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阳明病辨证ppt
❖尿检查: 混有脓球,上皮细胞,红、白
细胞等。尿培养:大肠杆菌(+)
五苓散 猪苓汤
第二部分 有形邪热 证
❖学习要求:
熟悉有形邪热证的概念及 主要表现,掌握三承气汤证、 麻子仁丸证的辨治。
一、概念
有形邪热证是指邪热内盛 与肠中糟粕相搏而形成的燥屎 内结证,又称为“阳明腑实证” 或“阳明病实证”。
硝黄草
峻下 轻下 缓下
❖(四)临床应用 参大承气汤。
❖六、津伤热结证—脾约 证
何为脾约?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素问·太阴阳明论》: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胃有燥热,脾津不足
脾的功能为胃所约束(脾约)
❖4.凡失血之后(如产妇)使用白虎加人 参汤。
❖5.年老体弱者使用白虎加人参汤。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阳明无形邪热证
阳明无形邪热证 太阳蓄水证
发热 汗出
口渴
病机 症状 特点
病机
症状
卫阳与邪相争,营阴外泄
阳明里热炽盛 热在肌表,翕翕发热与恶寒并见,脉浮 漐漐微似有汗,汗出量少皮肤潮湿湿润
里热向外蒸腾,蒸蒸发热,不恶寒脉大 邪热迫津外泄,故汗—损伤阳气,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二)临床表现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热,烦渴,口不仁,面垢,腹 满,身重难以转侧,甚则神昏、 谵语,脉洪大。重证亦可见手 足厥冷。
诊断要点
身热,汗出,不恶 寒,反恶热,脉大。
大热
大渴
脉
洪
大
大汗
❖(三)病因病机 胃热炽盛,充斥内
外
《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案例分享
典型病例分析
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的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阳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讨论
针对不同的阳明病患者,提出医生们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研究。
疗效评估
通过对治疗阳明病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总结
阳明病的要点回顾
回顾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的要点,加深对阳明病的认识。
《阳明病篇七版》PPT课 件
探索《阳明病篇七版》的精彩世界,深入了解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 证论治、预防阳明病、案例分享和总结。
阳明病的概述
什么是阳明病?
阳明病是中医学理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后所引起的病症。
阳明病的基本特点
阳明病具有热象明显、病情重、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等特点。
阳明病的分类
根据阳明病的病情表现,可分为少阳证、阳明证、厥阴证、少阴证和太阴证。
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体质、环境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等有关。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
阳明病的整体表现
阳明病表现为高热、口渴多饮、大便秘结等。
头面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头痛、面红、口唇干裂等症状。
胸腹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胸闷、腹胀、呃逆等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阳明病患者的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阳明病
生活习惯的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锻炼身体,注意心理调节,可以有效预防阳明病。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油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阳明病。
中药预防
中药可以在阳明病高发季节进行预防,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阳明病实证-PPT课件
主证 潮热—阳明实热之邪深陷胃肠
脉滑而疾—热尚盛,燥实结聚未牢,津伤不重
阳 治疗: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微和胃气
明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观察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病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气血亏虚)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与承气汤(耗伤正气)
太阳病误治导致热结成实
若吐 太阳病 若下
耗伤津液
表里同病
治疗:表解乃可治里(过经)
误治:过早使用下法,必导致邪热内陷,里实更甚而语言 错乱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二阳 并病
转变:太阳证罢—表证已解
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肠腑燥实 证候 大便难—热结津伤
谵语—热扰心神
治疗: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阳明三急下证(252、253、254)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 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病情显著。” –徐灵胎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 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 澀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4)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 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阳明腑实轻证证治 谵语—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
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证治(256)
实大滑数
(顺)木不克土
阳明 少阳
合病下利——热结旁流——大承气汤
弦脉
(逆)“负者失也”木来克土
三承气汤鉴别:
谢 谢 各 位 !
燥屎形成另一证候(242条)
小便不利—热壅气机
证候
大便 乍难—燥结阻滞,排便困难 乍易—津液入肠,燥结得润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课件
THANKS!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其主证应有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但无里热实证(无腹满痛、便秘等)Biblioteka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病机——湿热郁蒸,热重于湿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下法辨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 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 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 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下法辨证
可攻证的辨证 禁攻证的辨证 其热不潮,若腹大满不通,则说明气滞而肠中燥
胃气已竭,三焦不复流通,气机窒塞, 邪无出路,故断为不治之侯。
寒湿发黄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 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郁滞三焦,气化失司
寒湿发黄证
病机:脾胃阳虚,寒湿郁滞 预断:水谷之湿,郁而不解——欲作谷瘅
(阴黄) 治禁:苦寒攻下。 治法(补充):温阳祛寒化湿。方用茵陈五
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 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治疗阳明发黄(湿热郁 蒸,热重于湿)证:
• 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 小便不利; •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12伤寒论_阳明病
阳明热盛
治疗: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
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 一云向经。讝语遗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滑。 热甚者可伴有讝语、口不仁、神昏、遗尿,或腹满身重。 重证亦可见手足厥冷。 病机:无形邪热充斥阳明经,热壅气滞 禁忌:发汗——津伤热盛,“讝语” 攻下——损伤阳气,“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④脾约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 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十五) 脾约,约,为约束之义。脾约证病机是由于胃热盛,脾 阴不足。为由于胃强脾弱,脾只能把胃肠道的水液吸收走 ,无力把津液还入到胃肠道,引起的以大便坚,小便数为 主的病症。 浮:浮则胃气强 胃热气盛 趺阳脉 胃强脾弱 涩:涩则小便数 脾阴不足
蒸蒸发热
腹胀满
治疗:治当泄下燥热,条畅胃气,方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 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主症: 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讝语,腹胀满。 病机: 阳明里热亢盛,肠胃结聚较轻 治法: 泻热通便
(2)足阳明胃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气以降为顺,喜润而 恶燥。
胃与脾纳化相因,升 降相依,燥湿相继,合 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 之本。故有“阳明常多 气多血”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腑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 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 属,故相为表里。
大肠主传化物,排糟 粕,其功能正常发挥, 须依赖肺气的肃降、脾 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2)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舆「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最浅的第一方,如果病人不吐,代表病人没有少阳证,不下,大便没有,又心烦,胃里面难过,情绪不稳定,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可以给他「调胃承气汤」看看,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
所以「调胃承气汤」就是堵在肠子,「调胃承气汤」里面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
没有潮热、发汗、恶心、燥热,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大便不下,就给「调胃承气汤」。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脉迟,就是病邪往里面跑了,代表肠胃寒冷掉了,虽汗出,不恶寒,代表没有表证了,其身必重,脉迟、身重都是代表病邪往里面走了,病邪往里面走才会有脉迟的现象,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就是要攻里以前,要先确定病人有没有外证,如果病人有汗出,可是不恶寒,桂枝汤是有汗但怕冷,阳明热也是有汗,麻黄汤无汗怕冷有喘,这喘和腹满而喘的喘不一样,这几项讲的就是病人没有表证,且病人有潮热;病人有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这腹满是大便堵到的腹满,这四项就是阳明证的主证,为确定腹满要做腹诊,如果是实则拒按,譬如在胃的地方,喜按就是虚的,这虚证的腹满是脾脏的关系,属于太阴证。
手足濈然而汗出,如果手脚汗已经出来了,就是胃的津液已经快完了,阳明证如果全身都有汗,就没有关系,但如果是胃的津液快没了的时候,剩一点点津液,只看到四肢手脚上出汗,然后病人有潮热,又没有恶寒,肚子又胀满,张仲景说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大便已经干掉硬掉了,从这些症状可以判断出来,大肠里面被燥屎堵到了,这时候就是「大承气汤证」。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①,脉 滑而疾②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 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③,更服 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 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词解】 ①潮热
②脉滑而疾
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从内 达外之象。
5、猪苓汤证
【原文】 ( 223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提要】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 水热互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阳明气分有热, 蒸达于外。
①热邪伤津。 ②水热互结, 气不布津。
水气停蓄, 气化不利。 ( 亦有阴伤的因素)
病机
热盛阴伤,水热互结。
三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阳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合 面垢 —热蒸汗浊。
病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阴竭于下,阳无 所附而上越。
①表有热,里有寒:此处 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脉
浮 滑
—热盛于表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 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
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主证
身大热
汗大 出 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
口渴 脉洪大
里热蒸达于外
热蒸津泄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论阳明病下后,余热留胸膈的证治。
【释义】
外有热,手 —邪热未尽。
阴明病下之
足温 不结胸
—非水热互结。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饥不能食 —热郁气滞。
但头汗出 —热郁于里,
熏蒸于上。
治法: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主之。
2、白虎汤证 【原文】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 热,里有寒① ,白虎汤主之。
【词解】
【治法】
清热利水滋阴。
【方药】
猪苓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淡渗利水
滑石一两 —清热利水 阿胶一两 —滋阴润燥
利水而不伤阴, 滋阴而不敛邪。
【现代研究】 经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利尿
作用,可显著抑制结石的形成,还有一 定抗癌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
肝硬化腹水、小儿肠炎水泻、流行性出血 热等属阴虚水热互结者。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阳明热证 1、栀子豉汤证 【原文】(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 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3)大承气汤证 【原文】(215)(220)(238) (239)(241)(242)(25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 能食者,胃中①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气汤 下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 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 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 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 屎者,宜大承气汤。
实验研究录像见光盘
【临床应用】
①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乙脑、出血热、伤寒、 急性菌痢、急性阑尾炎等;
②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 囊炎、胆石症等;
③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结石、尿毒症等; ④外科疾病: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 ⑤其它:头痛,风火牙痛,癫狂等。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影象资料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汗出) 心烦(谵语)
腹胀满 大便燥结
热蒸津泄 浊热上扰神明
邪结气滞 里实已成
病机 胃肠燥热初结。
【治法】
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 ——荡涤实热 芒硝半升 ——软坚润燥 甘草二两 ——缓急和中
【现代研究】 实验证实,本方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亦有报道本方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和改 善微循环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
【原文】 (21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 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①, 惕而不安②,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 利,则止后服。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循衣摸床
患者意识障碍时所出 现的不自主的沿衣被
病机: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方药】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清热除烦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益气生津
半夏半升——降逆止呕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益气和中
【现代研究】 经动物实验表明, 本方有降血糖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热病恢复期、无名 低热、产褥热、糖尿病、流行性出血热、 麻疹合伴肺炎、口腔炎等属阴虚胃火上 炎者。
4、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 ( 397 )
伤寒解后,虚赢①少气,气逆 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词解 ①虚赢:虚弱消瘦。
【提要】 伤寒解后,余热未清,气阴 两伤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伤寒 虚赢 ——津液损伤,形骸失养。
解后
少气 ——中气不足 气逆欲吐 ——胃热气逆
本证还当有发热、口渴、心烦、 舌红少苔、脉虚数等证。
床帐反复摸弄的作也 叫捻衣摸床,多见于 热病后期或其它危重 证。
②惕而不安
心中惶恐悸动不安
【提要】阳明腑实危重证候的辨治及预后。
第一段:阳明腑实重证的形成
伤寒
若吐若下后,不 ——误治后伤津化
解
燥, 邪入阳明。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余日
——肠腑燥实。
目晡所发潮热 ——里实成。
不恶寒
——表证已罢。
独语如见鬼状 ——浊热上扰心神。
【词解】
①愦愦 ②怵惕
形容心中烦乱不安 恐惧的样子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 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脉浮紧 —邪热亢盛。
阳明病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
不恶寒反恶热 蒸达于外。 身重 —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第二段:病情转归及预后
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 ——热盛神昏。
循衣摸床 ——神失所主。
惕而不安 ——热扰心神。
微喘
——邪热上逆。
直视
——阴津将竭,
邪实正衰, 热极津亡 之危候。
不上注于目。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脉
弦 ——正气尚存,阴液未竭 ——生 涩 ——正虚血少,阴液将竭 ——死
微者,但 发热 肠腑燥实——大承气汤 谵语 主之,一服利,止后服。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219)
三阳合病①,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②,面垢③, 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④ ,下 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 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影象资料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 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脉来滑利而疾数。
③腹中转气 即转矢气,指肛门排气。 【提要】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腹满便硬 ——燥实内结,气机阻滞。 微烦 谵语 燥热上扰心神。 潮热 ——燥热之邪乘阳明气旺时外蒸。
脉
滑 疾
——主里有热。 ——里实未甚。
病机:肠腑燥实,证势较轻。
【治法】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方药】 小承气汤
无大热 ——表无大热 ①热结在里
②汗出表热
随之发散。
病机
阳明热盛,气津两伤。
【治法】
清解里热,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 ——清解里热 人参三两 ——益气生津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虎加人参汤有
降糖作用,与抗癌药顺铂合用,具有一 定的减毒作用。
【临床应用】 综合近年报道,本方常用于治疗糖尿 病、乙脑、流脑、结核性胸膜炎、风湿病 伴心肌炎、大叶性肺炎、小儿夏季热、暑 热证、红斑狼疮、顽固性发热、产褥中暑 等。
病机: 燥实内阻,腑气壅滞。 【治法】 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 药
大承气汤:
枳实五枚 ——行气消痞 厚朴半斤 ——宽中除满 芒硝三合 ——软坚润燥 大黄四两 ——泻热荡实
【现代研究】 大承气汤的作用主要有:促进胃液分泌,降
低胃液酸度,提高肝糖元水平对实验性肺损 害有促修复作用;对急性脑出血病人的免疫功 能有调节作用。
大黄四两 ——泻热荡实 厚朴二两 ——行气除满 枳实三枚 ——理气消痞
注: 方后注: 若更衣者,勿服之
防过剂
213条 : 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伤正
【现代研究】 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提高胃肠推进
率,增加肠蠕动;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胃炎、肝炎、便秘、肠梗阻、 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肠 麻痹等属里实热证,腹气壅滞者。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 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