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一体

认知、情感、行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一体2023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教育他们如何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三位一体。

认知: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认知是智力方面的表现,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思维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一个好的认知能力是判断、推理、分析等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思考,想办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而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情感:让孩子们学会表达情感情感是指一个人在感知世界和自我观察的过程中,对身边事物产生情绪和感情体验的心理状态。

情感涉及到情绪、性格、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表达情感。

让孩子们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缓解情绪压力,提高情感管理能力和情商。

行为:让孩子们学会自我控制行为是人的活动表现,体现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和实际行动。

行为是心理和生理在行动方面的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结果。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自我控制。

学会自我控制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等,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者融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三者融合。

避免孩子们仅掌握其中一种能力,而忽视了其他两种。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缺乏了认知能力,那么他可能会更难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相反,如果他情感稳定而自控力强,那么他就更容易掌控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行为。

总之,认知、情感和行为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一体。

只有让孩子们在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幼儿园三位一体合心合利作文

幼儿园三位一体合心合利作文

幼儿园三位一体合心合利作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在操场上欢快地玩耍。

今天可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们要聊聊“幼儿园三位一体合心合利”的事儿。

哈哈,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绕?别担心,我会用简单的方式跟你讲讲的。

首先,咱们得知道“幼儿园三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其实,它就是幼儿园里三个主要角色:孩子、老师和家长。

大家一起合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就像做一盘美味的菜,少了哪一个环节,味道都不对嘛!我们先从孩子们说起。

小明今天跟小红和小刚玩得特别开心,他们在沙池里建了个超级大城堡。

小明咧嘴笑着说:“这个城堡是我设计的,我是小城堡的国王!”小红接着说:“那我当你的王后,咱们一起把城堡装饰得漂亮点儿吧!”小刚看着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光:“那我负责找宝藏,城堡里一定要有宝藏!”看着他们如此投入,真的能感觉到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合作与分享。

虽然他们还小,但是他们已经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性。

咱们的老师们也可没闲着。

老师李老师站在一旁,笑得特别开心。

她看着孩子们说:“哇,你们的城堡真漂亮!记住,合作是很重要的哦。

就像你们三个人一起玩,大家都很开心,不是吗?”小明点点头:“对呀,老师,要是没有小红帮我,城堡就没那么漂亮了!”这时候,家长们也来凑热闹了。

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着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

李太太说:“我觉得小明在幼儿园真的长大了,他学会了和别人合作,这对他以后肯定很有帮助!”王太太也笑着说:“没错,老师们的指导真的很重要,家长也得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看,老师和家长们已经在一起交流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了。

这就是“三位一体”中的关键——大家都要齐心协力,把孩子们抚养得更加健康快乐。

就像一个大团队,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们,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要说说这三个角色的合作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其实,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不光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和老师、家长的互动中学到的。

“三位一体”心理治疗方法探究

“三位一体”心理治疗方法探究

“三位一体”心理治疗方法探究“三位一体”心理治疗方法是结合了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和行为疗法的方法,旨在促进个人的身体、情感和思想健康。

该方法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论”,即人是一个整体,身体、情感和思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全方位地帮助个人恢复健康。

该方法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身体层面“三位一体”方法认为,身体是感知世界的最基本工具。

身体的健康直接影响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人的身体感受,包括肌肉紧张、呼吸困难等身体感官的变化。

治疗师可以通过身体运动、舒缓音乐等方式来帮助个人缓解身体紧张,减轻焦虑和压力,并激发个人的积极情绪。

2. 情感层面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如果情感受到忽略和伤害,将会导致焦虑、沮丧和其他心理问题。

在“三位一体”方法中,治疗师会关注个人的情感状态,帮助其表达情感,释放情感并理解情感。

通过倾听和理解个人的情感需求,治疗师可以帮助个人建立更健康的情感关系,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

3. 思想层面思想是人类最高级别的表现,人的思想和信念直接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在“三位一体”方法中,治疗师会探讨个人的思想和信念,并通过辩证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个人建立更现实和健康的思想模式。

逐步转化负面的思想和信念,使之变得积极、健康和有益。

总体来说,该方法通过身体、情感和思想三个方面的综合治疗,全面帮助个人恢复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三位一体”方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

然而,该方法可能不太适合需要临床治疗的严重精神疾患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农村中小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农村中小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农村中小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者:黄惠琴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8期广西武鸣县教师进修学校(530199)黄惠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普遍关注,农村地区教育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就是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之前,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仅是中小学生身体的住所,更是其个人情感得以寄托之处。

因此,父母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较之于学校、社会,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更容易被其接受并巩固。

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是最早开始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系统、家庭环境系统。

父母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性格特点等;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及家庭人员构成等。

这些因素的构成组合,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个性的形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基础性的作用。

因而,家庭教育中,应当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诉求,在不同的生理心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

“三位一体”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位一体”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26·EDUCATOR·管理漫谈 GuanLiManTan幼儿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教育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要求、方法等知识,提高实际教育能力,让儿童在协调一致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首先,做好家长工作首先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

幼儿园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向家长举办家长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意义,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能力。

幼儿园还可开设家长接待日解决家长在育儿方面遇到的困难,通过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书籍阅读等手段,让家长尽快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及育儿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搭桥铺路。

其次,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在工作中难免有个别家长不理解,而对幼儿园的教育产生误解,此时就需要让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再次,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

为提高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加强幼儿园和家庭联系,幼儿园可定期面向家长举行开放日等活动,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有了较深的了解。

幼儿园还可以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等,拉近家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让幼儿感受父爱(母爱)、团结、感恩等。

做好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整合 幼儿园是社区事业的一部分,幼儿园的发展要依托社区的发展。

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大大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经验,拓展幼儿学习的途径,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使幼儿更加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社区的发展变化,形成对社区的良好情感,还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

一是灵活利用社区自然资源。

幼儿园可组织幼儿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观社区中的环境,感受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扩大幼儿学习、生活的空间。

为此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主题教学活动。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论现今儿童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脱节[摘要]:科技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冲击,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革新以适应当今儿童的发展以及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应协调配合,加强合作,将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要求落实到实处,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儿童教育一“教育学院特别希望家长的合作以及社区的帮助,以创造健康的道德气氛,这样就不需要假手于较为低级的和不足道的动机,而能指导行动以培养民主的精神。

”美国进步主义思想家杜威在其推行教育学院的讲话中曾这样提到。

但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充分得到家庭的积极配合以及社区的帮助,儿童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

就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而言,家庭.学校和社区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即身心尚未发成熟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儿童,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学业问题,青春期问题与人交往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家庭和学校所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家庭.社区和学校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教育的优势,才能使儿童健康成长。

另外,入世以后许多新的观念,如全球性观念市场观念.信息化观念等,都对学校教育和家庭带来重大影响。

国外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都将进入中国,这些都将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也迫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

其次,家庭.学校.社区在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各有特点,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开始,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学校是儿童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区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儿童,为儿童教育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

儿童的成长、发展的完善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这个转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演进过程,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实现的,离不开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农村牧区留守儿童“三位一体”模式的联动性研究》范文

《农村牧区留守儿童“三位一体”模式的联动性研究》范文

《农村牧区留守儿童“三位一体”模式的联动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牧区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在家乡,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和教育支持,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提出了一种“三位一体”模式,旨在整合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力量,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本文将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联动性及实践效果。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牧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们往往面临心理孤独、家庭教育缺失、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三位一体”模式概述“三位一体”模式是指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与支持。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学校发挥教育功能,家庭则提供情感关怀与教育支持。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

四、“三位一体”模式的联动性分析(一)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协同作用政府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发挥着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

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和技能支持。

家庭则通过亲子沟通、关爱陪伴等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关爱。

(二)资源整合与共享“三位一体”模式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政府、学校和家庭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通过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学校可以提供教育资源和活动场地,家庭则可以提供亲情陪伴和心理支持。

这些资源在“三位一体”模式下得以有效整合和共享,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三)心理关爱与教育支持“三位一体”模式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教育支持。

政府、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关爱方面各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流动儿童心理救助过程中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

文中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角度,在对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对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一)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较普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儿童偏低,有较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较为严重,还常常体验到被歧视感、不平等感,甚至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1.自卑感。

因为城乡消费、语言、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差距加大,流动儿童可能会因各方面比不上城市儿童明显体验到自卑感,缺乏自信。

一项调查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中什么都比别的同学差,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表现平平,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部分流动儿童有社交回避现象,既不愿或不敢主动跟同学交往,也害怕跟老师交流,对老师的批评特别敏感紧张。

在课堂上则表现为安静沉默,不敢举手,更不敢大声发言。

2.孤独感。

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对流动儿童来说,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将使之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压力,使之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和较低的归属感。

若加之因为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而出现同伴交往困难,尤其会加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产生适应性心理障碍。

3.被歧视感。

流动儿童多是从落后地区进入到发达地区,其城乡差距常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感。

其就读的学校常被称之为“打工子弟学校”,其设施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或进入到公办学校,被称之为“借读生”、“插班生”、“乡下人”。

在公办学校读书期间,可能会遭受到来自城市同学的明显有意的排斥、孤立,或者是无意的疏远和冷淡。

此外,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学、或者因为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和城市学生家长对流动儿童有偏见。

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其父母被称为“外来人口”,自身也体会到“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不平等感,甚至感受到自己是边缘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阻碍自身融入到城市社会。

(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较突出流动儿童的年龄为6-14周岁之间,在心理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行为的顺利发展。

流动生活、新环境的适应往往让流动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退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不爱合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敏感,行为拘谨、相对孤僻。

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行为适应问题。

(三)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较明显1.学习动机缺乏。

因受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中等偏下,加之父母教育指导能力的不足,家庭经济和地位难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均受到影响,表现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偏低,自信心不够。

2.学习适应困难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中表现出学习适应困难的比例较城市儿童高。

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学习环境不稳定、教育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有关。

城市学校里,教学进度较快,知识拓展面广,采用信息化手段,城市儿童配备智能化学习设备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

通常流动儿童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如出现偏科现象,英语学习很困难,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比较明显,甚至逃学,沉湎于电子游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构建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个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不良的家庭环境、粗暴的教育方式、频繁流动的现实、老师的偏见以及社会制度带来的歧视和排斥等因素都会引发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

从系统观点来看,在流动儿童心理救助过程中,应加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

从宏观层面,需要改革基于户籍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制定科学政策和完善流动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从中观层面,需要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强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从微观层面,需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协调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城市学校教师应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校生活,同时开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相关活动,培养流动儿童阳光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并通过社区家庭教育培训,指导流动儿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一)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城市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心理救助工作的主阵地,重点任务是为流动儿童营造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各类型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等。

1.学校管理者的工作要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包容、和谐、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

城市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流动儿童就学的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公平性改革,并制定相应制度,杜绝歧视学生行为。

2.班主任的工作打造一个温暖、宽松的班集体,帮助流动儿童减少转学带来的不适应。

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以正面的评价,创设平台展示他们的特长,给以合适的岗位,让其参与班级的管理,从而使其融入新集体。

同时要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

此外,还可组织一些有关友情结对、感恩父母与老师、成长路上等“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给予流动儿童爱的滋润,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其孤独感。

3.科任教师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对流动儿童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偏见,给予流动儿童人文关怀,真诚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从优势视角看到孩子们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

帮助流动儿童克服学习畏难情绪,给予弱势学科辅导。

同时教育班级同学互帮互助互爱,在学习上结成对子,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习生活。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参加“爱心妈妈”、“爱心屋”等关爱帮扶活动。

4.心理老师的工作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在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工作。

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课、每周的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自理、自护、自尊、自律、自强、健康、学习、亲情、交友等广泛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班级或小组参与和体验的形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教育能力。

第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加强心理辅导软硬件设施建设,如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心理测评软件。

定期与流动儿童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学习、人际、自我成长等个体心理辅导,帮助流动儿童拥有积极阳光心态,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老师。

孩子的习惯、求知、为人、处事等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引导。

但研究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生计奔波,甚至居无定所,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品德以及心理发展。

有的父母则是因为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无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方面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家长不必参与教育;一方面认为照顾孩子生活即可,其他不重要。

流动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常错过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家长榜样示范缺乏。

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常面临巨大的经济与生存压力。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反而容易将自身不良情绪、不良思想和习惯转嫁或传递给孩子,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学习环境欠佳。

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环境较差,也没有跟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辅助设备。

同时,大多数流动儿童课余时间要承担较多的家务,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甚至睡眠不足,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

4.忽视孩子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的父母多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较少给予孩子情感温暖和理解;家庭成员之间较少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加上经济不稳定,家庭心理氛围压抑、紧张,使得流动儿童有较强烈的自卑、孤独心理,较少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易受挫折。

基于以上分析,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与培训、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亲子主题活动,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指导。

(三)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层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社区氛围,增强城市居民对流动儿童的接纳、包容、关爱意识,消除歧视,增进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家庭的交流互动,形成和谐、和睦、和融的社区友善人文氛围。

同时,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社工为主体,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心理服务。

如建设流动儿童之家,开办文化补习、兴趣爱好、艺术特长、文体活动课堂、健康心理课堂、经典文化等特色专项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特长培养、心理疏导与沟通,通过讲故事、看视频、做辅导等方式激励孩子实现梦想,为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助力。

可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流动儿童开展心理、学习、兴趣等相关成长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