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病篇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5条

【每⽇⼀诵】伤寒论第195条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难⽤饱,饱则微烦头眩,必⼩便难,此欲作⾕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阳明病脉迟,则邪⽅⼊⾥,热未为实也。

⾷⼊于阴,长⽓于阳。

胃中有热,⾷难⽤饱,饱则微烦⽽头眩者,⾕⽓与热⽓相搏也。

两热相合,消搏津液,必⼩便难。

利者不能发黄,⾔热得泄也。

⼩便不利,则热不得泄,⾝必发黄。

疸,黄也。

以其发于⾕⽓之热,故名⾕疸。

热实者,下之则愈;脉迟为热⽓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

经⽈∶脉迟尚未可攻。

清·吴谦《医宗⾦鉴》【注】阳明病不更⾐,已⾷如饥,⾷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

今脉迟,迟为中寒,中寒不能化⾕,所以虽饥欲⾷,⾷难⽤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

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便难。

⾷郁湿瘀,此欲作⾕疸之征,⾮阳明热湿,腹满发黄者⽐。

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有执⽈:迟为寒不化⾕,故⾷难⽤饱。

湿郁⽽蒸,⽓逆⽽不下⾏,故微烦头眩。

⼩便难也,疸,黄病也。

⾕疸,⽔⾕之湿蒸发⽽⾝黄也。

张璐⽈: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反害之⽿!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腹痛,尤当急下。

独此⼀证下之,腹满必如故者,缘脉迟则胃⽓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结热当下之⽐也。

可见脉迟胃虚,不但下之⽆益,即发汗利⼩便之法,亦不可⽤,惟当⽤和法,如⽢草⼲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可也。

程应旄⽈:热畜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

此则⾕⽓不得宣泄,属胃⽓虚寒使然,下之益虚其虚矣。

故腹满如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阳明脉浮⽽弦⼤,为中风。

若脉迟,为中寒,为⽆阳矣。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邪热壅肺证)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

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

津伤了以后,它就当然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它当然干燥了,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里的内溶物已经非常干燥,就容易形成有形之邪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

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它的证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

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条件是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

这两种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我在这里也用这个毒字,也可以不用这个“毒”字。

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诊断为阳明热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没有第一组症状,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

所以,只有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你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是偏于通腹部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呢,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这三个承气汤。

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小承气汤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

可是到了临床上呢,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用。

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证的。

单有热盛,充其量白虎汤。

什么是阳明病?

什么是阳明病?

什么是阳明病?09'35''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什么是阳明病?》自学习经方和六经辨证以来,我感觉六经中最容易辨析的就是阳明病,而且历代医家对阳明病的认识也是最没有“争议”的。

那么什么是阳明病?《伤寒论》第180条提到了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一般阳明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阳明经证,常见的症状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所谓的四大证,也就是白虎汤类方证;另一个是阳明腑证,常见症状有“痞满燥实坚”,也就是承气汤类方证。

这些描述和诊断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只要学过中医和《伤寒论》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些概念。

但是,我在临床上发现很多医师应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机会非常少,可能很多人认为在临床上很难见到典型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的表现,很多人还可能是认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药性比较凶猛,用不好怕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很多人为了稳妥起见,一般选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替代方子和药物。

学医之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一提到白虎汤和承气汤,就感觉这两个方的药性猛烈,一般多用于急危重症,而且还要将阳明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症状全部出现了,才敢放心地用,有时候即使都出现了,也不会用,为什么?主要还是辨证的功夫没有到。

还有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对阳明病的内涵没有深入理解。

阳明病的定义那么什么是阳明病?阳明病就是里阳证,也即广义的里实热证,具体的表现形式有:1、狭义的里实热证,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以及后世的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剂和药物;2、里痰热证,代表方剂有小陷胸汤;3、里湿热证,代表方剂有四妙散、八正散和三仁汤等;4、里实热兼津液虚证,代表方剂有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5、里水热互结证,代表方剂有葶苈大枣泻肺汤等;6、里瘀热证,代表方剂有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那么,阳明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看到什么症状就要考虑阳明病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口干;二、脉滑或数;三、大便干。

伤寒论阳明病读后感三千字

伤寒论阳明病读后感三千字

伤寒论阳明病读后感三千字摘要:一、引言二、伤寒论阳明病的概念与特点三、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四、伤寒论阳明病的诊断与治疗五、伤寒论阳明病的预防与调护六、读后感的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经典著作。

其中阳明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中医学徒,我有幸阅读了伤寒论阳明病篇,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伤寒论阳明病的概念与特点】阳明病,顾名思义,是太阳病经过治疗后,病情转入阳明经所表现出的病证。

阳明经主一身之里,阳明病具有里实的特点。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大渴、便秘、脉洪大等。

阳明病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者在病机、症状和治疗上有所不同。

【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入侵,病机关键是阳明经脉的邪气阻滞,导致里热实证。

外邪入侵阳明经,阳气盛,阳邪热化,形成阳明病。

病邪进一步发展,可损伤阳明腑,导致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阳明病的诊断与治疗】诊断阳明病,需结合临床症状、脉象和舌象。

治疗阳明病,首先要明确病证的性质,是阳明经证还是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的治疗以清热为主,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等;阳明腑证的治疗以通腑为主,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等。

此外,根据病情变化,还需注意调整治疗方案。

【伤寒论阳明病的预防与调护】预防阳明病,首先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避免外邪入侵。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

一旦发病,要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合理的治疗。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论第203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203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203条诸家解说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数少,津液分别,大便必自下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阳明病,本应自汗出,医误以为风邪,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然无或满、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干燥,故大便,本无宿食也。

则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只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则出。

盖小便数少,则津液当还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须药也。

【集注】方有执曰:水谷入胃,其精者为津液,粗者成楂滓。

水精渗出肠胃之外,清者为津液,浊者外而为汗,下而为小便。

故汗与小便过多者,皆能夺乎津液,所以渣滓之为大便者,干燥结而难出也。

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则彼塞,此塞则彼通,小便出少,则津液还停胃中,必大便润而自出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治病必求其本。

胃者,津液之本也。

汗与溲皆本于津液。

本自汗出,本小便利,其人胃家之津液本多。

仲景提出亡津液句,为世之不惜津液者告也。

病瘥,指身热汗出言。

烦即恶热之谓。

烦而微,知恶热将自罢,以尚不了,故大便硬耳。

数少,即再行之谓。

大便硬,小便少,皆因胃亡津液所致,不是阳盛于里也。

因胃中干燥,则饮入于胃,不能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反少。

而游溢之气,尚能输精于脾,津液相成,还归于胃。

胃气因和,则大便自出,更无用导法矣。

以此见津液素盛者,虽亡津液而津液终自还。

正以见胃家实者,每踌躇顾虑,示人以勿妄下与勿妄汗也。

历举治法,脉迟不可攻,心下满不可攻,呕多不可攻,小便自利与小便数少不可攻,总见胃家实,不是可攻证。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本自汗出,又重发其汗,热随汗泄,病已差矣,尚微烦而不了了者,此过汗亡津,胃中干燥,大便必硬。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用完桂枝汤,病人出大汗以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就是说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时,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的后遗症。

也有一种可能是病人喝桂枝汤太晚了,结果病邪已经进入阳明而发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进入阳明了,结果喝完桂枝汤,马上就转为白虎汤证了。

桂枝汤利用肠胃的津液来发汗,因为里面已经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因此不会使体内津液耗损而产生白虎汤证,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

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于是发汗发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热,也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的时候,用来退热的,病人病进入阳明后,病人显现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不管是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下午三点到五点,病人开始发壮热,看舌苔黄黄黑黑的,整个嘴巴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热在血里面,就用白虎汤。

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

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以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会发冷栗,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就好了,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

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

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

「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