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学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通用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篇1一、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
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
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者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设想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新课伊始,我创设了“纸箱厂要制作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和一种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包装盒.哪种包装盒要用的硬纸板少?”这一问题情景,接着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地方要用硬纸板?”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国王的建筑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大家谁再来读一下第二段呢?国王下定决心要建造一座便于移动的长方体房子。
他决定掷高金向全国招标,他要选出一位矮人国最优秀的建筑师。
师:便于移动的长方体房子。
那,孩子们,你们想一想,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呢?那么,你可以根据这些长方体,总结一下,长方体都有什么特征吗?生:复习总结长方体的特征这一天,所有的投标人都被召集到了皇宫。
牧师公布了建筑要求,他拿出建筑的房子模型,是一个长方体。
已知上面面积7平方米、下面面积7平方米、左面面积2平方米、右面面积2平方米、前面面积14平方米、后面面面积14平方米。
牧师要求竞标者算出这个模型的表面积。
师:算出这个模型的表面积,孩子们,什么是表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在模型上分别标出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
然后沿模型的棱拆开,平铺到桌面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原来立体的长方体,在你展开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六个面现在都怎样了?生:都在同一平面上了。
师:那你能根据咱刚才的探究,用自己的语言,给表面积下一个定义吗?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常见物体的表面积吗? 孩子们真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孩子们,通过刚才得故事,你能用数学语言把这个故事来表达一下吗?我们已知:六个面,求:表面积(板书:已知六个面,求S表)你会求吗?自己动手求一下。
谁可以来说一下你的解题思路?如果用公式表示的话:(板书:S表=S上+S下+S左+S右+S前+S后)牧师眼珠一转,又改变了竞标要求: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14平方米,上面的面积是7平方米和左面的面积是2平方米,那么,如果建造这个长方体模型需要多少平方米纸板呢?竞标者知难而进,纷纷作答。
师:现在只给了我们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是上面,前面和右面(板书:三个面(前,上,右)),还是让我们求表面积。
那么,大家来动脑筋思考一下,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呢?所以,我们又可以利用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9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1一、教学构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联想:(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4.教学例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概括推理能力。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在低年级教材中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他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实际操作。
这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根本途径2:加强图形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
3:重视联系实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效果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开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通过演示课件,加强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总结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本节课我创设让学生“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一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纸板”就必须知道长方体纸盒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
这时及时我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标出每一个面的的边长在长方体中棱长的名字长、宽、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把方法与结果记录下来,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 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混淆;2. 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模糊,无法准确计算;3. 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应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安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通常在第四、五年级进行教学。
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特征: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 表面积的概念: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即立体图形的所有面积之和;3.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4. 实际应用情境: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和特征。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和区别。
2. 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表面积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是指立体图形的所有面积之和。
3. 计算方法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并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将这些面积相加得到表面积。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物模型和丰富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计算表面积时,容易与体积混淆,对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表面积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05-106页。
设计理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归纳总结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实物出发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
再次,数学应该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中的实例走进学生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教学方法: 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采用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表达的机会,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新知识,并能学以致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使数学课的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过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学情分析方案
实践方案 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
率。
课前利用问卷星调查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掌握程度,直接选出学生
易错方向进行讲解;通过问卷星调查,知识的薄弱方向,便于后面的学习;
再者通过问卷星调查,便于在教学设计时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决定问题的难
易程度和教学的侧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惯。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
分析工具 问卷星:平台自动批改、统计学生的答题结果,教师用于收集与学生学习情
况有关的原始数据。
分析方法 统计法:学生完成问卷后,教师获取问卷星数据,了解学生对该课所具备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相关知识,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归因法:通过对学生访谈、问卷,将所得数据综合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的知
识储备和学习基础。
1、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
析。
本单元第一课时学生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
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 6 个面展
学情分析 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然后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长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县(市、区)
学校
姓名
学科 数学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智慧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运用表面积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学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教学过程:(2)学生独立计算,再板演交流。
2.亮亮家要给一个长0.7m,宽0.5m,高1.6m 的简易衣柜换布罩(如下图,没有底面)。
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究竟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一个火柴盒的形状是长方体,它的长是3cm,宽是2cm,高是1cm.把两个这样的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长方体,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需要多少包装纸?哪种方案最合算?生:这里要求的就是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后说明解题思路: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练后集体校对讲评。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本节课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它是研究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探究表面积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为此本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难点,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收获颇多。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3)解决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和推理能力。
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我通过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引导学生思考把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之后由多媒体电脑演示展开过程,要求学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适当应用拓展,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上面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是凭借实物来完成的,练习部分我先安排了一组判断题,在第三小题中,学生思维的常规得到打破,相对于独立物体而言的,那么对于组合物体表面积又是怎样的呢?我将更多的时间与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让新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第二大题安排了看数字算面积的练习,与看图算面积想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可无论是包装盒实物,还是具体图形、或只是数据的表面积计算,解决的都是6个完整的表面积的计算,可实际生活中的也有不是6个面的表面积计算,那么对于不完整的包装面积又该如何计算?我安排了"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表面积如何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注重培养学生方法的发散,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培养学生个性。最后,我考虑到学生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知水平上,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聪明题中,对于组合物体的包装,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比较、交流,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样多方面联系,不仅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创造了合作的空间。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重叠面多,图形越接近立方体,表面积越小,鼓励学生进一步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包装现象,使学生明确:对物体进行包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要么使包装美观大方,吸引注意,要么简单小巧,尽可能省纸。从而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找到"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强化空间观念,增加学习趣味。
在此基础上"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比较,进而到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这样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一、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设想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新课伊始,我创设了"纸箱厂要制作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和一种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包装盒.哪种包装盒要用的硬纸板少?"这一问题情景,接着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地方要用硬纸板?"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