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线条

合集下载

出版工作制度有哪些

出版工作制度有哪些

出版工作制度是指在出版过程中,为了保证出版物质量、维护出版秩序、保护作者和读者权益、促进出版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我国出版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出版管理体制1. 行政区划管理:我国出版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出版管理工作。

2. 部门分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出版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出版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出版管理工作。

3. 出版单位管理制度:出版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出版物的质量、安全和服务。

出版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

二、出版物质量管理1. 选题审批制度:出版单位在确定选题后,应当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交选题报告,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出版。

2. 内容审查制度:出版物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得含有禁止出版的内容。

出版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容审查制度,确保出版物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

3. 质量管理措施:出版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措施,对出版物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包括:编辑审查、校对审核、印刷质量、装帧设计、成品验收等环节。

三、出版物版权保护1. 著作权登记制度:出版单位应当依法办理著作权登记,取得著作权证书。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得使用其作品。

2. 著作权许可使用制度:出版单位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应当与著作权人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明确许可使用的范围、期限、费用等事项。

3.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出版单位可以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集体管理组织办理著作权许可使用事项,降低著作权管理成本。

四、出版物市场管理1. 出版物市场准入制度:出版物市场实行准入制度,未经批准,不得从事出版物发行活动。

2. 出版物市场巡查制度: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2020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2020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离线考核《中国现代文学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第三种人以苏汶为代表“第三种人”作家群体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他们的文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文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文艺观。

他们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其观点有合理性。

即使有些主张存在偏颇,但这种偏颇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价值不应简单否定。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分析《日出》中陈白露复杂的思想性格。

答:(1)陈白露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游戏人生,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2)陈白露良知犹存,虽强颜为欢,但对潘月亭等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充满嘲讽、戏谑和仇恨。

2、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试谈你对这个评语的理解。

答:(1)“时代的鼓手”简洁而又形象地概括了田间的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

(2)田间的诗具有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表现了高昂的时代精神。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改革回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改革回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改革回顾作者:刁其武发布时间:2009/06/29 来源:国史网字体:(大中小) 关闭窗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进程,回顾这一时期中国出版业改革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分析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探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与努力的方向,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业的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出版业改革的主线是由“规模数量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

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于1988年5月6日出台了两个文件:《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

历史地看,这两个文件在出版社内部管理、出版市场、物资供应、图书价格等方面的取得了很大进展。

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图书生产的要素基本具备,出版市场竞争的时代到来了。

然而,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

首先,由于新老出版社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一部分新社、小社没有或较少受传统观念影响,经营灵活,但其缺少出版管理经验,管理混乱,法制观念不健全。

其次,从统计数字看,图书品种连年高增长,1992年图书品种较1985年增长1倍多,从4.6万种增长到9.67万种,而同比图书总印数从61亿册只增长到63亿册,总印张每年则递减3.7%。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问题:广种薄收,造成总量激增;选题重复,平均印数下降;缺乏市场规范,加上“二渠道”推波助澜,图书出版业散乱现象比较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针对图书出版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治散、治滥”。

1993年10月28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繁荣出版事业、禁止‘买卖书号’座谈会”,宣布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禁止“买卖书号”的通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查处买卖书号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94号令最新出版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94号令最新出版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4号《国务院关于修改〈出版管理条例〉的决定》已经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九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出版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决定对《出版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一条、第十条、第四十八条中的“出版事业”修改为“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将第六条至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第四十三条至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条至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中的“出版行政部门”修改为“出版行政主管部门”。

四、将第七条中的“可以检查与违法活动有关的物品”修改为“可以检查与涉嫌违法活动有关的物品和经营场所”。

五、将第十二条修改为:“设立出版单位,由其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设立的出版单位为事业单位的,还应当办理机构编制审批手续。

”六、将第十四条中的“自收到设立出版单位的申请之日起90日内”修改为“自受理设立出版单位的申请之日起60日内”。

七、将第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出版单位领取出版许可证后,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的,持出版许可证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依法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属于企业法人的,持出版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八、将第十七条修改为:“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者其主管机关、业务范围、资本结构,合并或者分立,设立分支机构,出版新的报纸、期刊,或者报纸、期刊变更名称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中国出版史历程2=..

中国出版史历程2=..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梁启超
“今日之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 为第一义”。
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类型
(1)新式教科书
1895年教育体制全面革新, 大量新式学校建立,教学 用书需求数量巨大。
(2)工具书
洋务运动促使新学科 和新式教育发展, 外语学习风气形成, 工具书的需要量大增。
(3)新式报刊勃兴
发展:19世纪60年代出现传教士和商业性报刊; 甲午战后,新式报刊大量出现; 特点:出版周期较短、表达形式灵活、传播快捷; 影响:维新和革命派进行思想启蒙的最重要工 具;大众在娱乐、生活、学习方面的常 规媒介。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引进机制纸 --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美华书馆姜别利的两大发明:
►发明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铜模 --使字模形象完美清晰 --“美华字”。 ►发明元宝排字架 --将汉字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类,合理排列, 提高了汉字排版的速度。

当代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当代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大的系统工程 , 若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撑 , 出版业 渐软化 , 文化的其他功能开始复苏 , 尤其表现为 改革是不可能完成 的。本文试 图从出版业体制 文化的市场功能迅速复苏。 在这种转型语境下,
渤海大学掌曩 ,分析中国当前 出版业 的 l 。 妊翁 改革的动力问题人手 l 二年 1 动力构成 以及动力运作特征 ,从而考察 中国出
文化体制改革在时序上显得滞后 。直至2 世纪 0
9年代后期 ,文化体制改革才被放在中国改革 O 整体战略的主攻领域 , 进人 了快车道。自 0 3 2 0年
版业系统外部的力量 。 其中, 关键性的动力源有 以下六 种 :
1国家力 量 .
以来 , 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密集型试点 。 从近年的 经过3年 的改革 , 0 中国告别 了“ 能主义 ” 全 改革实践来看 , 出版业改革力度空前 , 改革动作 社会 , 转向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社会 。【 】 在 密集 , 改革成 效也非常显著 , 当然 , 在改革过程 社会转 型过程 中,文化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中, 也暴露 出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 , 作为一个 巨 化。 原先那种过于刚性 、 僵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渐


的分众化。, 尊重受众 的权 渤 发布1 6 号文件, 对文化改革进行全面部署, 并提 者 ” k 出了加大集团化建设 , -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加快 利和要求 , 尽可能满足受众差异化 的文化诉求。 学 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机构内部改革 四 近年来 的文化体制改革 ,就是为 了应对中国文 化 宏观 与微 观环境 的变化而 做 出的应 对之举 。
大: 明确 了新 闻出版改革 的“ 路线 图” 时间 和“ 表” 并提出了重构 出版格局 的五大任务 : 是 , 一

出版社改革试行办法-

出版社改革试行办法-

出版社改革试行办法正文:---------------------------------------------------------------------------------------------------------------------------------------------------- 出版社改革试行办法①(1988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出版社迅速恢复和发展。

全国现有出版社460多家,地区分布相当普遍,专业门类大体齐全,出版社布局的主体大体完成。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努力把现有出版社办好。

近几年来,出版社的改革在有些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出版社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围绕政治运动转的状况,拓宽了出书领域,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地方出版社的办社方针由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改变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由综合出版社逐步分为专业出版社。

出版社进行了职称改革,实行了评定和聘任专业职务的制度。

大多数出版社实行企业管理,开始重视经营、重视自办发行,正在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一些出版社对社长负责制、协作出版、自费出版和承包责任制进行了试验和探索。

但是,出版社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改革的问题,国家对出版工作在宏观上管理不够,微观上统得过多、过死,图书的选题和结构不够合理和完善,图书质量亟待提高。

出版社缺少应有的自主权,等等。

在出版社内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分配上平均主义,经营机制缺少应有的活力。

因此,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进一步推进出版社的改革。

根据出版社几年来改革的实践,现就目前出版社改革问题(主要是出版社内部改革问题),提出如下试行办法:一、出版社改革的指导思想出版社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出版体制,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提高图书质量,出版更多的好书,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出版资格考试复习必备考点:我国出版活动的指导思想

出版资格考试复习必备考点:我国出版活动的指导思想

出版资格考试复习必备考点:我国出版活动的指导思想我国出版活动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1.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
出版活动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宪法规定。

文化工作的方向)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956年,文化工作的方针)
(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双百的特殊性)
(4)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5)坚持质量第一
3.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文化
(4)促动国际文化交流
(5)满足和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版概论第三讲-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出版概论第三讲-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第一节 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与政策不同时期特点各不同:
1949年10月 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 为人民大众服务 1950年9月 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 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是人民
出版事业的基本方针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1983年 《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为人民
广为传播成为可能的人、组织、机构等,如广告主、企业、政府部门等 。 Kurt Lewin 库尔特·卢因:把关人(Gatekeeping)
守门人 传播过程中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加工和传播的组织或是组织化了 人 出版者是出版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
第一节 出版传播的要素
信息知识:
信息:能够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讯息,非物质、能量,是客观存在物 讯息: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表达完整意义 DIKW体系
第一节 出版传播的要素
信息知识:
DIKW体系
第一节 出版传播的要素
信息知识:
OECD对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噪音(Noise):
序号
分类
详细
1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 事实、数据等方面的知识
2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 3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
做事情的技巧和能力 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
出版概论第三讲-出版工作的基本方 针与原则
第一节 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
在社会主义基本方针与基本政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指导出 版业工作开展的纲要和准则,它指明了社会主义出版业的 发展方向,是开展各项出版工作的中心。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古主今用、洋为中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05.17•【文号】中办发[2011]19号•【施行日期】2011.05.1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2011年5月17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经中央同意,现就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单位体制改革,是落实中央部署、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报刊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是增强我国报刊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加快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作为党报党刊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外的报刊出版单位,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现行体制制约了报刊出版业发展,存在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部分单位长期靠行政摊派、买卖报号刊号维持生存,有的成为部门和单位的“小金库”,助长了不正之风。

这种状况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升入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作出积极探索,累积了宝贵经验,同时支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日臻完善,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试行办法-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试行办法-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试行办法正文:----------------------------------------------------------------------------------------------------------------------------------------------------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试行办法①(1988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根据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图书发行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放开、搞活,把发行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如快和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明效。

以国营书店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部分书店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各种书市、展销会的出现,活跃了图书市场。

9年期间,全国的图书销售额增长3.5倍,国营书店固定资产增长3倍,国营书店网点增加1倍多,集体、个体售书点从无到有达2万8千处。

但是,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过分集中、统得过死、行政干预过多的发行管理体制和经营形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基层书店的自主权太少,缺乏活力。

图书的产、供、销关系不顺,不少图书特别是学术、科学著作供销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必须加快和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

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调动全国出版发行工作者的积极性,发展出版发行部门的生产力,多出多发好书。

图书是精神产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图书又是商品,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它的社会效益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

因此,在加快和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坚持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图书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和发展开放式的效率高的充满活力的图书发行体制。

浅谈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

浅谈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

浅谈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作者:朱思明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来武装出版工作队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关键词:图书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体现了党的事业对出版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出版工作必须遵守的工作指针和行动指南。

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即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一基本遵循,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一重要任务,坚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

在新的形势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意义尤为重要。

一、坚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就如一盘散沙,毫无方向和目标可言。

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和与世界大国在国际问题上角力的频繁,势必引起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势力加大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攻击和渗透。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紧迫要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出版行业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培训的意见》,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举措,要从思想认识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增强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自觉性,提高新闻出版的导向意识,尤其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二为”方向;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五个方面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这五个方面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在我国新闻出版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最重要的原则。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进,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制和政策框架。

这一过程不仅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就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进行深入探讨。

一、出版管理体制的初步形成(1949-1978)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版管理体制基本遵循苏联模式,全行业由国家垄断管理,主要负责出版物的审查、发行、印制等工作。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内乱,当时的出版业面临着严重的物质短缺和管理混乱。

随着国家的不断巩固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出版管理体制也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

在此期间,出版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政府控制,计划经济为主导。

全行业依托国有出版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分配。

虽然这种体制有利于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的安全,但也限制了出版业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发展。

此时期的出版管理体制在委托代理制度、审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也存在不少弊端和弱点,急需进行改革。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实践探索(1978-2000)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中国出版管理体制也开始逐步进行改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入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版管理体制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出版业。

1994年出台的《图书进口管理暂行规定》和《图书进口管理办法》等政策,开辟了图书进口的通道,为丰富国内读者的阅读选择打下了基础。

2. 放开审查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管理体制也渐渐放开了对出版物内容的审查,逐渐转向对版权、出版行为的管理。

这一举措为中国出版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大量新书、新作品得以面世,也推动了出版业的创新和发展。

3. 探索改革试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版管理体制也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性的改革尝试。

比如1980年代初,四川大学出版社率先推出了“委托代理、以奖代补”的出版模式,开创了出版业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新局面。

三、出版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建设(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管理体制开始向着现代化、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完整版)phil--我国出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及特点

(完整版)phil--我国出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及特点

同时,根据《通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增加了六个方面的职责: 一是将文化部管理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的职责划入总署; 二是将文化部音像制品进口管理的职责划入总署; 三是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机构记者证的监制管理职责划入总署; 四是增加对从事出版活动的民办机构进行监管的职责; 五是强化了对国内报刊社、通讯社分支机构和记者站、记者的监管职责。 六是将“扫黄打非”的职能统一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含地方)。 在机构设置上,为了适应新的产业发展环境设置了出版产业发展司和科技与数 字出版司。
2004年以总署第25号令废止了103件规章、规范性文件
2008年11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第39号总署令废止新 闻出版总署此前发布的31件规范性文件
2008年7月,国务院 下发了《关于印发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版权局)主要 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 编制规定〉的通知》
新“三定”理顺了新闻出版总署与有关部门的 职责关系,明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在出版 环节对动漫进行管理,对游戏出版物的网上出 版发行进行前置审批。动漫和相关产业规划、 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和市场监管则 由文化部负责。
根据2009年3月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的《柳斌杰:切实推动新 闻出版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85家高校出版单位完成或即将完成体 制改革工作,占高校出版社的83%,中央党政部门出版社转制重组工 作方案已经中央批准,改制工作已经启动,地方70多家出版社实现转 企改制,246家图书出版社、上千种经营性报刊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组建了24个出版企业集团公司,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完成转企,49 家党报党刊集团实现了采编和经营分开,培育了一大批合格的文化市 场主体。
③拓宽发行渠道
改革开放之前 出版社只管出版, 新华书店包发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83.06.06•【文号】中发[1983]24号•【施行日期】1983.06.06•【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发[1983]24号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发布)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再一次强调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把出版工作推到我党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为了适应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认为,必须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使出版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一)出版战线的形势和任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战线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出版部门认真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冲破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束缚,有成效地进行拨乱反正的工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发挥了广大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出版事业,根据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陆续出版了一大批国家和人民急需的图书,解决了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书荒。

党在引导出版工作者纠正"左"的错误倾向的同时,及时克服了右的影响,保证了出版工作的健康发展。

图书的门类和品种越来越丰富,学术著作、科技图书、文艺作品、各类教材工具书、少儿读物、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和外文图书等都有较大增长,许多图书的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全国图书的印数远远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各类期刊也有很大发展整个出版事业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

但是,出版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十分尖锐锐;图书出版周期太长;大、中、小学教材和课本还不能做到全部课前到书;有些书刊的质量不高,甚至粗制滥造;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有的图书、刊物上的文章、作品曾经偏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指导,偏离社会主义轨道;单纯追求利润,使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有所滋长。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演进和改革。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回顾,分别是管理体制的建立、组织架构的调整、市场机制的构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数字化转型。

一、管理体制的建立新中国建立之初,出版管理体制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管理。

1949年9月成立了文化出版委员会,设立了机密类、通俗类、童话类、课本类等出版社,建立了出版物检查制度和版号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出版管理体制。

1953年成立了全国出版总署,负责印刷、出版、销售和分发各种出版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管理体制被打乱,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建立起来。

198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成立,正式统一了出版界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组织架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出版管理体制也不断调整和完善。

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实行了“三定方案”,即定位、定职、定编,从而明确出版行政部门及其职能。

200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出版业发展引导机制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出版业中的分工和合作方式。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改组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广电出版业的管理和指导。

三、市场机制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1992年,政府开始推行市场经济,出版管理机构逐渐转向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退化为行政批准、许可和监管职能。

2001年之后,出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不断加剧,出现了一批实力强、特色鲜明的民营出版企业。

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出版企业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创造了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四、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保障出版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1995年,出版管理部门出台了《新闻出版管理条例》,1996年,出版管理部门印发了《新闻出版广告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出版行业的管理。

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文化产业以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政策和措施。

中国从古至今的装订方式

中国从古至今的装订方式

1、绳串联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

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

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

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

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

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

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

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

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

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

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

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

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

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一、工作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有关部署,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产业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本《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线。

二、总体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以提高出版发行体制效能为中心,以改革内部机构、完善管理制度为依据,秉承更市场、更社会、更服务的理念,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展出版空间,加强出版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健全的出版产业生态环境。

三、重点任务(一)改革内部机构,创新管理模式1、新闻出版总署将深化内部机构改革,达到与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机构并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2、推动出版机构改革。

注重各级出版机构间的协作,压缩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创新管理模式。

通过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智慧出版,提高管理效能,降低成本,加强业务支撑能力建设。

(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业态,优化供应链1、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加强对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支持,发展电子图书、数字出版、新媒体等业态。

2、优化供应链各环节,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促进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推动更优质高效、更便捷的图书流通。

(三)拓展发行渠道,完善销售网络1、发挥第三方渠道作用,拓宽出版渠道,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销售网络。

2、推动网上销售。

鼓励壳牌、分销、合作等模式。

支持销售公司的新建或收购,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供货商体系。

(四)推动出版业服务国家战略,提高出版业核心竞争力1、推进文化输出。

在海外推出更多优秀中外文学作品,提高出版业对外国友人的知音度。

2、推进数字化出版。

支持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打造更为智能和绿色的出版业。

四、实施路线(一)实行分类推进。

根据各领域、各业态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详细、可量化的改革实施目标和时间表,逐步实现总体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期聚焦出版与印刷(2018年第1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40年来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最大成就。

以发展倒逼改革,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不断顺应历史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美好期盼,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最基本经验。

2018年,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出版业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重要一年。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业改革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对于出版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0年来,出版体制改革有八大重要节点。

这些节点连贯在一起,基本能够勾勒我国出版业改革的主线条。

节点之一1979年12月,国家出版局在长沙召开了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

这次会议是一个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会议,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为恢复出版物生产,解决书荒,满足人民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做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贡献。

长沙会议提出了新时期出版工作的基本任务: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积累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和成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

会议还根据当时全国出版业的具体状况,建议地方出版社试行“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方针,把地方出版社从“三化”(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中解放出来,为地方出版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全国共有75家出版社(不含副牌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革”期间被迫解散或合并的出版社逐渐恢复,同时,新建出版社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到1980年,全国恢复与重建出版社30多家,新建出版社60多家,出版社总数达到169家(不含副牌社)。

短短数年时间,出版品种迅速增加,中外名著等经典作品和反映新时期的原创作品如雨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线条刘拥军摘要:以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出版体制机制为目标,不断改革,不断开放,是40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

回顾40年的历程,可看到其中存在八大重要节点,它们基本上勾勒了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线条。

关键词:出版体制改革;改革开放40年;重要节点DOI :10.19619/j.issn.1007-1938.2018.01.0023出版发行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

通过改革,新华书店、其他国有书店、集体书店,以及个体书店和书摊共同参与的出版物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其中,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发展迅速。

截止到2016年底,民营企业达到12.7万家,占出版物发行企业的85%。

横向联合为后来的集团化改革打开了门户。

1988年,15家地方文艺出版社组建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

1989年,华东六省一市组建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行集团发展更快。

1992年,德州新华书店出版发行集团总公司、广州新华书店集团成立。

此后,集团化、连锁经营、上市融资成为出版业改革的重点。

节点之三1983年6月6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长期的指导作用。

《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一重要论述,解决了我国出版事业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与理论问题,指明了出版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此后出版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节点之四1984年6月,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会议提出,要适当扩大出版单本期聚焦出版与印刷(2018年第1期)位的自主权,提高出版单位经营的主动性;出版社要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1984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规定除对部分科技、文艺、外文、少数民族文字的期刊给予少量定额补贴外,其他各种期刊自1985年1月1日起一律不再有补贴,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88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

文件指出,出版社要逐步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是法人代表,党组织起监督保证作用;出版社应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采取协作出版、自费出版、对外合作出版等多种渠道,扩大出版能力。

此后,节点之五1994年1月,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召开。

会议提出了推动“整个出版业的发展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的工作思路。

会议指出,新闻出版业,特别是出版业,在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以后,正在经历着一个重大的转折,即从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发展转变,从产品总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这一阶段性转移,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向出版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出版业如果不提高产品质量和在经营方面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难以担当历史赋予的重任;另一方面,出版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面对既广阔又多变的出版市场,如果不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采取举措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加强出版单位自身的内涵发展,便会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难以生存和发展。

1994年底,新闻出版署党组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分析新的形势下出版工作面临的问题,对出版工作的基本思路、方针等提出了意见。

199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原则通过了新闻出版署党组的报告,并对出版工作作出了指示。

此后,出版业的阶段性转移开始大踏步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在集团化、连锁经营、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方面迅速发展。

出版物发行业在这一轮改革中走在前列。

1995年,湖北新华书店集团、辽宁省发行集团等成立。

1996年,河北省新华书店集团、黑龙江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北京市新华外文发行集团成立。

1998年,以新闻出版署批准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和四川新华书店集团为全国发行改革试点单位为标志,发行集团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到2002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发行改革试点集团就有四川、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5个新华发行集团,还有10多个省、区、市组建了地方新华书店集团。

节点之六为迎接中国加入WTO 给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17号文),2002年又转发了《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16号文)。

两个文件对我国出版业进家的为重点的出版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重构出版新格局五大任务:推进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力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加快推进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

这五大任务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搭建了出版体制的基本骨架,对中国特色全国共有584家出版社,出版图书49.99万种。

其中初版26.24万种,再版、重印23.75万种,总印数90.37亿册,总印张达777.21亿,定价总金额1 580.96亿元。

百亿级大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集团集群基本形成,市场主导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以出版传媒企业为例,一大批有实力的出版传媒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实现了做强做优做大。

截至2016年底,34家图书出版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976.8亿元,资产总额达到3 386.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8.9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3.53亿,国内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传播的作品数量达到1 400余万种。

节点之八2014年4月,为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本期聚焦出版与印刷(2018年第1期)转型升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该文件提出:通过三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初步建立起一整套数字化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的标准体系和规范;促进新闻出版业建立全新的服务模式,实现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的有效转变。

2015年4月,为了进一步提高出版业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现“井喷”发展态势,成为行业增长的第一引擎。

以数字出版为例,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 93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5 720.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成为新闻出版主体产业之一。

2016年,数字出版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9.9%,对新闻出版全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67.9%。

同时,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经营实现新突破。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等一批骨干出版传媒集团推动优秀图书产品向话剧、网络剧、影视剧等领域跨界生产经营,实现内容资源的多形式开发、多介质呈现、多频次增值。

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代表的20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陆续实现挂牌运行,以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组织的各类座谈、评审以及学术活动不断举办,多项研究项目适时启动,一批研究成果成功下线,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

回顾中国出版体制改革40年的历程,可以看到,坚持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坚持出版工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坚持出版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

40年的改革历程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远未止步,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的出版改革新任务。

我们坚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版改革将更加多姿多彩,激发的体制机制活力将更加强劲有力,出版强国的“中国出版梦”必将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印刷博物馆)业界声音〉〉〉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为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对重要宣传阵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作用,方案提出,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电影”“新闻出版”划归中宣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由中宣部统一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