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困惑与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立刘海摘要:对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应试水平的部分老教师而言,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经验固然是一种宝贵的优势,但也有可能成为其专业发展的羁绊。因此,我们要从教师成长羁绊分析经验之忧、从关注师生发展寻求经验之解、从课程价值引领超越经验之上,真正学会善为人师,能为人师,不愧为人师。关键词:经验成长发展价值焦立,男,江苏省宜兴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刘海,男,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当一位教师工作时间较长以后,特别是经历几轮循环教学之后,他就变成了所谓的“老教师”。这里的“老”主要不是指年龄的老,而是指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应试水平。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部分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想法和问题,认为讲课时的所谓探究、讨论是形式主义,都是给别人看的;学生课上不要乱讲话,认真听,听我讲;我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不知道在书上哪里。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成绩,但当这些老教师以自己的经验面对新课程改革和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时,“越来越不会上新课了”的感慨却油然而生。在全社会对“素质教育”达成共识的今天,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还是老师的教育方式与理念问题,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一、经验之忧:成长羁绊老教师的经验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也是一个难得的资源。他们往往因此而具有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这是年轻教师所无可比拟的。但这些优势,有时也容易成为部分老教师教学路上的“绊脚石”。当经验演变成了经验主义,当教学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学情出发,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经验使他们习惯以“考试实用主义”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首先,在教学实践上,这部分老教师以考试说明为纲,注重“多快好省”地讲清楚知识点,把握重难点,分析易考点,区分易错点;他们不太关注如何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对应试的技巧与方法把握非常到位。他们往往对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并不完全认同,因为那些东西对考试没多大作用。其次,从教学目标看,他们对学科知识与解题能力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他们不太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往往把应该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完整课堂分解成一个个不带感情色彩的知识考点。正是因为经验的存在,这些老教师不能够动态地研究学生,不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教法,不想认真地思考和撰写教案,不愿参加所谓“形式主义”的集体备课。他们容易自认为对学情熟悉了,对教材读透了,喜欢主宰课堂。他们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提问技巧、耐心倾听、生成点拨等不易坚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重视教学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是教师们长期工作的积累和辛勤付出的成果,也确实发挥了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仅有这些经验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理解和认同新课程的理念,如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发现式学习的体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知识的自然生成等等。要愿意去尝试和实践,而不能仅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取得。所以,老教师如果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大胆进行教学实践与学习探究,扬长避短,更容易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有效课堂的打造。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部分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如下教学安排:劳动的意义基本不会考,略提一下;就业的意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知识点经常考,要重点讲;劳动者的权利有哪些,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知识点一般都是考客观题,略讲一下;如何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知识点是重点,要多讲。一般而言,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老教师往往了然于胸……但这样的课堂往往只有考试而没有生活,只有教师而没有学生,成为缺乏生命气息和灵魂的课堂。有生命力的“新时代的劳动者”可以这样安排:以对新时代的劳动者的要求为主线,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权利观为核心。这种设计不仅包含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可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充满生命和人文关怀。一、经验之解:关注发展老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丰富之后,特别是教学考试成绩突出以后,便会逐渐树立自己的教学自信:学习重难点的分析、易错易混点的区分、易考点的理解、学情的掌控,等等。正因为对自己充满了自
信,便容易在教学的很多环节上显现出不相信学生。学生可以自学懂的,要讲;学生通过探究可以理解的,更要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就是听,记,背,做。一堂课基本都是教师在讲,当学生回答问题仅是为了配合教的讲的时候,当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只有讲授而没有倾听,当只会引领学生走向标准答案而缺少探究过程,只有成绩而没有学生的时候,便是教师不相信学生的时候。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成功的教育必须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引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中自我采撷,去感悟自我生命的精彩。其实,相信自己和相信学生本质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最主要就是体现了要相信学生。首先,相信学生就是要真正重建课堂与教学,真正解放学生,不把学生当成学习和考试机器,而是以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如在《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方式”的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几种投资理财方式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就设计了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环节,把班级同学分成四组,每一组重点看一种投资理财方式,然后请每组推一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其他同学介绍本组所看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发言的同学进行提问,如果他回答不出来,自己组的同学可以进行帮助。实在有困难回答不上来的,我再与他们一起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相信学生的设计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的交流中,学生对这种设计充分肯定,教与学的效果明显提高。其次,相信自己与相信学生其实可以不矛盾。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信中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相信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可以自己学的,可以自己做好的,作为教师要放心、放手。生本思想的倡导者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需要教师的信任,教师要给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并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作为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本能和需要,具备顺应、吸收、同化新知的天赋。所以,协调好教与学的自信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该去协调好。三、经验之上:价值引领有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是认同的,都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不能仅局限于考试成绩,等等。但认同不代表行动。部分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前述问题,归根到底是他们的教育价值观的引领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教育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老教师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工具价值,把教育简化为提高学生应试的本领,淡化了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等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也必须随着这些变化而与时俱进。同时,社会、家长与学生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着眼于当今社会发展和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如何把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的功能与价值最大化,把教育的观点和内容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动力,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要关注的问题。部分老教师由于存在年龄因素、教学习惯,加上思维定势,甚至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等因素,要想真正转变教学价值观念,调整教学行为,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真正蜕变,比较困难。但困难不代表不能,更不代表不必。那么,老教师的再成长之路在何方?首先,要做出准确的自身定位。教师不应分年轻教师与老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都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向先贤和名师学习,孔子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经典观点和理念历千年而流传,必有可取之处;向同事学习,有时还特别要向年轻教师学习一些新鲜的观点、想法、措施,因为他们相对更容易理解、接受、认同和实践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向社会学习,社会问题、热点都值得我们关注;向学生学习,“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思维活跃,看问题更有创新意识,角度更新颖。其次,从细微处着手,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部分老教师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课堂教学越来越简化,所谓的删繁就简,直奔考试主题,容易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各个环节省略。我校特级教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