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小学语文
心理学论文小学语文334
绿色心理,健康课堂岳阳屈原管理区屈原小学黄娜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名新时代小学生必须具备的。
而学好心理学,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变化,并本着科学的原则运用心理学效应,是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拥有的教学手段和技能。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
我们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使师生双方同时具备充满生机的绿色心理,从而开辟健康的课堂。
一、绿化心理环境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
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运用好激励性、指导性、评价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并升华课文情感。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
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
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教学设计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
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用亲切、热烈的面部表情,关注每一个人的温和、宽容、热切的目光,配合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动作,吸引学生;教师要用具有幽默、睿智交际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愉悦,感受到善意的关怀,而且能欣赏到充满睿智的思想;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极富艺术性的教学技巧……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有效地影响学生,具体为语言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给学生的暗示。
浅谈小学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介绍了小学心理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小学心理学在课堂管理、学生评价和奖惩、学生激励和鼓励、学生情绪管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学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高以及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小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小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管理、学生评价、奖惩、学生激励、鼓励、情绪管理、学习能力培养、积极作用、提高教学、学生健康成长。
1. 引言1.1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小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及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小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学教育工作。
小学心理学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心理学的视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认知上的逻辑思维和概念建构能力的形成,情感上的易冲动、虚荣心和羞怯等,行为上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欲望强烈等,社会互动上的认同需求、友谊需求和独立自主性的提升等。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
小学心理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之一。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够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育之中的“工匠精神”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落在个人层面,就是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在我们的心育中,也要有这种精神,才能达达到预定的目标。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
故而,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
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存在问题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论文俗话说: 文史不分家,心理学和语文学科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全文如下:摘要:小学时期是一个学生人生中的关键期,面对好奇的世界,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影响一生。
面对作为教育、发展主体的小学生,语文教师在课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具体的语文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主动求知欲。
作者结合实习经历探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分别从教学和人格方面展开论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搭建教学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
”[1]这表明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是不能够被忽视的。
但是笔者在一所乡村小学实习,很大程度上连师资力量都不完备,教师往往是一身多职,更不用说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在这种境遇之中,笔者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为他们呈现出不同的教学,下面就教学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心理学知识渗透之教学(一)认知规律。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表明:人们对那些已经非常熟悉的、习惯了的事物注意力不集中,反而对没有接触过的、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摒弃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敢于尝试创新,大胆突破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
例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小英雄雨来》这一较长的课文,笔者决定让学生以小组结合表演的形式呈现,这样做有三个原因:一是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身心投入角色;二是文章太长,带领学生通读浪费时间,并且教学效果不显著,很难让学生掌握主要情节;三是小英雄的年纪和五年级学生的年纪相近,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角色中,更容易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从心理学角度谈小学语文教学
约3450字。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推移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语文教学长沙市一中林琳曾经有多数家长焦虑地反映,孩子每天坐在电视机前,思维便会很激跃,保持一种十分迷恋的状态。
看过的节目情节可以出口成诵,甚至连主人公的情绪与面部表情等细节都表述得贴切淋漓,然而对于学习,则常常出现厌倦情绪,看书浮光掠影,不久便想入睡,过不了多久,便已经不能记起书本的内容了。
对于这种现象,有关专家就中学生与大学生做了比较。
结果显示中学生较大学生要严重很多。
原因在于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于压力缺乏一定承受能力,那么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与家长的双重施压,不能够表现出正当的学习意识与学习形态,这对于学习语文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发现电视与网络的长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并将这些优点融入语文教学中,那么,如何将学生的视线由课外转向课内呢?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到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其规律主要表现在知觉的特性上,其知觉的选择性①是十分重要的。
当许多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官时,被我们选择出来加以清楚反映的刺激物就是知觉对象,而同时起作用的被我们模糊感知着的其它刺激物则是知觉对象的背景,同时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选择,如夜晚鸟瞰高速公路上流星般川梭的车灯,较千家万户的灯火更容易引人注意,车体广告也较静止的户外广告牌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这些均为知觉选择性的体现。
第一方面: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差异大小影响着知觉对象的选择。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
如在“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情况下就很容易地把“红”、“鹤”加以优先知觉,这时选择性的第一个方面。
根据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区别,在进行语文课文的讲授时,要求教师能够把握住正确的知觉对象,而要尽量避免学生精神分散,误将不重要的知觉背景作为知觉对象,而停止对正确知觉对象的感知。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可以深入探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对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也能够为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构建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对语文学习而言,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都会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加强。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童话心理论文:浅论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童话心理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童话心理论文:浅论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童话心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各个相关的教育机构也不断创新思路,在校老师更是竭尽全力,力求让教育教学活动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是一名长期致力于教师小学教学的老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对童话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打上了童话的烙印,即童话心理。
一、什么是“童话心理”?何谓童话心理?我们先看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辞海》)选入小学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有:《皇帝的新装》、《两个国王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
每到上童话课时,学生们激情高涨,他们大多能把故事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表达出来。
究其原因,童话里有趣味,童话里有平等,童话里有善良,童话里有神奇……而“趣味”、平等”、善良”、神奇”这些都是小学生在童年时期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尽管童话里有很多不按逻辑去展开的离奇情节,童话所使用的手法造成时空的错综复杂,但是童话中的中所反映的事件,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折射。
如此离奇的事都源于现实,于是小学生便用童话的方式去构想暂时还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于是便有了形成了童话心理。
二、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童话心理1.童话心理成因小学生童话心理的形成,关键在于个人思想逐渐萌发,随着知识增多,阅历加深,他们对越来越多新鲜事物进行追问,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数问题的汇集,当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时,他们就试着用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方法去阐释。
童话就可以做阐释的工具,很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在童话里都做到了,比如《丑小鸭》中的那只小鸭子,同时一只奇丑无比的鸭子,当它被那个世界所抛弃时,它已经失去了生活下的信心,曾经它多么渴望自己能是美丽的天鹅,我们以常人的思维去思考,鸭子有可能变成天鹅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在童话里,情节发生了逆转,丑小鸭确实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小学心理学参考论文
小学心理学参考论文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学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心理学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心理学参考论文篇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摘要】本文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出发谈逆反心理,运用它们的相似之处,对现今小学生逆反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引导方法。
【关键词】逆反心理心理感应抗拒小学生一、研究逆反心理的理论依据近年来,国内对“逆反心理”问题议论不少,也有人试图从心理角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但是,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中并不存在“逆反心理”这个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的首创。
那么,是不是只有在今天,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种“逆反心理”现象存在呢?翻开心理学文献,我们发现西方心理学者们关于“心理感应抗拒”现象的描述与我们对“逆反心理”的理解很接近,可以说,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与我们进一步探讨“逆反心理”问题不无启迪。
(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肯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布林1966年在他的著作《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布林的理论,假设某人有一套自由行为,如果其中任何一种行为被取消或有可能被取消,他就会体验到“心理感应抗拒”。
布林认为,当心理感应抗拒发生之时,人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发生改变。
1.如果某项自由行为被取消或威胁取消,则该项自由行为的吸引力反而增加。
2.直接从事被禁止或可能被禁止的行为。
3.通过暗示行为来恢复自由。
4.敌意和攻击性情感。
(二)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出发谈逆反心理1.“逆反心理”有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普遍存在的。
2.逆反的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二、对当前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长期积淀的结果。
(一)主观因素1.年龄与生理条件。
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意识自己长大了,独立自主意识大大增强,要求成年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小学心理学教育论文
⼩学⼼理学教育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理学教育论⽂1摘要: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该如何把⼼理学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
本⽂阐述了 摘要: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该如何把⼼理学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
本⽂阐述了教师从教学思维的⾓度出发,学习并运⽤⼼理学来提⾼教学质量。
教师在运⽤⼼理学的基础上要认识学⽣个体⼼理,并且研究⼼理学在教学中的应⽤。
关键词:⼼理学;⼩学教育;应⽤ 关键词:⼼理学;⼩学教育;应⽤ 近年来,随着⼈们对知识的认知度逐步提⾼,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事业,研究新的教学理念。
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采⽤“填鸭式”的教学⽅式,这样的教学⽅式急需改⾰。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的⼼理特点,注重教学的⼼理技能。
在课堂上增加教师和学⽣之间的互动,注意传授知识的实⽤性和操作性,掌握⼼理学的基本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式已经不能满⾜现有的教学⽅式,要从认识学⽣群体⼼理出发,协调好教师与学⽣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但是,进⼊21世纪以来,教学给教师赋予了更艰巨的教育任务。
在教育⼼理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将⼼理学运⽤到教学中。
为了提⾼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理学,下⾯开始谈谈⼼理学在⼩学教育中的应⽤。
⼀、课堂上⼼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堂上⼼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多年来,⼈们形成⼀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师教,学⽣学,把学⽣当做学习机器。
但是进⼊21世纪以来,这种以往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当下的教育,从以前的教师教学⽣书本上的知识改变成引导学⽣学习知识。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在重点阐述了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深入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认知理论、激励理论、情绪调节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教学方法改进的应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小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认知理论、激励理论、情绪调节理论、学习动机理论、教学方法改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重要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为小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背景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更好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也在发生改变。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心理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以心理学作为基础,以教育为研究对象。
而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1.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该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分为感知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四个阶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启蒙阶段,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感知各种事物,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操作期,可以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形式操作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创作和表达,提高他们的语文书写能力。
2. 动机理论动机是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立学习目标、奖惩制度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 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直接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避免给学生过大的认知负荷。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帮助学生减轻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3.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负荷,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指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教学困难和挑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情感因素影响学习效果等问题时常出现。
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情感因素和认知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许多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差异化教学策略等。
研究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成熟度和发展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字词时采用分级教学法,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语文能力。
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学习活动。
论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
论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其在学生认知心理的影响上尤为重要。
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不仅关系着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比如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文字的认知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性。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影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认知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学习动机、教学方式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认知心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对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深入研究影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认知心理的因素,可以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对于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2. 正文2.1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小学语文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为初级,他们对文字、语言、逻辑等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而分散注意力,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小学儿童心理学论文
小学儿童心理学论文小学儿童心理学论文小学儿童方面的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提升儿童对世界的认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儿童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一、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
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
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论文8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论文8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教育心理学是当代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无论是学习任何专业,教育心理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小学教育心理学则是心理教育学在小学阶段的实施,通过对它的研究,既可以使学习者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提高他们的从教技能;又有利于加强自身建设,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
下面是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第一篇: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与教育建议摘要:通过对不同学段的104名小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情况的调查,探讨小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并以结果为依托,科学设计学校性别教育以及性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采用《国小中高年级学童性别意识与图像性别表征之调查研究》中的国小学童性别意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群体整体性别意识较弱。
其中,各个学段的学生性别平等意识较强,高于临界值;但性别特性、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理想意识较弱。
以四年级学生为代表的中段学生性别意识最强,女生的性别意识显着强于男生。
这些结果为小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一些依据与启示。
关键词:小学生; 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 性别刻板印象;An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in Each Grade of Primary SchoolsFangfang Zhao Xiaotong Li Guangrong Tang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分别承担的不同责任、义务,拥有的权利,社会赋予的价值,工作、生活中的地位的认知和评价。
其核心是两性关系,也就是从男性、女性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认知社会,理解社会行为和现象,进而适应社会文化,找到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从属的地位和价值。
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范文3篇
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范文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论文一、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与主动参与者。
而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小学生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困难与烦恼,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帮助学生解决此类心理问题。
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的课本,我们知道,在语文教材中存在很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内容与素材,而且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有助于教师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元素,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努力钻研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充分挖掘小学语文学科中存在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比如,在小学语文《将相和》一文,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课文,文章的立意与主题也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格。
在该文章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着手训练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感悟与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其次,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课文台词进行表演,使其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在课文的讲解阶段,语文教师要深刻挖掘文章中的人物特点、语言及其性格,熏陶学生的人文内涵,使之在耳濡目染中健全人格,培养个性。
通过这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语文教师用心挖掘,并将其挖掘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每一次都是成功的,并且是更有意义的。
通过挖掘与研读文章的小例子,一定可以挖掘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环节在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环节,良好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小学低段语文非书面作业
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小学低段语文非书面作业摘要小学低年级作业设计要求以单项作业为主的非书面作业,重作业的基础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从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来看,其高级系统发育还不完备,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如何科学合理布置非书面作业成了一个难点。
本文从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着眼于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的培养,问题解决与创造四大板块,探讨小学低段语文非书面作业的类型。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书面作业;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庆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明确指出教师在小学低段作业设计上,重词语理解、积累和运用,重作业的基础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积极向课外拓展和延伸,对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都给予了更多关注,这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宗旨一致。
本文从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将小学低段语文非书面作业概括为下列两大类:一、外显型作业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
基于此,可以设计以下环节的作业:(一)输入——“听”类作业首先,游戏“诱”听。
低段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在玩儿中学,更能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此类作业特别适合一年级上册的每课拼音后面的儿歌教学,每首儿歌中都藏着当天学的拼音或者音节,都是一些低段学生平常容易出错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加强拼音的正确拼读能力。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课《对韵歌》,文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一一对应,节奏感强,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组织词语的材料。
其次,选文“精”听。
此类倾听方法适用于二年级,侧重提高学生倾听习惯中梳理内容、捕捉细节的能力。
训练细节倾听由易渐难,问题由浅到深,学生回答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正确率和完整性。
例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当中要求,默读课文的同时能够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的。
这一问题就要求精听细节,培养有意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
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向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堂是学科教师传递知识、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教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
为此,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臵: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
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
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
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
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用亲切、热烈的面部表情,关注每一个人的温和、宽容、热切的目光,配合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动作,吸引学生;幽默是一种艺术,教师要用具有幽默、睿智交际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愉悦,感受到善意的关怀,而且能欣赏到充满睿智的思想;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极富艺术性的教学技巧……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有效地影响学生,具体为语言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给学生的暗示。
教师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传递给学生某种附加的信息。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和鼓励。
如:“你已经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相信自己,一定行!”“哎呀,比昨天棒多了,重来一遍一定会更好!”富有人性化的鼓励暗示让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体会到了进步的喜悦。
当学生的意见不大恰当时,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少批评,才能发挥良好的语言暗示作用,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探究。
二、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
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
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育内容。
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
可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激发——探索——总结——探索”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
教师要多尝试进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仅可以给学生以乐趣,更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在评价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
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四、赏识教育,激发学习的自信心“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
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个适当的表达方法就是赏识,它包括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学生的自信心、进取的锐气、活泼的灵性、开朗的性格都来自于赏识。
赏识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未来一代人的风貌。
实施赏识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
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很高,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例如多说几句“你进步了”“你真棒”“你真厉害”“希望下次考得更好”等鼓励性语言,使学生感到“我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
例如,我班李海斌同学,她的语文学习成绩比较差,脑袋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
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的尊重、注视、宽容她,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她的发言,那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要注意的是,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教师或家长在面对着差生时,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记了鼓励反倒讽刺,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猪都比你要好”“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悔改”等,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自我评价,失去自信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他们在痛苦中总结经验,在教训中学到智慧,使其不迁怒,我们对小学生的错误处理至关重要。
爱迪生母亲的宽容使世界多了位发明家。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例如:我班有部分学生的作业字体很差,作业质量不高,我就经常找这些学生交谈,偶尔他们有一两次作业表现好,就及时给予表扬,并在作业本上写上好,这样他们为了争取这些“好”,作业自然越来越好。
所以我们对学生要宽容、和善、耐心,使学生感受一份真爱与抚慰。
第三,要注意的是:赏识不能过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老师的仅仅一次表扬就满足他们的需要。
虽然赏识教育主张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学生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赏识,而且过度赏识,会导致他们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
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胆小呆板的学生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补短;好学生、任性的学生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鼓励他们克服任性的行为。
五、采用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
在以往语文学习的评价中,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分数低的学生往往自我表现评价过低,致使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对成绩的提高缺少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淡化分数概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除了单元、期末的测评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外,更应该在课堂上、作业中,用口头表扬、写在作业本上的短语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适时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改进功能。
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式评价”,例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们用自己的想法解决了问题!”“你的主意和方法不错”这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任何一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总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做好“期待式评价”。
如: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肯定能行,再动动脑子,好好想一想!”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采用“接纳式评价”,以防止学生形成自卑、自负或自欺等错误的自我观念,学生的情感表现往往不同,教师应接纳学生的个性表现,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体现评价的可接受性,以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教师对学生信任、亲切的情感流露,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