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基本知识_纹饰

合集下载

如何判断瓷器的真假

如何判断瓷器的真假

如何判断瓷器的真假瓷器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很高。

但是,由于瓷器仿制技术越来越高超,市场上假冒伪劣的瓷器四处流动,因此,如何正确地辨别瓷器的真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瓷器的外观、纹饰、质感等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判断瓷器的真假。

一、瓷器的外观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外观来判断其真假。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第一,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颜色来判断其真假。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件白瓷器,如果其颜色过于白,甚至发黄,那么就有可能是伪造的瓷器。

因为正宗的瓷器应该呈现出微微的黄色或蓝色,这是由于瓷器在高温下烧制时所产生的自然颜色。

第二,我们也可以通过瓷器的胎体来判断其真假。

正宗的瓷器胎体应该厚实,有质感,而仿制品的胎体则往往比较单薄,没有纹理感。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纹饰来判断其真假。

正宗的瓷器纹饰繁复、精美、自然流畅,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往往过于生硬、机械,或者造作繁琐。

二、瓷器的花纹和纹饰正宗的瓷器在花纹和纹饰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纹饰来判断其真假。

如果一件瓷器的纹饰过于简单,在技术方面也不是很高超,那么就有可能是仿制品。

而正宗的瓷器在纹饰上要求繁琐精细,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

三、瓷器的手感在判断瓷器真假的过程中,瓷器的手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正宗的瓷器应该具有质感,手感细腻,而仿制品的瓷器则往往质感较差,手感也不细腻。

四、瓷器的声音在判断瓷器真假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瓷器的声音来判断其真假。

正宗的瓷器声音明亮、清脆,而仿制品的瓷器则往往声音低沉。

五、瓷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判断瓷器真假时,我们还需要对瓷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正宗的瓷器通常都有一个完整的制作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仿制品则往往没有明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在判断瓷器真假时,我们需要全面、细致、严谨地观察和核实。

通过瓷器的外观、花纹、纹饰、手感、声音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断定,可以提高我们判断瓷器真假的准确性。

古代中国陶瓷纹样

古代中国陶瓷纹样

古代中国陶瓷纹样
古代中国陶瓷纹样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常见的纹样包括:
1.龙纹: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皇权和权威。

龙纹是古代陶瓷中最为常见的纹样之一,包括螭龙、云龙、龙凤呈祥等图案。

2.凤纹: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象征着美丽和高贵。

凤纹
也是古代陶瓷中常见的纹样之一,包括单凤、双凤、凤穿牡丹等图案。

3.鱼藻纹:鱼藻纹是古代陶瓷中寓意富足和繁荣的纹样,常以鱼、
荷花、水草等形象表现。

4.人物纹:古代陶瓷中也有许多表现人物形象的纹样,如婴戏纹、
麻姑献寿、吹箫引凤等。

5.云雾纹:云雾是古代陶瓷中常见的装饰元素之一,常用于表现
山水、神仙等场景,给人以飘逸、神秘之感。

6.花卉纹:花卉是古代陶瓷中常见的装饰元素之一,包括牡丹、
莲花、梅花等,常用于表现吉祥、美好的寓意。

7.锦地纹:锦地纹是一种以各种锦纹、几何图案等组成的综合性
装饰纹样,其特点是图案繁复、色彩艳丽。

这些纹样在古代陶瓷中广泛应用,不仅美化了陶瓷器皿的外观,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在我国古代瓷器上常见纹饰有:百花、山水人物、渔樵耕读、耕织图、十六子、百子图、博古、八仙、八宝、三星人、云龙、穿花龙、九龙、九龙闹海、海水龙、云鹤、团鹤、云凤、凤穿花、云蝠、团蝶、牡丹、凤牡丹、丹凤朝阳、水仙、兰草、兰石、石榴、莲池荷花、并蒂莲、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兰花、团花、团菊、折枝、牡丹、缠枝莲、山石芭蕉、山石.牡丹、秋叶怪石、山石竹鹊、花卉蝴蝶、喜鹊梅花、海马瑞兽、雄鹰独立、鹰石、三鱼、荷花翠鸟、花鸟、锦维牡丹、松鹿、松鹤、松鹰、松下老人、二老赏月、人鹿、仕女、牧牛图、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米带观砚、山高水长、万寿无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双燕、五谷丰登、年景、松寿梅、重阳菊花、七夕图、狮球、海兽、天鹅、天马、花蝶、葫芦、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灵芝、葡萄、蟠躏螭、朵花、梧桐、缠枝花、团莲、把莲、勾莲、冰梅、草虫、鱼藻、蝈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读书、仕女歌舞、印谱、秦砖汉瓦、金石文字、皎洁明月、银河在天、七珍八宝、寿星、钟尴、罗汉、二老图、五伦图、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庆寿、眼麟、福禄寿、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莲、西蕃莲、苟药、芙蓉、富贵白头、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刘海金瞻、竹兰梅菊、子孙葫芦、竹林七贤、四灵、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水浒、空城计、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加官进爵、赤壁赋、饮中八仙、大乔二乔、四妃十六子、婴戏百子图等。

许多装饰图案的构思,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和表达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祝福。

下面重点介绍20种我国古代传统瓷器纹饰及其喻意。

1、二龙戏珠为二条云龙一火球;龙据说是“四灵”之长,“四灵”为龙、凤、龟、麟。

《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冀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蜻龙,末升天曰蟠龙。

”在传说中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北宋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底部特征而闻名于世。

北宋官窑瓷器是由北宋时期的官窑窑工所制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底部特征,下面将介绍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

一、底部釉色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釉色通常呈现出灰白色或乳白色。

这是因为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底部会先涂一层白色的釉料,然后再进行烧制。

这种底部釉色的设计不仅能够保护瓷器底部,还能够增加整体的美感。

二、底部纹饰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常常会有纹饰装饰,这些纹饰通常是突起的,呈现出浮雕的效果。

常见的底部纹饰有花卉纹、鸟兽纹、龙纹等。

这些纹饰的细腻程度体现了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水平。

三、底部款识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款识,用以标示制作瓷器的窑口和年代。

款识通常以篆书或楷书的形式出现,且较为规整清晰。

这些款识不仅能够提供官窑瓷器的制作信息,还能够增加收藏品的历史价值。

四、底部胎质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胎质通常坚硬而细腻。

这是由于官窑瓷器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高温烧制的工艺,使得瓷器的底部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底部胎质的细腻也是官窑瓷器工艺水平的体现。

五、底部足底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一个足底,用以支撑整个瓷器的重量。

足底的形状有圆形、方形、六方形等,多为中空或者凹陷状,以增加瓷器的稳定性。

足底的大小和形状也是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六、底部器座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一个器座,用以放置瓷器。

器座的形状有圆形、方形、六方形等,多为中空或者凹陷状,以增加瓷器的稳定性。

器座的大小和形状也是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包括底部釉色、底部纹饰、底部款识、底部胎质、底部足底和底部器座等。

这些特征不仅是官窑瓷器制作工艺的体现,还是收藏品鉴定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中国瓷器知识的大全:
1. 瓷器起源:瓷器起源于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陶瓷器,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精美的瓷器。

2. 瓷器种类:根据烧制工艺和用途,瓷器可以分为青瓷、白瓷、黑瓷、细瓷、粉彩瓷、釉下彩瓷等多种品种。

其中,青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3. 瓷器特点:中国瓷器具有细腻的质地、通透的釉色、丰富的装饰纹样等特点,它们以其高雅、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4. 瓷器生产技艺:中国瓷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施釉、烧制等多个环节,其中烧制是决定瓷器质量的重要因素。

5. 名家名作:中国瓷器有众多著名的名家和名作。

例如,宋代的《官窑青瓷》、元代的《白瓷》、明代的《明式瓷器》等,它们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6. 瓷器的象征意义:中国瓷器在人们心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杰作之一。

7. 瓷器的保护与鉴赏:由于中国瓷器的历史悠久,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因此对瓷器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鉴赏中国瓷器需要对其工艺特点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8. 瓷器的收藏市场:中国瓷器的收藏市场非常活跃,名家名作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

不仅国内市场火爆,国际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总的来说,中国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对于瓷器的了解和鉴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瓷器文化的瑰宝。

超全汇总!63种青花瓷常见纹饰解析,对于爱瓷的你一定见过

超全汇总!63种青花瓷常见纹饰解析,对于爱瓷的你一定见过

超全汇总!63种青花瓷常见纹饰解析,对于爱瓷的你一定见过中国瓷器发展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个途中它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拥有几个民族的特色,因此,青花瓷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从抽象的集合图案,到对自然万物的艺术描绘,或清雅浅淡或浓郁古朴,以单色呈现无边魅力。

01元青花纹饰元青花纹饰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一般的云龙、鹿、凤、鹤、麒麟、狮子、松石梅、海棠、牡丹、菊、瓜果、八宝纹等独立形象都是装饰在瓷器的中段、腹部等比较醒目的位置。

01莲花纹、牡丹纹、菊花纹元青花中的花卉纹饰非常多见,但最常见的还是莲花纹、牡丹纹、菊花纹。

这三种植物的画法都是基本固定的: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牡丹花叶饱满肥硕,为尖瓣形;菊花花叶为五叉叶片。

三种花朵都自然留出白边,不填满色02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适用于圆形瓷器。

图案为八片莲花瓣,每片花瓣内又加绘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

元代青花瓷图案上的莲花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花瓣之间不连接。

其他部位装饰一些植物类的辅助纹,如卷草纹、锦地、钱纹、莲瓣、缠枝纹、芭蕉纹、云纹、水波纹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海怪纹02明青花纹饰永乐青花图案多样,纹饰秀丽、自然,给人清秀感。

花卉纹饰以缠枝花卉多见,花大叶少,枝蔓清秀,呈现出古朴飘逸的色彩,动物纹饰为龙凤纹,还有少量的麒麟、海兽等。

宣德年间的纹饰特点就是造型夸张的写意的麒麟纹。

永宣青花受西域文化与宗教影响,模仿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制品,有的外域风格比较明显,青花瓷器上出现大量伊斯兰教、道教、佛教纹饰,如几何纹、花枝纹等,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03清三代青花纹饰清代瓷器就是清朝的瓷器。

中国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瓷器介绍知识点总结

瓷器介绍知识点总结

瓷器介绍知识点总结一、瓷器的历史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6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生产陶瓷器。

最早的瓷器是以陶土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发酵和高温烧制而成,称为原始陶器。

后来,人们发现了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的高温瓷器,其质地更加坚硬、透明,色泽更加纯净。

这便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瓷器。

中国南宋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开始出现,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中心。

在此后的元、明、清各个朝代,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瓷器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二、瓷器的种类中国瓷器种类繁多,根据烧制工艺和用途可以分为青瓷、白瓷、釉下彩、釉上彩、刻花、孔雀瓷、汝窑、官窑、景德镇瓷等等。

其中,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之一,以其色泽洁白,胎体坚韧质地细腻而著称。

白瓷则以其纯净无瑕的质感和典雅简洁的造型备受青睐。

釉下彩和釉上彩则是在瓷器表面进行施釉后画彩,从而增加瓷器的艺术效果和装饰价值。

刻花瓷则是将刻花工艺应用到瓷器上,通过雕琢出的各种纹样装饰,使瓷器更加精美。

孔雀瓷则是景德镇瓷器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装饰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汝窑和官窑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窑场,出产的瓷器代表着当时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三、瓷器的制作工艺瓷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选料、成型、干燥、烧制等流程。

首先是选料,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选取优质的瓷土,也要加入适量的助熔剂和助熔剂,通过混合搅拌使其变成均匀的糊状。

然后是成型,瓷器通常采取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两种方式,手工制作要求工艺师熟练掌握制陶技术和对瓷土的把握能力。

接着是干燥,将成型后的瓷器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到完全干透后再进行烧制,以避免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开裂或变形。

最后是烧制,瓷器的烧制温度和时间非常关键,要根据瓷器的类型和用途来确定适当的烧制程序。

瓷器的烧制包括上釉和釉下两种方式,上釉是在原有胎体的基础上再施以釉料,釉下则是在釉下彩或者刻花瓷器表面进行彩绘,再次进行烧制。

四、瓷器的鉴赏方法鉴赏瓷器主要从瓷器的质地、纹样、工艺和时代等方面入手。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作者: 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中国传统纹样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

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

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

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

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

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

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

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

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

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

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

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

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

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

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

圆虎子多为正烧。

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

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

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

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

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

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

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

瓷器基本纹饰—杂宝纹的种类与含义

瓷器基本纹饰—杂宝纹的种类与含义

瓷器基本纹饰—杂宝纹的种类与含义
杂宝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元明清瓷器纹饰常见题材。

杂宝纹作为瓷器纹饰最早出现于元代,因所采用的宝物较杂,故名杂宝。

多作辅助纹饰,多绘于器物边沿,肩部或颈部,也有绘于瓷器中心位置的。

如上图元青花大盘上的杂宝纹有:
火珠:代表光芒四射,为普施众生之物
法轮:犹如车轮不停转动,为圆转万劫不息之物
法螺:象征佛法音闻四海,为降魔灭罪的妙音吉祥物
法伞:为张驰自如曲覆众生之物,亦象征权威
双鱼:为坚固活泼鲜脱禳劫之物,象征自在解脱
盘肠: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亦代表《梵刚经》
莲花:为出污浊世无所染着之物,亦象征修成正果
双角:在西藏称“吞热”,属护摩法器,常常为法王所佩戴所取宝物形象。

有的元代瓷器上杂宝纹还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双钱、珊瑚等。

明代增加了祥云、灵芝、笔、磬、葫芦、鼎等,还有以杂宝作为器型的,如隆庆时期的方胜形盒等。

明代多将杂宝纹在主题纹饰之间绘画,清代既有将其作为主题纹饰也有作为边饰之物,更有将其作为器型,如法轮、法螺状瓷塑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古今官职对照表》。

了解中国2000年来传统瓷器中常用的24种纹饰

了解中国2000年来传统瓷器中常用的24种纹饰

了解中国2000年来传统瓷器中常用的24种纹饰鱼纹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鱼藻纹、鱼鸟纹等;狭义上仅指纯粹的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

鱼纹的表现手法有深刻、彩绘、模印、塑贴等。

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

如耀州窑青釉花口碗内壁上的海水鱼纹,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划细密的水波纹,以粗健的线条勾勒出游鱼,动态真切自然。

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藻相配称为鱼藻纹。

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飘指显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鱼逆流而上的动态。

元、明、清瓷器中鱼藻纹饰更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表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鳜或鲭、鲐、鲤、鲫鱼四鱼与水草组成的寓意纹饰。

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以晶莹艳丽的宝石蓝色釉托起洁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

鱼藻纹“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

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陶瓷装饰图案。

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鱼纹盘相融。

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

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摩羯纹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公元4世纪末传入中国。

经隋唐,摩羯形象融入龙首的特征。

宋代瓷器上的摩羯纹多见于耀州窑瓷器。

往往在青瓷碗的内壁刻划头上长角、鼻子长而上卷、鱼体鱼尾的鱼形摩羯,或在碗心的莲池中盘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对游。

摩羯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出现,也有作辅助纹饰的,与水波、莲荷、荷叶等组成带状纹,衬托婴戏主题纹饰。

鸟纹广义上可包含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

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归在鸟纹类属。

鸟纹的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模印、塑贴等。

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的鸟纹多与花卉纹相配为饰,习称花鸟纹。

瓷器纹饰基本知识

瓷器纹饰基本知识

瓷器纹饰基本知识
瓷器是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之一,其纹饰是瓷器上的装饰和表现形式。

瓷器纹饰的种类繁多,包括线条、花卉、龙凤、山水、人物等。

以下是有关瓷器纹饰的基本知识:
1. 线条:线条是瓷器纹饰的最基本元素,通过线条的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图案。

2. 花卉:瓷器上的花卉纹饰多样且艳丽,代表着繁荣和美好的意象。

3. 龙凤:龙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常被用于瓷器纹饰中,寓意着权力和尊贵。

4. 山水:山水是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也常被用于瓷器纹饰中,代表着自然美和宁静。

5. 人物:人物纹饰是瓷器上的另一种常见图案,通常代表着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总之,瓷器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美化了瓷器本身,也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 1 -。

瓷器上:常见的九种纹饰

瓷器上:常见的九种纹饰

瓷器上:常见的九种纹饰在收藏⼀件瓷器时,纹饰是决定其价值⼗分重要的因素之⼀。

瓷器的纹饰不仅决定了⾃个⼉的颜值,⽽且还充分地给⼈们传达出了藏品蕴藏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玩收藏,玩的是情趣和⾼雅,这些纹饰可并不是空有颜值,其中包含的内涵可不少呢!今⼉咱来聊⼀下九种瓷器上常见的纹饰。

1.婴戏纹婴戏纹是陶瓷上⾮常常见的纹饰,瓷器上装饰的⼉童嬉戏、玩耍的画⾯。

在注⼦的流下⽤褐彩绘⼀肩负莲杖、⼿挽飘带的胖娃,外罩青釉。

装饰⽅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

图案有童⼦戏花、婴戏三果、双婴划船、骑⽵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练流畅,构图⽣动活泼,天真可爱。

所谓婴戏,即以婴⼉为画⾯的主⾓,描写⼉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情趣盎然。

古⼈认为婴戏图可以象征多⼦多福、⽣活美满。

特别是青花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各式婴孩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童形象⽣动活泼,稚趣可爱,富有浓郁的⽣活⽓息,犹如⼀幅画平民百姓的风俗画,形成“平淡天真”的艺术格律。

展开剩余82%2.缠枝纹缠枝纹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

盛⾏于元代以后。

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连续或四⽅连续,循环往复,婉转流动,变化⽆穷。

缠枝纹在明代时也被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

它以植物的枝⼲或蔓藤作⾻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连续或四⽅连续或⽤以填充装饰⾯。

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连续形式。

⼆⽅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重最⼤、⽤途最⼴。

它的循环往复,变化⽆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们挥洒⾃如的⽤笔,⼜利于⼤量⽣产。

3.莲花纹莲花是最早⽤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从南朝⾄清代⼀直盛⾏不衰。

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南北朝以后流⾏的瓷器装饰纹样之⼀。

南北朝⾄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

陶瓷器装饰纹样—— 折枝花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 折枝花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折枝花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

以折枝花鸟为题材,构成与周围纹样无连接关系的单独纹样,习称“折枝花纹”、“折枝果纹”或“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

常见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

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配合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

以一枝单独使用者较为多见,也有作连续式或交织式组合的。

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器物上多见,元代以后更为流行。

折枝纹多作主题纹样饰于碗、盘、洗等器的内底和瓶、罐、壶等器的外腹壁,也有作为辅纹边饰饰于器物肩部或近口沿处的。

表现技法主要是刻划和彩绘。

宋代定窑白釉刻划花折沿盘内底刻一株丰腴婆娑的折枝牡丹;雍正青花大盘内心绘一株桃花,双禽在枝干上憩息啼鸣,宛如中国画的折枝花鸟图。

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鉴赏: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

直口、短颈、长腹、圈足。

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纹如意耳扁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5cm,口径3cm,足径10cm×7.5cm。

壶直口,细颈,扁圆形腹,平底。

颈、肩之间置对称如意形耳。

通体青花装饰。

颈上绘缠枝花纹,肩绘蕉叶纹,腹两面均绘饰折枝茶花纹。

素底无釉。

无款识。

此器造型源自阿拉伯铜器,器形端庄,纹饰疏朗。

花卉题材在明代宣德瓷器装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石榴花、菊花、莲花、茶花、牡丹、百合、宝相花、牵牛花等较为常见。

每种器物多由2种、4种、6种或更多种类花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花纹装饰。

除花卉组合使用,也流行以单独花卉为饰,此件扁壶即为一例。

其腹部两面各绘茶花一枝,笔触细腻,图案写实,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传统瓷器的纹饰(一)

中国传统瓷器的纹饰(一)

中国传统瓷器的纹饰(一)几何纹是一种原始的装饰纹样,以点线面组成多种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商周时期几何纹在陶器上的表现十分突出,吴越地区的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尤其发达,秦汉以后各代,几何纹始终是陶瓷器常见的图案与辅助纹饰。

一、编织纹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是一种具有浓厚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

编织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器。

在商周时期,编织纹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及灰陶器上已作为常用装饰。

纹样有:席状、人字状、米筛状、叶脉状、方格状等。

汉代陶瓷器承袭了这一传统纹饰。

自唐代至清代,编织纹一直流行不衰,常用作器物的地纹或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

二、网纹又称“网格纹”、“方格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

图案是:将方格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边疆形式展开似鱼网,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之分。

网纹的出现正是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生活在原始制陶及其审美意识上的反映。

网纹的表现方法有刻划、拍印、压印、镂孔、彩绘等多种形式,以彩陶上的彩绘网纹最为生动。

三、条纹又称“条形纹”、“线纹”,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由较短的相对独立的线条构成,有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等多种形状。

篮纹也可视作一种条纹。

条纹有的单独成立,也有与圆点纹、漩涡纹等组成复合纹样的。

表现技法主要是刻划、压印、拍印、彩绘等。

四、篦纹因其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的一种装饰纹样。

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

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

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

五、剔刺纹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刺纹”等,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因其是用工具在器坯上成片剔刺而成,故得名“剔刺纹”。

用指甲剔刺而成的纹样,旧称“指甲纹”,也应归入剔刺纹类属。

瓷器鉴定要素从纹饰解密瓷器

瓷器鉴定要素从纹饰解密瓷器

瓷器鉴定要素从纹饰解密瓷器纹饰是瓷器表面的花纹或图案,是美化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釉”和“纹饰”作为陶瓷的左膀右臂,都充当着不可代替的一部分,从不同程度上展现了陶瓷的美。

随着制陶工艺水平的提高,为了美化陶瓷和表达人们的愿望、信仰及情趣,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会给陶器绘上简单的纹饰了。

古代瓷器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这些纹饰反应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而且了解纹饰,对于古瓷器的鉴定、辨伪至关重要。

纹饰的工艺古瓷器不仅造型典雅,釉彩鲜艳晶莹,装饰图案也十分端庄精美。

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区、窑口各有不同的装饰技法和纹饰特色。

古代的纹饰装饰技法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数种:印花,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花或印戳,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范制坯,直接在器物上留下花纹。

分阳纹和阴纹两种。

此法始于汉代,宋之时南北许多窑口产品盛行印花装饰。

以临汝窑、定窑、景德镇窑等较著名。

贴花,一是范印贴花,亦称印贴花。

即用印范印出带有浮雕状纹样的坯片,然后贴于瓷品的坯体上。

贴花一般在施釉前进行。

如在施釉后贴上去的,烧成后贴花部分露出胎色,称为露胎贴花,元代龙泉窑青瓷有此做法,贴花呈红褐色。

二是剪纸贴花。

将剪刻成的纸花贴在未施釉或已施底釉的坯体上,施釉后揭去纸花,然后入窑烧成。

烧成后纸花纹样呈深褐色,底色浅淡,有明显的剪纸效果。

宋代磁州窑曾大量烧制这种瓷器。

三是树叶贴花。

这是宋代吉州窑所独创的一种贴花技术,将经过处理的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烧成后即出现木叶纹,轮廓、叶脉清晰自然。

有半叶、一叶的,亦有二三叶相交叠的,十分美观。

四是塑皮贴花。

这是辽朝瓷器的特有装饰技法,代表了金辽民族的风格。

即在未干的坯胎上塑贴皮条、皮绳、皮穗之类的纹样,使瓷器具有皮制品的审美效果,风格粗犷古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
然。

行乐图 即今日俗说的“生活照片”。

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
仆烹茶或侍立者;有画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

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

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

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鹤纹瓷器上的鹤纹初
见于唐代,但为数甚
少。

宋耀州窑青釉碗有
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
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
的画面。

明清瓷器上多
画丹项鹤。

因其体形优
美,潇洒秀丽,常为文
人墨客诗画题材。

又因
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
一60年,所以绘有鹤
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
的礼品。

鹿纹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
无事。

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


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
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

磁州窑瓷枕的鹿纹
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
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

吉州窑
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花鸟纹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
生动,风格活泼豪放。

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
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

格调
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
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
然生机。

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
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

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
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鱼藻纹
“鱼”与“余”同
音,是“富贵有余”、“连
年有余”的意思。

鱼纹几
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
要装饰图案。

鱼纹种类繁
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
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
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
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
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

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
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
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
花草。

牡丹纹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

缠枝纹明代或称
为“转枝”,是最为
常见的装饰纹样。


以植物的枝干或蔓
藤作骨架,向上下、
左右延伸,形成波线
式的二方连续或四
方连续或用以填充
装饰面。

有的还转变
为散点式的二方连
续形式。

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

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

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

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

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岁寒三友图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

莲花纹莲花是
最早用来装饰
瓷器的花纹之
一,从南朝至清
代一直盛行不
衰。

莲花在佛教
以及佛教艺术
中占有特殊地
位,被奉为“佛
门圣花”。

山水纹饰
山水画 在元青花、釉里红中,山水画开始显露头角。

明代民窑青花,山水装饰已矗立于陶瓷艺术之林。

山川乡气、楼台亭阁、田园风光、庭园小景均饶有情趣,且笔势洒脱,意境深远。

清雍正、乾隆以来,多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绘画笔意。

御窑制作大多工整精细,而民窑产品则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质朴的民
间风格。

在画风上,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画中的山石,山石呈劈开的片状,系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而雍正时期,则逐渐改用“披麻皴”,这是绘画界追随元代四王画派对制瓷工艺的影响。

乾隆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大量减少,而常以西湖十景及私人园钵之类,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瓷器上。

吉祥纹饰
吉祥纹祥
在古瓷纹饰中,有很大—部分是表示祝福和象征吉
祥的;明清以来,特别流行以寓意谐音的方式来体现这一主题,如:鸳鸯——成双,牡丹——富贵,桃子——寿,石榴——多子,松鹤——长寿,喜鹊——喜庆,鹿——禄,蝙蝠——福,鱼——富足有余,鹌鹑——平安,戟、磐、瓶——喜庆平安等等。

同时,某一种花卉与其它花鸟虫鱼相配都能构成多种吉祥图饰。

如,蝙蝠、桃子——福寿双全,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梅花、竹子、绶带鸟——夫妻“齐眉祝寿”,
梅花、喜鹊——“喜上眉梢”,牡丹、海棠一“富贵满堂”,牡丹、
“富贵长春”,牡丹、松树一“富贵不老”,牡丹、瓶——“富贵平
牡丹、柏树—“富贵高龄”,牡丹、玉兰一“玉堂富贵”,牡丹、白“富贵白头”等等。

文字纹饰
御题诗
清乾隆朝盛行,凡是刻有乾隆诗文的瓷器,都评价甚高,因为乾隆本人只对他最喜爱的宋代名窑和其它陶资精品才肯题诗。

他一生所作有关瓷器的诗文—百九十九首,这些瓷器一向都视为内廷秘藏。

梵文

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
饰性图案附加在瓷
器的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用花朵环绕梵文
构成一种特殊的“捧字”图案。

外国人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此种瓷器,于是刻“御题”的瓷器突然出现;但真品为数极少。

阿拉伯文
瓷器上书写阿拉伯文,在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则更为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