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7)——阳明消渴尿道发炎小便不利证等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7)——阳明消渴尿道发炎小
便不利证等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7)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八、消渴尿道发炎小便不利
小便淋沥,究竟六经归属那里?有人把它归于少阳。冯世伦先生将这几个归于阳明。见仁见智吧。
1、蒲灰散
【组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解】:里湿热(下焦)致尿道发炎小便不利证。蒲灰为蒲席烧灰,或蒲草烧成的灰(可用蒲黄粉代之),有祛湿利小便及止血作用。滑石利湿清热、通九窍,两味合则治小便赤涩不利或尿血者。
2、滑石白鱼散
【组方】:滑石二分,乱髪二分,烧,白鱼二分。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解】:里湿热(下焦)致尿道发炎小便不利证。白鱼即书纸中蠹虫,亦居衣帛中,故亦称衣鱼,《本草纲目》收此方于衣鱼条下可知。发乃血之余,乱发烧之即血余炭,能消瘀通小便,《神农本草经》记载:治妇人小便不利,又治妇人无故尿血。白鱼去水气,理血脉。滑石清热利湿,故共起利尿清热止血作用。
3、茯苓戎盐汤
【组方】: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右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方解】:里湿热(下焦)致尿道发炎小便不利证。茯苓、白术利小便,戎盐解热润下,本方的适应证是小便淋沥不通而心下悸者。
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先来认识几个药:蒲灰、滑石、乱发、白鱼、戎盐。其中白鱼现几乎已不见。
【蒲灰】:即蒲黄,香蒲花上黄粉也。《神农本草经》:蒲黄味甘。平。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注意「利小便、消瘀血」)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医学课件
14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温病学家对经方的衍化应用
白虎汤 化斑汤 炙甘草汤 复脉汤 三承气汤 五个加减承气汤 栀子豉汤 凉膈散
医学课件
15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治则治法的继承与发扬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 在温,而在利小便”
由“先解表后治里”发展为“表里同 治”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课件
• 3、舌苔脉象(湿热证):舌红,舌苔黄腻, 脉浮滑。
十枣汤证•、三波物白及散证。上焦:寸浮滑。
• “名曰结胸也”:邪气凝结腹部 • “结”——凝结,聚而不散 • “胸”:训诂“腹部” • “陷胸”——疾病陷入腹中 • 邪气??????????????? • 津、血变化
• 三邪:湿(饮)、热、瘀 • 病机:凝结中焦不散。
• 邪气偏重不一样 • 三“陷胸”证候: • 一、小陷胸汤证:湿热; • 二、大陷胸汤类证:水热 •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 三、寒实结胸:水饮与血瘀 • 十枣汤证、三物白散证。
利。 +“脉沉而紧”、“脉浮滑”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 此品,归Baidu Nhomakorabea阳明病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 “心下”:胃脘部,特别是剑突下
• A、涌泄三焦湿热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三邪:湿(饮)、热、瘀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
• B、清胃肠积热“痼热”
• C、去血中的湿热。
二、煎服法
•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 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伤寒论通解》三十六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上焦证栀子豉汤证一ppt课件
➢ 综上所述: ➢ 阳明病湿热证的上焦证候,以“虚烦、不得眠,
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临床症状,仲景以“栀 子豉汤主之”,以清除上焦湿热。
➢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 《灵枢》:“少气不足以息”
➢ 少气:呼吸微而无力感,或者说少气懒言, ➢ 短气:气息急迫。
➢ 病机:损伤津液,机体不养。
➢ 2.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 不可与服之。”
➢ 证候病机:阳明湿热上焦证。 ➢ 1.误治伤津,热邪内生 ➢ 2.津液不化,变成湿邪
➢ 说明:栀子豉汤有中焦湿热。
➢ 阳明湿热证是三焦湿热,只不过是有所侧 重,但是,都会兼有中焦。
➢ “虚烦、不得眠”——湿热扰乱神识 ➢ “虚”? ➢ 1.与“实”相对,无宿便燥屎 ➢ 2.修饰“烦”:心烦的时候,心中一种空洞
➢ 加上炙甘草二两,以养中焦津液。 ➢。
➢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 湿邪变严重
➢ 加生姜五两 ➢ 针对:太阴阳明合病、以太阴病呕吐为主
的证候。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 可与服之。(宋81)
➢ 此条讲“栀子汤”的禁忌:病人旧微溏者。
➢ 服用“栀子汤”之后,患者出现便溏、次 数多,“不可与服之”。为什么?
➢ 《脉经》单独列为一条: ➢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
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 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 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伤寒精品课件:阳明病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30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 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 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P115 提要 讨论三阳合病,病机重心偏重阳明的证治
及治禁。
(原文分两段讨论)
倒装句式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阳明病,脉浮而紧——里热炽盛,鼓动气血 腹满而喘(腹胀不痛)——里热壅滞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热盛 身重——邪热耗伤气阴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24
• 第二段:“若发汗则躁,心愦 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心怵 惕,烦躁不得眠。” 误治 后,辛温助热,邪热攻心。
第三段:“若下之,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1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一、阳明与阳明病 • 阳明的生理特点 1、阳明胃为水谷之海,阳明经脉为多气多血之经脉。 2、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3、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中交额处,荣于面部。
4、阳明主肌肉,主四肢 。
5、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2020/7/14
理:邪热内扰胸膈 法:清宣郁热 方:栀子豉汤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28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4)——阳明胃家实之调胃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4)——阳明胃家实之调胃承
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4)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3、调胃承气汤
【组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里热实证。此于大承气汤去消胀行气的枳实、厚朴,而加安中缓急的甘草,既不足以消胀去满,又缓硝黄的急下,故以调胃名之。
歌曰: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
寒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太阴)主之。
【注】:这条放到以后学习。
伤寒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注】:发汗,有不同后果。一个表解病愈,这是最好的。一个发汗不当致虚极而入阴证,「恶寒者」,仲景不是说表证的「恶寒」,是说阴证的虚寒。联系紧接前面的68、69条都是谈发汗入阴证者,用了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补救,这些放后面学习。另一个发汗后不恶寒反恶热了,丧失津液转阳明病。实热与调胃承气汤,这是概要的说法,「与」,故不说「主之」。「但热者,实也」,既有白虎
汤证,又有调胃承气汤,大实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伤寒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提要】论阳明病的成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 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①,内实,大便 难者,此名阳明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词解】
不更衣
即不大便
【提要】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辨太阳病误治转属为阳明病(181)
原发病:太阳病
【词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
阳明胃在五行中属土, 土居中央,故云阳明居 中,主土也。
【提要】
阳明初感恶寒的原因和自罢的机理。
释义
1、恶寒之因 :阳明初感,经气被遏, 阳郁不伸。
2、恶寒的特点: ①时间短,程度轻。 ②不伴有头项强痛等表证。 ③不药自罢。
3、自罢之理: 阳明居中主土 ——胃在五行中属土,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 内服外用,汤、散、丸、栓、含剂
始终贯穿了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精神。
医学课件
28
第九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一、学习什么?
1、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
2、学习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灵活用方
二、怎样学习?
1、训诂释句,弄通本义 2、熟读默记,娴熟于心 3、深入理解,弄懂病机(参考《内经》、 《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伤寒 风寒束表 发热不渴,恶寒, 辛温解表 皮毛而入?
二、“若发汗已……语言难出”指出风温的形成 和脉证。
1.风温——指由于误用辛温发汗而导致的一种 变证,也有的认为:所谓风温,指用风药而造成的 变证叫风温。
程应旄“温病为风药所坏,遂名风温”。 温病中的风温是指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外感热 病。多发于春冬两季,其发于春季的称风温,发于 冬季的又可称冬温。 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 属于风温的范畴。 风温与春温都发生于春季,组两者的区别在于, 风温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春温初起以里热证为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所谓提纲,是指能反映本经病证特征的条文,
它不是描述一种疾病的证候,而是高度概括一类疾 病的特征,六经病提纲则是反映了六经病证的特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原文学习:1.理解语意 2.掌握病机 提要:太阳病脉证提纲。 释义:头项强痛:指头痛项强。
二、辨证要点: 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缓。
(二)太阳伤寒证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提要:太阳伤寒的脉证提纲。 释义: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指出外感表证之“发热” 的出现有早、晚不同;“必恶寒”是太阳病的诊断 要点。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寒) 2.病机: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阳明病讲稿
第1节:概述,纲要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
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两阳合明故曰明”。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
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2020/8/10
.
23
❖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口有沙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20/8/10
但腑实未成
外证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内涵: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从内向外 充斥之意。故外者,非表之义
2020/8/10
.
12
身热
胃热炽盛,充斥于外(有蒸蒸发热, 身热潮热之分)
特征:一般以壮热为多,全身性,一边 壮热一边出汗,热不因汗出而衰
胃热炽盛,热迫津出,推之口渴自在其中。 汗
特征:一日恶寒自罢—表证己解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里因阳明以燥
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2020/8/10
.
16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义伤寒及其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病证和其并发症或合 并症的辨证论治为主)②多种杂病的辨证论治
理: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辨证论治的先河
法:保胃气、存津液、扶阳气、扶正祛邪的治则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涩等 治法和药食并用法、针药并用法
方:112方,选药精当、组方严禁、药量准确、 疗效可靠。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或“方书之祖”。
断、治疗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
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
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 证的理论体系。
特点:1.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2.
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法则与整体衡动观;3.充分体
现了三因治宜的灵活性;4.记载了许多功效卓著的
方剂和不同的剂型。 医学课件
28
其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将东汉代以前的 “医经家”与 “经方家” 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前者侧重 于医学理论探讨、忽视临床技能研究, 而后者侧重临床实践、忽视医学理论探 讨的弊端,为后世医家树立了理论联系 实际的榜样。
医学课件
24
明清之际,《伤寒论》学派形 成:
维护旧论派:循原书之旧而加以阐释(如张隐 庵、张遂臣、陈修园)
错简重订派:打乱原书之序而重新撰次(如方 有执、喻嘉言、周扬俊)
辨证论治派:以法类证(如尤在泾),或以方 类证(如徐大椿)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阳明病】2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阳明病】2
阳明病提纲
《伤寒论》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论》第182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以脘腹硬满有抵抗、压痛,或者发热、汗自出、不恶寒怕冷、反恶热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阳明病,也是里阳证。
阳明病提纲: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提示阳明病的主证是胃家实。阳明病主脉象迟。
阳明病分为三个类型:太阳阳明见脾约证;正阳阳明见胃家实证了;少阳阳明见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主证对应:大便难
脉法对应:尺寸俱长者。
临证所见:阳明病独脉主要表现在寸部,尤以右寸、右尺明显。
阳明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3、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5、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
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伤寒论通解》阳明病篇阳明病成因PPT课件
-
14
•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 “胃家”自身病态。 • 病机:邪积体内,化热伤津 • 对比提纲: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15
•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 烦、实,大便难是也。”
• 是“少阳”病转属“阳明”病。
• 少阳病——和解寒热为主
《<伤寒论>通解》 第三十课:阳明病篇
阳明病成因
-
1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 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宋181)
• 此条太阳病误治传变为阳明病。 • 关键:“亡津液,胃中干燥”。
-
2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缘”,名词作副词 •因为,缘由
• 禁止:发汗、利小便。
• 原因:损伤津液;
• “胃中燥、烦、实”:胸胃的烦闷感
•
想喝水,而且是凉水。
• 调胃承气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16
-
17
-
8
•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 • “此”——“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 “亡津液”——使得津液丢失、损失。 • “胃”——里 • 误治结果: • “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 修正:“因之转属阳明”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6)——阳明病之百合病证等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6)——阳明病之百合病证等
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6)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七、百合病
百合病是虚热型精神方面的病,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都包括在内。其主治方为「百合地黄汤」,故名百合病。
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恍惚迷离,或欲食复又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微者虚,数者热,是虚热证候,故冯老把七个方证都归于阳明。
小便和头痛,是判断病好得快慢的根据。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上下乃愈;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上下愈;溺快头眩者,二十日上下愈。
以上是金匮总结百合病的大体情况。详见金匮原文,这里不录原文了。
百合病津虚、血虚、阴虚、里热。但重点在血分。如果百合病未经吐下发汗的误治,其正治用百合地黄汤主之。
1、百合地黄汤
【组方】:百合七枚(参考25克),生地黄汁200毫升,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内陆黄汁,煎取300毫升,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方解】:津虚、血虚、阴虚、里热证。
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注】:百合病病在血分,没经过汗吐下误治,其正治是百合地黄汤主之。生地黄有补血、凉血作用,强壮性活血化瘀,能够去热解烦。当归、川芎、生地都是祛瘀药,但当归苦温,不利于热性病,这
里不能用。百合病与疯、狂、癫、痫有关系,为什么不用桃核仁承气汤(太阳阳明)、抵挡汤?因为这是虚证,不能攻。所以用强壮性的祛瘀药,瘀血去了,虚热也就好了。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8)——阳明病之热渴证白虎汤等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8)——阳明病之热渴证白虎
汤等方证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一、热渴证
1、白虎汤
【组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绵裹),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约90克)。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里热方证。石膏、知母除热止烦。甘草、粳米安中养正。此治热用寒,又不为寒伤的良法。
歌曰: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熬。汗出身热又烦躁,清阳明热功劳高。
伤寒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题首「伤寒」表明是仲景论广。「脉浮滑」是太过之脉,为表里俱热。「里有寒」,岂能用白虎?其中必有错简,是传抄错了。
伤寒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三阳合病,太阳表现:身重难以转侧(湿邪在表);阳明表现:腹满(里热里结)、谵语、遗尿(里裹热迫使膀胱气化失常);少阳表现:口不仁(口不知五味,与少阳之口干口苦同理)、面垢。此时虽有表但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更缺热邪更陷里谵语更甚。亦不可攻下,因阳明里热尚未结实,若强下之,必伤及正气现额上生汗(微阳上冲)以及四肢逆冷。
虽谓为三阳合病,从主证言实质即热盛于里的阳明为主的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再议】:有人总结,三阳合病,既不可汗也不可下,只能「治
从少阳和法」。这个说法有问题。
治从少阳的情况也有,如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个是三阳合病,但偏于少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 224 )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 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 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提要】论猪苓汤的禁例。
释义
阳明病
汗出多 —热迫津泄 热盛津伤胃燥,
口 渴 —热盛伤津 不可与猪苓汤。 (猪苓汤复利小便之故。)
二、阳明实证 1、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 (207)(248)(249)
三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阳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合 面垢 —热蒸汗浊。
病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阴竭于下,阳无 所附而上越。
泛指肠。
②喘冒
气喘而头昏目眩。
【提要】阳明腑实重证的证治。
【释义】主证:
大便秘结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腹满硬痛
潮热 ——邪实于里, 正邪相争 。
谵语
燥热上扰。
(手烦足躁漐、漐心汗中出懊侬—)—热迫津泄。 反 喘不冒能不食 能卧————实燥邪屎阻内滞阻,,腑浊气气不上通攻。。 脉沉迟 ——邪热壅阻,脉道不利。
脉来滑利而疾数。
③腹中转气 即转矢气,指肛门排气。 【提要】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腹满便硬 ——燥实内结,气机阻滞。 微烦 谵语 燥热上扰心神。 潮热 ——燥热之邪乘阳明气旺时外蒸。
脉
滑 疾
——主里有热。 ——里实未甚。
病机:肠腑燥实,证势较轻。
【治法】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方药】 小承气汤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219)
三阳合病①,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②,面垢③, 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④ ,下 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 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影象资料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 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临床应用】 治疗老年性便秘、中消证、急性扁桃 体炎、大叶性肺炎、肠梗阻、急性胰腺炎、 血栓性外痔等病证出现便秘、脉实等主证 时,可使用本方。
(2)小承气汤证
【原文】 (213)(214)(250)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 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 服。
【治法】
清热利水滋阴。
【方药】
猪苓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淡渗利水
滑石一两 —清热利水 阿胶一两 —滋阴润燥
利水而不伤阴, 滋阴而不敛邪。
【现代研究】 经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利尿
作用,可显著抑制结石的形成,还有一 定抗癌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
肝硬化腹水、小儿肠炎水泻、流行性出血 热等属阴虚水热互结者。
热扰神明 热盛伤津 正盛邪实,热蒸气腾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表里俱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 白虎汤 石膏一斤 —辛寒清热。 知母六两 —清热润燥。 甘草二两 益气调中,防寒凉伤胃。 粳米六合
【现代研究】 经实验表明,白虎汤具有明显
的退热作用,还有一定的抑菌、抗 炎、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临床应用】 ①内科:乙脑、出血热、糖尿病、 胰腺 炎、肺炎、急性 菌痢、流脑、热痹等。 ②外科及皮肤科:药疹、过敏性皮 炎、过 敏性紫癜等。 ③妇科:产后高热。 ④儿科:小儿高热、乳蛾、口疮、哮喘等。 ⑤五官科:口腔炎、牙龈炎、角膜炎等。
大黄四两 ——泻热荡实 厚朴二两 ——行气除满 枳实三枚 ——理气消痞
注: 方后注: 若更衣者,勿服之
防过剂
213条 : 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伤正
【现代研究】 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提高胃肠推进
率,增加肠蠕动;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胃炎、肝炎、便秘、肠梗阻、 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肠 麻痹等属里实热证,腹气壅滞者。
(3)大承气汤证 【原文】(215)(220)(238) (239)(241)(242)(25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 能食者,胃中①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气汤 下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 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 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 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 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机: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方药】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来自百度文库膏一斤
清热除烦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益气生津
半夏半升——降逆止呕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益气和中
【现代研究】 经动物实验表明, 本方有降血糖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热病恢复期、无名 低热、产褥热、糖尿病、流行性出血热、 麻疹合伴肺炎、口腔炎等属阴虚胃火上 炎者。
(汗出) 心烦(谵语)
腹胀满 大便燥结
热蒸津泄 浊热上扰神明
邪结气滞 里实已成
病机 胃肠燥热初结。
【治法】
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 ——荡涤实热 芒硝半升 ——软坚润燥 甘草二两 ——缓急和中
【现代研究】 实验证实,本方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亦有报道本方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和改 善微循环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 烦者,可与调胃承 气汤。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 蒸蒸发热①者,属胃②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 者,与调胃承气汤。
【词解】 ①蒸蒸发热
②属胃
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从内 达外之象。
即转属阳明之意
【提要】 阳明里实,燥热初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蒸蒸发热
里热炽盛,蒸达于外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谵语
温针 怵惕
以热助热,热扰神明。
烦躁不得眠
误下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舌上生苔 —热郁于上
治法: 清宣郁热 栀子豉 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 228 )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 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提要】
①表有热,里有寒:此处 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脉
浮 滑
—热盛于表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 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
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主证
身大热
汗大 出 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
口渴 脉洪大
里热蒸达于外
热蒸津泄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词解】
①愦愦 ②怵惕
形容心中烦乱不安 恐惧的样子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 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脉浮紧 —邪热亢盛。
阳明病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
不恶寒反恶热 蒸达于外。 身重 —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原文】 (21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 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①, 惕而不安②,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 利,则止后服。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循衣摸床
患者意识障碍时所出 现的不自主的沿衣被
病机: 燥实内阻,腑气壅滞。 【治法】 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 药
大承气汤:
枳实五枚 ——行气消痞 厚朴半斤 ——宽中除满 芒硝三合 ——软坚润燥 大黄四两 ——泻热荡实
【现代研究】 大承气汤的作用主要有:促进胃液分泌,降
低胃液酸度,提高肝糖元水平;对实验性肺损 害有促修复作用;对急性脑出血病人的免疫功 能有调节作用。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阳明热证 1、栀子豉汤证 【原文】(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 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 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 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提要
里热炽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主证
大汗出 ——热迫津泄
大渴
欲饮水数升 热盛伤津
口舌干燥
心烦 ——热扰心神
时时恶风 背微恶寒
汗多肌疏
脉洪大 ——热蒸气腾,气血涌盛。
论阳明病下后,余热留胸膈的证治。
【释义】
外有热,手 —邪热未尽。
阴明病下之
足温 不结胸
—非水热互结。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饥不能食 —热郁气滞。
但头汗出 —热郁于里,
熏蒸于上。
治法: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主之。
2、白虎汤证 【原文】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 热,里有寒① ,白虎汤主之。
【词解】
5、猪苓汤证
【原文】 ( 223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提要】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 水热互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阳明气分有热, 蒸达于外。
①热邪伤津。 ②水热互结, 气不布津。
水气停蓄, 气化不利。 ( 亦有阴伤的因素)
病机
热盛阴伤,水热互结。
无大热 ——表无大热 ①热结在里
②汗出表热
随之发散。
病机
阳明热盛,气津两伤。
【治法】
清解里热,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 ——清解里热 人参三两 ——益气生津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虎加人参汤有
降糖作用,与抗癌药顺铂合用,具有一 定的减毒作用。
【临床应用】 综合近年报道,本方常用于治疗糖尿 病、乙脑、流脑、结核性胸膜炎、风湿病 伴心肌炎、大叶性肺炎、小儿夏季热、暑 热证、红斑狼疮、顽固性发热、产褥中暑 等。
床帐反复摸弄的作也 叫捻衣摸床,多见于 热病后期或其它危重 证。
②惕而不安
心中惶恐悸动不安
【提要】阳明腑实危重证候的辨治及预后。
第一段:阳明腑实重证的形成
伤寒
若吐若下后,不 ——误治后伤津化
解
燥, 邪入阳明。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余日
——肠腑燥实。
目晡所发潮热 ——里实成。
不恶寒
——表证已罢。
独语如见鬼状 ——浊热上扰心神。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①,脉 滑而疾②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 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③,更服 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 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词解】 ①潮热
②脉滑而疾
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从内 达外之象。
4、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 ( 397 )
伤寒解后,虚赢①少气,气逆 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词解 ①虚赢:虚弱消瘦。
【提要】 伤寒解后,余热未清,气阴 两伤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伤寒 虚赢 ——津液损伤,形骸失养。
解后
少气 ——中气不足 气逆欲吐 ——胃热气逆
本证还当有发热、口渴、心烦、 舌红少苔、脉虚数等证。
第二段:病情转归及预后
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 ——热盛神昏。
循衣摸床 ——神失所主。
惕而不安 ——热扰心神。
微喘
——邪热上逆。
直视
——阴津将竭,
邪实正衰, 热极津亡 之危候。
不上注于目。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脉
弦 ——正气尚存,阴液未竭 ——生 涩 ——正虚血少,阴液将竭 ——死
微者,但 发热 肠腑燥实——大承气汤 谵语 主之,一服利,止后服。
(一说:邪陷阳郁。)
3、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 (26)(168)
(169) (170)(222)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裹,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 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 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 使不大便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 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 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 时有微热,喘冒②不能卧者,有燥 屎也,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词解】 ①胃中
实验研究录像见光盘
【临床应用】
①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乙脑、出血热、伤寒、 急性菌痢、急性阑尾炎等;
②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 囊炎、胆石症等;
③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结石、尿毒症等; ④外科疾病: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 ⑤其它:头痛,风火牙痛,癫狂等。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影象资料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