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病篇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5条

【每⽇⼀诵】伤寒论第195条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难⽤饱,饱则微烦头眩,必⼩便难,此欲作⾕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阳明病脉迟,则邪⽅⼊⾥,热未为实也。

⾷⼊于阴,长⽓于阳。

胃中有热,⾷难⽤饱,饱则微烦⽽头眩者,⾕⽓与热⽓相搏也。

两热相合,消搏津液,必⼩便难。

利者不能发黄,⾔热得泄也。

⼩便不利,则热不得泄,⾝必发黄。

疸,黄也。

以其发于⾕⽓之热,故名⾕疸。

热实者,下之则愈;脉迟为热⽓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

经⽈∶脉迟尚未可攻。

清·吴谦《医宗⾦鉴》【注】阳明病不更⾐,已⾷如饥,⾷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

今脉迟,迟为中寒,中寒不能化⾕,所以虽饥欲⾷,⾷难⽤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

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便难。

⾷郁湿瘀,此欲作⾕疸之征,⾮阳明热湿,腹满发黄者⽐。

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有执⽈:迟为寒不化⾕,故⾷难⽤饱。

湿郁⽽蒸,⽓逆⽽不下⾏,故微烦头眩。

⼩便难也,疸,黄病也。

⾕疸,⽔⾕之湿蒸发⽽⾝黄也。

张璐⽈: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反害之⽿!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腹痛,尤当急下。

独此⼀证下之,腹满必如故者,缘脉迟则胃⽓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结热当下之⽐也。

可见脉迟胃虚,不但下之⽆益,即发汗利⼩便之法,亦不可⽤,惟当⽤和法,如⽢草⼲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可也。

程应旄⽈:热畜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

此则⾕⽓不得宣泄,属胃⽓虚寒使然,下之益虚其虚矣。

故腹满如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阳明脉浮⽽弦⼤,为中风。

若脉迟,为中寒,为⽆阳矣。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邪热壅肺证)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

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

津伤了以后,它就当然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它当然干燥了,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里的内溶物已经非常干燥,就容易形成有形之邪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

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它的证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

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条件是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

这两种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我在这里也用这个毒字,也可以不用这个“毒”字。

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诊断为阳明热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没有第一组症状,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

所以,只有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你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是偏于通腹部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呢,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这三个承气汤。

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小承气汤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

可是到了临床上呢,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用。

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证的。

单有热盛,充其量白虎汤。

什么是阳明病?

什么是阳明病?

什么是阳明病?09'35''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什么是阳明病?》自学习经方和六经辨证以来,我感觉六经中最容易辨析的就是阳明病,而且历代医家对阳明病的认识也是最没有“争议”的。

那么什么是阳明病?《伤寒论》第180条提到了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一般阳明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阳明经证,常见的症状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所谓的四大证,也就是白虎汤类方证;另一个是阳明腑证,常见症状有“痞满燥实坚”,也就是承气汤类方证。

这些描述和诊断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只要学过中医和《伤寒论》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些概念。

但是,我在临床上发现很多医师应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机会非常少,可能很多人认为在临床上很难见到典型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的表现,很多人还可能是认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药性比较凶猛,用不好怕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很多人为了稳妥起见,一般选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替代方子和药物。

学医之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一提到白虎汤和承气汤,就感觉这两个方的药性猛烈,一般多用于急危重症,而且还要将阳明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症状全部出现了,才敢放心地用,有时候即使都出现了,也不会用,为什么?主要还是辨证的功夫没有到。

还有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对阳明病的内涵没有深入理解。

阳明病的定义那么什么是阳明病?阳明病就是里阳证,也即广义的里实热证,具体的表现形式有:1、狭义的里实热证,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以及后世的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剂和药物;2、里痰热证,代表方剂有小陷胸汤;3、里湿热证,代表方剂有四妙散、八正散和三仁汤等;4、里实热兼津液虚证,代表方剂有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5、里水热互结证,代表方剂有葶苈大枣泻肺汤等;6、里瘀热证,代表方剂有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那么,阳明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看到什么症状就要考虑阳明病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口干;二、脉滑或数;三、大便干。

伤寒论阳明病读后感三千字

伤寒论阳明病读后感三千字

伤寒论阳明病读后感三千字摘要:一、引言二、伤寒论阳明病的概念与特点三、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四、伤寒论阳明病的诊断与治疗五、伤寒论阳明病的预防与调护六、读后感的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经典著作。

其中阳明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中医学徒,我有幸阅读了伤寒论阳明病篇,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伤寒论阳明病的概念与特点】阳明病,顾名思义,是太阳病经过治疗后,病情转入阳明经所表现出的病证。

阳明经主一身之里,阳明病具有里实的特点。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大渴、便秘、脉洪大等。

阳明病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者在病机、症状和治疗上有所不同。

【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入侵,病机关键是阳明经脉的邪气阻滞,导致里热实证。

外邪入侵阳明经,阳气盛,阳邪热化,形成阳明病。

病邪进一步发展,可损伤阳明腑,导致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阳明病的诊断与治疗】诊断阳明病,需结合临床症状、脉象和舌象。

治疗阳明病,首先要明确病证的性质,是阳明经证还是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的治疗以清热为主,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等;阳明腑证的治疗以通腑为主,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等。

此外,根据病情变化,还需注意调整治疗方案。

【伤寒论阳明病的预防与调护】预防阳明病,首先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避免外邪入侵。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

一旦发病,要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合理的治疗。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论第203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203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203条诸家解说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数少,津液分别,大便必自下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阳明病,本应自汗出,医误以为风邪,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然无或满、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干燥,故大便,本无宿食也。

则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只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则出。

盖小便数少,则津液当还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须药也。

【集注】方有执曰:水谷入胃,其精者为津液,粗者成楂滓。

水精渗出肠胃之外,清者为津液,浊者外而为汗,下而为小便。

故汗与小便过多者,皆能夺乎津液,所以渣滓之为大便者,干燥结而难出也。

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则彼塞,此塞则彼通,小便出少,则津液还停胃中,必大便润而自出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治病必求其本。

胃者,津液之本也。

汗与溲皆本于津液。

本自汗出,本小便利,其人胃家之津液本多。

仲景提出亡津液句,为世之不惜津液者告也。

病瘥,指身热汗出言。

烦即恶热之谓。

烦而微,知恶热将自罢,以尚不了,故大便硬耳。

数少,即再行之谓。

大便硬,小便少,皆因胃亡津液所致,不是阳盛于里也。

因胃中干燥,则饮入于胃,不能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反少。

而游溢之气,尚能输精于脾,津液相成,还归于胃。

胃气因和,则大便自出,更无用导法矣。

以此见津液素盛者,虽亡津液而津液终自还。

正以见胃家实者,每踌躇顾虑,示人以勿妄下与勿妄汗也。

历举治法,脉迟不可攻,心下满不可攻,呕多不可攻,小便自利与小便数少不可攻,总见胃家实,不是可攻证。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本自汗出,又重发其汗,热随汗泄,病已差矣,尚微烦而不了了者,此过汗亡津,胃中干燥,大便必硬。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用完桂枝汤,病人出大汗以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就是说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时,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的后遗症。

也有一种可能是病人喝桂枝汤太晚了,结果病邪已经进入阳明而发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进入阳明了,结果喝完桂枝汤,马上就转为白虎汤证了。

桂枝汤利用肠胃的津液来发汗,因为里面已经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因此不会使体内津液耗损而产生白虎汤证,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

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于是发汗发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热,也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的时候,用来退热的,病人病进入阳明后,病人显现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不管是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下午三点到五点,病人开始发壮热,看舌苔黄黄黑黑的,整个嘴巴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热在血里面,就用白虎汤。

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

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以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会发冷栗,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就好了,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

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

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

「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2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28条

【每⽇⼀诵】伤寒论第228条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温,不结胸,⼼中懊憹,饥不能⾷,但头汗出者,栀⼦豉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表未罢⽽下者,应邪热内陷也。

热内陷者,则外热⽽⽆⼿⾜寒;今外有热⽽⼿⾜温者,热虽内陷,然⽽不深,故不作结胸也。

⼼中懊憹,饥不能⾷者,热客胸中为虚烦也。

热⾃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汗。

与栀⼦豉汤,以吐胸中之虚烦。

清·吴谦《医宗⾦鉴》【注】阳明经病下之,⾝热未除,⼿⾜温,不结胸者,是所陷之邪浅也。

⼼中懊憹,饥不能⾷,但头汗出者,是阳邪蒸郁于胸膈间也。

故宜栀⼦豉汤涌其热也。

【集解】程知⽈:其外有热者,经邪未解也;⼿⾜温者,热⼊未深也。

程应旄⽈:懊憹扰胃,故饥不能⾷。

热郁⽓蒸,故但头汗出。

魏荔彤⽈:表邪未全⼊⾥,乃即以为胃实⽽遽下之,则其外仍有热,究不能随下药⽽荡涤也。

于是虽热⽽不潮,⼿⾜虽温⽽⽆濈然之汗出,则是在表者,仍在表⽽下之,徒伤其⾥⽿!即不⾄于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下懊憹,饥不能⾷,但头汗出,其阳明蒸蒸之热,为阴寒之药所郁,俱凝塞于胸膈之上,其证已昭然矣。

但病仍带表,既不可再下,且已⼊⾥,⼜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豉汤,仍从太阳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外有热,是⾝热未除。

⼿⾜温,尚未濈然汗出,此犹未下前证,见不当早下也。

不结胸,是⼼下⽆⽔⽓,知是阳明之燥化。

⼼中懊憹,是上焦之热不除。

饥不能⾷,是邪热不杀⾕。

但头汗出⽽不发黄者,⼼⽕上炎,⽽⽪肤⽆⽔⽓也。

此指下后变证。

夫病属阳明,本有可下之理。

然外证未除,下之太早,胃虽不伤,⽽上焦⽕郁不达,仍与栀⼦豉汤吐之,⼼清⽽内外⾃和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下伤中⽓,阳浮于表,故外有热⽽⼿⾜温。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

【注】①太阳病,汗法为正治。发汗后而病未解,预示着传变的可能。
②蒸蒸发热,言其热如蒸,即潮热。从内达外,为里热已转属阳明,故曰属胃也。
③无大汗出、口舌干燥,不同于白虎汤证,无腹满硬痛,故不用小承气汤,虽有潮热,但无谵语、屎硬等证,故不用大承气汤,以胃热蒸腾发自于里,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有芒硝之故也。
第249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释】吐后,胃不和而腹胀满者,宜与调胃承气汤。
【按】吐后,胃不和腹胀满,不要误为大实满,而与大承气汤攻之。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注】①腹胀满,乃吐后气逆而胃不和的表现。吐后,胃中实满之病因已有所去,与大承气汤证得大实大满显然有别。
③此处的阳字指津液,当有别于本条中前一个阳字,不可不知。
【按】本条暗示,大便硬除阳明热盛里实,销铄津液,汗出伤津,亡血失液,还有病人体质津液自虚者,须知。
浮为阳者,谓卫气强于外,芤为阴,谓荣气虚于内也。荣卫不和,当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热,阳绝于里,大便因硬也。可与53条注互参。
由以上的脉和证可知,此为三阳并病而又并发黄疸者。刺之小瘥,谓用针刺治疗,耳前后肿已稍微减轻之意,但仍不得汗出而外不解。病过十日而脉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治之。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则可与麻黄汤。至于黄疸病,虽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仍不尿,腹内水气不消,故腹满有增无减,并加哕甚者,则胃气大衰,故不治。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
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释】趺阳脉为足动脉,古人用以候胃。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脉浮,故谓浮则胃气强。涩主津血虚,小便数则耗泄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古人谓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亦受到约束,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伤寒论》是医宗金鉴中的重要篇章,它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诊疗规律的经典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中医经典的地位。

《伤寒论》歌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押韵、易于记忆的方式总结了《伤寒论》中的重要知识点和临床经验。

这些歌诀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

《伤寒论》歌诀的分类与特点:1.按内容分类:《伤寒论》歌诀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方剂歌诀、辨证歌诀和经验歌诀。

方剂歌诀主要总结了《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和其适应症;辨证歌诀则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概括了各种证型的临床表现和治则;经验歌诀则总结了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2.按形式分类:《伤寒论》歌诀按形式可分为韵文歌诀和散文歌诀。

韵文歌诀具有押韵、对仗工整、语言简练的特点,易于口头传颂;散文歌诀则侧重于表达清晰、详尽,对学习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针对不同章节的代表性歌诀介绍:1.太阳病篇:太阳病是《伤寒论》的开篇章节,介绍了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

代表性的歌诀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发热恶寒恶风,桂枝汤主之”。

2.阳明病篇:阳明病主要论述了热证和实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阳明病,里热实证,承气汤主之”。

3.少阳病篇:少阳病主要论述了半表半里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小柴胡汤主之”。

4.太阴病篇:太阴病主要论述了脾虚寒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太阴之为病,脉濡缓,腹满而吐,食不下,四君子汤主之”。

5.少阴病篇:少阴病主要论述了心肾阳虚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四逆汤主之”。

6.厥阴病篇:厥阴病主要论述了寒热错杂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厥阴之为病,寒热错杂,乌梅丸主之”。

歌诀在《伤寒论》学习中的应用与价值:1.帮助记忆:歌诀具有押韵、对仗工整、语言简练的特点,易于口头传颂,有助于学习者快速记忆知识点和临床经验。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伤寒论》中,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成实为主要特点。

所以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

但是你真的理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见解吧。

01关于“里”我们都知道,经脉循行于体表,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阳明经的阳气被郁,就会出现经表之证。

但由于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而不在阳明经脉,所以正邪相争在阳明经表的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邪气便很快循经入里化热。

正如《伤寒论》中第184条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正因为阳明经表之症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在临床上很少遇到。

也就把它归为“里”。

02关于“热”由于阳明经脉循于胸腹,故大多传统注家们把“阳明病篇”涉及到的上,中,下之热证归属于阳明病。

也有人认为,阳明热证只是指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而热在上焦和热在下焦的证候,是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误治以后的变证。

其实这只是一个分类的观念不同,并不影响临床的辨证论治。

03关于“实”一般来说,人们常常认为,凡是邪气盛就叫实证,这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的说法而来的。

然而,阳明病无形邪热内炽,胃热弥漫的阳明热证,为邪气盛,属“实';阳明病有形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的阳明实证,为邪气盛,也属“实”。

正如《伤寒论本旨》所说:“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

实者,受邪之谓。

”故“实”字概括了以上两种情况。

但据我的看法,这里的“实”字,仅指阳明有形邪气内结的实证而言。

因此,“胃家实”当专指阳明之热和阳明糟粕相结的有形邪气阻结的实证而言。

亦如《伤寒贯珠集》所说:“胃家实者,邪热人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

”综上所述,邪入阳明以后,多易化热化燥,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合,机体调动了全身的抗病能力,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出一派大热大实的证候。

于是就可以把阳明病的主要证候看成是外感病阳证的极期阶段。

阳明病医案5例

阳明病医案5例

阳明病医案5例里证亦有阴阳二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

主提纲:第17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

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胃家实,即实质是里实热。

这里亦是相对于太阴病是里虚寒说的,即证在里,排除里虚寒,则属阳明病。

结合《伤寒论》第6条可知,口渴、口干是阳明病的特点之一,亦当属胃家实。

这里要注意,经方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纲,言外之意,胃家虚寒不属阳明病。

又《伤寒论》所称胃是病位的概念,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以是可知,《伤寒论》的阳明病不是经络、脏腑之属。

在临床判定阳明病,主要依据胃家实这一特征,即邪实于里呈里阳证者。

辅助提纲(以下3条):第182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有两种情况,即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腑实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

这里应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

热蒸于里因使汗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汗出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仲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温病即发热而渴,不恶寒”。

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胡希恕先生注解谓:“温病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

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

可知温病、风温不但皆属于阳明病的外证,而且更兼有热甚于内的里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风温的症状所述与第219条白虎汤方证相吻合,即不但有阳明外证,而且因阳明里热甚出现神志症状。

这就是说,张仲景在《伤寒论》把温病、风温归类于阳明病论治,伤寒与温病原本自明。

第180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伤寒阳明病篇解析

伤寒阳明病篇解析

伤寒阳明病篇解析伤寒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疾病分类,又称为温病。

它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由外邪入侵导致的一种发热疾病。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伤寒的医学典籍。

其中,阳明病篇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阳明病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进入到阳明经脉阶段的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阳明经脉又称胃经,它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的一个重要经络,与胃、大肠、三焦等器官有密切关系。

阳明病是细菌感染毒性强、病情严重的一种类型,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咳嗽、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

首先,在阳明病篇中,张仲景提出了阳明病的特征和辨证治疗的基本原则。

他指出阳明病初起时,病人会出现热症,如高热、口渴、多汗等。

此时,治疗的重点是清热解毒,以减轻病人的病情和缓解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阳明病进入阶段,病人会出现便秘、少尿等症状。

此时,治疗的重点应转变为泻热通腑,以排除病人体内的毒素和湿热。

其次,张仲景提出了阳明病的辨证要点。

他认为,阳明病的辨证要点是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和病程等。

在阳明病初起时,病人的舌苔多黄而干,脉象沉而滑。

而当阳明病进入阶段时,病人的舌苔会变为黄而燥,脉象则变为沉而滑。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观察病人病程的重要性。

他认为,阳明病的病程越长,病人的情况越严重。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阳明病时,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以及病程等,以便准确辨证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阳明病篇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临床病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这些病例中,张仲景描述了不同种类阳明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泄热通腑和补益营养等。

通过这些临床案例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阳明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以便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对阳明病的挑战。

总的来说,阳明病篇是《伤寒论》中的一篇重要章节,它详细介绍了阳明病的特征、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之阳明病篇第二百一九条三阳合病口不仁面垢之我见

伤寒论之阳明病篇第二百一九条三阳合病口不仁面垢之我见

伤寒论之阳明病篇第二百一九条三阳合病口不仁面垢之我见三阳合病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之阳明病篇第二百一九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自古以来这一条非常有争议,大家对三阳合病众说纷纭,更对腹满身重,猜测臆说!不少中医爱好者甚至职业中医者都对“口不仁”这三个字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翻遍了古代典籍,百思不得其解!试想以下如果我用现代病名,告诉你三阳合病是啥病种,你会不会把这一条的疑惑迎刃而解呢?!要想彻底搞明白这一条,就必须有十足的临床阅历,如果你常年在门诊上班可能搞不明白这一条的深刻含义,但你若在病房上过班,你肯定明白这条讲的是啥病种!因为这一条的患者在门诊上几乎遇不到,在病房却天天能遇到,所以我对这条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在病房里经常见到“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这类患者发烧之后就如条文抄的一样!”你问他们哪里不舒服?他们会统一口径的回答:“我嘴里不得劲儿!”此时此刻,你就会明白,不仁者,不得劲儿也!仁就是仁和的意思,同仁的意思,上下不仁和了,也就是不得劲儿了!口不仁,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也可以说成是,我老感觉嘴唇麻!口不仁,对于阴虚性冠心病患者来说,也可以说成是,我老感觉嘴唇火烧火燎的!面垢者,何解?此类患者高烧之后,面庞就像没洗脸一样灰蒙蒙的,也有个别患者脸颊通红,大熊猫眼,像死了爹一样的神情!以脸颊通红为主的大汗出患者是阳明病患者!身重难以转侧,怎么解释?本来脑梗之后功能减退,好多都活动不利!厉害了就是瘫痪,如何转侧?哪个半截身子瘫痪的患者,不感觉半截身子身重呢?又如何转侧呢?试想以下是不是这个情况?!谵语者,三阳合病,高烧烧糊涂了,说胡话呢!这个很正常,我小时候高烧40多度的时候,经常说胡话!遗尿者,很多中风偏瘫的患者,因为半截身子气虚尿失禁,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患者,有很多,也不难理解!用补阳还五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气虚型的,而这里的遗尿可是阴虚有热型的,是不能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的!阴虚型有热的遗尿患者,往往老太太比较多,此类患者一般都是绛舌略微有点黄苔,大便便秘,半身软瘫无法动弹的患者,经常尿失禁!且小便焦黄,气味比较大,尿量也比较大,肚子容易腹胀,归根结底就是阴虚型腹胀,大便干,小便频,不腹胀才怪呢!大便拉不出来,屎里的水分都到了尿里了,拉不出来能不胀嘛!再出汗再发烧能不伤阴嘛!阳明病阴虚患者,你再用下法,不额头出汗才怪呢?!阳明病,典型的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正所谓“汗血同源”你用大黄泄血里之热,能不更出汗嘛!此时此刻,你应该用滋阴清热的补法,就是白虎加人参汤!手足逆冷者,怎么解释?谁临死前,手脚不冷的?!汗血同源,血被釜底抽薪泄掉,肯定冷!此时此刻已经热邪入营了,而且都有点动血耗血了,怎又敢泄血釜底抽薪呢!把体表的热,抽泄到体内,不逆冷才怪呢!体表的郁闭之阳被抽到体内,犹如体表瞬间降温,作为以阳为主的四肢末节必然逆冷啊!我这么解释,可能略微有点牵强!我从实战角度说以下,大家就能理解了,如果体表发烧,手一摸就烫的慌,这样的患者,是太阳病为主的三阳合病,此时应该用麻杏石甘汤!解表后,汗自然就停止了!手足逆冷也会随之消失!如果是以少阳为主的三阳合病,基本上用小柴胡加石膏汤就可以解决,此类患者,一般高烧的时候都会口苦口渴且头懵不爽,咽喉红肿!如果是以阳明为主的三阳合病,基本上用白虎汤就可以解决,此类患者基本都是脉浮滑,呼吸频率偏快,大便干燥、舌绛或黄干缩为主,重点是水不解渴,一暖壶一暖壶的喝,一晚上喝个二三十斤水,这种情况很常见,并不夸张!如果阳明病为主的三阳合病,汗退了照样发热,一般很难治,其实这种情况就是正虚邪实的一种体现,这时候用白虎加人参汤就能解决,如果你还坚挺着用白虎汤就很难把顽固不除的热邪退掉!。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伤寒阳明,太阳,少阳条文填空

伤寒阳明,太阳,少阳条文填空

伤寒阳明,太阳,少阳条文填空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伤寒阳明条文填空
2.太阳条文填空
3.少阳条文填空
正文
伤寒阳明条文填空:
伤寒论中,阳明病篇主要论述了阳明腑实证的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

其中,阳明腑实证的病机是邪热蕴结于胃肠,导致燥屎内结。

主要症状包括大便秘结、脐腹胀满、腹痛、发热、口渴等。

诊断上,依据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等表现。

治疗方面,采用泻下法治疗,代表方剂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太阳条文填空:
太阳病篇主要论述了太阳病的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

太阳病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病机是太阳经气受损,卫阳失于温煦。

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等。

诊断上,依据恶寒发热、脉浮等表现。

治疗方面,采用汗法治疗,代表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

少阳条文填空:
少阳病篇主要论述了少阳病的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

少阳病为邪气侵袭少阳经,病机是少阳经气受损,枢机不利。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口苦、咽干、脉弦等。

诊断上,依据发热恶寒、汗出脉弦等表现。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