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二):小承气汤(1)课件PPT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①,脉 滑而疾②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 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③,更服 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 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词解】 ①潮热
②脉滑而疾
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从内 达外之象。
5、猪苓汤证
【原文】 ( 223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提要】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 水热互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阳明气分有热, 蒸达于外。
①热邪伤津。 ②水热互结, 气不布津。
水气停蓄, 气化不利。 ( 亦有阴伤的因素)
病机
热盛阴伤,水热互结。
三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阳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合 面垢 —热蒸汗浊。
病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阴竭于下,阳无 所附而上越。
①表有热,里有寒:此处 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脉
浮 滑
—热盛于表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 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
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主证
身大热
汗大 出 不恶寒、反恶热
漫谈下法的应用优秀PPT资料
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2021/6/17
方中不用枳、朴通利气机而用甘草,是调胃之义,胃调则 诸气皆顺,故以承气命名。柯韵伯“此方专为燥屎而设,故 芒硝分量多于大承气”。
徐灵胎“芒硝善解结热之邪,大承气用之,解已结之热 邪,此汤用之,解将结之热邪,其能调胃,则全赖甘草也” 。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 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021/6/17
3.大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 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 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提要: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释义: 阳明实证,下之则愈,今下后见心中懊 而烦,知里实未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见到患者视物不清,眼球转动不利,知五脏六腑之精血欲将耗竭,目失精血的濡养,故称此为危证,当急下之。
结合阳明病谈谈:下法的临床应用。 阳明病,汗出过多,因胃热炽盛的缘故。
上三味,切,以水三 柯韵伯“多汗是胃燥之因,便鞕是谵语之根”。 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
释义: 阳明病,汗出过多,因胃热炽盛的缘故。汗多则津液外泄
,津伤则肠道失于濡润,糟粕内停,腑气不通,浊气上攻,神 明被扰故发谵语。本证的谵语因便鞕所致故用小承气汤泻热通 便。2021/6/17
若一服实热得泻,腑气通畅,谵语停止者,不可复服,以 免过剂伤正。
阳明病——多汗——津液耗伤——胃肠干燥——糟粕内结 ——腑气壅滞——浊热上扰——谵语。
【原文】太阳病三曰,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
提要: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
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眼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得以明视万物,乃由心血充足,肝血畅达,肾脏所藏的五脏六腑之精气,才能借助脾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承气汤证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承气汤证阳明三十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一升,腹中转失气,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勿更与之。
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脉滑而疾者,血热而阳旺也。
脉反微涩者,血寒而阳虚也。
1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此是阳明腑实病,当用大承气汤下之。
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为何用小承气汤?脉滑而疾者,此阳气盛极,阳旺而血热也。
滑为阳气之旺,疾为血伤阳热。
疾者,一息七八至,或十至以上,此是数脉之极也,动数失度,则见疾数之脉。
脉滑疾者,阳旺之盛极也。
脉滑而疾者,阳气盛极,必伤内阴。
阴伤而阳损,阴阳俱伤,中气伤败,所以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此阳盛伤阴,血热(瘀)而津枯,内有燥屎也,内阻气滞,所以失气,更服一升,轻下和胃,此血瘀津枯而有燥屎,腹中转气,中气未败,还有生理。
若不转失气,勿更与之。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明日也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是阳盛伤阴,血伤热瘀而枯竭,所以脉微涩,孤阳之微,阴败之瘀涩,营阴亡败,孤阳不生,也为死阳,所以此为里虚,故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 本条提纲的结构,就是阳盛之实,由于下迟,则阳热伤阴,实证变为虚证。
阳热伤阴,血瘀津枯,还有燥屎,血瘀阴竭,则阴阳俱伤,阳亡之脉微,阴败之脉涩,此为难治。
阳实之病,因于下迟,阳热伤阴,阴阳俱伤而亡败,故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若是误攻,已不是上条的胀满不能食,而是除中败中,下之速死。
3 重点就是脉滑而疾,病机不同,阳气盛极,必伤其阴。
阴竭阳亡,则成生死之分途。
阴阳两伤,微存之中气,若用大承气,泻其实而败其中,互为犄解,故用小承气,也只能一升,投石入水,以探其中气。
阳明三十一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耳,大承气汤主之。
2.小承气汤:胃腑实满,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谵语
2.小承气汤:胃腑实满,阳明腑实证。
症见大便不通,谵语
2.小承气汤(张仲景)胃腑实满。
(《伤寒论》)
【歌诀】
小承气汤朴实黄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风闭实可消详
【组成】大黄四两(12克) 厚朴二两(6克) 枳实三枚
(9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若便通停服第二次。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大便不通,谵语潮热,脘腹
痞满,舌苔老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方析】阳明腑实证为本方主证。
痞、满仍为热结不通
阻塞气机而致的次要症状。
较大承气汤证本方无燥坚现象。
故方用大黄泻热通便,为君药。
佐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
消除痞满。
而不用软坚润燥的芒硝。
【附方】三化汤(《活法机要))本方加羌活组成。
水煎
服。
功用:通便散风。
主治:类中风外无表证、内有二通不通者。
但体壮之人
方可服用。
阳明病(2)
阳明病实证 – 大承气汤
[原文]*: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灼烁真阴,五脏六府之津气将竭,应急用大承气汤 攻下(釜底抽薪),否则势必延误病机而燎原莫制。
阳明病实证 – 大承气汤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
病因:汗、吐、下而致胃中燥热,邪入里化实。 主证:蒸蒸发热(身热汗出)—热聚于里,气蒸于外
不吐不下(便秘)--邪热内结 心烦(甚则谵语)—胃热扰乱神明 腹胀满—燥热内热,气滞不通
阳明病实证 – 调胃承气汤
病机:阳明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原文]: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 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 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 大承气汤。(256)
阳明病实证 – 大承气汤
太阳阳明:表邪内迫大肠——解肌发表——葛根汤 太阳少阳:胆热影响大肠——清解少阳——黄芩汤 阳明少阳:肠有宿滞,热结旁流——攻下实邪——
阳明病实证 – 大承气汤
[原文]: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 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 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 承气汤。(217)
可能尚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太阳表虚证症状
阳明病实证 – 大承气汤 [原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
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220)
随阳明气旺之时而发也(旺于申酉戌之时)
阳明病实证 – 大承气汤
[原文]: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黄元御医学研究黄元御医学研究2022-02-27 07:00阳明腑病二十七章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
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后下。
腑热内实者,潮热外蒸汗出恶热,是一定之理。
但表不罢者不可下之,此也为一定之理。
都是定理,并不矛盾,细细研究。
阳明二十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此但传经络而不入脏腑,发汗则解矣。
乃当三日少阳之期,发汗不解,而反蒸蒸发热者,此不在经而在胃也。
宜早以调胃承气调之,免后此之用大承气。
此大承气之初证也。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三合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1太阳病,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此但传经络而不入脏腑,发汗则解已。
三日少阳之期,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此属胃也,胃腑偏盛而外蒸也,调胃承气汤,下胃阳之偏,以和里气。
早下胃腑之偏盛,不成胃腑之阳实,故为大承气之初证。
芒硝半斤,125克。
2汗后不解,非太阳不解,是病不解之义。
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已传阳明胃腑也。
调胃者,调胃阳之偏盛也,是胃腑之阳盛,阳盛而未实之义。
若胃腑阳实者,则是大承气汤证,此条观太阳七十三四条则知。
名调胃者,轻下胃腑之热燥,以和里气也。
论;李可老中医,攻毒辟秽汤,就是调胃承气汤的病理,只是加了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泻下之后,又减掉芒硝与大黄。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5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阳明二十一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
二阳并病,太阳经证既罢,但有阳明腑证,潮热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全是胃腑燥热,闭塞不通。
阳明腑实证下法辨证PPT课件
阳 明 病
讝語發潮熱
脉滑而疾
大承气汤证 里结未实 小承气汤证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2. 小承气汤证
• 【原文】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 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 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 便,脉反微瀒者,裏虚也,為難治,不可更與 承氣湯也。(214)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1.调胃承气汤证
•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 承氣湯。(207) •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49)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2. 小承气汤证
• 小承氣湯方(208) 大黃四兩
大者,炙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 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 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2.小承气汤证
•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清酒洗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潮热
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難 讝語 里热外蒸,阳明气旺之时外达 热盛伤津,胃腑已燥
热结腑实 腑气不通,浊热上扰神明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热扰心神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1.调胃承气汤证
承气汤系列(2)小承气汤(1)
承气汤系列(2)小承气汤(1)展开全文小承气汤的条文也比较多,所以同样分开几部分来学习。
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小承气汤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炙,去皮,二两(6g)枳实炙,大者三枚(9g)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这一条辩证什么时候可以用大承气汤,什么时候可以用小承气汤。
阳明病出现脉迟,就是和脉数相反,但是仍然是有力的,如果无力,就是阴证了。
虽然出汗、但是不怕冷,说明没有表证。
身体会沉重,移动肢体很艰难;短气,呼吸迫促;腹部膨满,因而胸部受到压迫,出现喘鸣;发热如潮热状,说明有里热,可以用承气汤。
手脚不断出汗,绵绵不断,湿漉漉的,是大便已经硬了表现,才可以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比较峻烈,辩证较严格。
总结一下这条对于使用大承气汤的要求:要有汗出、潮热、腹满、不恶寒四个点。
还有表邪的情况:如果汗出多,微有热,不是潮热这种里热,并且怕冷的,是还有表证的证据,不可以用承气汤。
用小承气汤的情况:如果没有潮热,只是肚子胀满不通,可以先用小承气汤,调和胃的机能,不可以直接就使用峻烈的大承气汤。
看一下小承气汤结构:用厚朴、枳实,所以主要是消胀力量强,用大黄,也有通便作用。
用于热不严重,胀满严重的便秘。
服用方法: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就是不能全部喝完,有效就可以了。
调胃承气汤VS小承气汤VS大承气汤:药物组成: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炙甘草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
伤寒论小承气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承⽓汤⽅原⽂、配⽅组成与⽅解⼤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两,枳实(⼤者,炙)三枚。
上三味,以⽔四升,煮取⼀升⼆合,去渣,分温⼆服。
初服当更⾐,不尔尽饮之;若更⾐者,勿服之。
⽅解:此于⼤承⽓汤去软坚下热的芒硝,⼜减⾏⽓消胀的枳实、厚朴⽤量,虽亦属⾥实的下剂,但较⼤承⽓汤则远有不及,尤其下热,更较不⾜,故名为⼩承⽓汤。
209.阳明病,潮热,⼤便微硬者,可与⼤承⽓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汤,汤⼊腹中转⽮⽓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也。
欲饮⽔者,与⽔则哕;其后发热者,必⼤便复硬⽽少也,以⼩承⽓汤和之,不转⽮⽓者,慎不可攻也。
解析:燥屎即硬便,转⽮⽓,即俗称放屁。
阳明病发潮热,已为⾥实可下之候,若更知⼤便微硬者,即可与⼤承⽓汤攻之;但⼤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
假使不⼤便已六七⽇,欲知其有⽆燥屎,可先少与⼩承⽓汤,汤⼊腹中不⼤便,但转⽮⽓者,此有燥屎也,乃可以⼤承⽓汤攻之;若不转⽮⽓者,必下先硬后溏的⼤便,则不可与⼤承⽓汤攻之也。
若不经此试⽽误以⼤承⽓汤攻之,则证轻药过,势必⼤伤中⽓,必致腹满⽽不能⾷。
欲饮⽔者,亦必因胃中虚冷,与⽔则哕也。
试服⼩承⽓汤,即下初硬后溏的⼤便,⾥已不实,潮热当解。
若其后⼜复潮热者,此必⼤便复硬⽽少也,仍宜以⼩承⽓汤和其胃,服后转⽮⽓⽽⼤便不通者,则可与⼤承⽓汤,不转⽮⽓者,慎不可⽤⼤承⽓汤攻之。
按:阳明病发潮热,在原则上为表解⾥实之候,是可以议下的,但⽤什么⽅药下之,还必须进⼀步细辨⽅药的适应证。
⼤承⽓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
有潮热同时更有⼤便硬证候者,即为⼤承⽓汤的适应证。
上条的⼿⾜減然汗出,即⼤便成硬的⼀候,⽽本条所述并⽆明确⼤便硬的特征,但六七⽇不⼤便,惟恐其⼤便硬,因出⼩承⽓汤试之⼀法。
不过潮热⽽⼤便先⼲后溏者,为⼩承⽓汤证,若施于⼤便硬的⼤承⽓汤证,只能使其转⽮⽓,当然⽆效,但亦⽆害,⽽后再与⼤承汤,乃最妥当不过,故于⼤承⽓汤疑似之证,先与⼩承⽓汤,亦可视为定法,虽云试之,实即治之也。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阳明病篇ppt课件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 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 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 里因阳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万物所归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二、阳明病因病机 传经而来: 三阳病误治
津液受伤 阳热亢盛
互为因果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津伤热盛)阳明悍热
亡阴三急下
三、证型 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侬—栀豉汤证
小承气汤伤寒论
8
大承气汤方义分析
君
大黄四两12克
苦寒通降
泻下实热积滞
佐
厚朴半斤24克
下气除满
臣
芒硝三合9克
咸寒润降
泻热通便 软坚润燥
枳实五枚12克
行气消痞
2021/3/29
9
大承气汤煎服法:
先煎枳朴 后下大黄 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2021/3/29
10
大承气汤方名释义
主证病机分析
阳
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痞
明
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满
腑
实
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燥
证
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实
2021/3/29
4
热
结 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 气臭秽,脐腹疼痛,按
流
之坚硬有块,口舌干
证
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
通因通用 “2021/3/29
2021/3/29
45
麻子仁丸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本方剂型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意在缓 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
使用注意
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以及孕妇应慎
用或忌用。
2021/3/29
46
思考题:
• 麻子仁丸与小承气汤主证有何区别?
小承气汤:有腹证(证较重)
2021/3/29
34
2021/3/29
苔 白
35
思考题:
• 本方用大黄目的何在?如何理解 “去性存用”法?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 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 言明:“里虚也”,
• “脉反微涩”!
•
为什么???
• 本虚标实:三阴病 • “标实”——大便硬、潮热
• 虚劳津血不足 • “勿更与之”。
• 如何判断?——“脉微而涩者” • 提示:寒热证候反转!
• 脉“微涩”: • “微”:真阳不足 • “涩”:血虚血瘀
二、煎服法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 者,勿服之。
三、方证标准 (重点:腹胀满明显)
《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 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
(二):小承气汤(1)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 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 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 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 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 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宋 209)
• “死灰复燃”
•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 承气汤和之。”!
• 热邪衰七八,津液没恢复!
• “以小承气汤和之”
•
调和肠道!
“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 后必溏,慎不可攻也。”
• 描述“不转失气”, • 表现“初头硬、后必溏”,
•
“慎不可攻”!
• “初头硬、后必溏”: • 平时 • 假象:恐有燥屎 • 多属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 “寒性”便秘——“慎不可攻”!
• 《本草图经》:“九月、十月采者,为 壳”!
• 二、《沈括补笔谈》:“六朝以前,医方, 唯有枳实,无枳壳。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 枳实,大者为枳壳。”
• “微寒” • 主阳明与厥阴、少阳, • 能泄能散
• 善治痰湿、瘀血、宿便(燥屎)中之郁热。 不显燥,不伤中。
• 必用生者
• 运神气!
• 2、厚朴二两,炙,去皮
• “初头硬”、攻下之法后果: •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
与水则哕(yuě)。” • 太阴病或者厥阴病:寒饮 • 潜伏,没有症状,但激发,则会显出症状。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 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 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 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宋
• “脉滑而疾”:
• 阳明病——“脉滑”
• “疾”:热邪非常盛
• “承气汤主之”:
•
先去热,防变。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 转气者,更服一升。”
• “燥屎”的试探法。
• “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
• “燥屎”??——存在
• 结果:“与(小)承气汤一升”
•
“腹中转气”
• 如何处理?
•
“更服一升”!
• 如何治疗? • 温真阳、养津液
小承气汤方证讲解
•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 枳实三枚,大者,炙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 者,勿服之。
一、药证讲解
• 1、枳实三枚,大者,炙(约45克)
• 性味:酸、苦、辛,微寒。 •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
少与小承气汤。”!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 描述试探“燥屎”的方法!
• 试探法判断: •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 注意:“少与”! • 在总量上面,可能不会超过120毫升 • 一会喝一口、一会喝一口!这
• 更好把握!
•
会有那些情况?
“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 屎也,乃可攻之,(与大承气 汤)。”
• 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 慎不可攻也。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 “(大)”字删除!依据: • “大便微硬”
• 调胃承气汤!
• 重点:“热”
• “不硬者,不可与之。” • 考虑:白虎加人参汤!
• 截断之法——“阳明病、潮热”: • 调胃承气汤
• 不及时处理,任由继续下去,会如何? •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 脏,益气轻身。 • 《名医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 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 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 “枳壳”
• 一、《太平御览》:“吴普曰:枳实苦, 雷公酸无毒,李氏大寒,九月十月采,阴 干。”,
• 《名医别录》:“名医曰:生河内,九月 十月采,阴干。”
• 描述“小承气汤”试探“燥屎”,
• 临床关键:“转失气”!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与小承气汤。
• 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与大承气汤)。其后发 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 汤和之。
• 描述患者“转失气者,此有燥屎”,需 “与大承气汤”!
• “失”——错体:“矢”。 • “转失气”: • 自觉腹中有东西在转动 • “失气” • 肠鸣音(腹中咕噜咕噜的响)、窜气、腹
中痛(脐周为主,因为“燥屎”在运动, 与肠道摩擦,所以有痛感),
• 诊断:“燥屎”
• “大承气汤”——中病则止。但
• 性味:辛、苦,温。
• 《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伤寒,头痛, 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 《名医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 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 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 “浓扑”、“赤朴”! • 主寒病,入太阴、厥阴 • 发散风寒湿邪 • 涌泄寒饮、瘀血 • “温中”之品,能“厚肠胃”!
214)
修正条文:
•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 服一升。
•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 承气汤也。”
• 描述:试探“燥屎”
• “不转气”病理:“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
• 此处“谵语、脉滑而疾”: • “谵语”——邪热夹浊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