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要性及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要性及方法(摘要)课堂即时评价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日趋重要,本文根据实际需要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了论述,对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即时评价重要性方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恰时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美,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其学习的乐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课堂即时评价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

教师的语言是一艺术,课堂教学语言是这门艺术的精髓,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学习的终身发展,但目前课堂即时评价还存在一些弊端,缺乏真诚的形式评价,缺乏民主的单向评价,缺乏引导的无效评价等等,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往的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改下的数学课堂追求师生共鸣,生生互动,思维碰撞等,这就对课堂即时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部

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要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即时评价,我们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几个维度入手,进行全面的即时评价。

1.激励性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方法是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话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初三第二学期,全校掀起了杜郞口风暴,对于一个基础比较差,纪律散漫的班级,用杜郞口模式教学比较困难,对学生来说,或许是出于对这种模式感到新鲜,分配各小组任务后,一个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与老师作对的学生走到讲台拿了粉笔擦和粉笔,在本小组的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好本组的题目,在他的感染下,一个平时比较懒惰的学生配合画好了图形,对此举动,我大跌眼镜.于是我捕捉时机,对这两个学生我毫不吝啬地给予激励的评价,在我的由衷赞美下,其他小组也积极行动起来。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

2. 真实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都应更关注学生的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给学生施加不必要的压力,一句感叹,一句玩笑,或一句名言,用充满爱和智慧语言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绿洲中,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才气彰显,灵性勃发的摇篮。当学生对问题提出似乎合理的质疑,但通过大家的论证却又不正确时,我们也应热情昂扬地给予该生恰当的评价,“你能时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大家为你鼓掌。”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误,有缺点,宽容学生思维模糊错误。假如换成了这样的表扬“你很聪明”﹑“你很了不起”﹑“你很棒”……,这些套语缺乏实质性的评价,有时会言过其实,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教师说多了,学生听多了,也便麻木了,迟钝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

3.时效性

教师的评价要有具体的描述性和及时性。教师应总是用欣赏的眼光,亲切的微笑和积极的态度赏识每个学生,对于每个环节,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在

倾听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发现问题,肯定其表现的同时,对于错误也要及时纠正.如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讲解几何题时,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师:他做得对不对啊?生:不对。师:你再好好想想,请坐下。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对于这样的评价,我们教师只关注知识层面,而忽视了情感层面。学生敢说出自己的见解,本应得到赞扬,赞扬时诚恳指出错误所在,我们可以这样评价:“非常好,你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并且提出添加辅助线进行证明,为大家抛砖引玉,你能详细说一下你解题思路吗?”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4.多样性

课堂即时评价强调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多开展互评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才乐于评价,接受评价,乐于主动学习,使教师学生多方面参与,才能发挥不同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

年09期

2.尹凤芝:《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

2003年09期

3.钟启泉:《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2007

年06期

4.杨海燕《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言语评价

行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校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